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二电路元器件认识和测量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二电路元器件认识和测量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二电路元器件认识和测量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二电路元器件认识和测量

实验名称:电路元器件的认识和测量

系别:班号:实验组别:实验者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报告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意见: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三、实验仪器 (8)

四、实验内容 (9)

1、辨认一组电阻器 (9)

2、辨认一组电容器 (10)

3、测量一组半导体器件 (11)

4、测量晶体管电流放大倍数β (11)

五、实验总结 (13)

六、思考题 (14)

一、实验目的

1.认识电路元、器件的性能和规格,学会正确选用元、器件;

2.掌握电路元、器件的测量方法,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参数;

3.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电子线路中,电阻、电位器、电容、电感和变压器等称为电路元件;二极管、稳压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可控硅以及集成电路等称为电路器件。本实验仅对实验室常用的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作简要介绍。

(一) 电阻器

1.电阻器、电位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本实验中使用的电阻器均为碳膜电阻。)

2.电阻器的分类:通用电阻器、精密电阻器、高阻电阻器、高压电阻器、高频电阻器等。

3.电阻器、电位器的主要特性指标:

(1)标称阻值:电阻器表面所标注的阻值为标称阻值。不同精度等级的电阻器,其阻值系列不同,标称阻值是按国家规定的电阻器标称阻值系列选定。

(2)容许误差:电阻器、电位器的容许误差指电阻器、电位器的实际阻值对于标称阻值的允许最大误差范围,它标志着电阻器、电位器的阻值精度。

(3)额定功率:电阻器、电位器通电工作时,本身要发热,若温度过高,则电阻器,电位器将会烧毁。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中允许电阻器、电位器承受的最大功率,即在此功率限度以下,电阻器可以长期稳定地工作,不会显著改变其性能,不会损坏的最大功率限度称为额定功率。

4.电阻器的规格标注方法:

由于电阻器表面积的限制,通常电阻器表面只标注电阻器的类别、标称阻值、精度等级和额定功率,对于额定功率小于0.5W的电阻器,一般只标注标称阻值和精度等级,材料类型和功率常从其外观尺寸判断。电阻器的规格标注通常采用文字符号直标法和色标法两种,对于额定功率小于0. 5 W电阻器,目前均采用色标法,色标所代表的意义如表5。

色环电阻一般为四环(普通电阻)、五环(精密电阻)两种标法。四环电阻器:A、B环为有效数字,C环为10n,D环为精密等级。五环色标电阻器:A、

B、C三环为有效数字,D环为10n,E环为精密等级。

5.电阻器的性能测量:

电阻器的主要参数位一般都标注在电阻器上,电阻器的阻值,在保证测试的精度条件下,可用多种仪器进行测量,也可采用电流表、电压表或比较法。仪器的测量误差应比被测电阻器允许偏差至少小两个等级。对通用电阻器,一般可采用万用表进行测量。若采用机械表测量,应根据阻值大小选择不同量程,并进行调零,使指针尽可能指示在表盘中间;测量时,不能双手接触电阻引线,防止人体电阻与被测电阻并联。若采用数字式万用表,则测量精度要高于万用表。

6.使用常识:

电阻器在使用前应采用测量仪器检查其阻值是否与标称值相符。实际使用时在阻值和额定功率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电阻串、并联方法解决。但应注意,除了计算总阻值是否符合要求外,还要注意每个电阻所承受的功率是否合适,即额定功率要比承受功率大于一倍以上,使用电阻器时,除了不能超过额

定功率防止受热损坏外,还应注意不超过最高工作,否则电阻内部会产生火花引起噪声。

电阻器种类繁多,性能各有不同,应用范围也有很大差别。应根据电路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种类的电阻器。在耐热性、稳定性、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电路中应选用金属膜或金属氧化膜电阻;在要求功率大、耐热性好、工作频率不高的电路中,可选用线绕电阻;对无特殊要求的一般电路,可使用碳膜电阻,以降低成本。电阻器在替换时,大功率的电阻可替换小功率的电阻器,金属膜电阻器可代换碳膜电阻,固定电阻器与半可调电阻器可相互替换。

(二)电容器

1.电容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2.电容器的分类:

(1)按介质分类:气体介质、无机固体介质、有机固体介质、电解介质。

(2)按结构分类:固体、可变及微调电容器三类。

(3)按用途分类:滤波、隔直流、振荡回路、起动及消火花电容器等。

3.电容器的主要特性指标:

(1)标称容量及容许误差

国际电工委员会推荐的电容量误差表示法采用字母:

D=±0.5% F=±1% G=±2% J=±5% K=±10%

M=±10% N=±30%

(2)额定工作电压:

额定工作电压指电容器长期连续可靠工作时,极间电压不允许超过的规定电压值,否则电容器就会被击穿损坏。其数值一般以直流电压在电容器上标出。

(3)绝缘电阻:

电容器的绝缘电阻为电容器两端极间的电阻,或称漏电电阻。

(4)频率特性:

电容器的频率特性为电容量与频率变化的关系。为保证电容器工作的稳定性,应将电容器的极限工作频率选择在自身固有谐振频率的1/3至1/2左右。

4.电容器的规格标注方法:

(1)直标法:

将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直接标注在电容器表面上,容许误差用百分比表示。如1p2表示1.2p,33n表示0.033μF。

(2)数码表法:

不标单位,直接用数码表示容量,如:4700表示4700pF;0.068表示0.068μF。用三位数吗表示容量大小,单位为pF,前两位为容量的有效数字,后一位为乘n

10,如:339表示10。如103表示10000pF;若第三位为9,则成1-

33×1-

10=3.3pF。

(3)色标法:色标法与电阻的色标法相似。

5.电容器的性能测量:

电容器在使用前应对其性能进行测量,检查其是否有短路、断路、漏电失效等。

(1)容量测量:可通过数字万用表(采用伏安法测量)、万用电桥(采用比较法测量,精度较高)、Q表(应用谐振法测量,同时可测Q值、精度较高),若用机械万用表测量,则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判断容量大小。

(2)漏电测量:利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测量电容器时除空气电容外,阻值应为∞左右,其阻值为电容器的绝缘电阻,阻值越大,表明漏电越小。

6.使用常识:

(1)选择适当的型号。

(2)合理选用标称容量及容许误差。

(3)额定工作电压的选择:若电容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路中实际电压,电容器会发生击穿损坏。一般应高于实际电压1~2倍,试其留有足够的余量。对于电解电容、实际电压应是电解电容额定工作电压的50%~70%。若实际电压低于额定工作电压一半以下,反而会使电解电容器的损耗增大。

(4)选用绝缘电阻高的电容器。

(5)在装配中,应使电容器的标志易于观察到,以便核对。同时应注意不可将电解电容等极性接错,否则会损坏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三)晶体二极管

1.国产二极管器件型号命名方法。

2. 晶体二极管的分类:

整流二极管、检波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开关二极管、变容二极管、阻尼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等。

3.二极管的主要特性指标:

(1)最大整流电流:在长期工作时,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电流。

(2)最高反向工作电压:防止二极管击穿,使用时反向电压极限值。

4.二极管性能测量:

二极管极性及性能好坏的判别可用万用表测量。当万用表旋至适用的档位时,两支表笔之间有2.8V的开路电压(红表笔正、黑表笔负)。当PN结正偏时,约有1mA电流通过PN结,此时表头显示为PN结的正向压降(硅管约为700mV左右,锗管约为300mV左右)。当PN结反向时,反向电流极小,PN结上反向电压仍为 2.8V,表头显示为“1”(表示溢出)。通过上述两次判断,可得出PN结正偏时红表笔接的管脚为正极。若测量值不在上述范围,说明二极管损坏。

5.使用常识:

二极管在使用时硅管与锗管不能相互代替,同类型管可代替。对于检波二极管,只要工作频率不低于原来的管子即可。对整流器,只要反向耐压和正向电流不低于原来的管子就可替换,其余管子应根据手册参数替换。

(四)晶体三极管

1、三极管的分类

(1)按半导体材料分:锗三极管和硅三极管;一般锗为PNP管,硅为NPN管。

(2)按制作工艺分:扩散管、合金管等。

(3)按功率不同分: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管。

(4)按工作频率分:低频管、高频管和超高频管。

(5)按用途分:放大管和开关管。

2.三极管主要参数:

(1)共基极小信号电流放大系数(α): 0. 9~0. 995。

): 10~ 250。

(2)共射极小信号交流放大系数(h

fe

(3)共射极小信号直流放大系数(h

、β) : 10~ 250。

FE

(4)集电极—基极反向截止电流(I

CBO

): 锗管为几十u A,硅管为几u A。

(5)集电极—射极反向截止电流(I

CEO ): I

CEO

=βI

CBO

.

(6)集电极—基极反向击穿电压(V

(BRC)BO

) :几十V~几百V。

(7)集电极—射极反向击穿电压(V

(BR)CEO

):几十V~几百V。

(8)发射极—基极反向击穿电压(V

(BR)EBO

):几V~几十V。

(9)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

CM

):低频小功率锗、硅管:10~500mA、小于100 mA。

(10)集电极最大允许耗散功率(P

CM

):小功率管小于1W,人功率管人于1W。

3.三极管性能测试

(1)类型判别:即NPN或PNP类型判别。若采用机械表,则利用Ω档测量正、反向电阻判别。采用数字万用表,则用两个表笔对三极管的三个管脚两两相测;若红表笔任意接三极管一个管脚,而黑表笔依次接触另外两个管脚,若表头均显示正向压降(硅管约为700mV左右,锗管约为300mV左右),而黑表笔接该管脚,红表笔依次接触另两个管脚,表头显示超量程“1”,则该管脚为b极,且该管为NPN, 反之,若测量显示与上述相反,则该管为PNP。

(2)电极判别:即e、b、c管脚判别。若采用机械表,则利用Ω挡测量β

法判别。采用数字表,将万用表旋至h

FE

挡,根据上述判断的类型和b极,假设另两级之一为c极,将被测量三极管插于对应类型的e、b、c插孔;反之,假

设其为e极,重新插于对应类型的e、b、c插孔,比较两次测量的h

FE

数值,显示数值大的一次,其假设的管脚正确。

三、实验仪器

1.数字万用表(四位半)1台

2.晶体管特性图示仪1台

3.多功能实验箱1台

四、实验内容

1.辨认一组电阻器:辨认所给色标电阻的标称电阻及容许误差,判断其额

定功率,并用数字万用表测量进行比较,将所测电阻按从小到大填入下表。

表12 电阻器辨认、测量表

2.辨认一组电容器

辨认所给电容的材料、标称容量及容许误差,将所读电容填入下表

表13 电容器辨认、测量表

3.测量一组半导体器件

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晶体管参数,填入下表。

4.测量晶体管电流放大倍数

(1)按下图的仿真电路在多功能实验箱上搭接电路,经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按下表调节电位器Rw,使集电极对公共端电压达到规定值,用数字万用表测量VA,VB;并计算出IB,IC,并求出放大倍数β。

表15 晶体管电流放大倍数β测量

测量V C3V2V

V A0.770V0.836V V B0.663V0.675V

计算I B=(V A-V B)/R AB10.7μA 16.1μA I C=(5V-V C)/R C2mA3mA

β187 186

测量过程仿真软件模拟:

五、实验总结

1、辨认碳膜电阻时,容易把棕色和红色弄混,要仔细辨认。并且注意对

10,第四环为精度等级。于四环的普通电阻,前两环为有效数字,第三环为n

2、电阻的标称阻值和实际阻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使用电阻前应该进行测量,选择精度较高的电阻。

3、铝电解电容要注意它的正负极,如果接反了会使电容器击穿甚至爆炸。

电子技术实验

半导体器件的测试实验 实验组号__ __学号姓名 实验日期成绩____ ___指导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学会用万用表测试二极管、三极管的性能好坏,管脚排列。 二、实验器材 1.万用表1只(指针式)。 2.二极管、三极管若干。 三、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量程,使万用表指针落在万用表刻度盘中间的位置为佳。 2.测试电阻前应先调零。 3.测量时不要同时用手接触元件的两个引脚。 4.测量完毕时应将万用表的转换开关转向off位置或交流最高电压档。 5.不能用万用表测试工作中的元件电阻! 四、实验内容 1.半导体二极管的测试 ◆半导体二极管的测试要点: 用指针式万用表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当测得阻值较小的情况下,黑笔所接的极是二极管的正极。 (1)整流二极管的测试 将万用表置于R?100Ω或R?1kΩ电阻档并调零,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判断其极性和性能好坏,把测量结果填入表1中。 (2 将万用表置于R?10kΩ电阻档并调零,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判断其极性和性能好坏,把测量结果填入表2中。 2.半导体三极管的测试 ◆半导体三极管的测试要点: 将万用表置于R?100Ω或R?1kΩ电阻档并调零。 ①首先判基极和管型 ?黑笔固定某一极,红笔分别测另两极,当测得两个阻值均较小时,黑笔所接的极是基

?红笔固定某一极,黑笔分别测另两极,当测得两个阻值均较小时,红笔所接的极是基极,所测的晶体管是PNP管。 ②其次判集电极和发射极 ?对于NPN管:用手捏住基极和假设的集电极(两极不能短接),黑笔接假设的集电极,红笔接假设的发射极,观察所测电阻的大小。然后将刚才假设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对调位置,再重测一次,当测得电阻值较小时,黑笔所接的是集电极,另一电级是发射极?对于PNP管:用手捏住基极和假设的集电极(两极不能短接),红笔接假设的集电极,黑笔接假设的发射极,观察所测电阻的大小。然后将刚才假设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对调位置,再重测一次,当测得电阻值较小时,红笔所接的是集电极,另一电级是发射极。(1)将万用表置于R?100Ω或R?1kΩ电阻档并调零,判别三极管的引脚排列、管型和性能好坏,把测量结果填入表3中。 (2)将万用表置于h fe档(×10Ω档并调零),测量三极管的β值,把测量结果填入表4中。 五、实验分析 1.用万用表的R?100Ω或R?1kΩ电阻档测量同一只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值时,测量值为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不能用R?1Ω或R?10kΩ电阻档测量小功率晶体管?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十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实验十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系别:班号:实验组别:实验者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报告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意见:

目录 二、实验原理 (3) 三、实验仪器 (5) 四、实验内容及数据 (5) 1. 单限电压比较器 (5) 2. 施密特电压比较器 (7) 五、实验总结 (9)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压比较器的模型及工作原理 2、掌握电压比较器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电压比较器主要用于信号幅度检测——鉴幅器;根据输入信号幅度决定输出信号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或波形变换;将缓慢变化的输入信号转换为边沿陡峭的矩形波信号。常用的电压比较器为:单限电压比较器;施密特电压比较器窗口电压比较器;台阶电压比较器。下面以集成运放为例,说明构成各种电压比较器的原理。 1.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电路如图1(a)所示。图1(b)为其电压传输曲线。由于理想集成运放在开环应用时,A V→∞、R i→∞、R o→0;则当V iE R时,V O=V OL;由于输出与输入反相,故称之为反相单限电压比较器;通过改变E R值,即可改变转换电平V T(V T≈E R);当E R=0时,电路称为“过零比较器”。同理,将V i与E R对调连接,则电路为同相单限电压比较器。图1(c)为反相单限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波形变换应用。

2. 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电路如图2(a)所示。图2(b)为其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当V O =V OH 时,++ +++= =+T R OH T V E R R R V R R R V V ;323322 1称为上触发电平; 当V O =V OL 时,--+++= =+T R OL T V E R R R V R R R V V ;3 23322 2称为下触发电平; 回差电平:- + -=?T T T V V V 当V i 从足够低往上升,若V i >V T+时,则V o 由V OH 翻转为V OL ; 当V i 从足够高往下降,若V i

电工和电子技术(A)1实验报告解读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及基尔霍夫定律 1.1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1.验证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 2. 掌握电路电位图的绘制方法 三、实验内容 利用DVCC-03实验挂箱上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按图1-1接线。 1.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 U 1=6V ,U 2=12V 。(先调准输出电压值,再接入实验线路中。) 2. 以图1-1中的A 点作为电位的参考点,分别测量B 、C 、D 、E 、F 各点的电位值φ及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U AB 、U BC 、U CD 、U DE 、U EF 及U FA ,数据列于表中。 3. 以D 点作为参考点,重复实验内容2的测量,测得数据列于表中。 图 1-1

四、思考题 若以F点为参考电位点,实验测得各点的电位值;现令E点作为参考电位点,试问此时各点的电位值应有何变化? 答: 五、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两个电位图形,并对照观察各对应两点间的电压情况。两个电位图的参考点不同,但各点的相对顺序应一致,以便对照。 答: 2. 完成数据表格中的计算,对误差作必要的分析。 答: 3. 总结电位相对性和电压绝对性的结论。 答:

1.2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 二、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与图1-1相同,用DVCC-03挂箱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电路板。 1. 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电流正方向。如图1-1中的I1、I2、I3的方向已设定。闭合回路的正方向可任意设定。 2.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U1=6V,U2=12V。 3. 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电流表的“+、-”两端。 4. 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5. 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之。 三、预习思考题 1. 根据图1-1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的电流I1、I2、I3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中,以便实验测量时,可正确地选定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答: 2. 实验中,若用指针式万用表直流毫安档测各支路电流,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指针反偏,应如何处理?在记录数据时应注意什么?若用直流数字电流表进行测量时,则会有什么显示呢? 答: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 电子技术实验,实验仪器与被测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如图1所示。 实验1 共发射极单级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1-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由B1R 和B2R 分压电路组成,发射极接有电阻E R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i u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i u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o u ,从而实现电压放大。 图1 测量模拟电子电路常用电子仪器的接法

在图1-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B1R 和B2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大5~10倍),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2 12 B B C C B B R U U R R ≈+, B B E C E U U I R -≈, C B I I β=,)(E C C CC CE R R I U U +-= 放大器的动态参数,电压放大倍数为 1 )1(//E be L C V R r R R A ββ ++-= 输入电阻为 121//[(1)]i B B be E R R R r R β=//++ 输出电阻为 C o R R ≈ 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和调试技术。在设计前应测量所有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配装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一个优质的放大器,必须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除了学习放大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与调试技术。 放大器的测量和调试包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和放大器动态参数的测量与调试等。 1、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 (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0=i u 的情况下进行。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用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晶体管各电极对地的电位B U 、C U 和E U 。然后算出 C I ≈E I =E U /E R ;BE U =B U —E U ,CE U =C U —E U 。为了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应选用内阻 较高的直流电压表。 (2)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是指对管子集电流C I (或CE U )的调整与测试。 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对放大器的性能和输出波形都有很大影响。以NPN 型三极管为例,如果工作点偏高,放大器易产生饱和失真,此时o u 的负半周被缩底,如图1-2a 所示。如果工作点偏低则易产生截止失真,即o u 的正半周被缩顶,如图1-2b 所示。所以在选定工作点以后还必须进行动态调试,即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一定的i u ,检查输出电压o u 的大小和波形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应调节静态工作点。 改变电路参数CC U 、C R 、B R (1B R 、2B R )都会引起静态工作点的变化,通常采用调节偏置电阻2B R 的方法来改变静态工作点,如减小2B R ,可使静态工作点提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工作点“偏高”或“偏低”不是 绝对的,是相对信号的幅度而言,如果信号幅度很小,即使工作点较高或较低也不一定会出现失真。所以确切的说,产生波形失真是信号幅度与静态工作点设置配合不当所致。如需满足较大信号幅度的要求,静态工作点最好靠近交流负载的中点。 (a)截止失真 (b)饱和失真 图1-2 静态工作点对o u 的影响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电气学院

实验一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常用集成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2. 熟悉各种门电路的逻辑符号; 3. 熟悉TTL集成电路的特点,使用规则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器件 1. 数字电路实验箱 2. 万用表 3. 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1片74LS86四2输入异或门1片 74LS11三3输入与门1片74LS32四2输入或门1片 74LS04反相器1片 三、实验原理 集成逻辑门电路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字集成元件,目前已有种类齐全集成门电路。TTL集成电路由于工作速度高,输出幅度大,种类多,不宜损坏等特点而得到广泛使用,特别对学生进行实验论证,选用TTL电路较合适,因此这里使用了74LS系列的TTL成路,它的电源电压为5V+10%,逻辑高电平“1”时>2.4V,低电平“0”时<0.4V。实验使用的集成电路都采用的是双列直插式封装形式,其管脚的识别方法为:将集成块的正面(印有集成电路型号标记面)对着使用者,集成电路上的标识凹口左,左下角第一脚为1脚,按逆时针方向顺序排布其管脚。 四、实验内容 ㈠根据接线图连接,测试各门电路逻辑功能 1. 利用Multisim画出以74LS11为测试器件的与门逻辑功能仿真图如下

按表1—1要求用开关改变输入端A,B,C的状态,借助指示灯观测各相应输出端F的状态,当电平指示灯亮时记为1,灭时记为0,把测试结果填入表1—1中。 表1-1 74LS11逻辑功能表 输入状态输出状态 A B C Y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悬空 1 1 1 悬空0 0 0 2. 利用Multisim画出以74LS32为测试器件的或门逻辑功能仿真图如下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要点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学号: 222014321092015 姓名:刘娟 专业:教育技术学

实验三单级交流放大器(二) 一、实验目的 1. 深入理解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 学习测量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的方法。 3. 观察电路参数对失真的影响. 4. 学习毫伏表、示波器及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设备: 1、实验台 2、示波器 3、数字万用表 三、预习要求 1、熟悉单管放大电路。 2、了解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和固有失真的形成及波形。 3、掌握消除失真方法。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前校准示波器,检查信号源。 ●按图3-1接线。 图3-1 1、测量电压参数,计算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调整RP2,使V C=Ec/2(取6~7伏),测试V B、V E、V b1的值,填入表3-1中。 表3-1 Array ●输入端接入f=1KHz、V i=20mV的正弦信号。 ●分别测出电阻R1两端对地信号电压V i及V i′按下式计算出输入电阻R i : ●测出负载电阻R L开路时的输出电压V∞,和接入R L(2K)时的输出电压V0 , 然后按下式计算出输 出电阻R0;

将测量数据及实验结果填入表3-2中。 2、观察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将观察结果分别填入表3-3,3-4中。 ●输入信号不变,用示波器观察正常工作时输出电压V o的波形并描画下来。 ●逐渐减小R P2的阻值,观察输出电压的变化,在输出电压波形出现明显失真时,把失真的波形描 画下来,并说明是哪种失真。( 如果R P2=0Ω后,仍不出现失真,可以加大输入信号V i,或将R b1由100KΩ改为10KΩ,直到出现明显失真波形。) ●逐渐增大R P2的阻值,观察输出电压的变化,在输出电压波形出现明显失真时,把失真波形描画 下来,并说明是哪种失真。如果R P2=1M后,仍不出现失真,可以加大输入信号V i,直到出现明显失真波形。 表 3-3 ●调节R P2使输出电压波形不失真且幅值为最大(这时的电压放大倍数最大),测量此时的静态工 作点V c、V B、V b1和V O 。 表 3-4 五、实验报告 1、分析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 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调节RP2,使Vc的值在6-7V之间,此时使用万用表。接入输入信号1khz 20mv后,用示波器测试Vi与Vi’,记录数据。用公式计算出输入电阻的值。在接入负载RL和不接入负载时分别用示波器测试Vo的值,记录数据,用公式计算出输出电阻的值。 2、讨论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 静态工作点过低,波形会出现截止失真,即负半轴出现失真;静态工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一、二、三

实验一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三、实验原理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原理图如图1-1所示。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由同步检测、锯齿波形成、移相控制、脉冲形成、脉冲放大等环节组成,其工作原理可参见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图1-1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原理图 图1-1中,由V3、VD1、VD2、C1等元件组成同步检测环节,其作用是利用同步电压U T来控制锯齿波产生的时刻及锯齿波的宽度。由V1、V2等元件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当V3截止时,恒流源对C2充电形成锯齿波;当V3导通时,电容C2通过R4、V3放电。调节电位器RP1可以调节恒流源的电流大小,从而改变了锯齿波的斜率。控制电压U ct、偏移电压U b 和锯齿波电压在V5基极综合叠加,从而构成移相控制环节,RP2、RP3分别调节控制电压U ct和偏移电压U b的大小。V6、V7构成脉冲形成放大环节,C5为强触发电容改善脉冲的前

沿,由脉冲变压器输出触发脉冲,电路的各点电压波形如图1-2所示。 本装置有两路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I和II,在电路上完全一样,只是锯齿波触发电路II输出的触发脉冲相位与I恰好互差180°,供单相整流及逆变实验用。 电位器RP1、RP2、RP3均已安装在挂箱的面板上,同步变压器副边已在挂箱内部接好,所有的测试信号都在面板上引出。 图1-2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各点电压波形(α=90°)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内容: (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 (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各点波形的观察和分析。 2、实验步骤: (1) 将DJK01电源控制屏的电源选择开关打到“直流调速”侧,使输出线电压为200V(不能打到“交流调速”侧工作,因为DJK03-1的正常工作电源电压为220V±10%,而“交流调速”侧输出的线电压为240V。如果输入电压超出其标准工作范围,挂件的使用寿命将减少,甚至会导致挂件的损坏。在“DZSZ-1型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上使用时,通过操作控制屏左侧的自藕调压器,将输出的线电压调到220V左右,然后才能将电源接入挂件),用两根导线将200V交流电压接到DJK03-1的“外接220V”端,按下“启动”按钮,打开DJK03-1电源开关,这时挂件中所有的触发电路都开始工作,用双踪示波器观察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各观察孔的电压波形。 ①同时观察同步电压和“1”点的电压波形,了解“1”点波形形成的原因。 ②观察“1”、“2”点的电压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电压波形的关系。 ③调节电位器RP1,观测“2”点锯齿波斜率的变化。 ④观察“3”~“6”点电压波形和输出电压的波形,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并比较“3”点电压U3和“6”点电压U6的对应关系。 (2)调节触发脉冲的移相范围 将控制电压U ct调至零(将电位器RP2顺时针旋到底),用示波器观察同步电压信号和“6”点U6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 b(即调RP3电位器),使α=170°,其波形如图1-3所示。 图1-3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 (3)调节U ct(即电位器RP2)使α=60°,观察并记录U1~U6及输出“G、K”脉冲电压的波形,标出其幅值与宽度,并记录在下表中(可在示波器上直接读出,读数时应将示波器的“V/DIV”和“t/DIV”微调旋钮旋到校准位置)。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原理图如图1-11所示。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由同步检测、锯齿波形成、移相控制、脉冲形成、脉冲放大等环节组成,其工作原理可参见1-3节和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四、实验内容 (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 (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各点波形的观察和分析。 五、预习要求 (1)阅读本教材1-3节及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有关锯齿波同步移相 触发电路的内容,弄清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 (2)掌握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脉冲初始相位的调整方法。 六、思考题 (1)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有哪些特点? (2)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移相范围与哪些参数有关? (3)为什么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脉冲移相范围比正弦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移相范围要大? 七、实验方法 (1)将DJK01电源控制屏的电源选择开关打到“直流调速”侧,使输出线电压为200V(不能打到“交流调速”侧工作,因为DJK03-1的正常工作电源电压为220V 10%,而“交流调速”侧输出的线电压为240V。如果输入电压超出其标准工作范围,挂件的使用寿命将减少,甚至会导致挂件的损坏。在“DZSZ-1型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上使用时,通过操作控制屏左侧的自藕调压器,将输出的线电压调到220V左右,然后才能将电源接入挂件),用两根导线将200V交流电压接到DJK03-1的“外接220V”端,按下“启动”按钮,打开DJK03-1电源开关,这时挂件中所有的触发电路都开始工作,用双踪示波器观察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各观察孔的电压波形。 ①同时观察同步电压和“1”点的电压波形,了解“1”点波形形成的原因。 ②观察“1”、“2”点的电压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电压波形的关系。 ③调节电位器RP1,观测“2”点锯齿波斜率的变化。 ④观察“3”~“6”点电压波形和输出电压的波形,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并比较“3”点电压U3和“6”点电压U6的对应关系。 (2)调节触发脉冲的移相范围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报告_实验五

实验五场效应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 2. 掌握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的设计及调整、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场效应管的主要特点 场效应管是一种电压控制器件,由于它的输入阻抗极高(一般可达上百兆、甚至几千兆),动态范围大,热稳定性好,抗辐射能力强,制造工艺简单,便于大规模集成。 因此,场效应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场效应管按结构可分为MOS型和结型,按沟道分为N沟道和P沟道器件,按零栅压源、漏通断状态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器件,可根据需要选用。那么,场效应管由于结构上 的特点源漏极可以互换,为了防止栅极感应电压击穿要求一切测试仪器,都要有良好 接地。 2. 结型场效应管的特性 (1) 转移特性(控制特性):反映了管子工作在饱和区时栅极电压VGS对漏极电流ID 的控制作用。当满足|VDS|>|VGS|-|VP|时,ID对于VGS的关系曲线即为转移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当VGS=0时的漏极电流即为漏极饱和电流IDSS,也称 为零栅漏电流。使ID=0时所对应的栅极电压,称为夹断电压VGS=VGS(TH)。 ⑵转移特性可用如下近似公式表示: I D=I DSS1? V GS V GS TH 2 (当0≥V GS≥V p) 这样,只要I DSS和V GS TH确定,就可以把转移特性上的其他点估算出来。转移特性的斜率为: g m=ΔI D GS 它反映了VGS对ID的控制能力,是表征场效应管放大作用的重要参数,称为跨异。一般为0.1~5mS(mA/V)。它可以由式1求得:

g m=? 2I DSS GS(TH)?1? V GS GS TH ⑶输出特性(漏极特性)反映了漏源电压VDS对漏极电流ID的控制作用。图2为N 沟道场效应管的典型漏极特性曲线。 由图可见,曲线分为三个区域,即Ⅰ区(可变电阻区),Ⅱ区(饱和区),Ⅲ区(截止区)。饱和区的特点是VDS增加时ID不变(恒流),而VGS变化时,ID随之变化(受控),管子相当于一个受控恒流源。在实际曲线中,对于确定的VGS的增加,ID 有很小的增加。ID对VDS的依赖程度,可以用动态电阻rDS表示为: r DS=ΔV DS ΔI D 在一般情况下,rDS在几千欧到几百欧之间。 ⑶图示仪测试场效应管特性曲线的方法: ①连接方法:将场效应管G、D、S分别插入图示仪测试台的B、C、E。 ②输出特性测试:集电极电源为+10v,功耗限制电阻为1kΩ;X轴置集电极电压1V/度,Y轴置集电极电流0.5mA∕度;与双极型晶体管测试不同为阶梯信号,由于场效应管 为电压控制器件,故阶梯信号应选择阶梯电压,即:阶梯信号:重复、极性:一、阶 梯选择0.2V∕度,则可测出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并从特性曲线求出其参数。 ③转移特性测试:在上述测试的基础上,将X轴置基极电压0.2V∕度,则可测出场效应管的转移特性,并从特性曲线求出其参数。 ⑷场效应管主要参数测试电路设计: ①根据转移特性可知,当VGS=0时,ID=IDSS,故其测试电路如图3所示。②根据 转移特性可知,当ID=0时,VGS=VGS(TH),故其测试电路如图4所示。 3. 自给偏置场效应管放大器 自给偏置N沟道场效应管共源基本放大器如图5所示,该电路与普通双极型晶体管放 大器的偏置不同,它利用漏极电流ID在源极电阻RS上的压降IDRs产生栅极偏压,即: VGSQ=-IDRS 由于N沟道场效应管工作在负压,故此称为自给偏置,同时Rs具有稳定工作点的作用。该电路主要参数为:电压放大倍数:AV=V0/Vi=-gmRL;?=RD‖RL‖rDS式中:RL;输入电阻:Ri≈RG输出电阻:RO=RD‖rDS;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4单级放大电路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单级放大电路 系别: 班号: 实验者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报告完成日期: ?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仪器 (3) 三、实验原理 (3) (一)单级低频放大器的模型和性能 (3) (二)放大器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5) 四、实验内容 (7) 1、搭接实验电路 (7) 2、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试 (8) 3、基本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量 (9) 4、放大器上限、下限频率的测量 (10) 5、电流串联负反馈放大器参数测量 (11) 五、思考题 (11) 六、实验总结 (11)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在面包板上搭接电路的方法; 2.学习放大电路的调试方法; 3.掌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输出电阻和通频带测量方法; 4.研究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了解射级输出器的基本性能; 5.了解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和负载对放大电路倍数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示波器1台 2.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 3. 直流稳压电源1台 4.数字万用表1台 5.多功能电路实验箱1台 6.交流毫伏表1台 三、实验原理 (一) 单级低频放大器的模型和性能 1. 单级低频放大器的模型 单级低频放大器能将频率从几十Hz~几百kHz的低频信号进行不失真地放大,是放大器中最基本的放大器,单级低频放大器根据性能不同科分为基本放

大器和负反馈放大器。 从放大器的输出端取出信号电压(或电流)经过反馈网络得到反馈信号电压(或电流)送回放大器的输入端称为反馈。若反馈信号的极性与原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反,则为负反馈。 根据输出端的取样信号(电压或电流)与送回输入端的连接方式(串联或并联)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种反馈类型——电压串联反馈、电流串联反馈、电压并联反馈和电流并联反馈。负反馈是改变房卡器及其他电子系统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负反馈使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减小,因此放大器的增益下降;同时改善了放大器的其他性能:提高了增益稳定性,展宽了通频带,减小了非线性失真,以及改变了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负反馈对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影响跟反馈类型有关。由于串联负反馈实在基本放大器的输入回路中串接了一个反馈电压,因而提高了输入阻抗,而并联负反馈是在输入回路上并联了一个反馈电流,从而降低了输入阻抗。凡是电压负反馈都有保持输出电压稳定的趋势,与此恒压相关的是输出阻抗减小;凡是电流负反馈都有保持输出电流稳定的趋势,与此恒流相关的是输出阻抗增大。 2.单级电流串联负反馈放大器与基本放大器的性能比较 电路图2是分压式偏置的共射级基本放大电路,它未引入交流负反馈。 电路图3是在图2的基础上,去掉射极旁路电容C e,这样就引入了电流串联负反馈。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报告汇总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01 实验项目名称: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 学号姓名专业、班级 实验地点物联网实验室指导教师时间2016.9.19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门电路的逻辑功能、逻辑表达式、逻辑符号、等效逻辑图。 2. 掌握数字电路实验箱及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检测基本门电路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1、仪器设备:双踪示波器、数字万用表、数字电路实验箱 2. 器件: 74LS00 二输入端四与非门2片 74LS20 四输入端双与非门1片 74LS86 二输入端四异或门1片 三、预习要求 1. 预习门电路相应的逻辑表达式。 2. 熟悉所用集成电路的引脚排列及用途。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前按数字电路实验箱使用说明书先检查电源是否正常,然后选择实验用的集成块芯片插入实验箱中对应的IC座,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接线图接好连线。注意集成块芯片不能插反。线接好后经实验指导教师检查无误方可通电实验。实验中

1.与非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 (1)选用双四输入与非门74LS20一片,插入数字电路实验箱中对应的IC座,按图1.1接线、输入端1、2、4、5、分别接到K1~K4的逻辑开关输出插口,输出端接电平显 图 1.1 示发光二极管D1~D4任意一个。 (2)将逻辑开关按表1.1的状态,分别测输出电压及逻辑状态。 表1.1 输入输出 1(k1) 2(k2) 4(k3) 5(k4) Y 电压值(v) H H H H 0 0 L H H H 1 1 L L H H 1 1 L L L H 1 1 L L L L 1 1 2. 异或门逻辑功能的测试

图 1.2 (1)选二输入四异或门电路74LS86,按图1.2接线,输入端1、2、4、5接逻辑开关(K1~K4),输出端A、B、Y接电平显示发光二极管。 (2)将逻辑开关按表1.2的状态,将结果填入表中。 表1.2 输入输出 1(K1) 2(K2) 4(K35(K4) A B Y 电压(V) L H H H H L L L H H H H L L L H H L L L L L H H 1 1 1 1 1 1 1 1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三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1. 数字示波器显示波形原理 示波器是将入的周期性电信号以图像形式展现在显示器上,以便对电信号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仪器。 示波器显示器是一种电压控制器件,根据电压有无控制屏幕亮灭,并根据电压大小控制光电在屏幕上的位置。 示波器显示屏必须加有幅度随时间线性增长的周期性锯齿波电压,才能让显示屏的光点反复自左端移向右端,屏幕上就出现一条水平光线,成为扫描线或时间基线。为使在显示屏上观察到稳定的波形。必须使锯齿波的周期Tx和被测信号的周期Ty相等或成整数倍关系。即Tx=nTy(n为正整数)。否则,所显示波形将不能同步。 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原理 数字存储示波器主要由信号调理部分、采集存储部分、触发部分、软件处理部分和其他组成。 3. 双通道数字存储示波器结构框图

4. 示波器的主要技术特性 (1)模拟带宽:由前置放大器的带宽决定; (2)采样速率:由模数转换电路决定; (3)存储深度:由存储器决定; (4)触发部分:由触发电路类型决定。 5. 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1)打开电源开关(Power)30s后,屏幕上有光迹,否则检查有关控制旋钮的位置; (2)将示波器探头接到被测信号,确定触发源选择(Trigger)在所接通道位置;(3)键入相应的通道开关,启动该通道工作; (4)将垂直和水平灵敏度旋钮调到合适的位置,Vp-p/8≤选择Y轴灵敏度;T/10≤选择X轴灵敏度; (5)屏幕上应有被测信号波形; (6)若需要测量信号各点电平,耦合方式应选DC耦合,若只需观测信号幅度,则选AC耦合; (7)调节Y和X位移旋钮将被波形调到便于测量的位置 二、实验步骤与实验数据 1、校验示波器的灵敏度 对于首次接触的示波器,必须对其灵敏度进行校验。方法为:在示波器正常显示状态下,将探头接示波器本身提供的校准方波信号源(demo2端子),采用自动或手动方法观察校准信号,如果测量得到的波形幅度频率与校准信号(f=1kHZ,VPP=2.5V)相同,说明示波器准确,若不同,应记下其误差。 经测量,f=1.0012kHz,V-P-P=2.56V 2、调整测量含有直流电平的信号 若要求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方波信号(f=1KHz、占空比50%、Vp-p=4V、HV=3V、LV=-1V),则调整测量方法为 (1)令信号发生器输出方波,调整信号频率为1 kHz (2)调整信号幅度为4V,偏移量为1V;或者通过设置高、低电平的方法设置HV=3V、LV=-1V。 (3)连接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令两仪器“COM端”相接,并将示波器探头接信号发生器信号输出端。 (4)示波器设置直流耦合,手动或者自动观测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分别改变波形输出类型,此时示波器上分别显示下图所示波形。

《电子技术实验1》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仪器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稳流电源和交流电压表的用途。 2.明确上述仪器面板上各旋钮的作用,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 3.学习用示波器观察交流信号波形和测量电压、周期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8112C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 DF1731SC2A可调式直流稳压稳流电源一台 DF2170B交流电压表一台 双踪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内容 1.调节8112C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100mV的正弦波信号,将操

2.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信号接入交流电压表测量,配合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MAPLITUDE POWER”旋钮,使其输出为100mV。 3.将上述信号接入双踪示波器测量其信号电压的峰峰值和周期值,并将操作方法填入下表。

四、实验总结 1、整理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及存在问题等。 五、预习要求 1.对照附录的示意图和说明,熟悉仪器各旋钮的作用。 2.写出下列预习思考题答案: (1)当用示波器进行定量测量时,时基扫描微调旋钮和垂直微调旋钮应处在什么位置?

(2)某一正弦波,其峰峰值在示波器屏幕上占垂直刻度为5格,一个周期占水平刻度为2格,垂直灵敏度选择旋钮置0.2V/div档,时基扫速选择旋钮置0.1mS/div档,探头衰减用×1,问被测信号的有效值和频率为多少?如何用器其他仪器进行验证?

附录一:8112C函数信号发生器 1.用途 (1)输出基本信号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脉冲波、锯齿波。输出幅值从5mv~20v,频率范围从0.1HZ~2MHZ。 (2)作为频率计数器使用,测频范围从10HZ~50MHZ,最大允许输入为30Vrms。 2.面板说明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实验报告_实验十三

实验十三 OTL功率放大器安装和调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OTL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要点; 2. 掌握OTL功率放大器的安装、调整与性能的测试。 二、实验原理 采用PNP和NPN互补晶体管组成的无输出变压器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具有频率响应好,非线性失真小,效率高等优点,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采用的OTL功率放大电路如图1所示,它包括前置放大级B G1,推动级B G2和互补推挽输出级B G3、B G4。 前置放大级为甲类RC耦合电压放大器,在发射极加有电压串联负反馈,以改善音质,提高稳定性。R1为输出音量调节电位器。由于前置级工作在小信号电压放大状态,静态工作电流I C1可取小一些以减少噪音,一般取: I C1≈0.3~0.1mA 1V<V CEQ1≤1/3E C 推动级要提供足够大的激励功率互补推挽功率输出级,所以推动级的静态工作电流应足够大,一般取I C2≥(3~5)I B3MAX 式中I B3MAX为输出功率最大是输出级的基极激励电流。为了提高输出级正向输出幅度,把B G2的集电极负载电阻R8接到放大器的输出端经R L接电源正端,以获得自举的效果。为了克服输出级的交叉失真,在B G3,B G4两管的基极之间接有二极管D和电阻R9组成的偏置电路,其中二极管D同时起偏置的温度补偿作用,电容C5为相位校正电容,以防止产生高频寄生振荡。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为P O=E2C K/8R L(式中:K为电源电压利用系数)。 当K≈1时,输出功率最大,为P OMAX≈E2C/8R L 考虑到晶体管的饱和压降因素,一般取:K≈0.65~0.7. 对该电路的电压增益,考虑到它加有电压串联负反馈,并满足A VO F >>1,所以中频段电压增益为:A V≈1/F=(R12+R6)/R6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天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工教学部 二零一三年九月

目录 第一项实验室规则------------------------------------------------------------------ i 第二项实验报告的要求------------------------------------------------------------ i 第三项学生课前应做的准备工作------------------------------------------------ii 第四项基本实验技能和要求----------------------------------------------------- ii 实验一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研究------------------------------------------ 1实验二串联交流电路和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研究--------------------------- 7实验三电动机的起动、点动、正反转和时间控制--------------------------- 14实验四继电接触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0 实验五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22实验六单管低频电压放大器---------------------------------------------------- 29实验七集成门电路及其应用---------------------------------------------------- 33 实验八组合逻辑电路------------------------------------------------------------- 37实验九触发器及其应用---------------------------------------------------------- 40 实验十四人抢答器---------------------------------------------------------------- 45附录实验用集成芯片---------------------------------------------------------- 50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赵晓磊学号:1120130376 班级:02311301 科目:模拟电子技术实验B 实验二:EDA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EDA技术的发展、应用概述。 2. 掌握Multisim 1 3.0 软件的使用,完成对电路图的仿真测试。 二、实验电路

三、试验软件与环境 Multisim 13.0 Windows 7 (x64)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内容 了解元件工具箱中常用的器件的调用、参数选择。 调用各类仿真仪表,掌握各类仿真仪表控制面板的功能。 完成实验指导书中实验四两级放大电路实验(不带负反馈)。 2.实验步骤 测量两级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要求调整后Uc1 = 10V。 测定空载和带载两种情况下的电压放大倍数,用示波器观察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相位关系。 测输入电阻Ri,其中Rs = 2kΩ。 测输出电阻Ro。 测量两级放大电路的通频带。 五、实验结果 1. 两级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 断开us,Ui+端对地短路

2. 空载和带载两种情况下的电压放大倍数接入us,Rs = 0 带载: 负载: 经过比较,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同相。 3. 测输入电阻Ri Rs = 2kΩ,RL = ∞ Ui = 1.701mV

Ri = Ui/(Us-Ui)*Rs = 11.38kΩ 4. 测输出电阻Ro Rs = 0 RL = ∞,Uo’=979.3mV RL = 4.7kΩ,Uo = 716.7mV Ro = (Uo’/Uo - 1)*R = 1.72kΩ 5. 测量两级放大电路的通频带电路最大增益49.77dB 下限截止频率fL = 75.704Hz 上限截止频率fH = 54.483kHz 六、实验收获、体会与建议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一、元器件认识 (一)、电阻 电阻元件的的标称阻值,一般按规定的系列值制造。电阻元件的误差有六级,对应的标称值系列有E192、E96、E12和E6。电阻在电路中的主要作用为分流、限流、分压、偏置等。 电阻器的标称值和误差等级一般都用数字标印在电阻器的保护漆上。但体积很小的和一些合成的电阻器其标称值和误差等级常以色环的方便之处,能清楚地看清阻值,便于装配和维修。 电阻色码图 颜色黑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金银本色对应0 1 2 3 4 5 6 7 8 9 / / / 数值 4 567890123对应/ / /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n10 方 次 表示/ +1% +2% / / +0.5% +0.25% +0.1% / / +5% +10& +20% 误差-1% -2% -0.5% -0.25% -0.1% -5% -10% -20% 值 色环表示方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四道环表示法,另外一种是五道环表示法。 四道色环:第1,2色环表示阻值的第一、第二位有效数字,第3色环表示两位n数字再乘以10 的方次,第4色环表示阻值的误差。五道色环:第1,2,3色环

n表示阻值的3位数字,第4色环表示3位数字再乘以10的方次,第5色环表示阻值的误差。 ,二,电容值识别 电容在电路中一般用“C”加数字表示(如C13表示编号为13的电容).电容是由两片金属膜紧靠,中间用绝缘材料隔开而组成的元件.电容的特性主要是隔直流通交流. 电容容量的单位为皮法(pf)或(uf),大多数电容的容量值都印其外封装上,主要有两种识别方法,一种是直接识别方法,例如220UF就是220uF,4n7就是 4.7nF;另一种是指数标识,一般以数值乘以倍率表示,倍率值一般用最后 3一位数字表示,单位为pf。比如103,表示容量为10*10pf,即0.01uf;而224表示容量为22*10000pf,即0.22uf;331,表示容量为33*10pf,即330pf。误差用字母表示。“k”表示误差额为10%,“j”表示误差额为5%。而字母“R”可用于表示小数点,例如3R3=3.3 1 (三)用万用表测试半导体二极管 将一个PN结加上正负电极引线,再用外壳封装就构成半导体二极管。由P区引出的电极为正(或称阳极),由N区引出的电极为负极(或称阴极)。 (1) 鉴别二极管的正,负极电极 用万用表表测量二极管的极性电路图,黑表棒接内部电池正极,红表棒接内部电池负极。测量二极管正向极性时按“A”连接,万用表的欧姆档量程选在R*10档。若读数在几百到几百千欧以下,表明黑表棒所接的一段为二极管的正极,二极管正向导通,电阻值较小;若读数很大,则红表棒所接的一端是二极管的正极,此时二极管反向截止。二极管的基本特性是单向导电性。 (四)用万用表测试小功率晶体三极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