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承经典文化浸润人生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先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构建体系性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力量源。教育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

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这段话,这不仅仅是对孝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申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挑战,必须向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就教育部门而言,传统文化的实施专家们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

目前教育存在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

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影响,我们把家庭教育称之为扎根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正是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决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质形成,价值观的取向方向。简单的说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道德习惯大多都是由家庭来完成的。社科研究表明,父母抽烟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抽烟的几率是不抽烟家庭孩子的5倍,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其暴力倾向是和谐家庭孩子的8倍,充分说明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在解决许多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发现蛮不讲理的学生背后很多都存在一个不通情理的父母的现象,(例子:我以往教学时期的一个挠人实例)许多老师感叹:“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家长”。简而言之一句话:“家教不好”,难道我们正规的学校教育无法抵御家教的缺失吗?我们又该怎做呢?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之所以没有没落,其原因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伦理道德教育,在《孟子.滕文公上》所记载,早在尧帝时期,就有感于百姓“饱衣煖食,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育人民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只有把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中国传统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

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习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所以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言传身教的正确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培养起了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品格,走入学校、进入社会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路人的和谐交往相处。

再来看看我们学生的家长,包括我们自己给了我们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清末民初,外敌入侵的连连失败,社会民众的民不聊生,外祸内乱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又把传统文化批判的体无完肤,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误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眼花缭乱的物质和科技文明的中国人由全体转向了唯西方马头是瞻的盲目崇拜。当代西方文明追求的是物质的高度发达,在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管法制极其健全,然而犯罪率激增、少年犯低龄化现象的存在,无疑与道德沦丧、父子失教、夫妻关系不睦、家庭崩溃、五伦关系失调的状况有关。

我们学生的父辈成长于把孔子称为“孔老二”的的历史时期,他们本身就存在传统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面前,致使他们文化底蕴明显苍白,他们的教育不仅使民族精神的传承出现危机,就连对孩子日常生活道德的生长也缺乏道德土壤,很容易让孩子迷失做人之根本。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把孩子交给学校一扔了之的越来越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421家庭越来越多,从这一点上看,“做一个明理的人”的基础教育都没有完成、基础道德品质没有养成的孩子也将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

校园。社会的教育称之为体验式直接影响,其巨大威力不容忽视,因为他来自于孩子亲身的体验,而我们的社会目前存在问题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欧美文化的渗透,形成了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观念、追求个人目标的极端利己的社会现实,对学校校正教育的效果造成巨大冲击。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病态时尚和垃圾文化逐渐进入中小学生的精神构成中,如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明星偶像并接受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的影响,可是娱乐圈、体育界、IT行业的庸俗浅薄现象、明星的道德失范行为比比皆是;卡通漫画在学生中很有市场,然而卡通文化中主人公怪异性格、处事荒诞、语言粗俗;包围浸染着学生的商业文化,存在大量的唯利是图的反文化现象。这些负面因素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直接决定孩子的第二个基本要求“做一个思维和行为正常的人”往往与我们教育者的要求南辕北辙。

而学校的教育是“校正教育”,去校正他们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大面积缺失和错位,基本行为准则教育的错误,给我们校正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再加上升学率压力,使得我们头尾难顾。许多人感慨社会、家庭的巨大威力,叹息教育的苍白和无奈。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主要原因是社会全体公民存在的价值迷途、文化断层、道德失范和传统断裂,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以时代精神、以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为基点来实施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没有着力点,没有抓手。“高、远、虚”“假大、空”的德育虚浮现象,“重认知,轻体验;重物质,轻心灵;重公德,轻私德;重结果,轻过程”的德育模式,以“与国际接轨”的泊来文化实施教育,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德育,恰如建筑空中楼阁。

二、小学阶段弥补家庭基础道德教育的入手点——《弟子规》

传统文化浓厚的道德色彩,完善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正是重新进行文化渗透、潜移默化,约束教育以抵御不健康文化侵蚀的最佳利器。从弟子规入手,是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的缺失弥补的最佳途径。

因为中国传统社会认识到了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比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俗语大家也是耳熟能详。而《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生活规范的圣典。《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是指一切有心向圣贤靠近的、有追求的人,“规”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易记易诵,所以也就容易在生活中践行,在教育中落实,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行为的标准,避免了其它文化典籍“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钟茂森教授在撰写的《圣贤教育的闪光》中写到的:“教我们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修道德的功

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只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接人待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等教诲更是超越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从《弟子规》所蕴含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的先后次序问题。《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编写次序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顺序一定是想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进行道德培养,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可以这样说党的教育方针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教育所遵循的方法和规律。

《弟子规》上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首孝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情操。这是因为,小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恩义、情意的情感。如果、恩义、情意地处事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就往往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小题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家人、爱亲戚、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

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人是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敬》上也讲:“长有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

试想,当《弟子规》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日常教育中遇到的无理取闹、张扬傲慢、不懂规矩、无知无相的现象还会在发生吗?

三、中学阶段进行基础道德弥补教育的要求和方法。

1、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者的观念要改变。

细读《论语》,我们就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均可从中找到(如自主学习,平等对话,注重个性发展,重视人格塑造,建构、生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参与和引领,师生相互促进等等)。其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可不必“言必称希腊”,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实在是一座富有的金矿,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开采和有效利用罢了。身为教育工作者当然不应该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但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无疑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若认为教育只是学校或老师的事,那它只会变成不可能的任务,最终害了学生,也害了国家。还有我们现在教育中存在的滥用表扬,不敢进行正当而必要的批评或惩戒了。让我们来看看《论语》中有关批评的一则记载吧: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要而言之,学校德育中批评

决不可少,圣人的伟大和可爱在此展露无遗。《论语》中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类充满教育智慧的语言比比皆是,应该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引导我们走出现实教育中的误区。因人施教,尊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育并非万能……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有些老师担心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答案是否定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德育教育中适当增加伦理学内容的比例,开展以伦理学为切入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懂得五常,懂得天地人,以及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从而养成良好文明伦理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列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或渗透来解决。学生的文化素养好了,就会提升道德标准,也会提升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做事会更加认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都会得到提升。修习传统文化的北师大二附中的试验班,是北京市高考成绩最好的,考上北大的学生数也是最多的,证明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升学率”并不矛盾。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率先垂范,才能使教育过程具有感召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正所谓“播撒阳光者心中有阳光”。

教育者可以从两方面来不断提升自己:

提高核心素养(德和能)。

《论语.述而》上有一句话直到今天仍是对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的最全面、最精炼的概括。“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现在的话

简单的一点说就是作人、做学问要目标高远,一步步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谦虚好学,精准掌握事物规律,处理好无伦关系,做一个行为合乎规律的有道德之人,注重内心修养,调理好性命之学、心性之学,充满爱心。表现于外则是爱人、爱物,爱学生、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是仁的发挥。“游于艺”,艺就是大家熟知的六艺,简单的说就是兴趣广泛、知识广博,技能全面。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

见贤思齐、品正为范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无所息”的情怀、前辈先贤矢志不渝孜孜于学的行动,令人感佩不已。作为一个教师,以前一直都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谓“传道”,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考上高中到大学,至于“做一个正常的人”的基础教育不是我们的事,使他们早就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师只要把我们所教的学科吃透弄准、对考试习题吃透弄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耐心辅导、耐心回答他们的学业问题,就是一个好教师,就教给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就对得起了家长和国家,就完成了当合国家父与子的任务。所以在具体工作中,重教学轻教育,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当遇到教育问题时,总是在抱怨家长、抱怨小学的教师没有完成自己应该成大的任务,以至于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一大堆的问题,所以,遇到问

题时,责难学生、发脾气、以武断的惩罚替代教育时有发生,即使是一些富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也只是在操作中“术”的层面不自觉、不自然的运用道德教育而已。却没有想去从根源上解决它,进而还成为原谅自己教育失败的理由。现在想来,我们自己是否是谦虚好学呢?我们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是否扎实呢?我们自己做到了孝了吗?我们自己的五伦关系处理好了吗?我们在道德层面是一直向先贤前辈靠近吗?我们自己的修为是《易经》中谦虚、知不足、进而进取向上的坤卦之象吗?我们自己做到了“谨”“信”了吗?“品正为范”,如果没有,我们的学生从我们这里有得到了什么呢?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到的道德养成只能是背道而驰、缘木求鱼。

最后,谨引用先贤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内容的选择

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让学生广泛涉猎,而应根据教育目标的指向性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应选择具有实用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如选择《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性读物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经典,进行修身教育,也可以提高一步选择《朱子家训》《论语》、《菜根潭》《学记》《告子》等进行道德培养,还可以从较高层面的《孟子》《道德经》、《大学》、《中庸》等进行治世之学问的探讨,当然更多的是更多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文章等介绍给学生,把原文、译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从现在全国各地传统文化学习实施较好的试点城市的做法看,由于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严重,大部分都采选了《弟子规》作

为切入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读物,效果较好。《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而且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也有大量的书籍、歌曲、影像资料共借鉴使用,可操作性比较强。《弟子规》相比于《三字经》《千字文》更多从细节入手,从孝、悌、谨、信、仁爱、做学问六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做法,以目标指向明确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孔子教学,首倡德行教育,弟子规正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课本,是完成扎根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

3、要根据实际采取多元化实施形式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挥国学在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内容,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以践行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并注意把握传承文化与学习典籍、目标与切入点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整合。

1、做好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是关键。

构建文化育人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实效传统教育的关键,“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氛围中,才能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性命的成长历程。因此,必须以多元化的途径精心营造教育氛围:以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情操。(深圳学习所见)

一般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学会感恩。例如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带领全体师生齐诵《感恩词》;周一至周五的每天早餐前,校园的广播系统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孙悦演唱的《感谢你》,然后,全体师生在语言广播的带领下,齐诵《感恩词》。歌声“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

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伴随着习习的晨风,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轻轻弥漫;琅琅的诵读“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与背景音乐和谐交融,形成一条生命之河,在师生们的心间缓缓流淌。在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们去了解什么是感恩,去明白为什么要感恩,懂得了如何感恩。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可以拨动心弦,荡涤心扉,触及灵魂,陶冶心智。利用音乐这一特性,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把《跪羊图》《生命之河》《弟子规之歌》等优秀曲目穿插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唱、或跳、或奏、或手语等各种方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演绎音乐作品的思想教育精髓,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中,潜移默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比如《生命之河》这首歌曲,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生命像一条河,一条生命之河,缓缓流过我们的心窝。师长的教育和万物的恩惠,如清澈的河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带走了忧伤和困惑,带来了欢乐与祥和。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谦虚礼让,诚实守信,感恩一切。

还可以定期讲座,长期熏修

为了让学生对《弟子规》文化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周会课时间,可以坚持开展《弟子规》专题讲座活动。以校园广播系统和各班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主要载体,播放《弟子规》语音诵读、语句解读,播放动画版的《弟子规》易解,播放著名学者的视频讲课教程等等。各班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认真诵读、学习和感悟《弟子规》。专题的讲座例举:

第一讲:百善孝为先

第二讲: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第三讲:良好的行为习惯——幸福人生基石

第四讲: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

第五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幸福人生

2、主题班会例举:

第1次班会:如何尽孝

第2次班会:文明礼貌伴我行

第3次班会: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

第4次班会:良好的道德规范伴你一生幸福

再就是师生同进,共品经典

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是社会的期望,也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责任。“在圣贤文化面前,我们都是弟子。”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及与至圣大师的对话中陶冶了情操,磨砺了意志,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格,少了些浮躁与颓废,多了些宁静与儒雅。生活中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找到答案,在生活、学习和为人处事当中出现的迷惘,也会因为学习实践《弟子规》而显得清晰,明朗,茅塞顿开。《弟子规》教育实践活动,老师们学中做,做中学,身先士卒,以身垂范,与学生共品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并成为学生生活的楷模、精神的指引,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家校联盟,构建和谐

携手同进,共筑孩子发展平台,家校联盟,构建温馨和谐社会。通过家访、派发“致家长一封信”和发放“学生在家例行《弟子规》情况调查表”等形式,

认真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诵《弟子规》”的亲子阅读、力行活动。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和指导好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提倡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和力行收获,鼓励孩子把《弟子规》中所要求的内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来,切实提高学习实践《弟子规》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校园环境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信息源。因此,要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教育,在环境创设上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儒雅的特点。比如提出“让文化在校园飘香”的口号并以此为目标创设教育环境,在学习区开辟“中华诗词每周一帖”专栏,每周展示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各班开辟励志劝学修身正行的“道德古训专栏”,每周更新内容;设立《中国文化遗产》、《中华传统节日》、《华夏民族风情》等固定宣传栏。突出传统的和谐儒雅的“人境互动”,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修身的人文氛围,为学生道德的发展提供导向。

2、以诵读夯实道德基础

中华文化典籍中灵巧的修辞、铿锵的声韵、优美的辞章,在开发学生智慧的同时也能陶冶完美人格。通过“诵读-熟记-理解-提升”的过程,能使优美典雅的诗句象清泉滋润学生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开掘智慧、洞启德性。如结合高考必考篇目和语文教学,以班为单位开展诗词曲赋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安排一个早读时间集体咏诵古诗文名篇名段,通过诵读,积累典籍中优美的辞章和精彩范文;广播站每天两个时段播出经典名篇和配乐诗朗诵,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雅的诵读场;每学年举办一次“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大型古诗文吟诵比赛。这些诵读活动使典籍的启迪入心入脑,为夯实学生道德基础创造了条件。

3、以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道德情感

“形式多样”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只有活动的形式、层次、规模的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努力挖掘资源,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国学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如把升旗仪式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并朗诵追求完美人格的诗篇,通过理解典籍含义、体味典籍情感,诠释典籍、抒发情怀,激励全体同学自律、反思、内省。以确立班级的状态目标为导向锻铸班级精神,各班以儒学警句格言为蓝本结合实际提出目标进行激励,如“持志养气,博学明理”、“立德明礼,学成行至”、“习文修正身,学理富人生”、“探物悟理,修业养德”等,创设亲善的班级人文环境;每学年举办一次“礼仪妙语”创作活动和“做少年君子”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把自已最好的感悟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进行交流;结合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搭台射虎、开展书法比赛;我们还不定期举办书法艺术、楹联、民乐、民族建筑艺术、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与编织技法等民族技艺的鉴赏讲座。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

教育途径的多元化赋予国学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使文化教育形象化,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是营造浓烈教育氛围,提高教育实效的关键。

4、以践行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

当经典文化中的道德养分在学生的意志、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影响时,要深入持久地发挥其影响,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唯有内化才能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日常生活道德的自主发展,促使自我独立而稳固的道德

素质的形成。要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必须以主体化的道德践行来构筑平台,如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民俗”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分析进行文化溯源;引导学生以中国名人为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认识和吸纳他们的高风亮节,以“我心中的伟人”为主题撰写心得;要求学生回家参加亲友的春节贺年活动并写出感受,布置学生假期为长辈做好事实事,感受传统的孝悌亲情;设立校级“文明礼貌示范岗”,让每一位同学都在正已中正人;班级开展“文明礼貌示范生”上岗活动,进行在岗体验;我组织群众性的校园护绿队、志愿者组织等的制度化活动,组织为老人组、残疾人联合会、孤寡老人服务的社区活动等。主体化的的道德践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认同、接受传统美德,提高了道德修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成为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

四、高中阶段还应进行更高层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

《辞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学术文化”,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目前人们理解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流传下来、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而且必将继续流传下去的优秀”道德遗产。这些道德遗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道德为源头、吸取诸子百家的优秀伦理道德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概括,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更具体来说,就是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求索创新等精神。

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处在核心地位。历代民族精英都把对下一代的教育视为头等大事,在浩若烟海的经史典籍中密布许多教育、修身的具体方法和心得,为我们进行学生道德培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提供了很多经过千年检验的手段和途径。

2、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特有的德育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从德育方法上来讲,中国德育传统有自己独特的实践方式。主要是自省自律,整体把握,体悟融通,躬行践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不仅富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而且建立了一个循序渐进、内外一体、行知结合、伦理与政治合一的完整模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为中学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料和具体模式。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于强调道德是人性之本,尤其是儒学文化,其本身就是以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因而人们又称之为伦理文化和德治文化。例如传统教育认为:“为学”的过程,既要熟读经典,又要修养德行,这种重伦理的价值取向几千年来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我国传统文化最有价值之处也许是对人的精神、灵性的重视以及着眼于保持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灵性而对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索。至于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的追求,其潜在的人文价值在当代更为突出。人文精神不仅意味着发现人的特性、力量和潜能,还意味着对人的存在和处境的关怀和爱护。前者,使人自信自尊,后者使人理智,人要保持在人作为人所必要的精神维度上,这两种意识都不可缺。道德传统追求天人合一,内在超越;比如强调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构成了处理社会

五轮关系的伦理道德核心,同时也赋予了自然界以生命伦理意义,创发了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讲究以礼节和,尽心知性,圣贤境界,以无为贵。出世崇拜圣人的价值和意义,入世则强调人人都可以修身而成为圣人。又如儒家思想当中的积极进取和有为精神,其进取和有为的动力与目的并不是为了名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在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国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

第一、中国德育传统和现代社会有高度的相融性,对当代中学德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传统道德思想精粹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是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

儒家道德以“礼义”为基本核心,提倡“乐道安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注重“修心养性”的个人修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是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过则勿惮改”的人格追求、“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的善恶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五伦关系准则;“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的诚信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仁者爱人”“成人之美”的处世思想、“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不仅涵盖有崇高的义理,而且具有切身实用的为人处世的各种方法和道理;这些对于学生的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健全人格的培养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我们今天新课程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要求来看,儒家道德思想精粹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学生们可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们经常说到爱国教育,而且往往把这个看作是第一位的,然而爱国有时候太抽象了,或者说太宽泛了。究竟怎样才是爱国呢?首先说爱国是一种情感,首先更多地应该体现为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就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使当代年青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同时也缺乏爱国心。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外,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国人无不为生活而奔波,无不为利益而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容易产生见利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周山研究员在上海社科院地演讲 年月日:-思想者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周山 思想者小传 周山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逻辑史论》、《近现代地先秦名家研究》、《周易解读》、《中国学术思潮史》等.近年来注重于中国文化重心当代转移地研究,发表有《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重心地转移》等多篇论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类社会中地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地话题.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对“启蒙”儿童地道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也主张道德教育宜严不宜宽,认为严厉地家教能给家庭带来莫大好处,乐于家法之宽难免会有羞辱家门之事降临.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育地表述,或可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地参考与借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 修身养德地根本目地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地理解或接受.名利之心地存在会伤害道德地积累. 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地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却从不以圣人自居.可见圣人地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地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地崇拜偶像.然而,圣人地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地,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地.荀子对于人地成圣过程作了这样地描述:“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地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地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地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地境地,成为一个圣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只求诸己,不求诸人.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必己》)以敬爱他人为例,对他人地尊敬或爱护,只问这种敬与爱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做得彻底,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或接受你地敬与爱.所以,修身养德地根本目地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地理解或接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正因为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所以,名利之心地存在无疑会伤害道德地积累.清代学者唐甄有这样一段分析:“盖名者,虚而无实,美而可慕,能凿心而灭其德,犹钻核而绝其种.心之种绝,则德绝;德绝,则道绝;道绝,则治绝.人人为学,而世无真学;人人言治,而天下愈乱.”(《潜书·去名》)名利思想,有者多无者少.唐甄将“名”之于道德地危害,比作钻核绝种,确实振聋发聩.倘若人人都是为了“名”而治学,世间哪里还会有真正地学问?道德修养,又从何谈起?唐甄把名利思想与道德修养作为一对矛盾加以分析,匠心独具,值得我们借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由此联想到《道德经》地作者老子.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之人从不认为自己有德,所以他拥有真正地德;“下德”之人总认为自己从不离开德,所以他不能拥有真正地德.道德修养虽然是一种自我行为,却也不能自我欣赏,更不能自我陶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谦虚是一种美德 人际间地谦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对待自己地成绩和错误,二是正确对待别人地优点.越是德高望重,越要谦和待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谦虚是道德修养中地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多年前地《周易》古经中,就专列有一个《谦》卦.该卦地下卦为象征“山”地艮,上卦为象征“地”地坤.山本来是高出地表之物,现在反而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宋丽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培育下一代,是利国利民的奠定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事关国家命运前途,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一代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要素。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的民族精神,如爱国奉献、重礼务实、自立自强、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滋养了中华儿女的心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也是我们一代代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 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时代新人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传统文化必然在各代人们身上打下烙印,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影响和作用。而人才的培养又总从特有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出发,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与时俱进地成长和发展。事实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的滋养、引导、陶冶和塑造作用,一是培养道德素养。二是树立行为规范。三是改善知识结构。四是激励成长成才。我们的下一代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但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现象并存,成才希望和堕落风险同在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概括为;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兴趣广泛,良莠不辨;思维独立,易受污染;崇尚自我,好走极端;追求时尚,讲究体面;交友面宽,缺少防范;渴望成才,疏于苦练。当代青少年的自主性、选择性、主体性、参与性很强。有些青少年在

不良文化、不良信息的诱惑毒害下走向了堕落以至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发展。这和价值观、荣辱观混乱,背离传统文化道德有密切关系,需因势利导,帮助心灵回归,其重要性、紧迫性自不待言。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和弘扬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当前,青少年不是生存在单一的世界,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庭成才教育向孩子们灌输“理想世界”;网络媒体又诱导他们进入“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中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消极现象又使他们产生困惑疑虑,导致信念的淡化、道德滑坡、情绪浮躁、行为失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和冲击对青少年的思想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挑战,使青少年教育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多变性。因此,向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借鉴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更高起点上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今天的很多文化思潮、文化现象都能在传统文化找到渊源,而传统文化的精华真谛必然蕴含在现代文化之中。以延续、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文化育人”,就必须将二者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给青少年完整、科学的文化情愫和文化理念。比如,讲古代重民、爱民、“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就要和今天执政为民,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执政理念结合起来;讲历史爱国精神,宣传历史爱国英烈要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讲“仁爱精神”就要和今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情无限,大爱无疆结合起来;讲“修身养性”就要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结合起来;讲“信义明礼”就要和今天讲诚信守礼仪,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结合起来;讲“孝道尊长”就要和今天感恩教育、尊老敬贤结合起来;讲中庸与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让青少年在联系、比较、继承、发展中区分良莠,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传播手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计划

黄台岗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

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 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 一个中心环节。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 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涵不在。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从基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抓起,把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引导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来,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统筹安排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容 1、仁侠之气匹夫有责:首先声明仁侠之气不是匹夫之勇。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长期以来,中学阶段教育在应试教育指导下了,在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在学习生活中,多注重智育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多注重成绩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多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而导致许多中学生道德缺失,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缺乏基本爱心,集体主义淡漠,责任感不强,没有正视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差等不良表现,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美好前程毁于一旦。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1]。中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面分析新时期中学生道德现状,了解问题形成因素,寻求适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对中学生道德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1、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及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法制观念以及民主意识等特点,勇于抛弃旧意识、旧观念,渴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们勤奋好学,争取成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这些都是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良好表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 (1)基本道德情感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表现出来,令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成绩欺骗老师和家长,以获取名利,不守诚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判标准,从而缺失正义,对于不平、不公之事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社会责任意识弱。 (2)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还有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2]。(3)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当代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久而久之,将这种“家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于华夏民族的先祖,带有自己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粮食,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1、百善孝为先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终坚持“孝”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来孝是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与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在古代浓重的重孝的环境下就出现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杰、淳于意等人。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情况确背离了先人所创造的孝的社会,在网上、报纸上等都时常出现对父母不孝的事例。这让我们在中国日益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感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所以在当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在学校学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我之前只是认为原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平时回家的时候就是给父母买些东西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殊不知动物都知道反哺更何况作为我们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类。通过这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知道了孝有四种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对比自己平时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

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没想到过,就根本不用说怎么去做了,通过学习了传统文化,我终于懂得了真正孝的含义,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让父母引以为荣。孝不是嘴上说的,是需要有实际行动做的。特别是在学习了现代孝的榜样之人的做法,感触很深,父母把我养育到这么大,供我上学,一直在不停的在为我无私付出,想想自己给他们回报了些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反而可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还要与父母争论顶嘴,让父母生气真的很不应该,以后绝不能再犯。 2、学会感恩 我原来觉得只有自己的亲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但是当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时候,那确实是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感恩了。就像《感恩词》中所概括的国家、父母、老师、同仁、农夫、大众,国家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老师教授我们文化知识,让我们今后有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同学的合作帮助,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农夫的辛勤耕云,让我们有了一日三餐;还有一些我们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的工作,实际都是一种对我们默默无闻的关心和支持。懂得了感恩也就让我学会了谦卑。自己不会再因为为家庭和朋友或者是班上做了一些事,或学习生活中有了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些如没有来自各方面帮助支持,就凭一己之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学完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做人要学会谦卑,这样就会避免与他人之间的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doc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工作氛围。 3.中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到校检查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学生文化经典诵读、背诵、默写水平等方式。同时,通过综合考核评选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4.中学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诵读、默写、书法比赛或演讲、征文比赛。 5.将文化经典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方式之一。 6.学校在期末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写好总结材料上报中学。 社港中学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8-09-04T09:49:36.0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唐光珍[导读] 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弥阳中心校弥东小学652399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有些糟粕也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冲洗殆尽,留下许多精华的部分仍在当代熠熠生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德育的吸引力和渗透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其生活中良好的品行。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精神资源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带有深厚的道德色彩,蕴涵着宝贵的德育精神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提取出来,运用到德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得到提高。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加强德育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学校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厚的精神财富,不仅有个人的人格修养、理想与道德情操的内容,也包含着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家国大义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精神元素。我们努力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很好地引导和推进德育工作。 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相较于过去更加优越,他们不囿于基本的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教育环境也更加完善。本以为学生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会更有成效,但随着时代发展也有诸多问题显露出来。许多学生对钱财的看法有偏差,他们对父母的血汗钱不知珍惜,养成了许多生活上的陋习;同时学习上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取的风气弥漫开来。《三字经》对于学习有这样的看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些都在说明人必须努力学习,而且要尽早学习。想想以上几个人的例子,他们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但仍创造学习条件,不断进步。我们要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激起学生积极奋进的心。 近年来外来文化悄无声息的渗透,加上网络媒体对所传播信息的宽容性,使学生受到许多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若无良好的德育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使其树立不正确的三观,导致其走上歪路。传统文化中有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之”,有何坦的“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孟子》中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易经》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又提醒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劝戒全书》:“欲不除,如蛾扑火,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为休。”……这些名言警句都是提高我们道德修养、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可以用以警醒学生。 假如有学生不懂得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受到家长们过度的溺爱,不会爱他人、体量别人的感受,我们可以教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或“百善孝为先”,让学生思考:人如果自私自利、只爱自己,不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也不和同学友好相处,这样的人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由此,引导学生不自高自大,要友善待人,学会尊重他人。 二、德育中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 为促进德育的开展,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宝贵资源,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对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随着“论语”热、“国学”热的兴起,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电视节目,都出现了许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不仅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正气和新风,也为我们德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于丹在百家讲坛的“品《论语》”节目,向大众讲解其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并学习,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分享观看后的体会和心得。 在学校开展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开展诵读经典文学的活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朗诵大赛、诗词背诵活动等,让学生浸透书香,与古代圣贤对话,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修养,也能提高语文能力。 当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得到切实的德育效果,不光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字面意义,更要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而有所行动。如在尊重爱护老人方面,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这点呢?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送爱心,陪伴老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老人们表演节目,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关心尊重老人。 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方面,是个人魅力的基础。社会对于人才的品德要求一直很高,而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德育的宝贵资源,为提高德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入德育中,增强小学生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小学生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其文化视野得到开拓,文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促进其成长为一名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2,(36),237-237。 [2]王丽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J].南风,2016,(2Z),174-175。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青少年如何在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青少年如何在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尹彬 摘要:文化,特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正确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青少年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

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道德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极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基础,树立道德基本规范,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讲良心、讲诚信、讲责任的道德氛围。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 (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儒家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希望通过一定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承经典文化浸润人生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先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构建体系性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力量源。教育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

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这段话,这不仅仅是对孝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申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挑战,必须向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就教育部门而言,传统文化的实施专家们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 目前教育存在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