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养生秘字诀解析

老子养生秘字诀解析

老子养生秘字诀解析
老子养生秘字诀解析

老子养生秘字诀

《老子养生秘字诀》除了标题之外你能认识几个字?你能念出并讲出它的含义吗?

答案可以对比看:

楼台观怪字联

这对联念作: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相传当年清帝回沈祭祖时,乾隆带着纪晓岚一行来到沈阳太清宫参拜。首先来到主殿前就看到了这副楹联,乾隆帝左看右看就是不认识,于是就让随行的大臣纪晓岚来念一下,纪晓岚看后回答说:“微臣不认得。”乾隆帝说:“你纪晓岚四库全书都编出来了,怎么会不认得呢!”纪晓岚回答说:“微臣真的不认识,我去请教一下老道。”于是纪晓岚就去请来了郭守真的大徒弟,大徒

弟回乾隆皇说:“这是道家合并的字,是道家炼丹的密绝,已经传了二千多年了。”接着就念道:“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乾隆帝听后点头说:“深矣,深矣!”

这副对联提示人们如何去理解汉字的构成,一是汉字由基因密码构成,二是一个汉字就是一句话或一个完成意识的缩写。无独有偶,在古都西安市西郊的陕西省周至县境,有处名胜古迹名叫“楼观台”。相传是两千多年前老子讲授《道德经》五千方的“说经台”。在楼观台的“老子祠”内两侧,有几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有两座碑的侧边,各刻了一条七字楹联。这副对联上面的字,字形古怪,众莫能认。上联右上角还刻着“太上老君作”五字。

此联亦即是与沈阳太清宫的这副对联如出一辙。

这些字怎么读?意义又如何?见者无不甚感兴趣。原来这是一副宣扬道家养生修炼要旨和方法的对联。现在看来,也有一定的医学科学道理,值得翻译出来作为艺术和保健知识鉴赏(按字位顺序编号分解):

上联:玉炉烧炼延年药;

上联一、身寳:由“身”、“宝”二字构成(宝字是繁体字)读作“玉”,同“玉”同义,是一种宝石。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人们要健康长寿,必须爱惜人身固有的这三件宝;劝人不要分外贪求,免伤精、气、神,或叫守身如玉。

上联二、身丹:由“身”、“丹”二字构成,读作“炉”,也和炉同义。道家讲究炼丹,丹有外丹、内丹之分。外丹是采集草、木、石、金等贮于炉中烧炼,使之成为长生丹药。内丹,是把人的身体当作一座活炼丹炉,用人的精、气、神为原料,加以内炼,这叫炼真丹。道家认为:果能炼出真丹,便可长生不老。

上联三、丙火:由“一”、“内”、“火”构成,与“烧”字同音同义。道家认为:“一”代表水,且是人体内阴极生阳的肾水;“内”指体内;“火”指人的心意之火。总的来讲,这个字的意思是:用人体内的心意之火,去烧炼阴极生阳的肾水,使之肾水上升,心火下降,心到固肾平心的作用。

上联四、木石土:由“木”、“石”、“土”组成。按道家的意思是:木能生火;石是金属,金能生水;土属中央,指人的心。人要延年益寿得用心意来提炼,所以这个字与“炼”同音同义。

上联五、命心:由“命”、“心”构成,和“延”同音同义。道家认为:要延长生命,惟一要紧的是从心上下功夫;做到心宁虑静,心平气和,心情舒畅,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上联六、千萬:由“千”、“万”(万字是繁体字)构成,读解为“年”。道家认为:养生之道贵在坚持。千万合起来表示连年不断。

上联七、自家水:由“自”、“家”、“水”构成,道家用此字表示人体内之精。他们说“上药三品,精、气、神;精是上药的第一,各人自身所有,是防病、治病的最好药物”。因此,这个字就是“药”字。

下联:正道行修益寿丹。

下联一、正青:由“正”、“青”构成。用“正”字来说明品行端正,是修炼养生的起码条件。“青”表示草木逢春,枝叶青葱,富有青春活力。二字合起来,表现正气的生意盎然。因而此字读解为“正”。

下联二、亻道寸:由“亻”、“道”、“寸”三字构成。“人”指人体;“道”指老子所说的宇宙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寸”喻寸心,即人心。意思是:养生要有成效,得寸心不离自然之理,寸步不违天道。此字读解为“道”。

下联三、亻法心:由“亻”、“法”、“心”三字构成。读解为“行”。“人”指人体;“法”是效法;“心”指人的心性。道家认为:人心也是自然之物,本来是清静的;由于私欲牵绕而失去自静。此字教人效法心的自然清静,还心的本来面目,就是循道而“行”。

下联四、至城:由“至”、“成”构成。“至”是达到;“成”是成功。道家认为:怎样才能够获得养生长寿的成功呢?答案只有一个——通过诚心修炼。所以这下字表示“修”全部过程和目的。读解为“修”。

下联五、氵天井:由“氵”、“天”、“井”三字构成。道家认为:人们用功到虚极静笃时,阴阳交会,心平气和,只觉口内上腭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下降,滋润百骸。这种津液非常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此字读解与“益”同。

下联六、亻在内:由“亻”、“在”、“内”三字构成。道家认为:通过持久的修炼,人身内的精、气、神就会凝聚成一种结晶物,叫做内丹,也叫真丹。如果人体内存有这个真丹,就可享大寿,所以这个字就等于“寿”。

下联七、九真:由“九”、“真”构成。“九”表示长久;“真”道家用来表示“真丹”。合起来叫做“九转成丹”。比如炼金,次数愈多,纯度愈高。因此用这个字来表示金丹的“丹”。

这上下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道家所说的“炼内丹”,也就是道家的养生格言: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六字吐纳养生诀

六字吐纳养生诀 吐故纳新是中国古代养生术之一,它可以祛病延年,健身养生,也是道家初级修炼的基础功夫。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今将传统六字吐纳养生的方法,分功理、功法、功效三部分推介于世, 供广大养生者参鉴。 一、功理 吐纳功夫理论可谓博大精深,有些汇集于《道藏》典籍中,有些散见于医学 著作中。 被道家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周,在其著《庄子·刻意》篇中曰:“吹佝呼吸,吐故纳新”。后世修炼者依据先哲圣人创立的理论与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愚查阅古人典籍,证实最早提出“吐故纳新”修炼方法的应该是庄子。 《黄帝内经·素向·灵枢·生气通天论篇》中载:“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生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由此不难看出,“气”乃天地万物之本,得之者生,失之者死,天地万物依靠“气”而生生不息,依靠“气”而繁 衍生化。 《黄帝内经》中又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经,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气之削也。”此段引语中提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苍天之气究竟是什么气呢?乃是大自然中不污染的先天纯洁之气。得之则志意治,虽有贼邪(指病气)而不能为害致病。吐纳得到的先天真气可开关窍,通神明。失先天真气,关窍肌肤壅塞,得病损寿。丹经中多处指出:“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可见,古人把吐纳之术列为上乘养生之术。 清代御批的医学集大成巨典《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中载:“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又是观止,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决者鲜矣。”《医宗金鉴》是我国中医防病疗病的最高宝典。它把五运阴阳提升到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运气吐纳对于人的生存是何等重要啊! 古人把人体的外形以八卦来比喻。即乾首,坤腹,震足,巽股,离目,坎耳,艮手,兑口。人的内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为大自然中的木火土金水。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大地上的人运行靠阡陌纵横,水的运行调节靠江河湖泽,人体的循环靠经络畅通。吐纳之术就是疏通人体经络穴位,打通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以葆人之青春永驻,生命长存。

中医药养生功法 六字诀

中医传统养生功法 六字诀 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其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史源流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六字诀流传到现在,在功法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阐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识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循中医经络循行规律。 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 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土,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水,嘘(嘻)为牙音正对应于肝(胆)——木,呬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气。因此,在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hē)——心,呬(sī)——肺,嘘(xū)——肝,呼(hū)——脾,吹(chuī)——肾,嘻(xī)——三焦”。六字都为清音平声。 六字诀功法特点 一、读音口型,系统规范 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呬、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众多气功功法中独具特色。在六字的读音和口型方面,“健身气功六字诀”作了新的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养生

六字诀养生法六字诀养生 六字诀养生法六字诀养生,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六字诀养生法六字诀养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第六式为嘻(xī)字诀,中医认为,嘻字诀与少阳三焦之气相应。三焦与各脏腑经络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全身通调气机的道路,因此嘻字诀可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对于爱发脾气、肝火旺盛的,老是感觉心情不舒服、郁闷,女性更年期的患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口形:嘻字音xī,发声吐气时,舌尖轻抵下齿,嘴角略从后引并上翘,槽牙上下轻轻咬合,呼气时使气从槽牙边的空隙中经过呼出体外。 动作:两手自体侧抬起如捧物状,过腹至胸前,两乳水平位置,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五指分开,由头部沿身体两侧缓缓落下。 多念嘘字不上火

六字诀中的“嘘”字功是护肝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练养肝“嘘字功”,不仅可以养肝明目,还有助于治疗眼疾、肝虚、肝火旺、消化不良,以及缓解两眼干涩、头晕目眩等症状。对因肝郁气滞或肝阳上亢所致的目疾、头痛,以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面肌抽搐、口眼歪斜等有一定疗效。 口形:“嘘”字音xū。发音吐气时,唇齿微开,嘴角后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舌尖放平,舌体微微后缩,槽牙与舌边亦有空隙。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中呼出体外。 做法:面朝东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睁开,平视前方。年老体弱或因病不能立者,可改坐位。两手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吸气时,屈臂两手经胸腹前缓缓下落。 嘘后调息,改用正常呼吸,但仍应坚持鼻纳口吐,平定情绪,息心静思,两目微闭,两唇轻合,舌抵上腭,上下齿轻轻相叩36次。嘘气后调息的目的在于补养体内正气,促进生长。嘘字功宜每天早晚

传统六字诀养生法经典练法图解

六字诀养生法经典练法图解 预备式: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舌抵上腭,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头脑清空,站立至呼吸自然平稳,如Figure 3.1, “松静站立”所示。 Figure 3.1. 松静站立 整套功法都从预备式开始。每变换一个字都从预备式起。每次练功时,预备式可多站一会儿,以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当放松之时,心中默念、头脑松、肩背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臂、心空、腹松、腰脊松、臀部松、两腿松、膝松、足部松、五趾松、两臂十指都放松。微觉轻微摇摆,松弛如肉之欲坠,呼吸微微绵绵如安睡状态,再开始练功。 呼吸法:六字诀功法一律采用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肾(收腹敛臀,二阴微提),重心自然后移至足跟(此为踵息法),注意不要有憋气感。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小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气吐尽则胸腹空,天空之清气自然由鼻孔吸入,万不可着意,否则吸气时流入经络之气难以下来,留于头部易头晕,留于胸部易胸闷。所以说呼有意吸无意。无意即顺其自然,头脑空,肌肉松,头顶悬则气下沉。

六个字均用这种呼吸法。 调息:作用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稍事休息。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采用自然呼吸法,舌抵上腭(也可采用顺腹式呼吸)。 具体做法是:两臂从体侧徐徐抬起,手心向下,如Figure 3.2, “调息1”所示。 Figure 3.2. 调息1 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使小臂外旋,转至手心向上,如Figure 3.3, “调息2”所示。

Figure 3.3. 调息2 随即曲肘使指尖向上,高度不超过眉毛,再向内划弧,两手心转向下,手指相对,如Figure 3.4, “调息3”所示。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

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这几句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体现。此外,老子还提出保持柔弱状态应当模仿这样几类东西:仿效春天萌生的小草,可以充满生机;模仿低处水;可以处世不争;模仿新生的婴孩,象婴孩一般具有纯正、柔和的心灵,就能时刻保持精神饱满完整和充实的状态,如此就不怕毒虫猛兽的袭击。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成为被削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得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地位,此即“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也。3 检啬《老子·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解老篇》亦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可见“啬”有藏精爱神之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广义之精是指构成人体组织和供给人

老子养生学秘字谱

老子养生学秘字谱河南毫州老君碑碑文

育炉烧炼延年药, 真道行修益寿丹, 呼去吸来息由我, 性空心灭本无看, 寂照可欢忘幻我, 为见生前体自然, 铅汞交接神丹就, 乾坤明原系群仙。 毫州老君碑文白话解 育炉烧炼延年药——此句是八句养生诀中的首句,全句之意是:人人都想延年益寿,实际上[延年之药]这个对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根本无须外求,自己本身就有原料,这种原料就是[自家水],人体自身产生的津液,人们自身就有最好的炼丹药之炉,可以烧炼出延年之药。这一句重点在[烧炼]二字,它实际上说的是道家的炼功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讲的是水升火降,阴阳易位、腹实胸宽,道教所说的即上实下虚,火在上面水在下,练道家功法后,则成腹实胸虚,水升火降,阴阳易位,把正常人的阴在下阳在上,炼成阳在下而阴在上,按后天文王八卦方位来说:水属坎,按方位为正北方,按阴阳说属阴。火属离,在方位为正南,按阴阳学属阳,水升火降就会形成阴阳易位,坎上离下,水火相济,离火烧煮坎水,因此就有道书中[烧炼]的说法,更有[丹炉]、[丹鼎]、等名称,这是以外物拟人体,都是寓意,是天机不可泄漏的养生术,并不是真有炼丹之炉,而是以物拟人,按照道家的这种炼功方法,长期修炼,就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真道行修益寿丹——本句的[益寿丹]与上句的[延年药]相对应,全句的意思是按照正确的练功方法下苦功夫久修久炼,就能练出益寿之丹。[真道]就是练功修道的正确方法或固有的内在规律;[行修]就是下苦功夫修炼的意思,[行]由[人、法、心]三字组成,意指教人们心上常存着法,这个法就是师传的道法,据说道教有三千六百法门,只要修炼一种,至心诚意修炼均能成正果,所以[修]字为[至、成]二字的组合。[益寿丹]的益字由[天、井、水]三字组成,意为天井之水[腹实胸虚],口中上腭津液如同天井之水,渊源不断,人们如

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 是一个极简单又很古老的功法,其中的六字即“嘘、呵、呼、呬、吹、嘻”。通过正确地口型呼此六字,其发音所产生的气流振动能激发相应器官(肝、心、脾、肺、肾及三焦所包括的器官)产生共振,促使其相应器官快速排病,并能激发其相应气机,促进经络运行,补气扶正。六字诀治病见效快、效果好,养生保健功效显著,所以自古不仅为中医所推崇,而且为道家、佛家、武术家所接受,并在中医、道家、佛家、武术界广为流传。 关于六字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庄子(约前369-前286年)的《庄子·刻意》:“吹呴(xu)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六字诀较为完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著名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456~536年)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及隋代京黑先生所撰的《神仙食气金柜妙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劳极)”。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541或581~682年)的《孙真人卫生歌》:“春嘘明目本扶肝,夏呵心火可自闭,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肺肾得平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在后来各个时期的医、道、佛家著作中,关于六字诀的治病养生作用多有记述,如《崇山太无先生气经》说:“…呬属肺,主鼻,有寒热和,依呬吐纳,兼皮肤疮病。…”《赤凤髓》说:“…腰膝冷多阳道微,微微纵气以吹之,不用外边求药饵。”《四时调摄笺》则言:“损有吸以补之法”。若肝脏虚以“嘘”作吸气以补之,若心脏虚以“呵”作吸气以补之,若脾脏虚以“呼”字作吸气以补之,肾虚以“吹”字作吸气以补之,肺虚以“呬”字作吸气以补之。《景岳全书》则言吸气发音补阳,呼气发音补阴,故“阴微不练吸,阳微不练呼。” 明代名医、明太医院医官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可见六字诀生命力之强,治病养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 六字诀在明代以前是没有动作配合的,其功法是单纯的呼吸吐纳法。到了明代以后,才有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文字资料。如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的“祛病延年六字法”:“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六字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民间,并为民众所接受,为成千上万的人解除了病痛。很多人通过练习六字诀治愈了癌症、肝硬化等疑难杂症,治愈常见病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在不同版本六字诀的基础上,创编了健身气功六字诀,并于200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很快在全国各地体育管理部门、气

六字诀养生

蓬蒿人六字诀气功养生 嘘字功:主肝属木
实症为:头痛、眼温热,肋痛胀,易怒,口干苦。 虚症为:头隐痛,小腹胀痛,阴部痛,便溏尿频,乏力。 呵字功:主心属火 实症为:咽干,口舌生疮,小便黄,心烦热,不眠。 虚症为:心悸、失眠,多梦,自汗,健忘。 呼字功:主脾属土 实症为:脘腹胀满,呕吐,下痢。 虚症为:肌肉无力,消瘦或浮肿,便溏。 呬字功:主肺属金 实症为:肺热痰多,咽肿气壅,口鼻干燥或咳血。 虚症为:易外感,胸背胀痛,言语无力,怕冷,气喘息短,小便 频,常自汗出。 吹字功:主肾属水 肾病主要表现为虚症。

肾阴虚:遗精腰疼,腰腿酸软,痿弱、耳聋、耳鸣或盗汗。 肾阳虚:精冷滑泄,阳痿,腰腿寒冷或浮肿,五更泻,足冷喘息。 嘻字功:主三焦属相火 实症为:舌干,耳聋。胸闷、腹满膨胀、不吐不下,二便不通或 下痢。 虚症为:气短声微,腹痛肠鸣,洞泻不利或泄不止,小便清长或 遗尿。我在临床中按以下几种六字诀配方对症治疗,实践证明效 果是很显著的。
五行相生通治法:
这是最流行最常用最基本的六字诀通用治病法。 六字诀的顺序是 按照五行相生之顺序:嘘、呵、呼、呬、吹、嘻。按此顺序较为 安全实用。每个字吐6次为一遍,6个字36次为一轮。健康人一天 做一轮即可, 治病可根据病情每天吐2到4论。 按此相生顺序为什 么有利于健康呢?因为木生火, 肝气可以生心气, 念嘘音可通肝 之气,念呵可通心之气,以此类推,肝藏血可以济心血,肝的功 能正常可以加强心脏之功能。火生土,即心气生脾气,心阳可以 化生脾阳,使脾的运化功能健全,消化吸收正常,所以人的心情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清静无为天下正,少思寡欲自 《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①老子李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贵柔守雌”等的养生观点和方法。概括而言,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啬”字养生五点。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诸静为天下正”,“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静神观”,反映出他的主要代表思想。其中突出的要旨是“静”字,惟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才能符合万 物生存的客观规律。“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去发展。自然是道德之至尊者。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三)恬淡寡欲。老子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而不要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

中医养生决嘘呵呼呬吹嘻-

中医养生决嘘呵呼呬吹嘻- 孙思邈的《养生歌》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解释含义] 这里面讲是一种极好的养生“六字诀”。 “嘘”属肝。春天的时候,我们要多念“嘘”字,能够让眼睛明亮,能够排掉多余的肝气。 “呵”属心。夏天的时候多念“呵”字,能够消掉心火。“呬”属肺。秋天的时候要多念“呬”。 “吹”属肾。冬天多念“吹”。 “呼”属脾,“嘻”属三焦,都能够及时地调理我们的五脏六腑,要四季常念。 [练习要领] 练习的时候,在空气干净的地方,站着或打坐(最好是能够站着做是比较好的,比较自然地站立,放轻松一点)。上午的时候,应该面向东方;午时以后,下午、晚上都应该是面向南方。 “嘘呵呬吹呼嘻”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

举个例子,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很多人以为吸气能充实生命,就练吸气,真是愚不可及!真正的秘法正好相反,要舍,把它放出去。大乘道叫布施,把自己的气乃至生命给一切众生。)你在练习时,只是知道呼吸的长短进出,只看这个,不要管念头。看着呼吸的长短、进出,慢慢地,愈来愈深愈长,到了不呼不吸了,就是止息(这时你会感觉杂念少了。慢慢练习下去,身体内部会起各种变化)。 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此时呼吸也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 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吗?错了。相反的,“见闻觉知”都有了。 如果真正到达这个工夫,你的灵感,你的智慧,你的头脑,接触外界的力量完全不同了。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明白一切。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 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

人无关。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道理是易懂的,但是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本领。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首先我们就要培养一种预防意识。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没有这种预防的意识,一切养生之道无从谈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年轻力壮,一点病痛,过几天就好,没事的。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真的不可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到一盆滚烫的开水里,只见那只青蛙落水的一刹那,两只肌肉发达的后腿马上竭尽全力向外一跳,最终死里逃生;第二次又把这只青蛙放进一盆暖水里,这只青蛙

健身气功六字诀口令图文详解

健身气功六字诀口令 六字诀是一个极简单又很古老的功法,其中的六字即“嘘、呵、呼、呬、吹、嘻”。通过正确地口型呼此六字,其发音所产生的气流振动能激发相应器官(肝、心、脾、肺、肾及三焦所包括的器官)产生共振,促使其相应器官快速排病,并能激发其相应气机,促进经络运行,补气扶正。六字诀治病见效快、效果好,养生保健功效显着,所以自古不仅为中医所推崇,而且为道家、佛家、武术家所接受,并在中医、道家、佛家、武术界广为流传。 关于六字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庄子(约前369-前286年)的《庄子·刻意》:“吹呴(xu)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六字诀较为完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着名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456~536年)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及隋代京黑先生所撰的《神仙食气金柜妙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劳极)”。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541或581~682年)的《孙真人卫生歌》:“春嘘明目本扶肝,夏呵心火可自闭,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肺肾得平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在后来各个时期的医、道、佛家着作中,关于六字诀的治病养生作用多有记述,如《崇山太无先生气经》说:“…呬属肺,主鼻,有寒热和,依呬吐纳,兼皮肤疮病。…”《赤凤髓》说:“…腰膝冷多阳道微,微微纵气以吹之,不用外边求药饵。”《四时调摄笺》则言:“损有吸以补之法”。若肝脏虚以“嘘”作吸气以补之,若心脏虚以“呵”作吸气以补之,若脾脏虚以“呼”字作吸气以补之,肾虚以“吹”字作吸气以补之,肺虚以“呬”字作吸气以补之。《景岳全书》则言吸气发音补阳,呼气发音补阴,故“阴微不练吸,阳微不练呼。” 明代名医、明太医院医官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可见六字诀生命力之强,治病养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 六字诀在明代以前是没有动作配合的,其功法是单纯的呼吸吐纳法。到了明代以后,才有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文字资料。如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的“祛病延年六字法”:“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六字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民间,并为民众所接受,为成千上万的人解除了病痛。很多人通过练习六字诀治愈了癌症、肝硬化等疑难杂症,治愈常见病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在不同版本六字诀的基础上,创编了健身气功六字诀,并于200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很快在全国各地体育管理部门、气功协会及部分地区医疗部门的积极组织、推动下,在大江南北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练习健身气功的热潮。 着名武术家、老中医、气功大师马礼堂老先生(1903~1989年,原名马步周)也根据自己多年练功和为人疗病的亲身实践,创编了自己的养气功六字诀,并在晚年致力于养气功六字诀的推广,为

马礼堂六字诀养生法

马礼堂老先生从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普及养气功一直到逝世前,当时百万之众的六字诀爱好者及六字诀的有效病例就都是习练这个老版“六字诀养生法”的(蓬蒿人注:除呬字的读音,si 读思改为xie读谢外)。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马礼堂养气功电视教学讲座》中的新版“六字诀养生法”,固然是养气功六字诀养生法的进步、提高与发展,但在马老逝世前只是在小范围内教练,并没有大面积推广、普及,(若不是马老的仙逝及当初气功大环境的改变,推广、普及应该会是相当快的,因为那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熟骨干与相当好的群众基础以及良好的社会影响)蓬蒿人认为“新版”对于原来习练过老版“六字诀养生法”的人来说应该是水到渠成……】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昂的《医方集解》两书说的更为简明。主要是在呼气时分别用六个字疏通与调和相关脏腑的经络和气血,以达到健身的功效。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教练了上千人,证实这套功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对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肝炎、肠胃炎、气管炎、糖尿病、神经衰弱、骨质增生等慢性疾病,甚至对有的癌症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现将功法介绍如下: 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颈直,虚腋,沉肩坠肘,含胸抜背,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膝微屈,呼吸自然平稳(图1)。每变换一字都从预备式起。

呼吸法:腹式呼吸。呼气时,读字、收腹、提肛、缩肾,脚趾轻微抓地,重心在两脚跟;吸气时,两唇轻闭,舌舐上颚,用鼻自然吸气,腹部隆起。此为“踵息法”。六个字都用此法呼吸。 调息: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吸气时,两臂从前方抬起,手心向下(图2);待平举时,翻掌,手心向上,向胸部划弧,同时开始呼气,两手向腹部顺气(图3)。恢复预备式。 下面分别叙述六个字: 发音:“嘘”。xu读需(注一) 口型:两唇微合,,舌尖向前伸而两边向中间微卷(图4). 动作:两手重叠(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同志相反,下同)。内外劳宫穴相对,以鱼际穴压住肚脐,劳宫穴对丹田。呼气时读“嘘”字,两眼尽力睁大并内视肝区。呼气尽后吸气。做六次(图5)。 经络循行(注2):呼气时,以意领气,肝经之脉气由足大趾外侧大敦穴上行,环绕阴器,经小腹,络胆入肺,上喉咙、眼前额,到百会,沿肺经下行到拇指内侧少商穴。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只是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那么简单。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本版将开辟专栏重点将先秦以来一些著名养生专家、中医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与养生观点予以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道德经》涉及养生主要有: 一、顺乎自然,祛病延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二、少私寡欲,怡淡为上。老子要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三、静气致柔,以静为正。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 气功基础。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道教养生长生久安 *导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 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 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 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 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

*一、非凡的养生理念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

怎样练好六字诀养生法

怎样练好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千古流传的一套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气功功法,是马礼堂养气功的基本功法之一。 该功法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易学易练,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故而倍受广大气功爱好者的喜爱。由于有些自学者对六字诀养生法的文字说明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影响到练功效果,所以我今就自幼追随伯祖父马礼堂大师之所学,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功练功之实践,对如何练好六字诀,进一步提高练功效果,作一简述,以期能对广大养气功爱好者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首先,练功者要做好六字诀的预备式,即松静站立。在松静站立的过程中,要做到身心的彻底放松,或意守下丹田,或数息,使精神内守,神不外弛,静如木雕泥塑。身体所有关节、肌肉由上而下,彻底放松,松如肉之欲坠,以利于气血运行。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松静站立的时间. 第二,六字诀养生法为吐纳法,通过吐故纳新,以改善机体的生理机能,练功地点宜选在空气清新之处。吐气要轻,不努力,不憋气,吐尽为止,吸气要微微绵绵,将清气自然吸入,要顺其自然,不可过度过快呼吸。每读字吐纳一次,可以稍停片刻,再做下一次吐纳。 第三,六字诀养生法是通过念嘘、呵、呼、口四、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和口型来调理人体的五脏六腑。所以,发音和口型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到练功效果的。发音要轻,在保持每个字的口型准确无误的前提下,面部肌肉要尽量的放松。有的学员由于对此掌握不好,发音过于强烈,吐气时面部肌肉过于紧张,致使练功过程中口干舌燥,影响到练功效果。 第四,肢体的导引动作需要在周身彻底放松的状态下进行,不僵硬,不做作,导引动作要与配合一致,一呼一吸完成一个动作,做到气尽而式成,动作的快慢受呼吸节律的支配。收腹提肛动作也要轻微,不可过于努力,不要收上腹部,要收小腹、提会阴。如果收腹提肛过于用力或收上腹部,容易造成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 第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练功者要做到孟子所讲的“求放心”,“不动心”,“勿助长”。“求放心”是指练功时心静如水,万籁具静,大脑清空。“不动心”是指练功过程中不可急躁,心神要安静。“勿助长”是指练功者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只注重于练功,不刻意地追求功效和身体的各种反应,以免造成揠苗助长之不良后果。也就是只管练功,不管是否成功,随着功夫的长进,水到渠成,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总之,保持松静自然,是练好六字诀的宗旨。松是指周身、肢体的放松;静是指心静,大脑清空,心无外扰,只想练功;自然就是顺应自身生理规律之自然,不强求,不做作。练功者要使松静自然这一宗旨贯穿于六字诀的预备式、发音、口型、呼吸吐纳、动作导引、收腹提肛等整个功法过程中。练功者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适宜的练功方法,身强体壮者每次练功时间可以适当的长一点,体弱者每次练功时间可以短一些,卧床者也可以坐着或躺着练习,必要时也可以将六字诀分段练习。(马孟昌)

太极拳呼吸六字诀

太极拳呼吸六字诀 太极拳呼吸六字诀 太极拳养生具有很多优势,无论男女老少,练习太极拳都能各取所需,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的功效。 太极养生中说到腹式呼吸最好结合六字诀进行。其六个字为嘘、呵、呼、呬、吹、嘻。练六字诀养生功法可以调节人体五脏六腑的气机。六字诀功法本身就重在呼吸,如果把腹式呼吸方法与六字诀功法结合练习,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生书》中说: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定丝金肺气润,冬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犹胜保神丹。 太极拳是们博大精深的学问,通过学习太极拳不仅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修身养性,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其一,念六字诀时喉咙不能发出声音,向外呼气时口形要按照其中某个字的读音形成不同的口形,使呼出的气体按照某个字的口形形成不同的气流,即气为音,意为声。 其二,要知道哪个字对应人体五脏六腑哪个部位,才能治病疗疾。(呬)字对应肺功能,属金;(吹)字对应肾脏,属水;(嘘)字对应肝功能,属木;(呵)字对应心,属火;(呼)字对应脾胃,属土;(嘻)字对应三焦。 其三,最好根据季节、时辰对应人体五脏的不同侧重训练。

比如说每季四个月,例如春季明目木扶肝,那前三个月就练养肝的明目的功法,第四个月也就是最后一个月要留出来练习养脾胃的功法。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要重视养脾胃,也叫做四时养胃,只有胃健康,才能达到延年益寿。 其四,根据自己的身体可一字一练,也可六个字一起练。要注意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金、水、木、火、土、三焦,即呬、吹、嘘、呵、呼、嘻,切忌不要颠倒顺序练习。 其五,腹式呼吸结合六字诀练习时,依旧要意守下丹田,意念为所练习的那个字。

李青云长生 256岁老人长寿秘诀

第一编 长生大道章 长生总诀 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曰降心,曰炼性,曰超界,曰敬信,曰断缘,曰收心,曰简事,曰真观,曰泰定。能解此十道,始足与言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与言长生。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打坐之道,形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若真打坐者,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能如此,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佛。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黑黑,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是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寻头觅尾,或静中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至于炼性,如理瑶琴,促则弦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调矣。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卷;钢铁得中,则剑利矣。其旨如此。炼真性者。宜深体而善解之也。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敬者道之根,主一无适之谓。信者决然无疑,真实不虚之谓也。能守敬信,即是圣贤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亲仁。”可见圣人亦从此下手。断缘者,断

尘缘也。尘缘不断,最足蔽心。万样聪明,皆为所蒙。凡人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于是乎耘耘扰扰,尘缘挠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此大忌也!古人曰:“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勿显德而露能,勿障己而抑人。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死老病之事,不系于心,则尘缘自断矣。”古之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则又进一层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净则生慧,动则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染污,不加洗濯。蒙蔽日深,离道愈远。若能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心与道合,名目归根。归根不离,名曰定静。归根定静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着,外亦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与时消息。此为上智。夫心犹眼也。纤尘入眼,眼常不安;小事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最深。宜随起随制,务令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无昼无夜,行住坐卧,应事接物,着意安之。心若得定,即须安养,勿令烦恼。少得安逸,渐渐驯狎,惟益清远。此收心之道也。简事者,即凡事不宜求过之谓也。如食中珍错,衣中绫罗,身中名位,财中金玉,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乱我心神者,宜远避之。简事之旨,如是而已。一寐一餐,损益寄之;一言一动,祸福随之。能先见者,始克防微杜渐,而消之于无形。然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亦虚怀受之,勿以妨心,生烦躁,自病其心。 最难除者,莫过于色欲。当知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一冰冷,何事不除?有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