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琵琶教学

浅谈琵琶教学

浅谈琵琶教学
浅谈琵琶教学

浅谈琵琶教学

琵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丰富的、欣赏价值极高的乐曲。这些乐曲使我们的演奏风格更加广泛、韵律更加悠长。?S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听众对琵琶乐曲的欣赏呈现出了多层次的需求。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紧跟时代步伐,写出了诸多充满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新作品层出不穷,其演奏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掌握和演奏这些作品,无疑是每一位琵琶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显的认识和看法。

一、注重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所谓内心音乐听觉,是指人们内心对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人的内心音乐听觉是在聆听音乐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是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音乐基本素质和能力。只有内心积累了丰富的音乐音响,才能形成对音乐的直觉感受和体验,在音乐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过程中领略音乐的美。琵琶教学一般是一对一的个别课形式,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但受教学计划、学时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基本练习与音乐表现相互脱离的现象。因此,在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培养就显

得尤为重要。

在学习琵琶的初级阶段,学生一般把精力集中在掌握演奏技法上,而很少注意音乐听觉的直观感受。在这个阶段中,练习曲和乐曲相对简单,音乐情感易于表现。因此,教师应从简单的练习曲、乐曲开始,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培养。即使是音节练习,也要让学生用节拍的律动去实现音乐的再创造。学习琵琶演奏的过程就是感受音乐、领略音乐美的过程。要在学习掌握演奏技巧的过程中直接感受音乐,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

二、突出夹弹、轮指的训练

要想达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效果,必须要靠琵琶演奏者平时功底的积淀,此时,弹奏力度要饱满、均匀。体现力点的最基本指法,在于“弹跳”“轮指”两大技法。

(一)夹弹

即右手食指弹弦,大拇指挑弦的连续,也称两点练习。在琵琶演奏中,“弹”是指右手食指向外弹出,手背向外,手心向内,呈自然半握拳状,肩与面板保持平行。弹的动作主要指手指小关节做运动轴心,把力量运用在指端上;“挑”是指大拇指向右略向上挑进,手型与弹一样,只是以大拇指关节作力点。挑的动作是由大拇指的伸展与前臂连同手腕和手掌向内旋转的两个动作结合而成。初学者应先学练右手弹

跳的指法,基本弹跳的触弦位置应在复手上方三、四厘米处,基本弹挑的触弦角度为45度。为保证食指与大拇指的音色统一,右手弹、挑触弦时,食指和大拇指均保持45度夹角,在触弦时食指和大拇指成自然弯曲状态。在琵琶演奏中,越是在靠近复手的地方弹奏,发音越是坚实有力;而越是在远离复手的地方弹奏,触弦点的震动越是充分,产生的谐音越多,余音延续越长,点的感觉越弱,声音越轻柔、纤细,甚至会有一种空灵感。所以,在用弹挑技法演奏慢速、轻柔的抒情旋律时,触弦点可酌情提高,触弦角度小于45度,触弦手指的运行路线较长,这是一种颇具抒情色彩的弹挑方法。

基础弹挑是由一系列配合协调的动作完成的,看似容易,但要真正掌握却不简单,尤其是初学者,若不注意要领,将很难弹出乐音,更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演奏效果。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练琴时,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既动手、又动脑,要仔细分析,认真对待,注意各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对于弹挑技法的练习还应遵循由慢渐快、由浅入深的原则,直至在演奏中能够得心应手快慢自如。这样,通过较长时间循序渐进的练习,定能正确掌握弹挑技法。

(二)轮指

轮指是琵琶演奏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独特的技巧,它以四弹(右手食、中、无名指、小指作弹)一挑(大拇指

作挑)共得五声,也叫全轮。

轮指的动作主要依靠五指指关节活动。轮指的位置约在复手以上6厘米左右,五指活动范围大约在7厘米左右,手型呈自然半握状。初学者大拇指的训练是一个关键问题。大拇指主要依靠大关节运动,它触弦点在四指活动的上端,这样拇指挑进时较自然,而且力度更好控制。其余食、中、无名、小指作弹依次排列下来得五声。五指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根据五指自然握拳运动的距离,应防止上下移动和肘关节活动,注意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的力度要均匀,因四弹一挑的方向不同,音色就不够统一,所以只能从力度的控制来弥补这一不足。

在轮动作上五指的触弦点要尽量集中,力度要均衡。在食、中、无名、小指弹出时,应稍加向下的压力,使之发出的声音圆润有力,大拇指向反方向运动,也要有向下运动的压力,这样五点才能比较均衡。

在教学中轮指训练应从慢轮开始,因为以后的密轮是建立在慢轮的基础上的,每一个手指都应较直,具有一定的指力,但必须防止僵硬。有些轮指不够均匀,主要是无名指,小指无力。严格而细致的慢轮练习会使其有相当的指力。另外,在进行轮指训练时应强调肩、臂、腕的自然放松。轮指的力点加密时手指略弯些,头脑里要有手指圆连的概念。手指触弦深,力点粗壮,适用于表现强烈、激昂的情绪。因此,

教学中要求学生多做一些旋律强的密轮练习,并在掌握正确轮指方法的基础上,多做密轮和色彩性变化的练习,也是很必要的。

三、演奏琵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乐感

学习乐器演奏,掌握技巧固然重要,但只有把技巧训练与培养音乐感密切结合才能使器乐演奏产生质的飞跃。琵琶属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类,以“点”来构筑旋律线,歌唱性演奏是琵琶这一乐器的突出特征。要使琵琶这种弹拨乐器富有歌唱性的演奏,就要让学生在演奏时养成内心歌唱的习惯。学生刚开始学琵琶时,对节奏与节拍的感受缺乏敏锐性,如琵琶弹挑技法,大拇指的力度往往比食指大,食指一般在强拍或强位置上演奏,而大拇指又常在弱拍或弱位置上演奏,这样就容易形成缺乏节奏感的不良习惯,打破了音乐进行中的乐句和音乐语气,影响准确完美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从琵琶技法的基础练习开始,就应注意节拍的律动性,旋律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递进、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音的连接等(所谓递进是指音乐进行中乐句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符合音乐语气的要求,表现一种音乐语气,贯穿一种音乐审美意识,形成旋律的起伏感,把技能练习、乐曲的演奏与乐句的划分结合起来,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时,使演奏的乐曲富有语气感,进而培养其自身的音乐感。

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修养,使器乐演奏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从而使器乐表演的情感升华,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使艺术表演更加完美。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

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对《琵琶行》的赏析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 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 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 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 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 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 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 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 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 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 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 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 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 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 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 “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 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 (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 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
1 / 12

名师《琵琶行》教学教案

名师《琵琶行》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 琵琶是我国古典的民族乐器,它古朴、典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琵琶教学目前在幼儿园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近几年的琵琶教学中,我经过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幼儿的琵琶教学法,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琴艺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幼儿的表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单位举办文艺演出会之际,我也要求幼儿积极报名,使他们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学习琵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质,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2019-2020学年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琵琶行》网上教学心得 诗文,尤其是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思、中华精神的体现。字不虚设,句有章法,学习古诗文不仅是文学样本的借鉴,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吸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这些诗文以优秀的文化的传承塑造着国人的品格。 然而由于字词的艰涩,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脱离,大量的背诵和机械的翻译,让学生常常对古诗文敬而远之。 这次疫情所迫,网上授课成了一种普遍形式,网络的便捷和资料的丰富,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改进的契机。高一语文组合作交流探讨,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家由不会直播到熟练运用,由单方面的老师传授到活跃的师生互动,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我们对《琵琶行》这首古诗教学也有了新的尝试。 利用进直播间候课的时间,我给学生们放了去年网络上十分火爆的,由奇然、沈谧仁改编的高考必备篇目《琵琶行》歌曲,优美时尚的旋律一下吸引了学生,其实我放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形式,容易背诵。下课我又顺势留了一个作业:把自己录好的歌传给各位老师,下次上课时全年级直播分享。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传承,一个学校的文化也要传承。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要由一代一代的学生传承下来,才能形成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出于这个目的,下课后我收集了上届毕业生马伯昊和化美琪的作品,准备用它们示范激趣。

而这届00 后也真的让我有些刮目相看,他们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晚上我便收到了学生们用” 全民K 歌”配音演唱的作品,很用心,也很有水准。 这些回馈让我认识到,学生们不是不喜欢诗文,而是对传统的死板的学习形式没有兴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形式来接触这些经典的诗文呢? 记得原先抖音上看过一些 《琵琶行》舞蹈视频,非常的优美古典,于是我去搜集。事情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汪洋的网上视频,想要找出唯美的,时长合适的,适合学生的,能够下载的视频太难了,一两个小时过去,可能也只能找到一两个能用的。但在学生认可的那一瞬,我觉得这都很值得。 我还认为诗歌的学习是日夜浸淫,熏陶渐染的。平时我就让儿子背些古诗文,让他感受古典文化优美的韵律和如画的语言。在学《琵琶行》前,我让他利用三天背诵了全文,所以我灵机一动准备了两个视频,一个是我任教的 2 班的背诵小达人张文润的2 分19 秒的背诵视频,一个是由我9 岁儿子当天录制的 2 分20 秒的背诵视频,我要让它们激发高一全体学生来速背挑战,以此来完成诗文教学的另一个目标 背诵 第二节课上课前,我把学长学姐以及同学们的作品和两个视频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果然兴趣大增。对话面板上是学生们打上来的一行行的字,有的说:牛啊!好听! 有的说:我们班的。我也想试试! 有的说:我都念不溜,怎么那么快呀?我老了,现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合称“元白”,与诗人刘锡合称“刘白”。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_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

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3.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4.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琵琶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甘肃省庄浪一中杨青栋 教材分析: 这首诗,诗人借叙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朗读吟咏,易于上口,字句理解也不难,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 学情分析: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但学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艺术画面,体会音乐描写的美妙效果,进而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歌行体这种文学体裁。 2.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3.学会在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4. 体会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探究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音乐描写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命运的变化,体会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音乐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及比喻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问答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识字三·“枇杷”和“琵琶”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别同音字和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 2.齐读课题。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3.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 课件出示“枇杷”和“琵琶”图片。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字

1.“找朋友”认字:让学生把带有本课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来,自由找伙伴组合认字。 2.把字卡拿出来,老师读一个,学生摆一个在桌面上。(学生跟着边读边摆)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 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3.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4、全班交流。 5.练习课后第3题。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自主识字。 2、朗读课文,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的特点,懂得认真学习汉字,区分音、形、义。 3、试搜集音同义不同的字、词加以区分,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区分同音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

少儿琵琶入门兴趣的培养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技法繁多,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广泛应用于专业民族管弦乐队及群众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中。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琵琶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工具也越来越普及。 一、少儿学习琵琶存在的难点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及影响力的推广,很多家长从孩子的学龄期开始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不少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学习琵琶,开始学习时,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对乐器的形状、结构、音色、演奏方法等处处感觉新鲜,学习兴趣很高。但这种兴趣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坚持不懈地练琴,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毅力,更要有一定的耐力,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坚持不下去而自己淘汰自己。加之琵琶左右手技法繁多,特别是右手“弹、挑、轮指”等指法很难使学生对指法中“放松与用力”①熟练掌握。以及多数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不了解等问题,因此,要想让少儿坚持并喜欢学习琵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如何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喜欢学习琵琶,并对其产生兴趣,至关重要。 二、了解少儿心理,通过具体方法培养其学习琵琶的兴趣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少儿琵琶入门也就是琵琶的启蒙教学,它是琵琶的基础教育。启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启蒙时的基础教学至关重要。②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并具有较正确的演奏方法,不然会“误人子弟”和“谬种误传”。第二,要有耐心,教师所面对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们在这一时期所听到的和学过的语言及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而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及阅历是远远大于孩子们的,所以教师再讲授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时面对孩子一定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有耐心地讲解给学生。第三,教师要有赤子之心。“③赤子”即初生的婴儿。赤子 在这里就是形容那些活得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童心的人。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让自己的心简单些,年轻些,融入到孩子们中。所以说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丰富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精神力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的投入,即使有过硬的演奏技能,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课上要忘掉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的小伙伴。学生对你没有一种敬畏,而是亲近,他们自然地牵着你的手,对你撒娇,下课时对你依依不舍,可见情感是教育与被教育者心灵的桥梁。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诚,以激动人心的情感投入时,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达到“动之以情,以情激趣”的效果。另外,尝试与他们重新“开始”一起学习,重新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发现新问题,即所谓的“教学相长”,教师也得到了长进。第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及音乐教学理论修养,可以更准确、生动的结合各种知识,表达自己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琵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学生对音乐是否有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趣。要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音 乐的兴趣,就要使“趣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参与中寻得乐趣。 (三)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艺术教育是具有审美功能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大量收集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歌曲,如《小星星》、《铃儿响叮当》、《蜗牛与黄鹂鸟》等,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很多孩子也喜欢上流行歌曲,可以把它们改编成用琵琶指法演奏的乐曲,让孩子们在即爱听的同时又喜欢演奏。 (四)教学语言要生动 琵琶的教学语言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学性语言,第二类艺术性语言,第三类感觉性语言。 ④ 我们通常对孩子 们采取的是艺术性语言和感觉性语言。例如:“在讲解‘弹' 浅谈少儿琵琶入门兴趣的培养 张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摘要: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史上,琵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琵琶入门学习演奏技法的重点在于右手的指法,右手演奏时如何放松,用力更是其难点。由于“琵琶上手难”以及琴童低龄化的特点,少儿入门学习存在不少困难,通过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少儿学习琵琶的兴趣,并使孩子们从学习琵琶的过程中带给他们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培养;少儿心理;审美;趣味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264-02 Vol.33No.1 Jan.2012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264--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浅谈少儿琵琶教学心得 琵琶,是我国极其富有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之一,据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琵琶演奏艺术有过黄金般的时代,现代琵琶演奏艺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饮誉世界乐坛。近几年,琵琶的普及教育蓬勃发展,我作为一名从事琵琶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教学中,结合自身演奏学习与教学实践,总结以下经验供大家参考,并希望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琴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琵琶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锻炼学生手指的灵巧性。但要使学生对琵琶的学习达到持之以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针对初学的孩子,我会弹奏一些他们熟悉的、欢快的、活泼的儿歌与他们一起欣赏,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乐曲的意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用启发性语言对他们说:“要是这么优美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之间“飞”出来,该多好呀!”对于部分学生,他们往往会在学习中出现一些小毛病,我不

会一味的批评了事,而是对他们说:“如果这个曲子,你能够把几个不足的地方再加强一下就很好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够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琴当成负担,也不会产生学琴恐惧感,从而就会坚持不懈的一往直前。 二、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学琴方法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琵琶是比较难学的一种,要用琵琶演奏出优美的乐曲,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不同的手型、指法、技巧等。而这些指法、手型、技巧等也是学习琵琶的要点和难点,对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是要必须掌握好基础。作为教师先让学生从手型、基本技法入门,让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要领,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同时,科学的学琴与练琴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让学生的琴艺不断进步。如《欢乐的日子》(快板)、《彝族舞曲》(六)都是快速段落,许多学生在慢速按弹中动作完成较为顺畅,可稍一加快速度就很难完成,音不清楚,停滞等现象马上接踵而来,左右手的配合就出现了问题。先让学生慢练,双手指端找到动作的同时感与同步感,动作与心理相互感觉,形成信号对位,动作形成与内心听觉和歌唱的统一,音的清晰程度就有所提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学琴过程当中体会音乐、感悟音乐、热爱音乐。 三、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

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几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五、解题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 这个小伙子就是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 初步感知: 《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 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 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浅谈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演奏技巧丰富。适合表现各种音乐内涵,随着人们对琵琶和琵琶音乐喜爱的增加,对音乐的鉴赏和感悟能力的提高,面对越来越“专业”的观众群体,更加需要打动人心,贴近情感的演奏。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在教学中建立有关技巧的审美观念,从演奏状态、音色处理、听觉训练等方面入手加以培养与训练,把技巧中的美感培养与技巧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标签:琵琶教学;基本功训练;美感培养;培养基础;培养方法 近年来在琵琶演奏家与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琵琶作品不断出新,这些新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积累,阐释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展示了新时代的脉搏气息。新音乐、新思想、新追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演奏技巧的更高要求。例如,中国香港作曲家罗永辉先生创作的《千章扫》,对扫弦技术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乐曲所要求的力度、耐力以及爆发力在以往的扫弦运用中是很少见的。演奏这首作品要求演奏者在扫弦技术上无障碍、无负担,才能较为自如的驾驭这首作品。因此,基本功的训练是琵琶演奏者的每日之功,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为日后的乐曲学习作准备。 面对琵琶丰富复杂的演奏技巧,在基础功训练中既注重技巧训练又兼顾美感培养,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当然过分强调美感也会使弹奏流于形式,演奏技术上不去,美感的表现也就无从谈起。另外美感的培养可能由于不同个体对美的不同理解而效果迥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出而神现”的境界,琵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全面的技术手段与高尚的艺术情操,通过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把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生动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琵琶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于弹奏琵琶出现了一个误区,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对乐曲的情感把握。例如《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中的快板主题,犹如大曲的人破,激情果断的轮扫和16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正如“银瓶乍破水浆进”,将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轮扫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快而准的弹奏,再加入自己对《琵琶行》这首诗的感情,这样才会赋予《诉》这首琵琶曲的生命感。 在弹奏一首琵琶曲作品时,我们要认真地对其细节进行处理,例如《十面埋伏》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会使整个作品充满活力。有力度的弹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演奏者来说,更好的处理感情、思想等等才是对这首作品的完美诠释。《十面埋伏》的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撕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当手指的力感和动作的连贯性熟练之后,手指动作依然要保持快速敏捷,富有爆发力。触弦时,手指动作依然保持强劲的力感,并能体会到琴弦对指尖的阻力感觉,有了阻力的感觉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