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 )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 )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

背景下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 )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

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 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媒介- 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一媒介分析-受者分析T效果分析

b. 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 X说什么(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X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岀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

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岀了“把关人”的概念

(3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响(“二级传播”)

b质献:

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

②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4)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a. 主要内容:《大众传播实验X 1949 H船舶与说服》(1953 ), 学术主要关心在

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

受传者本身的属性条件等,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

b. 贡献:

①形成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②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的

“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④创立“控制实验法”

学科开创者、集大成者——施拉姆:

a质献:

①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传播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的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

生的人。

b. 具体事迹:

①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学研究机构

②编辑、岀版了近30部著述:《大众传播学)(1949 X《大众传播的过程和

效果》(1954 )

③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

④曾经于20C 70N末和80N初数次访华,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

学者之一。

☆3.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单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

答:(1 )经验学派:

a.基本概念:经验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从后者而言,它既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

b. 基本特点:

①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不同传媒的受众的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

②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主张从外部环境的变量出发来揭示事实和行为,科学、可验证。

c. 意义:

①经验性研究方法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验性研究方法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②经验学派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有意探索如何通过

传播来控制人的行为,这些研究对于管理层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d. 局限性:

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加以说明。

②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就前者而言,仅仅具有“概率论意义上的科学性”,并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就后者而言,虽然一部分变量或条件在实验环境中得到操作、分析和处理,但在有限的实验控制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往往说明不了丰富多彩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③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现实的社会微观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的历史过程以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

④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当中很难做到。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这使得他们的学术立场或多或少都具有特定的倾向性,所谓用“纯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

(2 )批判学派:

a. 基本概念: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他们从一开始就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态度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具有思辩性。

b. 特点:

①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结构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并把他们作为变革的对象。

②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分析法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一概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③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查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4.传播、信息、符号的定义(名词解释):

答:(1 )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

(3)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但和指称的对象事物和意义密不可分,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授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符号又可理解为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5.传播模式的几种类型——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1 )5W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内容: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T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who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I with what effect)

b.意义:

①这个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

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②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

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c. 局限性: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不完全,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

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 )香农?韦弗模式:

a.基本内容: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

岀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源。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种衰减或失真。

b?重要意义:

①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

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是对5W 模式的完善和补充。

②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③对传播过程当中作了深入分析,看到了发出的信息和收到的信息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传播的过程做了更深入的探讨,启发人们去思考传播过程不单纯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它和其它过程特别是社会过程联系在一起。

c. 局限性:由于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

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马莱茨克模式:

a. 主要内容:

这个模式揭示出了这些环节所受到的社会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

①从“传者”来看,它受到了传者的自我形象、传者的个性结构、传者的工作环境、传者的社会环境和媒介内容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②从“传者”和“讯息”之间来看,有讯息的压力、内容选择等。

③从“媒介”来看,它和“受者”之间的关系,有内容选择、媒介的压力、感受

和效果等。

④从“受者”来看,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受众群体

中的受者和受者的社会环境。

C=传播者 讯息 R=接收者

b. 重要意义: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 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

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 统的分析。 ☆6.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传播过程的意义(简答):

答:(1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a. 补充或强调作用:它往往与语言同时使用。

b. 替代作用:他也常常单独使用。在很多时候,可以不需要语言,甚至不适 合使用语言。

c. 矛盾作用:有时,非语言符号的意思,会与语言符号不一致,从而透露出 传者的真实想法。

(2)传播过程的意义:

a. 传播者的意义: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 亦从事符号化操作。然而,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 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代表传播者的本意。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二寸媒介的印沧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 压力或制约/ 土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c ) 1

自讯息的制约

b. 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文本,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这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收到的意义同样也未必是一回事。

c. 情境意义:所谓语境,在传播学中叫做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制约。☆7.组织内传播非正常渠道的传播特点(简答):

答:(1 )交流的信息广泛:其内容不仅涉及组织或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括个人私事、兴趣、时事等广泛的自由话题。

(2) 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大都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由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8.人际传播的特点(简答):

答:(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 人际传播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在人际传播中,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这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9.集合行为出现的条件及其传播的特殊机制(简答):

答:(1 )教材(A )与老师ppt (B )二选一即可:

A.集合行为出现的基本条件(教材):

a. 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社会不公、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达到临界点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焦虑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b. 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人肉搜索”等网民集合行为,也多是由刺激性的网帖信息所引发的。

c.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在大众传媒公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或公开度极低的情况下,人们与其相信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主渠道发布的正式信息,更倾向于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等。

由上可以看出,在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中,至少有两个条件与信息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即便是第一个条件,即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危机状况和结构性压力,也是社会传播的结果。因此,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的始终。集合行为容易引发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治理集合行为的根本,在于消除它产生的温床或发生的条件。

B.集合行为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老师ppt整理):

a. 结构性压力

b. 环境条件

c. 行为动员

d. 社会控制能力

e. 诱发因素

f. 普遍情绪

(2)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a.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①群体暗示: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暗示在人家关系中也是常见的,但在这里,接不接受暗示通常基于受传者的理性判断。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也就是说,集合行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于狭小的物理空间,人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状态,这样的一些情境状态容易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

②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首先,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

b.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①群体模仿: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岀的概念(《模仿律》,1890 ),

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效仿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的动机或目的的自觉效仿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是因为,在人们面临突然或灾难性时间时,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应付局面,反应一般基于本能进行,而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于是便岀现了相互模仿。

②“匿名性,,: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与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c. 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①流言的定义: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②流言的特点: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不重要可不看)

③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R=I*A (流言流通量二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即:涉及的问题越重要,真相越是含糊不清,流言传播活跃的几率越大。

R=I*A*U (流言流通量二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关联度”指的是社会成员与流言信息所涉及问题的关联程度,人们与该问题关系越密切,越有卷入留言传播的可能,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流言是从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中滋生和蔓延开来的。“不安感”强调的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其中包含对事件未来发展的解释或忧惧。“不确定性”既

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通畅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40.大众传播的定义、社会功能、负功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名词解释、简单、论述):

答:(1)大众传播的定义: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主体)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媒介),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目的L △大众传播的特点:

a.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b.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c.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d.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e.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的很强的传播活动。

f.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a.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功能

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b. 赖特的“四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

②解释与规定

③社会化功能

④提供娱乐

c.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最重要,只背这一个即可):

①政治功能——监视(收集情报);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②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

③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

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

带学习和社会化)

d.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a.社会地位:予功能:无论个人、组织、事件,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

(3)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扬天下。

b.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

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c. 麻醉精神功能:现代人已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

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4)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a. 大众传播组织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

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b. 大众传播组织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

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c. 大众传播组织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 的受托使

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笛.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简答、论述):

答:(1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

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行动,但是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关系以

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

(2 )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受众即市场”:

a.“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的特点。

b.但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麦克卢汉指出:

①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②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

③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媒介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公共利益

④把受众视为“市场”只是传媒一方观点,而不是从受众立场岀发考虑问题。我们不能把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受众具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

a. 传播权:传统称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合法手段和渠道进行传播。

b. 知晓权: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c. 传媒接近权:传媒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12.把关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论述):

答:A.把关人理论:

(1 )概念: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

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b

(2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a. 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概念F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库尔特?卢因在1947 年发表的《群体生活

的渠道》中(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首创“把关” (gatekeeping )这一名词。文章考察和研究了家庭主妇如何决定购买食物以及 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卢因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关卡”(门区)的某 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 就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列文所说的把 关完全是比喻性的说法,它的真正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表明信 息在传播过程中,要受到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

b.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 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下图):

(N 二新闻的信源,Nl.2.3.4=新闻,N21?31二选择的新闻,M 二受众,N1N4二舍弃的新

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 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 了 一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积极影响:怀特的“把关”模式对我们理解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具有 重要意义。 局限:①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 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而且只强调了编辑的 “把关人”作用7把关”虽然与记者、编辑个人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但这些判断只 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实质性影响,说明了“把 关”活动的组织性。

--- 论

--- ?

——论—?

②怀特的“把关”模式还只是对新闻信息取舍选择过程的一种简单概括,它指出了经过大众传媒这道关口,某些新闻入选、某些新闻遭到舍弃这一事实,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新闻会入选或者遭到舍弃,而正是后面的这个问题,才涉及“把关” 过程的实质。

(3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a. 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新闻信息有两个本质属性:①新闻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它传达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或捏造的事实;②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过时的事件、历史的回忆等,不能成为新闻。

b. 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市场标准的制约。

新闻价值——对一个时间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价值判断

新闻要素一构成这种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

新闻的筛选作业主要是依靠三个基本前提进行的:

①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新闻

②补偿性前提:一个事件在某些要素上是平淡的,但可以因其他要素比较突岀而得到补充

③排除性前提:如果一个事件所有新闻要素含量都偏低,那么这个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外

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C.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4 y把关”过程的实质——“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a. 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b.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c.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虽然其中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B.“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

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起源于20C 40N ,当时美国的收音机家庭普及率已经达到80% 以上。

(2)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 )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 )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 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

excel期末知识点总结

1.文件的建立与打开: office图表新建新工作簿确定 打开 2.文件的保存与加密保存: office图表保存 xls 准备加密文档输入密码确定再次输入并确定 3.强制换行:alt+enter 4.删除与清除:删除整个单元格,清除格式、内容、批注 5.填充序列: 等差等比: 在单元格中输入起始值开始填充序列选择等差等比、行列输入步长值、终止值 文字序列: 在单元格输入文字序列 office按钮 excel选项常用编辑自定义序列选中刚才输入的文字序列导入确定6.复制移动: 移动覆盖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覆盖 ctrl+左键拖拽 移动插入 shift+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插入 ctrl+shift+左键拖拽 7.插入行列:选中要插入数量的行或列右键插入 8.为行、列、单元格命名: 先选中要命名的区域在左上角的名称框内输入名字 直观,快速选定 如何删除名称:公式名称管理器选中删除 9.批注:单击单元格审阅新建批注 10.科学计数法: >=12位用科计表示 123456789012=1.234567E+11 1.A3=R3C1 R为行C为列 C1 C2 C3 R1 R2 R3A3 2.数组运算Ctrl+Shift+Enter 3.将某一函数,作为另一函数的参数调用。最多可以嵌套七层 COUNT(参数1,参数2,…)功能:求一系列数据中数值型数据的个数。 COUNTA(参数1,参数2,…)功能:求“非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BLANK(参数1,参数2,…)功能:求“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IF功能:求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 4.四舍五入函数ROUND(number, num_digits) =ROUND(1234.567,2)=1234.57 =ROUND(1234.567,1)=1234.6 =ROUND(1234.567,0)=1235 =ROUND(1234.567,-1)=1230 =ROUND(1234.567,-2)=1200 负的往左,正的往右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 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媒介 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 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 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 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 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 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4.文字传播:文字的意义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 保存下来。 ②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 会活动的空间。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第一章 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 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和米德的理论差不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 (1)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 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一旦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则产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及群体决策。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组织的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2)组织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霍桑实验。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的一次著名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研究从着重分析了组织成员非物质需求和激励因素,突出了组织成员的社会性特点,强调了组织应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复习重点整理

2011级《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学科历史: 1.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其创立者: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宣传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5W要素;对传播学的研究,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给了传播学一个极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为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开辟了道路。此外,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书斋而投射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家施拉姆(1907-1987):把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修正,使之完善化、系统化、结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上几位学者的详细内容在书第一章第三节,P17~P23) 李普曼:《舆论学》。“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其生存处境的映像,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生活在真实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环境”中。P116~P117,P274 二、传播的类型及历史: 学派: a.批判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P174~P175 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即商品理论: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了受众商品理论。他对广告驱动性大众传播商品形式进行了研究,大众媒介生产的新闻、信息、娱乐节目不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媒介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受众集合打包出售给广告商。他揭示了商业性媒体的真正产品受众群体;他从权力的最前沿体会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受众商品理论”;达拉斯·斯麦兹将受众劳动或受众劳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理论前提:斯麦兹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对于达拉斯·斯麦兹观点的批评:其一是他避开了媒体内容,将受众劳动作为惟一的媒体产品;其二是达拉斯·斯麦兹出的受众劳动概念所指的劳动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值得推敲。P208)、莫斯可、戈尔丁、默多克 b.多伦多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 c.经验学派: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富 类型:自我、人际、组织、群体、大众{变化是受众、工具(机械化)、内容的公开性到私密性)} 历史: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java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java知识点总结 应同学要求,特意写了一个知识点总结,因比较匆忙,可能归纳不是很准确,重点是面向对象的部分。 java有三个版本:JAVA SE 标准版\JAVA ME移动版\JAVA EE企业版 java常用命令:java, javac, appletview java程序文件名:.java, .class java的两类程序:applet, application; 特点,区别,这两类程序如何运行 java的主方法,主类,共有类;其特征 java的数据类型,注意与C++的不同,如字符型,引用型,初值 java与C++的不同之处,期中已总结 java标记符的命名规则 1)标识符有大小写字母、下划线、数字和$符号组成。 2)开头可以是大小写字母,下划线,和$符号(不能用数字开头) 3)标识符长度没有限制 4)标识符不能使关键字和保留字 面向对象的四大特征 抽象、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类、对象,类与对象的关系,创建对象,对象实例变量 构造函数,默认构造函数,派生类的构造函数,构造函数的作用,初始化的顺序,构造方法的重载 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同时将调用这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工作。把若干个赋初值语句组合成一个方法在创建对象时一次性同时执行,这个方法就是构造函数。是与类同名的方法,创建对象的语句用new算符开辟了新建对象的内存空间之后,将调用构造函数初始化这个新建对象。 构造函数是类的特殊方法: 构造函数的方法名与类名相同。 构造函数没有返回类型。 构造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对类对象的初始化工作。 构造函数一般不能由编程人员显式地直接调用。 在创建一个类的新对象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该类的构造函数为新对象初始化。 类的修饰符:public类VS 默认; abstract类; final类; 1)类的访问控制符只有一个:public,即公共的。公共类表明它可以被所有其他类访问和引用。 若一个类没有访问控制符,说明它有默认访问控制特性,规定该类智能被同一个包中的类访问引用(包访问控制)。 2)abstract类:用abstract修饰符修饰的类被称为抽象类,抽象类是没有具体对象的概念类,抽象类是它所有子类的公共属性集合,用抽象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属性来提高开发和维护效率。 3)final类:被final修饰符修饰限定的,说明这个类不能再有子类。所以abstract与final 不能同时修饰一个类。 域和方法的定义 1)域:定义一个类时,需要定义一组称之为“域”或“属性”的变量,保存类或对象的数据。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传播学考试重点

转载的 传播学重点 一、填空题加选择题 1.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将传播媒介分为三种类型:机器、示现、再现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3.大众传播信息的两个特点:商品性、文化性 4.谁第一个提出大众传播的概念:施拉姆 5.符号的特点: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6.谁提出“守门新闻”和“守门人”概念:库尔特.勒温 7.传播的特点: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 永恒性和历史性 8.受众的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9.谁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古登堡 10.“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什么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 11.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不确定P40) 12.麦克鲁汉提出的中心论点:媒介就是讯息(P214) 13.大众传播反馈的特点:间接性、迟延性、零散性、累积性 14.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 15.赖特对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补充了什么:提供娱乐功能 16.企业文化建立在哪种传播基础上:组织传播(不确定) 17.大众传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长期的非预期效果(不确定)

18.传播功能的工具说、中心说、游戏说和发展个性说 二、名词解释 1.把关人:即守门人,旨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 怎样的人或机构。 2.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 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不确定P352)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 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不确定P43)4.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 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P327) 5.知识鸿沟:新闻媒介总是系统性地像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 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会日益增长,即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宽。(不确定P354) 6.两极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 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不确定P42) 三、简答题 1.议程设置的观点和特点(不确定P352) 答:议程设置的观点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A 1、天体的概念 2、最基本的天体共同的特征 3、主要天体的特征(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6、河外星云的成员 7、宇宙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10、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19、地球成为有生命存有的天体的条件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B 20、月球的环境特点 21、月球的地形特点 22、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23、地球的天然卫星 24、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的出现的农历时间 25、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6、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27、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28、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29、潮、汐的概念 30、潮、汐出现的原因(不必展开阐述) 31、理解潮汐随月球而不是太阳的出没而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的原因 3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3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3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A 35、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专题4 地球的运动C

36、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37、地轴北端的指向 38、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间、参照物、成因) 39、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40、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41、时区划分的方法 4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43、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4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45、黄赤交角的度数 4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47、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48、晨昏线的区分 49、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 50、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B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 2、六大板块的名称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传播学概论重点 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 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 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 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9、大众传播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 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 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 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 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2、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3、议程设置论 议程设置论是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

大学数据结构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1.数据结构描述的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待处理数据元素的表示及相关操作,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运算 2.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的组成结构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一组数据(结点集合K)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一组二元关系(关系集合R)来表示:(K, R) 结点集K是由有限个结点组成的集合,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数据或一组有明确结构的数据 关系集R是定义在集合K上的一组关系,其中每个关系r(r∈R)都是K×K上的二元关系 3.数据类型 a.基本数据类型 整数类型(integer)、实数类型(real)、布尔类型(boolean)、字符类型(char)、指针类型(pointer)b.复合数据类型 复合类型是由基本数据类型组合而成的数据类型;复合数据类型本身,又可参与定义结构更为复杂的结点类型 4.数据结构的分类:线性结构(一对一)、树型结构(一对多)、图结构(多对多) 5.四种基本存储映射方法:顺序、链接、索引、散列 6.算法的特性:通用性、有效性、确定性、有穷性 7.算法分析:目的是从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中选择比较适合的一种,或者对原始算法进行改造、加工、使其优化 8.渐进算法分析 a.大Ο分析法:上限,表明最坏情况 b.Ω分析法:下限,表明最好情况 c.Θ分析法:当上限和下限相同时,表明平均情况 第二章线性表 1.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 a.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一元素” b.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最后元素” c.除最后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后继 d.除第一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前驱 2.线性结构的基本特点:均匀性、有序性 3.顺序表 a.主要特性: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顺序地存储在连续存储空间中,每一个元素唯一的索引值;使用常数作为向量长度 b. 线性表中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Loc(ki) = Loc(k0) + i * L(设每个元素需占用L个存储单元) c. 线性表的优缺点: 优点: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一致;属于随机存取方式,即查找每个元素所花时间基本一样 缺点:空间难以扩充 d.检索:ASL=【Ο(1)】 e.插入:插入前检查是否满了,插入时插入处后的表需要复制【Ο(n)】 f.删除:删除前检查是否是空的,删除时直接覆盖就行了【Ο(n)】 4.链表 4.1单链表 a.特点: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有可能不一致;属于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即存取每个数据元素所花费的时间不相等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链表的插入(q->next=p->next; p->next=q;)【Ο(n)】 d.链表的删除(q=p->next; p->next = q->next; delete q;)【Ο(n)】 e.不足:next仅指向后继,不能有效找到前驱 4.2双链表 a.增加前驱指针,弥补单链表的不足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插入:(q->next = p->next; q->prev = p; p->next = q; q->next->prev = q;) d.删除:(p->prev->next = p->next; p->next->prev = p->prev; p->prev = p->next = NULL; delete p;) 4.3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4.3.1主要优点 a.顺序表的主要优点 没用使用指针,不用花费附加开销;线性表元素的读访问非常简洁便利 b.链表的主要优点 无需事先了解线性表的长度;允许线性表的长度有很大变化;能够适应经常插入删除内部元素的情况 4.3.2应用场合的选择 a.不宜使用顺序表的场合 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宜使用顺序表;线性表的最大长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b.不宜使用链表的场合 当不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应选择链表;当指针的存储开销与整个结点内容所占空间相比其比例较大时,应该慎重选择 第三章栈与队列 1.栈 a.栈是一种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其特点后进先出;插入:入栈(压栈);删除:出栈(退栈);插入、删除一端被称为栈顶(浮动),另一端称为栈底(固定);实现分为顺序栈和链式栈两种 b.应用: 1)数制转换 while (N) { N%8入栈; N=N/8;} while (栈非空){ 出栈; 输出;} 2)括号匹配检验 不匹配情况:各类括号数量不同;嵌套关系不正确 算法: 逐一处理表达式中的每个字符ch: ch=非括号:不做任何处理 ch=左括号:入栈 ch=右括号:if (栈空) return false else { 出栈,检查匹配情况, if (不匹配) return false } 如果结束后,栈非空,返回false 3)表达式求值 3.1中缀表达式: 计算规则:先括号内,再括号外;同层按照优先级,即先乘*、除/,后加+、减-;相同优先级依据结合律,左结合律即为先左后右 3.2后缀表达式: <表达式> ::= <项><项> + | <项><项>-|<项> <项> ::= <因子><因子> * |<因子><因子>/|<因子> <因子> ::= <常数> ?<常数> ::= <数字>|<数字><常数> <数字>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3.3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InfixExp为中缀表达式,PostfixExp为后缀表 达式 初始化操作数栈OP,运算符栈OPND; OPND.push('#'); 读取InfixExp表达式的一项 操作数:直接输出到PostfixExp中; 操作符: 当‘(’:入OPND; 当‘)’:OPND此时若空,则出错;OPND若 非空,栈中元素依次弹出,输入PostfixExpz 中,直到遇到‘(’为止;若为‘(’,弹出即 可 当‘四则运算符’:循环(当栈非空且栈顶不是 ‘(’&& 当前运算符优先级>栈顶运算符优先 级),反复弹出栈顶运算符并输入到 PostfixExp中,再将当前运算符压入栈 3.4后缀表达式求值 初始化操作数栈OP; while (表达式没有处理完) { item = 读取表达式一项; 操作数:入栈OP; 运算符:退出两个操作数, 计算,并将结果入栈} c.递归使用的场合: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 递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递归的 2.队列 a.若线性表的插入操作在一端进行,删除操作 在另一端进行,则称此线性表为队列 b.循环队列判断队满对空: 队空:front==rear;队满: (rear+1)%n==front 第五章二叉树 1.概念 a. 一个结点的子树的个数称为度数 b.二叉树的高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加1 c.二叉树的深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 d.如果一棵二叉树的任何结点,或者是树叶, 或者恰有两棵非空子树,则此二叉树称作满二 叉树 e.如果一颗二叉树最多只有最下面的两层结点 度数可以小于2;最下面一层的结点都集中在 该层最左边的位置上,则称此二叉树为完全二 叉树 f.当二叉树里出现空的子树时,就增加新的、特 殊的结点——空树叶组成扩充二叉树,扩充二 叉树是满二叉树 外部路径长度E:从扩充的二叉树的根到每个 外部结点(新增的空树叶)的路径长度之和 内部路径长度I:扩充的二叉树中从根到每个内 部结点(原来二叉树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 2.性质 a. 二叉树的第i层(根为第0层,i≥0)最多有 2^i个结点 b.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1个结点 c. 任何一颗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比度为2的 结点多一个。n0 = n2 + 1 d. 满二叉树定理:非空满二叉树树叶数等于其 分支结点数加1 e. 满二叉树定理推论:一个非空二叉树的空子 树(指针)数目等于其结点数加1 f. 有n个结点(n>0)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 ?log2(n+1)?,深度为?log2(n+1)?? g. 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结点按层 次由左到右编号,则有: 1) 如果i = 0为根结点;如果i>0,其父结点 编号是(i-1)/2 2) 当2i+1∈N,则称k是k'的父结点,k'是 的子结点 若有序对∈N,则称k' k″互为兄弟 若有一条由k到达ks的路径,则称k是 的祖先,ks是k的子孙 2.树/森林与二叉树的相互转换 a.树转换成二叉树 加线: 在树中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连线 抹线: 对每个结点,除了其最左孩子外, 与其余孩子之间的连线 旋转: 45° b.二叉树转化成树 加线:若p结点是双亲结点的左孩子,则将 的右孩子,右孩子的右孩子, 所有右孩子,都与p的双亲用线连起来 线 调整:将结点按层次排列,形成树结构 c.森林转换成二叉树 将各棵树分别转换成二叉树 将每棵树的根结点用线相连 为轴心,顺时针旋转,构成二叉树型结构 d.二叉树转换成森林 抹线:将二叉树中根结点与其右孩子连线,及 沿右分支搜索到的所有右孩子间连线全部抹 掉,使之变成孤立的二叉树 还原:将孤立的二叉树还原成树 3.周游 a.先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访问根结点,然后依次先根周 游各棵子树 b.后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依次后根周游各棵子树,然后 访问根结点 c.按层次周游 若树不空,则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访问树中每个 结点 4.存储结构 “左子/右兄”二叉链表表示法:结点左指针指 向孩子,右结点指向右兄弟,按树结构存储, 无孩子或无右兄弟则置空 5. “UNION/FIND算法”(等价类) 判断两个结点是否在同一个集合中,查找一个 给定结点的根结点的过程称为FIND 归并两个集合,这个归并过程常常被称为 UNION “UNION/FIND”算法用一棵树代表一个集合, 如果两个结点在同一棵树中,则认为它们在同 一个集合中;树中的每个结点(除根结点以外) 有仅且有一个父结点;结点中仅需保存父指针 信息,树本身可以存储为一个以其结点为元素 的数组 6.树的顺序存储结构 a. 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在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中,结点按先根次序 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每个结点除包括结点本身数据外,还附加两个 表示结构的信息字段,结点的形式为: info是结点的数据;rlink是右指针,指向结点 的下一个兄弟;ltag是一个左标记,当结点没 有子结点(即对应二叉树中结点没有左子结点 时),ltag为1,否则为0 b. 带双标记位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规定当结点没有下一个兄弟(即对应的二叉树 中结点没有右子结点时)rtag为1,否则为0 c. 带双标记位的层次次序表示法 结点按层次次序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 元中 第七章图 1.定义 a.假设图中有n个顶点,e条边: 含有e=n(n-1)/2条边的无向图称作完全图 含有e=n(n-1) 条弧的有向图称作有向完全图 若边或弧的个数e < nlogn,则称作稀疏图, 否则称作稠密图 b. 顶点的度(TD)=出度(OD)+入度(ID) 顶点的出度: 以顶点v为弧尾的弧的数目 顶点的入度: 以顶点v为弧头的弧的数目 c.连通图、连通分量 若图G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路径相通,则 称此图为连通图 若无向图为非连通图,则图中各个极大连通子 图称作此图的连通分量 d.强连通图、强连通分量 对于有向图,若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一条 有向路径,则称此有向图为强连通图 否则,其各个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作它的强连通 分量 e.生成树、生成森林 假设一个连通图有n个顶点和e条边,其中n-1 条边和n个顶点构成一个极小连通子图,称该 极小连通子图为此连通图的生成树 对非连通图,则将由各个连通分量构成的生成 树集合称做此非连通图的生成森林 2.存储结构 a.相邻矩阵表示法 表示顶点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若G是一个具有n个顶点的图,则G的相邻矩 阵是如下定义的n×n矩阵: A[i,j]=1,若(Vi, Vj)(或)是图G的边 A[i,j]=0,若(Vi, Vj)(或)不是图G的边 b.邻接表表示法 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 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 以Vi为尾的弧)(建立单链表时按结点顺序建 立) 3.周游 a. 深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 次从V0的各个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 先搜索遍历图中的其余顶点,直至图中所有与 V0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b. 广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V0出发,并在访问此顶点之 后依次访问V0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随 后按这些顶点被访问的先后次序依次访问它们 的邻接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0有路径相通的顶 点都被访问到为止,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 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 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 访问到为止 4.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的方法是:1)选择一个入度为0的顶 点且输出之 2)从图中删掉此顶点及所有的出边 3)回到第1步继续执行,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 但找不到无前驱(入度为0)的顶点为止 5.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6.每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算法) 7.最小生成树 a.Prim算法 b.Kruskal算法 c.两种算法比较:Prim算法适合稠密图, Kruskal算法适合稀疏图 第八章内排序 算法最大时间平均时间 直接插入排 序 Θ(n2) Θ(n2) 冒泡排序Θ(n2) Θ(n2) 直接选择排 序 Θ(n2) Θ(n2) Shell排序Θ(n3/2) Θ(n3/2) 快速排序Θ(n2) Θ(nlog n) 归并排序Θ(nlog n) Θ(nlog n) 堆排序Θ(nlog n) Θ(nlog n) 桶式排序Θ(n+m) Θ(n+m) 基数排序Θ(d·(n+r)) Θ(d·(n+r)) 最小时间S(n) 稳定性 Θ(n) Θ(1) 稳定 Θ(n) Θ(1) 稳定 Θ(n2) Θ(1) 不稳定 Θ(n3/2) Θ(1) 不稳定 Θ(nlog n) Θ(log n) 不稳定 Θ(nlog n) Θ(n) 稳定 Θ(nlog n) Θ(1) 不稳定 Θ(n+m) Θ(n+m) 稳定 Θ(d·(n+r)) Θ(n+r) 稳定 第十章检索 1.平均检索长度(ASL)是待检索记录集合中元 素规模n的函数,其定义为: ASL= Pi为检索第i个元素的概率;Ci为找到第i个元 素所需的比较次数 2.散列 a.除余法 用关键码key除以M(取散列表长度),并取余 数作为散列地址 散列函数为:hash(key) =key mod M b.解决冲突的方法 开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散列 表主表之外(在主表外拉出单链表) 闭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表中 另一个位置上 c.线性探查 基本思想:如果记录的基位置存储位置被占用, 就在表中下移,直到找到一个空存储位置;依 次探查下述地址单元:d0+1,d0+2,...,m-1, 0,1,...,d0-1;用于简单线性探查的探查 函数是:p(K, i) = i d.散列表的检索 1.假设给定的值为K,根据所设定的散列函数h, 计算出散列地址h(K) 2. 如果表中该地址对应的空间未被占用,则检 索失败,否则将该地址中的值与K比较 3. 若相等则检索成功;否则,按建表时设定的 处理冲突方法查找探查序列的下一个地址,如 此反复下去,直到某个地址空间未被占用(可 以插入),或者关键码比较相等(有重复记录, 不需插入)为止 e.散列表的删除:删除后在删除地点应加上墓 碑(被删除标记) f.散列表的插入:遇到墓碑不停止,知道找到真 正的空位置 第十一章索引技术 1.概念: a.主码: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的唯一标识 b.辅码:数据库中可以出现重复值的码 2.B树 a.定义:B树定义:一个m阶B树满足下列条 件: (1) 每个结点至多有m个子结点; (2) 除根和叶外 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个子结点; (3) 根结点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例外(空树,or独根) (4) 所有的叶在同一层,可以有??- 1到m-1个 关键码 (5) 有k个子结点的非根结点恰好包含k-1个关 键码 b.查找 在根结点所包含的关键码K1,…,Kj中查找给 定的关键码值(用顺序检索(key少)/二分检索 (key多));找到:则检索成功;否则,确定要查 的关键码值是在某个Ki和Ki+1之间,于是取 pi所指结点继续查找;如果pi指向外部结点, 表示检索失败. c.插入 找到的叶是插入位置,若插入后该叶中关键码 个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