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桥斜坡沙河街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板桥斜坡沙河街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板桥斜坡沙河街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板桥斜坡沙河街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板桥斜坡沙河街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评价研究

【摘要】从斜坡带沉积古地貌特征入手,以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体为基础,通过构造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提出本地区以早断、中凹、晚隆的背景形式,控制了沙三段砂体发育。板桥次凹东部受小站物源沉积体系控制,发育大型扇三角洲沉积,板桥斜坡区位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前缘,受斜坡古背景控制沙二、三段多期砂体叠置;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演化程度高,砂体与烃源岩直接接触,油气直接注入,烃源岩、砂体及断裂组合构成统一的疏导体系,使板桥斜坡构造背景好,砂体发育好,储集物性好,储盖组合优越,具备形成大型气藏的条件。

【关键词】板桥斜坡沉积模式储层预测烃源岩岩性油气藏板桥斜坡是夹持于沧东断裂和滨海断裂系之间的大型旋转掀斜

斜坡,随着歧口凹陷斜坡区部署的勘探井的不断取得新发现,认识到不论是斜坡的陡坡带(高斜坡)还是缓坡带(低斜坡),都具备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连片油气富集的有利条件[1]。因此,对该区开展新一轮岩性油气藏研究及评价,有望实现大面积含油连片以及规模增储的目的。

1 斜坡区概况

1.1 斜坡结构特征

板桥斜坡区位于沧县隆起东南侧,古近纪以来,沧东断层持续活动,使其上盘断块旋转翘倾,同时斜坡南部的港西凸起继承性隆起,北大港潜山的隆升与板桥凹陷的差异沉降作用形成的自凹陷向正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第27卷 第1期2006年1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ROL EI SIN ICA Vol.27 No.1Jan. 2006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0007Ο01Ο04)资助。 作者简介:刘 震,男,1963年2月生,1990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和层序 地层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E 2mail :liuzhenjr @https://www.doczj.com/doc/d45875424.html,.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6)01Ο0017Ο07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刘 震1 赵政璋2 赵 阳1 赵贤正2 肖 伟1 (1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2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分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 北京 100011) 摘要: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分布特征,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更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岩性圈闭形成较早,形成期次比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气;②油气仅靠初次运移和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不一定需要长距离二次运移;③岩性油气藏烃类充注相对较早;④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更为优越;⑤岩性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低势区,也可以分布在高势区;⑥岩性油气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体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体系域。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岩性油气藏具有更优越的形成条件和更大的勘探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分布特征;保存条件;勘探潜力中图分类号:TE 11111 文献标识码:A Pre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for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petroliferous basin Liu Zhen 1 Zhao Zhengzhang 2 Zhao Yang 1 Zhao Xianzheng 2 Xiao Wei 1 (1.Key L aboratory f or H y d rocarbon A 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Minist 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na;2.Pet roChina Ex 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 pany ,B ei j ing 100011,China )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 with the structural reservoir shows that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 has more pre 2dominant conditions i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The formation of lithologic traps is earlier ,and there are more forming periods.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formed only by primary oil 2gas migration and secondary oil 2gas migration in short distance.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charged in the early era and experienced little destroy in the late structural activities.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distributed not only in the low 2potential areas ,but also in the high 2potential areas.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enriched not only in lowstand system tract ,but also in highstand system tract.So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 has some predominant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K ey w ords :petroliferous basin ;lithologic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condition ;explora 2 tion potential 自1966年美国石油学家Levorsen 提出隐蔽圈闭勘探以来,世界上许多含油气盆地都加强了对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1Ο4],而且对其形成机理与分类方案作了系统的研究[5Ο8]。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下,储集岩体的岩性或物性发生突变,被不渗透层包围或遮挡而形成岩性圈闭[9]。在我国的东部盆地,特别是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隐蔽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藏已成为重要的勘探对象[10]及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勘探开发油气后备储量具有重要意义[11]。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我国中部探区油气储量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于各富油凹陷古近系的各种砂岩岩性圈闭、潜山、火成岩等隐蔽油气藏。如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沾化和车镇等富油凹陷中发现了2个亿吨级、5个5000万吨级和一批1000~3000万吨级的储量目标勘探区。在廊固凹陷大兴断裂下降盘发现了沙三时期水下扇砾岩体,探明天然气储量4149×108m 3,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02×104t ,还发现了饶阳凹陷留西—大王庄沙三段水下扇砾岩油气藏和晋县凹陷西杨村砾岩体油气藏[12]。在冀东油田南堡凹陷发现了一批新的地层岩性油气藏,高柳地区新增探明、控 制和预测三级储量达到了2×108t [13] 。在二连盆地发

深层油气藏

1. 深层油气藏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500~4500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500m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500~6000m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000m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m3),其中,在21个盆地中发现了75个埋深大于6000m的工业油气藏。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在四川发现普光、龙岗、高石梯等碳酸盐岩大气田;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东部地区在4500m以深、西部地区在6000m以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勘探深度整体下延1500~2000m,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探井平均井深由2000年的2119m增长到2011年的2946m,其中,塔里木油田勘探井深已连续4年超过6000m(见图1.1),且突破了8000m 深度关口(克深7井井深8023m);东部盆地勘探井深突破6000m(牛东1井井深6027m)中国近10年来完钻井深大于7000m的井有22口,其中,2006年以来完钻19口,占86%目前钻探最深的井是塔深1井,完钻井深8408m,在8000m左右见到了可动油,产微量气,钻井取心证实有溶蚀孔洞,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层温度为175~180℃最深的工业气流井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博孜1井,7014~7084m井段在5mm油嘴、64MPa油压条件下日产气251×104m3,日产油30t,属典型的碎屑岩凝析气藏;最深的工业油流井是塔里木盆地的托普39井,6950~7110m井段日产油95t、气1.2×104m3。 图1.1 中国石油探井平均井深变化图

推荐-构造油气藏 精品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m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图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剖面图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如大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下大上小。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台区。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特点是背斜轴部往往发育地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杂化。甚至有的在宏观上呈背斜形态,但具体到油气聚集单元往往已没有完整的背斜圈闭,而是被断层分割成众多的半背斜或断块圈闭。例如我国渤海湾盆地的东辛油田、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

油藏评价阶段造成探明储量计算偏差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17卷第6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 o.l17,N o.6 2010年11月Petro leum G eo l o gy and Recovery E fficiency N ov.2010油藏评价阶段造成探明储量计算 偏差的主要因素分析 鲁国明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出现偏差的区块(单元),对比储量复算前后各项储量参数的变化,分析各项储量参数变化对储量变化影响的大小,确定造成储量偏差的首要参数,进一步分析造成该参数发生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造成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偏差的4项主要因素,即油藏认识、地震资料、井控程度和试油(采)资料。选取4个典型油藏,对造成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偏差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了进一步的解剖分析,对今后探明储量计算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探明地质储量;偏差因素;油藏认识;井控程度;地震资料;试油(采)资料 中图分类号:TE11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03(2010)06-0030-05 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既是对前期勘探发现储量的综合评价,又是下步开发方案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对油藏从前期的勘探发现到进一步的开发建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受该阶段资料录取程度、各种原始资料分析和认识程度的限制,油藏评价阶段对油藏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计算的探明储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主要因素对于在勘探阶段明确工作的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量投入和提高储量计算的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主要偏差因素 通过对2004年底以前上报的济阳坳陷胜利油区67个油田839个区块(单元)探明储量上报后的开发井钻探情况和油藏储采关系的分析,选择其中32个油田的73个油藏评价阶段计算原始地质储量可能存在偏差的区块(单元)进行了地质储量重新计算,对比重新计算前后含油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各项储量参数变化,分析每项储量参数变化对储量变化产生的影响,按照造成储量偏差大小排队后,确定了每个单元造成储量偏差的首要储量参数[1-3]。深入分析造成该参数发生偏差的主要因素,按核减储量和增加储量分别统计各主要影响因素引起的储量变化占总储量变化的比例,大体归纳为油藏认识、地震资料、井控程度和试油(采)资料4个方面,其他因素如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解释和参数取值方法等造成储量计算偏差的情况不太明显,不是主要因素(表1)。 表1储量变化影响因素 变化原因 影响储量百分比,% 核减储量增加储量油藏认识20.430 地震资料15.400 井控程度16.8612.03 试油(采)资料 未试油15.5157.07 试油不够26.495.23其他 5.3125.67 2典型油藏解剖 2.1油藏认识因素 油藏特征认识偏差引起储量计算失误是评价阶段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问题。比较常见的是由于对储层的沉积特征和油藏的控制因素认识出现偏差,将零散分布、具有各自独立油水系统的岩性油藏误判为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的构造油藏,储量计算时容易误认为油层大面积连续分布,按最低部位油层井 收稿日期:2010-09-13;改回日期:2010-10-19。 作者简介:鲁国明,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储量综合研究和管理工作。联系电话:(0546)8557333,E-m ai:l dzcl g m@sl o.f co m。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一、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 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 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 —1— 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 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 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

复杂油气藏的解释评价及测井系列-测井技术06

复杂岩性油气藏的测井系列及解释评价 魏钢王忠东 (辽河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辽宁盘锦 124011) 摘要:近些年来,在各种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等复杂岩性地层中均发现了较为可观的工业油、气藏,但要如何高效、准确的利用测井资料来寻找开发此类油气藏,如何有效地对这类油气藏进行解释评价,仍然是较为复杂的难题。本文针对辽河油田复杂油气藏类型多的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测井资料及测井新技术对几种复杂岩性油气藏的配套测井系列及测井解释评价提出几点认识。 关键词:复杂油气藏测井系列新技术储层评价 WEI GANG,WANG ZHONGDONG WELL-LOGGING SERIES AND INTERPRETATION TO COMPLICATE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ell logging Co.,Liao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Panjin,liaoning 124011 ,China) ABSTRACT: Recent years,considerable industr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ere found in all kinds of carbonatite、igneous rock、metamorphic rock,but how to use well-logging material high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continue to find these kind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how to evaluate these reservoirs is still very complicate difficult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various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LiaoHe oil field,efficiently useing abundant well-logging material and advance well-logg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gives some cognitions about well-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well-logging series to several complic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Subject Terms: complic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 low resistivity sand rock well-logging series advance technology reservoir evaluation 引言 辽河油田含油气储层的岩性多种多样,既有常见的沉积岩,也有岩浆岩和变质岩。具体岩性有砂泥岩、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花岗岩、粗面岩、玄武岩、凝灰岩、辉绿岩、安山岩、英安岩、角砾岩以及石英岩等。其中碳酸盐岩、火成岩、及变质岩复杂岩性地层电阻率普遍较高,三孔隙度曲线接近骨架值,很难反映储层的特征,用常规测井曲线较难判断储层参数(φ,k,Sw),结合测井新技术较为容易地解决了这一困难,针对这些特殊岩性油气藏主要加测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或井周声波成像测井,另外在其中部分井又增加了核磁测井、阵列声波测井,其应用评价效果比较显著。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ZD0414)三收稿日期:2004?09?09 作者简介:陈 果(1979-),男,四川蓬溪人,西南石油学院在读硕士三 文章编号:1000?3754(2005)03?0001?04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陈 果,彭 军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新都 610500)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分析与研究,对非构造油气藏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三近年来,随着全球非构造油气 藏的探明储量节节攀升,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更是成为了热门课题三对非构造油气藏的概念二分类二分布特征二非构造油气藏的识别与预测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对提高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三但是,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三 关 键 词:非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坡折带;低位体系域;水动力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TE122.3+ 2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除新疆二西藏和海上少数盆地外,多数盆地都已进入勘探高成熟阶段三据统计,渤海湾盆地非构造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54.7%[1];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84.6%[2];济阳坳陷2000年以来探明储量的60%~70%属于非构造油气藏[3];在美国其已占探明储量的30%左右[2,4]三由此可见,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容易勘探的中二浅层大型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 转向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三 1 相关概念 非构造油气藏也有人把它叫做隐蔽油气藏三隐蔽 油气藏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1880)提出的三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闭是 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的观点三莱复生(A.I.Levorsen)1936年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在1964年的论文中用隐蔽圈闭来称呼构造二地层二流体(水动力)多要素结合的复合圈闭,并在其1966年的遗著中以隐蔽和难以捉摸的圈闭来形容隐蔽圈闭三哈尔鲍蒂(H.T.Halbouty,1972)著文将地层圈闭二不整合圈闭二古地形圈闭等统称为隐蔽圈闭,并在1982年进一步把隐蔽在不整合面下或复杂构造带下不易认识和勘探难度较大的各类潜伏圈闭都称之为隐蔽圈闭三萨维特(C.H.Savit,1982)也撰文指出 所谓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其位置的圈闭”[5,6]三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不同的石油地质学家 对隐蔽油气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至今关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也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切的定义,国内学者比较多的是根据圈闭的隐蔽性和勘探的难易程度给隐蔽油气藏下定义三就目前的研究程度而言,国内主要存在两种理解[7]:其一,认为隐蔽油气藏是指采用目前通用的勘探技术和方法不易找到的油气藏,将各种岩性油藏二地层超覆油藏二地层不整合油藏二古地貌油藏,还有深层构造油藏二逆掩断层下盘油藏等统统包括在内;其二,认为隐蔽油气藏指的是非构造类型的二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二地层不整合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古地貌油气藏等三 可以看出,第一种理解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地质含义不够确切或不严格,仅代表勘探技术水平或勘探已达到的程度,实际上包括了构造油气藏三而第二种理解将隐蔽油气藏限定在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内,强调非构造成因三笔者赞同第二种理解,认为隐蔽油气藏是非构造类型的,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二水动力油气藏及复合型油气藏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作者认为不宜再采用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而应采用非构造油气藏的提法三 2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 以圈闭的成因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分类是目前 国内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流划分方案三虽然不同学者的具体分类稍有差异,但大都差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四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表1)三笔者也赞同这种分类方案三 1 第24卷 第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5年6月

油藏工程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第1题面积注水方式时,注采强度最高的井网方式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2题非均质油藏,一般采用什么注水方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3题一般采用哪种方法求采油指数?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4题在有天然裂缝的油藏和进行过大量压裂改造的油藏中进行注水时,必须考虑得因素。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5题下面几种油气储量类别中,地质认识程度最高的是。 您的答案:E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6题含油边缘内的下部支托着油藏的水,称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7题油气聚集在由于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中,称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8题下列哪个是油气田开发详探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9题下列哪个是详探阶段要进行的工作之一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10题油层的连通性、层间干扰是下列哪里阶段要认识的问题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11题井网密度越大采收率越高。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2题油水粘度比越大,面积波及系数越大,注水效率越高。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13题在地层条件下,天然气的压缩因子大于1。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4题油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油藏评价 第15题渗透率分布越不均匀采收率越高。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6题容积法和物质平衡法都可以用来计算油田地质储量。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7题在物性相近的情况下,砂岩和泥质砂岩可以划分为同一开发层系。 您的答案:错误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收稿日期:2008-10-25;修回日期:2008-12-15 作者简介:王威,1983 年生,男,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 地址:<61050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 油大学硕士07级7班. E-mail: 第 21 卷第 2 期 2009 年 6 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 ol.21 No.2 Jun. 2009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威,李臻,田敏,周锦程,李凝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项目学院) 摘要: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 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 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 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 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 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地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地项目组,适时组织 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技术储备工作.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层序地层学;叠前地震反演;地震属性;流体势 中图分类号:TE132.1 +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26<2009)02-0121-05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地快速发展, 能源需求在不断扩大.在构造油 气藏己基本落实地情况下,岩性 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地重要方 向,岩性圈闭己经成为石油勘探 地重要目标. 近几年岩性-地层 油气藏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地 65% 左右, 已成为储量增长地主要来源 [1] . 目前,我国石油陆上 剩余石油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 40% 以上,这 是我国陆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潜力、最现 实地油气勘探领域 [2,3]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1、页岩气地质理论 页岩气藏因其自身的有效基质孔隙度很低,主要由大范围发育的区域性裂缝或热裂解生气阶段异常高压在沿应力集中面、岩性接触过渡面、脆性薄弱面产生的裂缝提供成藏所需的储集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最高仅为4%-5%,渗透率小于1x10-3μm2。 页岩在地层组成上多为暗色泥岩与浅色粉砂岩的薄互层。在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除极少量的溶解状态天然气以外,大部分以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裂缝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为20%-85%,其成藏体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表现为成藏过程中的无运移或极短距离的有限运移,因此页岩气藏具有典型煤层气、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的多重机理。 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是“自生自储”式气藏,运移距离极短,现今保存状态基本上可以反映烃类运移时的状态,即天然气主要以游离相、吸附相和溶解相存在。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天然气首先吸附在有机质和岩石颗粒表面,饱和后则富余的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溶解相进行运移,当达到热裂解生气阶段,由于压力升高,若页岩内部产生裂缝,则天然气以游离相为主向其中运移聚集,受周围致密页岩烃源岩层遮挡、圈闭,易形成工业性页岩气藏。由于扩散作用对气态烃的运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天然气继续大量生成,将因生烃膨胀作用使富余的天然气向外扩散运移,此时无论是页岩地层本身还是薄互层分布的砂岩储层,均表现为普遍的饱含气性。 在陆相盆地中,湖沼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产物一般是页岩气成藏的最好条件,但通常位于或接近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导致页岩气的有利分布区集中于盆地中心处。从天然气的生成角度分析,生物气的产生需要厌氧环境,而热成因气的产生也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因此靠近盆地中心方向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2、页岩气的主要特征 2.1页岩气的成因特征 页岩气的成因类型有生物成因型、热解成因型和热裂解成因3类型及其混合类型。对生物成因气而言,其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低,R o一般不到0.7%,所生成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 地位和作用 油藏描述可以定义为研究和定量描述油气藏地质特征,并对油气藏进行解释,预测以及评价的综合性技术与方法。油气藏特征主要包括圈闭特征、储集层特征以及流体特征。油气藏描述的类型安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评价阶段油气藏描述、开发初期油气藏描述、开发中后期油气藏描述;安油气藏描述的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三维静态描述和四维动态描述。 油气藏描述所需的主要资料包括岩心,测井,地震,生产测试以及产能资料;油气藏描述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油气藏工程学等;主要技术与方法包括地质分析,石油地质实验,地震资料解释,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计算机软件应用,试井资料解释等。油气藏描述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定量性,预测性以及技术与方法先进性的特征。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该学科的技术与方法始终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中。 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井到多井的飞跃;二是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飞跃;三是单学科、多学科分体到多学科一体化的飞跃;四是研究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要实现多学科综合和多种技术的发展,主要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发展单相技术水平,它是整个油藏描述得以实现的基石,也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前提条件,发展的准确、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集合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地质统计学能够方便地综合运用各种资料,如地质、地震、测井、生产等信息,而现代油藏描述的方向就是强调多种技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而应把地质统计学更广泛地应用于油藏描述;第三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综合运用多学科以实现高效油藏描述的机制,它是一门独立于单相技术之外的科1不断提高和发展单相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性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要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广泛地将地质用于油藏描述统计学应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近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特征得以更确切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 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

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_王翠英

收稿日期:2005-07-21 作者简介:王翠英(1965-),女,河南民权人,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文章编号: 1000-3754(2006)01-0050-03 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地质特征 及油气聚集规律 王翠英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摘要: 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北构造的转换结合部,由2个构造特征截然不同的局部构造组成,具有典型的复杂断块群特征。分析认为,该区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生储盖 组合条件,圈闭成藏模式多样,分布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且具有如下特征:主要发育断块油气藏,油气藏数量多而规模小;不同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相差较大,各断块自成独立的油水系统;不同层位不同区块流体性质不同;油气藏有各自的油水系统和压力系统;油、气井产能相差较大。关键词:复杂断块群;油气藏;成藏条件;聚集规律;刘庄地区;东濮凹陷 中图分类号: TE122 文献标识码:A 刘庄复杂断块群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北起文南油田文175)文178一线,东南以黄河与桥口油田隔河相望,西南与南湖构造相连,东临前犁洼陷,西靠海通集洼陷,勘探面积约120km 2 。该区自1976年习1井钻探,至今已钻各类井50余口,发现了一批以沙三上、沙二下、沙一段为主要目的层的油气富集块。尤其是/十五0以来,加大了该区的滚动勘探力度,部署钻探的各类探井均钻遇油气层,预示了该区较好的滚动勘探开发前景。 1 构造特征 111 构造格局 本区构造整体上属于东濮凹陷南北构造的转换结合部,北部是中央隆起带向南的倾没端,南部以桑村集)南湖)桥口)白庙横向变换调节带与中央隆起带南部相隔。控制东濮凹陷形成与演化的主要二级断裂系:文西断裂系、黄河断裂系、文东断裂系及三级断层)))徐楼断层、梁庄断层在本区弥散状变弱、消失、转换,使本区构造格局、局部构造自北向南逐渐变化而呈现复杂多变的构造面貌,具有典型的复杂断块群特征。 本区构造由2个构造特征截然不同的局部构造组成,北区郎中集构造为受东倾梁庄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构造,南区刘海构造整体上为依附于黄河断层下降盘的断背斜构造,可分为东翼西倾断层和东倾地层组成的阶梯状反向断块区,及西翼东倾断层与西倾地层组 成的一系列反向屋脊断块区。2局部构造之间以鞍部相接,区内主要表现为以东掉断层为主的单断式结构。112 构造区带划分 根据剖面、平面组合关系,划分为郎中集和刘海2大断块群组合。11211 郎中集断块群 位于河岸地区北端,南北两翼分别以不太明显的鞍部与刘海构造、文南构造相连,东西两翼分别倾没于前梨园洼陷和海通集洼陷,主要是在基底隆起、表层背斜构造背景上发育的两组对掉式断层切割成堑式结构,以断块为基本圈闭单元,发育平行断块群。以刘14井西为中轴线,堑内东部为西倾断层与东倾地层组成的东部系列反向断块区,堑内西部为东倾断层与西倾地层组成的西部系列反向断块区。11212 刘海断块群 东南部以黄河断层为界与桥口构造相接,西南部以低鞍与南湖构造相连,南部倾没于孟岗集洼陷之中,为夹持于梁庄、黄河断层之间的宽缓破碎的断块群组合,内部又被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断层复杂化。根据平面、剖面特征,以刘16)刘32井一线为界,东部为西倾黄河断裂系列和东倾地层组成的阶梯状反向断块,高点位于黄河断层下降盘并逐渐向南移动,受黄河同沉积断层的控制,剖面上表现为铲形断块特征;西部指刘16)刘32井一线以西与梁庄断层之间,内部被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断层复杂化,剖面上表现为系列平行断块,平面上表现为沿该断层分布的 # 50#第25卷 第1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1G 1O 1D 1D 1 2006年2月

圈闭及油气藏分析

1、下图为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上覆有良好盖层,在图中标出圈闭溢出点的位置,勾绘出最大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确定圈闭类型。 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 A B D C E F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c 溢出点f 溢出点d 溢出点e

2、下图为某油田H层油层顶面构造图,H油层为一巨厚砂岩层,在图中找出各圈闭的溢出点,圈出最大闭合范围,分别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1号至7号油井底水距油层顶面高度分别为100米,40米,50米,450米,200米,300米,50米,确定油藏数目及油藏类型,圈出各油藏含油边界,求出各油藏最大含油高度;分析NE、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并简述其理由。

1 A B D C E 溢出点d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e 溢出点c 溢出点f 1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2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1、根据以上两表格分析,图中共有2个油气藏(1号与2号)。 分析如下:由表格3可得,1、2号油井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8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故1、2号油井所在的圈闭A形成的油气藏为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300m;油井3、4、5、6、7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9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它们构成的4个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100m; 2、分析NE、与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 根据以上分析,断层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故NE此组断裂处于开启状态,油气能在它们之间运移。断层圈闭A的NW此组断裂处于封闭状态,因为断层圈闭A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单独成藏,故与相邻的油气藏不具有连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