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人类在史前时期就使用火,中国北京周口店和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50万年和180万年以前的用火遗迹;公元前7000~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陶窖及手制、模制的陶器;上古时期的各种铜器、铁器都显示了古代人类不仅利用火取暖、加热食物,还能用以制造简单的工具。从史前时期直到18世纪初,虽然人们对热现象的本质进行过许多探索,虽然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方法不够科学,但对热的本质认识却也产生了一些设想,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颂的宝贵财富。

一、对热的本质的探讨

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有许多人相信热是一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阴阳观、五行元素观以及运动观都有人持之。周末春秋时期的《尚书·洪范》,已归纳出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理论。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以土与金术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说法。因此,火是组成自然万物的元素之一。这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早就产生热是运动的思想,《庄子·外物篇》说:“木与木相摩则燃”。《淮南子·原道训》说;“两木相摩而燃”。这些说法的立足点在于“摩擦”运动本身,在他们看来,发热燃烧是由于摩擦运动的结果。古代科学家谭峭抓住了发热燃烧的实质,在《化书》中述及一系列自然现象。他说:“动静相摩所以化火也,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汤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饮水雨日所以化虹蜺也。”在这里,“燥湿相蒸”是指蒸发遇冷,“水火相勃”是指蒸发,“汤盎投井”即盛夏造冰的过程,“饮水雨日”即在光学中述及的人造虹实验。谭峭以自然过程中矛盾本身说明自然现象,从而正确地解释了钻木取火、摩擦生火的实质,它是由于“动静”相摩即运动的结果。热是运动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清代,郑光祖(1776~约1848)在《一斑录》中说:“火因动而生,得木而燃”。从钻木取火中得到的这些经验结论是科学的,它和伦福德伯爵从钻炮孔中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而这种观念在中国却萌芽于战国时期。

在有关热的理论中,还有些极有趣的哲学猜测。方以智写道:“火,内阴而外阳主动者也。……天恒动,人生亦恒动,皆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这是万物统一于火,由火而生万物包括人在内的见解。方以智的老师王宣在其著《物理所》中又阐述了天地演化与热的关系的论题。王宣说:“太虚之凝为地,地之散为太虚,莫非因热而散,因冷而凝之理。”这种天地演化观显然基于热力学中蒸发与冷凝的一些生活实例,然而将这实例推广到猜想宇宙天地的形成与毁灭亦是由于冷热之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科学思辩。

二、热胀冷缩与物态变化

热胀冷缩原理最早被应用开凿河道、粉碎巨石。据载,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文王之间(前277~前250),蜀守李冰主持开凿都江堰工程。两岸悬崖,巨石坚硬,石斧“不可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据载,古代名门权贵身佩“辅转剑”。所谓“辅转”是由两块球形玉相套合而成,外形似“吕”字,“形口中间,似艘护旋转,无分毫隙缝”。那么,如何将一个球形玉的轴塞进另一个的孔洞之中,元初陶宗仪(?~约1397)对此作过历史性考察,并在实验之中发现了其中的热学原理就是关于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陶宗仪明确记述道:辗转“当间煮之胖胀”;“胖胀”即今膨胀。将带孔窍的玉球蒸煮加热,然后将另一球的轴塞入其孔窍之中,从而就有“入窍关注”、“宛转无碍”的效果。其中加入牛筋,其作用类似今日橡皮垫圈。由此可见古代人已充分掌握了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

在古代,气象观察及其经验曾积累了许多热学知识;有关物态变化、蒸发、汽化和固化的知识,除了生活经验之外,大部分是从天气变化及气象观察中而获得的。王充在《论衡·感虚篇》中写道:“夫云气出于丘山,降散则为雨矣。人见其从上而坠,则谓之天雨水也。夏日则雨水,冬日天寒则雨凝为雪,皆由云气发于丘山,不从天上降集于地。”他又在《论衡·说日篇》中写道:“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从雨水在地面蒸发为云气,云气随大气温度的不同而凝结为雨、露、霜、雪,表明人们观察并认识到水的状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从气象学而言,人们知道:“冰迎春则释为水,水向冬则凝为冰”。由此,人们做出了冰与水之间温度变化的一般结论。王夫之亦曾写道:“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王夫之还以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物质的状态虽常有变,而物质总量是守恒的思想。

对蒸发现象的研究,明代庄元臣在《叔苴子内篇》卷一中曾指出:“置水于室,弗动弗易,久而水减寸焉”。宋代陆游曾记述砚盒中墨水蒸发、而盒内过饱和蒸汽又凝结为水的现象。他写道:“唐彦猷砚录言:青州红丝石砚,覆之以匣,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即其气上下蒸濡,着于匣中,有如雨露。”陆游的记述无异与蒸发以及过饱和蒸汽凝结雨滴的实验。文中包括了今日蒸发的概念。虽然他未曾解释其中热学道理,但他对此过程的观察记录是完全正确的。

对物态变化的研究中国古人的观察记录及其判断都是相当高明的;许慎《说文解字》指出:“露,润泽也”。班固《白虎通》说:“露者霜之始,寒则变为霜”。三国魏时阮籍(210~263)在其《泳怀诗》中写道:“清露被兰皋,凝霜沾野草”。刘熙《释名》将霜露雾气称为“氛”,并解释说:“氛,粉也。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自若粉之形也。”在刘熙看来,是由于湿气著草木上,因寒冷凝结而成露,或再冷而成霜。在西方,人们长期认为露是从天上星体中落下来的,或者至少从高空落下的。直到19世纪初,伦敦的医生韦尔斯(William Charles Wells,1757~1817)于1814年发表《论露》一文,首次科学地研究了露的形成。中国人早在汉代就已经观察到霜露不从天降。

三、对热传导现象的研究

东汉王充关于热传导现象有许多经验叙述,他说:“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这个叙述表明热源的冷热程度对周围的影响,而且叙述了热传导与远近距离的关系。他又写道:“夫候一炬火置一经水,终日不能热也;倚一尺冰置扈厨中,终夜不能寒也。何则?微小之感不能动大巨也。”“谨薪燃釜,火猛则汤热,火微则汤冷。”所谓“一炬火”,即一支蜡烛火;“一壤水”是一大锅水。王充的这些叙述表明热量的多少与其发生热传导的外界系统的关系。热量太少,不足于影响或改变巨大的外界系统的温度。他的这些说法是很有科学见地的。

方以智曾描述过关于热传导最有趣的古代观察,他写道:“以针插地,雪时遍满,而此处独化。试腽肭脐亦然。脐以暖,故雪化。针何暖耶?针滑而下耶。”我们知道,插在雪地的金属针是一种良导体,它能吸取其周围的热量,因此其所处之周围雪被融化了。方以智仔细地观察到这种热传导现象,但他不能正确解释其缘故。方以智还写道:“冰在暑时以厚絮裹之,虽置日不化。惟见风始化。”以几层棉被将冰裹起,这就相当于隔绝了它和外界系统的热交换。因此虽在日光下,它也不融化,或融化极为缓慢。然而一旦风吹,当风透过棉被时,热交换随即产生,冰就融化了。方以智观察自然现象是极仔细认真的,但对此类现象的解释亦未免过于笼统。

四、热现象的技术应用

古代就曾有现代意义下的所谓“热气球”的描述;《淮南万毕术》写道:“艾火令鸡子

飞。”高诱注曰:“取鸡子去壳,燃艾火内空中,疾风高举,自飞去。”这个过程与今日热气球升空十分相似。无论蛋膜升空实验是否成功,在淮南王刘安的上千门客中,可能有人知道热气球升空的原理。虽然一些技术细节使我们无从知晓,致使我们今天的复原猜测或实验感到为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艾火今鸡子飞”的记载中表明汉代人知道热气球可以升空。

李约瑟博士对《淮南万毕术》的记载也极感兴趣。他评述道:17世纪欧洲人,欢度复活节,曾作过蛋壳升空游戏。其方法极简单,但要有点诀窍。吸尽蛋汁,烘干蛋壳,然后由小孔注入少许水,并以蜡封小孔。这样的蛋壳在炎日下逐渐呈不稳定状态,逐渐变轻,并终于飘浮起来。飘浮极短时间后即行落下。这是因为壳内水分蒸发,气体膨胀。待小孔封蜡经日晒融化,小孔成为排气孔,壳内蒸气适足使壳体升空一个短时间。待蒸气排尽,空气再渗入,蛋壳即落下。这个欧洲人的游戏很可能通过来华商人或传教士从中国传播过去的。

中国古代人利用加热空气、造成气流,并用这种气流推动轮轴旋转创制了“走马灯”;走马灯的发明是在《燕京岁时纪》成书之前千余年。宋代的许多著作记述了走马灯或马骑灯,吴自牧《梦梁录》在述及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夜市时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其“春冬,扑卖玉栅小球灯,……走马灯……等物。”《武林旧事》一书是周密在元朝统治下回忆南宋京城旧事而作,其中述及“灯品”时曾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可见,走马灯在南宋时期极为盛行。清末成书的《燕京岁时纪》写道:“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走马灯”被称为近代燃气轮机的始祖。

1978年,随县墓考古发掘出曾侯乙(公元前433年之前)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青铜制保温器,这种保温器里外两层,外为一方鉴,内装一方壶。方鉴的盖中有方孔,刚好套在内方壶口上。盛夏之时,方鉴盛冰,内方壶即可盛食物,或冰冻酒水。因外方鉴容积大,热容量也大,盛冰时方壶不易升温,保持食物新鲜而不致腐败。它或许就是西周时期所谓冰鉴,也未可知。当方鉴盛热水时,方壶内酒水或食物可以保温,以便冬日使用。这种夹层的保温装置,是热传导原理的巧妙应用。或许正是它启发人们创制利用热辐射原理的保温瓶。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中国人确实在实践上发明了最早的陶瓷质地或琉璃质地的保温瓶。即使古代发明者对于热辐射、热传导的物理概念尚无所知,而这些技术成就却是非凡的。另外,古人对石棉隔火特性也有清楚的认识。石棉,又称石绒,“烧之不燃”,是世界上最早对石棉不燃特性的科学记录。李时珍还曾描述它的结晶特性:“形如针,文全若木,烧之无烟”。明代屠龙还特地指出其“隔火”功能。古代中国人对热现象的技术应用中还有许多发明、发现,如火药的发明,各种固体和液体燃料(如煤、石油)的使用,活塞风箱的创制等等,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及其对中国当代发展的必要 姓名:邓力匀学号:201113006683 年级专业:2011级金融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具体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是非常不容易的。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的智慧结晶,璀璨的中华文明亦是枝繁叶茂,因此我打算先从中国文明的不同时期去分析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 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巨变,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2. 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秦汉时期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促成了文化的发达。秦汉文化博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在科技领域,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等,成就辉煌;在思想领域,儒学居于统治地位,王充的唯物思想与之尖锐

对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佛教传入,道教形成,古代宗教形成了新的格局;在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史学巨著《史记》、汉赋和乐府等,气势恢宏,气度不凡。 3.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发展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例如圆周率、《齐民要术》等。在思想领域,东晋葛洪改造道教,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和宗教的麻痹作用,佛教十分盛行。佛教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反佛的思想,例如范缜的《神灭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成就同样令后人叹为观止。 4. 繁荣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方面,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等成就,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唐朝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中国的古典诗歌进入了黄金时代。雕塑、绘画、书法和音乐等光耀千古。唐朝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先进性等特征。 5.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重心南移完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印刷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 泱泱大国,浩浩五千。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漫长而迅速,随着历史的沿袭,一点一滴不断壮大。小小方寸内,那金光闪闪的一字一句,折射出了历史洪流里那文学成就的耀眼光芒。 驰骋方寸——诗歌 从伊始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后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后来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再后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小小方寸内,无数诗人在这里驰骋,留下了令历史都动容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诗经》的成就不用过多赘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的古人思想用“风”“雅”“颂”诠释得恰到好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首一首低吟着,不浮夸,不造作,诠释着属于哪个年代的优雅。 乐府看双壁,田园读渊明。秦汉的乐府诗里,双壁之称可谓实至名归。《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用各自的语言叙述了两个不同领域却同样感人的故事,让后世一代一代地膜拜着。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的坚毅与勇敢让我们敬佩。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坚贞爱情让后世动容。 双壁的成就让后来之人仰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敢评论,怕评论不周。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设计剖析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人类在史前时期就使用火,中国北京周口店和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50万年和180万年以前的用火遗迹;公元前7000~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陶窖及手制、模制的陶器;上古时期的各种铜器、铁器都显示了古代人类不仅利用火取暖、加热食物,还能用以制造简单的工具。从史前时期直到18世纪初,虽然人们对热现象的本质进行过许多探索,虽然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方法不够科学,但对热的本质认识却也产生了一些设想,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颂的宝贵财富。 一、对热的本质的探讨 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有许多人相信热是一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阴阳观、五行元素观以及运动观都有人持之。周末春秋时期的《尚书·洪范》,已归纳出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理论。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以土与金术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说法。因此,火是组成自然万物的元素之一。这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早就产生热是运动的思想,《庄子·外物篇》说:“木与木相摩则燃”。《淮南子·原道训》说;“两木相摩而燃”。这些说法的立足点在于“摩擦”运动本身,在他们看来,发热燃烧是由于摩擦运动的结果。古代科学家谭峭抓住了发热燃烧的实质,在《化书》中述及一系列自然现象。他说:“动静相摩所以化火也,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汤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饮水雨日所以化虹蜺也。”在这里,“燥湿相蒸”是指蒸发遇冷,“水火相勃”是指蒸发,“汤盎投井”即盛夏造冰的过程,“饮水雨日”即在光学中述及的人造虹实验。谭峭以自然过程中矛盾本身说明自然现象,从而正确地解释了钻木取火、摩擦生火的实质,它是由于“动静”相摩即运动的结果。热是运动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清代,郑光祖(1776~约1848)在《一斑录》中说:“火因动而生,得木而燃”。从钻木取火中得到的这些经验结论是科学的,它和伦福德伯爵从钻炮孔中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而这种观念在中国却萌芽于战国时期。 在有关热的理论中,还有些极有趣的哲学猜测。方以智写道:“火,内阴而外阳主动者也。……天恒动,人生亦恒动,皆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这是万物统一于火,由火而生万物包括人在内的见解。方以智的老师王宣在其著《物理所》中又阐述了天地演化与热的关系的论题。王宣说:“太虚之凝为地,地之散为太虚,莫非因热而散,因冷而凝之理。”这种天地演化观显然基于热力学中蒸发与冷凝的一些生活实例,然而将这实例推广到猜想宇宙天地的形成与毁灭亦是由于冷热之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科学思辩。 二、热胀冷缩与物态变化 热胀冷缩原理最早被应用开凿河道、粉碎巨石。据载,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文王之间(前277~前250),蜀守李冰主持开凿都江堰工程。两岸悬崖,巨石坚硬,石斧“不可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据载,古代名门权贵身佩“辅转剑”。所谓“辅转”是由两块球形玉相套合而成,外形似“吕”字,“形口中间,似艘护旋转,无分毫隙缝”。那么,如何将一个球形玉的轴塞进另一个的孔洞之中,元初陶宗仪(?~约1397)对此作过历史性考察,并在实验之中发现了其中的热学原理就是关于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陶宗仪明确记述道:辗转“当间煮之胖胀”;“胖胀”即今膨胀。将带孔窍的玉球蒸煮加热,然后将另一球的轴塞入其孔窍之中,从而就有“入窍关注”、“宛转无碍”的效果。其中加入牛筋,其作用类似今日橡皮垫圈。由此可见古代人已充分掌握了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梳理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重点) (1)造纸术:(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北宋、西传)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药:(唐朝、宋朝、西传)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 (4)指南针:(战国、北宋、西传)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天文学:(1)天文学著作:(2)天体测量:东汉——唐代——元代 3、数学:(1)计算方法:(2)数学著作:(3)圆周率: 4、医学:(1)医学成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华佗(2)药物学:李时珍 5、农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7、明清科技落后的原因: (1)对中国而言 A、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对西方而言 A、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B、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C、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8、历史启示: 科技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1、天文、历法、地理 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夏朝:相传有了历“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制作地动仪和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他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唐朝: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有利于安排农事。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思考与认识: 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与科技成就,直至今日,每一个中国人依然为之自豪与骄傲。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古代世界独领风骚,发出了夺目的光芒,现代西方科技的发达,使中国人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今天的我们更有必要去学习研究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寻找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从中可以更好去发展现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等方面。在天文学方面。《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东汉末年,第一台浑象仪由张衡制成,张衡同时还提出了浑天说的观点。汉代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有确切年代的成文历法——《太初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我们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是比现行公历确立早约300年。在数学方面,《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此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南朝祖冲之利用和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他还写了数学专著《缀术》,后来传到日本、朝鲜。在医药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所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的《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第一次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类总结。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

著有《千金方》,总结了历代的医学成果,在我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农学方面。农具制造在战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竖炉冶炼法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综合性的农业著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理论缺陷,值得历史学者们去探讨与研究。第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具有实用理性。如中国传统数学则主要是以计算见长,并通过直接的途径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明显的实用性思想体现了与西方数学迥然不同的风格,并足以和古希腊数学相媲美。围绕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实用观念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的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明显特征。又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所以高度发达,首先是由于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其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财赋的根本。历代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也是出于对全国农业生产实施宏观控制以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再次,中国古历法的需要和改革不仅促进了天文学的全面发展,而且使数学伴随天文学而发达起来。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许多方法都是在解决天文历法计算问题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后,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同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儒家思想,以及与之互相渗透的佛教、道教思想也有密切关系。第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且有工匠传统的文化特质。在古代科学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传统:一种是偏重理论思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师:陈群 姓名:刘彩学号:20131313083 专业:控制工程类别:专业 上课时间:2013 年9 月至20 13 年10 月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摘要: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中,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的发明、创新等科学技术,这些科学研究中的很多方面曾经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论述一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比较突出的四大发明以及在数学、天文、医学和建筑等四大科学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四大科学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闻名于世,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造纸术: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这样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普通百姓用不起,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并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造纸术在4世纪经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设备和技术造纸。12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对全世界记录信息和传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南针: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我国汉族劳动人民进一步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成指示方向的机械,这就是指南针。在战国时期,被称为“司南”,清代又把指南针叫做罗盘。中国使用指南针导航不久,就被阿拉伯海船采取,并经阿拉伯人把这一伟大发明传到欧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磁针从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1180年是我国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中国人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比欧洲人至少早80年。指南针为人类识别方向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类了解地磁场开拓了先河。指南针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航海、航空,旅游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创造条件,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这令贸易,探险等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长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中华历史悠久文明 华佗: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使人体各部位都得到适当的活动,称为“五禽戏”。 张衡:张衡是东汉时的伟大科学家。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并成功地测定出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制造于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书数学著作,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数、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基础。 《神灭论》:范缜所著,他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秦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像秦兵马俑,反映出我国古代公匠的高超技艺,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在莫高窟里,古代劳动人民绘制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塑造了无数形象生动的塑像,其壁画和塑像艺术的辉煌丰富了世界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我国古代伟大四大发明: 指南针: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传到欧洲以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引起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后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印刷术:印刷术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印刷术能反复使用,不会浪费。印刷术的传播,使得书籍大量印刷,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状况。 黑火药:黑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的使用,是军事工业的革命。它的传播,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就是依靠火药武器打败封建主的。 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黑火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它们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且巨大的作用。 ? 中国古代伟大科技文明?

古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其局限性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文数理。2. 衣食住行。3. 中华奇技。4.金戈铁马。5.翰墨华章。 天文数理主要表现在1天文:a.在天像记录方面: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就有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关于流星雨和哈雷彗星的记载,这一记 载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秦时期由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宋朝时有超新星 爆发的记载。B.在观测工具方面:隋唐五代时期发明了浑仪,元朝时郭守敬造 了登封古观象台还发明了简仪。C.在历书方面,汉武帝时期遍布了太初历,隋 唐五代时期一行制作了大衍历,元朝时郭守敬编撰了授时历,这是中国更多最 精密的一半传统历书。科技方面有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手工业专著,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2地理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介绍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资源的专著《南方草木状》;郦道元写了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专著《水经》;元朝时《救荒本草》《徐霞客游记》 涉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动植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城聚部落,民族 风俗等诸多方面;还有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3数学:夏商周时期发现 了勾股定理:秦汉时期《七章算术》,魏晋时期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 4 物理方面春秋时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声波学方面出现了曾侯乙编钟。 衣食住行方面主要体现在1,纺织:春秋时期斜织机,汉朝有手摇纺车,宋 朝有提花织机。2农业方面:a。耕作技术秦汉时期有代田法,区田法;明朝有桑基鱼塘。B.在农具发展方面,先后出现了直辕犁,耧车,耙,曲辕犁;c.在 历代农书方面,魏晋时期有齐民要术,明清时期有《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3饮食多种多样,引进了许多外来品种4水利:灌溉工程有郑国渠(春秋)龙首 渠(秦汉),坎儿井(清);人工运河有邗沟、鸿沟(春秋),灵渠(秦汉),隋唐大运河(隋唐),京杭大运河(元)等5.建筑方面有许多宏伟工程,出现 形式多样的建筑,并有《营造法式》(宋)和《工程做法》(清)两步建筑规 范著作。6 城市: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并且为现代城市格局奠 定了基础。7交通》交通工具不断发展,从轿子,马车到船,形式越来越多样,并且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8医药方面有许多著名医者,如扁鹊(春秋战国) 发明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秦汉时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 杂病论》,他被称为医圣。隋唐五代是的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元时的金 元四家;明时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疗方法上有针灸,并发明了人痘 接种的预防保健方法。

浅析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浅析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 特质 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科技文化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质。 回顾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史, 我们发现, 中国古代在农业、医术、天文、算术、地理、纺织、造船、制瓷等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来简单叙述。 中国古代四大学科 中国文化系统中, 就科技文化而论, 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等实用科学体系蔚为大观,这一科学体系在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期间得以建立和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两方面,在对彗星、新星、日食、月食、太阳黑子等观测方面,我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并形成了以浑仪、浑象、简仪、圭表等为主的传统天文仪器系统。 在数学上,北朝时代,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 创立了“割圆术”。祖冲之则用“割圆术”求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准确推算出圆周率的科学家。此外,中国人创立的十进

位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最大。 我国古代中医学体系发展非常完整和完善,也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医学著作。张仲景、华佗和扁鹊一起被尊称为中医三大祖师。汉末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明代出现了代表中国古代药物学最高成就的不朽巨著,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是最为发达的,而对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就物化成了农学著作。《四民月令》与《汜胜之书》并称为汉代两部最重要的农书,《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传统农学著作,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古代三大技术 丝织和陶瓷是中国古代两大“绝密技术”。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 家。我国的丝织物在公元前4世纪就远销国外,公元5~6世纪间波斯曾派专人来我国学习,其后丝织技术才又传到欧洲。陶瓷技术经晋、唐、两宋发展到明清,历代名窑已能制出极其精美的瓷器,并远销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盛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战国时期以后,我国的建筑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战国李冰带领修的都江堪;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北宋时李诫

中国古代预防医学的成就_1

中国古代预防医学的成就 在一些人的意识中“预防”一词是西方医学的专利,即使在一些医界同仁中,也很难把“预防”与中国古代医学联系起来。事实上直至明代中叶我国传统医学在预防领域一直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其成就以今日的科学水平来衡量仍不失先进之处。 1.先进的预防思想 预防思想的建立是源于对传染病的认识。《内经》即明确认识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者,疾病之至如役使然,言其流行传染之势。“病状相似”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特征。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年”的记载。意即多疾之年,显然这是由于气候环境诸因素导致疾病流行。《礼记》中说到:“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自然气候的失常是传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远在2000多年以前对传染病就有了如此明确的认识,这必然导致预防思想的建立。 《周易》说到:“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思想简洁明了的概括。认识到祸患灾难而预先防止它,首先不使它发生,其次发生时

有思想和物质准备,尤其是药物的准备。《内经》说得更透彻,“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立足一个“防”字,把“治未病”当作医学的最高境界,即在未病之时预先调治,使之不病,并由此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中医学的预防体系,倡导天人合一,效法自然,顺应四时,心情娱悦,起居有常等是合理科学的预防思想的体现。 2.科学的预防理论 先进的预防思想指导,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预防理论,否则这种思想将成为无的之矢的空论。对于传染病“不施救疗任何可得不相染易?”《内经》明确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中医预防理论的基本核心“正气”指包括人体免疫能力在内的一切抵抗病邪保持健康的因素,鉴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而倡导调节情志,锻炼体质,顺应四时,以使正气充沛,邪不得犯。在清代就明确认识到动物性传染源的疾病,对鼠、蝇等动物、昆虫为传播媒介已有认识而倡导消灭之。《诸病源侯论》提出“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未病之时先服具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法术”是指各种气功、导引类体育锻炼。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及其重要影响

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成就及其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持续发展历程,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现代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例如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三则最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女娲、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则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1、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2、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中国古代的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着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1、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字功用观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文”只是手段,“道”才是目的,要“文以载道”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2、“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面的深刻影响。 首先,这种思想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其次,“文以载道”的思想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作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1、中国文学整体上有着抒情性质,这种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2、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文学产生了以下的文化特征: ①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 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3、由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 三。 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的古代诗歌中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其辉煌成就独领风骚,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则是唐诗。盛唐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时诗人辈出,诗作之繁盛,可谓异彩纷呈,达

高考状元笔记整理打印版_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

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1.朝代顺序歌 夏朝殷商与西周 东周列国分两段 春秋战国烽火起 秦朝一统又两汉 三国鼎立魏蜀吴 西晋东晋前后传 南朝北朝两并亡 随唐一统后五代 宋元明清九百年 辛亥革命皇朝完 2.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一)夏商周 炎黄子孙创奇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奴隶社会夏商周,始有文化与科技。 夏朝已经有历法,人们开始用铜器。 商朝发明甲骨文,记载日食与月食。 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造型奇。 工艺高超花纹秀,青铜铸造兴盛期。 西周织机能提花,前776(年)月食记。 (二)春秋 春秋文化发达始,《诗经》最早诗歌集, 全书三百零五篇,多为西周春秋诗。 道家老聃《道德经》,儒家学派孔子始; 大军事家名孙武,《孙子兵法》早著世; 九九乘法口诀表;慧星早欧两千余; 发明创造数鲁班,攻城器械木云梯, 木人木鸟木车马,后世木工尊祖师。 (三)战国 战国时期数七雄,屈原《离骚》负盛名,

《孙膑兵法》名著作,司南指向已发明。 神医扁鹊反迷信,望、闻、问、切诊疾病,丸、散、膏、丹汤药液,华夏中医祖师称。《黄帝内经》经典书,病理病侯三百种。 驰名中外都江堰,设计主持秦李冰。 三十七次日食测,鲁国三十三次证。 魏人石申楚甘德,《甘石星经》定恒星, 八百恒星书中载,一百三十位测定。 天文历法利农业,春夏秋冬季分清。 思想学派各主张,墨、儒、道、法百家争。古代文化瑰宝最,宴乐铜壶铜编钟。 (四)秦朝 前221(年)秦统一,筑接燕赵城万里, 统一字币度量衡,秦兵马俑世奇迹。 (五)汉朝 前202(年)西汉立,两汉长达四百余, 文化科技成就多,各族经济有联系。 《史记》巨著司马迁,叙史黄帝——汉武帝。《九章算术》专书著,二百四十六个题。 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价便宜。 天文历法张衡精,浑天仪和地动仪, 比欧洲早一千七。 “医圣” 尊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理。华佗最早麻醉术,创造体操“五禽戏”。 王充唯物著《论衡》,自然现象日、月食。刘邦建汉王莽败,班固《汉书》断代史。 (六)三国 东汉结束三国续,魏蜀吴国三鼎立, 科技文化促交流,发展生产与经济。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欧洲制作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的技术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A依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导致文化传播受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造纸术的传入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促进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 2.(2018·浙江嘉兴期末)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 解析:D“蔡侯纸”并不是最早出现的纸,蔡伦之前已经有了纸,故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不是东汉时期,故B错误。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故C错误。蔡

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成本低廉,质地便于书写,有利于信息的记录,故D正确。 3.(2019·浙江温州期中)“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种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记载于() A.《梦溪笔谈》 B.《武经总要》 C.《韩非子》 D.《萍洲可谈》 解析:A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故答案为A项。 4.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诞生了地理大发现 D.引发了社会转型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凭针盘而行”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使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5.(2019·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期末)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 A.在唐末至宋初的中国已有应用 B.最早记载于《梦溪笔谈》

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贡献 天文 1、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最早记录日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现象。 2、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石氏星表。 3、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浑仪和简仪。 4、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甘石星表》、《太初历》、《授时历》等。 5、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数学 1、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2、出入相补原理。 3、割圆术和圆周率。 4、刘徽割圆术。 5、中国剩余定理。 6、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7、内插法和垛积术。 8、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物理 1、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2、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3、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4、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5、四化学和化工。 6、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7、火药和火药武器。 8、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9、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10、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地理

1、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2、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3、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4、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5、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6、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7、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8、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生物 1、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2、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3、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4、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农学 1、中国古代四部重要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2、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 3、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4、茶。 5、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医药 1、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2、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3、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4、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5、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驱——《肘后备急方》。 7、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印刷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川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廖勇【课题名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对象】:高二(10)班 【上课时间】:20XX年11月1日 【教学分析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宏观立意: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以8个专题板块,通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等内容来折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而不断进行能动创造的历史过程。 单元的中观着眼: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主要从科学技术发展、文字绘画流变、文学作品嬗变、戏剧种类演进等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本课的微观投射: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新课标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领域广、数量多,人民版教材选择了以四大发明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求知欲较高。但他们的历史学习多数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学历史就是“背书”,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易生搬硬套书上的观点,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失去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体会不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本课内容难度中等,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尤其是四大发明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这些发明的发展历程并不十分清楚。这些发明对于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学生更是思考甚少。所以高二的学生还需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分析问题的学科能力。 3、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研究”,在设计本课时,作了以下思考:(1)教材的深度研究:除了上述“教材分析”中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外,我还注意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将四大发明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地认识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从而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而这些因素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度体验才能实现。 (2)体验目标引导策略:首先,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在学校专家和全组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置了体验性目标——“分析这些发明对人类发展进程的不同影响,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认识到科技能否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体验性目标作为教学价值、活动与评价的导向,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来引导学生的深度体验,来促进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学习。课堂中,先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