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课完整笔记整理

马哲课完整笔记整理

马哲课完整笔记整理
马哲课完整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划下划线的:老师讲课时说会考选择题的

加粗的123点的是老师讲会出简答题的

简答题的项目符号是ABCD的就是做多选题的,看看就O了

没记号的看看知道做选择题判断题就OK~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矛盾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含义?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含义:

1.从内容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从对象上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

3.从方法上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

1.新生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盾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先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构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月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从意识的起源上看,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3.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从意识的作用来看,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离不开物质条件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马克思列宁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你安定了理论基础没有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的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

(判断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世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答:现实意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根据

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方法论: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

第二章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即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个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旧唯物主义论的两个严重缺陷:

5.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6.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认识过程中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以其重要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导向作用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1.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没有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从其生产方式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从其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其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

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社会关系

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主导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衡量生产率水平高低的一个客观尺度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撒谎能够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制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是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应,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是指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半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劳动力商品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指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m`=m/v

m`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c为不变资本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带来的后果

1.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2.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3.造成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有三种形式:停滞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循环过程中历经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选择题)产业资本的运动两个基本前提条件:(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1三种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时间上的继起性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

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选择题)社会总产品的组成:

价值形态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物质形态分:I生产生产资料;II生产生活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I(v+m)=II(c)

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I(c+v+m)=II(c)+I(c)

(选择/简答)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应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选择题)基本矛盾体现在:

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一方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二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体现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五章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的主要形式: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

C.商品资本输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第六章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的两种形式

第七章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必然王国受盲目必然性制约,受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状态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摆脱盲目必然性制约,成为人类社会自然的主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哲期末复习整理

马哲期末复习整理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哲学的重要成果是什么?(P7)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4)

恩格斯在总结概括了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之后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事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志?(P25-26) 列宁对物质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P26) 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篇一: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 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 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 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 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 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保过!)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与客观存在: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1、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8.简述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指出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简述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0. 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1.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4.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简述量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试述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并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并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1.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2.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15级2班刘思怡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东方出版社 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哲学,科学,常识这三个不同的世界图景有了新的认识,也惊讶于陈嘉映老师的学识的丰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论述的条理分明,用词的精准度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本人有很多地方由于知识缺陷,对很多章节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像数学化、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等等,但这本书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清晰的脉络。在很多方面扩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文理的界限观。 正如在书的自序中那样写到,“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哲学的工作被科学接过,哲学似乎寿终就寝。哲学何为?何为真理?科学中没有喜怒哀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以不同形式存在。”作者本人关心的是哲学命运,思想的命运。这些问题似乎离现实生活那么遥远,生活是柴米油盐;似乎又离我们那么近,如果一个人连思想都不存在,何以存在于世界,又如何区别于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自己和他人?作者的问题又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更多的问题产生。但似乎哲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或压根不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哲学是理性的反省,不能建立普适理论,不能提供唯一

正确的答案,哲学无法解决,那么科学就能够吗?难度哲学只是负责引发思考,科学来解决吗?这样看来哲学似乎没有用。答案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结尾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虽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却有了清晰的认识。关于哲学与科学,两个世界图景,基于对本书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和自己浅显的理解,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不能也不敢说自己对哲学和科学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因为这两个图景基本承包了我们思维认识的大半江山,又怎么能说自己通过一本书知道了全部的真谛。所以我只想分享自己或算的上或算不上的领悟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哲学科学又是怎样的关系,正如书中;“科学革命之后的 哲学,逐渐丧失了哲学-科学的性质,从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退回到概念分析的领域。哲学的自然理解本性不允许哲学成为普适理论。如今的哲学,早已不是哲学-科学。我们生活 在这个经验的世界,依然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以期我们的理解在任何地方变得连贯一致。哲学在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思,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但这种连贯总是局部的、多义的、不固定的。”在书的 结尾写到,也是最为触动我的。“理解从来是与我们变迁不 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从来也不可能提供普适理解意义上的普适理论,从来不可能对世界有完整的理解。入乎万物一体的通融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 《共产党宣言》 简要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用德文首次发表。它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它的问世以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世界上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由于它的问世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著作的发表,马克思被评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的传播非常广泛,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200 多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的著作。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四部分: 1、资产者和无产者:阐述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 过的作用,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无产者和共产党:揭露了雇佣劳动中隐含着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出无产阶级的 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并勾画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轮廓。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列举并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种种号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 主义”的思潮的实质,指出它们与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的区别。 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表明态度:“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 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存在何为第一性或世界本原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2)思维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1)用联系还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 (3)是否承认矛盾。 9、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意识的本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1、物质与运动两者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3、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4、实践的意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7、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19、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生活与哲学(马哲)笔记整理

期末主观题应试宝典 生活与哲学(马哲)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唯物论部分)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 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课题: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二、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含义: (2)怎样?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 ④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部分)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世界观】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2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2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二节 4 ............................................................................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5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5 ....................................................................................................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 ) ............................................................... (4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4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 .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第一节 15 .................................................................................................. .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二节 16 . ..........................................................................................................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18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四节 20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20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22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23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 27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