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核心提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

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其中:

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

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

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m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g 社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

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

c.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

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规律-无阶级背景。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二者的关系:

①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

②二者矛盾:

a..同一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

103f

与人的关系,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①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②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③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④生产管理的效能;

⑤生产的适度规模;

⑥自然资源的丰度。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

②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

③是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个阶段: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决|

定|====>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

④世界货币;⑤世界体货币

3、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4、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

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

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价值规律

1、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基础影响

价值<===> 价格<---供求关系

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主要作用:

①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资源;

②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优胜劣汰。

4、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时间滞后性),从而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必须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新增)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a.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斯大林都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点、任务,建立和运用、发展劳动价值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c.今天我们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a.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①“总体工人”创造价值。②“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要求我们对劳动的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

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b.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创造精神财物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前提

价值创造<---财富生产

\ /

生产活动的结果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完全等同:

1、①财富(使用价值)-生产物质内容(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②价值-人类劳动的结晶(不饱含任何自然物质)

2、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①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②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

W-商品;G-货币

商品流通形式:W-G-W

资本流通形式:G-W-G

②流通目的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

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

③流通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中:交换

103f

的是等价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货币量不等,终点大于起点。

G-W-G+Δg

资本总公式:G-W-G'(G+Δ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矛盾: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另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②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

①必要劳动时间;

②剩余劳动时间。

3、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C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

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奠定了基础。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它们与劳动力结合将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

6、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m'=m/v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它们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它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两种方法常常是被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

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具有暂时性。

9、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

劳动力: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商品。

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能成为商品。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者劳动的剥削。

原因:①它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饱含两方面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分为:

①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②扩大再生产-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和劳动力。其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

物质形式-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区别:

①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②资本积聚-其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数额的限制从而增大比较缓慢;

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

联系: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

103f

时炯械慕梗?

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5、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据点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造成大量工人失

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资本循环的周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一、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的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3、资本的周转

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价值增殖;

资本周转-从资本周转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速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和辅助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

本。

区别: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周转速度不同:固-慢;流-快;

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固-分批;流-一次全部回收;

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短期内不需更新;流-不断更新。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关系

①划分依据不同:

不变可变-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固定流动-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②划分目的不同:

不变可变-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固定流动-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按其磨损原因不同分为:

①有形磨损(物质磨损):使用时间、自然力作用引起;

②无形磨损(精神磨损):生产率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

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累积补偿的办法。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

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7、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①加快资本周转可节省预付资本;

②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2、社会总资本运动

单个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点:

①运动内容相同:包括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

②运动形式相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运动过程相同:三个阶段;

④运动目的相同:为了价值的增殖。

区别:

①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生产消费,而不包含个人消费;

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②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资本流通,而不包含一般商品的流通;

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3、社会总产品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

5、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①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构成。

6、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I(v+m)=IIc

②I(c+v+m)=Ic+IIc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读后感

李嘉图出生于伦敦,系英籍犹太人后裔,幼年在英受普受教育,12岁时赴荷兰留学,2年后返英,即结束学生生活,随父经商。21岁时因婚姻问题,与其父关系决裂,被赶出家门,从此独立经营,任交易经纪人,1797年25岁时,已发财致富。27岁时,偶然阅读《国富论》,对经济学发生兴趣。从此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问题,1809年匿名发表《黄金价格》一文,此时已成为腰缠万贯的金融家。深受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的影响。师承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和当时著名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交谊很深,他于1817年出版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方面都比斯密有所发展,使古典经济学更加成熟。该书的出版被称为“李嘉图革命”。其比较成本学说是对斯密的国际分工论的发展和修正,对发展对外贸易有重大和深远影响:其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其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石,以地租理论为核心,论证了地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并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对于经济危机、赋税等问题也有论述。该书出版后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继《国富论》之后经济学说史上另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之一,李嘉图也是英国产业革命时代,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也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

其中,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该书包含李嘉图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和基础,是李嘉图的思想集萃,也是《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该书的出版誉为“李嘉图革命”,由此影响可见一斑。李嘉图所处的产业时代是李嘉图相关理论的现实折射。当时产业资本正在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与旧的经济残余势力和政治势力作斗争,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贵族们维护旧的经济秩序,阻碍新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终于破裂。 于是,李嘉图,处于那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对经济学的热爱,大胆继承批判发展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做出相应的总结,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了高峰。从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书中的经济思想反应了工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他致力于证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远比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先进,在当时,这无疑有显著的意义。我们评价一本书,往往看从其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是否正确窥见了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所以,无疑,李嘉图在与封建生产关系斗争正体现当时的发展要求。他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热爱,他坚持通过拥护生产力的发展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并在相关著作中始终如一贯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读书笔记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首先,我想说非常感谢老师能够让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籍。因为在大学里面,现在能够静下来读书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尤其是在崇尚快速阅读的今天。于电子书籍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忽视了纸质的书籍,导致书卷气变成了电子气。而老师则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尽情徜徉在书籍的海洋,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接受我们这种扛旗专业的学者们独特思想的熏陶,而我阅读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书籍。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法上,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章经典,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放在首位的。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迷茫和模糊现象。针对此情,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

治教育,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正确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在阐述我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之前我想谈一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马克思之后,之后代表了未来,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也坚信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一定会更加美好。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安葬仪式上说: “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的的成就,那么外国学者如何看待马克思了?这本《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英国的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同意也写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书《卡尔·马克思传》。《卡尔·马克思传》一书中就谈到了在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提出了在当今世界上依然影响最大的依然是马克思主义: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以百万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作为反抗的工具,马克思对宗教的描述给很多从中看到自己使命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3000字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主义哲学相关的一些著作,我受益匪浅,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认 识的 精辟深刻,他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 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 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 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 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 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 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 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 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 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 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 (存在) 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 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 “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 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 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 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 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 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 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 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 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 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 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 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 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 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 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 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 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一一因为那是虚假 不可信的一一,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一一因为根本没 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 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读了马克思 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其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和研究,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学科,不了解西方 经济学,就难以看懂西方经济国家的经济报刊文章,也无从把握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因为西方的经济学著作和报刊文章都是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写成的,西方经济政策的制订也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同时,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中,西方经济学也是通用的经济语言和工具。具备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参加国际经济机构的必备条件。现在,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如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回答和阐述。而西方经济学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参与和借鉴。虽然西方经济学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西方经济学有具有实用性特征,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服务的。可以这样说,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比如说,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价格理论、成本和收益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它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关于马克思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克思的读书笔记 【篇一:马克思读书笔记】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想 这位思想家在他所处的时代中,不同于虽有思想却不科学的空想家,也不同于虽然哲理深邃、但政治守旧的学问家。他厌恶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鄙视逃避斗争/躲进书斋/像藏在乳酪里的懦夫。早在1845年,他就写下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名言。他赞赏但丁的“走你的路, 让人们去说罢!”但是他自己独辟蹊径, 率先走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崭新道路, 毕生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和革命地改变世界。 马克思“他是科学家, 但是他首先是一名革命家。 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所从事的不是以往那种政权到手就大功告 成的政治革命, 而是无产阶级以改变旧世界, 创建新世界, 实现共产主义, 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伟大社会革命。它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环境与人的一系列改造, 其间执政与管理、建设与改革、物质 与精神、一国与国际相互关联而不可割裂对立,是一个世界性的不断 发展而又区分阶段的漫长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正是站在这一高度, 认 定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科学, 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的革命的力量。他是先进阶级的卫士, 又是新型革命的导师, 他从根 本上不同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家, 以及在工人中活动的密谋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 当然也不是为大家 所解读的民主派、人道主义者、和平改良主义者以及自由个性主义者。他是站在时代大潮和先进阶级的前列的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经典理论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 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社会革命的时代的到来,代表着先进 生产力的阶级就要崛起从而推翻代表和维护现存生产关系的阶级, 摧 毁旧的基础, 从而解放生产力,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革命或社会 前进的根源,,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揭示了生产力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证明了有阶级存在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

关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读书笔记

班级:经济三班 姓名:古芷超 学号:201307000084 关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读书笔记在做读书笔记之前,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杰出的古典经济主义学者,李嘉图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古典经济学在英国由配第开始,由李嘉图结束。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之一,李嘉图也是英国产业革命时代,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也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 其中,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该书包含李嘉图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和基础,是李嘉图的思想集萃,也是《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该书的出版誉为“李嘉图革命”,由此影响可见一斑。 李嘉图所处的产业时代是李嘉图相关理论的现实折射。当时产业资本正在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与旧的经济残余势力和政治势力作斗争,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贵族们维护旧的经济秩序,阻碍新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终于破裂。 于是,李嘉图,处于那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对经济学的热爱,大胆继承批判发展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做出相应的总结,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了高峰。从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书中的经济思想反应了工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他致力于证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远比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先进,在当时,这无疑有显著的意义。我们评价一本书,往往看从其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是否正确窥见了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所以,无疑,李嘉图在与封建生产关系斗争正体现当时的发展要求。他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热爱,他坚持通过拥护生产力的发展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并在相关著作中始终如一贯穿。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共32章,但是结构比较松散,各章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曾经指出,“李嘉图的理论完全包括在他这部著作的前六章中”,其实,更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