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2004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uary ,2004 第40卷 第1期

JOU RNAL OF GUANGXI NORM AL U NIVERSIT Y

V o l.40 N o.1

[收稿日期]2003-1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CSH001)。

[作者简介]李宏翰(1970-),男,河南叶县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赵崇莲(1968-),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广东商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李宏翰1

,赵崇莲

2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广东商学院学生工作部,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从个体心理健康的独特视野看,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概念和类型,影响大学生人际关

系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解决人际关系障碍问题,应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4)01-0116-06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

调而来。大学生无法避免、难于摆脱的人际关系会使个体产生各种心身症状,终止这种关系,症状则立即消失。就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持久而顽固的困扰个体日常生活的因素。可见,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始终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以独特的视野,从个体心理健康角度诠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框架。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

广义地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所有的人际联系。作为大学生人

际关系主体的大学生,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象,亦可以是个体,或者是群体。在这些人际关系中,有的对大学生的心身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大学生和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作用却无关紧要,如大学生和那些偶然相遇的路人的人际关系。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既涉及与大学生存在时空接近的

人际关系,也涉及时空阻隔的人际关系。时空接近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较大,为行文方便,称之为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

(二)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

狭义地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同室关系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基本条件和背景。从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人际相处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人际相处是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和周围他人的共同生活,有相处融洽与相处紧张之分。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周围他人的相互交流和往来,有交往适应与交往障碍之分。人际相处和人际交往不是截然分开的,大学生在相处过程中要有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无法避免相处。

这里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区分为人际相处和人际交往,强调的是,大学生出现这两种人际关系障碍的成因、情形往往不同,矫正的方法也不同。尤为重要的是,提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强调人际交往,而忽略或轻视人际相处。人际相处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更微妙,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也更突出[1](p141~163)。本文将主要论及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

116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划分为多种类型。区别不同的类型,有利于充分描述和正确认识大学生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查,有如下的划分类型。

(一)依人际关系的对象,可分为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自习、休息、娱乐和游玩,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同学关系,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是同学关系不好。同学关系中有一种非常特殊,也十分容易出现障碍的,是同室关系。大学生往往是几个同学住一个房间,人际相处是同室关系的核心内容。同学关系中另一种经常困扰大学生的是男女同学关系。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渴望和异性同学交往,人际交往是男女同学关系的根本主题。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的另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身健康具有实质影响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及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关系。大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情况,有的学生承认,自己之所以某门功课学得好是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如果自己讨厌某个老师,那么就根本不想听这门课。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如何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有的学生心理或行为与众不同,显得偏激固执或玩世不恭,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辅导员存在矛盾,关系不好。

(二)依人际关系的效用,可分为有益的人际关系、有害的人际关系和中性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有些能够促进人际双方的友好相处、积极交往、共同提高,可称为有益的人际关系;有些却妨碍人际双方的和谐相处、健康交往、共同发展,可称为有害的人际关系;有些则效用不明显,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可称为中性的人际关系。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固然重要,但大学生更应该注意分析、识别有害的人际关系,因为这类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而顽固。人际关系中出现控制—被控制、胁迫—被胁迫、猜疑-被猜疑等情形时,就会限制个体的发展,个体深受人际关系之苦,也就是说,存在了有害的人际关系[2](p224~247)。

(三)依人际关系的利益,可分为有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和无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

一般来说,有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当利益是共同的时候,容易协调一致;当利益是对立的时候,更易产生矛盾。由于存在利益关系,使相关的个体之间产生联合或对抗。无利益相关的人际关系较易处理,人际双方都非常客气。就同学关系而言,同班同学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问题,内在地有竞争和冲突;同校同学之间则较少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同室关系由于存在密切的利益问题而变得颇为复杂和难处。一个同学喜欢将自己的朋友请到宿舍来玩,另一个同学喜欢安静的环境,就会发生利益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四)依人际关系的情感,可分为公事公办的人际关系和私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由于工作需要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带有公事性质,较少带有情感成分,称为公事公办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平时的人际关系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形成的,带有较多的情感成分,称为私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公事公办的人际关系使交往和相处变得简单化,较少矛盾和冲突;但缺少人情味;私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使相处和交往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也使人际关系复杂化。随着交往过程的发展,公事公办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私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五)依人际关系的形成,可分为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和自由选择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有些是个体无法避免的,如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自动产生的,这类人际关系是个体常规的人际背景。有些是个体能够选择的,如朋友关系或恋人关系,需要主动追求才能形成。就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来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相处,而在自由选择的人际关系中,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交往。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称为客观因素;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观因素[1](p141~163)。

(一)客观因素。

1.时空接近。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条件就是大学生个体的时空接近。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时空接近

117

可能成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成为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客观原因。

2.态度相似。虽然态度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态度相似,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3.需求互补。大学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补成为个体交往的动机,从而也成为个体相处的保障。需求相同,可以形成大学生协同活动的人际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竞争成分;需求互补,则使个体形成合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由需求互补维持的。

4.外表相悦。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有些大学生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家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优秀的人。相貌不凡,容易得到异性同学的赞扬和追求,从而容易形成特殊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听到赞赏的话过多,他们不易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表现为看不起一般同学,使人际关系不好。相貌平平的大学生,经常被大家忽视,极易自卑而敏感于人际关系。

5.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不妨称这样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人格魅力或个性吸引。乐群、外向、幽默、风趣是吸引他人的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如自私、势利、古怪、无聊,等[3](p351~374)。

(二)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关键在于个体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的程度。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情境制约人际期望的内容,个体对老师的期望和对同学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3.人际张力。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人际张力之苦。

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过程。

4.人际报复。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如果某一个体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另一个体,不管被贬损的个体当时反应如何,该个体往往会在以后的某一时候遭到被贬损个体的报复,虽然这种报复可能是无意识的,并且不一定是激烈的暴力行为,这就是人际报复。人际报复直接增大人际张力,影响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人际相处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对应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也涉及两种类型:人际相处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一)大学生的人际相处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相处障碍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与周围他人和谐共处,较多体验到负性情绪,明显影响人际双方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的心理危害性很大,能够顽固地折磨个体,造成多种神经症或心身疾患。从相处障碍的严重程度,由轻而重可分为人际失谐(或称人际紧张)、人际敌视(或称人际僵局)、人际冲突(或称人际争斗)。

1.人际失谐(人际紧张)。由于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使大学生在相处时不能彼此接受、悦纳对方的情形,称为人际失谐或人际紧张。个体能够感到自己的人际关系有点不正常,人际张力增大。处于失谐状态的人际关系,只要双方适当改变自己的某些方面,就可能缓解紧张,恢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过,人际失谐的原因有时是比较隐含的,人际双方都不清楚如何调整自己,从而使紧张持久地

118

存在着。人际失谐的个体之间仍然可以有人际交往,但交往频率降低。

2.人际敌视(人际僵局)。处于人际失谐的个体,由于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使人际紧张进一步发展,当人际张力增大到某一程度时,就形成了人际敌视或人际僵局。如果说人际紧张还好调理的话,那么人际僵局就是较难改善的了。这种敌视成了人际双方顽固的情感与态度的定势,一方弥散性地敌对、仇视另一方,犹如积了几辈子的仇隙而不肯化解。处于人际僵局的个体之间几乎不再有人际交往。大学生出现人际敌视的情况虽然比较少见,但其危害性很大,甚至使整个集体的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

3.人际冲突(人际争斗)。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际冲突或人际争斗,即人际双方在言语、行动上直接而强烈的对立,乃至殴斗。虽然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但是相处中的人际冲突往往是在人际失谐或人际敌视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当前的因素引发的。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理智感下降,非常容易做出极具伤害性的事情,从而长久地留下心理创伤或生理损害。

(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也存在不同程度,从轻到重可分为人际羞怯、人际恐怖和人际逃避。

1.人际羞怯。个体在许多交往活动中习惯性地出现紧张反应,如脸红、结巴、口干、心慌,特别是面对一些特殊人物时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个体不愿积极交往的现象,称为人际羞怯。这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轻微的一种。人际羞怯使个体在某些人际交往中失去主动性,也不能充分利用交往机会发展自己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际羞怯具有情境性,脱离了交往情境,羞怯反应就自行消失了。这种障碍虽然阻抑了个体的交往或者说个体在交往中不自在,但是,个体仍然可以面对和应付人际交往。

2.人际恐怖。个体在交往活动中经常性地惊慌失措、局促不安、无所适从,自我迷失的现象,称为人际恐怖。这是比人际羞怯更严重的一种交往障碍,个体几乎无法进行交往活动。人际恐怖使个体极其敏感于人际交往,并且容易产生泛化,进一步加重人际交往的障碍。

3.人际逃避。人际逃避有两种情形,其一是人际恐怖的直接结果,即个体不敢面对人际交往的情境,亦称社交恐怖症;其二是个体敏感、厌恶某些人际情境而不愿介入。就后一种来说,个体阻断了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限定了自己的人际范围,容易造成人际匮乏,产生孤独或自负情感,不愿面对现实,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表现。

五、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既可能成为人际吸引的原因,也可能成为人际障碍的原因。还有一些因素,是造成人际障碍的更直接的原因,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下面对此进行探索。

(一)认知因素。

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1.偏差。人际认知偏差涉及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对某一个体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心理现象即为晕轮效应。笼统地把个体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的现象,即为刻板印象。某种条件下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的现象,则称为首因效应。人际认知偏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投射。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即为投射,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大学生的具体特征千差万别,个体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过多地运用投射,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二)情感因素。

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最为常见的是自卑和自负,其内在机制是人际安全。

1.自卑。个体认为自己应该优越却觉得并不优越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即为自卑。自卑使个体在人际接触过程中表现得缺乏自信、自惭形秽、举止退缩、敏感多虑。自卑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凡事期望过高,在交往、相处中总想使自己的形象完美,唯恐出丑、受挫、遭人拒绝或耻笑,于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重包藏和保护起来,结果却使个体在交往中体验到不安,其人际范围也颇为局限。

2.自负。个体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劣势而采用力所不及的行为的复杂情感,即为自负。自负的大学生在人际相处及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盲目乐观、虚张声

119

势、夸夸其谈、幼稚肤浅。与自卑者类似,自负者也是期望在交往、相处中具有优越的地位,但是,自负者保护自己的策略是外扩,而不象自卑者那样内收。

(三)经济因素。

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适应。这里讨论两种极端情况:清贫与富足。

1.清贫。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体验到更多的压抑和苦闷,很容易产生自卑情感。由于经济拮据,这些学生在衣食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为了避免尴尬,他们较少与其他同学一起行动,而往往将自己定向于刻苦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有可能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比如人际羞怯、人际逃避等。

2.富足。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衣食无忧,在同学面前可以出手大方,而且由于家境不错,生活阅历、处世技巧更为丰富,倾向于乐群,较少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不过,某些富足的大学生却可能带有一定的不良个性特征,例如,相处时的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交往时的自以为是、盛气凌人,结果也容易出现人际障碍。

六、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调适

(一)加强人际关系理论的学习,转变观念。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理论,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分析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态度的转变,解决人际关系的障碍问题。

1.人际关系的适应首先是个体的心理适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充满了各种心理效应,人际关系是适应还是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类似的个体之间,人际关系往往迥异,相近的人际情境,有的大学生体验到充分的人际安全,有的大学生却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张力;司空见惯的人际现象,例如熟人见面打个招呼问声好,有的大学生却难以应付,不知道说什么恰当,构思半天还是结结巴巴讲不出来;一般人不会当回事的相处或交往,有的学生却极力回避。所以,人际关系障碍,实质是个体的心理障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适应首先是个体观念的转变和适应。

2.人际关系与人际期望。在许多情况下,个体的人际期望使自己相处和交往变得困难。有的大学生自己谨小慎微,觉得别人与自己交往、相处也应该是这样;自己处于困难之中,以为别人能注意到并来帮助。这是人际认知偏差和投射的心理机制。应该知道,别人有别人的情况,自己的人际期望只能是期望,很有可能与别人的人际行为不相同。由经济、情感引起的人际障碍,应该通过改变自己的人际期望来解决,例如,清贫的大学生总是担心别人会注意到自己的不利处境而受到嘲笑或鄙视,实际上,这仅仅是自己敏感于此罢了,因为别人也有他们的不利之处,可能同样担心另外的人注意到,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焦点,你的不一定同于他人的,没什么可怕的。

3.人际关系的主观意义。个体的所有人际关系都具有主观意义,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羞怯、恐怖反应是个体感受不到人际安全,而人际安全是主观性的。之所以不敢在某些人际情境中坦然相处或交往,是个体对当场的他人有某种所求,可能是希望对方喜欢、接受自己,可能是希望对方满足自己的某些请求,也可能是希望对方不发现自己的某种缺点或弱项。改变人际对象的主观意义,是个体克服人际障碍的重要策略。

4.人际沟通与心理适应。人际相处的许多问题都是个体之间缺乏沟通或沟通无效引起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合理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担心人际关系变坏而容忍下来,不能主动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很不适应的一种作法。个体不表态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接受这种情形,其内心是不平衡的;而别人还可能以为他不在乎这种情况,因而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4](p95~118)。

(二)注重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重塑个性。

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许多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人际交往讲究一定的技能技巧,不少大学生深感自己缺乏交往能力而阻碍了自己的心身发展。交往技能涉及人际交往的诸多方面,但应强调如下几点。

1.交往知识与交往行动相结合。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往往关注交往指南之类的书报文章,甚至还摘录相关的内容,所以,真正缺少交往知识的个体并不多,关键在于,这些大学生习惯性地回避或减少交往,他们有知识而无行动。克服交往障碍,必须把交往知识与交往行动结合起来,并且更重要的是交往行动。在实际交往中学习更为实用的交往技巧,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彻底克服交往障碍。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妨学习、模仿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2.培养交往技能与重塑个性相结合。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改变自己的个性弱点,重塑健康人格,才可能真正地发展自己,最终克服人际关系障碍。个性特征在人际

120

相处过程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因为本来就存在“交往容易相处难”的“人际定律”,更何况有的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有待提高的。所以,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特别是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大学生都应该加强自身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宏翰.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A].黄希庭,郑涌.大学

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美]乔拉德?兰兹曼(刘劲,等译).健康人格[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0.

[3] 黄希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A].黄希庭,徐凤姝.大

学生心理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 陆 英.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A].王登峰,张伯源.

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INT 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 DENTS:

AN ANA LYSIS BASED ON M ENT AL HEA LT H

LI Hong-han1,ZHAO C hong-lian2

(1.College o f Educatio n Science,G uangx i N or mal U niv ersity,G uilin541004,China;

2.Depar tment o f Students'A ffair s,Guang do ng Commer cial Colleg e,G uang zho u510320,China)

Abstract:From the unique per spective of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there are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yp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clud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 e ones,and the obstruction of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ainly results fr om the co gnitive,emotional and eco nom ic factors.T he solution to the obstruction requires that students increas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 nship so that they w ill have a better idea about it and that students be educated in technical skills of inter perso nal relationship and remold their ow n character.

Key words:interper sonal relationship;mental health;college students

[责任编辑 苏良亿]简 讯

我校在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研究课题立项中成绩喜人2004年1月8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南宁召开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研究课题

立项发布会,向全社会发布了获得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研究课题立项研究的项目,我校共有36个项目获得立项研究,其中23个获得了0.5~1.6万元不等的经费资助,立项项目数及经费资助总额均位居全区各申报单位之首。

据悉,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开展了两次立项工作。2003年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的第二次,也是“十五”的最后一次立项工作。在2001年的立项中,我校共有15个选题获得立项研究。与2001年相比,我校在2003年所获得的立项研究项目增长了一倍多,突出反映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近年取得的长足进步。

获得立项研究的项目主要有以下特点:1.时代性。瞄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广西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的选题,多数都获得了立项研究。我校报出的4项关于东盟与广西发展方面的选题全部获得有经费资助的立项就是最好的证明。2.区域性。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侧重解决的是广西区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因此,我校申报选题中直接用人文社会科学各种学科方法研究我区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课题,有不少获得了立项研究。3.创新性。我校有的项目既非解决现实问题,也不是围绕广西来做文章,之所以获得立项研究,主要是突出了项目的创新性。要么是理论创新,要么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1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