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白爽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

[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

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

1、译学的美学渊源

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1]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2],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传统

译论大约始于1700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清末严复首创“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章美学推向极致。之后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等,都把传达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奋力追求的目标。这些译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译学理论与翻译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933年林语堂的《论翻译》一文。在该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美学标准。他说得很清楚:“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美术。”他还写道:“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美学思想无疑是当代中国译论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Quintus Flaccus Horace,65-8BC)。西塞罗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和政治思想上,西塞罗主要受到希腊先哲柏拉图(Plato,c427-347BC)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把柏拉图的理念关僵化地用在翻译和翻译研究上,而只是汲取了柏拉图古典美学观的优长,这正是西塞罗不失为古典译论大师的可取之处。霍拉斯是西塞罗译学主张的忠实继承者,他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抒情诗人,倡导斯多噶式的淡泊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西塞罗和霍拉斯的翻译主张是西方美学译论的“初始之光”对拉丁文化在欧洲的普及,功不可没。西方古典哲学——美学译论的继承者以杰罗姆(Saint Jerome,347-420BC)和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杰罗姆是古罗马圣经的研究者,他在欧洲翻译史上的功绩是将《旧约全书》译成拉丁语,他的译本被誉为《圣经通行本》即天主

教教廷所承认的唯一文本。他是西塞罗译风的继承者。奥古斯丁的功绩在于他提出了“美是适宜”、“秩序”、“和谐”、“一体性”等美学命题。奥古斯丁在欧洲美学史上是跨世纪的过渡人物,在译论上也是如此。之后英国的德莱顿早在17世纪就已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20世纪20年代时意大利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到6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里·列维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使读者从译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与原文相应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对文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入手。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不难看出,多数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下,都蕴藏着同时代美学思潮的因子。[3]

2、什么是翻译美学

美学和翻译的结合,称之为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一门科学,是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把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4]

通过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美学是探讨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主客体与接收者的关系;翻译审美各层次的再现手段以及翻译的美学多维化标准;通过探索研究提高译者同时驾驭两种语言互译中的美的鉴赏能力,进而真实表现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丰富内涵与深厚的底蕴。

二、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近年来,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争。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理论不应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坚持中国特色,就会陷入“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从学术上分析,中国翻译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中国的语法理论、中国的修辞学理论乃至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理论之具有中国特色一样。[5]

中国的翻译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方面,我们对传统译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翻译研究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期,当代翻译美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学者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勇于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

绩。在中国,翻译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态已经被提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它独具风华,生机勃勃。在汉外互译中,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翻译美学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三、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回顾

传统译论经过佛经翻译和严复翻译的高峰发展到鲁迅、钱钟书、傅雷一代时,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品质。到20世纪 60、7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出现了滞化局面,没有什么突破。中国传统译论的结晶是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为核心的一系列翻译标准和各类翻译技巧,其理论基础就是古典文艺美学。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扬。在当代翻译美学中,传统译论的美学渊源得到了认识、分析和细致的梳理,并成为翻译美学理论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译论中一些有价值的命题,如意与象、神与形、意境、风格等命题被保留、提炼出来,在当代翻译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更为科学的阐发。当代翻译美学理论正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努力。它在扬弃和继承中着力于开拓,开拓是对传统译论的精华的拓展和科学化改造。

1、许渊冲的翻译美学理论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先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他大量的文字翻译实践基础之上,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中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追求,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思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主张在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诗歌翻译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中“三美”(意美、形美、音美)是本体论,“三化”(等化、浅化、深化)是方法论,“三之”(知之、好之、乐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他的翻译理论总结了从孔子到钱钟书的美学思想,体现了鲁迅、王国维、朱光潜、郭沫若和傅雷等关于文学和文学翻译的美学主张,是对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凝聚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

许渊冲的翻译美学论,主要来源于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的《意美、音美、形美》、《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和“三似”的幅度》、《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谈中诗英译的变通问题》、《译文能否胜过原文》、《译诗

记趣》,这些论文是他对翻译美学论述。

许渊冲的“三美”、“三似”观主要是在《意美、音美、形关》、《再谈意美、音美、形美》和《“三美”和“三似”的幅度》等中提出的。其中《意美、音美、形美》主要谈毛主席诗词翻译,《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主要讨论唐诗外译,《“三美”和“三似”的幅度》是《<唐宋词选>英、法译本的代序》。在《意美、音美、形美》中,许渊冲认为,诗就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就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翻译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换言之,就是要求译诗尽力做到内容、音韵与形态上与原诗相似。许渊冲看到,意美有时是由历史和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入语如果没有同样的条件,就难于达到意美;有时意美是由音美与形美造成的,也会给翻译提出挑战。他得出结论说:“要传达毛主席诗词的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闻乐见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音美主要指节调、押韵、顺口和好听等语音效果。他举了许多音似的译例、音美与音似基本一致的译例和音美与音似矛盾时如何处理的译例。关于形似,他也举了许多译例,总之要力求大致相似。关于三美的关系,他指出: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次之,形美又次之。翻译时,要在传达意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音美,在传达音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形美,争取三美俱备。

许渊冲的《再谈意美、音美、形美》是《唐诗英译》的序言,主要针对唐诗英译在美学传递上的论述。他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他强调是“意美”不是“意似”,因为他认为“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是表层结构。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音美”的传达在处理好诗的押韵、叠字、和节奏等问题。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传达原诗的“形美”。形美的第一个问题是诗行的长短。许渊冲一般将唐诗的七言诗行译成十二个音节的英诗诗行,将唐诗的五言诗行译成英诗的八音节或十音节诗行,对于其他长短不齐的诗行,视情况灵活处理,但总体上倾向于还原诗一个形体美。形美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仗。在这个问题上,他博采众长,综合考虑,灵活处理,尽了自己的能力。最后他在文章末尾做了总结,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6]

2、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

朱光潜先生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是刘宓庆先生的恩师,在他辞世前让妻子奚今吾亲手交予刘宓庆一张自己的照片,随即对刘说:“你要做两件事:第一,写一本关于翻译与美学的书;第二,培养几个专研究翻译与美学的关系的研究生;”说罢还补充了一句,“不要以为书写一次就可以写好。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功夫”。[6]

在《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中,包括十一部著作,其中的《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从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以及西方美学对中国译学的借鉴意义等课题。《刘宓庆翻译散论》由王建国编著,主要收录了刘宓庆各个时期的论文,其中关于美学研究的就有四篇,分别是《翻译的美学观》、《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当代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美学概论》一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谈翻译学的美学渊源,是该章的序论;第二部分讨论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构想,是该章的核心;第三部分讨论翻译的美学标准。在该章的第一部分,刘宓庆认为,翻译美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现代语言学问世并为翻译理论所借鉴之前,都是与古典文艺美学相结合的。国外的文艺美学或翻译理论都强调洞察精神与体验作品的真值美学感知。该章的第二部分指出,他的目的在于建构现代翻译美学,提出了建构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构想,分四个方面:1)范畴和任务;2)审美客体;3)审美主体;4)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具体地说,是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审美感受机制与审美标准。在阐述基本理论构想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理论描写,建构现代翻译美学的理论模式和理论框架。该章的第三部分讨论翻译美学标准。翻译审美标准的核心是树立辩证观和整体观,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时代性、社会性和依附性。

3、傅仲选的翻译美学理论

傅仲选在1991年出版的《实用翻译美学》是我国首次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美学专著,标志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深化。《实用翻译美学》分概论、翻译中的审美客体、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美的标准、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诸手段等六章。在《概论》中,傅仲选指出,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多有关于美的论述,对我国的美学发展影响巨大。古希腊的学者们也有过初步的美学论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包括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们美学意识形成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实践中逐步发展为生活美学、工艺美学、运动美学、心理美学和文艺美学等。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活动、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等。翻译美学的任务是运用美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与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帮助读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译文的审美鉴赏力。实用翻译美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文体学、修辞学、语义学、词汇学等关系密切。他借用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说法指出,翻译审美活动的过程,是从一种语言的表层翻译中的审美客体是原文和译文。原文关系作者的生活经验和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与感受。该书除概述一章外,其余五章分别论述翻译中的审美客体,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美的标准和翻译审美再现诸手段。本书的主导思想、论述内容与体系框架,正是当今翻译美学研究所应具备的指导原则、研究对象与范围。从这点来看此书确实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翻译美学专著。作者说理通俗易懂,不求理论的高深,但求阐述的细致,并希望尽量把翻译美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能涉及到。也正是这些领域显示了作者研究的细致与建树。如作者探讨翻译中的审美主体时,将译者,编辑,读者都考虑进去了,这比仅仅将译者看作审美主体要全面,也符合现代接收美学的观点。同时,翻译美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这一点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译例,并从译例比较中阐述翻译理论,使人看到了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的结合。

4、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

奚永吉著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是一部洋洋大作,分上下两篇,每篇各五章,

全书共十章,八十多万字。奚永吉在《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一书中,把各类译文作为审美对象,以文化比较为着眼点不拘泥于译文语言质量的高下品评,而是对文学作品及其译文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美学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对比,一方面对比分析个体译者的审美表现、译品的艺术美感特性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与时空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研究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译者审美风格的影响。每个审美个体有其独特的审美角度、美感体验,对同一客体对象的意象结构有自己的实现方式,因而会有不同的结果,反映在译品中自然是不同词语、不同结构,所体现的意韵、风格也必有差异。在研究层面上,《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既讨论了文本客体,也充分认识了译者主体。审美,发生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作者一方面通过对比译品的美学结构折射译者主体的审美式;另一方面又从译者个体特性分析中论述审美差异对译品的影响作用。有许多翻译研究向割裂文本客体与译者主体,或完全静态的语言结构分析,或单方面的译者个体特性研究而翻译转换过程中文本对译者心理图像形式的作用以及译者主体对译文结构的心理组建方常常被搁置一旁。脱离中间环节何以认识整个过程?文学翻译也是一个审美过程,认识审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能更有效地认识翻译过程。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除了通过各个方面的对比系统分析文学翻译的美学原理,还对中译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对这些零星思想的梳理与整合为文学翻译美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当今“骛外”派翻译理论风起云涌之时,这种梳理有益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译论思想,了解我国译论思想中的美学内涵,能有效地使我国翻译研究在“中西合璧”、各种理论思想“合一炉而冶”的轨道上发展。

5、毛容贵的《翻译美学》

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进具体细致地分析了英语和汉语美之所在,得出了英语和汉语具有不同的美学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结论,总结了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的美学特征。这些研究深化了对翻译审美客体的认识研究和论述方法更为客观、系统、科学。毛荣贵还阐释了意象、意境在汉语文本中的重要性,并从中西美学精神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角度论述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翻译的困难。此外,当代翻译美学并没有否定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粹,其论述仍然体现着古典文艺美学的话

语特征,也就是说,古典美学仍然是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之源。

不同流派的当代西方美学理论被引进到翻译美学研究中比如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到了文学研究的重要地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得到认识和论证。读者与文本的视野融合和动态接受的特征也得到了具体的阐发。格式塔心理美学强调整体到局部的认知方式。近年来,这两种美学理论被运用于翻译研究中,拓展了翻译美学的研究视野。毛荣贵认为这两种理论互补,为模糊语言的存在和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姜秋霞在她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中提出了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式塔意象”这一转换模式。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也从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加深了对审美主体和翻译中的审美意识系统的研究。

四、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研究的思考

翻译美学,作为译学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是美学,又是翻译,是翻译中的美学问题和美学中的翻译问题的统一。因此,找准两门学科的契合点,是我们研究翻译美学成功的关键。[7]

在简要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基础上,笔者认为,当代翻译美学研究体现了中国译学研究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翻译与美学的携手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人文理念。美学可以指导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借以在翻译领域发展自身;美学分析可以帮译者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找出那些隐含于字句之外,却又可感可知的美学要素,从而把它们移植到译文中去,这就是翻译中进行美学分析的优势所在。把美学分析应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总之,翻译理论研究与当代美学思潮的交织,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打开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提高了翻译理论研究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使翻译理论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与美学的关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只要我们坚持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善于吸收现代美学理论,不断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韩子满.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2]李洁.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张万防.美学思想:翻译理论构建的新支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8]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9]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10]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3]赵秀明.中国翻译美学初探[J].福建外语,1998.

[14]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8.

[1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6]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Aesthetic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y

Bai S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new orient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analysis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helps to find out the aesthetic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 After a brief historical retrospect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paper has mainly made a retrospect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ranslat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aesthetic theory, hoping that it will be an use for referenc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 studi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Aesthetic stud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 [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3] 为什么说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呢? 第一,中国的传统译论几乎都具有哲学—美学渊源。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神似”,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理论,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指体现在中国传统诗论、文论、书论和画论中的古典文艺美学思想)。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可见,翻译理论与美学联姻是我们的传统和特色,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9 3 1 —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 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 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郭著章)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

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要翻译出一部好的译作,就需要让这部作品不但有表现形式,还要具有精神气韵,保持原文的音形意这三个方面的美。

高一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一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高中英语翻译 1.高中英语翻译题:Translation: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究竟是什么激发小王学习电子工程的积极性?(motivate) 2.网上支付方便了客户,但是牺牲了他们的隐私。(at the cost of) 3.让我的父母非常满意的是,从这个公寓的餐厅可以俯视街对面的世纪公园,从起居室也可以。(so) 4.博物馆疏于管理,展品积灰,门厅冷落,急需改善。(whose) 【答案】 1.What on earth has motivated Xiao Wang’s enthusiasm/ initiative to major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Online payment brings convenience to consumers at the cost of their privacy. 3.To my parents’ satisfaction,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overlooks the Century Park opposite the street and so it is with the sitting room. 或者What makes my parents really satisfy is that they can see the Century Park from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so can they from the living room. 4.This museum is not well managed, whose exhibits are covered with dust, and there are few visitors, so everything is badly in need of improvement. 或The museum whose management is reckless, whose exhibits are piled with dust and whose lobby is deserted, requires immediate improvement. 【解析】 1.motivate sb to do sth 激发某人做某事,on earth究竟,major in 以…为专业,enthusiasm/ initiative热情/积极性,故翻译为What on earth has motivated Xiao Wang’s enthusiasm/ initiative to major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online payment网上支付,brings convenience to给…带来方便,at the cost of以…为代价,privacy隐私,故翻译为Online payment brings convenience to consumers at the cost of their privacy. 3.To my parents’ satisfaction令我父母满意的是,后者也那样so it is with。也可以用主语从句What makes my parents really satisfy 表语从句thatthey can see the Century Park from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overlooks俯视,opposite the street街对面,living room 起居室。故翻译为To my parents’ satisfaction,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overlooks the Century Park opposite the street and so it is with the sitting room.或者What makes my parents really satisfy is that they can see the Century Park from the dining room of this apartment, so can they from the living room. 4.not well managed/ management is reckless疏于管理,be covered with dust/ be piled with dust被灰尘覆盖,few visitors游客稀少,be badly in need of improvement/ requires immediate improvement亟需改善。故翻译为his museum is not well managed, whose exhibits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1)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 ——以《生命礼赞》为例 摘要:翻译美学研究的是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意识活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审美客体即翻译的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审美主体即译者。审美主体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还要成功地再现美学效果,审美主体在整个美学效果再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美主体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学效果;翻译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根据研究,“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他的《美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美学”的诞生。”[1]美学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哲学家都对“美”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最初发展起来的美学与人的感性,与艺术有密切的联系。美学发展到今天,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美学家韦尔施评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翻译这门学科研究的深入,翻译学科已经和很多领域进行了结合,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在所有的翻译实践中,文学翻译,尤其是诗学翻译,是最富挑战性,也是最富有争议性、最艰难任务。“文艺文体不仅‘样式’或‘体裁’很多,言语等级也是最多,文艺作品辞藻婉雅、丰富乃到诡异、驳杂,风格因人而异,莫可穷极。”[2] 翻译和美学的联姻绝非最近才兴起,早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已经和美学以及哲学相联系了。翻译是对原文语言进行解码以及对目标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我们将翻译和美学相结合,或者用美学理论来研究翻译过程,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翻译美学。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所要表达的意境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如何让原文作品中的美在译文作品中再现,这就是审美主体的任务。本文基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朗费罗的《生命礼赞》为例阐述了审美主体如何在译本中再现“美”。 一英语语言中“美”的体现 语言的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韩里德曾经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语言运用的七大功能,胡壮麟在韩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七种功能,虽然没有正式把语言的审美功能列入其中,但是他也提到语言的审美功能的确不能忽视。”[3] 《生命礼赞》是朗费罗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它是一首训教诗,用词口语化,琅琅上口,易于让普通读者阅读并引发他们的共鸣。因此,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广为传诵,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且本诗也是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欧美诗歌。在这一章中,我以这首诗为蓝本对英语语言到底美在何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音韵美 英语语言之美首先体现在音韵上,而音韵之美又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Alliteration(头韵)上。头韵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而且,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这种修辞主要表现在诗歌,成语以及散文上。头韵的使用使文字富有音乐感,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者记忆和背诵,因此,头韵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第三行、第六行、第八行与第十七行中的soul and slumbers,grave and goal,spoken and soul,broad and battle等都是典型的头韵。这些头韵的使用使整首诗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元韵(Assonance)是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相似。和头韵一样,元韵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元韵可以使一个句子前后连贯,增加语言的音乐感,能够充分发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 现今社会,翻译作品甚多,翻译理论对只看重翻译实践的人来说尤为重要。而美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历史由来已久,发展势头较为迅猛, 集诸多大家之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学在20 世纪初才在中国被采纳和推广开来,加之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一大批人文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使美学这一外来的又年轻的学科与研究语言文 字的翻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跨人文学科。美学对翻译理论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也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的关系 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准的探讨,等等。翻译美学、翻译理论和具有宽阔视野的美学相结合,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更要注重内容和风格,实现美的再现。 1. 翻译与美学 《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选集《野草》中的一篇作品,写《野 草》之时,鲁迅先生处于极度苦闷之中。身体每况愈下,又经历了五四运动,但中国整个社会面貌无根本性改变,还是处于愚昧之中。而在《风筝》中暗含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悲观以及少年时代亲情关系的寄托。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景仰和崇敬,不乏许多翻译大家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译成英文。本文将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刘士聪教授的英译本中的审美再现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翻译中的审美体验一般遵循以下的规

律:审美态度 (目的性、意向、观念)箭头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f 对审美认识的转化f对转化结果的加工f对加工结果的再现。译 者对移情感受的加工的结果就是再现。具体而言,再现就是译者将自己经过识别、转化、加工的审美体验从初始时期的模态定型化为比较稳定的形态,并赋之于目的语、即译文。散文,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散文以散句著称,句式多样。以下将选取《风筝》的几段,从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和刘士聪教授的译本之审美再现进行对比分析。文学作品少不了美感的享受,而美感需要译者高层次的语感来实现。寓具体于抽象,寓抽象于具体,最终达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2. 翻译美学与英译《风筝》本文采用对比的分析法,从音美、词美、句美和意美四个方面分析原文和译文,对比翻译过程中美感的再现。 2.1 音美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早就提出“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真实描写了语言的音韵美,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汉字字音的声、韵、调的使用可以提升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也能使内容美和形式美趋于平衡,结构对称,增添美感。 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 干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杨、戴译:A Peking winter dismays and depresses me :the thick snow on the ground and the bare tree's ashen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

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

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 书评人: 中西方翻译理论都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中西方美学各自的主要特征都对各自译论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文与质的统一观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中国传统译论不仅借鉴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审美范畴或形态,还沿用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方法论。然而,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虽然借用了美学的理论理想和审美范畴,却多停留在用于译论的表述上。一旦涉及翻译批评,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主要还是以从语言文学的角度研究为主,重点对比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处理上的优劣高下,很少有人从美学角度系统地进行比较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奚永吉的新著《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就填补了这一空白。 作者奚永吉曾在1992年出版过一本《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翻译美学专著,他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1995年,台湾出版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中国译学的特殊意义,构建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奚永吉的这部新作是我国第三部翻译美学专著,比起前两部来,又有很大的突破,作者不再简单地罗列评价一些文学翻译作品的美学因素,也不大量阐述美学理论。而是“力求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立足于本国古今文论、诗论、曲论、画论中的美学原理,力求将此书写成一部论述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而不是评述翻译优劣的书”。 这使人想起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就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而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文学翻译的比较美学研究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之高下,而是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郭沫若“风韵译”翻译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315501491.html,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郭沫若“风韵译”翻译思想作者:薛菲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6期 摘要“风韵译”是郭沫若先生提出并在翻译过程中广泛运用的翻译思想。这一翻译思想的 运用使得郭沫若的英诗汉译作品在文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本文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对“风韵译”翻译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美学“风韵译” 郭沫若英诗汉译文体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doczj.com/doc/d315501491.html,ki.kjdkx.2017.12.018 Abstract "Flavor Translation"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employed by Guo Moruo in his English-Chinese poem translation,which leads to a variety in style of Guo Moruo?s Chinese versions. This paper aims at studying "Flav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Keywords Translation Aesthetics;"Flavor Translation"; Guo Moruo, English-Chinese poem translation; style 1 翻译美学简介 1.1 翻译美学的定义 翻译美学这一理论是以描述性翻译研究为背景展开而来的。翻译美学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在翻译美学中,译者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原文的接收者,可以将自己的审美认知灌注其中,又是阐释者,要考虑给译文读者带来的影响,以选取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1] 1.2 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之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的显著特色就是与美学结缘。[2]王秉钦教授曾将中国的传统翻译思想总结 为十大学说,其中就包括了“翻译美学论”这一学说思想,其代表性人物为林语堂。[3]如果梳理中国译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译论都有着美学要素,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4] 由此可见,翻译理论和美学相融合,这一中国传统译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在许多著名译家的翻译理念中都有所体现。郭沫若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2 “风韵译”翻译思想简介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翻译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语言知识是翻译的基础。此外,翻译还涉及到推理、判断、分析和综合等复杂的心理认识过程。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是翻译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使我们能更自觉、更灵活地处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下面就英译汉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结合翻译实例作一概述。 1. 词义的选择 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是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在平日的翻译练习和测试中,我们在弄清原文句子结构后,务必注意选择和确定句中关键词的词类和词义,以保证译文的质量。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词义选择: 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词义 例如:Censorship i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as a whole. Like the law, it contributes to the common good. [译文]:审查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它像法律一样维护公众利益。 [注释]:本句中like作介词,意为"像……一样"。但like作动词用,则意为"喜欢;想要"。例如:He likes films with happy endings. (他喜欢结局好的电影。)又如: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你要不要留个话儿?)此外,like还可以作形容词用,意为"相同的",如: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根据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选择词义 例1 According to the new s chool of scientists, technology is an overlooked force in 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译文]:新学派的科学家们认为,技术在扩大科学知识范围过程中是一种被忽视的力量。 [注释]:school一词常被误译为"学校",其实,school还有一个词义"学派"。可见,正确选择词义对译文质量有重要影响,而文章的上下文和逻辑联系是翻译中选择词义的重要依据。 例2 Now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igence is a comparative matter we must be sure that the scale with which we are comparing our subjects provides a "valid" or "fair" comparison. [译文]:既然对智力的评估是比较而言的,那么我们必须确保,在对我们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我们所使用的尺度要能提供"有效的"和"公平的"比较。 [注释]:许多人把scale译为"范围",和文章的语篇意思和句子的确切含义大相径庭。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最新资料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引言 近年来,翻译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翻译的发展也就更加突飞猛进。2006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翻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标志着翻译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促进了翻译专业的发展。对于翻译方面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文学翻译也是广为关注的话题之 。从美学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而这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一个特色,因为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此外,中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也需要走向世纪,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瑰宝是我们新一代翻译学者的使命。 二、理解一文学翻译的基础 文学翻译是一种立足于原作的再创作,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不仅仅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述,而且要具备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译作读者体会到与原作读者 相同的阅读美感和艺术享受(邓景茹:2010,135-137)。译者 审美的主体)在翻译原作(审美客体)过程中的关键是要对原作进行充分地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原作的物质层面(文学符号系统)和精神层面(审美过程),即通过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最终满足审美要求,再现原作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普遍研究,其核心是理解。阐释学循环理论认为只有理解了整体,才能理解局部;只有理解了局部,才能理解整体。理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被理解对象内部与整体的关系,即语言层面与审美层面的关系;被理解对象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审美客体与主体及其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解者的先见与理解者的整个活动之间的关系。施莱尔马赫认为对文学作品而言,阐释学的三种关系演变为:单个语言单位与整个语篇之间的关系;文本与译者心理状态的关系;文本所属的种类与类型的关系。 现象学对20 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它的核心是通过阅读产生对作品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基础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存在形式,效果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它的代表人物英加登将阅读分为三种:前审美阅读、审美阅读和后审美阅读。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以现象美学和阐释美学为基础,并吸收了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论”思想,对“读者反映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 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 表现性语言,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而这个不确 定性与空白即是文本的召唤结构。 因此文学翻译的译者要在对原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审美意境,并给译文的读者留下一定的空间,再现原作的永恒魅力。

英语翻译技巧实例

英语翻译技巧 5.拆句法和合并法: 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如: (1) 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同中国加强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在主谓连接处拆译) (2)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我要感谢你们无与伦比的盛情款待。中国人民正是以这种热情好客而闻明世界的。(在定语从句前拆译) 6.倒置法: 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

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如: (1)At this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han on any other occasion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 此时此刻,通过现代通信手段的奇迹,看到和听到我们讲话的人比整个世界历史上任何其他这样的场合都要多。(部分倒置) (2)I believe strong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my countrymen that Britain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我坚信,英国依然应该是欧共体中的一个积极的和充满活力的成员,这是符合我国人民利益的。(部分倒置)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全部倒置) 7.倒置法: 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如: (1)At this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han on any other occasion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白爽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 [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 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 1、译学的美学渊源 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1]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2],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传统

常用翻译技巧和方法

常用翻译方法和技巧 1. 四种翻译方法 1.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 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郭著章)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疑问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陈宏薇) 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意译指在译文中舍弃原作的表达方法,另觅同意等效的表达方法,或指对原作的句子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或调整。(杨莉藜)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hav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literal translation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2, literal translation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entire literary work and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and such main sentence structures or patterns as SV,SVO, SVC, SVA, SVOO, SVOC, SVOA formulated by Randolph Quirk,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boo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ree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supplementary means to mainly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s or figures of speech. And it is adopted only when and where it is really impossible for translators to do literal translation. (Liu Zhongde). 练习: 1.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擦一擦他的鳄鱼泪。 2. 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对有些人有害的事情可能对另一些人有利。 3.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