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引领带动德育教育的开展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传统文化引领带动德育教育的开展

德育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人格塑造课程,它以先进正确的思想来引领人,帮助人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行,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它承载着几千年来华夏文明,记录着历代先贤的伟大思想,尤其是多年来累积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历久弥新,它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根,是整个民族优良传统的魂,更为开展好当代德育教育提供了无数优秀的素材和经验积累。本文追本溯源,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影响,认为应当以传统文化引领和带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使之代代流传。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文化关联;影响探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代中国,始终在世人面前蒙着一片神秘的面纱,中国传统文化若要追本溯源也说法颇多,其中较为正统的要数“盘古开天辟地起,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之中谈到的“盘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之初,宇宙一片混沌,将这混沌打破并孕育除了天地,其中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传说中的他为人形,神于天、圣于地,这里是中国最早人定胜天的理论,赋予了盘古人的形态,认为人之力定能胜天,因为就连天地也是由神化了的人创造的。“三皇五帝”中,燧人氏“钻木取火”传递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伏羲氏通晓音律,善观星相,是人类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神农氏“尝百草”医病救人,开垦荒地,代表的是悲天悯人、开疆辟土的精神;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强调实行道德治理,提出道德、德育思想。这些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与其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不如说是中华民族人民在劳动中日益提炼的智慧精髓,形象的反映着自古以来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悲天悯人、开疆辟土、崇尚文化、团结奋进的道德品质更是渗透其中。这与当今社会提倡的道德品质毫无违和。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十足经历了鼎盛时期和沉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但在这一时期思想却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形成了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影响深远的“儒、墨、道、法”也從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其影响直至今日仍然深远。其中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先贤,倡导“仁、义、礼、智、信”,后来汉、魏、六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到了统一和发展,直至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时代。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传统文化的发展脚步也从未停止。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流传下许许多多令人称颂的先贤事迹和神话典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启迪,对于当代德育教育而言,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因此以传统文化带动当代德育教育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德育教育影响的正确解读,这项工作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重道远,其中首先应重视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先贤提出“天下为公”,最早记载于《礼记·礼运》,解释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首先指的是君王之位是天下人的,而不是君王自己的。后来被孙中山先生引申为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是整个天下的兴衰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获得民主自由而努力奋斗。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种种新思想的冲击,这其中不乏个人主义和小集体主义的言论,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甚至有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思想是个人主义的极端错误,问题就在于忘记了传统思想提出的“天下为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才是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正确的理解,应当以祖国的发展和繁荣为最终目的,先完善小我,进而促进大我的圆满,也就是说适当的满足个人利益,应当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集体利益,并非时时处处以个人利益为先。要明白,没有整个国家的繁荣和安定,任何个人的利益都是空谈。因此应当牢固树立“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人人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以此为目的出发去实现个人价值,凝聚整个社会的向心力,提升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古代常常以近君子、远小人来告诫青年人,要多与君子交往,可见“君子”一词由来已久。作为一个人,自然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何为君子?《周易》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指出了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品格,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一个君子,立身于天地之间,要懂得生生不息的自强奋斗,时时刻刻要求上进,不甘于失败,也不惧怕失败。古代君王也不乏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例子,其精神值得称颂。反观当代社会正是社会主义发展、祖国富强的关键时期,时代召唤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后半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作为君子的第二个必备的品格,即厚德载物的容人之量。君子应该从不断的奋斗中,汲取经验,增加自身的美德,吸取他人的优点,成为像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他人,像大地一样有容人之量的人。所为“有容乃大”,只有能够做到包容,才能够做到强大。再反观当代社会,一些恶性事件的开端都是由于没有容人之量,将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闹得沸沸扬扬,有时充斥在网络上的评论和语言可以击垮一个本来没有犯多大错误的人,社会需要人们多一些包容和理解,需要人们有一些明辨是非的能力,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对于个人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显得尤为重要。

(四)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美德故事,都是“尊老爱幼”的典范,所谓的“尊老爱幼”在现在来看,已经不仅仅是字面上尊重比自己年长者,爱护比自己年幼者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谦让、礼让的精神,是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怀,体现的不是小爱,而是大爱。(五)廉洁奉公的美德感召

堅持廉洁奉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依法行政的永恒主题。从我国古代来看,廉洁奉公的例子比比皆是,《左传》记载,“不贪为宝”的小故事,用来提倡廉洁奉公。东汉时期有“杨震拒金”;晋代有“陶母退鱼”;南宋张浚当官却“一贫如洗”……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至今为人所称颂。

(六)知耻求荣的荣辱观

何为荣?何为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以“仁”作为判断荣辱的标准,大的层面而言,以国家兴亡为荣,以国家衰落为辱;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谦恭为荣,以互相仇视诟陷为辱。小的层面涉及个人品格,以劳动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辱;以振兴家族为荣,以辱没家风为辱;以勤俭持家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辱。荣辱观涉及方方面面。放之现代社会,仍然可行。“八荣八耻”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回首清朝时期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烙印,每一个中国人更应知耻求荣,懂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举止为耻,端正个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七)诚实守信、敬业奉献

一个人一生可能会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但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应当秉承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在职责范围内踏踏实实做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正如中国古代先贤,李时珍耗尽一生的精力研究草药,踏踏实实制药,《本草纲目》成了现代医学不可磨灭的贡献。晋商自古以来就有

“诚实守信”的精神,俯仰无愧于天地,经商无愧于市井百姓,唯有这样才铸就了百年辉煌。对于当代大社会高强度的竞争力和各种责任重压下,干一行爱一行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捷径,也可以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

研究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振兴中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卞伟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德育融合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