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1991 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

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为消长

D 平衡协调

E 互相转化

2 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B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C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D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E 肾主藏精的生理功能

3 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 A 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 B 肺具有布散水液的功能 C 肺具有输精于皮毛的功能

D 肺为脏腑之华盖

E 饮入于胃上归于肺

4乙癸同源应归属于 A 肝和心的关系 B 肝和肺的关系 C 肝和肾的关系 D 肝和牌的关系 E 肾和牌的关系

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 气能生津 B 津能化气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气能行津

6 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 经别 B 别络

C 浮络

D 孙络

E 奇经

7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酸则 A 脉凝泣而变色 B 皮搞而毛拔 C 筋急而爪枯D 肉胝皱而唇偈 E 骨痛而发落

8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A 体内气机的逆乱

B 体内阴血的不足

C 体内阳气之变动

D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E 体内筋脉失常

9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的经脉是 A 手少阴心经 B 任脉 C 冲脉 D 足阳明胃经 E 足太阴脾经

10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属于

A 逆治法

B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C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D 扶阳配阴扶阴配阳

E 以上都不是

11 李士材的《诊家正眼》把脉象分为多少种 A 24 种 B 28 种

C 27 种

D 32 种

E 36 种

12 望色十法中夭是指 A 色惨 B 色闭 C 色开 D 色深浓 E 色枯楠

13 腐苔主病与哪一项无关 A 食积 B 痰浊 C 湿温 D 肝痈 E 下疳

14 多食易饥大便漉泄是 A 食积不化 B 脾胃虚弱 C 肝牌不和 D 胃火亢盛 E 胃强脾弱

15 天亮咳甚属于 A 寒湿 B 肾亏 C 脾虚

D 燥热

E 肺实

16 下列哪种脉象不主实证 A 革脉 B 滑脉 C 结脉 D 肾脉 E 弦脉

17 解索脉的特征是

A 脉在筋肉之间脉搏极迟慢

B 脉在筋肉之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

C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

D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

E 以上都不是

18 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属于

A 足厥阴肝经病证

B 足太阴脾经病证

C 足少阴肾经病证

D 足少阳胆经病证

E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19 少阴热化证的心烦不寐是因 A 热扰胸脯 B 热扰心神 C 内有燥屎 D 肝阳上亢 E 水亏火旺

20 温病上焦病证不见以下哪个症状 A 口渴 B 谵语 C 肢厥 D 瘛疭 E 脉浮数

21 哪味药可治痹痛疥癣 A 麝香 B 牛黄 C 冰片 D 苏合香 E 菖蒲

22 蜀漆的来源是 A 漆树的枝叶 B 泽漆的全草 C 黄常山的嫩枝叶 D 干漆的加工品 E 田三七的根

23 蟾酥内服一次用量是 com~003 克 com~06 克 com~02 克com~0004 克 E 以上都不是

24 我国最早记载制成乌头碱结晶的文献是 A 《本草纲目》 B 《本草蒙荃》 C 《炮制大法》D 《白猿经》E 《本草备要》

25 地龙的功效是

A 息风平喘祛风湿

B 息风利尿退黄疸

C 息风利尿退虚热

D 息风安神平喘咳

E 息风平喘通经络

26 栀子的归经是

A 心肺胃三焦经

B 心肝胃肺经

C 心肺胆膀胱经

D 心胃肝胆经

E 心胃肺膀胱经

27 清肝养血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A 谷精草 B 密蒙花

C 青葙子

D 菟丝子

E 沙苑子

28 固精缩尿兼能涩肠止泻的药是 A 金樱子 B 桑螵蛸

C 覆盆子

D 赤石脂

E 乌梅

29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 A 清热泻火 B 泄降逆气

C 引药下行

D 通泻大便

E 燥湿坚阴

30 既能燥湿止带又能消肿排脓的药是 A 乌贼骨 B 白蔹

C 白芷

D 苍术

E 白果

31 下列方剂的组成药物中含有生地黄的是 A 阳和汤 B 炙甘草汤 C 六昧地黄丸 D 泰山磐石散 E 玉女煎

32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功用各有所长其中紫雪丹长于 A 清热

B 解毒

C 豁痰

D 开窍

E 镇痉

33 犀黄丸的功用是

A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B 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消散瘿瘤

C 解毒消痛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D 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凉血消肿

E 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症

34 苇茎在千金苇茎汤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 A 清肺泄热 B 生津止渴 C 化瘀排脓 D 润肺排痰 E 利湿消痈

35 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脉虚弦者治宜选用

A 一贯煎

B 越鞠丸

C 逍遥散

D 四逆散

E 以上都不适宜

36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体倦口干舌红少苔脉象虚数者治宜选用

A 导赤散

B 白虎加人参汤

C 生脉散

D 竹叶石膏汤

E 王氏清暑益气汤

37 既可用以治疗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崩漏或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淋漓不止又可用以治疗脾不健运所致的食少体倦神疲少寐的方剂是 A 温牌汤

B 健脾丸

C 清脾饮

D 实脾散

E 归脾汤

38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臆气不除者治宜选用

A 三子养亲汤

B 苏子降气汤

C 半夏泻心汤

D 四磨汤

E 旋覆代赭汤

39 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者治宜选用

A 复元活血汤

B 桂枝茯苓丸

C 失笑散

D 生化汤

E 温经汤

40 外感咳嗽经用解表宣肺方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臼者治宜选用

A 杏苏散

B 桑杏汤

C 桑菊饮

D 止嗽散

E 泻白散

41 肺痈成痈期的病理是 A 热盛血瘀 B 热伤肺气 C 肉腐血败 D 热毒留恋 E 以上都不是

42 哮证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

A 宿痰内伏于肺

B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C 痰气相击气道被阻

D 邪客于肺气道不利

E 脏腑虚弱气失所主

43 饮证与水肿同为津液病变其不同在于 A 邪在表与在里 B 正虚与邪

盛 C 饮邪的多少 D 局部与全身 E 上部与下部

44 某患者久咳兼有便漉乏力之症医师用六君子汤治疗病情有所好转此种治疗方法符合中医哪种治则

A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 益火消阴

C 开通表里

D 塞因塞用

E 虚补其母

45 症见喘促短气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咽喉不利口干面红舌质淡红脉象细弱当属何种证候

A 肺阴亏虚之喘证

B 肺脾气虚之喘证

C 肺气阴两虚之喘证

D 肺肾阴亏之喘证

E 脾肾两虚之喘证

46 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治疗应取何法 A 益气生血甘温除热 B 滋阴清热 C 益气养阴 D 养血解表 E 以上都不是

47 记载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者是哪一书

A 《灵枢胀病》

B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C 《金匿要略痰饮咳嗽病》

D 《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

E 《丹溪心法咳嗽》

48 症见自汗或盗汗汗液粘或衣服黄染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沉滑属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宜用

A 龙胆泻肝汤

B 黄苓滑石汤

C 三仁汤

D 四妙丸

E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9 虚证不寐的病理变化主要与下列哪项有关 A 阴血不足 B 气血两虚 C 脾虚胃弱 D 胆虚有热 E 阳气不足

50 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出自何书

A 《景岳全书》

B 《济生方》

C 《血证论》

D 《丹溪心法》

E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51 反胃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 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B 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C 健脾和胃理气降逆

D 养阴益胃理气降逆

E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52 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A 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B 肾阳不足寒邪内侵

C 脾阳不振寒邪内侵

D 寒邪内侵阳气不运

E 阴寒内盛外寒入侵

53 用槟椰南瓜煎治疗绦虫病其服药顺序是

A 槟榔南瓜子元明粉

B 槟榔元明粉南瓜子

C 南瓜子元明粉槟榔

D 南瓜子槟榔元明粉

E 元明粉南瓜子槟榔

54 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胸院痞闷纳少泛呕肢体倦怠舌苔自腻脉濡缓治宜选用

A 藿香正气散

B 平胃散

C 五苓散

D 胃苓汤

E 理中汤

55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是哪一本书最早提出来的

A 《诸病源候论》

B 《景岳全书》

C 《金匮要略》

D 《医学心悟》

E 《张氏医通》

56 首先指出噎隔的基本病理为食管窄隘使然者是哪一医家

A 叶天士

B 徐灵胎

C 张景岳

D 王清任 E

朱丹溪

57 张某腹中绞痛欲吐欲泻不得烦躁闷乱脉象沉伏可选用

A 玉枢丹

B 霍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C 燃照汤

D 蚕矢汤

E 竹叶石膏汤

58 哪一书将痢疾称之为滞下 A 《内经》 B 《难经》 C 《诸病源候论》 D 《千金要方》 E 《外台秘要》

59 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者治疗首选方为

A 川芎茶调散

B 龙胆泻肝汤

C 芎芷石膏汤

D 桑菊饮

E 天麻钩藤饮

60 眩晕病机颇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下列哪四个方面

A 痰火风瘀

B 风痰湿瘀

C 风痰虚瘀

D 痰湿虚瘀

E 以上都不是

61 中风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用何方最佳

A 桃仁红花煎

B 天麻钩藤饮

C 当归四逆汤

D 黄芪桂枝五物汤

E 补阳还五汤

62 下列各病证中除了哪个病证外都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

A 感冒属于表寒里热者

B 胸痹属于痰热蕴结兼风热表证者

C 肺痛初起喘较甚者

D 喘证属于风热犯肺者

E 饮证属于饮犯胸肺症见热盛有汗咳喘者

63 在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乏力等症发则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有尖叫与二便失禁等也可仅有短暂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苔白腻脉多弦滑此属痛症哪种型

A 脾胃虚弱

B 肝火痰热

C 阴虚火旺

D 肝风痰浊

E 痰瘀互结

64 厥证的基本病理为

A 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B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C 痰随气升上蒙清窍

D 失血过多气随血脱

E 以上都不是

65 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肢体强劲而不温面白唇黯喉中痰声静卧不烦苔自腻脉沉滑其治疗宜选用 A 局方至宝丹 B 菖蒲郁金汤 C 苏合香丸 D 牵正散加味 E 礞石滚痰丸

66 阳痿的发病机理每多涉及到哪几经

A 心肺肾三经

B 肝肾胃三经

C 肺牌肾三经

D 牌胃肾三经

E 心肝肾三经

67 癃闭的发生是由于何者气化失常所致 A 肺 B 脾 C 肾

D 三焦

E 膀胱

68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在于 A 属虚属实 B 在表在里 C 属寒属热 D 尿痛与不痛 E 血在尿前尿后

69 消渴的病理主要是

A 劳累过度伤肺损牌

B 劳欲过度损伤元气

C 饮食不节食积化热

D 燥热偏胜阴津亏耗

E 气郁化火消烁阴津

70 痿证的病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肺热伤津 B 湿热侵淫

C 脾胃虚弱

D 肝肾阴亏

E 寒湿侵袭

71 痹证属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何方为通用的基础方进行治疗

A 防风汤

B 羌活胜湿汤

C 独活寄生汤

D 蠲痹汤

E 当归四逆汤

72 《理虚元鉴》所说的治虚有三本是指哪三脏

A 心肝肾

B 肺肝肾

C 心肝脾

D 牌肝肾

E 肺牌肾

二B型题

A 左肾右命门说

B 两肾总号命门说 C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D命门者目也说 E 命门为水火之宅说

73 《难经》关于命门的论点是

74 《内经》关于命门的论点是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B 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C 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于头目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75 宗气的分布是

76 卫气的分布是

A呼吸喘促胸胁胀满 B呼吸喘促气粗有力 C 呼吸喘促咯痰粘稠不易咯出

D 呼吸喘促声低无力

E 呼吸喘促呼多吸少

77 肾虚喘促为

78 肺虚喘促为

A 足三里

B 中府

C 肺俞

D 上巨虚

E 期门

79 肺病时按压哪个穴有压痛

80 肠痛时按压哪个穴有压痛

A 龟板

B 龙骨

C 鳖甲

D 牡蛎

E 代赭石

81 功能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药是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营气为 (分数:2.00) A.水谷之气中的彪悍滑利部分 B.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解析:解析:营气为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达全身,作用为:化血液、营养全身。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不足导致的常见病症 (分数:2.00) A.易外感邪气 B.热性病变 C.血虚证√ D.无汗、多汗、自汗 解析:解析: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的作用 (分数:2.00) A.生化血液√ B.防御外邪 C.温养全身 D.调控腠理 解析: 4.宗气的充盈与下列哪些有关 (分数:2.00) A.肺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饮食营养 D.以上均是√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分数:2.00) A.行呼吸 B.行血气 C.资先天 D.温分肉√ 解析: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 更 新 微 信 k a o y a n j h y , Q Q 群 91790 84 85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肾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肾的病机 肾的病机,即是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组织之一,由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肾阳、肾气、肾阴、肾精等方面。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主水功能。藏精功能失调,则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从而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机能不良;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出现尿少,或聚水而为水肿或腹水、或为多尿、小便清长,甚则小便失禁等。 应当指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的病变中往往只言精气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所以,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等方面。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这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的精和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分述如下: (1)肾精亏虚 (2)肾气不固 肾精亏虚,其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肾的精气亏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损耗,后天失养所致,其病理表现是,在婴幼儿时期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在青年时期,则可影响“天癸”按时而至,从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滑泄、阳痿等到病理表现。 肾主骨而生髓,肾精不足则可致髓虚骨失所养,故见骨骼痿软、两足痿弱无力;髓虚无力充脑,脑髓空虚,则神衰而智力减退、动作迟钝。总之肾精亏虚,在小儿则发育不良或障碍,在成人则早衰而体弱。 肾气不固,其形成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所致。其病理表现则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从而可见遗精、滑泄等症。影响其纳气功能,气浮于上,则可见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而喘等症。肾虚则对二便失于因摄,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症。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4 年04 月0]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13?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Z子 B.水为火Z所不胜 c.火为土Z母 D.金为木Z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Z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屮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屮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耍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丁奇恒Z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而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13?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饮C.水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屮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 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 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 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 A.“寒者热之”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热者寒之”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 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 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 C.阴阳俱盛 D.阴阳俱虚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 6.“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 A.实热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3、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 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痰饮的致病特点为 (分数:2.00) A.阻滞气血运行√ 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C.影响血脉运行 D.影响新血生成 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2.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 (分数:2.00) A.饮食不当 B.情志内伤 C.药物服用不当 D.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 (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石;空腹吃柿子、生枣,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出现胃结石;饮用硬水等易出现肾结石。 (2)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脏腑功能失调,药物沉积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以至某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形成结石体质。 3.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 (分数:2.00) 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B.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侵袭肌表,常兼他邪√ 解析:解析: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致病特点为: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同一种疠气致病,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4.下列哪项是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内容 (分数:2.00) A.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 B.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C.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D.外所因一一六淫;内所因一一七情;不内外因——劳倦、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解析:解析: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的论述是: (1)外感六淫为外因。 (2)七情内伤为内因。 (3)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 A题为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B为《内经》所述,C是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观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总分:13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9,分数:29.00) 1.存导致肾阴亏虚的原因中,较为次要的是 (分数:1.00) A.久病伤阴,累及于肾 B.五志过极化火,耗及于肾 C.幼年肾气虚弱,老年精气衰退√ D.他脏为病,累及于肾 E.房劳过度,耗伤于肾 解析: 2.“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分数:1.00)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解析: 3.“故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肺脾气化失司,津液停积 D.肾病及肺,子病犯母√ E.肾病及肝,母病及子 解析: 4.《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分数:1.00) A.气机逆乱 B.阴血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津液亏虚 E.筋脉失养 解析: 5.与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密切相关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肝血不足 B.肾精亏损√ C.肺气虚衰 D.肾气不固 E.脾虚不运 解析: 6.阴阳不能相维系,可出现 (分数:1.00)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E.刚损及阳,阳损及阴 解析: 7.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 (分数:1.00) A.肺脾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肺肝肾 E.肺脾肝 解析: 8.临证所见“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其病机是 (分数:1.00) A.太阳之脉终结 B.少阳之脉终结 C.阳明之脉终结 D.太阴之脉终结 E.少阴之脉终结√ 解析: 9.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1.00) A.阴虚不足,虚阳上亢 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 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 D.阴寒壅盛,阳气浮越于外 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 解析: 1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4年04月01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2019中医考研专硕大纲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 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3.阴阳学说 Ⅰ.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用于疾病的治疗 Ⅱ.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四、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理论 谈到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大家首先能够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帝内经》,即将面临医学考研的你们应该都清楚《黄帝内经》在中医中的重大作用,接下来我们具体重点讲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 A.易:于蒙蔽心神√ B.易于阻滞气机 C.影响血脉运行 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的致病特点为: (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溢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2.下列哪项叙述与“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无关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主 C.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D.病程的缠绵性——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D为湿性黏滞的致病特点。 3.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生五邪” A.内风 B.内寒 C.内湿 D.内暑√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 4.“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是由于 A.味过于酸√ B.味过于苦 C.味过于甘 D.味过于辛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5.“( )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A.忧 B.思 C.悲√ D.恐 《素问·举痛论》原文。 6.下列关于湿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C.湿为阴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 D.气机升降失常,则导致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C项为寒邪的特点。 7.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属于 A.怒则气上√ B.惊则气乱 C.悲则气消 D.恐则气下

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 谈到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大家首先能够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帝内经》,即将面临医学考研的你们应该都清楚《黄帝内经》在中医中的重大作用,接下来我们具体重点讲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2012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2012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 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 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肝的病机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肝是人体储藏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里关系。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身之筋膜)、目(肝开窍于目)、爪(肝其华在爪)等,均有密切联系。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尚能管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应当指出,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易逆、易郁之特性。 肝阴、肝血除能滋养肝脏本身外,并能涵敛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滋助肝气使其疏泄条达得宜而不郁滞;尚能养目使其视物清晰;营养筋膜使其坚韧有力等。可以看出,肝之生理功能涉及到人体的气、血、津液、筋脉等各方面,而主要仍与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1)肝气郁结(2)肝气横逆(3)肝火上炎 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考研真题 本书严格遵循《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要求,共分为9章,每章均对大纲规定考点进行了详尽解析,相关考点插入往年真题。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 (1)归纳考点:根据考纲要求,系统地梳理了核心知识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详解真题:精选近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插入到相应考点后面,对考生了解某一考点的出题情况、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巩固重难点知识都大有裨益。 第1章绪论 1.1考纲要求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3.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 (1)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是应用中医独特理论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 (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