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时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建设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意味着在社会治理的诸方面和全过程中,都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健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机制。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核心是要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协商、合作共治的法律机制。

一是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和网上公开运行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公开征求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后评价等程序制度。推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征地拆迁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的处理反馈机制,公众意见征求和采纳情况及其理由应当向社会公布和说明。二是健全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及时调整行政权力库,完善行政权力法制监督平台,确保行政权力全程网上阳光、透明运行。坚持把行政审批、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点,完善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舆论民意表达机制、反馈机制,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公众对政府治理工作的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社会的绩效评价制度和考核体系。突出社会评议,通过公开述政、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公众评价机制。突出对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评价考核,加快形成以群众满意2度、舒适度为导向的政府治理社会工作评价机制。

切实转变和创新政府治理社会的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重点是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激发和释放社会组织的活力。一是进一步压减和规范社会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凡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一律交南社会组织承担。要从明确审批项目的名称、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等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全面推行清单和目录之外无审批的管理制度。

探索行政相对人主导审批项目清理或清理项目评价的制度。全面推行社会对行政审批个案的分析评估制度。进一步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便于操作、便于评估、便于监督的服务规范,强化事后监管稽查力度。二是积极推进社会领域综合执法改革。

对社会领域职责相似或交叉的行政执法部门,要坚决进行整合,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执法。要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压缩省市两级的执法力量和执法空间,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增强基层的行政执法能力。

三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与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相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单纯强调命令服从或管控,而要更加注重运用协商式、合作式、互动式、说理式等柔性手段和方式,坚持规范与服务并重、处置和疏导相结合。积极推进行政协调、行政指导、行政执法等行政行为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社会的公开化程度和法治化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3保障,关键是要强化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壮大社会组织的力量,增强社会组织的自律、自治能力。一是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依法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加快社会组织特别是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彻底分离。适当放宽社会组织的准入条件,探索社会组织分级分类准入制度,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快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格局,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和社会组织评估制度。二是建立新型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完善城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区治理体制,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形成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运行机制。三是建立政府与社会主体的互动协同机制。梳理政府向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转移、委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建立转移、委托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及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和公示制度。

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健全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探索物业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桐结合的模式,推进“社工+志愿者”模式,培育发展社会志愿者组织。4坚持往法治轨道上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目标是要建立和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律秩序。一是着力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复议委员会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逐步实现行政复议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集中行使。全面规范复议工作流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建立统一的行政复议受理中心,在政务服务中心或信访接待中心设立复议受理窗口,推进行政复议受理环节下移,实行行政复议应诉人员专业化和资格准入制度。二是健全行政调解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全面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相关纠纷的调解,探索建立价格纠纷、医患纠纷、环保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调解组织,推行委托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调解机构实施调解的制度,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强仲裁工作。完善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拓展仲裁机构的服务领域,强化仲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仲裁工作的公信力。切实加强对仲裁员的培训指导,为公正仲裁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四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和寻求权益保护。全面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把涉法涉诉利益诉求从信访中剥离,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健全涉法涉诉5信访依法终结制度。6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一丶单选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总书记2014年在(D),回答电视台记者访问的时候提到改革进入深水区。 A韩国 B英国 C美国 D俄罗斯 2.本次机构改革之前,大致有(D)次党政机构的改革。 A6 B5 C4 D7 3.(D)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1956 B1949 C1929 D1954 4“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C)同志提出。 A江泽民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周恩来 5.要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包括依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军队,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是指(C)。 A改革范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C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D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6.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国2000年到2050年的目标是(A)。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实现温饱 C达到小康水平 D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7.最高人民法院属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的(A)。 A国家治理体系 B政府治理体系 C党的领导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8.1982年6月28日,中央印发(A)。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9.政府的(A)职能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A环境保护 B法制建设 C民主监督 D干预市场 10.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于(C)年。 A2014 B2016 C2015 D2013 二丶判断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本次机构改革将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x)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以此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3.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专门成立了社会建设委员会。(x) 4.2013年的机构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问题导向。(√) 5.李克强总理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x) 6.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比前两步容易。(x)

[热点专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话题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 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 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 ②领导和执政方式 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④我国的政党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含义: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了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反之,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国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程度还不高,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 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稳定因素急速增多,维稳的代价不堪重负,党和政府公信力严重流失,现存的许多体制机制阻碍了社会进步,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我们在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方面,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 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则,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发挥效能的基础性架构和根本保障。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背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诸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难题,成功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考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面向未来,只有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永葆蓬勃生机,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 第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创造经济高速成长、社会充满活力、政治安定团结的“中国奇迹”,之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一次又一次国际政治、经济风浪的重大考验,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党和国家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有全国一盘棋的互助协作机制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制度优势。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法治论_刘立志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法治论 刘立志 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 摘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要表现为法治现代化,表现为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把法治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治理 现代化 法治 一、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法治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法律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在现代治理体系中,法律已经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形式。其他所有的社会控制方式,都从属于法律方式。”国家作为法律体系最高的和最基本的渊源,有能力排除任何其他竞争性的渊源。法治需要具有普适性的抽象规则体系,国家成为公民权利的界定者和保护者,并通过法律的纽带实现社会政治整合,建立国家与公民的直接联系,实现对社会的直接管治。 2.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依法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特征,法律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厉行法治,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育和成长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法治是中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的根本保障,是深化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3.法治是培育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社会的基本手段。中国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推行法治,是我国新时代制度变迁的必然逻辑。制定的规则要平等适用于任何人,行政部门不得偏袒向任何一方,也没有超越于规则之上的特权。正是同时约束所有行为主体的法治所构建的秩序,可以使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社会行动主体不必担心其他人任意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而可以全神贯注于各自的事业。既限制公民侵权行为,又限制政府滥权行为的现代法治秩序,才是人身权、财产权和社会契约履行的可靠保障,才构成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西方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借鉴和反思 1.西方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借鉴和反思。“法治”作为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面像,西方各国进入现代社会的情形不一样。从理论上看,法治要求政治的统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必须是明确的和正式颁布的,法律的执行必须遵照严格的法律程序,法官的自由裁判权必须受到限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我国法治化的困境与反思。沿着中国法制史的时间线,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的中华大法系,其固有的法律传统并不能够发展成为现代的法治。就社会关系性质而言,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以家族为纽带的,个人的法律主体性并不彰显,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是以家庭关系为转移,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利益是对抗的,官僚与官僚之间利益是冲突的,但是,个人利益并不足以与家族利益和官僚利益的力量抗衡,官僚群体是否形成一个“集团”也都值得怀疑;在社会主体方面,中国古代有乡绅却没有市民,有商贾却无商人,换言之,中国乡绅离开不了土地和乡村,没有西方自治城市的概念,商贾也没有按照自由市场规律平等交流、等价交换的商业习惯;中国古代没有中产阶级的概念,也没有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的概念。就法律专业性而言,中国法的特点是世袭君主制权威与家庭或血缘集团利益的结合。因此,要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法治的秩序,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自己,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安排来规范国家治理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关系,旨在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模式,产生最大的治理能力,形成一个有利于保证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只有以“法治精神”来铸造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丰富的“现代性”,才能有效地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构建中国特色法治,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坚持科学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筑法治国家的有效基石。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强化立法调研,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形式集中民智。在法律草案起草的过程中更多运用委托专家或社会组织起草法案、立法听证、公开征求各地方、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媒体意见,聘请法律专家直接参与法案起草或担任立法顾问或咨询委员,发挥法学家、律师、等相关专业人士在立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法律草案的起草、讨论和审议表决过程中更多发挥社会公众、法律专家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在增强立法过程民主性的过程中稳步推进立法过程的科学化。总之,改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民在立法过程中的有序参与,充分吸纳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增强立法过程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改善法律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回应性和调适性,充分发挥法律在一个多元社会中的利益整合与利益协调的功能,是中国构建法治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路径。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是规范政府公权力的基本途径。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法治政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和法规,规范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遵循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3.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优化司法职权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是规范司法权力、提升司法能力的关键。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下大力气根除制约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司法审判工作的正规化和制度化水平,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以法律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助推中国法治秩序的成长与发育。 参考文献: [1]莫纪宏: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0143期 . [2][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63版,第20页. [3][英]大卫?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商务印书馆,1993版,第59页. [4][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37页. 作者简介:刘立志(1970—),男,辽宁省大石桥市人,吉林大学法学本科学历,一级法官,现任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从事侵权赔偿和婚姻家庭民事审判工作。 2015年?5月?下期经营管理者 学 术 理 论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231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市、区关于依法治理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落地落实,根据推进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工程,因此目前还存在着学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宣传和发展不够平衡。主要变现是发达地区比偏远地区做的更好,省市区比镇村社做的更好,根本原因是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有差别,导致小地方、偏远地方相对滞后,解决的发力点是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情况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经费分配,用于提高人员素质,保障硬件需求,更好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领导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该工作是“软任务”,甚至认为只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职责,与己无关,根本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不高,认识还没到位,解决的发力点是大力增强基层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基层治理工作可以和平时的党委会、职工大会、村社代表大会等会议结合,在会议上学习贯彻相关的文件会议精神,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基层干部可在街头集中宣传、大走访等活动中,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干部重视,群众参与的格局。 三、村(社区)党组织是村(社区)的政治领导核心,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工作的总负责人,全面主持党支部的工作,抓好党支部的,监督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村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村(居)委会依照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全面负责办理有关村民利益的各种事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村(居)民享有在村民自治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权利、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自治权、享有对村级事务监督权以及法律法律规赋予的其他权力;村民有自觉接受、科技政策、、教育的义务、村民有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义务、 、村民有服从村委会及建设规划、计划生育、治安管理等综合管理的义务、村民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定的其它义务。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A改革开放 B转变职能 C理顺关系 D精兵简政 E提高效率 正确答案:B, C, D, E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工伤保险 D生育保险 E失业保险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公共服务 D社会管理 E环境保护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正确 A抓统筹 B抓落实 C抓方案 D抓调研 正确答案:A, B, C, D

A1929 B1949 C1954 D1956 正确答案:C A实现温饱 B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C达到小康水平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确答案:D A2030 B2040 C2050 D2060 正确答案:C

A全面性 B特殊性 C普遍性 D一致性 正确答案:A A党的领导体系 B国家治理体系 C政府治理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正确答案:B A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B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C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设机构

D明确要求正确理解和落实党政职责分工,确保党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其他机构协同联动,高效运行 正确答案:A, B, C, D A改革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C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D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E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61021050.html,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罗邈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9期 摘要当前,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识和努力的目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两方面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促进的。依法治国是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根本路径、重要保障、必由之路,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要坚持和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因此,新形势下,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的作用,也是解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解决依法治国过程中所存在的多个瓶颈问题。 关键词依法治国国家治理法治 作者简介:罗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153-02 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法治决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 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等等。这一切都表明。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样,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指引和保障。 一、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和总结。一般而言,依法治国就是依法行事,走法治化的道路。具体而言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对社会事务、经济文化进行管理,以此确保国家各个工作都可步入轨道,一步一步实现法律及民主的制度化。由此可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成本、促进的。 笔者认为,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具体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法治的方式、思维,只要是属于重大改革的,都要以法律作为根本。”这也说明了法治对于深入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发展的手段和举措,改革和法治肯定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矛盾,但是我们始终要坚持不能逾越法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建设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意味着在社会治理的诸方面和全过程中,都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强化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立法和制度建设是前提和基础。一是研究制定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条例或社会建设促进条例。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住房保障、出租屋管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会救助,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社会角色作用等,作出进一步规范。二是研究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条例。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以及它们与政府机构的关系,特别是政府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和责任等,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三是研究制定户籍管理条例或居住证管理条例。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和推进措施,户口迁移政策的调整,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建立,居住证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有序实现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等,作出引导性、保障性规定。四是研究制定互联网安全保护条例。对商业网站的管理、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的规范、网络实名制度的落实、网络安全的行政监管、公众网络自律、个人信息保护等,作出进一步完善。五是研究制定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条例。对社会诚信体

系的构建,政府及各类主体的诚信责任,社会信用监管,特别是对守信者的鼓励措施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办法等,作出约束性规定。 健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机制。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核心是要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协商、合作共治的法律机制。一是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和网上公开运行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公开征求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后评价等程序制度。推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征地拆迁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的处理反馈机制,公众意见征求和采纳情况及其理由应当向社会公布和说明。二是健全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及时调整行政权力库,完善行政权力法制监督平台,确保行政权力全程网上阳光、透明运行。坚持把行政审批、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点,完善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舆论民意表达机制、反馈机制,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公众对政府治理工作的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社会的绩效评价制度和考核体系。突出社会评议,通过公开述政、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公众评价机制。突出对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评价考核,加快形成以群众满意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原标题: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

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 六位一体。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 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 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功能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主要

试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维度

试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维度 作者:邱晓华 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9期 十八屆三中全会已经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及其执行层面来部署和推动总目标的实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继续和深化。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更离不开法治。在某种程度上讲,法治是评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否形成一套系统的法治体系;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否依照已有的法治体系来进行治理。 法治、人治的选择与取舍,始终伴随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的左右。法治与人治的问题也是赫然伫立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面前的十字路牌。这个问题解决得好,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快速推进,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失序的后果。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实行法治,是我们党总结治国理政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建国初期,我们党废除国民党旧法统,另起炉灶,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拥有一个较好的开端。但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我国政治形势发生改变,民主、法制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破坏,1959年,形势进一步恶化,我国的监察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局都被撤销。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爆发的后果就是公检法被砸烂,法律系和法学专业被取消,不要法治要人治的法律虚无主义便极度蔓延开来,整个社会处于极端混乱的状态。这就是法治衰则国家乱。为了吸取文革的惨痛教训,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此,我党对法治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法治的重视程度更进一步。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41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世界奇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法治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这就是法治兴则国家兴。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我们的社会发展却暴露出很多的问题,甚至是各种问题交织叠加,这考验着我国国家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国家治理领域必然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首要举措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因此,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

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发布时间:2014-01-0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 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功能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主要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这一体系主要发挥五大方面的作用:第一,社会动员功能。良好完备的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发挥社会动员功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中,取得最大的社会共

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

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 篇一:陕西公务员培训试题及答案1 考试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指定考试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解读》课程考试 考试题目:共21题| 考试时间:40分钟| 距离结束还有39分52秒 1.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内容,目前中国保险赔付占重大灾害损失的比例不到()【2 分】 A.20% B.15% C.10% D.5% 2. 【单选题】弥补生产要素市场缺陷的主要方法是()。【2 分】 A.修改完善法律法规 B.打破交易壁垒 C.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D.政府监督及干预 3. 【单选题】“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出自()【2 分】 A.唐太宗李世民

B.唐高宗李治 C.宋太宗赵光义 D.明太宗朱元璋 4.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内容,政府配置资源只要是根据()【2 分】 A.价格机制 B.供求关系 C.市场干预 D.行政手段 5. 【单选题】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2 分】 A.平衡 B.中立 C.客观 D.理智 6.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内容,《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2 分】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

设制度改革 7. 【单选题】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的要求来配置经济职能。 【2 分】 A.和谐社会 B.先进文化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环境保护 8. 【单选题】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向外国金融资本开放市场,但外资银行的业务只占银行业务(),说明对外的开放程度不是很高。【2 分】 A.2% B.3% C.4% D.5% 9. 【判断题】根据本课程内容,地方法院的人财物由地方政府统一提供,可能导致地方行政权力干预司法。【2 分】 A.对 B.错 10. 【判断题】政府干预市场定价,不会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只会使市场价格更加趋于合理。【2 分】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时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建设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意味着在社会治理的诸方面和全过程中,都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健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机制。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核心是要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协商、合作共治的法律机制。 一是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和网上公开运行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公开征求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后评价等程序制度。推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征地拆迁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的处理反馈机制,公众意见征求和采纳情况及其理由应当向社会公布和说明。二是健全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及时调整行政权力库,完善行政权力法制监督平台,确保行政权力全程网上阳光、透明运行。坚持把行政审批、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点,完善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舆论民意表达机制、反馈机制,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公众对政府治理工作的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社会的绩效评价制度和考核体系。突出社会评议,通过公开述政、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公众评价机制。突出对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评价考核,加快形成以群众满意2度、舒适度为导向的政府治理社会工作评价机制。 切实转变和创新政府治理社会的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重点是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激发和释放社会组织的活力。一是进一步压减和规范社会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凡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一律交南社会组织承担。要从明确审批项目的名称、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等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全面推行清单和目录之外无审批的管理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DUFE 学号:2015100580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 姓名:杨策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加快推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人民必须为止共同奋斗的事业。关键词: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概述 就我国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目标取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其标准必须既体现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一般要求,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要求相适应,其构成要素必须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达到。 二、治理一词的历史由来 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一些学者认为,有关作为治理理论中的“治理”的探索,始于1983 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治理”,该报告提出并讨论了如何应对行政管理变化与公共部门的责任; 而“治理”一词的使用,则最早见于1989 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当时使用的是“治理危机”(governance crisis)。此后,治理被广泛运用于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并且演化出了不同的定义。 但是治理并不是西方国家所独有的,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之中,也蕴含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汉书·赵广汉传》: “壹切治理,威名远闻。”《孔子家语·贤君》: “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风异》: “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虽然这里的治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帝王治理国家,但是这种思想,也可以提炼出对当今中国社会有益的积极因素。

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考试试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考试试题 1、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于()年。 A2014 B2013 C2015 D2016 评卷结果:?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本题共5分,您的得分5分 满分:5分 2、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年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2060 B2030 C2040 D2050 评卷结果:?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本题共5分,您的得分5分 满分:5分 3、1982年6月28日,中央印发()。 A《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评卷结果:?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本题共5分,您的得分5分 满分:5分 4、政府的()职能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A法制建设

B干预市场 C民主监督 D环境保护 评卷结果:?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本题共5分,您的得分5分 满分:5分 5、“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同志提出。 A邓小平 B毛泽东 C江泽民 D周恩来 评卷结果:?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本题共5分,您的得分5分 满分:5分 6、本次机构改革之前,大致有()次党政机构的改革。 A6 B7 C5 D4 评卷结果:?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本题共5分,您的得分5分 满分:5分 7、要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包括依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军队,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是指()。 A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B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C改革范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D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法律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白志国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没有国家治理法治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程度越高,说明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越高,则国家治理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制度建构、制度执行、制度环境等几方面着手,全力推进法治建设,用法治建设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继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夯实国家治理的法制基础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法律体系、体制机制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项制度体制机制的依托和载体。我们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后,着眼于国家治理,从废除国民党法统,制定政协共同纲领,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和法律形式,对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对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国体、政体以及各方面的基本制度,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予以确立,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治理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创新实

践的法制体现、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作为其重要组成的法律体系也必然不断发展完善。当前,我国法律体系总体上适应国家治理需要,但自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化,仍有待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求规律,朝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持续努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人大主导、人民主体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执行性,在发展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统筹法律体系与其他各方面制度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推动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制度执行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执行不力而造成的制度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各方面法制比较完备了,不代表法治化水平必然就高。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法治化水平,关键是推动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宪法法律没有落实,或者没有全面有效落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存在形式主义的危险,就会削弱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桎梏。当前,推动宪法法律有效实施,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中亟需认真面对和下气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各级领导干部担负主体责任。要进一步深化法的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