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

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为:第一、经书写本不同。1.书写字体不同:今文经以汉时通用的隶书写本,而古文经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六国文字抄本;2.彼此有异文,即文字或语句不同;

3.篇章不同。第二、说解不同。表现在训诂名物典制等方面。第三、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古文家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求得对经书本身的确实理解。今文家往往借题发挥,穿凿附会,例多伪说;古文家则追求以经书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因此比较质实可靠,但二者不能绝对而论。在古文献史上,今文学对后世义理派产生较大影响,古文学对后世的训诂考据派产生较大影响。

·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与方术、图谶有关,思想上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都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广义的纬书包括图谶纬候等书在内,狭义的专指《七纬》(即七经纬),内容多托古作伪。

·董仲书:西汉今文学家,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代表作《春秋繁露》·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代表作《史记》。对文献学贡献:保存……;考辩工作;训诂代本字,通俗,但有不准确地方

·刘向、刘歆父子:西汉末年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别录》《七略》。目录学上有开创之功,表现在撰写叙录和分类编目方面的辨章、考镜源流。

·王充(27-96):东汉,著有《论衡》,主要贡献:辨伪学方面,辩驳“天人感应”迷信学说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与文字学家,代表作《五经异义》(私论经义之始)《说文解字》(把小学视为古文献学基础)。

·郑玄: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著述今存《毛诗笺》《三礼注》。文献学特点:1.经通古今,兼综博采,遍注群经;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3.辨章学术,综考六经。郑氏立足古文学,兼取今文学,而成一家直言,表现出博通、兼综、

独创的特点,在古文献学上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成就对古文献学产生的影响有:注音普遍采用反切法,便利、准确;音义之学大兴;留意古今字的辨别。

·魏晋南北朝以“外崇孔教,内实道家”为特点的玄学盛行,援道入儒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献学的主要特点。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

·我国古书按四部分类自晋荀勖《新簿》始,自《隋经·经籍志》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道、佛附于后,四部分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于主流。

·何晏: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与人合著《论语集解》,首创注释中的集解之体。·王弼:玄学代表人物。《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思想倾向:牵合儒道、以道为本。

玄学从文献学的意义上讲,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义理之学,在古文献学上产生不良影响。

·杜预:代表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史书的整理、校释方面创造可贵经验。·魏晋南北朝史书注家: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刘昭《后汉书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颜之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献学家。观点及成果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的《劝学》《书证》《音辞》诸篇中。其古文献学以训诂考证为本,学兼南北,以北学为基础。

·隋唐儒、佛、道并重。中央集权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南北统一;集中。

·壁经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子儒官勘校经本后书于壁者;石经经则以唐开成石经与五代蜀石经最有影响。雕版印刷九经始于五代。

·陆德明:(550-630)由南入北,代表南北学术合流,著有《经典释文》,是集汉、魏古注与六朝音义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代诸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疏不破注”是共同遵守的原则;

贾公颜《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颜师古:隋唐一位精通小学、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献学家,有《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代表本时期古文献学最高水平

·李善:唐,《文选注》。号称对李善注本补偏救弊的《文选》注家“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发起、组织、集注者:吕延祚。

·刘知己:中唐,著名史论家、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史通》,开“六经皆史”论之先河

·司马贞、张守节:唐著名《史记》注家,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以南北朝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为基础

·宋代古文献学独有特色:疑(经)辨(伪)成为古文献学中的普遍风气。

义理之学为主流,训诂考据之学也在发展,并向义理之学渗透。

·北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体现考据家特点,又具义理家作风。

北宋蜀学,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辙与张末(加一横)、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儒、释、道三教会一,是其宗旨。

南宋闽学,朱熹为代表,即程朱学派,在古文献学上以义理为主,但亦不废考据;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六经注我”,附会义理

·宋代语言文字之学对古代文献的影响,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P251 ·欧阳修:北宋代古文献学重要学者,著有《易童子问》《诗本义》《集古录》等,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撰其类序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重义理,轻训诂,开宋学之先河。

·郑樵: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

·洪迈:南宋考据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义理考据并重。

·朱熹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与不足:朱熹(南宋)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及后人所编《文集》与《朱子语类》。其古文献学特点:1.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即集理学之成,又畅考据之流;2.考辩群书,指伪摘谬,在辨伪原则方法上成就显著;3.重视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说解文字简要明晰。

·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

·王若虚:金朝著名古文献学家,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史记辨惑》,考辩以史实为中心

·明朝古文献学多官方组织编纂,如《永乐大典》《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简述元明古文献学的特点与成就:P253 元明两朝皆重理学,元义理与考据并重;明王守仁心学,向壁虚造、师心穿凿之风,也有求实考据之风。

·元代熊忠综合古今音之作《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研究今音《中原音韵》古音学方面,杨慎《古音从目》《转注古音略》、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方以智《通雅》,破“叶音”说有功。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注家,著有《资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地理考证上贡献突出,详于制度考证

·王守仁:明代著名理学家,宣扬“心学”,《王文成公全书》,空疏臆断之风。·明考据学:杨慎《丹铅录》,焦竤《焦氏笔乘》。陈第《毛诗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

·明代著名辨伪学家:宋濂《诸子辨》,辨诸子书之伪;梅族(下加鸟字)《尚书考异》,辨东晋之伪《古文尚书》;胡应麟《四部正讹》,辨及四部中的伪书。胡应麟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空前的。P255

·方以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通雅》《物理小识》,把考据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在考据学上远绍汉、唐,近承宋、元、明,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所开创的学者,在古文献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对清代考据学产生深刻影响。

·清代古文献学特点和各方面成就:(P255)各科全面发展,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成就最高。其分期为:1.清初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2.清中期,为考据学全盛时期,形成乾嘉学派,此派按师承与地域,又可分为三派:吴派、皖派、浙东派,分别以惠栋、戴震、万斯同为代表;3.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经历了由学术到议政的变化,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近代是清代考据学的延续,以章炳麟、王国维为代表。清代古文献学以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为核心和骨干,其他诸学前面开花,是我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高水平的总结,也是现代古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顾炎武:清初著名思想家、古文献学家,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金石文字记》

·黄宗羲:清初,《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明夷待仿录》《宋元学案》

·王夫之:清初,《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春秋稗疏》《四书稗疏》《张子正蒙注》,后人编有《船山全书》

·清初辨伪学家:阎若豦(加王字旁)《尚书古文疏证》,辨《古文尚书》之伪,使其终得定论;胡渭《易图明辨》;姚际恒《诗经通论》《古今伪书考》

·惠栋: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中吴派代表人物,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易汉学》《后汉书补注》,表现出宗汉及兼通经史的特点。

·钱大昕:清中叶著名史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二十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后人编有《潜研堂全书》《钱大昕全集》。在古音声母研究学方面贡献大。·戴震:清中叶考据学派中皖派代表人物,清考据学派集大成学者。其著述后人编为《戴震遗书》《戴震全集》。关于古地理学研究超出前人,以《水经注》的整理校勘尤为突出。

段玉裁:清中叶著名考据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周礼汉读考》。段氏长于经学、小学与校勘,为皖派重要学者。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清中叶考据学家中皖派代表人物,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卢文召(加弓字旁)、顾广圻:清中叶考据学家,以校勘名家。卢提出“相形而不相掩”的校勘原则;顾广圻奉行“不校校之”的原则,反对轻易改字。

·乾嘉时期,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通义》P 259,崔述《考信录》,不同于正统考据学派。章以古代学术史及目录、校勘、方志学研究见长,坚持“六经皆史”的观点;崔述以古史考证及古文献辨伪见长。

·晚清经文学代表:龚自珍《全集》;魏源《诗古微》《书古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论语注》

·晚清考据学家的殿军:俞樾《诸子平议》《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孔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堪称清人新疏、新注之冠。

·章炳麟、王国维:近代跨入现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王国维《王国维全集》,提出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

料互证的“二重论证法”

第二节:校勘学

·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勘:审查核定,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疏解》)

·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陈、隋间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

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元明校勘成果: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明.梅族(加鸟字底)《尚书考异》·清代校勘学得以独立发展。

清校勘专著: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召(加弓字旁)《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1931年陈恒《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全面总结校勘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称为标志着校勘学建立的里程碑。

·古籍的基本构成:一定时代的历史知识、一定时代的语言文字。多数传世古籍因反复整理的传抄刊刻,其基本构成已成为多层次的叠加。

·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接近原稿的定本,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改定的定本”。在历次整理中,经历了该时代知识内容、语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古籍产生时代的知识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越是受重视的古籍,在所经历的历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积的知识和语言的层次也就越多,且异文与歧解参差错综,这就是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最为典型的为:儒家经典。

·清代学者段玉裁强调“底本之是非”与“立说之是非”的分别,提出“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

了解所校古籍的基本构成类型和特点,做好层次辨析,是观测古籍校勘“存真复原”的根本原则的重要一步。P269

·校勘就方法论而言,则为比较分析和科学考证。

·四种校勘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对校:选定一个版本作为定本,与其他版本逐字逐句进行比较,录出异文。

本校:比较本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进行校勘,发现并订正错误。前提:掌握本书内容和思想,力避主管臆断。

他校: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通常只能作为旁证。

理校:用理论知识(如本书的思想内容、本书所处时代的语言文字知识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等)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所得结果在没有版本依据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合理的假设,不可轻下结论。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内,称内证或本证,包括对校、本校。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外,称外证或旁证,包括他校、理校。次要地位,从属与内证。

·校勘考证从实质上说,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可靠的材料,取得确凿的证据。校勘考证具有综合考证的性质。

·校勘考证的材料依据:

1.古本旧本:包括发掘和发现的简帛和写本,具有较高校勘价值

2.古注旧疏:指历代公认、影响深远的注疏著作,价值近于古本旧本

3.他书资料:其他古书引文、古书注、古类书

4.甲骨金石碑刻文物资料

·致误原因

异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类型:误字、脱文、衍文、倒文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

·校勘通例:对致误原因和错误类别的归纳。

1.误字通例:误字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文字讹错,是古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又称“讹”“谬”。分为:字形致误;语音致误;文义致误。

2.脱文通例:脱文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称“漏”“夺”或“阙”。原因:书籍残损而缺脱;抄脱;删脱。

3.衍文通例:衍文即原书本无而传写中被后人误增的文字,亦称“羡”。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删改致衍;与古书形制相关的衍文,如注文误入正文、旁记误入正文

4.倒文通例: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窜”“乙”,纠正倒文叫“乙正”。原因:疏忽致倒;误乙;错简和错乙。

·底本: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可以

是古本或后人的精装本。

参校本: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

·具体校勘步骤: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实事是正,多闻阙疑”

·表达校勘成果要求:出校精要;校记扼要;叙例简要

出校: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校改方式:1.照录底本,注记正误;

2.择善而从,无本不改:采用校者认为正确的文字,写成定本。

a.直接采用定本,不加校勘记;b定本附校勘记;c、改正底本,并见异文

·校记:校勘成果的具体体现,语言以准确精炼为宗旨。分为简式和详式。·叙例:一本古书全部校勘工作的总结说明,要求简要精当,条理清楚地对校勘的依据和体例做出全面交代,为读者提供使用这一校本的纲领性指导,通常置于全书卷首。

完整的叙例应具备的内容:1.本书流传的历史情况;2.本书版本源流系统;3.校勘的底本和参校各本;4.校勘所用他书;5.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校勘成果;6.出校的具体原则;7.校改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式;8.对校记和按断的具体说明。

第三节:古籍版本学

·我国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

·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包括写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

·善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的断限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般来说皆为善本。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单页古书版式结构:版框(边框、边栏);界行(界格);书口(中缝、版心、版口,记录署名、卷页、刻工、字数等);鱼尾(分单、双、黑、白、花鱼尾);象鼻(细黑口、大黑口,白口);天头(书眉);地脚

·古书外形结构:书衣(书皮);书签;书首(书头);书根(可体协书名、册次);书脑;书脊(书背);包角

·古书其他名称:书名页(封面、封页、内封、封面大题),指书衣后题写书名的一页。

扉页:(护页、副页),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

牌记:(墨围、木记、碑牌、书牌),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古书版本类别:重刻本(版式可不同)、覆刻本(翻刻本,字体可变)、影刻本、递修本、官修本、坊刻本、家刻本、写本(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抄本(传抄本、影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百衲本、拓本(黑底白字)、影印本·图书简史:

甲骨文:三千多年前殷商后期的遗物,是我国最古的史料。最初于1898年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的。

金文:商代后起,为保存某些重要文件或纪念某些重大事件,便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也是我国珍贵的档案史料。

简策: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帛书: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春秋末年或战国出年出现了写在帛上的书;以后一千年间一直与竹木简同时行用,直到晋代纸书盛行,才被一起被取而代之。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彩帛画和帛书。

石经:传世最早的是秦国的石鼓,上面镌刻篆书,即“石鼓文”。

石经:将经书刻成石碑。东汉“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孟(永日)石经”、北宋“二体石经”、清乾隆“十三经”

·东汉蔡伦改造造纸术。东晋末年,纸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古籍用纸的种类按原料区分,有四种:麻纸、皮纸、竹纸、草纸

·纸书装帧形式演变:卷轴装(盛行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由卷、轴、、带、签组成)、旋风装(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形式,龙鳞装、旋风叶子)、经折装(折子装,多被佛道二教经典所采用)、梵夹装(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

经文写在贝多树叶上)、蝴蝶装(唐末五代出现,盛行于宋元,册页装的最初形式)、包背装、线装(源于两宋之交,明中叶后盛行,今仍用)。

·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唐代中期以前。现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南朝鲜发现的汉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陀罗尼经咒》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加日字头)发明的,宋沈括《梦溪笔谈》有记载。

元初农学家王桢创制木活字,著《造活字印书法》。清规模最大的木活字印书,是乾隆年间摆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从书》。

铜活字源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最有名的出版家为无锡华氏“会通馆”、“兰雪堂”和安氏“桂坡馆”。清代著名铜活字印本是雍正时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宋代形成三大刻书中心:两浙(欧体)、四川(颜体)、福建(柳体),其刻本分别称作浙本、蜀本、闽本。避讳较严

官刻:监本、公使库本;家刻;坊刻(陈起,陈道人)

·元四大刻书中心:大都、平水、杭州、建阳,绝大多数用赵孟(兆页)体,又称“吴兴体”,且多简字。元刻书特点概括为“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兴文署本;书院本(梅溪书院、西湖书院、象山书院);家刻(岳氏刻《九经》,称“相台本九经”,岳飞九世孙岳浚);坊刻(举业之书、元曲杂剧)

·明代刻书中心:建阳、苏州、杭州、金陵、新安、北京;明中叶后流行线装,插图本出现。

经厂本;南北监本;藩刻本(明代刻本中的精品;署藩、宁藩、晋藩);书帕本;家刻(汲古阁主人毛晋,“汲古阁本”);坊刻(建阳坊刻·“麻沙本”)

明代两大著名私人藏书家:天一阁主人范钦;汲古阁主人毛晋

明版本学理论代表:胡应麟《经籍会通》;祈承曗(火字旁)《嶦(三点水)生堂藏书约》

·清代刻书:武英殿本(殿本,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聚珍本”);官书局本。

·传说先秦孔子删定《诗》《书》等,整理出《六经》定本,可推为版本学先驱。·清代版本学专著问世,集大成代表作:叶德辉《书林清话》

清代版本学家分类:考订家、校家、收藏家、鉴赏家、掠贩家。

·现代著名版本学家:张元济、傅增湘、王重民

·古籍版本学两大基本技能:版本鉴定、版本考订(辨析古籍版本优劣)。·古籍版本鉴定基本方法:有根据牌记、刻工、讳字、原书序跋、后人题跋识语、藏书印记、著录、书名、卷数、目录、体例、衔名尊称谥号、书中所涉人物、年号、史实、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综合考辩等十几种方法。

第四节:古籍目录学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

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秘书总目》

宋史志目录:四部《国史·艺文志》

·宋私人藏书目录

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解题的私人藏书目录。分经史子集四部,共45小类。全书有总序,每部前有大序,书目下有提要。《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仿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编成的,其价值在于解题。其著录的书籍后来大部分佚失,由于解题尚存,为了解、考证已佚古籍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解题目录发端于汉代,到宋代趋于成熟。《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是宋代解题书目之仅存者,代表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

·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对封建时代图书分类法做了总结,将四部分类法推向高峰。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庞大的一部官修目录,中国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目录著作)的集大成者。继承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一部提要目录。通过总序、小序、案语、提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书籍进行评价,对中国古代学术典籍作了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总目》又集中了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的矛盾,使四部分类法固有弊病更加突出。具有很大局限性,缺乏科学性,面对新的学科,新的著述,只能以附赘悬疣之法敷衍。

·中国古代目录的体例创自汉代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别录》可以说

是我国最早的群书提要目录。

始于刘向刘歆的注重学术源流这一目录学宗旨,成为衡量目录学著作水平高低的尺度。

·我国古代目录体例:

1.部类有序,书目下有解题:有大、小序,为著录的每部书撰写提要(提要就是解题,刘向时称叙录)。现存宋代《崇文总目》、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目解题》;清《四库全书总目》

2.部类有序,书目下无解题:史志书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3.部类无序,书目下无解题,只记书名: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清张之洞《书目答问》

·古籍目录体制分为:

政府藏书目录:现存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清《四库全书总目》

史志目录:正史的组成部分,史官在纂修正史时,以同一时期政府藏书目录作为依据编纂而成的。把一个朝代的藏书和著述状况,作为一个朝代历史的一个方面,随正史流传保存下来。由于不能太繁,史志目录一般没有提要。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断代著录方式,实际上是明末清初黄虞稷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删削而成)、《清史稿·艺文志》(断代)

私人藏书目录:我国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始于南朝梁任昉。包括我国目录学史上著名的两部提要目录: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明末清初黄虞稷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据此删削成《明史·艺文志》),还是清人补作南宋、辽、金、元艺文志的重要依据。

缺点:未能包举一代之藏。

·古籍目录的性质: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殊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特殊目录:性质特殊,有某种特定的含义,适应某种特定的需要,又不仅仅局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禁书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善本目录、敦煌遗书目录等

***附注:

1、根据老师上课时的笔记及相关资料整理;

2、对考研、考试过关均有助益。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方案

05 学科门类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够运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方法,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 3.熟悉古籍普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对古籍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 4.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 5.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独立承担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先秦诸子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文献学史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先秦诸子文献与诸子学史。 2.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本方向在系统学习文献学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民族语言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研究贵州民族古籍文献与文化。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总学分≥34,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

四、课程设置 见“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业务实习、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 2.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成果。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实效,重点放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3.参加本学科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专题论文,并向有关的专业刊物投稿,发表研究成果。 4.关于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和内容。其中教学实践不得少于20学时,科研实践活动不得少于1次,社会实践活动不得少于3次。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研究生必须参加5次以上的本专业学术活动(其中包括本人做一次学术报告)。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后,学生需进行总结并填写《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实践教学情况登记表》、《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由导师和有关教师对其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通过者才给予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方准许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到全面完成)。 1.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当结合本专业进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开题报告 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经过学科组的论证,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 3.论文撰写 全文不少于3万字。论文格式要符合学术规范。

专业解析-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很“年轻”,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个专业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2、专业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具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出版机构、图书馆、企业等部门独立地承担相关工作。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3、专业方向 01.出土文献研究 02.目录版本校勘学

03.文史文献研究 04.文献学理论研究 05.中国学术史 4、考试科目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多选一科目)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17 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 (4)813 综合考试(文) (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山东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 三、就业前景 总体的就业很不好,只有学的精的那些人可以顺利的找到工作。但近几年人们对古典文献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就业方面会有所升温。 四、推荐院校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五、相近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来源:李士彪柘人的日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据说是北师大教授郭英德推荐的书目。不是很多,但看完这些也就够了。) 通用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古籍编纂学书目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古籍版本学书目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古籍校勘学书目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古籍目录学书目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补:《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