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简表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简表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简表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简表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简表编定: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周建文(430061)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及其对中国当代发展的必要 姓名:邓力匀学号:201113006683 年级专业:2011级金融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具体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是非常不容易的。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的智慧结晶,璀璨的中华文明亦是枝繁叶茂,因此我打算先从中国文明的不同时期去分析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 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巨变,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2. 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秦汉时期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促成了文化的发达。秦汉文化博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在科技领域,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等,成就辉煌;在思想领域,儒学居于统治地位,王充的唯物思想与之尖锐

对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佛教传入,道教形成,古代宗教形成了新的格局;在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史学巨著《史记》、汉赋和乐府等,气势恢宏,气度不凡。 3.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发展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例如圆周率、《齐民要术》等。在思想领域,东晋葛洪改造道教,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和宗教的麻痹作用,佛教十分盛行。佛教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反佛的思想,例如范缜的《神灭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成就同样令后人叹为观止。 4. 繁荣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方面,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等成就,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唐朝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中国的古典诗歌进入了黄金时代。雕塑、绘画、书法和音乐等光耀千古。唐朝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先进性等特征。 5.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重心南移完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印刷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人类在史前时期就使用火,中国北京周口店和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50万年和180万年以前的用火遗迹;公元前7000~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陶窖及手制、模制的陶器;上古时期的各种铜器、铁器都显示了古代人类不仅利用火取暖、加热食物,还能用以制造简单的工具。从史前时期直到18世纪初,虽然人们对热现象的本质进行过许多探索,虽然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方法不够科学,但对热的本质认识却也产生了一些设想,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颂的宝贵财富。 一、对热的本质的探讨 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有许多人相信热是一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阴阳观、五行元素观以及运动观都有人持之。周末春秋时期的《尚书·洪范》,已归纳出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理论。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以土与金术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说法。因此,火是组成自然万物的元素之一。这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早就产生热是运动的思想,《庄子·外物篇》说:“木与木相摩则燃”。《淮南子·原道训》说;“两木相摩而燃”。这些说法的立足点在于“摩擦”运动本身,在他们看来,发热燃烧是由于摩擦运动的结果。古代科学家谭峭抓住了发热燃烧的实质,在《化书》中述及一系列自然现象。他说:“动静相摩所以化火也,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汤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饮水雨日所以化虹蜺也。”在这里,“燥湿相蒸”是指蒸发遇冷,“水火相勃”是指蒸发,“汤盎投井”即盛夏造冰的过程,“饮水雨日”即在光学中述及的人造虹实验。谭峭以自然过程中矛盾本身说明自然现象,从而正确地解释了钻木取火、摩擦生火的实质,它是由于“动静”相摩即运动的结果。热是运动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清代,郑光祖(1776~约1848)在《一斑录》中说:“火因动而生,得木而燃”。从钻木取火中得到的这些经验结论是科学的,它和伦福德伯爵从钻炮孔中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而这种观念在中国却萌芽于战国时期。 在有关热的理论中,还有些极有趣的哲学猜测。方以智写道:“火,内阴而外阳主动者也。……天恒动,人生亦恒动,皆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这是万物统一于火,由火而生万物包括人在内的见解。方以智的老师王宣在其著《物理所》中又阐述了天地演化与热的关系的论题。王宣说:“太虚之凝为地,地之散为太虚,莫非因热而散,因冷而凝之理。”这种天地演化观显然基于热力学中蒸发与冷凝的一些生活实例,然而将这实例推广到猜想宇宙天地的形成与毁灭亦是由于冷热之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科学思辩。 二、热胀冷缩与物态变化 热胀冷缩原理最早被应用开凿河道、粉碎巨石。据载,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文王之间(前277~前250),蜀守李冰主持开凿都江堰工程。两岸悬崖,巨石坚硬,石斧“不可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据载,古代名门权贵身佩“辅转剑”。所谓“辅转”是由两块球形玉相套合而成,外形似“吕”字,“形口中间,似艘护旋转,无分毫隙缝”。那么,如何将一个球形玉的轴塞进另一个的孔洞之中,元初陶宗仪(?~约1397)对此作过历史性考察,并在实验之中发现了其中的热学原理就是关于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陶宗仪明确记述道:辗转“当间煮之胖胀”;“胖胀”即今膨胀。将带孔窍的玉球蒸煮加热,然后将另一球的轴塞入其孔窍之中,从而就有“入窍关注”、“宛转无碍”的效果。其中加入牛筋,其作用类似今日橡皮垫圈。由此可见古代人已充分掌握了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泱泱大国,浩浩五千。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漫长而迅速,随着历史的沿袭,一点一滴不断壮大。小小方寸内,那金光闪闪的一字一句,折射出了历史洪流里那文学成就的耀眼光芒。 驰骋方寸——诗歌 从伊始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后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后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再后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小方寸内,无数诗人在这里驰骋,留下了令历史都动容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诗经》的成就不用过多赘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的古人思想用“风”“雅”“颂”诠释得恰到好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首一首低吟着,不浮夸,不造作,诠释着属于哪个年代的优雅。 乐府看双壁,田园读渊明。秦汉的乐府诗里,双壁之称可谓实至名归。《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用各自的语言叙述了两个不同领域却同样感人的故事,让后世一代一代地膜拜着。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的坚毅与勇敢让我们敬佩。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坚贞爱情让后世动容。 双壁的成就让后来之人仰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敢评论,怕评论不周。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中国古人对电和磁的知识的积累及其技术成就,在世界物理学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代人在雷电、静电、静磁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在罗盘的制造方面远远地走在欧洲人前面。除了用的传统方式解释磁体极性、磁偏角之外,在其他方面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也是令人惊叹的。对尖端放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使古人发明了避雷器,用于高大建筑的顶端,防止雷击。特别是磁的研究与应用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军事、航海测量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一、摩擦起电 我国古代人在电学知识方面很早就有了“琥珀拾芥”的记载,对静电和雷电现象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见解。琥珀是一种透明的树脂化石,在古籍中也写作“虎魄”、“虎珀”。玳瑁是一种类似龟的海生爬行动物,其甲壳也叫玳瑁;汉代王充等人称它为“顿牟”。静电现象的最早记载见之于西汉成书的《春秋考异邮》:“玳瑁吸喏”。“喏”即草屑一类轻小绝缘体。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写道:“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东晋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写道:“磁石吸铁,玳瑁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宜会,物之相投,出乎意外”。明代李时珍说:“玳瑁拾芥,如草芥,即禾草也。”类似记载,举不胜举。需要指出的是,芥子比草芥稍重,只要静电力足够大,干燥的芥子也能被琥珀吸引。从以上种种记载可见:人们根据吸引现象将电和磁并列为同一类,这是后来电磁学的思想先导。在西方古代,电和磁是被分别认识的。 除了琥珀、玳瑁之外,古代人还发现了毛皮、丝绸和其他多种物质的静电现象。它们之所以被发现,是由于静电火花和放电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西晋张华在其著《博物志》中最早记述了静电闪光和放电声。他写道:“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这里描述了两个静电实验:一是用梳子梳头发;二是猛然解脱毛皮或丝绸质料衣服。在这两个实验中都能发现静电闪光和听到放电声。《晋书·五行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永康元年(300),晋惠帝司马衷纳羊氏为后。羊氏入宫就寝,侍人为其解脱衣服;“衣中忽有火,众咸怪之”。这就被当成一件怪事从后宫传出。方以智认为,所有布料都能摩擦起电。他写道:“青布衣,大红西洋布及人身之衣,气盛者皆能出火。”方以智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他所谓“气盛”是他那时代对摩擦起电的一种流行解释而已。梳理头发和解脱衣服所发生的静电放电现象。 二、对雷电的认识 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和“电”的文字符号。从古代人分别造“雷”与“电”二字起,他们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在大多数情况下将雷电看作是两种自然现象。《淮南子》说:“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它以阴阳二气摩擦与碰撞的激烈程度来区分雷电。早在战国时期,《慎子》说:“阴与阳夹持,则磨轧有光而为电”。《慎子》一书已具有从声音与光二者区分雷电的思想。宋代陆佃在《烟雅·释天》中指出:阴阳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只到此时,雷声电光作为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才被人们所认同。 汉代王充对雷电有精辟见解,曾论证雷的本质是火。他在《论衡·雷虚篇》中写道:“雷者,火也。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髦发烧焦,……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言雷为天怒,无一效验。然则雷为天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梳理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重点) (1)造纸术:(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北宋、西传)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药:(唐朝、宋朝、西传)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 (4)指南针:(战国、北宋、西传)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天文学:(1)天文学著作:(2)天体测量:东汉——唐代——元代 3、数学:(1)计算方法:(2)数学著作:(3)圆周率: 4、医学:(1)医学成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华佗(2)药物学:李时珍 5、农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7、明清科技落后的原因: (1)对中国而言 A、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对西方而言 A、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B、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C、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8、历史启示: 科技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主要成就介绍

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主要成 就介绍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831?1879),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预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麦克斯韦大约于1855年开始研究电磁学,在潜心研究了法拉第关于电磁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思想之后,坚信法拉第的新理论包含着真理。于是他抱着给法拉第的理论"提供数学方法基础"的愿望,决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想以清晰准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整个电磁现象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凭借他高深的数学造诣和丰富的想象力接连发表了电磁场理论的三篇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1855年12月至1856年2月);《论物理的力线》(1861至1862年);《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1864年12月8日)。对前人和他自己

的工作进行了综合概括,将电磁场理论用简洁、对称、完美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经后人整理和改写,成为经典电动力学主要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据此,1865年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只可能是横波,并推导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同时得出结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揭示了光现象和电磁现象之间的联系。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麦克斯韦于1873年出版了科学名著《电磁理论》。系统、全面、完美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这一理论成为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方面麦克斯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气体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859年他首次用统计规律得出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从而找到了由微观量求统计平均值的更确切的途径。1866年他给出了分子按速度的分布函数的新推导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分析正向和反向碰撞为基础的。他引入了驰豫时间的概念,发展了一般形式的输运理论,并把它应用于扩散、热传导和气体内摩擦过程。1867年引入了"统计力学"这个术语。麦克斯韦是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物理问题和精确地表述科学思想的大师,他非常重视实验,由他负责建立起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他和以后几位主任的领导下,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学术中心之一。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与科技成就,直至今日,每一个中国人依然为之自豪与骄傲。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古代世界独领风骚,发出了夺目的光芒,现代西方科技的发达,使中国人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今天的我们更有必要去学习研究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寻找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从中可以更好去发展现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等方面。在天文学方面。《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东汉末年,第一台浑象仪由张衡制成,张衡同时还提出了浑天说的观点。汉代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有确切年代的成文历法——《太初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我们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是比现行公历确立早约300年。在数学方面,《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此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南朝祖冲之利用和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他还写了数学专著《缀术》,后来传到日本、朝鲜。在医药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所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的《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第一次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类总结。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

著有《千金方》,总结了历代的医学成果,在我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农学方面。农具制造在战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竖炉冶炼法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综合性的农业著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理论缺陷,值得历史学者们去探讨与研究。第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具有实用理性。如中国传统数学则主要是以计算见长,并通过直接的途径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明显的实用性思想体现了与西方数学迥然不同的风格,并足以和古希腊数学相媲美。围绕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实用观念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的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明显特征。又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所以高度发达,首先是由于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其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财赋的根本。历代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也是出于对全国农业生产实施宏观控制以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再次,中国古历法的需要和改革不仅促进了天文学的全面发展,而且使数学伴随天文学而发达起来。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许多方法都是在解决天文历法计算问题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后,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同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儒家思想,以及与之互相渗透的佛教、道教思想也有密切关系。第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且有工匠传统的文化特质。在古代科学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传统:一种是偏重理论思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长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中华历史悠久文明 华佗: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使人体各部位都得到适当的活动,称为“五禽戏”。 张衡:张衡是东汉时的伟大科学家。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并成功地测定出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制造于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书数学著作,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数、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基础。 《神灭论》:范缜所著,他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秦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像秦兵马俑,反映出我国古代公匠的高超技艺,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在莫高窟里,古代劳动人民绘制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塑造了无数形象生动的塑像,其壁画和塑像艺术的辉煌丰富了世界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我国古代伟大四大发明: 指南针: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传到欧洲以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引起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后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印刷术:印刷术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印刷术能反复使用,不会浪费。印刷术的传播,使得书籍大量印刷,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状况。 黑火药:黑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的使用,是军事工业的革命。它的传播,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就是依靠火药武器打败封建主的。 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黑火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它们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且巨大的作用。 ? 中国古代伟大科技文明?

物理学近年来的重大成就

物理学近年来的重大成就 对量子世界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主攻方向。微观世界具有与宏观世界不同的特性,许多量子现象及其物理本质难以把握,往往争论不休,最著名的是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特性的世纪争论。 21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可以观察和移动单个原子或分子;运用飞秒激光技术,可以研究分子内部动力学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物理学家阿罗什与美国物理学家维因兰德由于创建了一种巧妙的试验方法,从而能够直接观察单个微粒却不对其自身产生破坏,开辟了量子物理学实验领域的新时代,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已经从对量子世界的“解释”阶段,开始进入“调控”时代。 在对量子物理的研究方面,我国物理学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经过数年不懈探索和艰苦攻关,于2013年3月宣布,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21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大方向则是对物质世界基本结构的探索。按现代物理学的认识,宇宙中我们目前观察到的物质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则占宇宙的23﹪3,还有73﹪是暗能量。暗物质的存在虽然在理论上已被人们接受,但是暗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些什么性质?仍然是个“迷”。由丁肇中主持、诸多中国科技人员参

与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2013年公布:从宇宙射线流的观察中获得符合暗物质理论预测的实验数据。 前不久,又传来物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公布,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预测得到实验证实。从而使62个亚原子粒子形成一个完美家族。1964年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恩格勒与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分别提出的亚原子粒子质量来源的理论(希格斯机制)也因此获得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浅析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浅析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 特质 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科技文化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质。 回顾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史, 我们发现, 中国古代在农业、医术、天文、算术、地理、纺织、造船、制瓷等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来简单叙述。 中国古代四大学科 中国文化系统中, 就科技文化而论, 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等实用科学体系蔚为大观,这一科学体系在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期间得以建立和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两方面,在对彗星、新星、日食、月食、太阳黑子等观测方面,我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并形成了以浑仪、浑象、简仪、圭表等为主的传统天文仪器系统。 在数学上,北朝时代,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 创立了“割圆术”。祖冲之则用“割圆术”求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准确推算出圆周率的科学家。此外,中国人创立的十进

位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最大。 我国古代中医学体系发展非常完整和完善,也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医学著作。张仲景、华佗和扁鹊一起被尊称为中医三大祖师。汉末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明代出现了代表中国古代药物学最高成就的不朽巨著,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是最为发达的,而对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就物化成了农学著作。《四民月令》与《汜胜之书》并称为汉代两部最重要的农书,《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传统农学著作,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古代三大技术 丝织和陶瓷是中国古代两大“绝密技术”。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 家。我国的丝织物在公元前4世纪就远销国外,公元5~6世纪间波斯曾派专人来我国学习,其后丝织技术才又传到欧洲。陶瓷技术经晋、唐、两宋发展到明清,历代名窑已能制出极其精美的瓷器,并远销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盛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战国时期以后,我国的建筑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战国李冰带领修的都江堪;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北宋时李诫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 (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 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 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 (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 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 (1)周(2)战国(3)秦(4)汉答(2) 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 (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 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 (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 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 (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 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 (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 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 (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 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 (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 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 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 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 (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 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 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 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 (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 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 (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 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 (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 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1)一行(2)沈括(3)苏颂(4)怀丙答(4) 20.最原始的火药火箭是宋代谁发明的? (1)唐福(2)曾公亮(3)沈托(4)冯继升答(4) 21.盖天说的代表著作是: (1)《灵宪》(2)《开元占经》(3)《周髀算经》(4)《步天歌》答(3) 22.杞人忧天的故事反映了哪种天地结构学说? (1)盖天说(2)浑天说(3)安天论(4)宣夜说答(4) 23.最早明确提出元气一词的是: (1)老子(2)庄子(3)管子(4)鶡冠子答(4)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及其重要影响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及其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持续发展历程,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现代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例如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三则最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女娲、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则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1、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2、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中国古代的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着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1、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字功用观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文”只是手段,“道”才是目的,要“文以载道”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2、“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面的深刻影响。 首先,这种思想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其次,“文以载道”的思想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作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1、中国文学整体上有着抒情性质,这种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2、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文学产生了以下的文化特征: ①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 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3、由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 三。 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的古代诗歌中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其辉煌成就独领风骚,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则是唐诗。盛唐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时诗人辈出,诗作之繁盛,可谓异彩纷呈,达

2018年高中必备物理学史人物成就大全

高中物理中出现的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

高考状元笔记整理打印版_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

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1.朝代顺序歌 夏朝殷商与西周 东周列国分两段 春秋战国烽火起 秦朝一统又两汉 三国鼎立魏蜀吴 西晋东晋前后传 南朝北朝两并亡 随唐一统后五代 宋元明清九百年 辛亥革命皇朝完 2.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一)夏商周 炎黄子孙创奇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奴隶社会夏商周,始有文化与科技。 夏朝已经有历法,人们开始用铜器。 商朝发明甲骨文,记载日食与月食。 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造型奇。 工艺高超花纹秀,青铜铸造兴盛期。 西周织机能提花,前776(年)月食记。 (二)春秋 春秋文化发达始,《诗经》最早诗歌集, 全书三百零五篇,多为西周春秋诗。 道家老聃《道德经》,儒家学派孔子始; 大军事家名孙武,《孙子兵法》早著世; 九九乘法口诀表;慧星早欧两千余; 发明创造数鲁班,攻城器械木云梯, 木人木鸟木车马,后世木工尊祖师。 (三)战国 战国时期数七雄,屈原《离骚》负盛名,

《孙膑兵法》名著作,司南指向已发明。 神医扁鹊反迷信,望、闻、问、切诊疾病,丸、散、膏、丹汤药液,华夏中医祖师称。《黄帝内经》经典书,病理病侯三百种。 驰名中外都江堰,设计主持秦李冰。 三十七次日食测,鲁国三十三次证。 魏人石申楚甘德,《甘石星经》定恒星, 八百恒星书中载,一百三十位测定。 天文历法利农业,春夏秋冬季分清。 思想学派各主张,墨、儒、道、法百家争。古代文化瑰宝最,宴乐铜壶铜编钟。 (四)秦朝 前221(年)秦统一,筑接燕赵城万里, 统一字币度量衡,秦兵马俑世奇迹。 (五)汉朝 前202(年)西汉立,两汉长达四百余, 文化科技成就多,各族经济有联系。 《史记》巨著司马迁,叙史黄帝——汉武帝。《九章算术》专书著,二百四十六个题。 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价便宜。 天文历法张衡精,浑天仪和地动仪, 比欧洲早一千七。 “医圣” 尊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理。华佗最早麻醉术,创造体操“五禽戏”。 王充唯物著《论衡》,自然现象日、月食。刘邦建汉王莽败,班固《汉书》断代史。 (六)三国 东汉结束三国续,魏蜀吴国三鼎立, 科技文化促交流,发展生产与经济。

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虽一直没有从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通过含有物理知识的著作不断地在社会上传播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其运用中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发明创造,以致今天人们在追寻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历史渊源时,看到它们在中国的黄土地上已有最早的萌芽。中国古代力学的研究范围虽然广泛,但对力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主观方面;中国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却广泛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力学知识的应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精密的“度量衡”的测量工具,到大型复杂的机械;除了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问题,也对一般的理论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1、简单机械 中国至迟在西周(公元前770以前)时,能制作比较复杂的车船,以及桔槔等一类简单机械。公元前770以前,就以壶漏测时,以圭表测影,以定方向、定节气和定时刻。另一个伟大发明是苏颂和韩公廉在1092年制造了一架大型的水运仪象台。其中有一套称为“天衡”的杠杆装置,相当于现在钟表装置中擒纵器,以保证计时装置的齿轮等时转动。宋、元时期之前,已有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但是关于它们的结构直到宋代才留下较详细记载。根据这些记载,指南车是以车轮、平轮、立轴等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为基础的,只要在车子开始运动时把车上木人手指向南方,以后不管车向那个方向转动,车上木人将一直指南。记里鼓车是利用车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套齿轮,使车轮走满一里时,有一个齿轮刚好转一圈,并拨动车上木人打鼓一次。这些复杂机械的制造,说明中国古代人娴熟地掌握了有关齿轮系传动的知识。 早在秦汉到五代(公元前221~公元960)时期,简单机械的联合使用就有了大发展。张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他采用齿轮系把浑象和表示时间的壶漏结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浑象旋转。公元132年,他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用以测定地震的震源方向。公元2世纪毕岚发明了“渴乌”,即虹吸管,逐渐广为应用;后来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七中有“渴乌隔山取水”条:“以大竹筩雌雄相接,勿令泄漏,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筩,入水五尺,即于筩尾取松桦干草,当筩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在东汉时期,对流体的一般性质有所记述、探讨,并实测了一些物体的比重,知道刻漏的流水速度会随温度变化。由于虹吸管在生产上的应用,又引起人们去探讨它的道理。《关尹子》写道:“瓶存二窍,以水实之,倒泻;闭一则水不下,盖(气)不升则(水)不降。井虽千仞,汲之水上,盖(气)不降则(水)不升。”唐代王冰在《内经素问注》中写道:“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水)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水)不能入也。” 张衡、三国时马钧和南朝宋祖冲之都曾制造过指南车,这是一种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造被中香炉,“为机环转四周,而炉体常平”;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常平支架。 2、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时间、空间是物理学中两个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概念,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最早的与空间有关的概念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瀹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墨经》中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分别作了正确的定义;如“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就是说,时间是不同时候的通称。空间是包括各个方面的一切地点。并区分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如“始,当时也。”“时,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发展历程: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改进。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 ①发展历程:火药的发明始于古代炼丹术。唐末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②影响: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堡垒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 ①发展历程: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 ①发展历程: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代表为《金刚经》),北宋(11世纪中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 ②影响: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数学 ①《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算盘,后来演变为算盘。明清时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商业繁荣)。明朝时,珠算已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区。 3.天文历法 ①中国古代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西汉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 ④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造浑仪,制出简仪。 ⑤历法:夏朝时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