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

教育传播学讲义

课程名称:教育传播学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学时/学分:32/2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必修课

2.课程说明

(1)是基于教育学和传播学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2)是研究传播学和教育学理论、原理、方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3)既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4)《教育传播学》利用传播学与教育科学的理论、运力、方法,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过程与规律,从而达到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传播、教育传播等相关的概念、原理、理论以及在教学中应用;

2.理解教育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3.理解教育传播的信息和符号;

4.掌握教育传播的通道和媒体的基本含义和选择;

5.理解教育传播的环境和效果,并能进行适切的运用和提高传播效果。

四、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0%+期末成绩*70%

五、教材说明

《教育传播学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传播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理解传播、教育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概念;

2.掌握传播的类型、发展阶段;

3.阐述教育传播的起源、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教育传播构成的要素。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传播概述

推荐书目:

《生活中的传播》:这是一本精彩的传播学入门教材,是传播领域的大学生和从业人员理解传播理论、人类传播行为,提高媒介素养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钥匙。

《生活中的传播(第4版)》第一部分介绍了传播学的基础概念、分支、社会价值,并且分析和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第二部分对各类传播活动的规律和技巧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编辑朱莉娅·伍德(Julia T.Wood),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人类学特聘教授和传播学教授。她一直致力于传播学研究,撰写了大量有关人际交往中的传播以及性别、沟通和文化方面的文章。

译者简介:董璐,博士,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思考】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传播现象?

传播:

1.在人类社会中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2.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传播活动‘

3.谈笑风生、词不达意、两人密谈、大众传播、语言传播、肢体

语言传播、影像等对媒体交流都是传播。

一、传播

基本解释

1. 传送或散布

传播知识

2. 传染

虱子传播疾病

3.广泛散布

负责传播书籍的图书馆员及出版者

4. [broadcast]∶使普遍知道

传播关于最新科学发明的情报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详细解释

1、广泛散布。

《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为传播吟玩。”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宫人颇闻其语,传播于外。商臣犹豫未信,以告于太傅潘崇。”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一砚一铫,主人俱绘形作册,传播艺林。”

丁玲《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消息立即传播开了。”

2、汉语中的“传播”

“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

“播”:多半是指“传播”。

“传”:“递、送、交、运、给、表达”。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所以在汉语中常作为动词使用。如:传播信息、传播谣言、传播疾病、传播花粉……(来源:康

永盛世)

3、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

“传播”一词是从英语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在英语中这是个名词,原意中包含着“通讯、通知、信息、书信;传达、传授、传播、传染;交通、联络;共同、共享”等意思。

4、传播学中关于“传播”的定义

据考证,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宪章中,曾经这样写道“为用一切mass communication 手段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而协同努力。”其中的mass communication 一词就被翻译为“大众传播”(专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而言,所以,这些媒体也就被统称为“大众传播媒体”,简称大众传媒)。

二、基本含义

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1 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效果。

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3 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 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5 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6 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7 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8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1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 胡正荣:传播是信息流动的过剩。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三、传播的类型;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人类传播的类型:

(一)自我传播:

1、定义: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具体的说是个人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2、传播的基础——“主我与客我”

先介入的一个概念——自我(self):指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个人本身。

“自我”是同时作为主我(I)和客我(ME)的沟通而存在,人类的社会传播各形态都通过“自我”而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自我沟通的机制便成为传播认知行为的最基本机制。

3、自我传播的重要形式——内省

内省是人们对自身的一种反思,

分为两种:

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目的是完善个人的修养,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另一种是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称为“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二)人际传播:

1、定义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

如电话

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

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3、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

(2)、随意性强

(3)、保密性强

(4)、反馈迅速

(5)、可控性强

4、【思考】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三)、组织传播

1、定义:在结构严密的社会人群中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外传播和组织内传播两个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

(关于组织):

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组织都有统一的指挥管理系统,它有三个结构上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组织传播的手段

(1)文字。包括文件、报告、信件等。

(2)会议。

(3)电话。

(4)组织内部的公共媒体,如内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

3、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2)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3)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

(4)鼓舞士气。

(四)大众传播

1、定义: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

2、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强化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

第一节从总体上让同学们认识了什么是传播。第二节则一起来探索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进程。

一、原始社会的传播活动

最早的传播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产生了一种信息交流即新闻传递的需要。

【思考】:

1,原始社会的传播活动有哪些表现?

2,原始社会为什么会出现传播活动?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人类首先是图生存,后是求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智力还未完全开发。

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原始人类无法单独生存,必须共同协作,互相帮助,以获得充分的食物和抵御外敌,这便出现了群居,并形成部落。

当“人类认识到协作的好处之后,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必然增多,他们觉得彼此间有些东西非说不可。”

《马恩选集》:便产生了“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的欲望。

恰好“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传播消息的说话器官和一个接收信息的听觉器官”。(约斯特)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催生新闻传播活动的中介——语言。

语言产生以后,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正式形成。

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创造力,不断寻求改造世界的新方法。

部落社会时代,人们的的主观经验积累不丰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低下,无法创造出复杂的新闻传播手段。加之生活在共同的时间、空间、文化背景之下,原始的口头传播和少量的实物标志就已经能够满足生活需求。

如:结绳记事。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时期的中国及秘鲁印地安人皆有此习惯。古人为了要记往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往两件事,他就打两个结。记三件事,他就打三个结,如此等等。如果他在绳子上打了很多结,恐怕他想记的事情也就记不住了,所以这个办法虽简单但不可靠。结绳记事可能就是中国结的最早渊源和雏形了。

又有古代诗词中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如:绘画。

如: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时代中国的先民们进行传播活动的物证。

如:烽火用于报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

【小结】: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传播活动

夏朝的建标志着立奴隶社会的开始

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社会,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三次大分工,使原始社会的人们从蛮荒时代走入了带有一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辅相成的奴隶社会。

2,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商人对信息的需求:

商人的出现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中间与连接的作用。是商人的活动显示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是什么,消耗了些什么。而农

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分离,促进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过程中,私有制也因此产生了。

3,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促使了统治阶级对信息的需求:

由于产生经济斗争,为了适应竞争,从而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根据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信息传递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也大得多。

4,出现专门提供信息的人:

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上产生了剩余产品,可以有条件养活一批专门收集信息的情报人员,由此也满足了统治者对信息的需求。

*奴隶社会已经可以看出,只有社会对信息有需求,才会有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三、封建社会的传播活动

封建社会的形成则是以秦朝的建立为标志。

到了封建社会,信息的传播已经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无形中像一只手,推动着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社会对新闻的需要量加大,国家统治阶层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驿道、驿卒,并形成以这三者为联系的庞大而完备的通信网络。这种体系的建成体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内容也渐渐丰富和复杂起来。

在统治阶层的达官贵族们,为了收集信息,甚至在家中养了一批专门定向从事新闻传播的专职人员,如:门客、邸吏等,用来专门

为自己获取皇宫中的信息及其他官员府中的消息,外界战事或者社会发展动态,这也是传播手段逐渐丰富多彩的象征。

社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同时也迫使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的范围和规律。

因此,社会的新闻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决定了新闻的需要,新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活动的发展。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需要与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象征。马克思:“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客观条件,传播的技术障碍越来越少。为了解决纵向传播的问题,汉代邮驿制度进一步发展,长安附近设邸,中央设大鸿胪等官员负责接待通报工作。

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原因:社会关

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时政新闻信息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到了封建社会,国家的存在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以皇权统治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为了巩固维护中央集权制,这就需要有灵敏的新闻信息进行沟通,中央政府制定的法令、政策,要及时向全国发布。同时,为了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了解全国各地发生的新情况,也需要有大量的新闻信息进行沟通。

可以说,如果没有有效的新闻信息的沟通,中央的皇权统治将

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所以历代王朝都要建驿站。大力进行这些基本建设的目的,除了运兵运物以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为了传递新闻信息。只有这样,统治集团才能及时了解全国各地发生的情况,并能及时做出反应,以协调庞大的统治集团的行动,从而使国家机器能够有效的运转起来。

2,战争需要有效的新闻信息传递活动

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一个外敌入侵的问题,要想保卫国家疆域,及时了解边疆所发生的情况,以保证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敌对双方都要想尽办法了解对方的情况与动态,同时,敌对双方的内部,也要协调内部的行动,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新闻信息的传递工作。没有高度灵敏的新闻信息的沟通,要想在整个战争中取得胜利,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事情。

3,民间对新闻信息有了一定的需要

在封建社会,尽管人身依附关系主导着社会的基本结构,尽管是由于政治的压迫、经济的剥削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把农民束缚在了一个狭隘的生存空间里,但比之奴隶社会的人身隶属关系,农民毕竟还是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主权,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发生一些联系,与他人的交往也相应的增加,因为,他们只有了解一些外面的情况,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因此,农民也就有了对新闻活动的需求。因为他们需要了解官府的经济政策和税捐情况,有时还要参加一些诉讼,没有一定的新闻信息的传递活动,这些都将难以进行。

封建社会虽然还不是商品经济社会,但毕竟也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同时,各种商务活动与服务活动也有了显著的增加,这样人们就有了一种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尽管这种需求在封建社会并不是很强烈,但却是现代新闻事业出现的萌芽与基础。

另外,农民要想了解与地主关系的变动情况,要想了解亲朋故旧的情况,也需要一些新闻信息并参加一些新闻活动。

4,奴化教育与统治使新闻活动得到加强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是用武器来维护对农民的压迫关系的,但此时农民毕竟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仅仅靠武力来维护还是不够的,要想保持与维护封建统治关系正常的进行下去,统治阶级还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者说奴化农民。

地主阶级奴化农民的手段,除了利用儒家学说、道教、佛教等精神枷锁外,还要进行新闻活动,以用来进行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宣传。宣传的内容无非是皇权与皇帝的至高无上,地方官吏和地主的所谓德政和威严。

5,社区的出现与社会的分工使新闻活动日趋活跃

到了封建社会,明显地出现了两个大的社区,一个是农村社区,一个是城镇社区,或者说是城市社区。

两大社区的功能在封建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

而社会的分工也因为两大社区的出现,有了更加明确的分工,一些新的行业也开始形成,这样,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各个行业之间,民间与官府之间,在这个时期的交往与依赖关系就更趋

密切。

因此,新闻活动也就更加活跃,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需要信息的沟通,而沟通的手段就是新闻传播活动。

所以,为了使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生活秩序能够正常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就必须活跃起来

四、现代这会的电子传播

当电脑成为现代生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的时候,卷入其中的每个人都在为之奔走效劳,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逐渐打上了计算机和网络的烙印。

思考如下问题:

▲人际传播可以使用哪些形式及符号?

▲思考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关系?

▲如何认识流言?

▲谈谈你对新媒介的认识?

第三节教育传播

一、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目标明确,有组织的信息交流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信息内容严格按照教育培养目标制定,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

3,受者的特定性

是根据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身心特征来确定信息内容的。

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运用多种媒介——视、听、触、嗅、味、教材、教具、黑板、拼图、幻灯片、录音、录像、广播、印刷、电视、电脑

二、教育传播学的构成要素

教育传播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因素所组成。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回答。

1,二要素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材;

3,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

4,五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学》试题B

*******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 *****级 教育技术学 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试卷(B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 ( )。 A 、 20年代 B 、 30年代 C 、 40年代 D 、 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 、信道编码 B 、信道译码 C 、信源编码 D 、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 A 、教育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人的传播 D 、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 A 、缺少反馈环节 B 、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 、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 、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 、往往有多种形态 C 、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 、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 、反馈 B 、编码 C 、译码 D 、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 )。 A 、 30年代后 B 、 40年代后 C 、 50年代后 D 、 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 、模糊性 B 、多义性 C 、有限性 D 、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 、经济学 B 、生物化学 C 、物理学 D 、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 、单向通道 B 、双向通道 C 、单一通道 D 、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 、面对面传播 B 、间接传播 C 、人对人的传播 D 、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 、广义传播 B 、内在传播 C 、人际传播 D 、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 、间接传播 B 、目的集中的传播 C 、双向传播 D 、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 、19世纪初 B 、20世纪初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传播学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 A 、1985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 、教育者的传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 、学术上的理论 B 、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 、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 、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 、报纸 B 、广播 C 、电视 D 、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图像符号 D 、音响符号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 A 、传播者 B 、环境 C 、信息 D 、通道 E 、受传者 试 卷 密 封 装 订 线 试 卷 装 订 线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教育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2.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4.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 二、填空题: 1.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种信号传送; 2.同种信号可以传送不同的信息。 三、简答题 1.信息的特征 2.教育信息的特征: 3.符号的本质: 4.语言的特性 5.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 6.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7.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 四、选择题 1. 1.符号分为语言符号与()。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人工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人工语言和()。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非语言符号 3.自然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 A、人工语言 B、机器语言 C、书面语言 D、语言符号 4.下列属于人工语言的为()。 A、图画 B、手势 C、文字 D、F=Ma 5.下列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 A、程序语言 B、F=Ma C、手势 D、CO 6.买西瓜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听一下它的声音、尝一口它的味道、捏一下它的软硬来判 别好坏。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7.老师在讲课讲到大时,往往会双手摆成一个大圆的样子,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8.物理老师讲自由落体的高度时,手从某一高度往桌面下落,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9.教师的手向某位同学指过去(邀请该同学回答问题),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0.老师对学生亲切的微笑(表示关心),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1.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整理自己的衣服,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五、多选题: 1.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3.自然语言分为()。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机器语言 D、人工语言 4.非语言符号分为()。 A、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B、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C、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D、人工语言 5.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6.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7.以下属于象征符号的是()。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4.符号学的先驱是 ( ) A .皮尔士 B .索绪尔 C .怀特 D .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 ) A .教育者的讲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 .音型 B .非语言符号声 C .自然音响 D .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 ) A .马歇尔·麦克鲁汉 B .哈罗德·英尼斯 C .欧文·戈夫曼 D .威尔伯·施拉姆 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 ) A .模式的创见性 B .模式的简明性 C .模式的现实性 D .模式的推断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 ) A .《传播模式论》 B .《通讯的数学理论》 C .《大众传播学诸论》 D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 ) A .双向沟通 B .多向传递 C .单向流动 D .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4.媒介的“高清晰度”是指()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15.在麦克鲁汉眼中,下面属冷媒介的是() A.照片B.报纸C.印刷品D.电视 16.下列不属于德国学者纽曼提出的大众传播三特性的是() A.累积性B.深度性C.普遍性D.和谐性 17.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是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18.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中不包括()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9.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 A.自然传播B.动物传播C.人类传播D.机器传播 2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容的说服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错选、多选不得分。每小题2分, 共10分) 1.下列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A.传播者B.受播者C.信息 D.环境E.通道 2.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A.闭环模式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D.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谈谈你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与电化教育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没有核心,同等对待各要素,而电化教育视媒体为核心; ●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提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简述人类教育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见作业 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 第二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贝罗 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信道编码P21图 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1、怎样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过程: 当通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时,则产生动态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2、说说你对教育传播模式的认识,并阐释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见作业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 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教育传播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一种体系。 3、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称为传播。 4、教育信息教学中的五段教学整合(设计)方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等。 5、关于教育信息的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策略,包括引起注意、告之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反馈、评介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6、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等 7、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的特点。 8、传播模式的表现形式有词语式、图解式、数学式。 9、构建优秀的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的原则。 10、应用传播模式须坚持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有用有利原则。 11、信息过量将导致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资源浪费及信息疾病。 12、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客观事物及教学信息体。 13、教育信息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的特点。 14、在教育传播中应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坚持辅助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 15、教育传播通常有学生-教师、学生-媒体、学生-实际事物、学生-家庭、学生-学生等通道。 16、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是物体、符号、信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7、传播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特点。 18、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概念”,提出应进行“大众传播”研究,标志着其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 19、库尔特·勒温创立了传播学中的守门理论,理性阐述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20、霍夫兰的突出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加强了对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视。 21、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论,即信息中间站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22、威尔伯·施拉姆在1973年写成《人类传播概论》一书,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 23、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教育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重点内容:1,理解传播的含义2,传播的类型(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3,传播的四大功能4,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法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使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二)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的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又很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四)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五)教育传播系统的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第二章重点内容:1,学会分析媒体的具体传播过程2,几种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3,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不考试 (一)2—1—1教育传播的概念课本21页 (二)1,亚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该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拉斯维尔模式:该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