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实验小学潘卫花

说课内容: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本单元学习了体积单位,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下节要学习的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首先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看作是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表对比,让学生填写他们各自的进率,以加深印象。

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说教学目标

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对旧知识

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学生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算理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分析、讨论、重点引导,借助课件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来理解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学法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计算、概括出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来龙去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一:自学环节:通过自学指导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和比较,同时借助于动画图,帮助学生认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突破难点,然后对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独立进行计算比较发现,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进而认识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算理。

二:检测环节:

当堂检测一:通过例3检测体积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

体积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互化的基础,对于体积的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方法;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主要是要知道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就能

够正确进行换算。

当堂检测二:通过例4使学生掌握实际应用题中的单位换算。

三:课堂小结.

1.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体积单位互化的方法: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

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四:当堂训练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例2、例3、例4及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 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人教版数学五下-《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中的《容积和容积单位》,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小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的第5个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意图就是让学生用体积的知识学习容积的知识,因为学生会混淆体积就是容积,容积就是体积。在升与毫升的体验比较肤浅,认识也模糊;为了进一步学习容积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 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寻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同时也多次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过程,在操作中感知1升、1毫升的大小和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并掌握容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容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2、会计算容积。

四、说教法 为了使课堂的主人能活跃起来,我用了自主探究式发现问题、谈论交流和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学法: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尝试、观察、讨论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找学生背出它们的体积公式,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2道单位换算题,其目的在于,巩固复习换算单位的方法,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做铺垫。 第二环节是新授。 第一步,先通过实际中的木盒能装东西,引出“容器”概念,在让学生们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都是容器。 第二步,出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多次强调了,只有容器才有容积,例如“电视机”它有容积吗?学生们能清楚的回答问题,也能理解哪些物体是有容积的。 第三步,说明,容积就是容纳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第四步,出示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特殊情况下,会用L和mL。在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标有升和毫升的字样,从中也无形中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学生动手实践,探究2升水倒入量杯中,会有多少毫升。我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教学设计

《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公开课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小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rogress Rate among Volume Unit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学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一: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学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主要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得出的。本节课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我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在单位间进率换算的教学环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算。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

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接着,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在练一练处理中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二: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doc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一:总体说明:《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说教材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

体积单位、课件。三:教学策略: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 积。”{板书}生齐读。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情景导入 1、 教师提问: 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米?→? 10分米?→?10 厘米 练习:4米=( )分米=( )厘米 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10平方分米?→?10 平方厘米 练习: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通过“老虎和狐狸分蛋糕”的故事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问:(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⒉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因为1dm=10cm ,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dm ×1dm ×1dm =13dm 10cm ×10cm ×10cm =10003cm 方法二:如果把棱长1dm 看作是棱长10cm ,那可以切成1000块13cm 的小正方形。 板书:13dm =10003cm 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3m 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 体积和体积单位 ︳西师大新课标(2014秋)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我叫杨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积和体积单位》。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比较生疏,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要加强学生体积概念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1. 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 初步掌握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四.说教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建立体积概念 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突出重点。 1.故事开课,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乌鸦喝水,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初步理解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分小组做实验,实验一: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这时第一个杯子装不下第二个杯子的水,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板书:空间 这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大,有的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700厘米=()分米=()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第二是单位之间的转化。第三部分是实际应用。由于学生已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单位之间的化聚法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能够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会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入 【设计意图:趣味形象的画面寓含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知学习的渴求。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操作演示,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探究新知并及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充分重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掌握类推的学习方法,并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 二、实践巩固,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体积单位的转化虽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但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强化数学文本阅读提高教学效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设计 红星小学代继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难点: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阅读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阅读: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2)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4.引入新课: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二、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阅读: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阅读,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

体积和体积单位 说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它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8~40页的内容。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3.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等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而活动无疑是这个过程的再现。大量的活动又为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提供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概况的能力,扩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方法选定 体积和体积单位属于概念教学,要展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虽然前面已经学过了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但是由面积概念过度到体积概念,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知识跨度大,难度高,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这部分教学要加强对体积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本节课我首先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通过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生活应用等体验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本节课我是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的: (一)、认识体积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小故事导入。让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 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说课稿

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具准备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13《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体积单位的换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体积单位的换算》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50-51页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利用表格将学过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通过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大胆猜测,并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过程与方法:掌握体积单位间得进率,理解并掌握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的互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积的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互换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本节课教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讲练结合。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来了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分别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目的在于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然后问,同学们,小兔分的蛋糕真的比小猴的大吗?要知道哪一块大?应该计算它们的什么? (学生会回答计算它们的体积进行比较)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学例 教师课件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情景导入 1、 教师提问: 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米?→? 10分米?→?10 厘米 练习:4米=( )分米=( )厘米 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10平方分米?→?10平方厘米 练习: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通过“老虎和狐狸分蛋糕”的故事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问:(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⒉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因为1dm=10cm ,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dm ×1dm ×1dm =13dm 10cm ×10cm ×10cm =10003cm 方法二:如果把棱长1dm 看作是棱长10cm ,那可以切成1000块13cm 的小正方形。 板书:13dm =10003cm 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3 m 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3m =10003dm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文稿

————————————————————————————————作者:————————————————————————————————日期: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4、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700厘米=()分米=()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三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教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250px)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250px,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25px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2500px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25000px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25000px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五年级:栗森波 今天教学的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内容很简单,学生基本能在当堂掌握。但在整堂课上,感觉自己还有一些地方教学的不到位,学生对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更多的是数据上的认识,缺少直观形象的对比,在得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后,我应该让学生进行实物图形的比较,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教具,课上我就直接让学生看挂图来进行对比计算,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1000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虽也掌握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但掌握地不够深刻,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更是停留在表面上。在课后,为了弥补课上的不足,我让学生围绕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分别解释了为什么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在解释中,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体积单位间的不同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三种单位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探索推算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重点之二便是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在练习题中除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外,还增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对比练习,加深理解对这两种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是另人满意的,我没有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记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而是让学生用箭头表示,箭头从高的单位指向低的单位,箭头往右乘进率(即小数点向右移动),箭头往左除以进率(即小数点向左移动),虽然这种方法也有点程序化,但它简单易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学生完全熟练之后,可以省略箭头,但任何这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来帮助思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体积单位及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说课稿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体积单位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积单位》 说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 《体积单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本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水平有限,教学要更加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本节课将采用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形象,深刻地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说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体积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学具以及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体教具。 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1、我发现好多同学都长高了,有的都比老师高了,找个同学来和老师比比高低吧!测量身高时要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