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思想史论文

西方思想史论文

西方思想史论文
西方思想史论文

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西方思想史》期终考试课程轮文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

姓名彭惠娴

学号 2403215120

教师侯保龙

洛克与卢梭的思想比较

由于西方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开设,使我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激发了我的兴趣。在西方思想史的变化历程中,我觉得洛克与卢梭的思想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且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这样更有助于大家了解西方思想各代表人物的思想起源与不同之处。下面是我在看了《爱弥儿》与《教育漫话》后结合两位伟人的思想所产生的一些看法及对二者思想的比较。

一、洛克与卢梭思想概述

(一)洛克思想概述

约翰?洛克,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是与其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紧密相连的。他不但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哲学上的自由主义的始祖。

洛克在探讨观念的起源时,认为观念不是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一样,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洛克把人们的全部观念都归于凭借感觉经验得来。所以他看来,个人千差万别,不是天赋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教育。

洛克强调教育是个人的事,通过家庭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从体育、智育和德育三方面培养身心和谐的绅士,这是他向资产阶级妥协的表现,最终是要培养资产阶级的新贵。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进步因素,都直接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卢梭思想概述

让-雅克?卢梭,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提倡通过自由而独立的生活方式,按照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进行教育,最终每一个经过教育的自然人联合起来形成平等而自由的社会。这就是卢梭的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卢梭是基于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而阐述的。

卢梭认为每个人是由趋于自私自利和社会全体成员两部分构成,如果个人的自私自利能够相互抵消,那么只剩下一个结果,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总意志。这时的国家才真正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才会与国家融为一体。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育自然人成为未来履行公民职责的社会人。

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制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这三者相互一致,共同趋于同一目标就是自然教育――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依照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发展。

二、从《爱弥儿》中卢梭对洛克的批判比较两者差异

(一)基于经验论卢梭对洛克的批判

卢梭认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开启其感官,再学习判断和感受。卢梭与洛克在这里产生了分歧之一,他说:“用理性去教育孩子,

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个原理在今天是最时髦不过了”,然而“远远不能说明它是可靠的”。卢梭认为只有外界事物刺激感官,感官产生感觉,最后才会形成观念。感觉是观念形成的唯一标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

卢梭从感官发展的先后角度指责洛克说,“用理智去发展其他官能”,“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另外卢梭认为在儿童期那个年龄段是不能理解理性的,由于其父母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导致了“最坏的教法是,让她在他的意志同你的意志之间摇摆不定,让她同你无休止地争论在你们两人当中究竟谁做主”。其实这是卢梭崇尚感性,排斥理性的结果。他认为只有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教育,才能学习懂得相应的道理。

作为现代经验主义哲学之父的洛克,其对经验主义原理的阐释为――知识仅仅源于经验。知识(或经验)的第一源泉是感觉。洛克认为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因此,洛克将儿童成长的责任转到了后天的教育,“家长权力即‘教育’”。人们单凭自己的天然官能,不借助天赋印象就可以获得知识。

虽然洛克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认识。但是关于理性自我的观点,基本上是与经验相分离的。孩子是能被“理”说服的。因为人懂理是相对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能“懂理”,只不过孩子所能懂得的是适应其年龄特征和理解力的理性罢了。

(二)宗教观的不同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青年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爱弥儿要多用别人经验,少用自己的经验,以便回归社会。这与之前的要从自身经验获得成长的观念完全相反。卢梭认为,“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而从这第一种情感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原始情感的发展,真正的道德只能建立在情感之上。卢梭的道德教育又脱离不了宗教对其的影响。为宗教信仰辩护的方式是卢梭首创的。

“凡是信上帝的儿童,必然是崇拜偶像的,或者,至少也是神人同形同性论者;只要有那么一次他在想象中以为是看见了上帝,他此后就不大用脑筋去思考他究竟是什么样子了。洛克先研究精神后研究身体的次序,其错误就在这里”。人的情感与身体是不可分离的,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生命。在自身实体有所需求的条件下,情感与道德才会成长。卢梭在宗教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激励人的成长给人以向上动力方面,再次批判洛克是违背自然次序的迷信方法。

卢梭是自然神论者,信奉的是自然宗教可以直接给人以启示。衡量是非的观念存在于我们自身,通过情感才能使我们辨清善恶。而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提到,“除了上帝与我们自己的心灵意外,我们对于其他精神的最明白和最大的发现都是上天以启示

的方法给予我们的”。这是由于在哲学上,洛克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我们的观念来自于感觉作用,或者是来自于对我们自己的心灵活动的知觉。我们的全部知识不能先于经验而存在。

其实卢梭自身也是经验论的拥护者。但是卢梭之所以批判洛克,认为先身体再感觉是正确的顺序。是因为他在强调感觉重要性的同时,从另一方面强调自身实体寻求的重要性,其实也仍是感觉论。

(三)对待女子教育问题的差异

大自然在塑造男女两性时也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两性之间的互补。卢梭强调,两性之间虽是相互的,但也绝对不是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不是人为的,不是由于偏见造成的,而是大自然给予的任务不同。男人的品德是节制、公正和诚实,而女性则应学习忍耐、服从、善良和灵巧。他认为女人是从属于男人的,教育女子是为了使她们变得温柔、善良以服从于男人,使她们多才多艺以管理好家庭并照顾好孩子。她们的地位都是男人给予的,因此她们注定要过一种非自主的生活。

由此可见,卢梭对女子的教育还是保守的,虽然他坚持理性和个人的权利,主张民主、平等和自由,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把这些思想应用于他的妇女观中。这也是与他时代妇女地位的真实反映。但是,卢梭也有对教育女子积极的影响:他强调要让女孩子学会算术,这个很重要;女孩还适合研究实际的事物,她们应把男人的发现诸于实践。女人观察,男人推理,就可以得到完整的

学问。

在洛克看来,男女教育差异只体现在女性美和体育方面,强调在男女教育上除了给女孩一些美的特许,在体育训练上把男女区分开来之外,其他的各个方面都应是相同的,这尤其表现在青少年时期。在17世纪的英国,妇女的理想模式是结婚和操持家务,即便是结了婚,也没有自己的财产,在教会或国家事务中也没有自己的声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女孩是不用受太多教育的。而洛克认为女孩同样可以接受思维教育,女人同人类种族的所有成员一样具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的特性。她们能够进行理性思维。由此可见,洛克在教育女孩方面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我看来,洛克与卢梭思想的根本不同是因为:洛克主张君主立宪,而卢梭赞成人民主权;洛克强调自由优先,而卢梭则更注重平等.从理论本身的逻辑来看,究其原因,主要是洛克与卢梭二者所主张的社会契约理论的内在的逻辑假设有着重大的差别。

管理思想史自考大纲

管理思想史自学考试大纲[06088]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二OO四年十二月 自学用书:《管理思想史》,李方华、李庆杨、步建东编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参考书目:1、《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纲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 2、《管理思想的演变》D.A雷恩著,孙耀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 3、《管理思想发展史》孙耀君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6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管理思想史》课程是浙江省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学习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系统掌握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学派管理理论而设置的。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各种不同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学习相关的课程打下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自学应考者只有掌握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不懂历史,难懂现在。只知现在的管理理论,不知其由来与发展,就不能深刻认识和了解这些管理理论,更难以发展理论。 在学习方法上,按照这样三条线索进行学习:一是时间线,管理思想史是以时间作为主线发展演进的,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性;二是理论线,管理思想史以理论的发展演进为线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但是其理论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三是人性线,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性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化为主轴,孕育着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不断突破对人性的认识为特征的。 二、考核目标 第一篇古代管理思 第一章管理思想史的渊源 第一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管理思想 掌握:1、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 2、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法典”作为国家行为的准绳 第一节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掌握:1、古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荷马时代”,荷马时代的部落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从古希腊的部落管理体制我们看到了“议会制”的某些端倪。 2、古希腊最出色的改革家、思想家主要有: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重点掌握:1、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色诺芬的《家庭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柏拉图的主要管理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古罗马管理思想及宗教管理思想 了解:1、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掌握:1、古罗马萌芽状态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社会实践所体现出的管理思想 了解:1、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体制、组织结构 2、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掌握:1、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经验 第二节中世纪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掌握:1、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神学之父”阿奎那的管理思想,可以得到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线索是什么?2、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管理思想光辉的三点思想。 3、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全译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而有趣的全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简述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简述 摘要:市民社会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三个阶段,哈贝马斯在市民社会理论第三阶段即文化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公共领域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是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核心诉求是通过观念和文化的力量对抗政治权力,用观念启蒙来影响公众和政治权力持有者,不断发扬和扩大民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于规范政治权力、促进后发国家理解现代性问题、启示人类解放的途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市民社会;公共领域 按照哈贝马斯的论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各种形态的国家主义。在西方,打着凯恩斯主义旗号的国家干预政策逐渐大行其道,名学宿儒绞尽脑汁为新兴的国家主义寻找学理上的论证和支撑;东方一些国家则以列宁主义为核心,建立起国家覆盖和管理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新制度。然而,当国家主义的弊端尽显无遗的时候,当国家和社会都不堪重负的时候,学术界又开始寻找一度迷失的市民社会理念,试图重建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合理关系。在哈贝马斯看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现代性理想依然有着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如何发挥市民社会的自治和自主量、如何复兴公共领域的理性的批判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学术界重点探讨的问题。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和文明社会阶段。它主要包括古希腊和近代早期的市民社会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就既有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意思,又指文明社会和道德社会。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和家庭做出的区分,成为后世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先声。受古典市民社会概念的影响,近代早期的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都提出了在政治社会和自然社会二分中界定市民社会的主张。在这些理论家看来,在自然社会里,或者充满争斗,或者无法永远保持自由和平等的状态,所以人们需要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来克服前政治和前国家的自然社会的弊端。(2)经济社会阶段。主要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他们的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自组织生活。他们的理论也是对现代社会日益被划分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但是,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解放并不是人类的解放,市民社会的解放充其量不过是有财产的人的解放,而人类的解放需要通过市民社会的自我扬弃来实现。(3)文化社会阶段。主要包括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等从事文化批判和建构的学者与学派。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所包括的不是‘整个物质关系’,而是整个思想文化关系;不是‘整个商业和工业关系’,而是整个知识和精神生活”。葛兰西开辟的市民社会理论成为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基础。哈贝马斯是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领域”概念,而且建设性地研究了公共领域的发展路径和结构转型,为后发国家理解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西方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说史》 绪论:经济学与经济学说史 一、经济学——术语的演变 1、经济学economics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2、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 (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2)经济学的成熟。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3、经济学术语在东方的演变。 (1)“经济”的出现。 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經済。 (2)中国“经济学”的使用 到1903年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名。 30~40年代,有的经济学家在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时,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或“新经济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学界大多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而对政治经济学以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则使用“经济学”一词。 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二、经济学说史 内涵。 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 一般说来,划分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 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科学的梳理和分析。书中也提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线索和研究方法,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景和领域作了分析与展望。 学了儿年的管理,越来越发现管理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组织,管理便出现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实践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直到近代,也就是一口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出现,管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产生。当然,这是有着其显著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等等。 西方管理理论自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乂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企业或行政等组织的经营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实践中得出管理理论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甚至繁杂性。所以在管理理论中没有那一个理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它呈现出白花齐放、白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出现管理学的“丛林”现象。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多彩纷呈,理论也各不相同。管理学从产生到现在有代表性的理论不下儿十种,在加上一些不入主流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导致对管理作一概念上的界定都无法产生一致的定义。比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等等,但我仍然比较推崇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西方管理思想史结课论文

西方管理思想史结课论文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思想条件 一,詹姆斯?斯图亚特 他先于亚当?斯密而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论述了工人由于重复操作而获得灵巧性?他比泰勒早100多年指出了工作方法研究和刺激工资制的实质?他还提出了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分工问 题? 二,亚当?斯密 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 论述管理中控制的职能,计算投资还本的必要? 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的论述,分工有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 分工在管理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好处? 三,大卫?李嘉图

在资本和管理技术的关系上提出了所谓的“工资 规律"? 提出了关于经济人的群氓假设:社会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 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从这一个假 设出发的必然结论是,对这些群氓只能用绝对的,集中的权力来统治和管理? 古典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 二,亨利?法约尔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贡献 (一)法约尔概括了管理的一般原理 (二)法约尔区分了经营和管理 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认为管理是一门具有独立规律的学科? (三)提出了14项"一般管理原则“ (四)法约尔认为管理者需要重视五个方面的管理职能 即计划plan,组织organize,指挥command协调coordinate 和控制control.

(五)为整个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总结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伟大意义古典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古典的管理理论建立了一套有关管理理论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则,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并且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总结管理思想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早期提倡者 (一)行为科学的提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 (二)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20-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实行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

西方社会思想史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论文标题理想国与乌托邦 姓名骆昊 所在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业班级社会学 学号0121111824 指导教师孙丽敏 完成日期2014年1月2日 得分

理想国与乌托邦 内容摘要: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写下《理想国》,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而时隔千年后,莫尔的《乌托邦》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乌托邦》源于《理想国》但是又高于《理想国》。该论文从体模式、生活方式、财产、婚姻男女关系分析两者的相同性,差异性。 关键词:乌托邦理想国柏拉图莫尔 柏拉图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写出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同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政治家莫尔手下的乌托邦,他们有部分观点相似,但是却还存在着差异与不同。理想国和乌托邦都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对未来设计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理想社会,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理想国中却带有明显的阶级倾向性,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乌托邦则又有很明显的民主性质。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他的社会思想模式的构建主要存在于他的巨著《理想国》之中,他有很多的空想主义成分,被称为早期的乌托邦。他的这一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有很大影响。托马斯·莫尔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为人正直,最终由于与国王意见不合而被处死。莫尔著有《乌托邦》一书,对英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构想了一个没有金钱,没有私有财产,人人丰衣足食,和睦相处的理想的美好社会。这个理想的乌托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有一定空想成分,但在有些方面却有些现实意义。所以,我想对这两个空想的理想模式做个比较。 “理想国”与“乌托邦”在政体模式、生活方式、财产、婚姻男女关系等方面有诸多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所以,我将会从这些方面将两者作个比较。 1〃政体模式: 柏拉图认为,国家有5中政体形式,由好到坏依次是王者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其中王主政体是柏拉图最推崇,认为是最理想、最正义的政体,认为它是最能照顾全城邦全体公民利益,各等级按其本性做自己的事并保持和谐一致的政体。在这个政体里是由一个哲学王统治的,这个哲学王“并不是用来考虑国中某个特定方面的事情,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的。”[1](p.146)这个哲学王“是具有天赋又经过良好教育和锻炼而达到至善的人,是懂得事物的实在知识,特别是正义本身、善本身和治国知识的人,是具有一切美德中最大美德,有强烈的爱国心,能照顾全城邦利益的人。”他是“实践证明的文武双全精通战争与哲学的最优秀人物”[2](p.256)所以,柏拉图认为,由哲学王治理的社会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这才是一个政治修明的理想城邦!而在莫尔“乌托邦”的政体模式中与此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他所要建立的可以看成是一个民主政体。乌托邦的基层官员由直接选举产生,由30户人家选举出一名,称飞哈拉;然后再由10名飞哈拉选举出一名中层官员,称为首席飞哈拉;然后再由一个城市全体飞哈拉选举出该城市的总督,作为城

西方管理思想史

期末作业考核 《西方管理思想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行为科学 答: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2.公平理论 答: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3.社会系统学派 答:社会系统学派是当代西方出现的比较早的一个管理理论,它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成果,认为社会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组织的这个协作系统,进而指出组织这个协作系统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活动来加以影响和协调的。 4.决策理论学派 答: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要素包括哪些? 答:法约尔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称之为管理的要素。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三个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第二,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学会工作。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身工作的做法,并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己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第四,资方与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资方做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几乎将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们身上的管理方法。 3. 韦伯对权力的分类是什么样的? 答:①合理的法定的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②传统的权力。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③神授的权力。它是指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 4. 双因素理论的两个因素和四种状态分别是什么? 答:双因素理论阐述了四种状态:满意、不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两种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实际及所学的知识,阐述霍桑实验发现的非正式组织对你的启示。 答: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的平衡,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目标服务。

留学生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留学生) (专业代码:030301) 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具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在本学科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能力,并能提出独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利用专业外文资料。培养从事社会学理论、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能够适应国家相关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新闻媒体等实际工作。 2.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二、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教育部的学科分类系统中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一)学科专业 学科门类:法学(03) 一级专业:社会学(0303) 二级学科:社会学(030301) (二)研究方向 1.文化社会学 2. 民俗社会学 3. 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 (三)授予学位 法学硕士 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学术前沿专题讲座)、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补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四类。硕

士研究生应修最低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各类课程学分要求如下: 1.必修课程(不少于27学分) (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7学分,由研究生院统一开设)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每位硕士生根据导师要求选修3门课。每门学位基础课为54学时,计3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每位硕士生根据导师要求选修3门课。每门学位基础课为54学时,计3学分。) (4)学术前沿专题讲座(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5次的国内外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或参加按学科专业组织的专题讨论,考查方式为提交会议论文或学术文章,本环节计2学分。 2.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每位硕士生选修3门课,其中1门为专业外语;1门为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每门选修课为36学时,计2学分。) 3.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需补修“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2门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考核合格即可,不计学分,但成绩记入档案并注明“本科”字样。 4.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2学分) (1)教育实习或社会实践 1学分 (2)科研工作 1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课程将采用主讲教师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应认真阅读导师组和导师制定书目,按时完成读书报告、资料翻译、学术评论、学年论文等作业。在此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建构良好的专业基础。学生在选定的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社会调查地点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社会调查报 告,学位论 文必须有社会调查资料支持。学生应积极申报“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或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在研究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二)考核方式 研究生按照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经审核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研究生,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研究――――以XX区家族企业为例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家族企业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家族企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制度,家族式管理也被看成是一种落伍的管理方式。事实上,家族不仅是稳定人心力量的源头,也是人类拓展事业及经营财务的基本单位。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大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并且在各国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我国而言,深入研究家族企业发展问题特别是代际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度。中国家文化积累之深厚,及其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家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家族企业在代际传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成了这些企业的一个隐痛。据统计,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许多家族企业往往在创业者去世或不再管理公司之后结束,大约

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二代,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三代,仅3%能进入第四代,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继任对于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家族企业也到了由第一代换班到第二代的时期,家族企业继任问题显得比任何时期都重要。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比较重视,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由于家族企业的实践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表现出对家族企业研究的关注,但是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理论,更多的研究是借用西方的理论进行诠释,缺少指导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所在的XX市,位于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我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拥有省一级管理权限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而作者工作地XX区,位于XX西北角,是XX市最大的中心城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XX市和XX区的经济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优越的区位优势更得益于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即民营经济的兴起、迅速发展及其体制机制的领先。然而XX 民营企业大都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并且大部分家族企业目前仍由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所经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家族企业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特别是在当前XX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之际,家族企业如何成功进行代际传承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甚至是理论

考研社工专业英语单词+面试

●社会工作:social work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案主:client ●个案社会工作:social case work ●团体社会工作:social group/team work ●社区社会工作:social community work ●社会工作导论: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实务:social work practice ●做好事的人:do-gooders ●预防贫穷协会:the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auperism ●慈善组织协会: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睦邻运动:the settlement movement ●汤恩比馆:Toybee Hall ●霍尔馆:Hull House ●《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 ●《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 ●《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 ●全美社会工作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人类行为的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behavior ●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of Human Behavior ●人格紊乱:personality disorders ●客观事实:objective facts ●主观感受:subjective feelings ●问题觉醒:problem awareness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老年人虐待elder abuse ●遗弃:abandonment ●忽视:neglect ●吸毒:addiction disorders ●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社会问题:social issues ●社会调查:social research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 ●/a disadvantaged minority ●独身子女:the only child ●单亲家庭:a single parent family 农民工:migrant workers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 ●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越轨:delinquency ●矫治:Correction ●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Theories& Methods for Social Investigation ●社会调查方法Methods for Social Investigation ●社会工作Social Work ●社会统计分析与SYSTAT应用 Social Statistics Analysis&SYSTAT Application ●社会统计学Social Statistics ●社会问题研究Research on Social Problems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社会学简论Brief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社会学理论专题Current Issues in Theories of Socilolgy ●社会学问题研究Research on Problems of Sociology ●社会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of Sociology ●社会主义财政学Finance of Socialism ●社会主义各国政,经体制讨论 Discussion on Political&Economic Systems in Socialism ●社会学Sociology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案主Client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 ●社会心理Social mental state ●社会调查The society investigates ●个案社会工作Social cases work ●团体社会工作Social group work ●社区社会工作social Community work ●社工导论The introdution of social work ●社会调查应用the application for society investigates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失恋Disappoint in love ●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situation ●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社会福利制度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社会公德social morality ●单亲家庭single parent family ●独生子女the only child ●失业率rate of unemployment ●民工the imigrant worker ●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社会工作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国外社会学学说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the West

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工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工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摘要:有必要就工资理论给出定义,工资理论:研究工资的所有理论的总称,工资的概念,所谓工资,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狭义的工资只包括货币工资不包括福利;广义的概念则是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的总称,如计时工资、计件、奖金、津贴、补贴及职工、个人福利,更广义:非雇用劳动者,如个体劳动者、农民,的劳动收入,包括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的收入,也属于工资的范畴。 总体来说,西方经济思想史中有这样的工资五大理论:早期的工资学说、边际生产力工资论、供求均衡工资论、工资谈判论、分享工资论。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一)早期工资学说,①生存工资论,这一理论是由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的,在这里,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②工资基金论,这一理论则认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三)供求均衡工资论,其代表人物马歇尔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二者均衡时的价格。 (四)工资谈判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取决于市场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 (五)分享工资论,代表人物马丁.魏茨曼:员工工资不再按工作时间确定固定的工资,而是把员工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相联系的制度。这就是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挂起钩来。 二、重要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理论的思想

(一)阿奎那 阿奎那在他的封建农奴制度论中提出了关于劳动是上帝所喜悦的说法。按照他的意见,为了维持生活、防止游手好闲、加强到的风尚和获取施舍机会,劳动都是必需的。但是,因为阿奎那生活于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所以他对劳动的看法贯穿了等级制的观念。在他看来,劳动有贵贱之分:体力劳动是低贱的,是“下等人”、即奴隶和农奴所做的事情;只有脑力才是高尚的,适合于“上等人”、即奴隶主和封建主的身份。有他的理论中不难看出其对一般体力劳动力的歧视,奴隶和农奴做的事仅仅只是其应该做的必需的行为,更没有所谓的工资的说法了,这也说明一部分早期没有工资理论的原因。 (二)威廉·配第“工资论” 到了威廉·配第时代的英国,工资是由法律规定的,国家规定了工资最高限额。配第力图从理论上论证政府所规定的工资额。 配第提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他说,法律应该使劳动者只能得到适当的生活资料;法律不应该把工资规定得低于工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之下。 日平均工资的价值是由劳动者“为了生活、劳动和延续后代”所需的东西决定的。配第还把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 (三)亚当·斯密“劳动成本理论” 斯密有几种工资理论,譬如说生存工资理论,讨价还价工资理论,生产力理论,剩余索取权理论以及工资基金理论两方面. 斯密说,在工资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劳动者相对于雇主来说处于不利的位置。雇主很少,他们联合起来很容易,并且法律允许雇主联合却禁止劳动者组成工会。议会中的很多法律都反对提高工资却没有一个反对降低工资的。而且雇主拥有广泛的资源,即使是在罢工中他雇佣不到劳动者进行生产,他仍然可以生活下去。“而对于工人来说,没有收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能够维持一个星期的生活,极少能够维持一个月,几乎没有人可以活到一年。” 在讨论工资时,斯密提出了工资基金原理,此原理是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一个重要工具。此原理认为存在着支付工资的一定量的固定资本基金。由于生产过程需要消耗时间,它需要事先生产的物品譬如说食物、衣服、房屋以及生产工具和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

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 霍布斯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 关键词:霍布斯卢梭社会契约论自然状态 内容提要: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霍布斯和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国家、历史、环境不同,他们对社会契约的定义、解析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均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论述和认真探讨。 引言 作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与卢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契约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什么同样强调社会契约,而现今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则是半总统制呢?霍布斯与卢梭在各自社会契约上的不同观点对其本国的政治制度必然有较大的影响。 一、霍布斯与卢梭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 出生于战乱年代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一位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的人。对战争和秩序缺失的恐惧伴随了霍布斯的一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的学说不是对抗革命,而是顺应历史出现的。当时社会异常动乱,党派的倾轧,连年的战争,严重威胁着个人的生命与财产。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对这种状态深为不安。因此,霍布斯提出和平是自然法的首要法则,符合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更符合社会向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定发展。在当时混乱的状况下,只有先靠强力,靠绝对专制的权力才能得以保证。 (二)卢梭背景 卢梭(Jean Jacque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18世纪40年代,卢梭非常困难,他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笔者认为,其人生经历对其追求“人民主权”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他接受霍布斯、洛克等人思想的同时,又予以了发展。 二、霍布斯与卢梭思想社会契约论的比较 霍布斯主张订立社会契约的要义是维护秩序与安全,其哲学基础是消极自由观。与之相反,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基在积极自由观之上。此外,在自然状态、权利转让等方面也有很大分歧。以下是两者较大的分歧: (一)自然状态上的不同观点 1、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西方社会思想史重点解读

1. 学习和研究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学科史与学科修养; “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这一洞见也是研究社会思想史的主要理由。 2、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学科史就是学科; “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黑格尔)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包括学科史。 2. 西方社会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城邦制度——城邦社会学——城邦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城邦公民行为(善的问题) 世纪帝国——世界主义社会学——世界公民观念;世界主义理想 基督教团契——基督教会社会学——信念共同体;人与上帝的关系 工业社会组织——工业社会社会学——市民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组织 3. 研究社会思想史的途径和方法 (1)即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寻求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我们要问:“创始人说了些什么?” (2)英克尔斯说的第二条途径是经验主义的途径,即我们对现代的社会学著作加以研究,以期发现这门学科最关心的是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问:“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些什么?” 解释学的方法;以傅伟勋先生提出的“创造的解释学”为示例: (a)原谓,即“原作者(或原思想家)实际上说了什么?” (b)意谓,即“原作者真正意谓什么?” (c)蕴谓,即“原作者可能说什么?” (d)当谓,即“原作者本来应该说什么?” (e)层次自问:“做为创造的解释学家,我应该说什么?” 意识形态的批判方法;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个在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原则:社会地位对于塑造思想家的思想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这一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的永久财富。与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的名字联在一起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就是在受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有力影响下形成的。知识社会学坚持个别思想家所表达的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某个集团或集体的观点,他的著作表达外在的社会潮流,知识具有集体的性质,这是全部认识论的基本点。 反思社会学的方法;美国社会学家古尔德纳的“反省的社会学”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社会分析方法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进行批判性的社会学分析。 4. 智者文化 智者文化是公元前5—4世纪流行于希腊的一种社会思潮。他们把早期而向认识自然的宇宙论研究转向主要研究社会和人事,把逻各斯作为自然的“真理”转而关联于社会、法律等人文的“德性”,并试图以此来克服爱利亚学派和拯救现象者那里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对立。 智者(Sophistes,来自Sophia“智慧”)一词,意思应该是“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专门指称那些传授各种知识、收取报酬、擅长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职业教师。智者不是为了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即培养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 5.关于城邦国家的论述,主要在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了解)。 在探讨城邦的起源时,柏拉图的切入点还是伦理道德问题。他是从讨论什么是“社会正义”开始的。在对什么是“正义”的问题作了一番检讨以后,柏拉图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即“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