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十四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完整版)第十四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完整版)第十四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完整版)第十四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十四章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指导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合理用药。

知识要求

掌握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治疗药物的选用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

熟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了解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能力要求

学会制定和评价各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组织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变态反应一般分为四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Ⅰ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与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等有关,常见的疾病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与组织细胞损伤或代谢障碍有关,常见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风湿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Ⅲ型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的炎症性反应,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部位有关,常见的疾病有类Arthus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病、感染后继发的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Ⅳ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变应原进入的部位有关,常见的疾病有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微生物感染)、接触性皮炎,其他如移植排斥反应、甲状腺炎、多发性神经炎、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等。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尽可能找出变应原,避免再接触;另一方面应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切断或干扰某个环节,终止其发病。一般治疗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支持疗法:适当进行室外锻炼,增强抵抗力,不要受凉及过劳,必要时可给予人体丙种球蛋白6ml肌内注射;使用易致敏的药物或免疫血清前,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根据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②避免接触变应原:查清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为最有

效的防治措施;如为药物引起的应立即停药,尽快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如为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常难避免,有条件者可改变居住环境;③特异性脱敏疗法:脱敏疗法的前提是明确病人特异性变应原,然后通过小量特异性抗原的多次刺激,使病人逐渐改变体质,从而增强对变应原的耐受能力;④非特异性药物治疗: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和/或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药物,注意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适用于各型变态反应,优点是简单方便,不需查明变应原,且见效快,短期内可缓解急性症状;缺点是仅对症治疗,且有些药物有较多的毒副作用。变态反应性疾病通常需要采用多种药物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①控制或干扰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某个环节,从而减轻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②缓解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③非特异性控制抗原抗体反应,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药与免疫抑制药等的不良反应;④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治疗药物的选用】

(一)Ⅰ型变态反应

1.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及特点组胺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的主要生物活性介质,因此抗组胺药是此类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其他治疗药物效果更佳,必要时可合用糖皮质激素类药。

(1)H1受体阻断药:通过与组胺竞争H1受体而拮抗其所引起的病理反应。目前临床常用的H1受体阻断药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两代产品。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H1受体阻断作用强,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同时又有明显的嗜睡、镇静等不良反应,但因其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疗效可靠、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目前使用仍然十分广泛。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H1受体阻断作用更强、特异性较高,大多数半衰期延长,作用可维持24h,每天只需口服1次,且药物较难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嗜睡作用,但价格较贵,有些药物还有特殊的毒副作用,目前在皮肤科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尤其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例较为适用。常用H1受体阻断药作用特点见表14-1。

表14-1常用H1受体阻断药作用特点的比较

常用药物抗过敏中枢抑制防晕止吐抗胆碱剂量

(mg/d)

第一代

苯海拉明++++++++++75~150

异丙嗪+++++++++++37.5~75

氯苯那敏++++-++12~24

赛庚啶++++++++6~12

曲吡那敏++++-/75~150

第二代

阿司咪唑+++---10

特非那定+++---120

西替利嗪+++-//10

咪唑斯丁+++---10

氯雷他定+++---10

注:作用强+++,作用中等++,作用弱+,无作用-,无资料/

(2)过敏介质阻释药:常用药物有:①色甘酸钠: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无松弛平滑肌作用,也没有对抗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的作用,故主要用于预防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结膜炎。干粉喷雾吸入每次20mg,80mg/d;症状减轻后,40~60mg/d;维持量20mg/d。干粉鼻吸入(或吹入)每次10mg,4次/日,用于过敏性鼻炎。口服每次100~600mg,3次/日,连服1~6个月,用于胃肠道变态反应性疾病。2%滴眼液滴眼,1日数次,用于过敏性结膜炎。②酮替芬: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预防效果优于色甘酸钠。口服每次1mg,2次/日,治疗可连服2~6周。

(3)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氯米松等,通过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干扰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生物合成、从多方面干扰免疫反应等方面起到治疗作用。此类药物适用于各型变态反应,短期效果显著,但不良反应较多,故虽为Ⅰ型变态反应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一般却只作为次选药,主要用于严重的变态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类药有滥用倾向,有的甚至引起严重的用药后并发症,应加注意。

(4)其他对症治疗药:常用的药物有:①茶碱类:常用药物为氨茶碱,可松弛平滑肌,尤其对处于痉挛状态的支气管作用更加明显。②抗胆碱药:常用药物有阿托品、茛菪碱和普鲁本辛等,通过阻断M受体而解除平滑肌痉挛。③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麻黄碱,可兴奋心脏、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肾上腺

病毒性病害防治药剂大汇总

病毒性病害防治药剂大汇总 病毒性病害是农作物病害中一类特殊的病害,具有病情复杂、难以防治的特点,号称“植物癌症”,其主要症状类型有花叶、变色、条纹、枯斑或环斑、坏死、畸形等。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烟草花叶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病、辣椒花叶病毒病、小麦花叶病毒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番茄病毒病、烟草病毒病等。这类病害危害大、分布广、无特效农药,近年来,围绕着香菇多糖、葡聚烯糖、寡聚酸碘、氨基寡糖素、盐酸吗啉胍、宁南霉素等成分开发防治病毒性病害的制剂成为开发的热点。 表 1 常见的防治病毒性病害的已登记的农药产品 香菇多糖主要是从伞菌科真菌香菇的子实体中提取纯化得到的β-1,3-葡聚糖,为香菇的重要药用成分,于1968年首次提纯获得。 1.1 理化性质

棕色液体,无可见悬浮物和沉淀;密度(20℃)1.13g/mL;不可燃;对包装材料无腐蚀性;无热爆炸性;闪点>150℃;pH:4.0~6.0,稀释稳定性(稀释20倍)合格,低温稳定性和热贮稳定性合格,常温2年贮存稳定,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研究表明,香菇多糖的主链和侧链的有序构象是单一螺旋构象,胶体结构的结合区域会形成多螺旋构象,其立体结构为右手心三度螺旋,晶格为六角形。香菇多糖的一级结构具有β-(1→3)连接的吡喃葡聚糖主链,在主链中葡萄糖的C6位上含有支点(每5个葡萄糖有2个支点),其侧链是由β-(1→6)键和β-(1→3)键相连的葡萄糖聚合体组成,在侧链上也含有少数内部β-(1→6)键的葡聚糖。 1.2 毒性 10%香菇多糖母药和1%香菇多糖水剂大鼠经口LD50雌雄性动物均>4 640 mg/kg;大鼠经皮LD50雌雄性动物均>2 000 mg/kg;对家兔皮肤、眼均无刺激性;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性)试验未出现红斑、水肿及其他皮肤过敏症状,按照我国农药致敏率强度分级标准评定为弱致敏物。1%香菇多糖水剂属低毒杀菌剂。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10%香菇多糖母药对蜜蜂急性触杀毒性LD50>80.00 μg/蜂,为“低毒级”;对蜜蜂经口毒性LC50(4 8h)>2.00×103 mg/L,为“低毒级”;对斑马鱼急性毒性LC50(96 h)>100 mg/L,为“低毒级”;对家蚕急性毒性LC50(96 h)>2.00×103 mg/L,为“低毒级”;对

变态反应性疾病习题_4

[单选,A1型题]支气管的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是() A.慢性气道炎症 B.单纯平滑肌痉挛 C.血管扩张 D.气流受阻 E.单纯过敏因素 [单选,A1型题]下列哪项与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关系最大()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自然杀伤细胞功能 D.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 E.中性粒细胞功能 [单选,A1型题]特应质者具有的特点以下错误的是() A.对异种蛋白过敏 B.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C.血清IgE值高 D.血清IgE值低 E.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 [单选,A1型题]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错误的是() A.常规进行抗生素治疗 B.对症治疗 C.阻断过敏介质治疗 D.发现和避免过敏原 E.特异性免疫治疗 [单选,A1型题]诊断食物过敏最重要的依据是() A.血清总IgE升高 B.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 C.临床表现 D.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 E.抗过敏治疗有效

[单选,A1型题]血清病最常见于() A.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后 B.浓缩红细胞输注后 C.人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后 D.白蛋白输注后 E.破伤风抗毒素输注后 [单选,A1型题]药物过敏通常最有效的治疗是() A.糖皮质激素 B.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C.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 D.肾上腺素 E.给予抗组胺药 [单选,A1型题]重型多形性红斑主要病因是() A.药物 B.细菌感染 C.真菌感染 D.病毒感染 E.疫苗接种 [单选,A3型题]根据细胞损伤的主要病理机理及临床特点,Coombs和Cell将变态反应分为四种类型。新生儿ABO溶血病属于()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是 [单选]一级信息提供的是()的信息。 A.部分处理 B.未经处理 C.变动过 D.既含未处理的也含部分处理

过敏性疾病

2005年6月28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联合各国医学界变态反应学术机构,共同发起了对抗过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议,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通过增强全民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共同来预防过敏反应及过敏性哮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该类疾病已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任。 什么是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因为病人敏感性过高,在血液中产生一种对某种特殊的过敏原过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这种病人有遗传倾向。IgE敏感可导致以下几种典型的过敏性疾病:哮喘、鼻炎、过敏性湿疹、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 下面说一下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的症状特点: ①过敏性鼻炎的四大典型症状是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它的表现是反复发作的鼻痒,伴随控制不住的喷嚏,一次可连续几个到数十个不等,继而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长流不止,鼻塞且伴有嗅觉减退或缺失,但没有发烧、嗓子疼等表现,部分患者伴有哮喘和眼痒、红眼、流泪。目前,过敏性鼻炎还没有快速有效的根治性方法, ②过敏性结膜炎的主要症状为眼庠、灼热感和异物感,常见体征为结膜充血、流泪、分泌物增加以及畏光。过敏性结膜炎采用多种药物或脱敏治疗,可好转、治愈(暂时),但不能根治。 引发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有哪些? 一类是非职业性的最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空气污染漂浮的雾霾微粒、吸烟、食物、药物、花粉、尘螨、霉菌、宠物皮毛及其排泄物等。 另一类是职业性的或与职业相关的(指由于接触职业环境中的致敏物质后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如职业性哮喘、接触性皮炎等。),主要包括:①异氰酸酯类,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亚甲二苯基二异氰酸酯、己二异氰酸酯等。②苯酐类,如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三苯六羧酐等。③木沉类,如桃花心木、雪松、枫树、橡树等木材的木尘等。④金属类,如铂、镍、铬、钴等。⑤其他类,如松香、甲醛、乙二胺、巯基乙酸铵等。 根据我国气传致敏花粉(由空气传播的致敏花粉)的调查,主要的致敏花粉来自松科、藜科、莎草科、苋科、禾本科、菊科蒿属和杨柳科杨属等。这些致敏植物花粉分不同的季节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春、晚春和夏秋花粉。其中早春花粉包括杨树、榆树、柳树、械树、白蜡、柏树、云杉、松树、杉木及柳杉花粉等;晚春花粉包括枫杨、胡桃、桦木、栋树、桑树、构树、臭椿及苔草花粉等;夏秋花粉包括大麻、葎草、蓖麻、高粱、向日葵、玉米及苍耳花粉等。春季多为树木花粉,夏秋季多为各种杂草及农作物花粉,这些花粉的授粉期一般均在3~ 5月和7~ 9月间, 所以花粉过敏病人也集中在这两个季节发病。其中蒿和豚草花粉是强致敏原,危害严重,可引起花粉症的流行。 如何防治过敏性疾病? (一)查找过敏原。防治过敏性疾病,首先要了解自己对哪些东西过敏,如不清楚就应去有关医院的变态反应科查找过敏原。 (二)远离过敏原。有过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以及患过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在了解自己对哪些物质过敏之后,应注意在生活与生产作业中加强预防。如注意在春、夏、秋季远离花粉(花粉种类中树木花粉始于3月中旬,4~6月达高

精神病的治疗原则

精神病的治疗原则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又数药物治疗运用比较广泛,不少患有精神病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差,因此药物治疗的相关护理常识就需要家属进行了解,不论是从药物药剂还是药量上都需要格外重视,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治精神病的药有什么。 一、早期: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早期治疗精神病的用药满足先决条件,首先在使用药物之前,医者要认真询问病史,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辨明患者主要精神症状,排除其他疾病,了解既往用药情况,做到早期确诊、早期选择、早期用药。 二、足量:根据药物的特点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医者一般从小制量开始,如果剂量小,可以可于晚饭后1次服用;如剂量较大,则需要分2~3次服用,给药剂量逐渐增加。一般门诊患者用药剂量偏低,而住院患者用药剂量偏高。 三、足疗程:精神药物起效缓慢,给药后约10天逐步增加到有效治疗剂量,出现疗效后,应该治疗1~2个月,维持原始剂量,待症状缓解后缓慢减至维持剂量,一般先减早晨,中午的药物后减晚上的药,维持剂量显现症状缓解程度及患者具体情况一般为治疗量的

2/3~1/4,可以晚上一次给药顿服,一般对于首次发病患者维持治疗1~3年,多次复发患者应维持5年以上,甚至终生服药。 四、精神病药物治疗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一般在用药开始,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半衰期长,为了探索有效剂量,减轻副作用,常常采取分次小剂量开始给药。 上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精神病的药物治疗原则,相信通过以上介绍之后,现在大家对精神病的药物治疗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选择正确的治疗精神病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正确药物治疗对病情的控制效果比较好,因此这一点需要格外重视。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毛方术,杨秀林,曹加兴,金灿,李为光 (云南普洱解放军第62医院消化内科,普洱665000)【关键词】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发病机制 全世界范围内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关键问题之一。食物过敏是1905年由Frances Hare发现的,由于食物过敏和不耐受导致的症状比较隐蔽,大部分人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临床医师也很欠缺对该方面知识的认识,也很容易引起临床上的忽视;近年来,由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人们开始重视食物过敏对健康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33%的变态反应由食物诱发【1】;部分研究显示功能性胃肠疾病病人绝大部分存在有食物过敏和不耐受的情况,病人避免进食过敏性食物后症状明显缓解,也就是说功能性胃肠疾病病人有绝大部分应该诊断为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食物过敏的问题。本文主要概括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一、FA的定义与分类 FA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根据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EAACI)的推荐的命名和分类,食物不良反应可分为毒性反应和非毒性反应。非毒性反应根据是否有免疫机制参与可分为食物过敏反应(有免疫机制参与)和食物不耐受(非免疫机制参与)。目前从广义角度,食物过敏反应又可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两大类。IgE介导发病机制相对明确,而非IgE介导发病机制目前了解较少。消化道FA大都以非IgE 介导为主【2】。 二、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从免疫学机制而言,FA包括I、II、III 、IV型变态反应,各型可同时存在。 1、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失调目前,理论上认为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至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正常情况下,食物过敏原被摄入后需要通过集体肠道的生理和免疫屏障(表1)。在功能成熟的肠道内,仅有2%的过敏原能进入机体,且这部分过敏原大多不至于引起过敏症状或形成免疫耐受;在肠道功能不成熟或粘膜屏障受损时或机体缺乏相应的酶(特异性体质)而无法把所摄入的食物完全消化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时,进入机体的抗原将大大增加,且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过敏反应,进而导致各器官损伤。 表1 肠道粘膜屏障 生理屏障免疫屏障 阻断抗原穿透肠上皮细胞多糖包被 肠道粘膜屏障微绒毛 紧密连接 小肠蠕动阻断抗原穿透 肠道抗原特异性IgA

小儿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小儿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疾病药物治疗 病毒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其传播性强,严重威胁着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如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艾滋病(AIDS),2003年曾引起全球恐慌的非典型肺炎(SARS)以及目前正在出现的禽流感,都具有高度传播性、高致死率及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特点。因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1.1 按结构分类 (1)三环胺类: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2)焦磷酸类:膦甲酸等;(3)蛋白酶抑制药(多肽类似物):沙喹那韦、利托那韦、吲哚那韦、奈非那韦等;(4)核苷类药物:阿昔洛韦、拉米夫定、利巴韦林、齐多夫定等;(5)其他:地拉韦定、甘草甜素、干扰素、奈韦拉平以及反义寡核苷酸类等。 1.2 按作用分类 (1)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吲哚那韦、奈非那韦、

地拉韦定、奈韦拉平等;(2)抗巨细胞病毒药物:膦甲酸钠、更昔洛韦等;(3)抗肝炎病毒药物:干扰素、单磷酸阿糖腺苷、拉米夫定、甘草甜素等;(4)抗疱疹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法昔洛韦、阿糖腺苷等;(5)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利巴韦林、反义寡核苷酸类等。 2 各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特点 2.1 化学药物 2.1.1 核苷类药物 (1)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属于广谱抗病毒药,可抑制多种DNA和RNA病毒核酸的合成,阻止病毒复制。它对甲、乙型流感病毒(Influ)、副流感 有一定疗效[1,2,3]。一般用量为每日10~15 mg/kg,重症每日30~40 mg/kg,分2次注射,亦可以雾化吸入给药。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少,偶有消化道反应、头晕、皮疹,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免疫抑制及肝功能异常。 (2)阿糖腺苷:抗DNA病毒药,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新进展(一)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新进展(一) 过敏性疾病是指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疾病。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免疫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发生的反应过渡剧烈而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有20-30%以上的人群患过敏性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如内科: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结缔组织病、肾小球肾炎、偏头痛;外科:移植排异反应;耳鼻喉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渗出性中耳炎、美尼尔病;妇产科:新生儿容血症、某些习惯性流产;眼科:过敏性结膜炎、交感性眼炎;口腔科:复发性口疮;皮肤科:约50%以上的疾病为过敏性疾病。另外,输血反应、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是任何临床医务人员均有可能遇到的问题1]。要想控制和预防过敏性疾病最明智的方法是不接触过敏原或减少过敏原与增加耐受性。 1发病机理 变态反应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任何一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过敏原存在;第二要有致敏机体;第三要有上述两者密切接触,三者缺一不可2]。 1.1过敏原的刺激 过敏原物质刺激是诱导机体产生变态反应的先决条件,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也叫过敏原。变应原种类繁多,它们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动物血清,异体组织细胞、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低分子物质。此外,还包括那些由于受微生物感染、电离幅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和那些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隐蔽的自身抗原3]。 1.2机体的反应性 过敏原可以引起变态反应,但并非对人群中每一位个体均能起过敏的作用。实事上,接触相同的过敏原后,只有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说:“发生过敏反应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物质的刺激(外因);另一方面又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如进食动物蛋白,吸入植物花粉或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通常不发生过敏反应,但对少数人而言,情况完全不同,由于他们对上述物质高度敏感,而发生过敏反应。通常临床将这些人称为过敏体质的人4]。家谱调查分析表明,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父母双方都是过敏体质所生子女遗传过敏体质约占70-80%;父母单方是过敏体质所生子女遗传过敏体质约占50%。 1.3Ⅰ型变态反应是怎样发生的,可引起哪些疾病 过敏体质者首先接触过敏原(抗原)如药物、粉尘等后,体内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反应素),这种亲细胞性抗体与体内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相结合,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则过敏原与细胞上的IgE抗体相结合,并损伤该类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血清素、缓激肽及慢反应物质等,引起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及腺体分泌增多。按变态反应所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若发生在皮肤粘膜处,则引起荨麻疹和各种皮炎;在呼吸道则引起咽喉部及声带充血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在消化道则引起过敏性胃肠炎;在全身小血管则引起过敏性休克5-7]。 2检出过敏原,避免使用或接触 有的过敏原,如食品和药物等容易寻找确定,也容易避免使用,有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也能检出,但难避免再次接触8]。检测的方法有: 2.1过敏原体内/体外检查法 皮内试验、点刺法、斑贴试验、激发试验(结膜试验、鼻粘膜试验、支气管试验、食物激发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缺点损伤性、有一定的危险,不可能检测到所有过敏原。体外法用

病毒性疾病治疗方案

病毒性疾病治疗方 案 1

病毒性疾病 1、新城疫 【诊断要点】 蛋鸡:一周以上的呼吸道症状,用药不见效或用药症状减轻,停药严重。扭脖、震颤,蛋壳颜色普遍变浅,拉黄绿色稀便,剖检腺胃乳头尖部出血,十二指肠升端中部淋巴滤泡出血,卵黄蒂后1cm 处淋巴滤泡出血,两盲肠之间的回肠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 肉鸡: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用药不见效,个别鸡出现头部震颤,扭脖, 拉黄绿色稀便,大群精神正常,只要出现精神不振的鸡只,很快死亡。剖检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出血,卵黄蒂后 1cm 处淋巴滤泡出血。 【治疗方案】 蛋鸡:如果日死亡率低于1% ,应先饮新城疫疫苗,间隔 24 小时 , 投药治疗。利巴韦林(或病毒灵) + 抗病毒中药 + 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混合饮水,连用 3-5 天。利巴韦林1g 兑水10kg ,病毒灵500g 可供1000 只产蛋鸡3 天的治疗量。环丙沙星1g 兑水10kg ,恩诺沙星 1g 兑水 10kg 。如果日死亡率高于 1% ,应先用 3 天药物治疗 , 控制症状,间隔 24 小时后,再用新城疫疫苗,治疗方案同上。 2

肉鸡:由于肉鸡抵抗力弱,在治疗新城疫时,严禁紧急接种治疗。应先打干扰素, 同时药物治疗。治疗方案同上。 1、温和性禽流感 【诊断要点】 鸡群精神尚好,采食量明显下降,体温明显升高,如果是蛋鸡,则出现产蛋量大幅下降,蛋壳质量差,易碎,拉黄绿色稀便,零星出现死亡。剖检可见腺胃乳头水肿或出血,胸骨内侧出血,肺充血,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直肠出血严重,如果是产蛋鸡还将出现卵泡发黑,变性坏死,输卵管变脆,易断,内有白色炎性渗出物。 【治疗方案】利巴韦林(或金刚烷胺)+ 安乃近+ 抗病毒中药+ 阿莫西林,混合饮水,连用 5 天,病情严重时,要加 VC 全天饮水,利巴韦林 1g 兑水 10kg ,金刚烷胺 1g 兑水40kg ,用于产蛋鸡时1000 只鸡日治疗量为35-40 克,不可随意加减药量。阿莫西林1g 兑水 10-15kg 。 2、肾传支 【诊断要点】 鸡群中有大量呼吸道症状的鸡只,但声音很小,在发病的前5 天,不出现死亡,而且会出现一个假健康状态,即不治自愈,然后进入肾衰竭阶段,出现大批死亡。鸡缩头,炸毛,站立蹲不下,拉白色石灰样粪便,剖检可见,胸部肌肉与皮肤粘连,明显脱水,支气管出 3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2014-4-24 摘编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 目录 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 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 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 1概述 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 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 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常规

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常规 使用精神药物治疗者,均按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一、适应症:各类精神疾病及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紧张、焦虑等症。 二、禁忌症:镇静和安眠药物中毒,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状态,消耗性疾病导致的恶病质,各种严重躯体疾病,均应禁用精神药物。 三、精神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1、药物的选择:根据诊断和靶症状,选择最适宜的药物。 1)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幻觉、妄想等症状。 2)三环类、四环类及其他抗抑郁剂治疗各类抑郁症,以控制或消除抑郁、焦虑和运动抑制等症状。 3)抗躁狂药治疗躁狂症并预防双相情感性疾病的复发。 4)抗焦虑药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的作用。 2、剂量调节 1)治疗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到能控制症状、但无明显副反应的最佳治疗量。2)维持治疗量:病员自知力恢复且病情稳定后应采用维持治疗量,以防止病情复发,维持治疗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3-1/2或视病情而定。 3)主张单一用药。个别病例治疗后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更换或采用联合用药治疗。 4)剂量个体化。因个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及耐受性不同,故药物剂量应个体化。 5)儿童及老年人因年龄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差异,药物疗效及副反应亦随之有差异。儿童用药应按体重计算剂量,老年人因各脏器功能普遍减退,药物的排泄率降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蓄积而产生严重副反应。因此,剂量均应相应降低,大约为青壮年剂量的1/3-1/2。 四、精神药物治疗护理要点 1、服药治疗中观察病员的进食、睡眠、日常活动情况、主诉和精神症状变化。定时测血压、脉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及排尿性晕厥。一旦发生应将病人平卧或呈头低足高位,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但禁用肾上腺素(副肾素)。 2、发药时应严密检查病员的口腔、水杯,以免吐药、藏药,防止储药自杀。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丁酰苯类、吩噻嗪类及长效药物制剂,易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痉挛性扭转、吞咽困难和动眼危象等锥体外系副反应,应密切观察及时报告主管医师,以便及时处理,对吞咽困难者做好饮食护理。 4、治疗过程中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瘙痒和发热症状时,应考虑为药源性肝炎。若出现上感、周身不适、咽部疼痛、高热,考虑为颗粒性白细胞降低的可能性,应急查白细胞计数,并定期复查肝功和血象。 5、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剂具有中枢和周围抗胆碱能作用,因此病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流涎、视物模糊、散瞳、心动过速、颜面潮红、发热、便秘、腹胀和排尿困难等症状,重者可致肠麻痹和尿潴留。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给予毒扁豆碱或其他处理。 6、精神药物可致过度镇静或出现精神症状或发生抑郁情绪等反应,应及时给予处理。 7、抗精神病药物和抗忧郁剂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可导致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猝死等。因此,应定时测量脉搏、血压和进行心电图检查。 8、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剂,有降低抽搐阈,诱发癫痫发作的副作用,工作人员应严密观察并随身携带压舌板,防止病员癫痫发作时咬破舌头。 9、碳酸锂治疗期间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如疲乏无力、嗜睡、恶心、呕吐、厌食、白细

几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受抗原性物质(也称过敏原),如花粉、粉尘、食物、药物、寄生虫等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因此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上也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 典型症状主要有三个: ①阵发性连续性发作的喷嚏,每次发作一般不少于5个喷嚏,多时甚至十几个几十个。打喷嚏的时间常以早晨、起床、夜晚入睡或随季节变换加重,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几次。 ②喷嚏过后大量清水样的鼻涕,一些人每天要用一卷手纸。 ③鼻塞,每次发作的轻重程度不一,可持续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 临床上预防过敏性鼻炎常用两个途径: ①远离过敏原,例如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应远离花粉、尘螨及冷空气等对气道有刺激的物质,有条件的话,可以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 ②通过药物或保健品对机体实施脱敏或抗过敏的措施,缓解过敏症状。但完全离开过敏原,对大部分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不易做到;而一些抗过敏药物则存在使服用者出现困倦不适的副反应。 治疗: 过敏性皮炎 1、药疹:有些药物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各种类型的红斑,甚至出现带有出血的紫瘢,严重者出现大疱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都可发生,有时还会伴随低热。皮疹消退后多无色素沉着。 西药过敏较为多见,如青霉素、磺胺类、安乃近等过敏。而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可作为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使用该中草药时,就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尤其近年来中草药注射液使用逐渐增多,过敏反应也较常见。 药疹发生后,必须立即停用该类药,改用同种效果的其它药物。 2、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的表皮变化,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反应。能使皮肤产生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首饰、表链、镜架、凉鞋、化纤布料、外用药、化学品、化妆品等。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立即寻找导致过敏的物品,并停止接触。

病毒性疾病用药原则

病毒性疾病用药原则 1、控制病毒: ?与病毒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止病毒的吸附; ?阻碍病毒穿入或脱壳; ?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增强宿主抗病能力的物质等。 2、增强宿主体质,缓解侵害症状,防止机体病情恶化。 3、防止和控制继发感染。 呼吸道疾病 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呼吸道后,呼吸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感染初期浆液腺分泌旺盛,出现甩鼻; ?粘液腺分泌旺盛,导致痰液变粘,咯音; ?病原体在痰液中大量繁殖,破坏呼吸道上皮,引起整个呼吸道炎症,黏膜充血出血;?甩不出的粘液附着在喉头和气管中,引起窒息(天热时最明显); ?肺部严重感染,气囊发炎被破坏,散热功能丧失; 最终呼吸系统衰竭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起死亡。 呼吸道疾病用药原则 1、缓解症状: ?降低痰粘度,便于甩出; ?激活浆液腺,抑制粘液腺分泌; ?宣肺,降低体温。 2、增强宿主体质,恢复呼吸道上皮功能,防止机体病情恶化。 3、选用对症抗生素。 4、使用渗透剂,以便抗生素在肺及气囊的高浓度分布。 育雏 雏鸡病毒细菌感染及生长缓慢的自身原因: ?血清中溶菌酶活性降低; ?肠道有益菌繁殖缓慢; ?肝脏ATP合成的化学能和消耗源供应不足; ?肠道中蛋白钙减少。 雏鸡预防用药原则 1、慎用广谱抗生素: ?对有益菌的繁殖有影响 2、禁用毒性大(包括消毒药): ?阻碍小肠绒毛和小肠壁的发育 3、影响免疫力的药: ?降低雏鸡抗病毒能力 细菌性疾病 细菌感染后,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肠道腺体分泌旺盛,出现腹泻;

?破坏呼吸道上皮,引起整个呼吸道炎症; ?突破免疫屏障后入血,引起全身感染,全身性的代谢、机能与结构发生变化; ?细菌大量繁殖后,与产生的毒素共同瓦解机体防御系统; 最终发展为败血症引起死亡。 ?肠道机能改变,通过时间快,药物吸收差; ?肝脏功能变化,药物代谢改变; ?血液循环及成分发生变化。 细菌性疾病用药原则 1、迅速控制感染: ?应用对症抗生素; ?应用高效抗生素; ?免疫力低时,应用杀菌药。 2、增强宿主体质,恢复消化道吸收功能,防止机体因营养不良而病情恶化。 3、应用电解质,防止脱水。 4、使用置换药物,使抗生素在血液中有较高的有效浓度。 5、应用缓泻下药,及时排除被杀死的细菌。 肾病 鸡肾肿的原因: ?禽缺乏精氨酸酶,含氮物转化为微溶的尿酸; ?养户擅自添加蛋白,>22%,肾负担加重; ?代谢物中含有在酸性环境不溶的物质; ?应激时VA损失,导致肾小管上皮粗糙; ?疾病引起尿酸盐沉积。 通肾原则 1、提高尿道的PH值; 2、抑制尿酸的产生; 3、补充足够的维生素A; 4、使用促排尿酸的药物; 5、使用与尿酸盐发生反应的药物; 6、应用控制尿路感染的药物; 7、增加鸡的饮水量。 产蛋鸡禁用五类兽药品 一、磺胺类及含有磺胺类增效剂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脒、复方敌菌净、复方新诺明、复方嘧啶等,由于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价格低廉,所以常用于防治鸡白痢、球虫病、盲肠炎及其它细菌性疾病。但是由于这类药物都具有抑制产蛋的副作用,所以只能用 一、磺胺类及含有磺胺类增效剂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脒、复方敌菌净、复方新诺明、复方嘧啶等,由于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价格低廉,所以常用于防治鸡白痢、球虫病、盲肠炎及其它细菌性疾病。但是由于这类药物都具有抑制产蛋的副作用,所以只能用于青年鸡,产蛋鸡应禁止使用。 二、氨茶碱:由于氨茶碱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所以,具有平喘作用。在养鸡业上常用于治疗和缓解鸡呼吸道传染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但鸡产蛋期服用,可导致产蛋量下降,虽然停药后可以恢复产蛋,但一般最好不用。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用药

---------------------------------------------------------------最新资料推荐------------------------------------------------------ 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用药 变态反应急症及其用药主讲许玉录肾上腺素(adrenaline)能够在生理上逆转过敏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和血管性水肿相关的速发型症状(例如喉水肿,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 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需要及时积极的治疗喉水肿,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 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尤其容易发生这种反应。 昆虫螫刺是一种公认的风险(尤其是黄蜂和蜜蜂螫刺)。 某些食物,包括鸡蛋,鱼,牛奶,花生,坚果类也可能诱发严重过敏反应。 与严重过敏反应关系密切的医药产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脱敏(过敏原)制剂、抗菌药物、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肝素以及神经肌肉阻滞药物等。 药物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在肠外给药时更容易出现;因此在注射具有特殊风险的药物时必须备有急救设施。 严重过敏反应也可能与食品和药品中的添加剂和辅料有关。 某些药用产品中可能存在精制花生油,这一般不造成过敏反应,但检查制剂所有配方中是否含有致敏性脂肪或油脂是必要的。 对过敏性休克一线治疗包括保持气道通畅,恢复血压(患者平卧,并抬高下肢;如果可能出现呕吐,则让患者侧卧,最好是头低位),并注射肾上腺素。 1 / 18

肾上腺素用法为肌内注射一次 0.5mg(1: 1000 肾上腺素注射剂 0.5 mL);紧急自行给药的肾上腺素剂量为0.3mg(1: 1000 肾上腺素注射剂 0.3 mL)。 必要时,可在间隔 5 分钟后,根据血压,脉搏及呼吸功能(重要提示: 可能需要经过稀释以后通过静脉通路给药,见下文)情况重复此剂量。 吸氧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在给予肾上腺素注射后,接着使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 10~20 mg 缓慢静脉注射)作为有用的辅助治疗手段,持续使用 24~48 小时,可以防止复发。 接受受体拮抗药或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需要特别考虑(见肾上腺素项下内容)。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则需接受进一步治疗,包括静脉补液(第9.2.2 节),静脉注射氨茶碱或雾化吸入 2 受体激动药(如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除了吸氧以外,必要时可能还需要辅助呼吸和紧急气管切开。 在过敏性休克的起始治疗时,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例如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100~300mg 是第二位的治疗措施。 此类药物起效时间会在数小时之后,对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常见的易过敏的食物

常见的易过敏的食物 发表者:刘颖慧(访问人次:12961) 那些食物可引起过敏? “病从口入”是过敏性疾病的特点之一。目前已知可以引起过敏的食物有数千种之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食物和水果种类越来越多,过敏食物也随之增加,如各种海鲜,奶制品,肉制品,豆制品,花生、开心果、腰果等坚果类,蘑菇、芸豆等蔬菜,桃子、草莓、菠萝等水果,蚕蛹、蚂蚱等可食昆虫,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甚至因为食用某些食物而死亡,所以千万不要小觑食物过敏,如美国每年有50-100人因花生过敏而猝死,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只是不小心吃了1-2粒花生米。美国科罗拉多州过敏研究中心的医生发现因食用坚果类、牛奶和鱼类而死亡的病人中大多数伴有哮喘病。因此伴有哮喘病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尤应注意食物过敏。由于我国和国外的饮食习惯不同,所以过敏食物的种类也有差异,我国以海产品和水产品的过敏较为常见,而国外常见的可可、草莓过敏在我国并不常见,目前在我国常见的过敏食物主要包括以下数种: 1. 海产品及水产品:虽然海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很容易诱发过敏,在沿海或湖泊地区,各种海产品或水产品如鱼、虾、蟹、蛤蜊、海螺、鱿鱼、贝类、鲍鱼和海参等均容易引起过敏,近年来人们时尚“尝海鲜”的风气增加了罹患过敏病的几率。已经发现鲐鱼、鳟鱼、金枪鱼和鲑鱼等鱼肉颜色偏红的鱼类以及虾蟹等甲壳纲海产品均含有较高的过敏原成份,而且这些过敏原通常耐热,烹饪后也常常诱发过敏。此外,海产品容易过敏也可能与海产品容易被微生物侵袭而腐败有关。近年来已证实吸入气传鱼类粉粒和吸入鱼类腐败时的异味可以诱发哮喘,?这可能是渔业发达地区哮喘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2.牛奶:牛奶及奶制品是常见的过敏食物,尤其是在婴幼儿和儿童。许多婴幼儿喝了牛奶或奶粉后可诱发湿疹或哮喘,也有表现为消化道过敏,如呕吐、腹痛、吵闹。部分婴幼儿拒食牛奶的原因就是对牛奶过敏的一种自我反射性保护。国外发现的突发性婴儿“摇篮死亡(cot death)”即与牛奶过敏有关。牛奶中的甲种乳白蛋白是最强的过敏原成份,这种蛋白不耐热,经高温煮沸处理后,其过敏原性可减弱。 3.花生、黄豆、芝麻等油料作物:主要是与这些油料作物含有较高的蛋白和多糖-蛋白有关,如花生中的过敏原成分为花生仁-1A和花生仁-1B。调查显示,5%的美国儿童对花生过敏,美国每年因食物过敏而死亡的患者中,60%与花生过敏有关。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食用花生仁引发过敏的病人,尤其是生花生黄豆及豆制品过敏也较常见,过去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往往以豆奶代替,现在许多学者认为豆奶也具有较高的致敏性。花生、黄豆和芝麻一旦制成油制品很少诱发过敏症状。 4.蛋类:鸡蛋以及蛋制品可以导致各个年龄段病人的过敏,其中蛋清中的卵蛋白是诱发过敏的主要成份,蛋黄较少诱发过敏。此外鹌鹑蛋、鸭蛋和鹅蛋等也可诱发过敏症状。由于我国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鱼类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 症状:为病毒性鱼病,鱼体表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细菌性出血症:可选用“菌克+VK3粉+三黄粉拌饲内服”,外用金碘;病毒性出血症:可选用“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病毒克星”,外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以上两个配方在治疗草鱼出血症上有很好的疗效,没有投饵机的比有投饵机的治疗效果更明显,有投饵机的塘口最好在下风处也有少量药饵的投喂,这样可以让那些患病稍重没有能力抢食的鱼得到恢复,以最快的速度减少死亡。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故又称此病为“乌头瘟”。病鱼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粘液增多,并常粘附淤泥,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 流行情况: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鲢、鲂、鳙也可发生。不论鱼种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预防: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或者用成品肥料如速肥宝、肥水膏等施肥肥水,用菌克200~250克/亩·米用热水浸泡半小时以上进行全池泼洒。 治疗: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以0.1~0.2ppm进行全池泼洒;三黄粉拌饲料混饲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醛速杀,中仁金碘,二氧化氯,中药消毒制剂“双黄精华”等系列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肠炎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血液或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道部分或全部发炎,呈紫红色。发病初期,前肠、后肠充血发红,严重时整个肠道充血发炎、出血,形成败血症。病鱼腹部肿胀,肛门红肿突出,有时可挤出黄色粘液,肛门后拖一粪便团,腹部有时有积水。 治疗方法:每亩水面用中仁金碘或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连用2~3天;用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2克+VC 2克 + 开胃应激灵2克/公斤饲料+三黄粉,连服3~5天,即可治愈。停止死鱼后,每天投药饵1次,连用1个星期,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 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有哪些区别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区别 食物不耐受也可以称为慢性食物过敏,它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它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症状。 食物不耐受主要是因为体内缺少某种消化酶而导致的。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由于人体缺乏相应的酶,或是食物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或是由于胃肠道的屏障作用被破坏等,使得人体不能充分消化这种食物的大分子,免疫系统便将其当作有害物质来识别,从而导致过度保护的情况发生,引起一系列慢性症状,就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区别 1、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相关的免疫球蛋白不同,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 2、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最明显的区别是,食物过敏发病来得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而食物不耐受是比较缓慢的,症状不明显的一种慢性病。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某些成分引起了身体的过敏反应,虽然在症状表现上与食物不耐受有相似之处,但过敏发病急,症状明显,而食物不耐受则症状隐蔽,往往在吃了不耐受的食物数小时或数天后才显现,其影响可遍及全身各系统,在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是人体健康的隐性“杀手”。 食物不耐受怎么检查出来? 食物不耐受已被发现与人体诸多慢性疾病密切关系,如慢性鼻炎、鼻窦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腹痛腹泻、口臭、口腔溃疡、恶心、胃肠胀气、痤疮、过敏性紫癜、荨麻疹、关节炎、焦虑、忧郁、偏头痛、睡眠障碍、肥胖等,都可做食物不耐受检测,这些症状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 食物不耐受(过敏原)检测 由于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食物,产生了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且不是急发性的,患者无法自查,需要到医院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即食物不耐受检测(食物过敏原检测),检查对哪些食物不耐受,并根据检查结果,将不耐受食物分为禁食、替食、少食等类,控制疾病发生的源头,再由专家制定出针对性的科学食谱,指导患者进行日常饮食调整,既可解决不耐受问题,无需任何药物治疗。 孩子食物不耐受就是食物过敏吗? 孩子食物不耐受就是食物过敏吗?如今,很多孩子被扣上“事物过敏”的帽子,因此被限制不能使用这种食物,不能接触那种零食。部分孩子甚至为此营养不良,严重的还影响了生长发育。 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的专家指出,事实上很多孩子并不是食物过敏,仅仅是食物不耐受而已。

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titis)是南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常/传染病。现已明确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种,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甲肝)、乙型肝炎(hepaLitis B,乙肝)、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丙肝)、丁型肝炎(hepatitis D.丁肝)及戊型肝炎(hcpatitis E,戊肝)。通过实验诊断排除以.J:肝炎者称为非甲-戊型肝炎。目前甲、乙、丙、丁、戊等型肝炎病毒已经得到鉴定,最近发现庚型肝炎病毒及输m传播病毒可能会引起肝炎,但尚未定论。主要由消化道传播的甲型、戊型H1:炎病毒表现为急性肝炎,而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胃肠外途径得以传播,呈慢性感染,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全球分布且具有地区差异性。在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死去,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好发于秋冬季节,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乙型肝炎见于世界各地,其中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约为10%;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我国各地区亦均存在;戊型肝炎多见于青壮年其发病与饮水习惯及粪便管理相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前2周至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高峰期后1周内的粪便传染性最强,由粪便中排出的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 V)能够通过污染的手、食物等经消化道传播,造成散发性发病。 2.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所致,该病毒是DNA病毒,嗜肝病毒属,主要经过非肠道途径传播,如母婴传播,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性接触传播等。乙肝的主要特点是垂直传播,具有家庭聚集性。 3.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fUitis C virus,HCV)感染所致,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主要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但母婴传播不如乙肝多见。 4.急、慢性丁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cis D virus,HDV)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HDV是一种缺陷的嗜肝单链RNA动物病毒,只有在HBV或其他嗜肝病毒的辅助下才能进行复制、表达抗原从而引起肝细胞的损害,因此对HBV感染的人群对HDV也具有易感性,即二者可同时或重叠感染。 5.戊型肝炎青毒( hepatiLis E virus,HEV) 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也会造成疾病的传播。 (二)发病机制 1.甲肝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并非是由于HA V直接导致肝细胞的病变,克隆分析肝组织的细胞浸润物时也发现半数淋巴细胞对HA V特异,经鉴定为抗原特异的CDa+ T淋巴细胞。HA V在肝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对肝细胞损害较小,当机体出现免疫应答时,HA V大量增殖,CTL的细胞毒性杀伤作用使肝脏病变明显,出现肝细胞炎症反应及坏死。 2.乙肝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未充分阐明。目的认为肝细胞损害不是rfl HBV 直接引起的,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造成的肝脏损伤比HBV病毒本身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HBV感染肝细胞后并复制增殖,但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能够在肝细胞表面形成特异性病毒抗原,与致敏T淋巴细胞结合后会产生细胞毒因子、趋化因子、转移因子等各种淋巴因子,能够引起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因此感染HBV后致敏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效应足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 3.丙肝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CD4 ' Th细胞被致敏后产生细胞因子造成免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