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这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是通过科学方法,从客观世界中找出规律性知识。高中生物教材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地呈现出科学知识的不多。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中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个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好机会。因此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的要求。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并没有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概念相联系,属于个体层次生命系统调节的内容,但是生物体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适应的反应。在绪论中已经提到“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课是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人教版)第四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部分,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课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了“植物的激素调节”,并以向光性与向重力性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把知识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并阐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接着重点介绍了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经过50多年的时间,逐步发现了生长素。通过学习,通过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第八章中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对学生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身边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通过体验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和实验方法,概述出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关键实验和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思路、方法及原因。

2、能力目标

(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的发现实验,让学生学会对生命的现象进行思考。

(2)通过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学会假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通过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让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利用目前科学家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启发学生明白科学永无止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更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好材料。

2、教学难点: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2)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

该课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都较多,且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高二学生尚未进行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缺乏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如胚芽鞘、锡纸、琼脂、云母等)缺乏感性认识。

三、学情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等。

2、学习障碍:对于我校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弱,对于实验设计的思路和严密性都很欠缺,而该课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侧重于训练学生从已知知识和具体的实验中,抽象并归纳出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这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是小班化教学,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较浓,讨论的积极性比较高,愿意参与。只要教师由易到难,做好预习等工作,并充分引导、激发,学生会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中收获掌握知识。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根据科学研究的线索,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验设计中。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而且尽量从学生的观点中发现闪光点,不失时机的表扬鼓励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3、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探索,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

起来。

五、教具准备

1、课件制作:制作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幻灯片,思考问题和练习的课件。

2、阅读材料:胚芽鞘、琼脂、锡纸、云母。(让学生随堂阅读。)

3、琼脂平板的实物。

六、对教材的再处理

1、这是《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教材以总述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形式,再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激素的调节”,这样呈现内容对于我校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我设计第一课时不涉及“动物激素”,以日常的现象如植物向光性,引出植物的向性运动,以为什么表现出向性运动引出生长素的发现。再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在学习其它几种也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的基础上,再分析归纳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特点。

2、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已对科学家的实验按时间顺序进行了叙述,为增强实验的严密性,在达尔文的实验中补充在黑暗环境下,胚芽鞘直立生长的实验结果。中间省略了一些实验(包括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准备在作业中补充缺的实验。这部分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而不是要记住这段历史,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会实验的思维方式。

七、教学过程

针对为什么要去掉胚芽鞘尖端,为什么要通

过琼脂块?为什么要设空白琼脂块对照,请同学

们分析说原因。

、⑥⑦对照又能说明什么?

八、反馈练习

(1)基础训练:

①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_______;

②生长素产生于胚芽鞘的_______;

③胚芽鞘的弯曲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思考:下列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都是左侧单侧光照射)

九、学习评价表

1、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向光性的产生的原因了解吗?

2、生长素的发现史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

3、你知道实验设计有哪些原则?

4、你能否较好的综合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十、课后反思

从课堂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表反馈的信息看,整堂课内容紧凑,教学设计思想基本体现,分析推理层层推进,师生关系融洽,具体反思如下:

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本课以学生日常见到的现象进行思考,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到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各种问题的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拓展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并把大的问题分化为一个一个小问题,从易到难,使学生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这个过程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广、思维敏捷。不但要有预见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由讨论和思考得到,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但这个过程中我不是一味的追求课堂的热闹,反而多次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我觉得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应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培养学生间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3、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重现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由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但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的度。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①定义②意义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实验

2、温特的实验

3、郭葛:生长素本质为吲哚乙酸

三、向光性的原因

外因:单侧光

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附表1 教学过程流程图

附表2 教学目标说明

《植物的激素调节》目标设计专项说明

一、目标陈述

本课采用Flash、多媒体、实物等手段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形象化、直观化,并层层设问,以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为线索,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将知识环环相扣,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加以练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

二、目标设计的依据

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问题从学生日常所看到的现象出发,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设计实验,并与科学家的实验思维做对比。这一部分内容,是较完整的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很好机会。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和生长素的作用的基础。因此,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启发学生对日常的生命现象思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目标达成

1、多媒体展示日常所见到的现象,提出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向光性的问题。

2、围绕问题,设计实验,并介绍实验所用材料。

3、分析达尔文、温特的实验,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验结果的思考和大胆假设。

4、总结其中的知识点,并回答植物为什么表现出向光性。

5、针对所讲知识,设计习题。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日常所观察到的现象出发,引起学生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研究并不是很神秘,而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并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通过提问、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成功喜悦,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的科学素质的目标。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引导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和作图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四个新的方位词,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位置中角度的测量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可以用数对确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2. 出示索马里海盗抢劫中国货轮的相关新闻视频。 谈话:听说过索马里海盗吗?他们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船只的犯罪者。在去年的11月,我国的一艘货轮就不幸被他们劫持,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具体看看事发地的位置。 3.学生根据图示描述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东北方向。 4.引发冲突:看来,用我们原来的方位知识:光说一个东北方向,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那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还需要说清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提炼建模。 1.小组交流:尝试寻找确定位置所需的条件,并尝试用这些条件再次描述事发地的位置。

2.明确确定位置的几要素。 〔1〕出示正确描述事发地位置的方法: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东30胺较?000千米处。 〔2〕借助手势理解〝北偏东〞方向:从正北慢慢偏向正西方向,这个区域就是北偏东。 〔3〕交流:北偏东30埃闶窃趺蠢斫獾模?北偏东30胺较颍瞧 肽母龇较虻?0埃?/P> 〔4〕追问:如果只说在北偏东30度方向,能确定事发地的位置吗?〔明确:说清了方向,只能确定事发地在这样一条射线上,要精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还需要距离。〕 〔5〕小结:要精确地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必须说清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3.认识〝北偏西〞、〝南偏西〞、〝南偏北〞。 〔1〕借助手势帮助理解〝北偏西〞、〝南偏西〞、〝南偏东〞三个方向。 〔2〕介绍为什么通常会说〝北偏东〞而不是〝东偏北〞,强调以南北为基准。 4.练一练。 〔1〕要求学生完整地说说俄罗斯护航舰队的具体位置。〔俄罗斯护航舰队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西55胺较?000千米处。〕 〔2〕进一步明确:北偏东30啊⒈逼?5岸际且哉狈较蛭嫉摹? /P> 5.小结: 〔1〕回顾刚才两个位置的确定,我们发现,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几个要素? 〔2〕只说在〝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面〞上,角度确定的是这样一条〝线〞,只有再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的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 这就是从〝面〞到〝线〞再到〝点〞的精确确定位置的方法。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春酒》教学设计

《春酒》教学设计 一、导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来说,令她念念不忘的就是童年那一杯充满家乡味儿的春酒。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品味台湾作家琦君的家乡一一浙江温州,那杯浓浓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1、请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地朗读一遍,然后给春酒取一个合适的名字。(生自由读课文) 2、哪位同学给"春酒"取一个名字? ?可以把"春酒"取名为"乡情酒"(因为作者在家里过年的时候,那幅画面是十分温馨的,而长大之后,她十分思念当初那种乡情,所以我认为可以用"乡情酒"。) ?可以把"春酒"取名为"思乡酒"(因为我觉得这杯酒包含着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我觉得在这里,作者是借思念春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可以把这杯酒取名为暖心酒。(因为我觉得作者每次回想到这杯酒香的时候,眼前都是非常美丽的画面和很美好的场景,仿佛又回到了那美好的回忆。 ?可以把这杯酒取名为"快乐酒"。(每当作者想到这杯酒的时候,就想到自己的童年的快乐、美好。) 3、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这几位同学所取的酒名,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情感基调,无论是思乡回想起的那份快乐也好,那份浓浓的情感也好,这种情感的基调就是作者对故乡的那份什么呀?(思念) 4、所以这是一杯思乡酒。(板书:思乡酒) 5、那么在这杯思乡酒里面,包含着作者哪些美好的回忆呢? (童年喝春酒的快乐。和家乡的人一起喝会酒时的喜悦。和乡邻们喝会酒的那种满足感。 喝八宝酒时的愉悦。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思念。) 6、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讲述中其实这一杯思乡酒,这种充满美好的回忆,都是同我的童年、母亲和乡邻们连在一起的。(板书:童年母亲乡邻)。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在这些回忆中,你对哪一部分的回忆印象特别深刻?(童年的时候。作者对她母亲的怀念。作者和乡邻们一起喝会酒的那种感情。) 2、你觉得文章当中,尤其是写童年生活的哪一个细节让你感觉特别有趣,特别有意思? 生: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它写出了小花猫喝完春酒以后的神态、动作,一个"舔"字,说明春酒非常的甜,让小花猫不停地舔嘴巴。作者把小花猫比喻成一个"酒仙",感觉出来非常的有意思。 "呼呼”这个词语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写出小花猫非常憨厚可爱的样子。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大包回家。"我觉得这里写的很有趣,它说明我童年时代是很调皮的,贪吃贪玩的。(作者说"跟蜜蜂"似的。我觉得这个比喻不好。如果我把它改为"肚子吃的鼓鼓的,跟皮球、跟企 鹅不是更能突出这个"鼓"更可爱吗?) 生:我觉得用蜜蜂很恰当,因为采蜜通过努力才会有收获,这里通过比喻写出了她喝春酒回来有收获的样子,所以她很满足当时的情景,觉得自己像蜜蜂一样。

教学设计比赛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学设计(活动课) 第一单元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 珠海市第九中学吴坚明 一、设计目的: 本单元由于是九年级思品课的开章,本人既教思想品德课又兼任班主任,该班也是一个新组建的班级;设计本主题探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既感受到压力,同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已经承担了不少责任,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这些行为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被动的。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从而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活动课案例: 第二课第一框题《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一)设计理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等问题。通过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安排学生上去亲身体验、体会等来实现。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理念,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知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和提高正确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能力;收集关爱集体的相关材料,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协作能力的竞争,是快速灵活的反应机制的竞争,是高效率的运作体系的机关内政。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那种不屑与同伴合作,只关注个人的成功,忘却团队精神的人似乎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因此,本活动就是要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树立责任意识;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三)重难点: 1、重点:集体利益宇个人利益的关系;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应该如何关爱集体。 2、难点: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 (四)课前准备: 1、准备比较结实的绳子约20条,每条大约1米长,质地要柔软,便于捆绑。 2、找一块面积较大的空旷地带,比如操场、篮球场等。 3、每12人左右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苏州园林》区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特等奖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肇庆市第一中学陈焜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整体感知课文;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二)教学重点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及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阅读说明文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欣赏苏州园林图片,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标注并识记文中生字词,标好段序。 2. 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把握大意 1、速读课文,划出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的关键的语句。(中心句、总说句、结论句,尤其是段首句) 2、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2-9自然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后,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六、比较阅读,能力迁移 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速读新课程p41《北京园林》一文,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完成填空。 七、学习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阅读方法: 中国园林之美:…… 八、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苏州园林之美还有哪些呢? 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大家设计: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 九、作业布置 请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肇庆一处景点(七星岩或鼎湖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200字。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方案比赛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 概念。 (2)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 (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Ppt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3个小球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大赛活动方案

教学设计大赛活动方案 根据学校学年初的工作安排,一年内在教师中开展“一赛一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质课评选)活动,现将“泸县四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方案”拟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为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培养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认识,为全校教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相互切磋、共同发展的舞台,经研究,学校决定于12月12日起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二、组织机构(1)领导小组组长:晏文斗(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副组长:宋泽华(学校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成员:李光洲(学校党总支副书记)俞洋(学校副校长)(2)学校评审组组长:宋泽华((学校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副组长:徐大荣(学校教科处主任)罗云钦(学校教务处主任)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3)各学科评委组组长:教研组长成员:备课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3-5人组成。 三、参赛对象全校在职在岗教师。 四、竞赛内容教学设计五、具体实施安排 1.比赛方式: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提供的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要求(由教研组确定),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具体组织由各学科教研组进行,可运用教研活动的时间进行。 2.比赛时间:90分钟。 3.比赛要求:设计必须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并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中主要突出对教材的科学处理,重难点的突破,师生活动安排,知识落实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不必太繁琐。教师可以带教案以外的参考资料。

4.各教研组先密封竞赛材料,再按评分表的项目进行评审。务必在12月25日前将结果上报教科处。 六、奖项设置及奖励 1.奖项设置各教研组按参赛人数的10%、20%、30%、40%设置一、二、三等奖和参与奖。 2.奖励对获等级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对获参与奖者只发资金。 七、注意事项未尽事宜,大赛领导组补充与解释。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学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习了图形的两种变换——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将来进一步研究图形全等及其有关性质的基础.本节通过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图形旋转现象,给出图形旋转的大致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形辨析能力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1.观察实例(课件展示). ①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3点20分,分针、时针各转动了多少度? ②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 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教师应关注:(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在学生发现实例现象的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 归纳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

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设计意图:在普通、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定理,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较快进入学习角色,避免了由于数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在活动1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可感受到数学可以是具体、生动的。) 2.巩固练习 ①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传送带的移动;方向盘的转动;水龙头的转动;钟摆的运动;荡秋千运动. ②教材第56页练习1、2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巩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从而内化旋转的定义,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从时针的旋转到三角形的旋转) 2.请大家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 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BC),然后围绕O 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 ′B ′C ′),移开硬纸板.(教科书图2 3.1-3) 问题:(1)线段OA 与线段OA ′间有什么关系? (2)∠AOA ′与∠BOB ′间有什么关系? (3)ΔABC 与ΔA ′B ′C ′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实验,,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方向进行度量、分析、归纳、抽象出图形旋转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归纳: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这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例题讲解,新知应用 A'

教学设计比赛方案

教师教学设计大奖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特举办教师教学设计大奖赛活动。 二、参评人员 全体任课教师 三、比赛程序、要求: (一)比赛程序 1、3月28日—4月6日全体教师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准备设计。 2、4月10日前将教学设计交到教导处。 (二)比赛要求 1、使用所教年级的教材内容,按1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2、参评教学设计必须以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学问题,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参评教学设计应有完整教学过程。 4、教学设计采用手写稿 5、对教学设计环节的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重点体现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小学、高中相关知识的前后联系。 (3)、学情分析:重点体现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学习 态度,分析学生学习课本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方法。 (4)、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制订)。目标的设置应当从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5)、教学重点、难点: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重点、难点和关键,优化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法的优化组合,同时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雨的四季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3雨的四季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能力目标,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第1课时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重点) 3.赏析本文的语言。(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写春雨;第三自然段:写夏雨;第四自然段:写秋雨;第五自然段:写冬雨;第六、七两个自然段: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喜雨;第二部分:(2—5)绘雨;第三部分:(6—7)赞雨。 目标导学二:把握雨的特点 1.思考并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端庄、沉静)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明确:①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3.如果把“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 明确: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4.作者在描绘四季的雨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2)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

《奇妙的建筑》教学设计大赛教案

第18课《奇妙的建筑》教学设计 ——岭南版小学第五册第18课 一、理论依据: 课标要求:新的美术教育理念更注重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核心要求,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核心素养:为达到此基本的美术素养核心要求,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出示玉米棒、贝壳或仙人球等实物,提出兴趣点:世界上有些非常著名的建筑还是模仿他们的样子设计出来的呢!整节课都串联在这一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也培养学生互助、勇于探索的情感。 2、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探索学习的机制。把学生带入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积极帮助学生体验感受,用提示、启发等方法去开拓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由他们自己去做广泛的探索和尝试。 3、运用课件,欣赏名家作品,观摩世界各地各种奇妙建筑。

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欲望。 4、展示所有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并让让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能力。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又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使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材分析: 本课《奇妙的建筑》是属于本册第六单元“建筑的童话”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人与建筑”为主题的课程,课程的主题与第一单元“漫步建筑世界”相似。《奇妙的建筑》是第五单元“大自然的奥秘”最后两课基础上的延伸。我在教学设计中把本课与第一单元作统整,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来教学。本课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构体现了“仿生学科”的理念。在建筑上,人们利用生物界丰富的形状和精巧的机能,设计出奇特而美妙的建筑,这是一门集生物学、生理学、数学、技术科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仿生学科”,我在中年级的学习中从“美术、科技”的视点引入该知识还是很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平面表达,立体造型作为课外拓展。 具体编排如下: 1、巧设教学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将准备的玉米棒、贝壳或仙人球实物带入课堂,然后开始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配套K12】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单位:牛庄中心校授课人:郭啸天时间: 第 1 页共 4 页 《散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理解深刻的文意美读精妙的词句品味诗意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一、情境导入 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 二、学习指导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2、按照以下学习指导,开始自学吧! 三、展示交流 1、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站在读懂课文的角度说说理。 3、这些标题都是可以的。不过,老师认为还是“散步”

好。谁来帮老师说说理?★4、这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两对母子。多么可爱! 喜欢这个小孩的请举手。 5、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什么呢? 6、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生:“前面也是,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7、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对孩子最大的赏识就是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遍。 8、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来 9、来,同学们,一起朗读这句话,读出孩子的个性来。★10、你认为“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1、表现在哪里呢? 12、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 13、妻子为什么在外总是听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面子。14、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有别! 15、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 ★16、喜欢母亲的举手? 17、你为什么喜欢母亲? 18、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很听她的话一样。” 19、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 第 2 页共 4 页 心声。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 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这课教学 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是通过科学方法,从客观世界中找出规律性 知识。高中生物教材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地呈现出科学知识的不多。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中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 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个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好机会。因此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方法, 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的要求。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并没有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概念相联系,属于个体 层次生命系统调节的内容,但是生物体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 适应的反应。在绪论中已经提到“能够适应环境” 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 环境 ?”,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课是高中生物第一册 ( 必修 ) (人教版)第四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 部分,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 的知识。 本课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了“植物的激素调节”,并以向光性与向重力性设问,引导学 生思考。把知识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并阐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接着重点 介绍了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经过50多年的时间,逐步发现了生长素。通过学习,通过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第八章中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 关,对学生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身边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通过体验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和实验方法,概述出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关键实验和 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思路、方法及原因。 2、能力目标 (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的发现实验,让学生学会对生命 的现象进行思考。

鱼我所欲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 市一等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这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是通过科学方法,从客观世界中找出规律性知识。高中生物教材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地呈现出科学知识的不多。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中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个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好机会。因此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的要求。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并没有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概念相联系,属于个体层次生命系统调节的内容,但是生物体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适应的反应。在绪论中已经提到“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 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课是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人教版)第四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部分,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课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了“植物的激素调节”,并以向光性与向重力性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把知识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并阐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接着重点介绍了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经过50多年的时间,逐步发现了生长素。通过学习,通过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第八章中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对学生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身边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Asking the Way 祁承辉)(上海市虹口区贝贝英语学校 I.Teaching Content Asking the Way A: Excuse me, sir.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Bihai Hotel, please? B: Sure. You can go there by bus. A: Is it a long way from here? B: No, it'll take you fifteen minutes. A: Which bus can I take? B: You can take a No. 2 bus. A: Where is the bus stop? B: Just go straight. Look, the bus is coming.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re welcome. I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T: Nice to meet you. My name is Bright. B-R-I-G-H-T. Shall we sing an English song named Bingo, and try. to change the' word Bingo with my name Bright? Step 2. Presentation 吠??涯渠睥栠牥?眠敨??牡楲敶?瑡琠敨愠物潰瑲??敨牡?潳敭湯?慳摩尠对不起(注).I really want to know their meanings in English. Could you help me? 注②(早晨好,)①.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匠?对不起?獩尠硅畣敳洠履愠摮尠早晨好 is Good morning. T: Thanks a lot. And now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city? I want to travel in this city, but I don't know where I should go. S1: Bai Lian Dong Park. S2: Fisher Girl. S3: Jiuzhou Town. T: Good. But I want to find a hotel now.Please do me a favour. Can you tell me the names of some hotels in this city? S1: 2000 Hotel. S2: Yindu Hotel. S3: Bihai Hotel. (The teacher takes notes while the students are speaking.) Step 3. New structures learning T: They all sound very nice. But how can I get there, by bus or by bike? S: By bus. T: And how long will it take me to get there? Maybe fifteen minutes is enough.

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