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第二章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损伤的分类及意义

2、熟悉损伤的病因(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掌握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

4、了解损伤与五脏的关系

5、了解损伤与津液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1、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

2、损伤中肝肾与筋骨的关系

3、损伤中气血病理变化

讲课形式

面授结合自学

第一节损伤的分类

损伤定义: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对疾病(症候群)进行分类是进入临床思维的第一步

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下列分类方法。

1、按损伤部位分类:

分为外伤和内伤。外伤是指皮、肉、筋、骨、脉损伤.可根据受伤的具体部位分为骨折、脱位与筋伤;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

2、按损伤性质分类:

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急性损伤是指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确而使外力长期累积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症。

3.按受伤时间分类:

分为新伤与陈伤。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受伤部位破损的时间分类:

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可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皮肉为人之外壁,皮肤完整,则伤处不致污染,外邪不易浸入。皮肤破损,外邪可以从伤口侵入,容易发生感染。

5.按受伤程度分类:

按受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伤与重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受伤的部位及其面积的大小、深度等。

6.按受伤职业特点分类:

根据患者的职业特点可分为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和运动损伤等。运动员及舞蹈、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经常卧床颈部过度屈曲看书或电视者、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这些说明损伤的发生与工作职业及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

7.按照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

根据致伤因素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损伤、化学损伤和生物损伤等。物理损伤包括外力、高热、冷冻、电流等,而中医伤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外力因素引起的损伤。

小结

临床辨证施治时,既要参照上述分类方法将伤病进行分类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二节损伤的病因

损伤的病因是指引起人体损伤发病的原因,或称为损伤的致病因素。

掌握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的病因,才能循因辨证,审因论治,对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做出正确的估计,对损伤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外因

损伤外因是指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主要是外力伤害,但与邪毒感染及外感六淫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外力因素

外力作用可以损伤人体的皮肉筋骨而引起各种损伤。如跌仆、坠堕、撞击、闪挫、压轧、负重、刀刃、劳损等所引起的损伤都与外力作用有关。根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等四种。

1、直接暴力: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等。

2、间接暴力: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可引起相应部位的骨折、脱位。(例:自高处坠落,臀部先着地,身体下堕的冲击力与地面向上对脊柱的反作用力造成的挤压即可在胸腰椎发生压缩性骨折,或伴有更严重的脱位及脊髓损伤)图示

3、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如跃仆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髌骨骨折,投掷手榴弹时肌肉强烈收缩致肱骨干骨折。

4、持续劳损:长时间劳损或姿势不正确的操作,使肢体某部位之筋骨受到持续或反复多次的慢性牵拉、摩擦等,均可使筋骨持续受外力积累损伤

(二)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若太过或不及,引起人体发病者,称之为“六淫”。外感六淫可引起筋骨、关节疾患,导致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伤科补要》曰:“感冒风寒,以患失颈,头不能转。”说明感受风寒湿邪还可致失枕等疾患。

(三)邪毒感染

外伤后再感受毒邪,或邪毒从伤口乘虚而人,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附骨成脓,脓毒不泄,蚀筋破骨,则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出现各种变证。如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引起化脓性骨髓炎。(图)

二、内因

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损伤主要是由于外力伤害等外在因素所致,但也都有各种不同的内在因素和一定的发病规律,如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

(一)年龄

年龄不同,伤病的好发部位及发生率也不一样,如跌倒时臀部着地,外力作用相同,但老年人易引起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股骨祖隆间骨折的发病年龄又相对高些,而青少年则较少发生。小儿因骨骼柔软,尚未坚实,所以容易发生骨折,但小儿的骨膜较厚而富有韧性,骨折时多发生不完全性骨折。骨既损伤多发生在儿童或正在生长发育、骨骺尚未闭合的少年。

(二)体质

体质的强弱与损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年轻体壮、气血旺盛、肾气充足、筋骨坚固者不易发生损伤。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肝肾亏虚、骨质疏松者容易发生损伤,如突然滑倒,臀部着地,外力虽很轻微,也可能发生股骨颈或股骨转子间骨折

(三)解剖结构

损伤与其局部解剖结构也有—定的关系。传达暴力作用于某一骨筋时,骨折常常发生在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例如,桡骨下端骨折好发于桡骨下端2—3M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

(四)先天因素

损伤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也有密切关系。如第一骶椎的隐性脊椎裂,

由于棘突缺如,棘上与棘间韧带失去了依附,降低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容易发生劳损。先天性脆骨病、先天性骨关节畸形都可造成骨组织脆弱,易产生骨折。

(五)病理因素

伤病的发生还与组织的病变关系密切.内分泌代谢的障碍可影响骨的成分。骨组织的疾患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均可破坏骨组织,导致局部结构的破坏。

(六)职业工种

损伤的发生与职业工种有一定的关系,如手部损伤较多发生在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下工作的机械工人,慢性腰部劳损多发于经常弯腰负重操作的工人,运动员及舞蹈、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经常低头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等。

(七)七情内伤

在伤科疾病中,内伤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变化的关系密切。在一些慢性的骨关节痹痛中,如果情志郁结,则内耗气血,可加重局部的病情。在刨伤骨折及各类骨关节疾病患者中,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者,有利于创伤修复和疾病的好转;如果意志薄弱,忧虑过度,则加重气血内耗,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中医伤科历来重视精神调养。

小结:

人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损伤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外因.可以引起不同的损伤疾息。而同一外因作用于不同内因的个体,损伤的种类、性质与程度又有所不同。损伤疾患的发生,外因虽然很重要,但亦不要忽视机体的内因。

第三节损伤的病机

人体是由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无论在生理活动还是在病理变化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律液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津液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律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

在外伤的辨证论治过程中,从整体观念加以分析,既要辨治局部皮肉筋骨的外伤,又要对外伤引起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加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意义: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是中医伤科治疗损伤疾患的原则之一,必需掌握。

(一)损伤与皮肉筋骨的关系

1.伤皮肉伤病的发生,或破其皮肉,使外邪侵入;或气血瘀滞逆于肉理,则因百气不从,部而化热,犹如闭门留邪,以致被热为毒;局部皮肉组织受邪毒感染,营卫远行机能受阻,气血凝滞,则郁热化火,酿而成脓,出现局部红、肿、热、痈等症状。若皮肉破损引起破伤风,可导致肝风内动,出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和抽搐等症状。

2.伤筋筋急则拘挛,筋弛则瘦弱不用。凡跌打损伤,筋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在临床上,凡扭伤、挫伤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不利。即使在“伤骨”的病症中,如骨折时,由于筋附着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首先受伤;关节脱位时,关节四周筋膜多有破损。所以,在治疗骨折、脱位时都应考虑筋伤的因素。慢性的劳损,亦可导致筋的损伤,如“久行伤筋”,说明久行过度疲劳,可致筋的损伤。临床上筋伤机会甚多,其证候表现、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如筋急、筋缓、筋缩、筋挛、筋痞、筋结、筋惕等等,宜细审察之。

3.伤骨在伤科疾患中所见的“伤骨”病证,包括骨折、脱位.多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引起。凡伤后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并可因骨折位置的改变而有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或因关节脱位,骨的位置不正常,可使附着之筋紧张而出现弹性固定情况。但伤骨不会是单纯性的孤立的损伤。如上所述,损骨能伤筋,伤筋亦能损骨,筋骨的损伤必然累及气血伤于内,因脉络受损,气滞血疯,为肿为病酒

(二)损伤与气血的关系

损伤与气血的关系十分密切,当人体受到外力伤害后,常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人体一切伤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气血有关。

(1)伤气因用力过度、跌仆闪挫或击撞胸部等,导致人体气机运行失常,脏腑发生病变,出现“气”的功能失常及相应的病理现象。一般表现为气滞与气虚,损伤严重者出现气闭、气脱,内伤肝胃可见气逆等症。

①气滞:“气伤痛,形伤肿”。气本无形,郁滞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气机不通之处.即伤病之所在,常出现胀闷疼痛。如气滞发生于胸胁,则出现胸胁胀痛,呼吸、咳嗽时均可牵掣作痛等。

②气虚:在伤科疾病中,某些慢性损伤、严重损伤后期、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等均可见到。其主要证候是:伤痛绵绵不休、疲倦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脉细软无力等。

③气闭:一时性的晕厥、不省人事、窒息、烦躁妄动、四肢抽搐或昏睡困顿等。常见于严重损伤的患者。

④气脱:损伤引起大出血,可造成气随血脱。气脱者多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表现呼吸浅促、面色苍白、四肢服冷、二便失禁、脉微弱等证候。常发生于开放性损伤失血过多、头部外伤等严重伤

⑥气逆:损伤而致内伤肝胃,造成肝胃气机不降而反逆上,出现暖气频频、作呕欲吐或呕吐等症。

(2)伤血由于跃打、挤压、挫按以及各种机械冲击等伤及血脉,以致出血。损伤后血的功能失常可出现各种病理现象,主要有血瘀、血虚、血脱和血热。

①血瘀:在伤科疾息中的血瘀多由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血有形,形伤肿,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疼痛性质如针刺刀割,痛点固定不移,伤处出现肿胀青紫,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脉细或涩等证候。

②血虚:在伤科疾患中,由于失血过多,新血—时未及补充;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筋骨严重损伤,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不充,都能导致血虚。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唇舌谈白、脉细无力。

⑦血脱:在创伤严重失血时,出现四肢冰冷、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晕厥等虚脱症状。

④血热:损伤后积瘀化热或肝火炽盛、血分有热均可引起血热。临床可见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脉数等证候,可致局部血肉腐败,酝酿液化成脓。

(三)损伤与津液的关系(自学)

损伤而致血瘀时,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津液,可使律液出现一时性消耗过多,而使滋润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现口渴、咽燥、大使于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而干燥等症。

(四)损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自学)

1.肝、肾“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亦广泛地运用在伤科辨证治疗上.损伤与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

肝主筋:“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血亢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肝藏血:“故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凡跃打损伤之证,而有恶血留内时,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因肝主藏血,故败凝滞体内,从其所属,必归于如跌仆闪挫进伤的疼痛多发生在胁肋少腹处,正是因为在胁下

肾主骨,主生髓。说明肾主骨生髓.骨是支持人体的支架。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脏精气所提供的目养和推动。临床上肾的精气不足导致小儿的骨软无力、囱门迟闭以及某些骨筋的发育畸形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可致腿足瘦弱而行动不便,或骨质脆弱,易于骨折。

2,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是指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运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它对于气血的生成和维持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营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称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还具有统摄血液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它对损伤后的修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主肌肉四肢: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稍微营养,一般人如果营养好则肌肉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即使受伤也容易痊愈;反之,若肌肉瘦削,四肢疲惫,软弱无力,则伤后不易恢复。所以损伤以后要注意调理脾胃的功能。

3.心、肺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的周流不息,输布全身,还有赖于心肺功能的健全。心肺调和,则气血得以正常循环输布,才能发挥作用,而筋骨损伤才能得到痊愈。损伤后出血过多,血液不足而心血虚损时,心气也会随之不足,出现心悸、胸闷、眩晕等症。

4.经络是营卫气血循行的通路。经络一日受伤就会使营卫气血的通路受到阻滞。经络的病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脏腑的损伤病变可以累及经络,经络损伤病受又可内传脏腑而出现症状;二是经络运行阻滞,会影响它循行所过组织器官的功能,出现相应部位的证候。

课程小结

布置作业

多发伤的病因与分类

多发伤是单一创伤因素造成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1个部位的损伤威胁生命,它不是各部位创伤的简单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互相作用的症候群。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病情重,休克发生率高,低氧血症严重;②全身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衰竭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③漏诊率高,因创伤是多系统、多部位的,早期症状不明显;④治疗困难。 多发伤的急救与早期诊断 急救原则:面对大量伤情复杂且严重的伤员,首先要采取急救措施,有多发伤时要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包括大出血、呼吸道梗阻、心搏骤停、张力性气胸、腹部实质性脏器出血、脑疝等。在救治中坚持“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的原则。首先要完成VIPC,具体技术如下: V(Ventilation,通气)。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通气供氧。在处理多发伤伤员,特别是头、颈、胸部伤的伤员时,首先应维持呼吸道畅通。对颅脑外伤伤员,应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及分泌物,即刻行气管内插管,必要时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颌面外伤、颈椎外伤、喉部外伤的伤员,应早期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切开术。 I(Infusion,输液)。指通过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多发伤休克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因此,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伤员时,恢复血容量的重要性不次于纠正缺氧。 P(Pulsation)。指对心泵功能的监测。多发伤伤员发生休克时,除考虑低血容量休克外,还要考虑到心源性休克,特别是伴有胸部外伤的多发伤,可因心肌挫伤、心脏压塞、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气栓导致心泵功能衰竭。有时,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可同时存在。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要监测心电图及必要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如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 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是在多发伤抢救中紧急控制明显或隐蔽性出血。 早期诊断:在补液的同时,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较全面的检查和诊断非常重要。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应牢记“CRASH-PLAN”以指导检查。其含义是:C = cardiac (心脏),R = respiratory(呼吸),A = abdomen (腹部),S = spina(脊髓),H = head(头颅),P = pelvis (骨盆),L = limb(四肢),A = arteries(动脉),N = nerves(神经)。在紧急情况下,可在几分钟内根据伤情,对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脑、脊髓以及四肢骨骼各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然后按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改变诊疗模式:由平时的诊断→治疗变为抢救→诊断→治疗。切忌过多的辅助检查,以免影响伤后的抢救时间。 多发伤的进一步诊治 多发伤的再次评估:某些隐蔽的深部损伤初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因此,初期检查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是不全面的。再评估的重点包括腹腔脏器有无破裂以及有无延迟性腹内、胸内和颅内出血。 颅脑损伤的处理 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将伤员的头侧向一边,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注意生命体征,局部止血、包扎。有脑组织膨出时,用碗盖住后包扎;鼻、耳流血不能填塞止血。对于有抽搐者,注射安定,对于颅脑外伤发生脑疝者,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 ml。

健康讲座-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健康讲座-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脑部疾病,患者的脑细胞会急速退化,但并不是 正常的衰老过程 ?使用核磁共振或CT可以发现,健康的大脑是饱满的,而患病的大脑萎缩, 脑沟变宽,像核桃仁一样 ?脑部功能逐渐减退会导致智力减退, 情感和性格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 常生活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9%,即通常所说的 “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信号有哪些?--十大危险信号 ?1.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 ?2.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 ?3.语言表达出现困难 ?4.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 ?5.判断力日渐减退 ?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 ?7.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 ?8.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 ?9.性格出现转变 ?10.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二、阿尔茨海默病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从痴呆的初期到末期可持续看到的主要症状之一 ?做事情丢三拉四,严重时记不住家里的电话、朋友的名字 ?甚至有的患者忘记关水龙头或煤气,造成安全隐患 认知与判断能力障碍 ?早期患者买菜常常忘记付钱,或者不记得自己付了多少,简单的加减也出 现错误 ?对简单事情的对错不知道,不懂得怎么去判断 ?有的患者会指着狗喊“兔子”,或把自己或家人当作动物 日常生活能力障碍 ?基本的生活能力,如使用电话、做饭、打扫、和人聊天等都会出现障碍 ?早期患者可以自理,中度患者需要他人的协助完成 ?重度患者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甚至会长期卧床 精神行为症状--情绪及行为变化 ?可出现失眠、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 ?少数患者会情绪不稳、容易发脾气 ?到晚期时,出现幻觉、徘徊、收集垃圾 不同分期患者的表现--老年性痴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病程长达10~20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患者的表现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单项选择题] 1、长途跋涉所致的骨折最常发生在()。 A.股骨颈 B.股骨干 C.第二跖骨 D.胫骨干 E.距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骨骼受到长期、反复的运动震荡,外力积累造成慢性损伤性疲劳骨折。如长途跋涉所致的第二跖骨颈骨折。此类骨折虽多无移位或移位不多,但愈合缓慢。 [单项选择题] 2、凹陷骨折多发生于()。 A.脊椎 B.四肢关节 C.四肢长骨 D.骨盆 E.颅骨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依据骨折的形态而言,骨折包括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单项选择题] 3、不属稳定骨折的有()。() A.单纯骨折 B.横形骨折 C.裂纹骨折 D.嵌插骨折 E.轻度压缩骨折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稳定性骨折即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单项选择题]

4、裂纹骨折多不发生于()。 A.脊椎 B.长骨干 C.关节处 D.颅骨 E.肩胛骨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5、不属开放性骨折的有()。 A.颅底骨折 B.肋骨骨折端刺破胸膜 C.耻骨骨折引起尿道破裂 D.尾骨骨折引起直肠破裂 E.骨折端刺破肌肉深筋膜,直接压迫皮肤而引起坏死和剥离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附近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的一类骨折。如颅底骨折、耻骨骨折引起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直肠破裂、骨折端刺破肌肉深筋膜,直接压迫皮肤而引起坏死和剥离。 [单项选择题] 6、在同一骨折中与分离移位不能同时存在的移位有()。 A.成角移位 B.侧方移位 C.缩短移位 D.旋转移位 E.重叠移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分离移位是指两骨折段在同一纵轴上互相分离,形成间隙。缩短移位是指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因此分离移位与缩短移位不可能同时存在。骨折段移位类型不包括重叠移位。 [单项选择题] 7、不属陈旧性骨折的有()。 A.腕舟骨折15天 B.股骨颈骨折25天 C.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5天 D.桡骨颈骨折“歪戴帽”2周 E.青枝骨折12天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陈旧性骨折即伤后不能复位的骨折,一般为三周以上的骨折。新鲜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近二三十年,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不断完善,很多辅助检查,特别是脑脊液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展,有效地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面也更加全面地关注AD 的各种合并症状并力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发表了多个AD 相关的诊疗指南,特别是2010 年欧洲神经病学协会发布的AD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10 年发布的痴呆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2011 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 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 发布的AD 诊断标准(NIA-AA 标准)。基于以上指南/诊断标准,我们在此对AD 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1 AD 的诊断流程 1.1 明确痴呆的诊断对于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首先要建立痴呆的诊断。痴呆是一类综合征,当患者存在认知或精神症状,并符合以下特点时,可以考虑痴呆的诊断。 (1) 患者的症状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2) 较起病前的认知水平和功能下降。 (3) 排除谵妄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 (4) 基于病史和客观的认知检查,判断患者存在认知损害。 (5) 以下认知域和精神症状至少有2 项损害:①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能力;②执行功能;③视空间能力;④语言功能;⑤存在人格、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 1.2 建立AD 的诊断明确痴呆的诊断后,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定引起痴呆的病因,特别要注意排除一些可治性疾病。 现病史应注意有哪些认知域受损,病情演变情况,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相关的非认知障碍。由于痴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缺乏自知力,病史应尽可能获得知情者的证实或补充。 体格检查对于痴呆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详细进行一般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有助于将AD 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相鉴别。 神经心理评估可对患者有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的特征及严重程度、伴有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客观评定,是诊断痴呆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痴呆的病因。近些年脑脊液化验(Aβ42、tau 蛋白、磷酸化tau 蛋白)、结构脑磁共振成像(MRI)、氟脱氧葡萄糖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DG-PET)、PETAβ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 NIA-AA 标准将AD 痴呆的诊断分为很可能的AD 痴呆、可能的AD 痴呆、伴AD 病理生理标志物的很可能或可能的AD 痴呆。前两种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第三个适用于开展了AD 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查的医学中心,目前主要用于科研。另外,还提到了病理生理学证实的AD 痴呆。1.2.1 很可能的AD 痴呆符合下述核心临床标准可诊断为很可能的AD 痴呆:(1) 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标准;(2) 起病隐袭,症状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出现;(3) 患者主观报告或知情者观察得到明确的认知损害的病史;(4) 病史和查体中,起始和最突出的认知域受损常为记忆障碍,此外还应有一个认知域受损;(5) 当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时,不应诊断很可能的AD 痴呆。 1.2.2 可能的AD 痴呆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即诊断为可能的AD 痴呆:(1)病程不典型,符合上述核心临床标准中的 1 和 4 条,但认知障碍可呈突然发作、或病史不够详细、或客观认知下降的证据不充分;(2)病因不确定,满足上述AD 核心临床标准的(1)~(4) 条,但具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第二章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损伤的分类及意义 2、熟悉损伤的病因(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掌握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 4、了解损伤与五脏的关系 5、了解损伤与津液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1、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 2、损伤中肝肾与筋骨的关系 3、损伤中气血病理变化 讲课形式 面授结合自学 第一节损伤的分类 损伤定义: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对疾病(症候群)进行分类是进入临床思维的第一步 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下列分类方法。 1、按损伤部位分类: 分为外伤和内伤。外伤是指皮、肉、筋、骨、脉损伤.可根据受伤的具体部位分为骨折、脱位与筋伤;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 2、按损伤性质分类: 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急性损伤是指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确而使外力长期累积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症。 3.按受伤时间分类: 分为新伤与陈伤。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受伤部位破损的时间分类: 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可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皮肉为人之外壁,皮肤完整,则伤处不致污染,外邪不易浸入。皮肤破损,外邪可以从伤口侵入,容易发生感染。 5.按受伤程度分类: 按受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伤与重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受伤的部位及其面积的大小、深度等。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第36卷2012年第1期 黑龙江医学 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36,No.1 Jan.2012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廖珏,廖新品 (泸州医学院病原生物中心,四川泸州646000) 关键词:综述;阿尔茨海默;病因;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2.01.006 学科分类代码:320.54中图分类号:R747.89文献标识码:A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记忆、感觉能、判断、思维能力、运动能和情感反应能力等降低为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1]。本文将就近年来国内外AD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方向的研究,作一综述。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1.1遗传因素 AD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有阳性家族史。AD 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至少已发现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2]。 1.2炎症作用 在AD患者脑中,Aβ肽可引起炎症反应而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证实,Aβ可激活胶质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体外研究发现,激活的胶质细胞可通过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化学因子及神经毒物质,而引起的神经毒作用[3]。 1.3铝中毒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形态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4]。 1.4雌激素水平 新近研究发现,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低与AD发病密切相关[5]。雌激素水平减低可能影响了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从而导致了AD的发病。 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2.1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1984年,首次从AD病人脑膜血管壁中纯化并测得了Ag氨基酸顺序,其基本结构中都含40或42个氨基酸多肽,统称为β淀粉样蛋白[6]。之后,与AD相关的一些基因变化被陆续报道。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APP和早老素(presenilin,PS)基因的突变改变了p和蛋白酶对APP酶切过程或酶活性,从而产生过多的AB或高积聚能力的Aβ1-42。因此,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认为,Aβ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会导致出现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I3的形成、抑制AI3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7]。 2.2免疫功能突变 已在AD的神经病变中发现抗原提呈,人类组化相容性抗原(HLA)-DR阴性和其他免疫调节细胞,补体成分,炎性细胞因子(CK)和急性反应物,并且在AD患者的脑内存在抗胆碱能神经元等多种抗体。推测自身抗胆碱能神经元抗体可能是引起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一个原因,与AD的病理学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淀粉样变性作为“非自身”抗原,可激活补体系统并加速合成补体及各种抑制因子,造成广泛的神经原损伤和丧失[8]。 2.3细胞骨架的改变 微管是神经细胞中参与胞体与轴突营养输送的通道,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它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MAP)组成,tau蛋白是MAP的主要成分。在AD脑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丧失了促进微管组装的生物活性导致细胞骨架的结构异常和神经细胞的死亡[9]。 2.4Tau蛋白学说 该学说认为,Tau蛋白的异常积聚是AD发病的主要环节,细胞外Ag积聚只是AD病理过程中一个必然病理表现,并非是痴呆发病的根本原因[10]。如临床认知能力的下降虽与NPI's的严重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与SPs数目多少并无太大关系;在带有3个外源性基因APP、PS和Tau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发现神经元突触的丢失出现在Ag斑块沉积形成之前;在某些AD病人脑内并无成熟的SPs,而仅发现有弥散斑[11]。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 AD临床表现以缓慢出现和逐渐进展的记忆障 6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4卷第3期 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10.06.023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黄延红 王俊杰 综述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山东济宁272067)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11)03 211 03 全世界大约有3500万人正在遭受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折磨[1]。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年龄。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1/3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将显著增加。 已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很多分子损害,但从以往资料看其首要问题是老化大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的积聚,这将导致大脑的氧化损害和炎症损害,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大脑的能量衰竭及突触功能障碍。 1 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异常 1 1 淀粉样蛋白 新皮层内 淀粉样蛋白(A )和营养不良性神经轴突构成的老年斑与内侧颞叶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 fibrillary tangle,NFT)是阿尔茨海默病重要的病理特征。 淀粉样蛋白(A )是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物,源于淀粉样蛋白前体(am ylo id protein precurso r, APP)的酶解。 淀粉样蛋白(A )能自我聚集成各种物理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寡聚体(2~6个肽),寡聚体再合并成中间淀粉样聚合物。可溶性的寡聚体和中间淀粉样聚合物是神经毒性最强的 淀粉样蛋白(A )形式。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损害程度是与脑内A 寡聚体的量而不是A 的总量相关[1]。 脑啡肽酶和胰岛素降解酶一起调节 淀粉样蛋白(A )水平的相对稳定。脑啡肽酶是一种膜锚定的肽链内切酶,可降解A 单体和寡聚体。脑啡肽酶的减少将引起大脑 淀粉样蛋白(A )的堆积。胰岛素降解酶是一种硫醇金属内肽酶,可降解胰岛素和 淀粉样蛋白(A )单体等小肽。胰岛素降解酶的缺失使小鼠 淀粉样蛋白(A )的降解量减少50%以上。相反,脑啡肽酶或胰岛素降解酶的过度表达则能预防斑块形成[2]。 有关积聚阻断剂,A 接种及针对各种A 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都在进行中。在一个2期临床试验中,A 接种引起了脑炎。而且免疫病人随访也显示,尽管有斑块缩小,病人并没有认知方面的改善和存活率提高。一个2期被动免疫试验中,一部分病人发生了血管源性脑水肿。两个A 单克隆抗体(NCT00574132和NCT00904683)以及静脉注射10%的免疫球蛋白剂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1]。 1 2 T au蛋白 大脑锥体细胞内的纤维样内容物,即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 illar y tangle,NFT)出现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一些称为tau蛋白病的神经退行性病中。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是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程度的病理学标记物。缠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异常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所形成的双螺旋纤维(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 F)。T au蛋白是一种可溶性的微管相关蛋白。正常时,tau蛋白能稳定微管的装配及囊泡运输。T 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PH F及NFT。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一部分是可溶的,另一部分沉积在PH F中为不可溶,称为PH F Tau。PH F T au 沉积于脑中导致神经元变性。另有报道,T au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T au蛋白聚集,引起痴呆[3]。 211

创伤的分类

创伤的分类、诊断及处理原则 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组织、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性而进行分析。严重创伤可引起全身反应,局部表现有伤区疼痛、肿胀、压痛;骨折脱位时有畸形及功能障碍。严重创伤还可能有致命的大出血、休克、窒息及意识障碍。急救时应先防治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伤口包扎止血,并进行伤肢固定,将伤员安全、平稳、迅速地转送到医院进一步处理,开放性伤口要及时行清创术。创伤的预防在于进行安全教育及采取安全措施。 创伤可以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组织、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程度进行分类。按发生地点 分为战争伤、工业伤、农业伤、交通伤、体育伤、生活伤等;按受伤部位分为颅脑创伤、胸部创伤、腹部创伤、各部位的骨折和关节脱位、手部伤等。 按受伤类型 分为骨折、脱位、脑震荡、器官破裂等;相邻部位同时受伤者称为联合伤(如胸腹联合伤)。 按受伤的组织或器官 又可按受伤组织的深浅分为软组织创伤、骨关节创伤和内脏创伤。软组织创伤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的损伤,也包括行于其中的血管和神经。单纯的软组织创伤一般较轻,但广泛的挤压伤可致挤压综合征。血管破裂大出血亦可致命。骨关节创伤包括骨折和脱位,并按受伤的骨或关节进一步分类并命名。如股骨骨折、肩关节脱位等。内脏创伤又可按受伤的具体内脏进行分类和命名。如脑挫裂伤、肺挫伤、肝破裂等。同一致伤原因引起两个以上部位或器官的创伤,称为多处伤或多发伤。按致伤因素,分为火器伤、切伤、刺伤、撕裂伤、挤压伤、扭伤、挫伤等。按皮肤完整程度,分为闭合性创伤、开放性创伤等。 在各类创伤中,生活伤和体育伤多为单一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伤,伤情比较简单明确;而在战争伤、工业伤、农业伤及交通伤中,由于致伤因素是枪、炮、炸弹。笨重机器及高速行驶的汽车,因此造成的创伤多是开放性创伤及复合创伤,伤情较严重而复杂。即以目前常见的交通事故为例,伤员可同时有颅脑伤、颌面伤、颈椎骨折脱位、胸部伤、腹部伤或四肢骨折脱位等,伤情非常复杂危急,甚至在急救之前已濒于死亡。 闭合性创伤 皮肤保持完整,有时虽有伤痕,但不伴皮肤破裂及外出血,可有皮肤青紫(皮下出血,又称瘀斑或皮下瘀血)若损伤部位较深,则伤后数日方见青紫。 ①挤压伤。由重物较长时间挤压所造成的严重创伤。如房屋倒塌、坑道泥土陷埋、车辆相撞等原因。可引起受压部位大量肌肉缺血坏死,常伴有严重休克,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见挤压综合征)。创伤性窒息:一种特殊的胸部挤压伤,较少见。表现为上胸部、肩部、头颈部的皮下组织,眼结膜、口腔粘膜有广泛分布的小出血点(瘀斑)。这是因为在胸部受挤压的瞬间,伤者的声门紧闭,使气管和肺内的空气不能排出,造成胸内压力急剧升高,迫使心脏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倒流,引起上半身瘀血甚至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破裂的结果。创伤性窒息本身一般无严重后果,其结局取决于伴随的肋骨骨折和胸内脏器的伤情。 ②挫伤。由钝器或钝性暴力所造成的皮肤或皮下诸组织的创伤。常有皮下脂肪、小血管的破裂,有时还可致深部脏器的破裂。 ③扭伤。是关节部位在一个方向受暴力所造成的韧带、肌肉、肌腱的创伤。一般情况下扭伤并不造成关节的脱位,但却可引起关节附近骨骼的骨片撕脱。 ④冲击伤。又称爆震伤,强烈的爆炸(如重型炸弹、鱼雷、核武器等爆炸)产生的强烈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百科名片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1。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和精神药理学药物减少行为障碍、健康维护活动、临床医师与家庭成员及照看病人的其他人员联合。 目录

展开 疾病分类精神科有神经退行性病变 英文名称:Alzheimer's disease(AD)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 老年斑 (SP),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只有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诊断出他们患有此病,因为只有对大脑中中神经细胞的损失情况和衰退情况(脑组织的减少情况或者萎缩情况)进行检查后才能对这种病做出诊断。我们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衰老的色斑(神经细胞丧失或者蜡状的沉淀物,学名为淀粉状蛋白)。它们通常位于靠近大脑中被认为是控制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过程(比如自我感知,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1。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和精神药理学药物减少行为障碍、健康维护活动、临床医师与家庭成员及照看病人的其他人员联合。 中文名: 阿尔茨海默病 外文名: Alzheimer ,Heidenhain 病 其它名称: 早老性痴呆, 痴呆,海登海因病 所属科室: 神经内科,精神病科 目录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 症状体征 轻度 中度 重度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病理 AD 的神经病理 神经化学 AD 的分子遗传学 中医研究成果 虚实论治 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 实验室诊断 诊断所需检查 治疗方案 老年痴呆的药物治疗 老年期痴呆的非药物治疗 保健预防 并发症 201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 症状体征 轻度

中度 重度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病理 AD的神经病理 神经化学 AD的分子遗传学 中医研究成果 虚实论治 西医诊断 中医诊断 实验室诊断 诊断所需检查 治疗方案 老年痴呆的药物治疗 老年期痴呆的非药物治疗 保健预防 并发症 201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疾病分类精神科有神经退行性病变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病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只有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诊断出他们患有此病,因为只有对大脑中中神经细胞的损失情况和衰退情况(脑组织的减少情况或者萎缩情况)进行检查后才能对这种病做出诊断。我们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衰老的色斑(神经细胞丧失或者蜡状的沉淀物,学名为淀粉状蛋白)。它们通常位于靠近大脑中被认为是控制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过程(比如自我感知,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 神经原纤维结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3-29T11:19:27.4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杨益昌 [导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多种途径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病机;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该病以记忆和认知功能减退、显著的行为与精神障碍为特征,并最终导致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预计到2040年将成为导致社会负担最为严重的疾病[1],成为当前老年医学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2005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估计,65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率为7.8%,其中AD的患病率为4.8%[2]。 AD属于中医学“痴呆”、“呆病”的范畴,是由肾精不足,脑髓空虚,或风火痰瘀痹阻脑络,而引起的以善忘、呆傻、愚钝为典型表现的神志病,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辨证施治,系统深入地开展中医药治疗A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1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五脏和脑髓之气渐衰,鼓动无力而致气滞血瘀,聚液为痰,再加之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终至痰、瘀、火、毒、虚相互为患,上窜瘀阻脑络,致脑乏清阳之助,津液之濡,精髓之奉,痰瘀浊气杂于脑髓故清窍不灵,元神失聪,灵性记忆皆失,而出现遇事善忘,神思迟钝等AD的典型临床表现。王玉璧等[3]认为AD的主要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肾虚精亏、气血不足、心肾两虚为基础,以痰蒙清窍、瘀血阻络、浊毒痹阻为标,是虚实夹杂的一类难治性疾病。苗迎春等[4]完成了一项中医证候与认知损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分析结果显示AD患者脾肾亏虚证最常见(67%),且年龄越大则频率越高;痰浊蒙窍证频率居次(41%),但没有年龄依赖性;瘀阻脑络证频率第三(35%),具有年龄依赖性。这项体现中医特色的结果提供了一个从证候认识AD的新视角,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之,AD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其共同的致病因素为虚、痰、瘀,其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以肝肾阴亏、心脾气虚及阳虚为主,实证以痰瘀阻滞、蒙蔽清窍为主,伴火、郁之证为辅[5]。 2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2.1 辨证论治 AD为本虚标实之疾,临床以虚实夹杂者多见,治疗应宗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注意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对于虚证,如髓海不足、脾肾两虚者,治宜补肾填精、健脾益气,培补先后天,以冀脑髓得充,化源得滋;对于实证,如痰浊蒙窍、气滞血瘀、心肝火盛者,应清心涤痰、泻火逐瘀,以期开窍醒神。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当根据临床表现灵活选择方药。如髓海不足者当滋补肝肾、填髓养脑,以七福饮为主加减,药用熟地滋阴补肾,当归养血补肝,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远志、杏仁宣窍化痰,酌加鹿角胶、龟板胶、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填精;脾肾两虚者当补肾健脾、培元生髓,以还少丹为主加减,药用熟地、枸杞、山茱萸滋阴补肾,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助命门补肾气,杜仲、怀牛膝等补益肝肾,更用人参、茯苓、山药、大枣益气健脾培补后天,菖蒲、远志、五味子交通心肾而安神;痰浊蒙窍者当化痰开窍、益气健脾,以洗心汤为主加减,药用半夏、陈皮健脾化痰,菖蒲开窍祛痰,人参、甘草培补中气,附子扶助阳气,茯神、枣仁宁心安神,神曲和胃;血瘀气滞者当活血行气、宣窍健脑,以通窍活血汤为主加减,药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葱白、生姜合菖蒲、郁金通阳宣窍,酌加当归、生地、党参、黄芪补益气血;心肝火旺者当清心平肝、醒神开窍,以天麻钩藤饮为主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龟版、夜交藤、珍珠粉、川牛膝平肝潜阳,黄芩、黄连、栀子、茯神清心解毒,芦荟、玄参通腑泄热;毒损脑络者当解毒化浊、通络达邪,以黄连解毒汤为主加减,药用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连翘清热解毒,菖蒲、远志、芦荟化痰降浊,当归、全蝎、地龙活血通络[6]。 张沁园等[7]以健脾补肾、化痰消瘀为法,用升黄益智颗粒治疗AD患者30例,并设西药脑复康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升黄益智颗粒对改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等有一定的作用,神经心理学量表积分在治疗前后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优于西药组。董克礼等[8]采用益智健脑颗粒治疗AD患者20例,药用淫羊藿、锁阳、川断、水蛭、田七、刺五加、柏子仁等,并设对照组22例采用脑复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记忆力的提高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亚明[9]认为,中药防治AD应以开窍醒神、强记益智为总则,从心、肾、痰、瘀施治,从心论治者当以益心养心、开窍通神法使血脉和利,心神明畅,处方可选用孔圣枕中丹合四君子汤加减;从肾论治者可选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地黄饮子、补肾益智方、补肾方等加减以补肾填精、益髓养神,延缓AD病情发展;从痰论治者可选二陈汤、涤痰汤、黄连温胆汤、白金丸、猴枣散、苏合香丸等加减以化痰开窍醒神;从瘀论治者可以水蛭配通天草、菖蒲配蒲黄、黄芪配川芎等药对随证加减,用于AD的各个阶段均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2.2 研究进展 AD的发病机制及其复杂,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主要是针对AD的某一病理过程,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使用天然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具有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其具体机制包括减少Aβ的沉积及毒性作用、抑制神经元调亡、降低氧自由基损伤、改善神经递质作用、减轻炎症免疫反应、改善脑代谢等多个方面。通过分离提纯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应用于AD治疗,或将几种单体和有效成分进行配伍用于AD治疗的研究已成为趋势。 在中药复方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者发现金思维可升高Aβ海马注射拟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hAT、NGF的表达,改善学习记忆功能[10]。刘剑刚等[11]采用还脑益聪方灌服自然衰老大鼠模型,结果显示其能改善认知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显著降低其IL-6、TNF-α水平,抑制脑组织NF-κB的表达,还脑益聪方通过降低自然衰老大鼠脑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海马区神经元损伤,以达到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目的。 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亦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在抗Aβ沉积、抗tau蛋白磷酸化、抗氧化应激、抗调亡、加强突触间联系及抗炎等方面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发现大黄的提取物大黄苷和大黄素能通过下调bax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来拮抗Aβ的毒性,减少细胞调亡[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