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商合一的学说及优缺点

民商合一的学说及优缺点

民商合一的学说及优缺点
民商合一的学说及优缺点

民商合一的学说

从实质意义上说,持此主张的学者认为:民商合一的实质是将民事生活和整个市场所适用的共同规则集中制定于民法典,而将适用于局部市场或个别市场的规则,规定于各个民事特别法。有的学者则进一步阐释,采用民商合一体例,意味着在民法典之外不再单独制定商法典,确切地讲,是不制定单独的商法总则。所有的商事特别法都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而存在。持此观点的同志还认为,我国在制定合同法时就使民法与商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民商合一的典范。法典意义上的民商分立论虽然对于昭示商法的独立和厘清商法的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及法典编纂的可行性角度观之,似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从现实意义上说,民法学者提出,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商法独立存在的经济根据正在逐渐丧失,人的商化,使商法所规定的商人,已很难与民法的自然人和法人相区别。人的商化促成了民事主体和商事主体的相互融合,商业职能和生产职能的融合使得传统商法所调整的商行为与民法所调整的民事行为的界限已渐渐消失。

从实践意义上说,民商合一论者主要立论如下:其一,近代商法典的前身是中世纪欧洲商人团体的习惯法,亦即商人的法。但现在所谓商人这个特殊的阶层已不存在,其特殊的商行为亦失其特殊性。如象票据制度、保险制度等仅商人利用的制度现今正普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全社会的人所利用;其二,即使在民商分立的国家也难以确立划分民事行为与商事行为的严格界限,有的国家只是以民事法庭和商

事法庭的管辖来划分,有很大的任意性,因而民法典与商法典的并存引起法律适用上的困难和混乱。由此可见,民商合一因其立论直指商法存在的基础,故而并非单纯形式上否定商法的存在,而是更进一步在实质上否定商法的存在,从根本上否认民商区别。

杨立新教授认为:我国的“民商合一”体制,就是指制定民法典,而不再制定商法典,将商法的内容单独规定,作为民法的特别法,构成民商法的完整体系。

意大利商法学家维万德认为民商分立违背了社会生活的统一本质,从而也违背了正义。因此商法必须引进民法之中。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商分立会带来司法管辖权归属方面的许多不必要的问题。

德国学者托伦指出:民法和商法的划分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的划分,还不如说是一种历史的沿革。传统因素对民商分立的形式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

由于宪法上的原因,不制订类似于法、德两国的民法典,而制订债法

实现了民法与商法的实质上的统一,规定商法典的条款适用于所有的

在设计自己的法律部门和进行立法时,无一例外地将商法的概念予以摈弃,而只是起草和颁布民法典。

民商合一的优缺点

优点:

第一,顺应当代私法统一的主流——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传统界限已被打破。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参与商业

交易的主体的非特定性,商业交易的范围已扩展到工业、

农业、不动产、有价证券、期货等领域,“泛商化”的发

展,便促使商法向民法的“回归”和靠拢,促使民、商法之

间的互相渗透,这已是当代私法的主流。

第二,符合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传统——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自汉初驰商贾之律以后,四民受治于一法,买

卖钱债,并无民商之分”民国时期我国采民商合一,新中

国成立后极不完备的民法也效仿前苏联采民商合一,改革

开放之后以《民法通则》为标志的民商事立法也采民商合

一。显然,如果不顾这种历史传统,变更民商合一,必将

产生极大地混乱,不利于社会交易和社会发展。

第三,降低立法、司法成本——我国法院系统的司法工作者已习惯民商合一的法律模式,在单行法缺乏规定时求助于

民法,若贸然制定商法典,将会给司法工作造成很大不便。

另外,一部法典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作,我国现阶段对

商法典的编纂既缺乏实践基础,又缺乏理论准备,若坚持

制定商法典,不仅可能制定不好,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现已

着手的民法典的制定。

第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强调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否定

其身份上的差别,因而人为地把“商人”作为一类特殊的主

体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在民法典之外再制定一部商法典,

这与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相违背,是不切实际的,也

是不必要的。

第五,保证我国法律体系的和谐统一——民法在私法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法调

整对象的一部分,商法的基本原则来源于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中的各种基本制度是商法的依据。商法从民法中产生,

并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二者存在着天然的

联系: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只有坚持民商合一,明确民

法和商法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民法和商法

的各自作用,保证我国法律体系的和谐统一。

第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通过立法来保护职业商人的特殊地位的做法已经违背国家立法重在

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宗旨。既然商人在商法中已不具有特

殊地位,它与民法中的权利主体也没有本质的差别,那么,

商法典是否独立于民法典之外而存在自然也就值得怀疑。缺点:

第一,商法特有的规则体系使民法和商法完全融合成为不可能,民商合一立法模式之中的民商完全融合论不符合市场经济繁荣要

求商事法律发达的时代要求,民法典固有的编制体系也使商法内容难以容身。如果一味在民法典之内寻求民商法的形式合一,只会走入法典编纂的死胡同;

第二,商法和民法追求的法律价值不同。民法侧重于公平,商法侧重于效率,如何兼顾两者也是一个难题

第三,商法和民法的规范内容不同。民法规范是平等地保护一切民事主体,而不是保护某一特殊阶层的法律,商法主要表现为商人阶层的法律,在传统上,物权、法律行为、债和合同、继承和婚姻等被认为是属于民法规范的内容,而无限责任、有限责任、票据等则构成新兴的商法规范的内容。

事实证明,经过历史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我国制定民法典应坚持走民商合一的道路。

民商合一(14041150)

一、概念 民商合一是指民事和商事统一立法,将商事方面的内容编人民法典中,或以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采用民商合一的国家又可以分为民商完全合一和民商不完全合一两种体例。民商完全合一是将商法的大部分内容都纳入民法典,如瑞士、意大利等;民商不完全合一是将商法一部分内容纳入民法典,而公司、票据、保险、海商等商法的主要内容则采用单行立法,典型代表是台湾地区民法。在大陆法系主要的法典体系中,有民商合一、民商分立两种立法模式。其中采用民商分立的立法体例占多数,即在民法典外还编有商法典,如德国、日本、法国、葡萄牙等。 二、我国当前民商立法模式的论争及评价 对于我国未来民法典的立法模式,学者们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激烈争论,形成了“民商完全融合论”,“民商分立论”和“大融合、小分立”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民商完全融合论 我国多数学者持这种立法观点。他们反对制定商法典或商法总则,主张在私法领域只制定民法典一部基础性的法律,至于公司、票据、保险、海商等则以单行法的形式加以规定,除此之外,还可以相应的民事、商事特别法辅之。 这种观点因其合理性而得到了绝大多数民商法学者们的赞同与支持。但是,从现实立法的角度来看,民商完全融合的立法体例却有其致命的硬伤。其一,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的民法草案除合同法外的其他八篇极少能见到商法的规定,有时连影子也见不到。所谓民商完全融合,法典上却有民无商。这种做法的结果,必然使人认为法律上只是有民无商而对民商合一产生怀疑,进而反对所谓的民商合一并主张单独制定商法典。其二,从民法典的立法技术上来讲,民法典讲求形式的合理性和体系的逻辑性,对诸多商事法律起统率作用的商法一般性规定如商号、商业登记、商业帐簿等内容在民法典中无容身之地,因此民法典无法从纲领上统率诸多商事单行法与特别法,使商事法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混乱状况 2民商分立论 在主张民商分立的学者中,由于对民商关系的看法不同,又可分为两类。一部分坚持民商分立的学者认为,民法与商法应是两门完全独立的部门法,在他们看来“没有一个现代国家会认为商法是民法特别法的观点是正确的”,其根据主要在于,他们认为民法与商法不仅在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等理念方面具有根本的区别,而且在具体法律制度方面,也是格格不入的。另一部分主张民商分立的学者虽然承认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但仍然认为应在民法典之外另立商法典。这部分学者认为只要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民法和商法的区别,则当然还应采用民商分立的模式。 事实上在民法典的立法模式上,民法起草工作小组内部的意见是一致的,即继续坚持民商合一立法体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张民商分立已经只具有研究上的理论价值,失去了指导现实立法的实践价值。

1计算化学概述

1计算化学概述 计算化学在最近十年中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化学研究领域之一。究竟什么是计算化学呢?由于其目前在各种化学研究中广泛的应用, 我们并不容易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简单的来说, 计算化学是根据基本的物理化学理论通常指量子化学、统计热力学及经典力学及大量的数值运算方式研究分子、团簇的性质及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最常见到的例子是以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和计算、分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理论和计算等等来解释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帮助化学家以较具体的概念来了解、分析观察到的结果。对于未知或不易观测的化学系统, 计算化学还常扮演着预测的角色, 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除此之外, 计算化学也常被用来验证、测试、修正、或发展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同时准确或有效率计算方法的开发创新也是计算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简言之, 计算化学是一门应用计算机技术, 通过理论计算研究化学反应的机制和速率, 总结和预见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能关系的规律的学科。如果说物理化学是化学和物理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 那么计算化学则是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而化学则是其中的核心学科。近二十年来,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理论方法的进步使理论与计算化学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今天、理论化学计算和实验研究的紧密结合大大改变了化学作为纯实验科学的传统印象, 有力地推动了化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而且, 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发展也对相关的学科如纳米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计算化学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未来 2.1计算化学的产生 计算化学是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新兴学科。自上个世纪年代量子力学理论建立以来, 许多科学家曾尝试以各种数值计算方法来深人了解原子与分子之各种化学性质。然而在数值计算机广泛使用之前, 此类的计算由于其复杂性而只能应用在简单的系统与高度简化的理论模型之中, 所以, 即使是在此后的数十年里, 计算化学仍是一门需具有高度量子力学与数值分析素养的人从事的研究, 而且由于其庞大的计算量, 绝大部分的

扎根理论案例

扎根理论 开放分类:社会学经济经济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1. 2.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2.2 首要任务 3. 2.3 对理论保持敏感 4. 2.4 不断比较的方法 5. 2.5 理论抽样的方法 6. 2.6 灵活运用文献 7. 2.7 理论性评价 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1. 3.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 3.2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3. 3.3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4. 3.4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5. 3.5 举例论证 4 一个分析实例 1. 4.1 研究问题 2. 4.2 初步回答 3. 4.3 广泛的抽样 5 研究工具与技巧 1. 5.1 增进理论触觉的技巧 2. 5.2 条件矩阵 6 泛行动系统 1. 6.1 行动系统的几个性质 2. 6.2 使用条件矩阵的益处 扎根理论 - 简介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我国近代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三次论争(季立刚)

我国近代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三次论争 季立刚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上传时间:2006-10-23 原载于《法学》2006年第五期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民商事立法基本上是在移植西方近代民商法的基础上完成的。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立法实践及理论争议,均影响了我国近代对民商立法模式的认识与选择。有关我国应如何选择民商立法模式的论争肇始于清末,展开于民初,终结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关键词】近代民商立法模式论争 一、清末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初次争论 1901年1月,清政府在内外危机中颁布变法令,提出“参酌西方政要”,以达“天下富强”。1902年3月,清政府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1903年4月,清政府再次发布“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兹者派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的上谕,[①] 拉开了我国近代民商事立法的序幕。1904年《钦定大清商律》颁布,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亦告完成。在清末民商事立法过程中,不仅引进西方民商法律的内容,更着眼于中国实际。 1905年,在陈武、刘泽熙所著《商法》中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商关系的讨论:既分析了民商法的联系,也强调了二者的区别,是目前所见的最早专门讨论民商立法模式的论述。其基本观点是赞同“民商分立”。在民商关系上,他们认为:“民法者,商法之基础也。然民法与商法非主从关系,亦非本则与例外关系。商事虽由普通民事而生,而商法对于民法可云特别法,不得谓为例外法”。[②] 在“民商分立”的原因上,他们分析道:商法对于民法,实有独异之特质,商法有世界的倾向,其规定之大者,通世界各国渐趋于同,商法“应与民法分离,而各为一部”。 明确主张“民商合一”的是清政府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福诜。他于1907年奏请慎重私法编纂,并推荐日本法学博士梅谦次郎为起草员,明确提到编纂“民商合一”法典的主张,称:“中国编纂法典之期后于各国,而所采主义学说不妨集各国之大成,为民商法之合编。”[③] 甚至当时受聘起草商律的志田钾太郎也曾表示过对“民商分立”的反对。不过,志田钾太郎对于草拟《大清商律》解释道:“中国与外国立约,外国收回领事裁判权以中国有完全法典时为限”,“若有民法典而无商法典,则法典仍不完全,适足为外人之口实”,“故中国之不可无商法典,实政策上不得不然也。”[④] 但是,“民商合一”的法典编纂体例,遭到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首的要员反对。他们从在制定法律时应参酌西方成法的立场出发,认为“自法国于民法外特编商法法典,各国从而效之,均别商法于民法各自为编。诚以民法系关于私法之原则,一切人民均可适用;商法系关于商事之特例,惟商人始能适用。民法所不列者,如公司、保险、汇票、运送、海商等类,则特于商法中规定之。即民法所有而对于商人有须特别施行者,如商事保证契约利息等类,亦于商法中另行规定。凡所以保护商人之信用而补助商业之发达,皆非民法之所能从同,合编之说似未可行。”[⑤] 在沈家本的观点中,虽承认民商立法间的某种互通,更强调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一)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一) 一、民商分立的缘起民商分立的渊源可追溯到中世纪时期。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民商法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罗马法、教会法和中世纪商法。中世纪商法出现以后,由于它形成了专门的概念和体系,它具有了与罗马法、教会法相独立的地位。这样,商法作为一种专门的法律体系发展起来。从这一时期商法的特点来看,它主要是适应地中海沿岸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在商人的商业交往中产生的各种习惯规则,如汇票规则、海上保险契约、商业契约等,其中以海商方面的规则更为突出,此外,商人还自己组织法庭来处理商事纠纷案件。因此,商法是适应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在商人之间独立发展起来的。从中世纪商法的形成来看,可以说它与罗马法、教会法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它不是从普通私法中分离出来的。中世纪商法一经产生,它就自治自立,与普通私法平行发展。中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日益壮大。16、17世纪,随着欧洲中央集权国家的强大,欧洲诸国将在各国商人之间普遍适用的、具有国际性的各种商事习惯、商事规范纳入本国的国内法,从而开始了近代商事立法。法国路易十四时期颁布的《商事条例》(1673)和《海事条例》(1681)就是近代最早的两部商事法令。另一方面,法国的民事关系属于民法规范调整,南部成文法地区施行的是罗马的《优士丁尼法典》,北部的习惯法地区施行的是由法律传统形成的并经官方文件予以记录的习惯,主要是1580年修正的1510年的巴黎习惯,1509年和1583年的奥雷昂习惯。因此,在这一时期,民商分立的格局已经开始出现。民商分立的真正标志是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和法国商法典的先后颁布施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成功和国家统一后,在全法国统一法律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面对法国民事法律的混乱状况,法国1791年《宪法》明文规定:“应制定一部共同于整个王国的民法典”。由于“在西方发达的法律体系里,一直存在着一股促进法典化的驱动力”,〔1〕加之法典编纂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在拿破仑的推动下,法国民法典于1800年开始起草,于1804年3月21日通过。几乎与此同时,法国在1801年成立了商法起草委员会,并于1807年颁布了商法典。因此,以法典为标志的民商分立体制正式得以确立。继法国开创民商分立体制后,德国1861年颁布了《普通德意志商法》(即旧商法典),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开始编纂新的商法典,并于1897年5月10日颁布,1900年1月1日生效。另一方面,1874年、1890年分别成立了民法起草委员会,起草民法典,于1897年颁布、1900年施行。因此,在德国也形成了民商分立体制。除了法德两国以外,采用民商分立体制的国家还有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除了普通法系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外,把私法划分为民法与商法两个分立的体系,在当年似乎是私法的一个基本特征”。〔2〕据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四十多个国家制定了独立于民法典之外的商法典。所谓民商分立,其基本含义是指民法典与商法典自成体系,分别立法,各自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民事关系与商事关系。由于自罗马法到法国民法典,私法与民法几乎是同义语,因此有的西方学者将仅有民法典的私法体系称为“一元化私法体系”,而将民法典和商法典并存的私法体系称为“二元化私法体系”〔3〕。二元化私法体系,既是民商分立的结果,也是民商分立的表现。民商分立体制具有四个特点:1.民法典与商法典并存。从国外立法来看,既有民法典先于商法典而立法的,也有商法典先于民法而立法的。但从中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国家的情况看,商法法典化的起步一般要较民法为早。2.民法与商法的地位和效力不一样。通说认为:民法是普通私法,或者说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私法,而商法属于民法的特别法。因此,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民法的原则和精神适用于商法,但在对商事关系进行调整时,商法优先于民法而适用,即“凡商法典有规定的事项应适用商法典的有关规定,至于商法典没有规定的事项,则适用普通民法的规定”〔4〕。3.在司法管辖权方面,民事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辖,商事案件在一些国家归商事法院管辖。4.在民商分立的内容方面,民法典一般

计算化学学习指南

计算化学学习指南 计算化学学习基本要求: 在学习了化学系列基础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计算方法来解决化学中和部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理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理论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化学学习的难点: 学生学习计算化学时由于受原有化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的制约,感到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入门较慢。尤其是对各种化学、化工知识的综合应用及编程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计算化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计算化学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量子结构计算,分子从头计算(Schrodinger方程的精确解)、半经验计算(Schrodinger方程的估计解)和分子力学计算(根据分子参数计算),属于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范畴; 2.物理化学参数的计算,包括反应焓、偶极矩、振动频率、反应自由能、反应速率等的理论计算,一般属于统计热力学范畴; 3.化学过程模拟和化工过程计算等。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要界定计算化学的范围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化学学科现代化过程中新的生长点,它与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关系密切,深受当今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正处在迅速发展和不断演变之中,研究的侧重点也因研究者及其所处的学术环境、原有基础和人员的知识背景而异。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计算机辅助结构解析、分子设计和合成路线设计将是计算化学的主题。尽管实际上计算化学覆盖的面还要广得多,比较公认的研究领域至少有:1.化学数据挖掘(Data mining);

2.化学结构与化学反应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3.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 4.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 5.计算机辅助化学过程综合与开发; 6.化学中的人工智能方法等。 无论计算化学涉及的内容多么广泛,其核心依然是数值计算问题。 本课程主要学习利用用计算机解化学中的数值计算问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化学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选择所需的计算方法; 问题分析是完成计算任务的基础,包括对问题所含物理化学意义的清楚认识。在进行数值计算时要量纲明确,保证计算步骤分解准确。采用的数学理论正确、计算方法合理有效。 2.写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框图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程序框图是编写程序的基础和关键。写出清晰、流畅、准确的程序框图是任何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的必要步骤。程序框图的绘制要根据计算机运算的特点和编写代码程序的需要。 3.代码程序的编写 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机语言,运用该种语言将上述程序框图写成计算机程序(高级程序)。由于一种计算机语言往往有不同版本,适合于不同的编译平台,彩的程序代码要符合该编译平台的规范。 4.程序的调试和编译 一个计算机程序编写完成后,一般需要通过编译、调试和修改步骤,构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集,并找出问题,加以完善。编译和高度的方法依据不同的程序编译平台会略有不同。 5.试算分析,输出结果 调试得到执行程序后,用已知的算例去试算检查,分析结果正确无误码,才能用于未知的算例。

扎根理论案例

目录 [隐藏] 扎根理论就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就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就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就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就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与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就是积累而成的,就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与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就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就是在设计阶段 ,还就是在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与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就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就是特别敏感,也不就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就是比较,在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与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

再谈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31926990.html, 再谈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作者:姜月杨天钥 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8期 摘要: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之争长盛不衰,尤其是继2017年我国《民法总则》颁布之后,作为社会与时代的产物,民法典不仅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而且从内容来看,其表明全国人大坚持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传统。因此如何在民商合一立法体例指导下,使得民法典真正切实地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发展,是我国立法者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国的商事规范采取内置于民法典,借助于民法总则中的通用原则与“公因式”,对商事行为进行补充与调整,使得我国立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民商合一;民法典编纂;民法总则;商事单行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78-02 目前,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完成了民法典编纂的第一步;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方面的立法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无论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传统,还是较为全面细致地比较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全国人大都一贯坚持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来进行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工作。这对于如何构建商事规范,正确处理民法典与商事规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法典的顺利有效实施,更能给立法者以重要的启迪与富有科学性创造性的选择[1]。而且学术的发展正是因一次次的激烈讨 论和一次次的推翻与重建才得以不断的发展,这不仅不会影响法典的颁布与全面的实施,还会促使法典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之争 我国应选择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立法体例是一个并不新颖的问题,但却是一个一直以来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学者们对此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江平老先生指出,民法典不应该负重前行,而应轻装上阵。无独有偶,王保树教授也支持民商分立的观点。然而,坚持民商合一立法体例下,在民法典中融入商事规范,是目前我国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同时持此观点的王利明教授指出,现代民法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商法为民法所借鉴和吸收[2]。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给我国的民法典编纂出了个空前的难题,毫无前人的踪迹可寻,这便是李建伟学者提到的前无古人的难题。这是因为我国要在坚持民商合一立法体例下,采用潘德克顿体系编纂民法典,而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民商事立法理论深厚,立法技术先进的国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与我国处于相同的情况,创立潘德克顿体系的德国不支持民商合一,而支持民商合一的意大利却缺乏一个提取公因式样式的系统的民法典。在

计算化学学习指南

《计算化学》课程学习指南 计算化学学习基本要求: 在学习了化学系列基础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计算方法来解决化学中和部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理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理论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化学学习的难点: 学生学习计算化学时由于受原有化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的制约,感到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入门较慢。尤其是对各种化学、化工知识的综合应用及编程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计算化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计算化学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量子结构计算,分子从头计算(Schrodinger方程的精确解)、半经验计算(Schrodinger方程的估计解)和分子力学计算(根据分子参数计算),属于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范畴; 2.物理化学参数的计算,包括反应焓、偶极矩、振动频率、反应自由能、反应速率等的理论计算,一般属于统计热力学范畴; 3.化学过程模拟和化工过程计算等。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要界定计算化学的范围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化学学科现代化过程中新的生长点,它与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关系密切,深受当今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正处在迅速发展和不断演变之中,研究的侧重点也因研究者及其所处的学术环境、原有基础和人员的知识背景而异。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计算机辅助结构解析、分子设计和合成路线设计将是计算化学的主题。尽管实际上计算化学覆盖的面还要广得多,比较公认的研究领域至少有:1.化学数据挖掘(Data mining);

2.化学结构与化学反应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3.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 4.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 5.计算机辅助化学过程综合与开发; 6.化学中的人工智能方法等。 无论计算化学涉及的内容多么广泛,其核心依然是数值计算问题。 本课程主要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化学中的数值计算问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化学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选择所需的计算方法; 问题分析是完成计算任务的基础,包括对问题所含物理化学意义的清楚认识。在进行数值计算时要量纲明确,保证计算步骤分解准确。采用的数学理论正确、计算方法合理有效。 2.写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框图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程序框图是编写程序的基础和关键。写出清晰、流畅、准确的程序框图是任何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的必要步骤。程序框图的绘制要根据计算机运算的特点和编写代码程序的需要。 3.代码程序的编写 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机语言,运用该种语言将上述程序框图写成计算机程序(高级程序)。由于一种计算机语言往往有不同版本,适合于不同的编译平台,彩的程序代码要符合该编译平台的规范。 4.程序的调试和编译 一个计算机程序编写完成后,一般需要通过编译、调试和修改步骤,构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集,并找出问题,加以完善。编译和高度的方法依据不同的程序编译平台会略有不同。 5.试算分析,输出结果 调试得到执行程序后,用已知的算例去试算检查,分析结果正确无误码,才能用于未知的算例。

现代分子理论与计算化学导论作业

《现代分子理论与计算化学导论》 ——课程大作业班级:xxxxxxx 姓名:小签牛学号:xxxxxxxxxx 题目:在T*=1.5条件下,分别用分子模拟方法和微扰理论方法计算ρ*=0.02和0.85的体系的压力,并比较两种方法计算 的结果。 Ⅰ.当T*=1.5、ρ*=0.02时的情况 ①由Monte Carlo模拟获得体系的内能、径向分布函数和压力,流 体参数及模拟条件见contrifile文件; 此时的contrifile文件为: ---------------ENTER THE FOLLOWING IN LENNARD-JONES UNITS-------------------- 0.02 # Enter The Density 1.5 # Enter The Temperature 8.0 # Enter The Potential Cutoff Distance 108 # Enter The Intial Molecular Number ---------------ENTER THE SIMULATION STEP CONTROLLING PARAMETES--------------- 200000 # Enter Number Of Cycles 400 # Enter Number Of Steps Between Output Lines 400 # Enter Number Of Steps Between Data Saves 400 # Enter Interval For Update Of Max. Displ. .False. # Whether Read config. From Old Simulation Run config.dat # Enter The Configuration File Name ---------------ENTER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PARAMETES-------------- .True. # Whether Calculate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0.01 # Enter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Distance 100000 # Enter Number Of Cycles Of Start Calculating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gr0.02.dat # Enter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ile Name (运行程序见附件1) 所得“result.dat”文件中的结果为: A VERAGES = -0.149649

= 0.028542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 所谓的民商分立,又称民商分离,其基本含义是指民法典和商法典自成法系,分别立法,各自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民事关系和商事关系。1807年,《法国商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民商分立体制的形成。目前采用民商分立体制的国家有法、日、比、卢、西、葡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共计四十多个。 在民商分立体制下,在法学理论方面,它强调民事和商事的差异性。民法调整的内容极其广泛,涵盖了市民社会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继承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而商法调整的内容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动态财产关系。就法律属性而言,民法是纯粹的私法,而商法则具有某种公法化的趋向。就法律规范形态而言,民法有通俗化的要求,而商法则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在立法体例上,将商事和民事分别立法,除制定民法典外还制定有专门的商法典。 所谓的民商合一,是指在立法观念上采取大民法主义,将商法视为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立法上由民法统率商法,在民法典中吸收基本商事规范,于民法典外不制定商法典,只根据需要制定单行商事法规的立法体制。在法典化国家(地区)中,采用民商合一立法体系的主要有瑞士、意大利、苏联、泰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而根据民法典和商法典是否自成体系,分别立法这一特点可知,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基本上是属于民商合一的模式。 “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是针对处理民法和商法关系的两种立法形式或编纂模式。不同模式的形成都有它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基于我国的各方面的特殊情况,认为我国在民商未来发展方面的趋势应走民商合一的模式。具体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的立法现状。在我国,商事领域有三个基本问题仍然是我国立法中相当薄弱的环节: 商事企业制度。我国在商事企业应如何分类,商事企业种类要不要采取法定主义,以及如何确定有限合伙、无限公司、法人独资公司、连锁店等企业新形态的法律地位等问题上存在较多争议。 商事代理制度。经理的权限问题非常重要,对各类企业组织形式中作为全权代理人的经理的权限的确定;对经理的越权行为的效力的认定,以及能不能对抗善意相对人等问题的规定还有待完善。 商事人格权问题。在我国,商业信用的价值认定及其保护机制、商业秘密的界定与保护商业注册问题等问题,在立法上均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诸多这方面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制定商法典,确实是有心无力。 第二:商法理论研究不够。中国法学界对私法的研究,尤其是对民商法的研究仍然处于一种半成熟的状态,这也加大了对统一商法典制定可行性认识的难度。近二十年来,中国法学界对私法的研究精力主要集中在民法领域,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这是学者的共识。而商法是什么,它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法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更少。这种状况在理论上加大了制定中国商法典的难度。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市场经济法制的认识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对制定统一的商法典的认识还不能统一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部法律都必须是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这种体制本身还需要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唯有经济体制成熟、定型了,人们对商法典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才能真正成熟起来。然后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第四:世界和中国的立法实践,证明民商合一是可行的。尽管大陆法系传统民法的代表——《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均采民商分立,但并没有因其广泛传播

《计算化学》教学大纲

《计算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在计算化学多学科交叉(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上,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全面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化学、化工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 ——掌握如下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Newton-Raphson迭代法、二分法求解一元N次(N>2)方程; ?消去法、Gauss-Seidel迭代法解线性方程组; ?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Lagrange插值法和差商; ?Simpson法求数值积分; ?Euler法解常微分方程。 ——理解如下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非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 ?Gauss 法求数值积分; ?Runge-Kutta法解常微分方程。 ——了解如下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样条函数插值法; ?Jacobi方法、QL方法求本征值; ?单纯形优化; ?化工调优; ?化学化工中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资源; ?分子动力学模拟;Monte Carlo模拟法。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1.前言(1学时)什么计算化学;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计算化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学习方法。 2.代数方程及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在化学中的应用(5学时)二分法;Newton-Raphson迭代法;Gauss消去法;Gauss-Seidel迭代法。 3.插值法和回归分析——实验数据的拟合及模型参数的确定(5学时)线性插值;Lagrange插值;中心差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元非线性回归;多元回归;多项式回归分析(自学)。 4.数值积分与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4学时)梯形法;Simpson法;离散点数据的求积;Gauss法(自学);Euler法及其改进;Runge-Kutta法。 5.本征值和本征向量(1.5学时)Jacobi方法;QL方法(自学)。 6.化学化工中常用的软件及网络资源简介(1.5学时)结构式绘图软件;科学数据处理软件;化学化工重要网站;化工信息源。 7.化学化工中的最优化方法简介(1.5学时)单纯形法优化;化工调优。 8.化学化工过程计算机模拟简介(1.5学时)分子动力学模拟;Monte Carlo法;化工过程模拟;课程小结。 9.拓展课堂(1学时)上机实践主讲教师作计算化学相关的研究报告。 或外请专家作计算化学相关的专题报告。 10.学生讨论课(2学时)学生根据自查资料,写出课程报告并进行课堂讨论。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doc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2020年4月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关键词:扎根,选取,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简介: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扎根理论方法概述。1967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内容: 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 扎根理论方法概述。 1967 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 & 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中不断抽象出来的理论(Strauss A.,1987)。与定量研究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自下而上通过自然浮现构建理论的过程。即在系统

搜集的资料中,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并寻找出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因此,扎根理论需要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厚的积累,才能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概念以及理论模型。它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范式,也应用于对原本未知的理论的建构和已知理论的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来源于实际生活中。60 年代格拉斯和斯特劳斯在医院中观察医务的病人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中所得到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来源依然是哲学人员处理即将去世与社会学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米德以及皮尔士的思想,他们观察并寻找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方法。另一个方面体现在芝加哥的社会学派,该学派认为实地观察加深度访谈才能深入理解人们的行为,进而理解社会是如何互动的,如何形成以及怎么样变化的。 3.1.1 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 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而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贯穿于整个收集过程。持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第3节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读书笔记 一、背景 年正式提出 质:后于经验的理论 量:先于经验的理论 变成“只有叙事没有研究”的批评 二、扎根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分析资料,分类并编码 (1)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互动 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好处: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生成相关的概念和假设,并围绕这些概念和假设去进一步收集资料。 (2)分类及其编码 编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登录、分析和分类,以便突出这些概念并由这些概念形成扎根理论。 ○1随意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分类编码/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轴心式登录) ○ 3核心编码/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 编码的方式主要有: ○ 1用某个关键词来概括资料中每一句话的意义 ○ 2用资料中的某个句子来概括某份资料的段落大意

(3)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的差异: 结构和分类有差异,形式无差异 (二)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1)发现“关键事件” 发现“关键事件”就有可能因此而进入正式的调查研究。 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在实地观察中去捉住关键,一半是靠研究者理论的训练,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 (2)倾听“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是指本地人(或称之为当地人)所使用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词语。 频繁出现、被重复使用 隐含本地人的生活信念、思维习惯与文化特色 是否隐含了当地人的某种生活“冲突”以及相关的“关键事件” 寻找本土概念的目的: 是为了为当地人的生活故事找到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说,每一个“本土概念”都是当地人生活故事的某个主题。 本土概念与经验事实的差别在于: “本土概念”是经验事实的“关键事件”,它是经验事件的“节点”,它可以将相关的经验事实连接、贯穿起来。 (3)寻找故事背后的问题、冲突与疑惑 “本土概念”不仅出身于经验事实,而且, 本身就属于经验事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