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送》名师教案设计大赛特等奖

《目送》名师教案设计大赛特等奖

《目送》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想:

《目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散文。文章通过作者龙应台对儿子与父亲的几次目送,表达了作者目送儿子成长和父亲老去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的落寞与无奈,同时也引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种思考和感慨,除了表现在文章所描写的几次目送中,更体现在文章中重复出现的两段话中。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散文这一题材和亲情话题已不陌生,并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品味语言的能力,因此理解《目送》这篇课文内容和初步了解作者的目送的落寞并非难事,但要真正地体会文章重复出现的作者的感悟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理解课文重复出现的两段话必然成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以目送的几件事、文章的语言和本文特殊的写法和结构为基础来突破重难点则是本设计的大体思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章中的几次“目送”。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段细读文本,把教师讲授、问

答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领悟本文并列对称的

独特结构和写法,感受作者的深情。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合作探究作者的几次“目送”,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思。

三、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一和教学目标二。

四、、

五、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三。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问答法等。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黑板等。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目送”这两个字的时候首先会想

到什么

(分别、离别、送别等。板书:目送)

2、出示龙应台女士对“目送”两个字的理解:有好多方式可以送别:喝

一杯酒,可以送别;折一段杨柳,可以送别。但是,有一种送别,你连话都说不出,只能够用沉默,用眼睛。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快速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目送的情景:

母亲三次目送儿子:

(1)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在操场上目送他去教室;

(2)华安去美国作交换生,我目送他通过机场安检;

(3)华安上大学,我从高楼上目送他上公交车;

女儿三次目送父亲:

(1)父亲送我去大学,我目送父亲驾车离开;

(2)我去医院看父亲,离开前目送父亲回病房;

(3)火葬场里,我目送父亲的棺木。

2、通过六次目送,作者非常细腻地刻画出了自己对亲情以及对人生的感

悟,这个感悟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3、请反复朗读作者感悟的这段文字,说说这段话中你认为的关键词是什

(“目送”、“渐行渐远”、“不必追”)

]

(三)细读课文,分析语言:

1、细读课文,说说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目送着儿子和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

预设:作者目送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1)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紧密联系在一起。)

(2)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隔空交会”既是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又预示着离别,作者对儿子无奈的放手。)

(3)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贴住了孩子的胸,听到的却不是儿子心的跳动,而是如同抱着长颈鹿的脚一般。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更加体现出母子之间已经出现的隔阂。)

(4)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儿子急于登机的心情,与前面母亲的牵挂不舍恰恰形成了反差。)

<

(5)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持久跟进的目光写满了不舍的依恋,而儿子连头也不回,一次都没有,这里有着母亲内心的失落。)

(6)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儿子与母亲的隔阂,紧闭的门也断了母亲与儿子的内心的交流。)(7)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母亲走不进儿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

(1)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送儿子上学的不舍与失落,和父亲送“我”的放手离开进行对比,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中“逝”与“别”的思考,同时反映了父亲对女儿的一种爱。)

(2)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父亲老了,病重的父亲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变得衰弱,变得沉默,父女间就仿佛是背向而行的路人,渐行渐远。)

(3)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父亲离开了,这里的“抽屉”,也表现了随着父亲的离世,将我与父亲的联系就此关闭,切断,永远的隔绝。)

,

2、再次阅读课文,试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作者“目送”儿子成长与父亲老去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的情感的词语。

(失落、落寞、无奈、痛苦等)

3、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预设依据:

(1)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儿子离去,急于登机的心情,一次也没回头看过母亲,分明地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失落。)

(2)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空荡荡的街,邮筒本是人与人相互联系的,而作者母子俩却充满了隔阂。)"

(3) 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作者看着父亲背影久久没有离开,站在皮箱旁的落寞。)

(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父亲病重,而自己不能时时陪伴左右,而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离的无奈。)

4、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寥寥几笔,便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心情。请选择一个例子,作简要赏析。

预设:(1)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

头发。(拳头大小的果子缀满枝头,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

越出了树篱,这是收获的季节,也预示着此刻孩子幼儿园毕业

步入小学的开始。)

(2)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空荡荡的街如同空荡荡的心情,空荡

荡的街里立着的这一只邮箱,是母亲进不去孩子世界的落寞。)(3)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斜风细雨烘托出了

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的凝望,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

和失去父亲的痛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直接的抒情,可是,在作者的文字背后,我们却发现她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情景都在抒情,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

无声胜有声。

(四)情感分析,突破难点:

1、说说六次目送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次,请结合具体的语句、细节说说理由(小组讨论,大胆谈出自己品读的感受。)

2、文中第九段与第十六段的文字一字未动地重复,作者为什么要发出两次这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重复的出现,既强化了主旨,又强调了作者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同时,也是这段话将三代人合成了生命的整体,“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意味着”呈现了作者情感的递进和转化,强化了面对生离死别的“不必追”。)3、面对儿子长大和父亲老去的背影渐行渐远,作者为什么在经过了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后,发出了“不必追”的感悟,是追不上,还是无法追、不能追

(追不上: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完美的相守也有分离的一天。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规律,我们无法控制,所以追不上。

无法追、不能追:孩子终究会长大,终究要学会独立成长。老人终究会离开,归于尘土。我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的缘分,追不上,留不住,只能学会珍惜。)

4、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母亲的落寞,你会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面对女儿的落寞,你又会对你的女儿说什么。请看黑板。

作为儿子,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不必追。。。”

作为父亲,我想对女儿说:“女儿,不必追。。。”

小结:从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起,父母就应该习惯一次次面对孩子的背影,目送着孩子一步步探索着未知,一次次尝试着人生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即使有再多的不舍。正如龙应台的一句话:“父母应该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如果你硬要他转过身来面对你,他就注定要背对着未来。”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前途无量的未来,当目送孩子远去,却还是希望孩子转过身,这一如此简单的动作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个期待、一个盼望,但龙应台深知“不必追”包含的“无法追”“不能追”深意。生命的脚步匆匆,永远无法挽留,遗憾和不舍都是生命的过程,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珍惜与父母在今生相遇的缘分,懂得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牵挂,懂得回报父母的这份无私的爱,便已足够!不必追!

九、作业布置:

(一)“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结合文章第九和第十六自然段的内容,结合本课的课堂学习,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谈谈你的感悟。

(二)课外阅读龙应台女士的其他作品。

九、板书设计

!

目送

龙应台

儿子

作者渐行渐远不必追

(目送)(落寞、无奈) (珍惜)

父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