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

《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

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其经典要以上溯汉代如:《七略》、《汉书·艺文志》、《七志》、《七录》、《隋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等以及一大批著名的目录学家从刘向、刘歆一直到清末的梁启超、顾广圻等,但总的说来,大多停留在对古典经籍的评介和对目录学家的目录思想的介绍。因而传统目录学还不能成成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汉·班固(公元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他博通群书,自永平中奉诏修史,历二十年有余,于建初中撰成。《汉书》分十二记、十志、八表、七十列传。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班固十分赞赏“刘向司籍,九流以别”。因此,他“爱著目录,略序洪列”。“因七略立辞”。“删其要以备篇籍”。编撰《汉书·艺文志》,以记载汉代藏书之盛。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删除了刘毅《七略》的辑略,保留了其中的内容,增加了《七略》以后刘向、杨雄、杜林三家在西汉末年所成之作。因而在《汉书·艺文志》既可窥见

刘歆《七略》的概貌,又可以扫视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的状况,从而开创了官司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河。从此后出现的《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及《清史稿》中均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官修正史的典籍中留下了记载一朝藏收或一朝文人著作的记录。

东汉的班固,根据我国第一部系统目录刘歆所著《七略》所撰成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的第一部史志目录,这目录将典籍分为六个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篇。应该指出,这六类书目中居然没有史学一类。这当然反映了我国第一部目录分类体系的不成熟,但也与当时史籍的不发达相适应。尽管当时《史记》已经问世。但远不如六艺、诸子之学地位显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先秦是子学占统治地位,而两汉都被称为经学时代,这两个时期史学还没独立,其重要性还没被人们所认识,因此目录学就不可能为之立类,这也是在于情理之中。《汉书·艺文志》站在这目录学位置上反映了这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历史。顺便提出《汉书·艺文志》中的史籍有三十四家,一千三百八十四篇,其数量应多于兵书,应该有独立设类的可能,但是,一些史籍尚与经书合为一类,以《文史通义·易数上》所谓这咱现象属于“经史同科”时代,由于史籍门类不备,只能作为经书

的分支出现,南北朝以后,这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史籍蔚为大观,这是题外话题了。

关于对目录学的研究,我国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

目录学研究的对象顾名思义是“目录”,研究目录发展的规律,因而是研究目录索引编制方法的一门科学。确认目录是目录学工作及研究的中心,只有以目录作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才能抓住目录学工作的关键和本质。

2、

目录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图书,因为目录学不伴随着文化典籍的出现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因而目录学指的一定是图书或典籍的材料、形式、内容等,简而言之目录学就是专门研究图书典籍的一门科学。

3、

认为目录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图书典籍及其它们的目录。因为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这是目录学的本质工作。因而它包括“博大”与“精细”两方面的内容。

从博大讲,目录学必以图书典籍为纲,介绍内容、议理长短、讨论得失、师授渊源。从精深讲,目录学要深研群书体例、编次目录准则,出版著录款目,以利后学取法。

4、

目录学是以利用图书为目的来探索记录图书发展规律的一

门学科。因而目录学研究的对象是记录图书典籍的发展,与如何利用图书典籍的关系,因而目录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认识图书典籍与提示图书典籍发展规律活动的一门科学。

5、

认为所谓“目录学”是不成其为“学”。因为目录、版本、校勘这三者都是校雠学的组成部分,因而只要以“校雠学”为中心即可包涵“目录学”了,所以目录学的存在是多余的。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客观上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目录学和目录学研究的对象,当然也反映了学术界对目录学理解的不一致。

随着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

学科的界分越来越精细,而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替,形成的所谓“边缘”学科越来越多,他们间相互联系和促进、相互影响和溶汇,便使得目录学方法深入到各相关的学科中,因而借鉴我国古代目录学的优秀传统,开展学科目录学的研究,就变成目录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汉书·艺文志》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道理,图书典籍的大量存在是目录学产生的前提。正如唐魏征所撰《隋书·经籍志》所云:“古者史官司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记”。目录学的产生不管是研究目录或是研究图书或既研究目录

又研究图书或是其他,都是由于纲记群籍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发展的需要。

正如《汉书·艺文志》为我们提供扫视整个西汉社会文化一般,书籍目录能够揭示与报道一定历史时期的文献与出版概况。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书总数不下十余万种之多,

这些文化典籍分别可以在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和近现代陆续编制的各种古籍书目中,反映出来。通过这些书目,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著述、收藏、流传、佚存等情况,揭示与报导一代文献的状况、一代文化的盛衰、一代学术的起落,更是各学科发展的缩影。镜彰流派风格,考辨学术渊流,了解发展状况。正如范文澜先生评价《七略》所述:“这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

《汉书·艺文志》正是以这种“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为我们提供一个直可借鉴的现代目录学为新世纪中国文化的

发展作一有价值的参考,期待着这一伟大的时刻。

参考文献:

①《史记》司马迁,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②《汉书·艺文志》班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③《文史通义·易教上》,商务印书局,1987年版

④《七略》刘歆,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⑤《隋书·经籍志》魏征,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

⑥《范文澜文集》范文澜,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和《經》這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所得的“皆古字”之書。(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孝經》。)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三家本和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所以原書就不再著錄。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图书馆学类最新书目推荐

图书馆学类最新书目推荐 1.《图书馆学基础》主编:吴慰慈(北京大学教授),定价:21.20元,出版时间:2004.7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图书馆事业组织;图书馆转型;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与电子版权问题;信息社会的图书馆等。书中对虚拟图书馆、图书馆转型策略与目标、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形态等前沿问题均有系统阐述和深入解析。 2.《目录学教程》主编:彭斐章(武汉大学教授),定价:22.00元,出版时间:2004.7 目录学是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教材阐述了目录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书目、索引、文摘与综述的编制原理、书目情报服务技术、书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理论、外国目录学理论,简介了目录学的分支学科,论述了国内外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着重培养学生的书目情报意识,提高实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资源共享》主编:程焕文(中山大学教授),定价:28.90元,出版时间:200 4.7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各种技术与方法,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计划等。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印刷信息资源与电子信息资源相结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潮流相结合,特别突出了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与共享,理论丰富、内容新颖、资料全面,更加切合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客观实际,更加切合国际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潮流与趋势,理论丰富、可操作性强。 4.《信息描述》主编:杨玉麟(西北大学教授),定价:30.60元,出版时间:2004.7 信息描述一书继承了传统的文献编目理论,在现代信息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全面介绍了信息描述的基本理论、《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格式和机读目录(MARC)格式,并重点讨论利用MARC格式对普通图书、多层次文献、连续出版物和地图等其他类型文献信息进行描述的方法,讨论MARC格式中检索点的选取与描述、规范文档的描述,还讨论了利用元数据原理进行信息描述的方法。 5.《信息组织》主编:戴维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定价:30.60元,出版时间:2004.7 本书根据现代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信息检索的要求,对信息组织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内容包括:现代信息组织的背景和要求,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信息组织分类法,信息组织主题法,信息组织集成法,信息内容分析与标引,信息组织的自然语言应用,网络信息组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信息组织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向等。 6.《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主编:李培(南开大学教授),定价:2 7.00元,出版时间:2004.7 本教材以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以相关信息技术为主线,突出理论的严谨性、技术的先进性、方法的系统性、案例的实用性等特色。本教材由数字图书馆理论、技术、应用三大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理论基础、数字图书馆系统结构、数字资源采集与组织、数字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资源数字化加工技术、信

音乐文献学

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是指记录人类音乐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音乐文献学:音乐文献学是音乐学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由文献学和音乐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派生出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文献学是运用普通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以音乐文献和音乐文献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形态演变、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特殊规律,并为音乐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一门专科文献学(郭小林/2008)。 目录学:具体来说,它包括学术研究的目录学和如何编制古籍目录的目录学. 版本学;是研究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优劣,辨明其产生与发展的学问。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是在长期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 四部分类法:四分法也叫四部分类法,始创于郑默、荀勖。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甲:六艺、小学。乙: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诗赋、图赞、汲冢书。 十通:《十通》是十部典章制度通史书的通称。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皇朝通典》)。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皇朝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十二律:中国古代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以上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合称?°六律六吕?±。十二律有时称为?°正律?±,乃对其半律(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礼记2乐记》;礼记》亦称《小戴礼记》,简称《记》,它是先秦至汉初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西汉戴圣编撰,凡四十九篇。《乐记》为《礼记》中的一篇,一说为战国初公孙尼子作,一说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作,原有二十三篇,今存十一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论著。内容涉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方面,是先秦音乐思想的总结与发展。 《吕氏春秋2古乐》:《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吕不韦及其门客共同编写,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音初》是《吕氏春秋2季夏纪》中的一篇,内容主要是关于音乐起源的论说。《古乐》是《吕氏春秋2仲夏纪》中的一篇,记载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琴操》:《琴操》二卷,东汉蔡邕所撰。《琴操》是现存最早解说琴曲作品的专著,原书已佚,今仅存辑本。内容包括歌诗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内容与正史记载不同,所以被视为汇集许多民间传说而成。书中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二、三首为西汉题材,大多附有歌辞,反映了早期作品的特点。 《乐府杂录》:《乐府杂录》一卷,唐段安节撰。书中首列唐9部乐,次列歌、舞、俳优3条,然后是乐器14条,乐曲13条,其中大多是有关音乐源流方面的考证,也兼谈一些演奏者的姓氏和轶事,最后为唐乐律宫调《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乐府杂录》较完整地收录了有关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资料,书中所记唐玄宗以后乐部、歌舞、杂戏、乐器、乐曲、乐律宫调以及一些演奏者的姓名和轶事,涉及大量俗乐,为研究唐代乐舞提供了的重要资料。 《琴史》:《琴史》六卷,北宋朱长文撰。《琴史》是现存最早的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分两部分,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了156位与琴相关的人物事迹,有所评论和考辨;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分11篇,其中前几篇多论律吕制度,后几篇综论史事,颇有精辟之论。《琴史》是研究古代七弦琴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将历代散见的有关史料首次进行了汇集和整理,凡经史百家,稗官小说,莫不旁搜博取,并对有关史料的真伪提出了自己见解,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乐书》:《乐书》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部音乐百科著作,北宋陈旸撰。全书共200卷,第一部分为《训义》共95卷,主要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逐条逐句加以解释。第二部分为《乐图论》105卷,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

目录学

目录学 一、目录学简介 1、什么是目录学 2、目录学的分类 3、目录学的作用 目录的两大要素:分类;编目 1、什么是目录学 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录一词,据现存文献,首见于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此“目录”实指“目”和“录”。“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图书目录,可以说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产生的。《七略》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是指《尚书》还处在简策阶段时的目录。《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就是《周易》一书的目录,《诗经》的“小序”,《吕氏春秋》的“序意”,《淮南子》的“要略”, 也都是各书的目录。可见目录就是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编次、汇集在一起,它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的《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的《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魏征等编的《隋书·经籍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 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jiong)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如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目录学的界义,古今有数说: 一,目录学者,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也。主要是便于寻检。----目录家之目录 二,目录学者,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学也。 如书不传,后人可览其目录,知其学之属于何家,书属于何派。即古今学术的隆替,作者的得失,也不难考索。-----史家之目录 三,目录学者,鉴别旧刊雠校异同之学。---藏书家之目录 四,目录学者,提要钩玄、治学涉径之学。----读书家之目录 在《目录学》中,黄永年先生开宗明义,对目录学划分为三种:一种是图书馆系讲授的怎样编制图书馆用的卡片目录和书本目录以及机读目录的学问,一种是讲我国目录学史的目录学,第三种是讲古人的著作流传至今有多少名目品种,以及这些书

国学基础作业《汉书·艺文志》序翻译

《汉书·艺文志》序翻译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八卦,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综合考研经验分享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综合考研经验分享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迫切需要考研过来人的指导,中国有句古话“姜还是老的辣”,但并不是所有考研的同学都能那么幸运可以找到自己的前辈指点一二,天津考研网每年服务上万名考研学子,汇聚优秀考研学员经验,针对各个专业及科目分类成册,现将我们已有的一些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下面为大家分享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综合考研经验。 管理学应该是让大家比较头疼的。因为图书馆学综合专业属于商学院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和管理学挂钩。 管理学虽然也是与管理类学科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它掺杂了太多其他专业的内容,知识多、理论杂,复习起来很繁琐,大家最后的得分也都不是很高。但是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复习这门课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可怕。 首先就是多看书,起码要把参考书目看明白;其次就是多做历年的真题,去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出题的思路还有答题方法。最后还是能的一个比较能看得过去的分数的。 在复习这门专业课的课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背!不过这个“背”并不是要你全部去死记硬背,有的确实只能死背,还有的就需要你去理解性记忆了。而且专业课可以从9 月份开始复习,9月份至少要把两本参考书目全都过上一遍。 像是10月份就可以结合章节和框架,还有历年的真题去进行有条理的背诵了。反正最后我到了12月的时候,针对考研红宝书及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课疑难问题,由签约的本专业在读硕博学长团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权威辅导答疑,同时辅以内部信息确保夺取专业课高分,彻底扫清复习拦路虎、打赢考研信息战。本辅导具有量身定制学习方案、私人家教式辅导、上课时间自由灵活、个性化答疑不留复习死角、签约确保授课质量等特色,本辅导仅针对购买此套材料的同学,详情请索取宣传单。彭斐章编著《目录学教程》还有于良芝编著《图书馆学导论》这两本书目我反复背了不下三遍。而后来考试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至少做题的时候心里都是有底的。真题之类的资料可以从网上定,天津考研网就行。 最后还是我简单提一下公共课的复习。政治的复习9月份开始就足够了。大纲解析是必须的,不过你选择任汝芬序列一之类的也可以。我通常是做题目找答案,再背书,然后能整理出脉络笔记更好。 至于外语单词和真题是最主要的。单词一定要提早开始背,并且要反复不断地背,哪怕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梁啟超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图书馆学季刊》经始,同人责启超属文。启超于近代图书馆学既无所知,于中国旧目录学所涉亦至浅,不敢轻易有言也。顾夙好治佛学史,辄取材于诸家经录,屡事翻检,觉其所用方法,有优胜于普通目录之书者数事:一曰历史观念甚发达。凡一书之传译渊源、译人小传、译时、译地、靡不详叙。二曰辨别真伪极严。凡可疑之书皆说审考证,别存其目。三曰比较甚审。凡一书而同时或先后异译者,辄详为序列,勘其异同得失,在一丛书中抽译一二种或在一书中抽择一二篇而别题书名者,皆一一求其出处,分别注明,使学者毋惑。四曰搜采遗逸甚勤。虽已佚之书,亦必存其目以俟采访,令学者得按照某时代之录而知其书佚之何时。五曰分类极复杂而周备,或以著译时代分,或以书之性质分。性质之中,或以书之涵义内容分,如既分经律论,又分大小乘;或以书之形式分,如一译多译、一卷多卷等等。同一录中,各种分类并用,一书而依其类别之不同交错互见动至十数,予学者以种种检查之便。吾侪一试读僧佑、法经、长房、道宣诸作,不能不叹刘《略》、班《志》、荀《簿》、阮《录》之太简单、太素朴,且痛惜于此后踵作者之无进步也。郑渔仲、章实斋治校雠学,精思独辟,恨其于佛录未一涉览焉,否则其所发挥必更有进,可断言也。启超虽颇好读佛家掌故之书,然未有一焉能力深密之研究者,加以校课煎迫,勉分余晷以草斯篇,疏略舛谬之处,定不知凡几,冀借此以引起国内治目录学及图书馆学者对于此部分资料之注意,或亦不无小补也。 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属稿,十四日成。启超,清华。 经录盖起于道安,慧皎《高僧传》(卷五本传)云:“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佑录》亦云(卷二):“爰自安公,始述名录,诠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伊人。”又云(卷四):“大法远流,世移六代,撰注群录,独见安公。”皎、佑两书,在佛家史传中为最古,其言如此,则安公之作前所承可知 《佑录》中屡引《旧录》,费长房指为《安录》以前之书,后人皆沿其说。但录之出于佑公以前者皆可称旧,不必其旧于《安录》也。谓《古录》出秦时释利防,谓《旧录》为刘向所见,谓朱士行曾行《汉录》,此皆费长房臆断之说。(一)秦时有室利防赍佛经来华,说见王子年《拾遗记》,后人附会,谓“室”音同“释”,殊不知僧徒以释为姓,始于道安,秦时安得有此?况《拾遗记》本说部,非信史,又况《记》中亦并未言有目录耶。(二)东汉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迫切需要考研过来人的指导,中国有句古话“姜还是老的辣”,但并不是所有考研的同学都能那么幸运可以找到自己的前辈指点一二,天津考研网每年服务上万名考研学子,汇聚优秀考研学员经验,针对各个专业及科目分类成册,现将我们已有的一些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下面为大家分享南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考研经验。 报考南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最后能被录取,我实在是很开心。也就准备把我自己的考研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因为每个人情况都不同,我的这些考研经验也都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能给后来报考南开大学图书馆综合的同学一些启示固然是好,如果不能,大家就付之一哂吧。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综合专业考研经验之专业课一 管理学应该是让大家比较头疼的。因为图书馆学综合专业属于商学院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和管理学挂钩。管理学虽然也是与管理类学科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它掺杂了太多其他专业的内容,知识多、理论杂,复习起来很繁琐,大家最后的得分也都不是很高。但是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复习这门课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可怕。 首先就是多看书,起码要把参考书目看明白;其次就是多做历年的真题,去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出题的思路还有答题方法。最后还是能的一个比较能看得过去的分数的。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综合专业考研经验之专业课二 在复习这门专业课的课的时候,针对考研红宝书及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课疑难问题,由签约的本专业在读硕博学长团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权威辅导答疑,同时辅以内部信息确保夺取专业课高分,彻底扫清复习拦路虎、打赢考研信息战。本辅导具有量身定制学习方案、私人家教式辅导、上课时间自由灵活、个性化答疑不留复习死角、签约确保授课质量等特色,本辅导仅针对购买此套材料的同学,详情请索取宣传单。只有一个办法:背!不过这个“背”并不是要你全部去死记硬背,有的确实只能死背,还有的就需要你去理解性记忆了。而且专业课可以从9 月份开始复习,9月份至少要把两本参考书目全都过上一遍。 像是10月份就可以结合章节和框架,还有历年的真题去进行有条理的背诵了。反正最后我到了12月的时候,彭斐章编著《目录学教程》还有于良芝编著《图书馆学导论》这两本书

目录学(重点)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 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 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书目属于二次文献 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 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 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 阅读;研究对象是图书和书刊目录。 4.关系说:目录学研究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认识图书和揭示图书的活 动规律。 5.矛盾说: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 和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目录学的学科重点(基点):书目情报就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 书目情报作为目录学学科基点的依据: ●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 盾是目录学的基本矛盾。 ●书目情报在文献信息交流中形成独立系统。 ●书目情报概念是目录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深度。 目录学的基本原理(即内容) 一.目录学应用原理

汉书艺文志翻译

《汉书?艺文志》译文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绿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齐、鲁间传教。到了孝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子家的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于是感到害怕了,便停止毁房。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全部得到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宇,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几十个字。《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一、填空题 1.“文”之古义为文章,“献”之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 定礼的人;而“文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 本纪》,增立《惠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之别(一好恶分明,一中庸正统)。 8.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的合称。其中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 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之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2015中山大学图书馆学考研

2015中山大学图书馆学考研 写这个,是对这一年来的总结,也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自己备考的时候看过不少经验贴,帮助挺大,希望我的一些经验也能帮助到大家吧!总结起来就是:真题很重要,坚持到最后,劳逸相结合 本科是广东的普通一本,英语专业,跨考中大的图书馆学。为什么跨考这个专业,主要是喜欢吧,一开始只想到以后到图书馆工作,后来是越来越喜欢,坚持难,但对这个决定,放弃比坚持更痛苦,所以就坚持到最后了。考试科目是政治,英语一,两门专业课:信息管理基础,信息资源组织。从7月份开始复习,9月回家了半个月,其余时间都在复习。那时还有3门专业课要上,逃不逃自己衡量了。有些老师人很好,打声招呼就行了。 初试 1.政治(本人政治考得不好,浪费不少时间,失败的经验) 关于报班 因为高中是学理科的,对政治根本就不熟悉,不想毁在政治上,于是就报了班。事后发现,其实辅导班的作用就是读书给你听,讲一些做题技巧。关键还是要自己看书,做题的。报班的话,要花时间在听课上,而且时间还不少。只要你能看书,做题,建议不报班。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参考书 1.大纲 2. 肖秀荣的4道8套,1000题,真题解析,时事政治 3.任汝芬的4套 买的资料大概就这些,另外,考研论坛上会有不少资料的,大家可以按需下载,例如知识点总结,蒋五…. 复习 我是挺早开始复习政治的,主要是担心。可是太早复习没效果,浪费时间,看了跟没看差不多。但太迟复习呢,可能会心慌,还会影响到其他的复习。建议大概从9月份开始复习,看看大纲,做1000题,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考点。政治到最后的一个月才是冲刺啊,时事很重要,也挺多的。个人觉得背肖四的大题挺重要,不管压中不压中,主要是考试的时候有话可说。而且背书时,想想为什么这样作答,就有思路了。对于选择题,多选的陷阱很多,大家研究下真题的多选,总结下哪些地方是陷阱 2.英语 虽然是英语专业的,但刚开始做英语一的题也是很受挫的,真的错很多。 参考书: 华研外语的25套真题,黄皮书阅读,写作 时间:英语在下午考,一般都会在下午做题 7.8月份就每个星期做1套真题(作文除外)大概就8份真题,熟悉真题的考法 9.10月还是大概每个星期做1套真题,但也会用黄皮书的阅读练练手,就相当于做2套阅读 11月每个星期1-2套真题,黄皮书练练 12月剩下的真题,以及之前做过的真题,背作文

参考文献目录格式

参考文献目录编排格式 论文后的参考文献用“Works Cited”一词,目录的编排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序。参考文献目录的具体书写格式如下。 1. 专业期刊杂志中的文章 首先是作者的姓氏,其后是作者名字的缩写,接下来依次是出版时间,文章的名称(除首写字母大写外,其它单词一律小写),期刊的名称(用斜体标出),卷目号,如果还有期号,用圆括弧加数字标出,页码起止范围。如果作者有俩人,第二作者用姓氏加名字缩写排在第一作者之后,两个作者名之间用“&” 连接; 如还有第三作者或第四作者,按同样方法加上, 只在最后一个作者前加上“&”。如超过六位作者,则只需给出第一作者,其后加上“et al.” 即可。例: Bornstein, M. H. 1975. The influence of visual perception on culture. American Anthologist, 77 (4): 774-798 Nathans, J., Thomas, D., & Hogness, D. S. 1986. Molecular genetics of human color vision: The Genes encoding blue, green, and red pigments. Science, 232, 193-302. 2. 报纸上的文章 其书写格式与期刊杂志文章基本相同,但出版时间要包括月、日,没有卷目号和期号,另外页码标记还要加上小写英文字母“p” 。例: Morain, D. 1993. June 7. Poor counties hit harder by budget cuts. The Los Angles Times, p. A1. 3. 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条目的格式与期刊文章的格式基本相同,但紧接在书名(斜体标出)后面是出版商所在地,最后是出版社的名称。如有版数,则在书名后用圆括弧标出。如果专著是多卷本, 或是参考文献范围仅限于某些章节, 要在书名后用圆括弧加以说明。例: Brown, H. D. 199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aser-Freeman, D., & Long, M. H. 1993 (6th ed).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Chen J. 1981.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1).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4. 编著 如果参考文献是编著,其编排格式与专著的并排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要在作者名字后,出版时间前用圆括弧加说明其身份是编者. 一个编者用用“Ed”,俩人以上“Eds”。例: Rinpley, W. W. (Ed.). 1987. The black abolitionist papers (Vol.).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5. 译著 译著的编排格式与专著编排相似,原著者的名字放在作者名字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在书名的后面加圆括弧,括弧内首先是译者名字的缩写,然后是姓,其后是“Trans.”以表明是译者,无单复数区别。如果知道原著发表的时间,在出版社后用圆括弧标出。例: Derrida, J. (1976) Of grammatology.(G. Spikvak. Tran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7) 6. 出自论文集的文章 如果参考文献是出自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其编排格式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顺序是:文章作者的姓氏,名字的缩写,论文集出版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第二部分是论文集编者的名字缩写,姓氏的全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 书目控制: 微观控制是指从具体的文献出发,通过编目系统或检索系统对每一篇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控制。包括著录控制,规范控制,标引控制。 宏观控制是对文献流的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包括书目情报流控制和书目情报源控制 文献报导:将有关各种情报源的信息,及时地、准确地通报给学者、专家或读者,以便文献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一、功能和社会作用 1、书目的社会作用: ⑴书目的学术价值:登记作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映学术渊源。 ⑵书目的情报价值:检索作用;辅助作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 ⑶书目的教育职能:推荐作用,导读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 2、书目的三大功能: 揭示:通过著录揭示文献的外形和内容特征; 报导:通过书目情报服务传递信息; 检索:通过编排系统和索引系统提供线索; 3、书目的性质:文献信息交流的工具:信息交流的中介;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 4、书目的社会职能: 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的基本外形特征和文献中所蕴藏的知识、情报、信息。二、文献揭示和组织编排的主要方法 文献揭示: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提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文献揭示的主要方法 ⑴文献著录法:也称为目录著录、书目著录、文献编目、信息描述,是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通过对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形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目的在于准确地揭示和反映文献。也指对文献的外形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记录的全过程。 ⑵文献提要法: 概念:在我国古代称为解题、叙录、志、考等,现在也称内容提要、内容简介等;是一种简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与学术思想以揭示文献内容和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类型:古代提要(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现代提要(推荐性提要;叙述性提要;考证性提要) ⑶文献摘要法/文摘法: 概念: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信息和查寻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文摘的类型:按原始文献是否发表:一次文摘和二次文摘;按文摘加工程度:报导性文摘和指示性文摘;按文摘的功能:普及性文摘和情报性文摘。 ⑷文献索引法:把一种或多种文献中的事项或知识单元,如字、词、人名、地名、书名、篇名、主题等,按有利于查寻的方式加以编排并注明出处,能够提供文献线索的一种揭示文献的方法。记录和指引文献事项或单元知识,按一定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素材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 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强盛时期,书目类型日益增多,体例更加完善,目录学作为读书的门径和治学的工具受到整个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雠目录学派;以鉴别旧刊、别择真膺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3]。 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起源。我国古代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相当于提要),然后编纂出群书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目录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后人或以广义的"校雠学"来概括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说,把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于是,校雠学几乎成了古典目录学的代名词。目录在我国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称谓。如"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