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1. 定义

1) 库利(社会学角度)

为传播下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

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它包括

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

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库利是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

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

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3) 施拉姆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

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

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传播学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1).信息的定义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

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

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有的学者将信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

一切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

统一。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课后习题)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

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

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

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

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课后习题)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

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

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

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

有普通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

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

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课后习题)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课后习题)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4、什么是“传播隔阂”?(课后习题)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

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的出发点?(课后习题)

因为再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前所述,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所设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距。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的出发点。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课后习题)

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把握传播

2、试述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与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课后习题)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1)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他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

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

5.声音。(鸟语)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课后习题)

(1)劳动促进社会成员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

且使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2)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拉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最终经过漫长的速度和发展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从本质上,我们还可以对人类语言的特性作进一步的概括:

(1)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课后习题)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课后习题)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互联网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

重要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3、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

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

二、文字传播时代

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课后习题)

(1)文字传播时代

(2)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媒介系统的进程。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三、印刷传播时代

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

3、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今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这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课后习题)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则进一步推动着人类迈入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崭新阶段。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课后习题)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话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2、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课后习题)

(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3、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那些特点?(课后习题)

信息社会是一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产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3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只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4、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过去有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和的时代,这是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段飞跃,同时也意味着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就是媒体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课后习题)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符号与象征符

符号的分类:通常采用一种常见的、简要的二分法,即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课后习题)

(1 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课后习题)

(1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2 体态符;

(3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 表达和理解功能;

(2 传达功能;

(3 思考功能。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见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1、什么是意义?意义如何产生的?(课后习题)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产生: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中抽象出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3、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

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3、人类还能利用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3)情境意义。

4、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其他意义在起作用: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1、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象征行为的特性:智慧性、价值性、动机性、行为取向性。

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去世后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鲁默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提示人的本质,

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的三个基本前提:

①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②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③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把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3、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课后习题)

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互相理解。

4、简述米德的“主我(I)”与“客我(me)”理论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个人又是参与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5、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①现代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以及生活和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

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

1)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

2)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

条件。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类型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机制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第三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二、问卷设计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二、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系统运行,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权力。社会是大系统,传播是重要的子系统,使人认知环境,改造环境。多种定义:1、共享说:共享信息的过程或传播符号。#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以理解和产生为共同条件#以规范性批判未定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愿望2、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播者对受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或过程#缺点:把劝服者看成一切目的和本质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3、联系说:把生命世界不相连的部分联系起来的过程 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传播的关系性而言,又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重要前提之一,受传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五人哈罗德拉斯维尔:划分传播研究领域(5w)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忽略信息反馈)。。1控制分析领域2控制分析领域3传播渠道领域4受众分析领域5效果分析领域。贡献:1传播体系的初步建设2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三大功能:1、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作用:让人们从社会成员变成公民(参政议政被告知)2、协调功能(社会变化快,利益团体,群体结构复杂)3、协调功能(讲台作用:教化—传播大众)作用:文化传播(广告娱乐功能) 5w评价:他把传播看成现行单向的流动过程,没充分认识到受传者主观能动性,没看到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1、保尔—拉扎斯菲尔法:利用实证派的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大众传播,改变了美国社会学面貌。有限效果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有限,有时是微乎其微。两级传播:信息由传播媒介传向一部分人,再传到大众。量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大规模社会问题) 2、库尔特—卢因:开创两领域:1、完整心理学奠基人2、群体动力学:人的心理要与其他人合在一起 3、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开创人之一,耶鲁学派著名奠基人:1研究人的态度的改变,用说服方法改变态度2创立一方面与两方面理论,正对不同人,说服策略不同,用文化程度区分。启示:传播活动取得传播者想要的效果取决于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和个人差异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创立者合集大成者贡献:1《传播学概论》开创这一学科,创建高水平研究机构,为传播学培养人才,确立传播学学科地位2编写一批高水平传播著作和教材,建立完善体系3出版传播学教材,整合传播学理论 四大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认知层面):理论:1大众传播媒介在现有社会影响到人们的议程设置2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活动和新闻报道,认为重要的时间为人们提供了议事事件的重要性,显著性依据特点:1在认知层面客观上测量到了大众传媒强大影响力2研究着眼于大众传媒信息报道3暗示了拟态环境的强大意义1开放性2开创了政治传播学的研究3揭示了大众传媒政治经济力量的存在 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1每个人有两种社会人性,趋利避害和怕被孤立2人在社会发表意见之前,都有一种准统计器的感觉系统,优势意见是什么,则就会支持优势意见,如果与优势意见不一致,则保持沉默。优势意见就是大家都同意的意见。3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优势意见最主要提供者舆论效果(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因素):1共鸣效果,多数传媒内容具有高度类似性2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3遍生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广泛性大众传媒对其影响:1大众传媒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2对何种印象正在增强形成印象3队和中一件可以公开发表而不受孤立形成印象理论特点:1舆论观a政治哲学把舆论看做公意,是共同体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基础,政治合法化途径b是社会学有机体概念,认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c行为科学的观点诺依曼舆论观点: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在维持社会正和方面起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引起的社会解体2效果观a在认知态度行为各个方面都起作用b大众传播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2、涵化理论/培养理论,涵化就是文化化:1(1)提出者乔治.格伯纳美国传播学家(2)研究起点:控制世界的是讲故事的人—西方谚语“如果控制讲故事的人就能控制世界”(3)a 电视机是美国家庭中心成员,成为大多数时间解说最多故事的人b看电视多的人观念意识,外界信息来自于电视某一特定节目,他们有共同世界观价值观c此类人涵化效果,如果是暴力节目则有恐惧感,消除的方法就是回到电视中继续看暴力节目d实验法,对比实验(4)

2018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本科普通211,专业日语系,三跨一战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硕。初试成绩排名第二,政治70,日语83,传播学原理112,新闻业务123,总分388。回想这一年来的考研辛酸路……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好的,作为一个考试型选手,从小到大学的不咋地考的却不错。介绍点个人应试准备方法……干货在后面,请客官慢慢品尝。 【写在前面】 虽然可能很奇怪,还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决定要考研的你,再仔细问自己一遍,是否真的决定了要做一名研究生,是否真的热爱这个学科,是否真的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到一整年的寂寞又枯燥的复习中,又是否能够承受研究生期间天天做到凌晨两点的作业和逃也逃不掉的课题。如果你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或者只是混个文凭,我希望你能再仔细考虑一下。 考研从来不应该是你用来逃避工作的捷径,因为如果你这样想,你终究有一天也会逃避考研期间的种种困难。我希望你能真正在传播学中读到专属于它,又感动到你的东西,真正能在老师问你为何选择传播学时,有自己内心澎湃的想法。 【关于交大】 全国排名第六的高校,和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光这两条应该就已经足够吸

引人了。相比于其它院校,交大凭借理工科优势在新媒体、实证研究方面已跨入全国前列,并且随着大数据中心、国际传播学院的建设,交大的媒设学院前景还将更好。 【关于学硕和专硕】 交大的学硕和专硕培养起来没区别,学制都是两年半,但是在报录比方面还是差距不小。往年看来学硕专硕都是收5个左右,16年是学硕5专硕7,17年招生简章是学硕3专硕7,但由于专硕报名人数太多又扩招6个。 总而言之趋势是学硕保研人数越来越多,专硕收的人可能相对会多些,但18年形势也仍不明朗,估计报考专硕人数会更多,学硕更少。但是我并不认同哪个好考哪个不好考一说,无论学硕专硕都要付出努力,相对于收人数较多的专硕,学硕的好处是可以直博,调剂也更加容易。 【关于交大题目】 交大题目可谓十几年风格没变过。考前我已开始根据往年题目押题,基本所有题目考前都已做过无数遍熟稔于心。交大学硕题目从来不追热点,基础型题目,最爱考宏观效果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大数据和媒介融合每年必考。 专硕题目多了35道时事填空题,题目多为当年大事,政治可以复习到大部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 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媒介 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 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 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 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 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 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4.文字传播:文字的意义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 保存下来。 ②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 会活动的空间。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9.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就是物质或能量,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她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与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就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就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就是否合理、传播渠道就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就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与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就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就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 10,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3,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 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 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16,上行传播: 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

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 2 / 26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 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020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2020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刚刚考上农大的,当时备考的时候看过不少学长学姐分享的经验,所以现在也想分享我的一些经验,算是感谢一路以来帮助我的人,也希望帮助到正在备战的小伙伴们。我的公共课成绩不是很好,幸亏专业课考的蛮高的,另外很多同学都来问我复习的方法,我就主要说说专业课的复习经验。 因为农大的传播学比较偏向于乡村传播,而且今年的专二更多的是采写编评。有将近80分左右都是采写编评,剩下的70分左右都是公关和广告的东西。但是它涉及的考的都是大题,所以不是特别的深,就是一些论述题,重视的是活学活用,所以复习起来是比较好复习的。然后我当时就是为了这个列了很多的专题,然后也看了好多的相关的论文,然后整理出了每一种题的答题的框架,我觉得还是很有用处的,因为我列的就是方向都是比较细致的。不是说这一个方向的题都怎么答。而是说对于某一种类型的题该怎么答,再结合这个专题去细致的列出他的答题要点和一些框架以及每一个框架下应该用哪些知识点,论述题多可能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一个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的学会,而不是说需要像传播学原理去理解每一个定义每一个概念,然后记住它背住他,再理解整个框架之间的联系。所以我觉得这些可以放到后期来处理。 由于我当时复习的时候是差不多从3,4月份开始的,但是前期到6月份,我都是自己瞎看书,也不知道到底看了一些什么,看完了之后还是特别的迷茫,当时就去报了一个辅导班,是爱考宝典的在线专业课一对一辅导,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传播学是怎么一个框架,以及怎么去学习它。所以到7月份的时候正经开始学习传播学,跟着老师后面整理框架把基础的知识点列进去背诵。另外说一下农大的参考书,农大就是一直就是没有参考书,他给的一个参考书的书目还是很久远的,而且去年也换了大纲,也使得农大整个的一个传播学的方向有了非常彻底的变化。比如说原来的文学已经没有了,比如今年进复试的6个人里只有一个是影视的,剩下的全都是传播的,所以传播学肯定是比较占优势的。而影视的话可能以后会比较放松了,我也听一些学姐跟我说一个影视老师已经转到了那个北师大,所以可能以后影视的老师招生也比较少。由于那个9月份才会出大纲,所以我特别建议如果现在想要开始复习就还是选择传播学比较保险,因为它不会再有什么改变了,而影视如果哪天决定了不再有这个方向了,那就比较危险了。比如我当时就复习了影视和文学两个方向,但是到了9月份改了大纲之后就突然都变了,传播学需要学的特别的多,然后就特别的慌乱,所以时间还是特别紧的。 我并不推荐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因为它虽然真是很全,但是很乱,对于刚开始学的人,你需要去花费很多很多的精力去学习它,然后我当时根据爱考宝典的老师送的内部资料,然后自己整理出了一个框架,我觉得还是学起来非常清楚清晰的,然后还有乡村传播,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能大致明白农大的传播学到底是想要在传授什么样的理念和一些他想考察的东西。 其次网络传播学虽然不用特别专注的去学这本书的,但是必须去理解好多里边的一些知识,比如说采写方面的一些新媒体的一些应用,VR AR以及机器人写作,大数据之类的。在写题的时候是肯定离不开的,所以不用细看但是大致也需要了解,毕竟你传播学必须跟它接轨,就算是乡村传播你也需要去理解它到底用什么样的科技去发展。 最后就是稳定不会变的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这三本肯定是不会变的。我几乎把所有的书都整理成笔记了。比看书精炼而且背起来速度会很快。还有一个是根据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概论以及传播学原理这4本书自己整了一个大的问题框架,特别的全,后期我也是拿这个直接照着背的。 新闻学概论今年真的特别重要,因为我觉得农大有偏向于新闻这方面的一个倾向,比如说专一的名词解释也比较喜欢考新闻的东西,还有就是考论述的时候也是考了什么新闻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