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通用版)一轮复习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作业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通用版)一轮复习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作业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通用版)一轮复习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作业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通用版)一轮复习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作业含解析

区域经济联系

一、选择题

(2019·聊城模拟)河西走廊酒泉附近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可利用量达26 670兆瓦,是我国获批建立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17年6月,酒泉至湘潭±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投运,每年可向湖南输送400亿千瓦时电量。据此回答1~3题。

1.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

A.两端降水自西向东递减B.东端土壤结构疏松

C.两端资源型产业潜力大D.东端城市化进程慢

2.酒泉风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策略是( )

A.参与西北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跨区域调配能力

B.关闭区域内火电站等,尽量减少其他电源数量

C.对风电基地风能资源进行拆分建设,扩大开发范围

D.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扶持零配件装备企业

3.酒泉风电基地以及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影响是( )

A.降低输电线路沿线土地的经济价值

B.运行增加噪音、电磁辐射等污染

C.湖南省变为煤电东输长三角的主要省区

D.改变了我国人口流动大方向

解析:第1题,酒泉风力资源丰富,而湖南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据此可知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端资源型产业潜力大。第2题,酒泉风电基地参与西北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跨区域调配能力,对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第3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会增加噪音,并产生电磁辐射等污染。

答案:1.C 2.A 3.B

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有学者提出将西藏的水调往西北地区的设想。读藏水北调设想线路示意图,回答4~6题。

4.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B.常发生凌汛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

5.设想中的藏水北调工程以雅鲁藏布江作为水源地的原因有( )

①可自流到西北②水源充足

③距离较短④水质洁净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藏水北调设想线路若建设,遇到的主要困难可能有( )

①地质条件复杂②台风灾害频繁

③人口外迁量大④跨越河流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4题,雅鲁藏布江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以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故该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所处纬度较低,故不会发生凌汛;该河流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原因是不断有径流汇入。第5题,以雅鲁藏布江作为水源地,是因为雅鲁藏布江水质洁净,水源充足;该工程线路经过山脉,因此水不可能自流。第6题,由图可知,藏水北调设想线路经过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跨越河流多;该设想线路经过地区人口极少,不需要大量外迁人口;该线路所经区域无台风灾害。

答案:4.D 5.D 6.C

(2018·高考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7~9题。

7.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附加值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

8.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基础设施好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D.信息通达

9.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打造自主品牌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D.增强国际影响

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此时是自己加工服装。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据此可判断M公司是自己设计服装。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服装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A选项正确;关闭自有生产厂是为了调整企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不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B选项错误;关闭自有生产厂并不是为了缩小企业规模,C选项错误;加强合作并不是关闭自有生产厂的目的,D选项错误。第8题,研发中心和总部需要获取市场信息和大量的高端人才,对比上海和温州可以发现,上海经济发达,高端人才多,而且信息通达,更方便掌握市场信息,D 选项正确;上海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比温州好,但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不是总部和研发中心布局考虑的首要因素,A、B选项错误;M公司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故上海的销售市场规模对总部和研发中心的迁入影响较小,C选项错误。第9题,从M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司在1994年成立后两年内开设专卖店、关闭自有生产厂,随后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迁到人才多、信息通达的上海市,可得出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A选项正确;M公司1996年关闭了自有生产厂,并没有扩大生产规模,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关于产品款式多少的信息,C选项错误;据图可知,M公司2008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可知其市场集中在国内,D选项错误。

答案:7.A 8.D 9.A

(2019·湖南六校联考)20世纪末,刚成立的比亚迪公司抓住世界电池产业大转移之机,将国外全自动电池生产线拆解成“关键设备”加“人工工序”两部分,迅速发展成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此后,比亚迪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12年,比亚迪新能源电动车进军北美市场,将北美总部设在拥有众多一线世界汽车品牌和电动车制造商总部且政府对电动车购买者有消费补贴的洛杉矶。2017年10月6日比亚迪在美国南加州兰卡斯特市举行工厂扩建竣工仪式,这是美国首家中国独资大巴工厂。目前,比亚迪大巴工厂已在当地聘用近800名员工,完全由新能源驱动的新工厂预计将为当地提供超过1 500个就业岗位。据此回答10~11题。

10.2012年比亚迪公司将北美总部设在洛杉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消费补贴B.劳动力素质高

C.产业集聚效应D.消费市场巨大

11.2017年比亚迪在美国设厂的主要目的是( )

A.抢占美国市场B.利用先进的技术

C.吸取美国文化D.创造就业机会

解析:第10题,“拥有众多一线世界汽车品牌和电动车制造商总部”,与“比亚迪新能源电动车”是同类产业,则布局在洛杉矶的目的是利用当地产业集聚的优势。第11题,工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而获得利润的前提是将产品销售出去,则在美国设厂是为了抢占美国市场。

答案:10.C 11.A

二、非选择题

12.(2019·郑州质检)中俄原油管道途经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止于大庆。下图为中俄原油管道路径和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2)简述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分析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

解析:(1)根据中俄原油管道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可判断出,修建过程中会遇到气候寒冷、地形复杂、冻土广布等障碍。(2)可从对沿线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等的影响方面入手分析。(3)可从大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1)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多山),地形复杂;冻土广布;丛林密布,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

(2)破坏沿线植被;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冻土层;施工扬尘造成短期内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在运营过程中,输油管道破裂会造成原油泄漏,严重污染土壤、水体等。

(3)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可以缩短管道长度,减少工程量与投资;大庆石油工业基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大庆有输油管道通向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大庆距离我国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

13.(2019·湖南三湘名校联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三省市发展应各有侧重,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图1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图。

材料二3年后,在北京工作、天津出差、河北生活的“三栖时光”,不再浪费在路上。京津冀地区正在积极构建京津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地区相邻城市“1.5小时轨道交通圈”。图2为京津冀“1小时轨道交

通圈”。

(1)简述北京、天津将河北作为其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原因。

(2)许多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把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了北京,试分析原因。

(3)分析“1小时轨道交通圈”的形成对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意义。

解析:(1)注意河北相比北京、天津,优势体现在资源、土地、劳动力等方面。(2)注意

材料中关于北京的定位,能体现其优势。(3)可围绕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来分析经济意

义和社会意义。

答案:(1)紧邻京津,距离近;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较低;资源丰富;重工业

基础好。

(2)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政治中心;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

量多;社会协作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

(3)经济意义: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增加区域内短途旅游业的收入;加强区域内各

城市的联系,增加商贸往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社会意义:增加就业机会;疏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促进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形成城市群;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

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 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 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 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 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课时作业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2017·河北省三市联考)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据此,完成1~2题。 1.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距海远近 第1题,死海主要由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第2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2017·广州一模)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4.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5.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第3题,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南方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大量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南方粮食产量下降;北方城市化程度较低,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出现了粮食供给与运输的变化。第4题,地广人稀是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的基础。人均耕地多是东北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第5题,“北粮南运”说明南方有市场需求、北方有粮食供应。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南北方之间的运力不足。 (2017·湖南四县联考)图1为某城市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中A地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当地农民将土壤堆高起垄,在垄中播种马铃薯及施肥,然后覆盖稻草,待马铃薯萌芽出土后再将垄沟的泥土覆盖在稻草上。马铃薯为喜光、喜水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适宜)且土壤透气性好,宜施有机肥、忌渍水。据此,完成6~7题。 6.图甲中最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的是( C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关于该地马铃薯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垄沟可以发展渔业,增加农民收入 B.夏季种植,秋季收获有利于马铃薯生长 C.覆盖稻草能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机质 D.稻草覆盖技术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第6题,丙处海拔低,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故冬季较温暖;同时紧邻城区和湖泊,风景秀丽,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第7题,根据材料中可知,马铃薯要求透气性好的土壤,先覆盖稻草,然后又覆盖土层,可增加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透气性能,C正确;图中垄沟内无水,不能发展渔业,A错;马铃薯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适宜),该地(纬度低)夏季气温高,不利于马铃薯生长,B错;覆盖稻草会减小温差,D错。 下图为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图,以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作为研究指标。据此,回答8~10题。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地理卷(A)B.产业集聚,加剧企业间竞争 C.做大加工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D.引进高科技产业,提倡创新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注意事项: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第Ⅰ卷 A.土壤沙化B.土壤盐碱化C.土壤酸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 本卷共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8.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A.采用滴灌技术B.适量掺沙改造C.增施速效肥料D.及时深耕 符合题目要求的。 土壤 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食用、药用菌,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松茸对生长环境要求9.该蔬菜大棚最可能位于 极为苛刻,好生于养分不多且比较干燥的林地,出土最适宜温度为12-20℃,且需要昼夜温差大,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塔里木盆地D.黄淮海平原 有雨水滋润、光照充足的环境,目前全世界不可人工种植。中国近年来鲜松茸生产出口量相对稳定 在1000吨以上,有时还略有增长。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区内水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均水平的5倍,三江平原原始湿地众多,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这里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1.影响松茸品质的主要因素是下图中N区域示意三江平原湿地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A.人工采摘经验B.技术创新手段C.产地自然环境D.松茸品种 优劣 2.近年来我国松茸生产出口量略有增长的原因是 A.技术培育新品种B.松茸开采量增加 C.种植面积的扩大D.市场需求的增大 3.松茸出口量增长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提高经济收入B.降低产品价格C.增加就业机会D.优化产业结构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2015年 当地政府提出了“山上茶牛羊、田里稻鱼螺”的产业思路,梯田里种的是特色紫黑香糯米,稻子全 部用山泉水灌溉,稻子收获后,田里的禾花鱼也养大了,排干田里面的水,就把鱼收上来。10.三江平原湿地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的最重要资源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A.土地资源B.草场资源C.淡水资源D.生物资源 4.与同纬度东部地区水稻种植业相比,融水苗族自治县水稻() 11.开垦三江平原时,需重点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A.生长期短B.品质好A.水分B.热量C.微生物D.地形 C.投入劳动力少D.单位面积产量高12.三江平原湿地促进了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 5.“山上茶牛羊、田里稻鱼螺”的产业思路体现了() A.湿地涵养水源,蓄洪防旱B.生物多样性丰富,病虫害少 A.山区资源的立体开发C.湿地广阔,生态环境质量好D.湿地航运便利,运输能力强 B.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C.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D.与相邻区域的经济联系 6.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发展,给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是() A.发挥区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黑龙江的张先生在本地租用流转的土地,每亩租金为500元人民币。同时张先生在俄罗斯远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1课时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域经济联系(一)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 【学习目标】 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世界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经济。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 (1)对口 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和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得到了合理利用。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把、、、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的总体布局。 【合作探究】南水北调的影响 调入区:

调出区: 【课后习题】 1.2010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横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 A.世界最大的国际军事组织 B.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2)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成员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2.截至2011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已实施了10余年了,要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性,必须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走一条现代化、工业化的路子,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双选)() 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C.加速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A.河道的淤积 B.水质污染 C.地下水位的下降 D.土壤的盐碱化 5、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回补地下水 B.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长江河口海水倒灌 6、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工建设,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读我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南水北调”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问 题的具体措施。材料中提及的南水北调东线 输水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的原因 是。中线调水的在, 该线路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2)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 是。 (3)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西线方案相比 较,东线工程的优势条件是:;(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最大障碍是:() A.秦岭B.昆仑山脉C.巴颜喀拉山脉D.祁连山脉 (5)跨流域调水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试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受水区产生的生态影响主要有(至少两点):

2019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7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含答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七)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限时:40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321页) 一、选择题 读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简图,完成1~2题。 1.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相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平原为主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A.甲区域较乙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稀少 B.乙区域较甲区域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 C.甲区域较乙区域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 D.乙区域较甲区域种植业单产高,商品率高

1.B 2.C[第1题,甲为德国,乙为我国湖南省。德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地区终年温和多雨;湖南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甲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乙区域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科技水平较低,人多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 (2018·福建厦门一中测试)读我国某类工业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导学号:92040112】 3.该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A.煤炭工业B.电力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D.高技术产业 4.该工业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①改善环境质量②提供居民食品③加快产业升级④提供能源保障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B 4.D[第3题,图中工业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及珠江上游地区和内蒙古、山西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这些地区的火电、水电丰富,适宜发展电力工业,选B。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工业品为电力,输入东部地区会减少东部地区化石能源使用量,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为东部地区提供丰富的能源,①④对。而该工业产品为电能,不是食品工业,②错。西电东送对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无关,③错。选D。] (2018·河北唐山市模拟)在一定区域内,某地理事物的重心是指其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该地理事物各个方向的发展相对于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读图完成5~6题。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在纬度上的变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III《区域经济联系》 设计思想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引入新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材料与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东、西部合作的成效与意义;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具体方案、图示及意义。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调出地和调入地、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本节教材也是以我国为例来阐述区域经济联系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地区调配,三是产业转移。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与总结,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节内容与初中内容联系较密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涉及到的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都在初中学过,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应用。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资源的地区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但从学生的基础看,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并不十分清楚具体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会事先去复习一下,小部分学生可能会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的具体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综合运用发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和比较法。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复习我国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新闻“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页 1 第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重点我选取其中之一进行重点分析,力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式,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基本思路,在分析对地理环境影响时,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的模版。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区域经济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教师再讲解P24阅读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东西部的联系。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东西部除了在经济中的合作之外还表现有资源的调配和产业转移(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了解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1、分析调配的原因2、主要工程3、调配的意义。 让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形成基本分析思路(看幻灯片)。然后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等几个问题,教师以图来分析3条线路。(放映幻灯片) 学生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的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开放性为主)分析中形成一种答题模版,对意义类型的问题怎么回答,对影响类型的题目怎么答题。 最后留作业让学生自己对另外两种资源调配中的问题、路线、意义等按照本节所讲自己整理。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word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 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 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

区域经济联系 一、选择题 (2019·聊城模拟)河西走廊酒泉附近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可利用量达26 670兆瓦,是我国获批建立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17年6月,酒泉至湘潭±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投运,每年可向湖南输送400亿千瓦时电量。据此回答1~3题。 1.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 A.两端降水自西向东递减B.东端土壤结构疏松 C.两端资源型产业潜力大D.东端城市化进程慢 2.酒泉风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策略是( ) A.参与西北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跨区域调配能力 B.关闭区域内火电站等,尽量减少其他电源数量 C.对风电基地风能资源进行拆分建设,扩大开发范围 D.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扶持零配件装备企业 3.酒泉风电基地以及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影响是( ) A.降低输电线路沿线土地的经济价值 B.运行增加噪音、电磁辐射等污染 C.湖南省变为煤电东输长三角的主要省区 D.改变了我国人口流动大方向 解析:第1题,酒泉风力资源丰富,而湖南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据此可知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端资源型产业潜力大。第2题,酒泉风电基地参与西北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跨区域调配能力,对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第3题,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会增加噪音,并产生电磁辐射等污染。 答案:1.C 2.A 3.B 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有学者提出将西藏的水调往西北地区的设想。读藏水北调设想线路示意图,回答4~6题。 4.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B.常发生凌汛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 5.设想中的藏水北调工程以雅鲁藏布江作为水源地的原因有( ) ①可自流到西北②水源充足 ③距离较短④水质洁净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藏水北调设想线路若建设,遇到的主要困难可能有( ) ①地质条件复杂②台风灾害频繁 ③人口外迁量大④跨越河流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4题,雅鲁藏布江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以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故该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所处纬度较低,故不会发生凌汛;该河流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原因是不断有径流汇入。第5题,以雅鲁藏布江作为水源地,是因为雅鲁藏布江水质洁净,水源充足;该工程线路经过山脉,因此水不可能自流。第6题,由图可知,藏水北调设想线路经过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跨越河流多;该设想线路经过地区人口极少,不需要大量外迁人口;该线路所经区域无台风灾害。 答案:4.D 5.D 6.C (2018·高考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7~9题。 7.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附加值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 8.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基础设施好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D.信息通达 9.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打造自主品牌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D.增强国际影响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材分析和 导入设计)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 本节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讨论及代表发言,培养学生地理语言表述能力,正确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以及沿线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2)通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内容的学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意义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的资源调配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的添加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从感官认识而逐步深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出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原因要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还应更深一步介绍一下北煤南运的现象及原因等。另外产业转移部分也应结合实例来进行分析。对湖南籍学生来说这一现象容易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以及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讨论前半部分。 导入二利用幻灯片投影播音737飞机,并提问如下;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 区域经济联系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 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掌握我国主要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消费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2.理解区域资源调配的意义及影响。(综合思维) 3.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规律。(综合 思维、区域认知) 4.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经 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1.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 意图为背景,考查工程评价及 其影响。往往对相关区域的地 理特征进行连带考查,形式多 样,频率较高。 2.以区域图、统计图等为背 景,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 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 形式多样,考查频率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 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线路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 起点扬州丹江口水库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终点天津、烟台、威海北京、天津黄河上游 主要特点可利用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 可自流 基本自流 需开凿过巴颜喀拉山等的输 水隧洞 2.西气东输

(1)主气源: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 (2)消费市场:我国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一线工程最后到达上海,二线工程最后到达广东。(3)意义 1社会效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品质。 2经济效益:推动了新疆及中、西部沿线地区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冶金、建材、石化、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3环境效益:沿线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了大气质量;促进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疑难辨析1】天然气是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吗? 提示天然气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来说,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但天然气并非没有污染,只是污染较轻。 3.西电东送 (1)电力输出区: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等省区。 (2)电力输入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 (3)西电东送的可能性: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4)西电东送的必要性 1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4 区域经济联系 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②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 ③知道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两个显著例子——能源与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④了解南水北调的基本措施、线路等。 ⑤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读图分析南水北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②通过讨论及代表发言,培养学生地理语言表述能力,正确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以及沿线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增强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②通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内容的学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但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地理知识,如中国的地形,中国部分区域的地形、河流等;也具备了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再加上高

中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些学生也很想展现自己。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互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南水北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4教学过程 【导入】区域经济联系 我这有个百宝袋,我们看看有什么?(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从袋子里掏出一件件的物品,让学生说说分别是哪一个国家的品牌.(Dior香水——法国;索尼照相机——日本;天梭手表——瑞士;可口可乐——美国;)我一朋友从新西兰给我孩子带回一个布偶,标签上却写着中国制造。 提问:为什么我国有世界各国的商品,国外也有我国的商品? ——经济全球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各区域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带来风险,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该怎么办呢? 播放视频《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学生从中得出答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更加激烈,紧急

区域经济联系背诵

区域经济联系 一、东西部经济合作: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 盟、东盟、APEC等)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3、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为: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才联系日益密切 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1)东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线路走向(解决华北缺水的问题):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一路向北,经隧洞后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以南需梯级提水北送(耗用大量电能,运营成本高),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建设成本低。东线:优点:有京杭大运河利用,工程量小;水量大; 缺点:水质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抽水 (2)中线: 调水源地: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线路走向(主要解决华北):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经过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京津。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地形较复杂,工程量较大(建设成本高,需要时间长);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运营成本低)。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以后还可利用三峡水库。 中线:优点:有丹江口水库利用,水量稳定;能自流;水质较好缺点:需要挖水渠,工程量大,水量较小。 (3)西线 调水源地: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引水入黄河 线路走向(解决西北):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m。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差,可利用的设施少 (4)东、中、西三线比较: ①线路:东线:长江下游扬天津、烟台、威海,解决华北地 区缺水 中线:丹江口水库北京、天津,解决华北地区缺水 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解决西北缺水 ②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③环境问题:东线:调水对长江口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北方灌溉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中线: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西线: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 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④采取对策: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国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总之:有利影响是主要,不利影响是次要的 2.西气东输: (1)原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整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

1.4区域经济联系导学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学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特点: ⑴ ⑵ ⑶ ⑷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线,把、、、、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

西气东输:(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铺设管线到,全程4176千米。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区域,跨越黄河,跨越长江。跨越的省区为。(9个) 此外,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到、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意义:东部。 西部。 西电东送“三条线路的输送电的性质:北线中线南线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西部煤炭资源调出为例 不利影响:对调出区对调入区 3、产业转移 ⑴以中国为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③广东边沿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广东发达地区方面的原因: 广东边远地区的原因: ⑵产业转移对地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下列1-3题。 1.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2.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到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感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知道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 3.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 4.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了解,感悟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5.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珠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一个先导与样板的作用。本节教材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外向型经济的壮大”2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华人华侨的投资事迹、我国关于经济特区的政策,结合备课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必要地学案、挂图、录像资料。 二、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产自珠三角的生活用品的资料;求算本地劳动力去珠三角务工人员的比重;准备填充图、学案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①:读图导入:展示广东省政区图(或教材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形分布”、“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设问导读:如果我们将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用直线连接起来,将构成一个怎样的几何形状呢(三角形),你们了解这三个城市在该区域中的地位吗(注:学生回答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小结,再引入新课教学。 方案②:承上导入:在前面两节内容中,我们学习了香港与澳门,同学们留意过香港与澳门北靠哪两个城市吗(展示相关地图,学生回答:深圳与珠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与香港、澳门关系密切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学指导: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学习难度并不大,但学生可能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对如何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主备人 和蕾茹 审核人 李红英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4、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放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 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举例) 例:黄土高原只是破坏植被。 二、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中,要不断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上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另一方面,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包括两方面: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1、阅读P ,矿产资源的开采:问答问题: 25 问题:山西省的煤炭开采有何有利影响?四小条 问题:开采煤又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哪此负而影响?另: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一个问题(资源开发的后期城市转型问题) 思考: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全并非我国经济强省,最近,山西提出加快经济调的发展战略,根据山西煤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山西变为强济强省? 战略:发挥煤优势,但进行深加工(煤化工,西电东输等)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问题: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跨区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带来的用水紧张问题。 南方北调:中国为什么要南水北调?分布不均,水资源地区差异大。 问题:除去南水北调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 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原因:水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造成的用水差异。 问题: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调出区与调入区两方面考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