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胸痛患者的识别和诊治流程

急诊胸痛患者的识别和诊治流程

急诊胸痛患者的识别和诊治流程
急诊胸痛患者的识别和诊治流程

胸痛的临床意义

胸痛(chest pain)指原发于胸部或由躯体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其原因多样,程度不一,且不一定与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以急性胸痛、胸部不适为主诉来医院急诊的患者十分常见。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但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估计这类患者约占5-10%。

胸痛作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其中隐匿着一些致命性疾病, 除最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还有近几年被逐步重视的急性肺栓塞(PE)、主动脉夹层等,它们都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而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虽然这些疾病仅占胸痛病人的1/4左右,但由于医务人员受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的限制不能将其迅速准确甄别,使得一些具有严重疾病的胸痛患者混于一般病人,延误了救治时间,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及时正确地识别和诊治各种胸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解剖、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牵扯痛、应激反应及心理暗示等机制的作用,使得许多严重疾病被误以为普通疾病,而相反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如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主干栓塞等与某些非致命性疾病如食管疾病、肺部疾病甚至出疹前的带状疱疹等,同样可有胸痛或胸背部不适。

胸痛的病因鉴别至少包括以下常见疾病:

1、胸壁病变:

皮肤及皮下组织急性炎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间神经肿瘤;流行性胸痛;肋软骨炎。

2、胸腔脏器病变:

心绞痛,包括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纵隔肿瘤;食管疾患,包括急性食管炎、食管周围炎、食管癌等。

3、腹部脏器疾病:

膈下脓肿、细菌性肝脓肿、肝癌、肝淤血、胆石症等可有右下胸疼痛,常向右肩放射;急性胰腺炎、脾梗死时可伴左下胸痛,常向左肩放射。

由此可见,胸痛作为多种疾病患者共有的主诉,从颈、胸部到腹部,从皮肤、肌肉、骨骼到神经,从胸廓、肺直至纵隔内脏器,无论炎症、肿瘤、畸形或血管病变,由于牵扯痛或病变侵袭都可以出现酷似心绞痛的症状。在急诊科,常见有疑似ACS胸痛症状的患者,最后诊断为“良性疾病”,如食管弥漫性痉挛、胃食管反流、食管憩室、食管炎、胆石症、胆囊炎和膈疝等,脊柱疾病如胸椎肿瘤或结核,胸壁组织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未出现疱疹前之带状泡疹等,这些疾病虽不致命但须识别。需要在急诊室立即开始治疗的急症,如AMI、气胸等更需及时检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CS患者心肌存活与血管闭塞时间紧密相关,在发病最初几小时明确诊断并得以及时治疗,患者将会获得最大的益处。然而,目前从发病到获得针对性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时间上的延误。因此,应从院前开始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到达医院后,尽可能快地做出诊断并予以针对性的救治。

时间上的延误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病人对ACS的认识;院前转运过程;医院内评价过程。其它的时间延误还表现在从挂号→检验→心电图→确定诊断→药物选择等几个环节上。医生的临床思路和急诊科的运作流程,也是造成延误的重要因素。患者、EMS人员及医院三方面的延迟,均可降低急诊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效果,增加死亡率。

1 病人的延误

患者对病情的认识不足是延误治疗最主要方面。ACS发病时常伴有前驱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或误判,尤其是老年人、妇女、以及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是最可能延误的人群,此类人群发病时常缺少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当中老年人出现疑似ACS (胸部不适,伴/不伴向臂、背部、颈部、下颌、上腹部放射;气短、无力、恶心、大汗等)的症状时,应含服硝酸甘油片,数分钟后无缓解应呼叫急救车送往医院,而不提倡由家属送往医院。

2、院前转运的延误

在美国,院前转运时间约占延误时间的5%,但在我国,估计这个比例会高一些,这与EMS机构、医院、社区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认识有关。急救人员要提高对ACS的认识,向病人和家属宣传在发病时如何求救当地EMS系统(拨打120)和可提供24小时急救服务的最近医院,以及自身如何获得快速适当的治疗,如使用硝酸甘油和阿斯匹林。

急救人员到达后,对于有多种危险因素和可疑ACS的患者,必须立即行12导联(必要时18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并观察AMI患者病情变化。在院前及转运病人去医院途中予心电监护。有研究显示,院前记录一份12导联心电图大概需4分钟,而对胸痛病人其诊断准确性可达85%。

院前心电图对胸痛病人进行评价,能避免时间的耽误,在到达医院后更有利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急诊PCI或搭桥手术(CABG)。研究表明:这些措施可以缩短时间耽误20~55分钟。EMS 系统应该提供院前12导联的心电图, 所有急救车应有能力在转运病人去医院途中做心电图。

高度怀疑而无禁忌者应予200~300mg阿斯匹林咀嚼片,并应及时通知急诊科,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

3、医院内的延误

医院内的时间延误约占1/3,这与医务人员的技术经验和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流程)有关。(1)病史的识别

缺血性胸痛病史和心电图被作为筛选危险病人和确定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有缺血性胸痛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病人应被早期识别。如病人来院前未做心电图,应在到达急诊科后10分钟内完成,确定心梗病人是否需要溶栓治疗,做到溶栓开始时间小于30分钟。

(2)危险因素与临床指标的识别

TIMI-Ⅱ和TIMI-9研究发现,高龄、女性、心梗史、前壁心梗、肺罗音、低血压、心率快、糖尿病、房颤是增加AMI患者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无上述危险因素的病人住院死亡率仅为1.6 %,多于4个危险因素的高达22.3%。最近研究发现,除年龄外,心电图ST段压低、心力衰竭的体征和心脏标记物阳性,预示死亡率和心梗率高。

(3)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检查可将病人分为3组:ST段抬高、ST段压低(≥1mm)和ST段无变化。对怀疑ACS 病人进行危险分级有重要的意义。透壁心梗和心内膜下心梗的概念已被Q波心梗和非Q波心梗的概念所取代。虽然急诊科医生常无法肯定一个心梗患者究竟发展为Q波心梗,还是非Q波心梗,但最初的评价和治疗可依据有无ST段抬高、ST段压低和T波改变来决定。

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和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1mm的病人,诊断为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5%和98%。具备临床症状而心电图不典型时,应在数小时内多次复查。

AMI早期即可出现Q波,提示临床预后差,但并不影响溶栓。一项研究中,53%病例在发病一小时即出现Q波,Q波出现似乎表明梗死的范围较大,但并不提示此时溶栓对降低死亡率、改善心

功能作用小。虽临床上判断溶栓是否再通较为困难,但研究显示,溶栓后ST段回落与冠脉再通有很强的相关性。

(4)血清学检查

有研究表明肌钙蛋白升高的价值比临床指标和心电图价值更大,死亡率随肌钙蛋白的升高而增加。此外,肌钙蛋白水平可用于评估新的治疗方法,如血小板Ⅱb/Ⅲa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LMWH)。肌钙蛋白逐渐升高也提示血栓形成加速和微血管栓塞,肌钙蛋白不升高的病人,炎性标记物的存在提示斑块不稳定和活动性炎症。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升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急诊科医生应在院前或急诊科内迅速对ACS患者,尤其是AMI患者症状出现时间、病情危险程度、溶栓风险和转运到可熟练行PCI导管室的时间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选择最理想的再灌注方式。要明确树立“时间就是心肌”的观点,从上述三个层面尽量缩短耗费的时间:①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呼救/急诊的时间,这需要进行全民卫生宣教;②建立高效的院前急救系统,能进行现场诊断和基本处理,缩短转运时间;③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尽早予再灌注治疗,比如缩短就诊至用药(door to needle)或就诊至球囊(door to balloon)时间。

胸痛诊治单元/ 胸痛中心

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诊疗质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目的。为胸痛患者的分类提供了有效的选择、程序化的快速诊断措施、准确的危险分层评估方法和最充分的治疗手段。

1、CPC的概念

CPC主要是达到对高危患者快速诊断,多方位诊治及专病专治的目的,使病人能快速有效地得到治疗。其任务包括: (1)为了适应临床需要,宣传和普及急性胸痛的医疗常识,缩短发病至就诊时间,

提高急诊急救的水平。(2)从胸痛的症状到管理,为胸痛注入新理念,规范胸痛中心的运行机制,对高危胸痛患者应用相关资源,确保其评价和救治快速通道全天候畅通无阻的规章制度保证,并建立有关胸痛中心的绿色通道救治制度。(3)制定科学的胸痛管理流程,流程要科学合理、简洁可行,能为各类胸痛患者提供明确合理的评价和处理流向, 避免误诊、漏诊和治疗延误。(4)对流程各环节包括完成时限、诊断和治疗质量等要有管理和评价标准, 进行质量控制。

完整的CPC应该包括急诊科(胸痛门诊)、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血管内科、心导管室、心血管外科,及相应的检验科室(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检查项目等), 并涉及到消化、呼吸等相关学科。同时也应包括从患者、全科医生到急救中心、急救车等多个院外环节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在规模较小的医院,也可以胸痛诊治单元的形式运作。

2、CPC对胸痛患者的个体治疗策略

对胸痛病人进行快速的分类、危险分层和准确的评估,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治疗延误。通过程序化的通道,应做到:(1)最大程度上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2)最大程度防止UA和NSTEMI患者发展成为STEMI;(3)CPC为所有胸痛病人提供低费用、高效益的评估,以避免误诊和漏诊、不适当的出院和住院。因此,CPC的主要任务集中在“生命绿色通道”上,即快速、准确诊断和治疗ACS病人。

生命绿色通道I(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对转运时间短于90分钟的STEMI患者,以及经有效的抗栓、抗心绞痛治疗48小时后病情仍不稳定的UA和NSTEMI患者,CPC提供的策略是:有条件的医院应立即行直接经皮腔内介入(急诊PCI)治疗。

生命绿色通道Ⅱ(冠脉搭桥):对2%~5%直接PCI治疗失败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应立即实施急诊CABG。

对转运时间要超过90分钟以上的ST段抬高且无溶栓禁忌的AMI患者,应当机立断在患者家中或救护车上实施溶栓治疗。患者到达CPC后,若梗死相关血管(IRA)已开通,直接进入CCU;若溶栓治疗失败,则立即进入通道I或Ⅱ。

通道III:抗血栓治疗:UA和NSTEMI占整个胸痛病人总数的30%以上,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进行充分的抗血栓治疗是这一通道的主要手段。在接受充分的抗血栓治疗48小时后,若患者病情仍不稳定,应立即进入“生命绿色通道I”。

通道IV:常规观察治疗,在初步排除ACS后,患者进入通道IV。稳定型心绞痛、部分出现AMI 前驱症状的患者和少数症状不典型的MI患者,应根据运动负荷试验筛检出这部分病例,并择期行冠脉造影,决定下一步的血运重建策略,避免漏诊。在CPC观察6~8小时后,患者的生化标记物和负荷试验阴性时,可以安全出院。

通道V:病人此次胸痛是非心源性的,应邀请其它科会诊处理。

生命网——CPC的冠心病群体防治策略:首要前提是高危人群及其家属对心源性症状的知晓。以“生命网”为表现形式的社区科普教育计划以及定期随访是CPC实施的群体防治策略。

3、胸痛中心的人员及设备

理想的CPC应该位于急诊室或与之相邻,以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是急诊室中虚拟的单位存在,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按规定执行相应的诊疗方案,可以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人员主要由对急危重症的救治有经验的急诊科医师和对缺血性胸痛具有高度警惕和趋向性的心内科医师组成。年资较高的心内科医师和熟练操作心内科常规抢救技术的护士实行轮流值班;熟练行血管再通治疗的医护人员(保证患者就诊后30分钟内溶栓,90分钟内可行PCI)全天24小时值班。24小时能联系到心外科医生。

有心肺复苏急救设备;心电图仪;监测心律、血压和血氧的设备。快速检查心肌标记物的仪器,能快速获得心肌酶(CK、CK-MB)、肌钙蛋白、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检查结果。临时起搏装置。各种抢救必备的药品(包括溶栓药物)。可行急诊放射、核素心肌显像、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与急救中心联络的电话系统。

为保证对患者,尤其是对急症状态下胸痛患者在较短时间作出正确判断及提供有利治疗方案,其中四项生化标志物快速诊断的开展对临床医生尤为关键。

四项检测指标为临床诊断所必需:

D—二聚体:筛查深静脉栓塞(DVT)和肺栓塞(PE)的标志物,作为诊断的第一步骤能通过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后续诊断和肝素抗凝治疗而节省开支。

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作为急诊心梗的最早期标志物的肌红蛋白和作为急性心梗最特异性标志物的肌钙蛋白T的组合检测,对于ACS患者在缺乏典型症状或ECG检测无明确改变的情况也能作出正确判断,同时完成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

BNP或NT-proBNP:作为心衰诊断的生化指标,在心衰诊断、分层、鉴别、评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图(最终版)

拯救生命的快速反应团队 无症状者 症状复发者随时复查

胸痛中心NSTEMI/UA救治流程图

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治流程 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治流程 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 )及其简 化版本sPESI 指标 原始版本 简化版本 年龄 以年龄为分数 1分(若年龄>80岁) 男性 +10分 - 肿瘤 +30分 1分 慢性心力衰竭 +10分 1分 慢性肺部疾病 +10分 脉搏≥110bpm +20分 1分 收缩压<100mmHg +30分 1分 呼吸频率>30次/分 +20分 - 体温<36℃ +20分 - 精神状态改变 +60分 - 动脉血氧饱和度<90% +20分 1分 注:PESI 分级方法: ≤65分为I 级,66-85分为Ⅱ级,86-105分为Ⅲ级,106-125 分为IV 级,>125分为V 级。 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 )及其简化版本sPESI 指标 原始版本 简化版本 年龄 以年龄为分数 1分(若年龄>80岁) 男性 +10分 - 肿瘤 +30分 1分 慢性心力衰竭 +10分 1分 慢性肺部疾病 +10分 是 患者诉突发撕裂样或刀割样剧烈胸痛和(或)背痛、腰腹痛, 可疑主动脉夹层患者 1.平车推入抢救室或监护室,请相关科室会诊 2.监测维持生命征,评估患者意识状况 3.吸氧、建立双静脉通道(选择上肢粗大静脉) 4.心电监护 5.测量患者四肢血压及动脉搏动情况 病房处理情况: 1.吸氧 2.降压、控制心率: 1) 血压控制在100-120mmhg/60-70mmhg 2) 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 。 3.镇痛:可应用哌替啶50-100mg 肌肉注射或吗 啡5-10mg 皮下注射等镇痛处理 1. 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性质、部位、 程度缓解或加重情况 2. 积极与病人沟通,使病人生理、心理处于最佳状态,配合抢救及护理 联系CT 室值班人员 30分钟内急诊胸腹主动脉CTA 主动脉夹层 进一步查找其他胸痛疾病 否 A 型主动脉夹层 B 型主动脉夹层 收心胸外科监护室 收心内科CCU 紧急外科手术治疗 临床情况 是否稳定 尽早介入紧急介入具备以下任一项即为临床不稳 定: ● 持续或间断疼痛 ● 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 进行性肾功能不全 ● 胃肠缺血表现 ● 肢体缺血表现 ● 偏瘫或截瘫 ● 中量或者逐渐增加的胸腔积液 单阳性或双阴性 双阳性 否 是 胸痛患者 PE 的高危人群 1. D VT 高危人群 2. 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先兆晕 厥、晕厥和/或咯血 3. 体征:呼吸频率增加(超过20次/分)、心率加快(超过90次/分)、血压下降及发绀;肺部听诊湿啰 音及哮鸣音,胸腔积液;肺动脉瓣区可出现第2心音亢进或分裂,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颈静脉怒张、体循环淤血;低血压和休克。 否 高度怀疑PE 实验室检查: 1. 血气分析:可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梯度[P(A-a)O2]增大及呼吸性碱中毒 2. 血浆D 二聚体: 血浆D 二聚体测定的主要价值在于能排除急性PE ,尤其是低度可疑患者,而对确诊PE 无益。 肺动脉CTA 危险分层 是否确诊PE ? 进一步查找其他胸痛疾病 高危 评估临床风险 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 ) 休克或者低血压 PESI 分级III-IV PESI 分级I-II 中危 右心室形态与功能 生物标志物 1. 心电图:V1呈QR 型, S ⅠQ ⅢT Ⅲ(即Ⅰ导联S 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q 波及T 波倒置),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 阻滞。 2. UCG :右心室壁局部运动幅度下降,右 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三尖瓣反流速度 增快以及室间隔左移运动异常,肺动脉干增宽等 3. X 线:出现肺缺血征象,右下肺动脉干增 宽或伴截断征,右心室扩大征。也可出现 肺野局部浸润阴影、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盘状肺不张、患侧膈肌抬高、少量 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等 中高危 中低危 抗凝;监测;补救性再灌住院;抗凝 低危 早期出院 院外抗凝 直接再灌注治疗 否 是

急性胸痛的诊疗流程及急救护理

急性胸痛的诊疗流程及急救护理 流程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开始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实施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该标准化诊疗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了急诊科胸痛的诊断和急救护理水平。 标签:急性胸痛;标准化诊疗流程;急救护理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和主动脉夹层等。非心源性胸痛为急性胸痛常见的原因,在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ACS占绝对多数,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可能误诊、漏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1],在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尤为明显。快速、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性胸痛诊疗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2-3]。 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院胸痛救治流程,提高鉴别诊断、治疗水平与胸痛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我院在急诊科实施参考胸痛诊疗指南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的急诊胸痛诊疗流程自2015年开始,对急性胸痛患者实行标准化管理。目的在于将急诊胸痛患者准确区分为三类:低、中、高危,低危患者只需要检查明确病因或者门诊随访,而高危患者需要紧急严密的观察监护和处理。 1 临床资料 该标准化诊疗流程主要针对的是年龄>14周岁,起病或症状加重24 h)ST 段压低-NSTEMI。 2.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急诊诊治流程[3-4]。 2.6中低危胸痛的处理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排除高危胸痛的患者转至普通急诊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胸痛病因,分别请相应专科会诊,给予相应治疗[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在大城市中少数大医院才拥有先进医疗技术,而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才是广大患者最容易接触到的医院,诊疗技术不足。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使以往依靠医护人员个人经验指导并决定急诊胸痛患者诊疗的现状得到改变,可依据流程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减少了低危胸痛的过度医疗和高危胸痛的漏诊。 临床观察显示,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实施使得胸痛确诊时间显著缩短,不仅提高了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并准确筛查出主动脉夹层、肺栓塞以及ACS低危患者,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類治疗,改善了ACS和其他致命性胸痛预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就诊满意度。做到胸痛患者任何时候到达医院均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急救护理。

急性胸痛急诊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及管理

急性胸痛急诊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及管理 发表时间:2013-07-23T17:13:30.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贵敏[导读] 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欠均衡,先进医疗技术多集中在大城市中少数大医院 贵敏(武汉市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流程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我科自2009年开始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实施标准化诊疗流程。该流程管理的目标是:①快速筛查出高危胸痛患者;②紧急有效的处理措施,缩短ACS再灌注时间,改善患者预后;③筛查出低危人群,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其方法和步骤主要有:①询问病史及重要的体格检查;②5~10 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③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④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普通急诊进一步诊治。临床实践证明,实施该标准化诊疗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了急诊科尤其基层医院胸痛的诊断和急救水平。 【关键词】急性胸痛标准化诊疗流程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054-02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等。急性胸痛常见原因为非心源性胸痛,但ACS在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可能漏诊、误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1],在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尤为明显。目前,胸痛的诊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高危胸痛患者就医等的太长;②低危胸痛患者入院治疗太多、花费太高;③各种胸痛尤其是ACS的治疗差异太大,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④胸痛规范诊治的平台太少[2] [3]。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性胸痛诊疗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院胸痛救治流程,提高胸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我院自2009年开始在急诊科实施参考国内外胸痛诊疗指南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的急诊胸痛诊疗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实行标准化管理。目的在于将急诊胸痛患者准确区分为低、中、高危三类,高危患者需要紧急严密的观察监护和处理,而低危患者只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或者门诊随访。 1 对象和目标 该标准化诊疗流程主要针对的是起病或症状加重<24小时的急性胸痛患者,年龄>14周岁,排除创伤性胸痛。急诊处理目标:①快速识别高危险性的胸痛并立即进入紧急处理流程;②缩短ACS再灌注时间,改善患者预后;③筛查出低危人群,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2 方法和步骤 根据这个目标,流程的管理如下:①简明扼要地询问病史、全面而重点的体格检查;②5—10 min内完成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改变时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③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④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普通急诊或门诊进一步诊治。 2.1 病史及体检 病史询问的要点: ⑴疼痛部位与放射痛部位; ⑵疼痛性质与程度:酸痛、锥痛、闷痛、压榨痛、灼痛、剧痛、隐痛; ⑶持续性或阵发性:起病时间、持续时间; ⑷影响因素:药物、活动、呼吸、进食、姿势、咳嗽; ⑸伴随症状:咳嗽、咯血、吞咽困难、胸闷、呼吸困难、晕厥、大汗淋漓、腹痛; ⑹处理经过:药物,如对硝酸甘油的反应; ⑺有无外伤; ⑻既往史: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家族史。 体检要点: ⑴一般检查:神志、常规测量双侧血压、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双侧桡动脉搏动强度; ⑵视诊与触诊:胸部皮肤有无红肿、疱疹;胸廓有无不对称或压痛; ⑶叩诊:胸部叩诊有无过清音、心界大小; ⑷听诊:双肺呼吸音、干湿啰音、胸膜摩擦音;心音、杂音、节律、节率、心包摩擦音。 询问病史和体检应在5分钟内完成,可以初步评估出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气胸、心包炎等五大高危胸痛的可能性。 2.2 心电图及其它常用辅助检查 ⑴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显示缺血时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显示节律不齐时动态加长记录可能出现的复杂心律失常;无特异性改变时需复查对比。 ⑵X线胸片检查:显示主动脉夹层、气胸、肺炎、肺栓塞、心包积液或心力衰竭、肋骨骨折。X线胸片正常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可能。 ⑶心肌标志物:协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炎等,包括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首选肌钙蛋白作为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心肌标志物正常不能排除上述诊断,需动态监测。 ⑷胸部CT:确定气胸、肺栓塞、肺炎、肿瘤等;确定主动脉夹层首选胸部增强CT。 ⑸超声心动图:确定心包积液、心瓣膜病;可以协助诊断主动脉夹层。 2.3 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1] 见图1

急诊胸痛患者的识别和诊治流程

胸痛的临床意义 胸痛(chest pain)指原发于胸部或由躯体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其原因多样,程度不一,且不一定与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以急性胸痛、胸部不适为主诉来医院急诊的患者十分常见。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但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估计这类患者约占5-10%。 胸痛作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其中隐匿着一些致命性疾病,除最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还有近几年被逐步重视的急性肺栓塞(PE)、主动脉夹层等,它们都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而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虽然这些疾病仅占胸痛病人的1/4左右,但由于医务人员受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的限制不能将其迅速准确甄别,使得一些具有严重疾病的胸痛患者混于一般病人,延误了救治时间,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及时正确地识别和诊治各种胸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解剖、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牵扯痛、应激反应及心理暗示等机制的作用,使得许多严重疾病被误以为普通疾病,而相反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如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主干栓塞等与某些非致命性疾病如食管疾病、肺部疾病甚至出疹前的带状疱疹等,同样可有胸 痛或胸背部不适。 胸痛的病因鉴别至少包括以下常见疾病: 1、胸壁病变: 皮肤及皮下组织急性炎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间神经肿瘤;流行性胸痛;肋软骨炎。

2、胸腔脏器病变: 心绞痛,包括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纵隔肿瘤;食管疾患,包括急性食管炎、食管周围炎、食管癌等。 3、腹部脏器疾病: 膈下脓肿、细菌性肝脓肿、肝癌、肝淤血、胆石症等可有右下胸疼痛,常向右肩放射;急性胰腺 炎、脾梗死时可伴左下胸痛,常向左肩放射。 由此可见,胸痛作为多种疾病患者共有的主诉,从颈、胸部到腹部,从皮肤、肌肉、骨骼到神经, 从胸廓、肺直至纵隔内脏器,无论炎症、肿瘤、畸形或血管病变,由于牵扯痛或病变侵袭都可以岀现酷似心绞痛的症状。在急诊科,常见有疑似ACS胸痛症状的患者,最后诊断为“良性疾病”,如食 管弥漫性痉挛、胃食管反流、食管憩室、食管炎、胆石症、胆囊炎和膈疝等,脊柱疾病如胸椎肿瘤或结核,胸壁组织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未出现疱疹前之带状泡疹等,这些疾病虽不致命但须识别。需要在急诊室立即开始治疗的急症,如AMI、气胸等更需及时检岀。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CS患者心肌存活与血管闭塞时间紧密相关,在发病最初几小时明确诊断并得以及时治疗,患者将会获得最大的益处。然而,目前从发病到获得针对性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时间上的延误。因此,应从院前开始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到达医院后,尽可能快地做岀诊断并予以针对性的救治。 时间上的延误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病人对ACS的认识;院前转运过程;医院内评价过程。其它的时间延误还表现在从挂号-检验-心电图-确定诊断-药物选择等几个环节上。医生的临床思路 和急诊科的运作流程,也是造成延误的重要因素。患者、EMS人员及医院三方面的延迟,均可降低 急诊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效果,增加死亡率。

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

胸痛的诊治流程

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附表) 项目高危胸痛的临床表现 症状连续的而且进行性的胸痛可能与以下任一情况有关 呼吸困难 冷汗 紧压的感觉 沉重感 放射到咽喉、肩、手臂或上腹部 反复的胸痛(前驱表现) 呼吸呼吸频率增加(24次/分) 严重的呼吸困难 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神志抑制型神志改变 循环心率(<40次/分或>100次/分) 血压(收缩压<100mmHg或>200mmHg) 手足冰凉 高颈静脉压致颈静脉充盈 ECG ST段抬高或压低,心律失常所致难明确心电图, 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90% 危险性增加因素本人有冠心病史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男性>50岁、女性>60岁、冠心病家族史

胸痛诱因编辑 1.胸壁病变胸壁变所引起的胸痛是各类胸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如胸壁的外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等引起的局部皮肤,肌肉,骨骼及神经病变。常见的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组炎,带状疱疹,痛性肥胖症,肌炎及皮肌炎,流行性肌痛,颈椎痛,肋软骨炎,骨肿瘤,肋间神经炎,神经根痛等。其中共同特征: 1.疼痛的部位固定于病变处,且局部有明显压痛。 2.深呼吸、咳嗽、举臂、弯腰等动作使胸廓活动疼痛加 剧。 2.肺及胸膜病变肺和脏层胸膜对疼痛觉不敏感,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梗死等,由于病变累及壁层而发生胸痛。肺癌侵及支气管壁及壁层胸膜都可产生胸痛。自发性气胸时由于粘连撕裂产生突然剧痛。 干性胸膜炎由于炎症波及脏层和壁层胸膜发生摩擦而致胸痛。大量胸腔积认与张力性气胸可由于壁层胸膜受压发生胸痛。其共同特点为:1.多伴咳嗽或咳痰。2.常因咳嗽、深呼吸而胸痛加重,其他胸壁活动并不引起疼痛,3.胸壁局部无压痛。常伴有原发疾病之症征,X线检查可发现病变。 3.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原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包炎。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疾病及心肌病引胸痛是由于心肌缺血所致。心包炎是由于病变累及第5肋水平以下的心包壁层和邻近胸膜而出现疼痛,其共同特征为:1.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少数在剑突下,可向左肩放射,2.疼痛常因体力活动诱发加重,休息后好转。 4.纵隔及食管病变较少见,常见原因有急性纵事炎,纵隔肿瘤,纵隔气肿,急性食管炎,食管癌等。 纵隔疾病是因纵隔内组织受压,神经或骨质受累等因素引起胸痛。食管疾病主要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物作用于食管黏膜而引起。其共同特征为:胸痛位于胸骨后,呈持续进行性隐痛或钻痛,常放射至其他部位。 吞咽时疼痛加剧,伴有吞咽困难。 5.模膈病变病因可在横膈本身或由腹腔脏哭疾病所引起,常见者为膈胸膜炎、膈下脓肿、膈疝、肝炎、肝脓肿、肝癌等。横膈病引起的胸痛是由于膈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其特点为:一般疼痛位于胸廓及胸骨下部。膈肌中央受刺激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及颈部。[

急性胸痛急诊救治流程

急诊胸痛中心规划及胸痛救治流程 为规范急诊胸痛诊疗,提高急诊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救治成功率,避免医疗差错,今申请成立急诊胸痛中心,规划如下; 一、组织机构 急诊科主任为科内第一责任人,负责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日常工作管理、部门协调、业务培训和对外宣传,急诊科所有医务人员均为急诊胸痛中心成员。 二、急诊胸痛中心功能区域设置和器械配备 1.急诊科设置急诊分诊区、胸痛门诊、急诊抢救室、胸痛观察区,其中胸痛门诊要有醒目标示并设立路标。 2.急诊科内分诊区域配备固定的胸痛专线电话,配备轮椅和担架车方便胸痛患者转运。 3.急诊胸痛中心各区域均可直接获得胸痛患者抢救所需要的设施:例如心电图机、氧气、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以及急救药品。 4.院前急救车内除配备胸痛患者抢救设施外,还需配备心肌标志物、D-二聚体、BNP快速检测仪器,车内配备院前心电图、监护图像传输途径(无线传输或手机照片)。 三、合作相关专业科室 1.心内科和介入科为主要合作科室,科内存有胸痛中心

心内科和介入科主要负责人的电话联系方式。 2.心胸外科、呼吸科、消化科、肝胆外科、皮肤科为相关合作科室,科内存有主要负责人的联系电话方式。 3.心电图室、检验科、超声科、CT室为合作辅助科室,科内存有主要负责人和值班人员的联系电话方式。 4.急诊科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相关合作科室主要负责人加入群内,以保证第一时间能获取胸痛患者的第一手病历资料。 四、相关科室要求和必备辅助检查条件 1.急诊科医务人员具备快速诊断和鉴别胸痛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胸痛患者的抢救技术。 2.心内科具备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能力,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会诊要求10分钟内到达,二线医生需在半小时内到达。介入科医生需在接到电话急诊电话后30分钟内到达。 3. 心胸外科、呼吸科、消化科、肝胆外科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会诊要求10分钟内到达急诊科,二线医生需在半小时内到达。 4.心电图室、超声科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床旁检查要求10分钟内到达急诊,超声科二线医生需在20分钟内到达急诊,并在半小时内出具检查结果。 5. CT室具备多排螺旋CT及全天候开放能力,能随时接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pdf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 1 病因 急性胸痛常见病因有: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 (2)骨骼与肌肉:肋软骨炎、胸椎损伤和疾病、肌肉损伤。 (3)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肺炎、急性胸膜炎、气胸。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胆道系统结石和感染、急性胰腺炎等。 (5)紧张性胸痛。 2 急救原则 (1)快速、准确鉴别诊断。 (2)及时识别引起胸痛的四种致命性疾病:ACS、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气胸。 (3)以最短时间组织实施治疗。 3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 第一步:评估和诊断 (1)如果患者存在危及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如突发晕厥或呼吸困难,血压 <9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罗音,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稳定生命体

征。 (2)5分钟内完成第一份心电图及体格检查(主要注意颈静脉有无充盈、双肺呼吸 音是否一致、双肺有无罗音、双上肢血压是否一致、心音是否可听到、心脏瓣膜有 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和肌紧张)。 (3)完善血常规、心肌生化标志物、血气分析、肾功、床旁胸片和床旁超声心动图 检查。 (4)了解病史(包括此次胸痛发作的时间,既往胸痛病史,既往心脏病史,糖尿病 和高血压病史,既往药物治疗史)。 第二步:经上述检查,明确ACS,进入ACS救治流程;未发现明确病因者,进入ACS筛查流程。 (1)明确诊断STEMI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挽救生命,改 善预后。发病3小时内就诊,溶栓和急诊PCI都是可选择方案,如发病3小时后就诊,推荐首选急诊PCI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再灌注时间的办法:院前完成心电图检查、院前联系好接收医院、院前与急诊室沟通确定治疗方案、急诊室启动心导管室 等。 (2)明确诊断UA/NSTEMI的治疗:治疗的关键准确危险分层,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根据不同危险分层给与不同的治疗方案。 a.对就诊时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正常患者,须重复观察6小时后心电图或肌钙蛋白变化。如果患者持续胸痛,或需要应用硝酸甘油缓解,提示高危,建议早期、连续复 查心电图和肌钙蛋白。 b.如果患者复查心电图ST-T动态变化或肌钙蛋白升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提示UA或NSTEMI,按照UA/NSTEMI流程处理。

急性胸痛的诊治流程

急性胸痛的诊治流程 1第一步:评估和诊断 对急诊因急性胸痛就诊患者,首先立即评估病情,识别引起胸痛的致命性疾病。 1.1如果患者存在危及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突发晕厥或呼吸困难,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罗音),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稳定生命体征; 1.25分钟内完成第一份心电图及体格检查(主要注意颈静脉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双肺有无罗音、双上肢血压是否一致、心音是否可听到、心脏瓣膜有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和肌紧张); 1.3完善血气分析、心肌生化标志物、肾功、血常规、床旁胸片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1.4了解病史(包括此次胸痛发作的时间,既往胸痛病史,既往心脏病史,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既往药物治疗史); 2第二步:经上述检查,根据最大可能性诊断,立即进入绿色通道。 2.1明确诊断心肌梗死

a. STEMI治疗:一经诊断明确,立即予以阿斯匹林0.3嚼服,氯吡格雷片0.3口服,同时通知心内科PCI组医护人员到位。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挽救生命,改善预后。ACC/AHA推荐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发病后30分钟内,D2B时间窗是发病后90分钟内。目前对于STEMI的早期再灌注治疗建议:发病3小时内就诊,溶栓和急诊PCI都是可选择方案,如发病3小时后就诊,推荐首选急诊PCI治疗。 b. UA/NSTEMI的诊断和治疗:其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ACS,准确危险分层,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根据不同危险分层给与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立即收住CCU。 2.2初步诊断不能确诊ACS,但可能为ACS a.对就诊时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正常患者,须重复观察6小时后心电图或肌钙蛋白变化。如果患者持续胸痛,或需要应用硝酸甘油缓解,提示高危,建议早期、连续复查心电图和肌钙蛋白。 b.如果患者复查心电图ST-T动态变化或肌钙蛋白升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提示UA或NSTEMI。请按照上述UA/NSTEMI流程处理。 c.如果患者就诊后间隔6小时或胸痛后6~12小时心电图无 ST-T改变或肌钙蛋白没有升高,提示患者近期发生非致死心肌梗死或死亡风险为低危或中危。危险分层请使用TIMI评分或GRACE评分。

急诊胸痛患者的识别和诊治流程

胸痛的临床意义 胸痛(chest pain)指原发于胸部或由躯体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其原因多样,程度不一,且不一定与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以急性胸痛、胸部不适为主诉来医院急诊的患者十分常见。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但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估计这类患者约占5-10%。 胸痛作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其中隐匿着一些致命性疾病, 除最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还有近几年被逐步重视的急性肺栓塞(PE)、主动脉夹层等,它们都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而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虽然这些疾病仅占胸痛病人的1/4左右,但由于医务人员受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的限制不能将其迅速准确甄别,使得一些具有严重疾病的胸痛患者混于一般病人,延误了救治时间,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及时正确地识别和诊治各种胸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解剖、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牵扯痛、应激反应及心理暗示等机制的作用,使得许多严重疾病被误以为普通疾病,而相反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如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主干栓塞等与某些非致命性疾病如食管疾病、肺部疾病甚至出疹前的带状疱疹等,同样可有胸痛或胸背部不适。 胸痛的病因鉴别至少包括以下常见疾病: 1、胸壁病变: 皮肤及皮下组织急性炎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间神经肿瘤;流行性胸痛;肋软骨炎。

2、胸腔脏器病变: 心绞痛,包括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纵隔肿瘤;食管疾患,包括急性食管炎、食管周围炎、食管癌等。 3、腹部脏器疾病: 膈下脓肿、细菌性肝脓肿、肝癌、肝淤血、胆石症等可有右下胸疼痛,常向右肩放射;急性胰腺炎、脾梗死时可伴左下胸痛,常向左肩放射。 由此可见,胸痛作为多种疾病患者共有的主诉,从颈、胸部到腹部,从皮肤、肌肉、骨骼到神经,从胸廓、肺直至纵隔内脏器,无论炎症、肿瘤、畸形或血管病变,由于牵扯痛或病变侵袭都可以出现酷似心绞痛的症状。在急诊科,常见有疑似ACS胸痛症状的患者,最后诊断为“良性疾病”,如食管弥漫性痉挛、胃食管反流、食管憩室、食管炎、胆石症、胆囊炎和膈疝等,脊柱疾病如胸椎肿瘤或结核,胸壁组织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未出现疱疹前之带状泡疹等,这些疾病虽不致命但须识别。需要在急诊室立即开始治疗的急症,如AMI、气胸等更需及时检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CS患者心肌存活与血管闭塞时间紧密相关,在发病最初几小时明确诊断并得以及时治疗,患者将会获得最大的益处。然而,目前从发病到获得针对性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时间上的延误。因此,应从院前开始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到达医院后,尽可能快地做出诊断并予以针对性的救治。 时间上的延误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病人对ACS的认识;院前转运过程;医院内评价过程。其它的时间延误还表现在从挂号→检验→心电图→确定诊断→药物选择等几个环节上。医生的临床思路和急诊科的运作流程,也是造成延误的重要因素。患者、EMS人员及医院三方面的延迟,均可降低急诊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效果,增加死亡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