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人类社会和科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

出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技术,正如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的:“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与文化密不可分,而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著作之丰富、思想家之多、研究者之众,是其他学派和思想无法望其项背的。然中国虽拥有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与中国儒家价值观的影响亦是分不开的。儒家文化是否阻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不曾有定论。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打倒孔家店”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的反儒反孔运动;90年代著名作家王小波也极力贬低儒家文化等等,这些都说明儒家文化阻碍着科技的发展。然而,如若这个观点完全正确,“李约瑟之谜”又该作何解释?

【关键词】:儒家思想,科技,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及科技内涵

儒学对理性的品格予以极为自觉的关注,并由此形成了理性主义的传统。孔子肯定“仁知合一”,但其在仁学体系中,作为仁道的展开,理性所追求的,并不是通过理智的计较,去有效地完成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是仁道的自觉贯彻。儒家哲学还具有生命主义的特点,这和西方现代的理性所信奉的科学主义是相对的一种价值观。科学主义把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获得,审视宇宙万物的唯一方法,因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抽象化,形式化,机械化的结果。而儒家文化则奉行的是一种生命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基础是以为人道和人性,自然与人精神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

儒家思想讲究求道、为学、致用均要求研究客观规律和自然及社会知识,而如何获取这些知识都离不开学习和研究,因此儒家思想融入大量知识,具有显著的科技内涵。儒家学者具有承担科技研究和传播知识的众任,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经学家、宋代理学家,以及明清的儒家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研究过科技,从而使儒学与古代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才创造出众多科学技术的成果。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儒家思想的目的性是求大同社会、和谐关系,“道”是手段,科技更是“小道”,所以对自然研究只是儒家求道的一种手段,居于次要地位,必然隶属于和服从于儒家的“大道”。无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到何种高度,它也无法实现科技的永远先进性,其目标不在于此。

§二、儒家文化与中国的科技发展

☆在儒家思想里,科技的地位很低;儒家思想强调重实用、重现实而轻玄想;儒家思想主张宗法前贤,因袭多而创新少,缺乏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儒家伦理思想对科技发展也有制约。且不说它是否阻碍了科技发展,其消极影响也是避

免不了的。

儒家思想强调重实用、重现实而轻玄想。过于怪诞的虚幻的都是应该予以排斥的,这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使得科技遭受了难免的厄运。如天文学中,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最早日食、月食和彗星记录的国家,然而这些记录往往用来比附人事,用来警戒帝王勿施暴政。在重实用这一点上,四大发明更具有代表性。在西方,它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前进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曾精辟地论述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而在所谓重实用的中国呢?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

儒家思想注重实用,注重知识从实践中来,所以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态是实用科学。实用科学是人们自然过程中积累、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它往往只是实践经验或观察材料的积累,很少有理论上的分析研究,也不注重严格的量化考察。中国古代的科学,有的从诞生之日起历经数千年,仍然处在经验的水平上,而未能上升到理论。另外,儒家思想主张宗法前贤,因袭多而创新少,缺乏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于前代圣贤流传下来的思想只能是去阐释而不主张有所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往往注重对前人的因袭,少有个人的创造,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萌芽于远古时期,春秋战国奠定基础,汉代基本形成之后持续发展,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直到明清时期才进入缓慢发展时期。在当时儒家思想还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大背景下,中国科技还能持续发展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显然,对于当时的科技发展,儒家思想的指导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

尊师重教的传统为知识的传播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土壤。诸子百家中,儒家无疑是最重视教育的作用的。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理念,同时门徒众多。他带头兴办私学,促进教育的发展,普及文化知识。羡慕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人是人民的共同想法。在中国历代,养成了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即使在当代中国,这个传统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对教师充满尊敬,在这个行业的人就是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传播着知识,研究着科技,培养着下一代。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也是儒家文化促进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必备的素质。儒家思想中对“道”孜孜不倦的追求依然是我们现在进行科技研究必须具有的素质。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总是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主观思维的限制,出现挫折,必须在挫折面前不低头,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无法取得进步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这是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

另外,人本思想是促进科技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益补充。现代社会科技和社会形态发展很快,人们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挑战时,习惯于用科技来解决。我不否认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人的思维不应局限在只用新科技来解决新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随着各种问题日益尖锐,用科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一种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解决,这也就是科学人

文精神的介入。儒家思想重视人文、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为解决现代科技应用过程中造成的负面效应提供有意的思想补充。我们不能迷信科学,有些社会发展问题必须把科技发展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真正有效解决。

§三、总结与展望

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也不能归咎于儒家文化,而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实际上,中国并没有因为一味的排斥儒家思想而使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反,当时的日本和韩国同样也受儒家文化影响,但是他们非但没有受到阻碍反而比中国更加进步,所以不能把中国科技落后的罪魁祸首强加在儒家文化上。虽然,儒家文化曾给我们的科技带来了很大的进步,推动着中国的社会向前发展,然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文化的许多方面与当今的社会已经格格不入。纵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实用性、整体性、直观经验性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实用的价值取向局限了人的思维的升华;整体的思维模式又势必影响对自然的研究以及对研究对象具体细节的精确考察;直观的经验思维则不适应培养对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分析精神与实证精神,这些儒家文化的特点都严重阻碍着近代科技的发展,因为近代科技更注重于计算思维,强调数理知识。

儒家文化中存在与当下科学技术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当然应该摒弃掉,但是儒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旦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必然对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世纪,儒家文化应该发扬光大,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不能老是抱着老祖宗的那点东西,而是在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应该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如民主精神,我们就可以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精神之中。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的精神支柱,其内涵如此之丰富和博大精深,必然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食粮。虽然西方在技术上远高于中国,然而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有和谐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在这种和谐思维方式的体系下,充分发挥技术的潜力,将是未来发展的最优模式。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停滞不前的思想是不会存在的,让儒家思想在我们这代,得到一次合理的改造,使之凤凰涅磐,有了一个新的转变,新的发展,恢复其本质的优越,重现其最初的活力,从而我们也就正确地处理中国现代化进程,更好的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也就能解决现代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矛盾,以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现有的紧张关系。最终,实现我们大家的共同目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思想自北宋经朱熹的推崇而发展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之日起到我们生活的今天已经过了几千个年头了,但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并没有逐渐的淡出公众的视野反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不论是在思想文化上还是伦理道德层面上,儒家思想都给予现代社会深刻的启发。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的一些思想在当今社会被奉为一种准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强调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平衡,这种思想对于现在社会的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 2、儒家思想对促进统一、和平有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充满了统一、和平理念。孔子在那个时代就提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今天,“大一统”思想逐渐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分离会实现统一,和谐与发展的国际社会一定能够实现。 3、儒家思想对选拔人才的影响 儒出身于“士”,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浅析儒家文化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影响

浅析儒家文化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影响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儒 家文化在古代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是因为它对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影响当代中国建设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文化的社会。儒家文化不仅对国家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幼儿启蒙有着一定 的影响。本文就儒家文化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幼儿启蒙教育的 重要性,儒家文化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外在表现以及儒家文化在幼儿启蒙教育的现状,提出提高儒家文化利用率的方法。 关键词:儒家文化;幼儿;启蒙教育;影响 一、儒家文化在古代和当代启蒙教育的影响 在古代,儒家文化是一种君主文化,统治者利用儒家文化来维护自己的封建 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儒家文化倡导思想大统一,国民愚忠愚孝,是统治阶级 的思想武器。在伦理关系上,强调三纲五常,专制的家长制约着幼儿性格养成和 思想生活方式的发展,那时普遍认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所以幼儿从小 就接触四书五经,从而培养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奴隶。 在当代,儒家有很多的教育方法可以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例如: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等。学习儒家文化,幼儿不但可以学到文化知识,也能提升他们对自我认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习惯、行为等。同时,儒家文化也可以运用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让幼儿在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儒家 文化,在快乐中发展养成良好的性格。例如:在幼儿园的绘画墙上绘有卧冰求鲤 等画面,还应贴上百善孝为先等标语[1]。 二、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儒家文化开展幼儿启蒙教育是对幼儿园教育的补充,有利于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是学习、宣传、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中华文明。孔子曾说过:“少年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 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身都会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加以引导,幼儿良好品 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深才能叶茂,素质教育的基础是 幼儿教育,只有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修养,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儒家文化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外在表现 (一)体现在学习中 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为以后的积累谈资,对以后的写作有 所帮助,能够帮助幼儿将传统的道德小故事和名言警句记在心中。 (二)体现在人际交往中 “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为学一定要与做人结合起来,做到知 行合一、言行一致。通过给幼儿讲解《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互 相谦让、相互友爱等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进而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体现在游戏中 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丢手绢、贴锅饼等活动时,幼儿需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 和规则进行游戏。让幼儿从小就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意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提 高幼儿的安全意识[2]。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与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与影响 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儒家思想之精华——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疗现今人伦道德衰微,人情 疏离,社会冲突的一剂良药.,所以儒家文化受到中国多数人的认可和尊重. 但综观历史,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凡是儒家文化被削弱的时候,国家必 定强盛;凡是儒家文化发展到最强大的时候,国家必定蠃弱. 所以儒家文化在为中国带来利的同时也带了对中国的危害.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 一,从历史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儒学制国,结果国家不但没有强盛,反而很快被灭.西汉武帝以前,没有实行儒学,实行了黄老学说,国家逐渐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了对付匈奴,采用了加强集权,这个时候儒学站了出来,他们 的投机获得了君主的欣赏,从此以后,儒学更是时时刻刻的鼓吹君主,一直持 续到毛泽东的批孔。西汉的灭亡可以看做是儒家同法家斗争的结果,在整个西汉,法家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西汉时期,国家很强大…………… 明朝,儒家学派再次加强,明朝被灭是必然的; 清朝,前期,儒家学派并不完全被满族统治者所接受,所以政治比较清明。后期统治者也把儒家当成了制国之宝,结果不用说了,灭亡。 民国,乱世,儒家自然被削弱。 新中国,儒家被毛泽东强力打压,被削弱。 二、从儒家文化的本质分析 儒家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君主文化,他们推行“君权神授”,皇帝为上 天之子。皇帝自然喜欢的不得了,儒家自然获得地位。可以这么说,儒家文化 一直试图通过拍君主(统治阶级)的马屁,获得君主的欣赏并接纳,同时获得 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再者可以宣扬自己的儒家道义。 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文化,他们是在维护自己文化的同时,宣扬和 其它文化共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儒家文化是一种懦弱文化,儒家学派大大的培养了背叛者,从历史来看, 往往会发现更换朝代时,新的朝代很快的被儒家文化所认同,它需要获得新的 君主的支持。 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的文化,这是这种文化最大的 弊端,他们总是可以在失败中寻找到胜利的果实,至少是在精神上。 三、为什么儒家文化会获得如此的地位? 儒家文化是通过加强君主的权利,以及统治阶级的地位等等一系列道义来 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推广,并由此来获得大量的信徒---儒生,并提高这些信徒的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面对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泱泱古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感受着现当代社会文化融合带给我们的芬芳。源远的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激扬爱国之志,陶冶精神情操。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命题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这种主流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义,弘扬其整体、和谐、统一的合理内容,树立严谨的人文科学态度,进而使先进的文化传统得到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束缚 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当然是肯定德政礼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称赞法家的代表人物郑国大臣子产的“宽猛相济”。孔子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

儒家文化对文化的影响审批稿

儒家文化对文化的影响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强大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上,乃至领土上保持独立的重要因素。儒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影响力到底从何而来,为何可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儒家文化到底对中国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下面我们将来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儒家文化体系是一个怎么样的体系。 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形成于春秋末年,孔子是其创立者。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局中,孔子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人文关怀;它主张仁政,强调“德治”;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思想。这些理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弟子后学又各自弘扬、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作为原始儒学的定型则主要经历了孟、荀、易三个环节。 孟子从内心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孟子道性善,认为君子所以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民贵君轻”、“政经界”、“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学说。这套理论体系,因其对心性学说的发挥,而被视为道之正统,其“内圣”说根伟后世所推崇。韩愈称其为“醇乎醇者”。所谓“道统说”难免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不过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方面的发挥,与“内圣”相对的“外王”学说,则由荀子加以充实扩大。 荀子言性恶,倡言化性起伪,主张治理天下应以礼为本,礼法结合,他讲“群”论“分”,说“礼”谈“法”,形成“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和“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论也。行之得节,立

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分析了它们在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并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不能在东方国家产生。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向马克斯·韦伯的论断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当时,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本身,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但这时的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东亚这样的经济奇迹?同时,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些国家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人们在考察其文化因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产生了:儒家文化对于亚洲这五个地区的经济成就是否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它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对社会的整合价值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1]。儒家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有很大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与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明君能带来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范,弥补君王过失,杀陈世美,救秦香莲;清官不多,就去信侠客,侠客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侠客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老百姓实在没办法,才去求神拜佛,而且求的神,也多是希望能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神,这些神和人还有血缘关系,人们缺水了就信龙王爷,缺钱了就信财神爷等,信神是无可奈何,也是权且手段,达到虔诚、迷信程度的人是少数。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贵”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义。重视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视老百姓的生计。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把个人安身立命与百姓福祉联系起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安民、养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时还要“教民”;要“解民于倒悬”,“厝天下于衽席之上”。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做事本领,目的是为了经世致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和儒家思想联系起来,论述儒家思想对现实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说到儒家思想,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有所耳闻,有所了解。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孔夫子孔圣人之说,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儒家思想。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才能够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重要地位,至此我们才有机会弄清楚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儒家思想,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即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即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即使在科技高速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也还是在不断地求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生活下去。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我们大家都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在如今社会,你可以看看,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具有此美德,试想,如果你发现如果要和你进行交易合作的对方是个不守信用的人,甚至是所谓的骗子,那么你还会愿意和他合作,愿意和他进行交易吗?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做不到宽恕容人,只是一味地去和别人斤斤计较,那么相信将会不断地有麻烦陪伴着我们。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是在中国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于春秋末期由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那个时期,社会中不断地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产生,那个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文化体系被划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版块,人们各自信奉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孔子即在那个时候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即后来人们所称呼的儒家学派。我们知道,在那个人人怀疑传统文化,社会矛盾与日俱增、百家争鸣的时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也是现代中国文化重要元素之一,它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浅谈儒家的本源,分析其体系结构,思想主张,经典著作,并浅析儒家思想就现代中国文化一部分对国内外交流做出的贡献。本文旨在透析儒家思想,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腾飞中国文化。 关键字儒家思想结果体系现代文化交流 儒学----追本溯源 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如今很大长度 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学--- 学术体系.著作经典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 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十三经注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后又有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十三经注疏》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成了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孔子赞《易》,作《春秋》,通过复兴周朝的礼乐官学传播王道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后又有孔门十杰,战国八派谶纬神道公羊谷梁唐代道统程朱理学等等。经学盛行,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袭了宋明儒的思想。儒学的思想理论在经济政军事甚至历史伦理等等哦方面都有建树。 “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张辛认为“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礼者,人品行之节文也,儒学作品数不胜数,他教会我们了责任感忠孝······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几大学派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仍提倡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儒家学派创立至今,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的“打倒孔家店”,再到现在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儒家思想。儒家学派虽然几起几落,但却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其具有兼容性,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补充,能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住了发展的机会。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它在治国、为人处世、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引导。首先在治国方面,儒家提倡“为政以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它认识到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统治者得不到民心,政权就不能巩固。如果统治者是舟,那么人民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起到了制约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维护了社会安定,使人民能安居乐业。 儒家同时还提出“三纲五常”,其中我觉得“五常”对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很有指导意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这个物欲横流、容易迷失自我的社会里,它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我们每做一件事前,都应该想想这五个字,我觉得我们平常至少要做到义、信两个字。义指的是气节,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对待朋友要有情有义。古时候有关羽为了义而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当今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努力做一个有情有义人呢?信是指诚信,诚信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特别重要。老实说,我觉得现在社会缺少诚信,每年央视3.15晚会都会曝光一批不良企业商家。不断涌现出诚信缺失的问题,已经使很多国人失去了信心,纷纷去买外国的商品,这肯定影响我国的企业发展。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诚信,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路人跌倒了没人敢扶,人与人交流总会怀着一颗怀疑的心,不能坦诚相对,那会让人失去很多宝贵东西。 儒家在教育上讲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教无类”强调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反映了人人平等,我们现在实行的普及义务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孔子认为,对于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其兴趣,使得每个人即使能力和起点可能不同,但同样取得进步。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同时它提倡遵守封建礼教,其中“三纲”就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思想,应该被摒弃;儒家思想随着发展,逐渐僵化,成为投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愚化人们,阻碍社会发展。所以总结起来,儒家思想有其积极性和局限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学习。

孔子及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人。既然都先说好话了,那就说说我这个后世之人对伟人的评论吧,先说好,作为一名工科生,有什么不对的还请忽略。 孔子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完善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根植在文化中的思想。我认为这是让中华文明向前迈了一大步。文明和野蛮的区别之一就是道德伦理进步程度,孔子建立了一整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制度。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虽然有些不够合理,甚至略显得愚昧,其实只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容易片面地将国与君混淆,把爱简单的地理解为“言听计从”。但其思想我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爱国爱家,这种伦理后来逐渐融入整个中华文化的血液中,支配着整个中国的古代历史。孔子的本意我认为是要以此纲常来复礼,让人人都以礼自制,行好作为君臣父子夫妻等本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儒家文化中逐渐给人解读成一种皇权至上的理念。这种理念造就了一种奇观——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这其实真是一个很伟大的奇观,试想在交通不变的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绝不会强到哪去,但泱泱华夏却始终保持统一,在世界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造就这种奇观的除了中国的经济体系独特外,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始终统一,即便在所谓的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的时候,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华文化仍是一个整体,儒家文化就像一种强力的粘合剂,始终把整个国家粘在一起。没有儒家文化的中国,我认为和当初的欧洲不会有太多差别,在古代必然会陷入分裂。孔子的思想及后来不断发展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到现在的保证。 儒家文化让中华文明在面对外界时显得很弱势。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外放则表现为礼,譬如礼贤下士,礼仪之邦。礼之一字,我认为只有在社会的最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事事合‘礼’。礼在很多地方是与利相对立的,中国自古习惯以礼相待,就容易忘记利。孔子说君子不言利,我认为本意是不首言利,就是不把利放在首位,利要合乎礼,这样的利才能要。这种说法到后来就逐渐被解读为君子不能言利,至少不敢光明正大言利。我想这是很多把儒家士人称为腐儒的一个原因——口中说的是礼,仁义道德,以德报怨之类,这样就不敢光明正大的玩为国争利,在对外交往尤其显得软弱。“仁”是一种良好的行事指南,但它不适于大国间的博弈,它真正的舞台其实只是孔子最初所提的修身、养性,锤炼个人的品德,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争斗之时,仁这个字是不适合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哥伦布和郑和各自远航的结果——一个收获了利,一个获得了礼。社会形态的进步是要利益来驱动的,类似于郑和这样带有"扬国威"性质的探索行为注定不会长久。说到底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限制了它本身,它的自身基因注定它最多只能用于內治。在只有一个国家的时候,它可以算的上一种合格的文化,与国博弈时就会暴露出它的弱点。宋朝以前,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开疆拓土的人,而宋之后,随着世界开始逐渐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及整个以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都陷入了困境。变革困难、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用一句“成也儒学,败也儒学”来形容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恰当的。中华文化这棵树因为吸收了儒学的营养才快速成长,很快便成熟,成为一个整体。中国历史尽管时常战乱,但文化几乎从来都是大一统的局面,文化统一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根本。可是一旦儒家文化表现出了对时势的不适,整个全扎根在儒学土壤上的中国社会就会从方方面面落后。由于儒学的根深蒂固,重新孕育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认为孔子及后来建立在其思想之上的儒家思想本质就是用于个人修身,他告诉了我们大量的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他最精华的部分。可惜,汉代的独尊儒术让其一跃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逐渐对其曲解,把它用在治国理政上。到了当代,它在数千年为维持中华统一的功绩很少有人关注,反而总是批判它的落后之处,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在今日,儒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