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特点及必要性分析

吴兰兰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89)

E-mail:wu2008lanlan@https://www.doczj.com/doc/d31283952.html,

摘要: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度缩水,随之而来,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整合并购的最好时机。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特点以及我国企业在特殊背景下进行海外并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在“走出去”

战略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并购。但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据统计,近7成的海外并购是失败的。因此,本文又对近几年中国发生的几起失败

的特殊案例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出一些善意的忠告。

关键词:金融危机;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5

1.前言

当前,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这场危机使得美国乃至全球股市大幅缩水,资本市场面临严峻考验。然而,在这样一个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并购热潮正悄然而至。如何把握金融危机下企业并购的机遇,是我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必须认真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对于我国吸引外资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特别是海外并购分析的议题研究则较少引起学者的注意,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投资发展处于吸引外资为主,对外投资为辅向探索国际双向投资中级平衡过度的阶段不无关系,即投资状态的失衡不自觉的引导了国内学者将大部分研究精力花费在已经具有成熟研究成果的领域[1]。然而分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

有其重要性。近几年随着跨国并购的浪潮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跨国并购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邓宁(Dunning)在分析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后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符合OIL范式的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风险[2];李东红

从财务、非经济因素、品牌认同度、文化与管理模式等不同角度考察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3];孙加韬分析了海外并购的策划、执行及整合三阶段存在的风险[4]。

本文基于2002—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公开数据及典型案例,分析了这一期间中

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特点及必要性,并且探讨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外汇储备高居不下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开展海外并购,一方面是缓和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持适当外汇储备规模的途径,另一方面更是可以借助发达国家市场的知识溢出产出许多新的技术和发明,以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2.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外并购起步较晚,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直到 2002 年以前其发展都比较缓慢,无论规模还是数量还是寥寥可数。从2002年到现在,我国企业

的海外并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浪潮,其发展规模与速度都急速扩张,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热潮达到最高点。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寒潮仍然没有转暖的迹象,部分经营不善

的企业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一年中国市场共发生了66起跨国

并购事件,并购金额达到490亿美元。其中43起已披露价格的并购事件并购总额达 129.58 亿美元,相比去年的186.69亿美元的高位,下降了30.6%。面对跨国收购,具有收购意愿

和实力的企业面对尚处于不确定性中的市场,还在伺机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购事件的发生数量,但也为2009年新的并购事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如图1所示)。

图1 2008年—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跨国并购季度分布

资料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到,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跨国并购数高于2008年同季度的10件,且并购金额达4.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6.7%。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新一轮的并购浪潮迎面而来。研究认为,低迷的经济形势为跨国并购提供了新的机遇。次贷危机正逐步侵害到实体经济,这为寻求国际化、进行产业升级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以较低的价格并购国外企业。在这特殊背景下我国海外并购呈现诸多新的特点:

2.1海外并购规模和速度不断上升

2000—2007年已公布的对外收购总额从2亿美元攀升至298亿美元,就2008全年来看,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值较去年同期增长74%,达到了490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

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而2008年全球并购交易总值已较去年同期下降36%,全年并购交易总金额为 2.85 万亿美元。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预见,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的中国企业,还将有越来越多的收购机会,规模和速度会继续上升。

跨国并购发生额(亿美元)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490 298 跨国并购发生额 (亿美元) 140 7095.9

2 8.84 200020022004200620082010

年份

图 2 2002年~2008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生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拉斯汉姆全球咨询公司

2.2 单宗并购的交易规模不断增大

近五年来,单宗并购交易规模不断增大。2000—2003年间,在所有对外收购项目中,

没有一宗交易超过 10亿美元。而 2004年,中国企业就公布了 4宗涉及资金超过 10亿美元 的对外收购,2005年中石油购入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交易额达到 41.8亿美元,2006年中 海油收购尼日利亚石油资产的交易额达到 22.68亿美元,而到了 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收 购南非标准银行的交易规模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 56亿美元[5],2008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并 购金额有所下降,但最大的并购额也高达 34.91亿美元。

表 1 2004—2008年对外公布的海外并购成功的大宗交易

时间 收购方 目标公司 行业 交易额(亿 美元) 12.5 目标公司所

在国

2004年 12月 2005年 8月 2005年 8月 2005年 9月 2006年 1月 联想

IBM PC 业务 IT 美国 阿里巴巴

中石油

Yahoo 中国业务 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加拿大石油公司 尼日尼亚 130号海上采许可 证 IT 10 美国 石油 石油 石油 41.8 哈萨克斯坦 加拿大 中石油/中石化

中石油

14.2 22.68 尼日利亚 2006年 8月 2006年 10月 2006年 12月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信集团 美国银行香港、澳门业务 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 内森斯石油公司 未公布 金融 12.5 9.65 19.2 10 美国 金融 新加坡 加拿大 菲律宾 英国 石油 2006年 11月宝钢/金川集团 有色金属 金融 2007年 7月

2007年 5月

2007年 10月

2007年 10月

2007年 11月

国家开发银行 中投公司 巴克莱银行 30 黑石集团 金融 30 美国 中国工商银行 中信集团 南非标准银行 金融 56 南非 贝尔斯登投资银行 富通集团 金融 10 美国 中国平安 金融 18.1 27 比利时/荷兰 阿富汗 澳大利 比利时/荷兰 澳大利亚 2007年 12月江西铜业/中冶

艾郁克铜矿 有色金属 矿业 2008年 2月

2008年 4月

2008年 9月 五矿集团 中国平安 中钢集团 澳大利亚 OZ minerals 公司 富通集团 50%股权 澳大利亚矿业中西部公司 17 金融 34.91 12.99 矿业

2008年9月2008年9月2008年11月中石化加拿大TYK石油公司

意大利 CIFA

石油18.9

7.78

25

加拿大

意大利

挪威中联重科

中海油

制造业

石油

挪威Awilco Offshore ASA

2.3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2002年,在成功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中,90%以上均发生在自然资源行业[6]。近年来中

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有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虽然自然资源行业仍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行业,但其比例有所降低,电信、金融、化工、交通等行业的并购已有较大比例的上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金融行业的并购。例如:

中国工商银行以高达409.5亿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中国平安保险以195.5亿元人民币收购欧洲富通集团股权,成就了史上中国境内保

险业对外投资的最大一单;中信证券以75亿元人民币从贝尔斯登手中获得40年期可转换优

先证券,相当于贝尔斯登公司总股本的6%,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实现对海外投行进行并

购的券商。从最初的美国新桥资本入主深圳发展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四家外资银

行持股中国银行到现在的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南非银行等,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战略正从最初的“引进来”过渡到今天的“走出去”,羽翼渐丰的中国金融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努

力与国际资本对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在自然资源行业中,除了传统的石油行业外,有色金属行业也成为了自然资源行业中并购规模较大的行业,如江西铜业、中钢集团、宝钢集团等公司在2006年、2007年的

海外并购规模达超过了60亿美元。从2008年总的并购趋势来看,仍以能源、金融、电信、

科技、IT、汽车行业为主;从并购案例数量上看,能源及矿业、互联网、汽车以及制造业等行业跨境并购较为活跃,四个行业并购案例数量之和占跨境并购案例总数量近六成。其中,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出资12.99亿美元收购澳洲铁矿石生产商Midwest Corporation Limited,该笔交易也成为中国海外金属资源领域的最大收购案。

2.4并购支付的手段逐渐多样化

关于融资支付方式的设计是影响跨国并购效应及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多年以来,由于受跨国并购经验少、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采用的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现金融资支付。但近年来,在我国企业实施的跨国并购中,融资支付方式出现多元化趋势,海外上市、股票支付、债券支付、发行美国存托凭证等支付手段逐步被采用。

例如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是17.5亿美元,联想需要支付 6.5亿美元现金、价值6亿美元的股票以及承担5亿美元债务。为了完成这一支付,联想以私募的方式向

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泛大西洋集团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发行股份,获得总计3.5亿美元的

战略投资,在高盛的协助下,从巴黎银行、荷兰银行、渣打银行和工商银行获得6亿美元的

国际银团贷款。这些支付手段的共同使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有效地规避了企业并购的风险[5]。

2.5核心技术的收购及产业链的延伸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选择

与旨在规模扩张的并购不同,近年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注意借跨国公司产业调整之际,补己之短,注重核心技术的收购和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如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直指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7]。

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危机导致世界金融资产大幅贬值,并影响到其他行业的股价和实体经济价格缩水,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切实利益等,在这些难得的机遇面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行跨国并购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3.1实施低成本并购,引进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吸引高层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短缺状况,不仅波及到金融体系,还逐渐波及实体经济。资金约束成为欧美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尤其是欧美的中小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资金链断裂,这些企业很可能通过股权转让来解决资金短缺,这对于我国缺乏资源以及缺乏先进技术的企业来讲迎来了一个低成本并购的好时机。中国企业手里有相对丰裕的资金,但核心技术、品牌、高层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企业的“软肋”,通过股权投资,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企业,可以使我国企业有机会分享其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利益,也可以从中学到高层次的管理经验,获得更多的科技人才。

3.2缓解资源匮乏的紧张局面,争取国际资源市场定价权,增强对国际战略性资

源控制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实力和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力构成各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很多发达国家开始确立技术强国及资源保护和攫取的发展战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矿产资源的主要

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并保持着20%以上的年均增长需求。在以后的20年、30年内,

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发展态势不会得到逆转,中国的自有资源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资源、能源产品的对外依赖性不会改观。同时由于中国对国际资源控制力不足,国际市场定价权缺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十分不利。此次经济衰退造成资源、能源产品的需求下降,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这为我国企业到国外以较低价格并购一些资源类企业提供难得的机遇。

例如2008年中铝公司并购力拓公司,正是在战略性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

增长的背景下,为摆脱对矿产资源没有定价话语权的被动局面,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维护国民经济安全,增强中国对国际战略性资源的控制力的一次重要尝试。

表2必拓公司与必和必拓公司主要市场份额

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合并

后市

场份

额其他行业龙头及其市

场份额

与行业

龙头的

市场份

额之和

产量市场

份额产量市场

份额

铁矿石钻石

万吨9820

320

13%

2%

13300

3500

17% 30% 淡水河谷39%

戴比尔斯45%

卡明克23%

69%

69% 万克拉22% 24%

铀吨3500

450 8%

6%

8%

5700

870

80

13%

13%

5%

21%

19%

14%

44%

40%

28%

氧化铝铜精矿万吨

万吨

美铝21% 130 智利铜公司12%

镍万吨18.6 14% ——14% 饿镍20% 34% 数据来源:美国地质局、BrookHunt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必和必拓公司若成功并购力拓公司,在世界焦煤、铁矿石、铜、氧化铝、铀及镍的市场份额将分别达到21.3%、30%、14%、19%、21%和14%。这些

比例足以使两拓公司掌握资源市场的定价权。仅从钢铁产业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目前全球对铁矿石的需求增量中有90%来自中国,绝对量有50%来自中国,而

中国从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进口的铁矿石占进口总量的40%以上。如果必和必拓公司

与力拓公司合并成功,将控制全球铁矿石市场份额30%,与另一巨头淡水河谷合计占全球69%市场份额,将形成更大的铁矿石市场垄断,使中国钢铁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8]。由

此分析可知,中铝公司并购力拓公司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最总以失败告终也充分说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是异常艰辛的。

3.3实行跨国并购易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品的国际化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特别大型央企,有政策支持上的优势,所处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些垄断行业,因此它们在国内的实力是其它企业无法相比的。民营企业规模不能与央企相提并论,大型的成熟民企数量上也非常少。但是中国企业则不得不承认,这些民企的商业决策能力,以及对商业机会的判断,很多时候更为敏锐,他们进行海外收购的成功机会有时比央企更大。在机会面前,如果我们明白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中的不足、明确自身在并购后目标企业能给自己带来想象中的真正收益、明白并购后的整合难度,我们就能集中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并购,可以进行相互间的资源共享,把原有的优势转变为强势,最终达成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形成,会使得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原材料采购统一平台的搭建、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等方面持续受益。并且,主体企业在壮大核心业务的同时,各个工厂仍可进行单一化生产,达到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最终实现产品的国际化要求。例如最近网趣(https://www.doczj.com/doc/d31283952.html,)公司收购google旗下总部位于阿拉斯加的一

家广告公司,这是网趣公司走向国际网络领域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其还在国外设立 20 多家分机构和子公司,为公司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石,以谋求广告、传媒、网络为一体

的大型国际网络运营商。

3.4避开贸易保护的壁垒,为扩大市场份额提供良好的机会

中国商品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物美价廉,而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在加入 WTO 后的时期,这一趋势更加强劲,以至于到处称中国为“世界工厂”?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商品,

外国政府在本国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及对“国家安全”的敏感反应下,频繁对中国产品开始设限,动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等诸多手段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在某些产品领域更是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完全关闭了这些产品进入当地市场的大门?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一再蔓延,全

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以图尽快从困境中走出,纷纷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面对此种状况中国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海外并购以规避风险。

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一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趋于饱和。在国内市场容量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将视角转向国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海外并购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方式之一。它通过并购国外同行企业,利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品牌影响,能迅速进入一个行业,同时能巧妙地规避东道国对外国商品的贸易壁垒。如2008年9月,机械企业中联重科携手投资公司收购了世界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之

一的意大利CIFA100%股权。完成收购以后,中联重科一跃成为世界混凝土机械的行业龙头。CIFA的产品在欧美、中亚、中东、俄罗斯等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

售和服务网路。通过本次交易,公司不仅为在短时间内进入东欧、俄罗斯、印度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找到了捷径,更能节约开拓欧洲市场的高昂费用,积累资金拓展其他市场,还能通过品牌互动,迅速提高中联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3.5人名币总体升值,降低收购国外资产的成本

对企业来讲,在本国货币升值的情况下,国外资产相对价格降低,此时进行海外并购可降低并购成本,这一点从日元升值时日本企业的大举海外并购中可以看到。从1980年代后

期开始,日元大幅度升值,最高位达到1:70,而日元升值使日本金融资产迅速膨胀,进行海外收购的成本大减,尤其是以美元计算的美国资产几年之内“便宜”得不可思议。日本企业开始对全球尤其是美国开始渗透,从采掘业、制造业、地产业甚至到文化产业无一不见到日本企业的踪影。日本索尼公司收购了美国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51%的股份和美国的“灵魂”——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到1990年日本拥有夏威夷80%以上的豪华酒店和洛杉矶市

中心40%以上的商业地产[9]。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人民币升值增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支付能力,降低了并购的成本,在此时并购一些具有战略性的资产,中国企业会增强其竞争能力。2006年人民币累计对美元升值 3.4%,2007年人民币累计对美元升值 6.1%。相应地中

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在加速,2005年海外并购总额为65亿美元,2006年为82.5亿美元,

而2007年超过200亿美元,增长速度从26%增长到141%。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

虽然有所缓解,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势头并没有减弱,全年海外并购总额达到400多亿美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41.9%。

3.6缓解外汇过高压力,开拓对外投资新途径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已近2万亿美元。从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中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投资(G)三个角度考虑配置外汇资源,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由政府投资(G)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等价物,未来投资主体一定要向居民用汇与企业用汇转变,“藏汇于民”和“央企国际化”是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矛盾的两大重要渠道。当前,应积极推动外汇储备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投资的比重,将外汇储备贷给大型央企,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鼓励其在国外并购更多的实业公司股权、资源开采权,从而提高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央企国际化是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矛盾的重要渠道之一。中铝公司并购力拓公司,为拓宽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4.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实例

4.1金融资产海外收购“三大败笔”

(一)、2008年12月3日,中国2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中投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损失60亿美元。

(二)、富通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欧洲公司中排第20名。2007年11月,因次级债问题富通股票已连续四个月下跌。中国平安去年底和

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参加闪电配售增持750万股,共计持有1.21亿股,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然而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

净资产预判的经验,在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时,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57亿元。

(三)、2007年9月中旬,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

抢购一空,此后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分别发行的QDII均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一年后

的QDII却出现巨额亏损。10只基金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规模最大的4只基金,浮亏分别为48.2%、62.7%、56.7%、47.4%。

4.2中铝收购澳大利亚力拓公司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进行的海外收购中,可能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中国铝业斥资 195 亿美元投资国际矿业巨头力拓公司,获得其9%的股份,成为这家矿业巨头的最大单一股东,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高金额的记录。然而,随着另一家对力拓虎视眈眈的收购者——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宣布放弃收购力拓的计划,导致力拓股价连续几天大跌。与此同时,由于英镑的汇率发生大幅下跌,因此中铝差不多损失了750亿人民币,这也代表中国这笔最大的海外投资成了损失最惨重的一笔投资。然而,这仅仅才是个开始,中铝收购力拓更深层的问题还不在于此。

4.3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

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制韩国双龙汽车公司,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并购

国外同行业企业。根据双方的协议,上汽将保留和改善双龙现有的设备,并在未来对双龙进行必要的投资。上汽将帮助双龙拓展其在韩国的业务,还将帮助双龙汽车拓展中国和其他海外市场。然而,由于在并购之初,上汽对韩国国内复杂的法律环境、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又缺乏管理韩国企业的国际性人才,结果导致当初设想中的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毫无踪影,“韩国公司中国化”的计划也已经成为泡影。

此外,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电视和阿尔卡特手机、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明基收购西门子、波导收购萨基姆、索尼爱立信手机部门的合并而今全都陷入亏损的泥潭无法自拔。据了解,在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就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因此,看似抄底的海外并购,在许多时候也不得不让人捏一把汗。

5.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启示

曾几何时,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让国人豪情万丈,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呼声中,踏着“走

出去”的浪潮,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本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快速鸣金收兵。仔细一算账,中投公司羞涩地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两拓合并失败后,中铝公司的80亿美元亏损毫无遮挡;中国平安没有施行它那1500亿元庞大的融资计划,但157亿元的亏损计提已经完成;QDII没肩负中国人海外淘金的使命,1120 亿元投资,已现600亿元的浮亏。如果接着往下算,2008年海外收购的损失肯定越过 2000 亿元。损失让人心痛,教训弥显珍贵。从这些惨痛的失败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5.1对并购目标企业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从TCL并购德国的施耐德公司、明基并购西门子的手机业务等案例中可以看出并购绩

效并不取决于被收购企业有哪些资源,而是取决于双方资源的适配性,即资源优势能否顺利转移、扩散,组织文化能否顺利融合;所以对目标企业的尽职审查应以双方资源的适配性和可转移性为核心。但由于缺乏经验,TCL、明基等企业并购前的调查分析不到位、不充分,结果导致在并购后期整合中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棘手问题,严重影响了整合进程和整合效果。

5.2金融类的机构收购海外的金融资产一定要慎重

中国是资源紧缺型的国家,而且自然资源是实在的东西,而金融资产是虚拟的,所以,中国应该趁目前资产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去购买自然资源、能源等实体产业,而不是浪费过多的资金和人力去并购金融资产,因为这些金融资产发达国家尚且管理不好,作为刚刚起步的新兴资本市场,中国又怎么能管理好呢!“三大败笔”充分说明金融资产收购对中国来说带有巨大风险。

5.3制定长远的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往往缺乏长远的战略设计,使得企业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所获甚少。并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购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能否将并购企业与主体企业整合在一起,发挥出更大的竞争优势,达到并购目的,还要做许多工作?这些工作很具体,

很基础,也是真正的难点?主体企业只有当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炼就成竞争优势,并能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自身的竞争优势,作大作强,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才能称得上具备了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然后将这种竞争优势移植到并购企业中去,同化

并购企业,让它们也具有主体企业的竞争优势,当完成这些工作后,才能说企业并购真正地完成,也只有达到这一步才能保证并购活动带来的是新的增长?新的利润,而不是一个负担?一场灾难?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水平比我国要高,即使是经营不善的被购企业,其

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很全面,虽然我国能在海外进行并购的企业都是我国企业界的佼佼者,但又有多少能理直气壮地声称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呢?所以我国企业还要在基础性管理

工作方面走很长的路,因此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企业要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把培育核心能力作为制定跨国并购战略的出发点,从而促进竞争优势的转移和扩散。

5.4积极培养跨国并购后期整合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能力普遍较为薄弱。这与如下原因有关:一是跨国并购存在学习效应。总体上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经验较少,进而导致对并购整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障碍缺乏全面、准确的分析。二是缺乏国际型人才,尤其是并购整合管理人才,使事先确定的整合计划得不到有效执行。三是创新能力薄弱。并购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全方位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双方企业的融合,实现资源优势的转移、扩散[10]。

上汽对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收购的失败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期

整合能力薄弱,对目标市场的政治因素估计不足,特别不知道如何跟工会打交道,缺乏创造性的转移目标公司的无形资源的能力。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使品牌、专利技术、组织文化等隐性知识转化为显形知识,进而推进这些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传播、扩散。

5.5重人才培养,确保海外并购的智力需求

跨国并购最大的瓶颈是人才问题,截止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大部分问题都出在人才方面。海外并购和去海外新建工厂不同,新建工厂可以自己控制速度,可以招收符合自己期望的员工。而并购完成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运营,尤其是对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TCL并购阿尔卡特之后,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不看好这次

并购,原因是IT行业变化太快,不给你时间整合。TCL在并购之后才开始全球招聘,并购

完成较长一段时间之后,李东升仍然表示,他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国际化的助手,这就为其并购失败埋下了伏笔。此外,上汽并购韩国双龙,刚开始连会韩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都没有,

派不出合适的人去管理双龙。上汽保留了双龙的原管理团队,但双方的文化沟通还是存在障碍,再加上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情趣,导致并购之后麻烦不断。

麦肯锡公司做了一个关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调查,他们认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至少需要75000名中高级人才,而中国目前这样的人才只有5000人。人才问题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点。所以,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应该尽量培养和网络人才。

5.6“以夷制夷”应对社会环境风险

海外并购涉及到被购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工作习惯?社会习俗?政府?工会及非政府组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不仅在并购过程中,且在并购成功后企业经营过程中,会发挥作用?如果对这些因素疏忽,怕只是某些小细节上的疏忽,很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中国企业在国内环境中所积累起来的应对经验,本不足以对付未来跨国形势下的经营环境的挑战?例如发达国家的工会势力很强大,资双方博弈?谈判所需要的能力?技巧是中国企业非常欠缺的?

面对这些情况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以聘请当地的律师或专家充当并购顾问,责并购的有关法律事务和公关事务等,们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和处理相关事务的丰富经验能为我们化解并购的社会风险提供很大的帮助?收购后,出大批干部到被购公司去接收,然不适合跨国并购,不用说还要面对诸多复杂的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以任用当地人进行管理才是比较可行的方法?除了少数关键岗位可派出干部充任以外,是主要依托以当地人为主体的管理团队来处理公司事务,样能比较好的化解诸如文化差异方面的环境风险。

6.结论

通过本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众多资料和经过作者思考后,作者认为眼下就海外并购行为而言,仅靠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遴选机制,是不够的。窃以为,央企作为海外并购的企业精英,惟有做到“知彼”,方有可能稳操胜券。同时,海外并购经验也告诉我们,由于国内大部分企业不能“知彼”,也就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等因素的巨大差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纷纷走向失败。至于参与海外并购的央企如何做到“知彼”,就是做好并购前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企业要对东道国的法律、市场、环保和文化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调查。如果并购有可行,方可动手并购;倘若可行性不大,就要勇于放弃。

其次,一定要熟悉并购国家的游戏规则。每个国家制度安排各有千秋,惟有熟悉东道主国家的游戏规则,才能从容并购。譬如,北美国家市场保护比较多,会有各种关税的、非关税的壁垒,尤其是非关税的政治性壁垒。还有,从政策环境来看,英国政府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资金充足,只要两方企业之间决定的事情,政府就不会有太多的干涉。

最后,还要对并购后的整合效率进行预判。从目前来讲,大部分国内企业,在并购后的文化、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所以,在这方面,即将走出去的央企也要提高这方面的预判能力,以使并购后的企业,不仅能提高整合效率,也能造日步入正轨。

总而言之,跨国并购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在你“亮剑”之前,首先要熟知对方的套路和招数,否则这把剑反而会伤着自己。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d31283952.html,

参考文献

[1]黎平海,李瑶,闻拓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2):

74-79.

[2] J1 H1Dunning.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Age of Alliance Capitalism[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3):26.

[3]李东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05,(11):16-19.

[4]孙加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与化解[J].亚太经济,2005(1):42-45.

[5]黄新颖,吴天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9):148-150.

[6]温巧夫,李敏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5):24-29.

[7]王良燕,孙蔚.从中海油、联想、TCL等收购案例看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特点、风险和对策[J].探索,2005(5):88-89.

[8]刘纪鹏,刘妍,王晶晶.中铝并购力拓对中央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9(2):59-62.

[9]吴世艳.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并购分析[J].国际经贸,2009(2):38-39.

[10]刘文纲.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2009(562):69-70.

[11] https://www.doczj.com/doc/d31283952.html,/

Analyse on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necessity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ov ersea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

Wu Lanlan

The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sset prices of the emerging markets will be substantially reduced, following,it will be the best tim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integrate over around the world.This article is to analys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s’ oversea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under backgroun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to carry 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we found,in recent years,that under the strategic direction-"going out",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go to abroad to participate the activities of overseas merger and acquisition.However,the successful ratio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s’ oversea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not high.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nearly 70% oversea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failure.Therefore,this article will analyse the several special failure cases that take plac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so that we can find ou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propose some good advices to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enterprise.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Oversea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ase analysis

作者简介:吴兰兰,女,1984-10-7出生,河南信阳人,党员,南京东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与国际企业战略问题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作者:张力宏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激增,“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少数案例形成的异常值扰动、宽松资金面的支持、人民币汇率承压下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等。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中国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更应关切的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一百多亿美元,一个是一千亿美元,为什么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外媒公布的数据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商务部公布的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外媒公布的数据则囊括三类:一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二是新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这时的项目可能只是还处于商业磋商阶段;第三类交易是中外双方基本达成并购意向,但还需要通过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可见,外媒公布的数据范围更广,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于是产生了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巨大反差。 由于从宣布并购、到双方磋商、再到政府审批、直到最终完成,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耗时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果按照外媒的数据口径,极易造成重复计算的问题。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宣布尚未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会在二季度统计中重复计算一次。如果二季度还未完成,三季度又会重复计算一次。因此,按照商务部已完成并购交易为数据口径,更能反映中国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避免重复计算或由于各种原因撤回所造成的数据偏误。 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海外并购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例如,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使用的并非国内实体,而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例如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子公司。如果该并购交易完全在海外市场融资完成,就不在中国国国内监管机构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东道国仍然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 虽然外媒报道的数据口径过大,但其反映的趋势值得关注。即使看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四: 一是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而此前规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国化工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摘要]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从并购的一般程序的不同阶段探讨了企业海外并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几点技巧。 [关键词] 跨国并购技巧程序风险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均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厂商为对象构筑其理论体系,强调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须在国内活动中获得具有独占性的技术优势。邓宁从微观角度概括了企业跨国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企业拥有对特定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在客观方面,某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特别适合这些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把两者联结起来,促使企业跨国化扩展的则是其转移使用无形资产的内部化组织能力。相比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对市场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并不完全具备。结合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和坎特威尔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它们一致强调发展中国家对现有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发展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在于现有技术与当地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学习能力的有效结合,在于对技术的创新性吸收。我国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应依靠对现有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技术差异化和本土化来实现跨国经营。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庞大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并购能力冲入中国,迫使你必须寻找你的合作者。因此,我们要主动寻找和全球合作的机会,不单单是赚钱的问题,还要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全球价值链中,跟全球资源进行整合。任何一个产品不是由一个国家,而是要几十个国家来完成,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这个生产价值链上发挥作用,取得一定的份额。中国企业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寻找自己的份额,让自己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最初,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几乎是清一色的绿地投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使中国企业逐渐积累海外扩展的经验,降低海外扩张的风险,但建设的周期较长,扩张的速度过慢。对于制造业来说,并购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迅速做出反应,抓住市场机会。此外, 自然资源的短缺是“走出去”的又一动因,并购后,企业可以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开拓和争夺市场。国企到国外买油、买矿、买森林、买资源性产业,是中国并购大规模增多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动因,企业通过并购能完整地获得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一种有力的竞争优势。跨国并购方式能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 从宏观层面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资源禀赋条件的逆转。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再加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中国财富增长很快,储蓄存款大量增长,企业积累的资金也高速增长,可以说中国已具

中国企业并购的最新趋势海外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动力和挑战 孟亮顾宏地张明堂 中国企业并购的最新趋势:海外收购 十年前,“并购”在中国仍是一个陌生概念,然而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并购活动增势迅猛,大型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正与日俱增。2000年至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并购交易总额以38.8%的年率快速增长。跨国并购,如中海油已退出的以196亿美元收购优尼科及联想以17.5亿美元成功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项目,令中国在全球并购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目前中国吸引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同时,大量中国企业也正通过海外并购谋求境外扩张。2000年至2004年间,已公布的对外收购总额从18亿美元攀升至48亿美元。即使不计入中海油已撤回的196亿美元的竞标额,2005年按年计之交易额亦高达62亿美元,2000至200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4%。 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1交易规模包括目标公司的净债务,但不包括部分关联交易。 外并购的特征 分析表明,中国的海外并购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交易规模持续上升、目标公司广泛分布于不同行业、目标公司的规模较大,交易结构日趋复杂。

(1)交易规模持续上升 2000年至2003年间,所有对外收购项目中,没有一宗交易超过10亿美元。而2004年,中国企业就公布了4宗涉及资金超过10亿美元的对外收购。单看最终退出的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一案,其交易规模就已超过所有其它对外收购的交易总额。 18500 2005年6月21日 退出 海尔电器集团 美泰 美国 家电 1280 现金 2004年12月7日 完成 联想集团 IBM 美国 个人电脑 1250 现金/股份 2005年1月20日 完成 中国网通 电讯盈科 香港 电信 1016 现金 2004年10月28日 完成 上海汽车工业 双龙汽车 韩国 汽车 552 现金 2003年3月11日 完成 TCL 多媒体科技控股公司 汤姆逊 法国 消费电子产品 522 资产 2005年6月16日 待决 冠捷科技 飞利浦电子 荷兰 显示器及纯平电视 358 股权/可转换债券 2005年4月12日 待决 中国海洋石油 MEG 能源 加拿大 石油及天然气 123 现金/股份 2005年7月22日 待决 南京汽车(集团) 罗孚汽车 英国 汽车 87 不详 2005年5月17日 待决 TCL 通讯科技控股公司 阿尔卡特 法国 手机 13 现金/股份 资料来源:摩根大通、Thomson Financial 1交易价值乃基于股权价值计算。 (2)目标公司广泛分布于不同行业 2002年,在成功完成的对外收购交易中,90%以上均发生在自然资源行业。尽管自然资源行业仍占2004年对外收购总额的一半,其它行业也提高了在中国对外收购活动中的份额。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剧,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确定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舞台,摆脱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近年来也呈现逾来逾活跃的趋势。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并购与海外并购活动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也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 西方的跨国并购理论大多以西方先进国家的企业并购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实践适应性不强。中国出海并购的先行者们在缺乏经验情况下,迫切需要理论研究工作的及时跟进,通过理论的指导,来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基于无形资源的视角,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实现理论的创新,并对海外并购整合的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所遵循的研究思路为:首先以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成本收益特征作为研究的契入点,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其次,从无形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跨国并购中优势无形资源转移与扩散途径的比较以及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特点,基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然后,分析了优势无形资源在跨国转移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无形资源利用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融合系统化的理念与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思路,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购中无形资源整合的具体路径。 最后,本文还对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三大关键无形资源子系统的整合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导论。这部分主要叙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并对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逻辑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了本文预期可能的创新点。本章所呈现的研究逻辑框架与思维模式,不仅突出了论文的理论价值,而且还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关于无形资源的整合思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_王含笑

3.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3. 2. 1交易规模呈上升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数量和总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大金额的并购事件出现。 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部分权益,并购 金额达5. 85亿美元,紧接在2003年又以6. 15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气集团里海 卡拉干油田8. 33%的股权。同年,中国石化以6. 1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北里 海项目1/12权益。2004年,联想集团以12. 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 圈在跨国经营的方式上,中国虽然仍以新建为主要投资方式,但是以跨国并购 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并且规模也在扩大。这将是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 3.2.2目标公司的区域与行业呈多元化趋势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初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实力较弱,国际市场的信息 获取不灵通等条件限制,目标企业主要为东南亚地区的公司,并且多数为发展中 国家。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而文化氛围与我国相似,拥有丰富的自 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因此它自然成为许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首 选之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实力的积累和壮大,东南亚地区的市场 己经不能满足它们的投资需求,于是它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北美、南美、欧洲等地。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分布区域广泛,己遍及160多个国 家和地区。投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不仅如此,我国企业跨 国并购涉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自然资源,我国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并购 总量明显增加,如电子、电器、信息通讯、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国外的这些行业 拥有着成熟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先进的理念,对于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是十分 有利的。而国外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一些服务公司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的,随着我国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 并购将发生在这些领域之中。 3.2.3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仍然是跨国并购的主体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它们逐渐活跃于跨国并购活动当中。如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2月12口以3. 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 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属下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工S)的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这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一起海外收购案。 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的经济实 力较为雄厚,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发展成熟,并且有政府的支持,这无疑将降低 并购的风险。因此它们有实力并且也敢于选择跨国并购这条道路。 3. 2. 4我国跨国企业并购的层次仍然较低 西方国家共有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横向并购是这次浪潮的特点,主要通过同行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从而扩大生 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这次并购 主要以纵向并购为主,即被并购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并购公司的上游或下游, 并购后,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可以一体化,更利于管理,获得更多的利润。X29' 20 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发生的第三次并购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但混合的并 购形式也呈上升趋势。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形成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中又 出现了新的特点,这次并购形式呈多元化,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并存。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问题研究

哈尔滨剑桥学院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面临问题 及对策分析 姓名: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前全球正处于产业重组的新时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强强联合掀起了跨国并购的浪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跨国并购中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来提升全球竞争力。 我国海外并购经过1999年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前后的尝试阶段,到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特别是2002年至今,形成了一股海外并购热潮。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遭受重大的冲击,全球经济萎靡不振,而我国经济确是一枝独秀,仍保持高速增长。在国际跨国公司均不同程度放慢了扩张的步伐,甚至实施收缩战略的同时,我国企业却从这次危急中看到了进行国际扩张的机会,海外并购交易不减反增。 我们可以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他们对应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两个高峰期。 第一阶段,1992年一2000年,出现了第一个对外投资的高峰,这一阶段主要以窗口公司或者比较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为主,而且集中于一些能够在当地市场受到欢迎的行业和产品,如机电产品、纺织产品。而从区域来看,这个阶段的投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总的来讲,此时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尝试性的,并购的规模并不大。 第二阶段,2000年我国加人WTO后至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了第二高峰。对外投资总额从2001年的70多亿美元激增到2002年的200多亿美元,此时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只有走出国门,融人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才能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如图一) 图一2000年到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中国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从2000年交易总额到2011年的交易额,无论交易数量还是金额的迅猛增长都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并购主体也经历了从国企“独霸天下”到民企异军突起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摘要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中国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应对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分享全球市场开放和知识积累的需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现阶段,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应有新作为,尤其是在国内短缺资源的跨国开发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合作等方面。 关键词跨国并购资源短缺核心竞争力 跨国并购是企业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国家商务部不久前披露,目前有3万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优势企业正发展成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渐建立;《福布斯》和《财富》的最新排名均显示,2005年有15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这些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首先,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分享国外资源以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中国全球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认为,过去我们的跨国经营之所以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源于缺乏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实际上以技术引进、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过去我国引进的都是国外早已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或设备,这虽然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却很少给中国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至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而通过企业并购却可以在很短时间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1 跨国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并购的核心要素在于市场支配能力和获得垄断地位。对企业的成长而言,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必须借助于并购重组这一外生扩展形式。近代以来,全球相继发生了5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产生一批巨型公司,我国企业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带动规模和效率的提升。 1.1 获取战略性资源 获取战略性资源是中国大型国有能源开发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颇为引人注目。前者通过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和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后者通过跨国收购戴文能源集团在印尼的油田和天然气资产,扩充了自己的海外油气探采资产规模。当然我们这里所强调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各种战略性资源,这些资源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商机。中国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发展思路。 1.2 扩张与整合市场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在不加载行业生产能力下达到临界规模,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此外,在寡占市场追求市场力量和市场支配地位也是进行并购的推动力量。通过横向并购活动跨国公司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借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跨国公司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并借助对方的品牌,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扩大原有企业市场总份额。TCL集团对德国施耐德公司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 1.3 获得的研发技术实效强,不确定性低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1 作者:黎鑫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

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 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成功案例一览: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吉利以18亿美元的“彩礼”成功迎娶了沃尔沃公司,为这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国企业收购安迪苏 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以4亿欧元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收购,填补了中国蛋氨酸生产的空白。图为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安迪苏集团厂房。 中航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 从中航工业收购的首家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奥地利FACC公司获悉,归于中航工业西飞旗下之后,FACC公司财务状况迅速好转,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实现扭亏,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1 引言 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2 国内学者对并购理论的研究 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发生的企业并购,是在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我国的企业并购及其理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理解中国的企业并购动因,应先了解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严格来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应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依据这一定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可以看成不同的两组市场合约的对接和叠加过程。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起源和产权结构是因战时的动员经济体制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品经济体制对私人工商业的私有产权的剥夺、赎买和分封的结果”。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企业的并购动因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我国企业并购的过程分为起步阶段(1984-1987)、第一次并购高潮(1988-1989)、低落阶段(1989下半年-1992年初)、第二次并购高潮(1992至今)。由此可以的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有如下: 2. 1 消费亏损理论该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消除亏损的一种机制。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受着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企业亏损问题的困扰,并购是消灭亏损企业的一个有效办法。同时,由于传统的行政方法和经济补贴方式未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 跨国并购现状模式 一、并购主体及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壮大并成为跨国并购市场中的一直生力军。上世纪末期,以国企为主进行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新世纪伊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1 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在此阶段,国内家电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排头兵”。 2006 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证券市场的爆发式转型,企业海外投资也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取得更多成功。二是民营企业也频有作为,如2007年11 月雅戈尔以1.2亿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进行了一宗购并活动,成为目前中国服饰界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不难看出,这是中国企业把握优势,加强国际化的一个良好机会。 中国对外跨国并购投资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占FDI的比重却时高时低,波动较大。资料显示,我国的跨国并购在整个FDI中还不能说已经占有优势。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论从实际金额还是占世界并购交易额的比重看都较小。 二、并购产业及地区分布 由于历史、人文及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企业投资分布的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实力增强,并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本壮大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国外

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200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等行业。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开始逐渐转移到金融、服务等第部门。 三种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等。 三、并购动机与效果 我国的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起初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行政性干预等非经济动机明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中国市场逐渐规范化,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动因为对核心技术、国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寻求,其次是多元化经营动机和其他动因。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促使企业,尤其是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的加剧和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和资产重组活动日益频繁。TCL 并购汤姆逊,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2005年中国企业更是迎来跨国并购的新高潮,上半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的总金额同比增长182.5%,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0.6%。2005 年10 月中石油41.8 亿美元收购PK 公司,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成了世界性话题。通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的优势与劣势,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就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优势;劣势;对策; 一、跨国并购的概念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主要分为:横向跨国并购,直购与间购几种类型。 二、跨国并购的动因 (一)国际经济形势和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为外资并购创造了绝佳的发展契机。随着世界经济陷入低谷,国际资本流动的热潮也明显降温,但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调整来看跨国并购并仍是跨国公司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不断增加,跨国并购浪潮迭起。 (二)外资并购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框架的不断完善为跨国并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

的制度安排,也因此加速了并购的趋势; (三)跨国并购之所以是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推进跨国经营的有效方式,就在于它具有许多“绿地投资”所不同的效应,这些效应主要表现为: 1.时差效应,即通过跨国并购能更加快捷地向另一国市场渗透。投资新建一家企业往往涉及到谈判、审批、动工建设、安装调试等多个阶段,手续繁杂,耗时较多,而并购由于是购买一个现成的企业,所需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 2.成本效应,以更低成本地进入另一国市场。表现为能降低进入壁垒及生疏环境的存在所造成的进入成本和经营成本; 3.竞争效应,通过跨国并购能更有效地减少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优势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运营和发展诸阶段都为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推进跨国经营的有效方式.。中国跨国并购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有其内在动力原因或者说有其存在的优势: (一)我国企业20多年的快速成长和积累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发展起来,并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具有把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效益融为一体的组合优势,部分企业具有同国外企业一较高下的实力。 (二)我国企业在部分产业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垄断优势 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但长时间形成的某些传统技术、某些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部分高精尖技术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三)我国部分企业的本与融资优势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31283952.html,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作者:王中超 来源:《商情》2016年第28期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第六次并购浪潮袭来,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参与到海外并购的活动中。本文以吉利公司为主线,运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分析,对并购前后吉利公司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并从企业自身方面和政府方面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吉利控股沃尔沃汽车公司并购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是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新兴市场,即使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仍然庞大,同时国内的自主品牌产品逐步走向成熟,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及核心技术。吉利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美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也是连年财政赤字,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并购价格大幅下降,吉利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这一时机,获得宝贵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原沃尔沃的专业人员和其他资源,同时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民营汽车企业,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之一,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自主品牌创新,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被称为“中国汽车行业5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的企业。 沃尔沃是北欧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其品牌轿车以安全性著称,尤其在汽车安全产品的研制方面。1999年,沃尔沃集团出售其汽车业务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10年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轿车业务,具体交易概况如表1所示: 二、案例分析 并购前,沃尔沃母公司福特公司营业收入逐年下降,尤其在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营业收入跌入谷底的1463亿美。仅并购发生前三年福特总亏损额就高达300亿美元。其连年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福特早在几年前就欲将旗下沃尔沃出售来获得流动资金缓解自身的债务危机。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中国的豪华车市场需求以超过40%的增长快速发展,全球轿车生产企业逐渐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国,沃尔沃汽车的销量增长更是于2009年在中国突破了80%的增长速度,中国地区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汽车市场。基于以上原因,对于福特和沃尔沃来说,想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选择一个中国买家无疑是个明智且理性的决定。 2010年8月吉利并购沃尔沃交易正式完成,吉利花费25.5亿美元取得了沃尔沃汽车100%的控股权,其中交易的并购资金为18亿美元,另外7.5亿美元为接管沃尔沃后的营运资金。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总结

思考题: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1、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是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业。并购的“渠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轨迹与特点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 2)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7年 3)活跃阶段:2008年至今 2、早期阶段 1)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对外开放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往日渐紧密,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跨国合并也在慢慢的开始发生。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1992年首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96年4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香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2)特征: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少,规模小。 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香港等地区。 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 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3、发展阶段 1)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迎来了一次热潮。当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在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 2001年我国加入WTO,第二次海外并购热潮兴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例如: 2001年6月,海尔集团出资2亿港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