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阳师范学院曲式分析复习题

洛阳师范学院曲式分析复习题

洛阳师范学院曲式分析复习题
洛阳师范学院曲式分析复习题

复习一

1.主题:主题是体现乐曲和乐曲中相对完整段落性格面貌的具有比较独立结构形式的乐

思。

2.主题的特征:

(1)单一材料构成(2)对比材料构成(3)一首乐曲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主题

3.整体与次级结构:

一首完整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该曲的整体结构,某一曲式内部细小结构单位称为次级结构。最小的整体结构为乐段,次级结构具有相对性。

4.收拢性和开放性结构:

曲式结构单位(整体结构和次级结构)在主调性的主功能上完全终止称为收拢性结构。

曲式结构单位(整体结构和次级结构)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称为开放性结构。

5.基本部分和从属部分:

担负揭示和展开主要主题的段落称为乐曲的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补充、结尾等结构称为从属部分。

6.调性布局:包含转调的乐曲的调性安排情况,称为调性布局。

7.调性布局的规律是:T-D-S-T。

复习二

1.一部曲式(乐段):

一部曲式表达一种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是完整曲式中的最小规模结构。

2.一部曲式(乐段)具有的结构特征:

①相当规模的结构。一般为8-16小节或4-8小节

② 2.明确的调性和稳定的和声终止

③ 3.鲜明而有独立性格的曲调

④ 4.完整的曲式结构功能(至少含有呈示和结束功能)

3.一部曲式(乐段)的内部结构:

一部曲式的内部结构包括乐句、乐节和乐汇。

乐句:一部曲式(乐段)内部可划分的最大组成单位称为乐句,乐段所包含的乐句数量不定,但以两句或四句较为常见。

乐节:是一部曲式(乐段)内部介于乐句与乐汇之间的结构段落。

乐汇:是一部曲式(乐段)内部可划分的最小组成单位。一般有两个以上的乐音结合成音组,通常包含一个节拍重音。

4.乐汇可能形成的不同组合类型:强弱型弱强型弱强弱型

5.一部曲式(乐段)内部结构划分的依据:

①片断终结处用的休止符。

②片断尾音历时较长,具有停顿感。

③同分异合原则。

④和声的因素。

⑤声乐曲中的歌词。

6.一部曲式(乐段)的基本分类:

①以乐句数量作为划分的依据

一句式、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及五句以上类、复乐段类

②依据材料:分为平行乐段与对比乐段。

③依据小节数:分为方整性乐段与非方整性乐段。

④依据调性:可分为单一调性乐段与转调乐段。

⑤依据终止和声:可分为开放性乐段与收拢性乐段。

复习三

1.二部曲式:由内容互不相容、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

2.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

是一个呈示性乐段,具有呈示性的陈述特征。

①采用单一主题的结构方式,体现出主题材料的重复性关系。

②常常具有方整性的结构规模,有助于建立对称感、平衡感。

③保持和声进行和调性结构的单纯性。

④规模一般不大,终止的类型也多为收拢性结构。

3.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

主要对比方式:主题材料进一步展开;和声和调性的对置;音乐织体、节奏以其和声的结构陈述方式的相异;体裁的不同;速度和节拍的变化。

中句的分类: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变化、发展、派生而形成的引伸型中句;用新材料写成的并置型中句。

4.二部曲式的分类:

二部曲式依据第二部分有无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材料,划分为再现二部曲式和无再现二部曲式。

1)再现二部曲式

①再现二部曲式第二部分的主题材料与呈示部形成对比-再现的结构关系。

②中句形成引伸或并置对比,再现句重复或变化重复呈示部的主题材料。

2)无再现二部曲式

①第二部分后半段的乐思延续对比中句发展,无重复或变化重复呈示部的主题材料。

②无再现二部曲式可分为引伸型与并置型。

复习四

1.三部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段落)按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

成的曲式。三部曲式必须体现三部性结构原则,即它的第三部分必须是呈示部的再现或变化再现。

2.三部曲式的呈示部:

①第一部分是呈示性的乐段,表现出呈示性陈述特点,以平行乐段最为常见,其重复结构有助于加深主题陈述的印象。

②调性方面可以是单一调性开放或收拢性结构,也可以是转调结构,调性选择的范围较二部曲式更广泛。

3.三部曲式的中部:

①中部的音乐陈述类型具有中间性的特性,有时也会表现出呈示性的特征,但都体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

②中部可以是一个常规的乐段,也可以是一个相当于乐段的结构,其规模一般不小于呈示部。

③其结束部分以主调属和声形成的属准备比较常见,有利于再现部在主调上的引入,加强与再现部的融合。

4.三部曲式的再现部:

①在整个曲式中起概括总结的作用,是对呈示部的主题的回归。可分为完全再现和变化再现。

②完全再现时,常用 D.C反复记号来省略;再现时某些方面所作的小的改动,仍归入此类再现。

③变化再现最常用的手法是变奏,结构上的变化常引入扩充,缩减的结构变化较少见。

5.三部曲式的分类:

三部曲式的分类取决于中部的写法。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引伸型三部曲式:又称单一主题发展的三部曲式。

基本特征:它的中部没有新主题的对比,而是以呈示部主题来加以展开。

②并置型三部曲式:又称为双主题三部曲式。

基本特征:以新主题材料与两端部分形成对比来写成的三部曲式,

③综合型三部曲式:

基本特征:中部兼用引伸和并置两种原则写成,明显分为两个层次,有两个片断构成,规模比常规的中段大一些。

曲式学试题标准答案

曲式学试题标准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而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2、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3、曲式的各组成部分中,担负着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称为曲式的(基本)部分。而在其之间或前后出现的段落,称为曲式的(从属)部分,其中包括(引子);(间奏)和(尾声)。 4、一个音乐段落,如果用它的主调性的和声来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相反,如果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称为(开放)性结构。 5、曲式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呼应原则)2.(对比原则)3.(起承转合原则)4.(三部性原则)5.(变奏原则)6.(并列原则)7.(分章组合原则)8.(回旋原则)9.(奏鸣原则)。 6、音乐的陈述类型,最概括可分为(稳定)的陈述类型与(非稳定)的陈述类型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展开)型与(过渡)型两种类型。 7、乐段的分类通常是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为依据;2.(以乐段内部乐句间的材料的不同组合关系)为依据;3.(以乐段外部的结构形态)为依据;4.(以和声调性的功能逻辑)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陈述功能)为依据;由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一段)曲式。

8、乐段内部结构可划分为(乐句);(乐节)及(乐汇)等结构部件。 9、三段式也称为(单三部)曲式,它依据中段的不同写法主要划分为(引申型);(并置型);(综合型)三种。 10、二段曲式也称为单二部曲式,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有再现的二段式的结构图式常见形式为(A(a+b)+B(c+a或b));没有再现的二段式的结构图式常见形式为(A(a+b)+B(c+d))。 11、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主要有(呈示型)和(展开型)两种类型。 12、奏鸣曲式的三个基本部分的表现意义分别是:1.矛盾的(发生)2.矛盾的(发展)3.矛盾的(解决)。 二、(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曲式学? 答:研究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的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调性布局的系统阐述,称之为曲式学。2、学习曲式学的意义? 答:其意义在于掌握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以及历史形成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各种曲式类型。 3、学习曲式学的目的? 答:其目的在于更深入的掌握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将所掌握的基本方法用于更为广泛的作品分析和音乐创作的实践中去。 4、什么是奏鸣曲式? 答:奏鸣曲式是一种具有明显的三部性和富于辨证性的结构,主要由呈示部、

《音乐分析与创作》综合复习题

《音乐分析与创作》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中段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中段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变化或展开的称为;中段是新材料的称为;中段兼用第一段材料的称为。 2、二部曲式(二段式),从主题材料在后端的出现或不出现情况,可分为和两类。 3、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中段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中段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变化或展开的称为引申型;中段是新材料的称为;中段兼用第一段材料的称为综合型。 4、二部曲式(二段式),从主题材料在后端的出现或不出现情况,可分为再现二段式和两类。 5、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二部曲式)。 6、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一般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基础上,表现单一的形象和性格。 7、音乐创作中,旋律展开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五种:即紧缩、、、、。 8、音乐创作中,旋律渲染的主要手法有重复、、、四种。 9、音乐创作中,旋律与和声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二是。 10、回旋曲式是一种主题反复出现,期间插入新材料的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反复出现的部分称为,各插入部分依次称为插部一、插部二等。 11、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结构规模的大小可分为两类:规模小且只有三个乐段构成的称为单三部曲式;规模大,三个组成部分(或至少其中一个部分)的结构为大于乐段的称为。 12、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一般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基础上,表现单一的形象和性格。 13、曲式发展的基本类型或基本结构原则主要有五种:即呼应、三部性、、变奏、回旋。 14、奏鸣曲式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即、展开部和再现部。 15、旋律的型态大体可分为直线型和两大类。 16、音乐创作中,节奏的组织形式大体有三种:一是相同节奏的重复;二是不同节奏的平行;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主讲教师:何家国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 64学时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110104003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09级本科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 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8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 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 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曲式:学生都学习过文章的分段方法,同样道理,音乐也是可以被分为一段一段的,文章中有一段,一句,半句,个别字,一首乐曲也是可以逐层细分结构的,只不过要用到一些曲式原则,并且掌握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乐曲结构的曲式分析。当然,曲式学的内容也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扩充我们的知识,做深一层的曲式学研究。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用乐曲自身的主要调性来完全终止既为收拢性结构,反之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为开放性结构。收拢性结构乐曲具有稳定,结束感较强特点,常常是这一结构单位的结束。而开放性结构则多为作曲家构思需要,为了求得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结构中间的衔接与融合。 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成为基本部分,而在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过渡、补充、结尾等段落成为曲式的从属部分。两者具有相对性,有时从属部分也具有独立性,也起到表现音乐的作用。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尾声部分。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1.第三章多声部音乐调性的识别与和声分析 本章考试内容是分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 包括:调性的识别、转调、离调、换调,副属和弦等内容。 声与作品分析基本要求 一、和声分析的次序 (一)分析全曲基本调式调性布局 (二)分析段落和声结构 (三)分析乐句和声结构 (四)分析转调与离调和声 二、和声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和声终止式 1.半终止 2.完全终止 (二)关注和声低音 和声的原位与转位 2.第四章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 (1)音乐材料陈述主要是:稳定性陈述与非稳定性陈述两种类型 (2)音乐的材料展开手段主要是: 1)变奏,织体变化、和声变化、旋律变奏、调式调性、速度、配器等。 2)延展,重复、模进、分裂、紧缩、扩大等。 3.第五章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音乐分析中曲式构成有两种原则

原则一: 原则二: (1)并列原则 (1)呼应原则 (2)再现原则 (2)三部性原则 (3)变奏原则 (3)起承转合原则 (4)回旋原则 (4)变奏原则 (5)奏鸣原则 (5)回旋原则本讲课主要采用第二种原则 4.第六章规范化曲式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本学期讲课至第六章第三节为止。 第一节一部曲式(一段式) 一、一部曲式定义 二、乐段分类 (乐段内部结构) (一) 单乐段 1. 一句类乐段 2. 二句类乐段 3. 三句类乐段 4. 四句类乐段 5. 五句类乐段 (二) 展开型乐段 (三) 平行复乐段 三、一部曲式的和声 (一) 和声结构的开放性 (二) 和声结构的收拢性 四、一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五、一部曲式的应用 提示:重点掌握复乐段 第二节单二部曲式(二段式) 一、定义:两个内容不同或相近的乐段,建立在对比与统一基础上,

曲式分析题目

填空 1. 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2.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3.构成曲式的最小结构单位是(乐段), 4.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不稳定功能或用转调来终止,则是(开放性结构)。以自身主功能完全终止,是收拢性结构。 5.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乐句可以分为乐节,乐汇,若干乐音 6.曲式发展的主要原则:呼应,变奏,起承转合,三部性,回旋。 7.音乐的陈述类型广义可以分为:稳定型陈述,非稳定型陈述。调式布局公式为;T-D-S-T 8. 名词解释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起承转合原则 起承转合原则也是由呼应原则衍生出来的,有时与三部性原则相综合: 起、承、转、合这四个阶段,在结构上具有不同的功能: 起部——乐思的最初呈示; 承部——起部的重复或引伸,巩固起部陈述的内容; 转部——引入新材料或展开起承部分所陈述的内容,与起承部分形成对比; 合部——向起承部分的内容回归,有时有明显的再现因素,具有结束、总结的功能。 三、简答题 四、 1.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表现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 (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虽也可能包含离调或转调,但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确立为中心。 (3)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2.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具有一定的布局格式,这个布局格式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具有一定的布局格式,这个布局格式主要指的是:乐段的和声的布局格式,显示出欧洲古典音乐的规范结构形式,上句停止在半终止,下句结束于全终止,上下、主属遥相呼应。同样,这种和声进行的功能结构关系也是不可逆转的。 3.乐汇与动机的异同点在哪里 答动机与乐汇一样,至少包含一个主要重音,尤其是小节的强拍的强音,若干乐音围绕该重音在1小节或不超过2小节的长度内运动,变形成动机的规模。但并不是所有的乐汇都能成为动机,只有在乐汇作为乐曲发展的种子音调使用时,才称为动机。因此,动机是一种具有性格特点的乐思材料,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构成分。 4.二段式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答:二段式分类的依据是第二段后句的写法。第二段后句的写法延续前句的乐思继续发展就是对比二段式,如果第二段后句隔时再现第一段的材料则是再现二段式。 (5)速度和节拍的改换 5.三段式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曲式分析试题

浙江省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音乐分析与创作试题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多声部音乐领域包括______和复调。 2.比例分析法是指“对称性”分析法和______分析法。 3.和声张力的强弱是指和声______的大小。 4.调性的本质在于对______的肯定。 5.当代音乐理论普遍认为,音乐“首先是时间和时间的划分组成的”,音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就是______。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中心对称” 2.主题的“特征” 3.织体 4.旋律 5.曲式 三、划线题,将下列作品与作曲家连接起来(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魔鬼凯旋进行曲》斯特拉文斯基 2.《黄河颂》穆索尔斯基 3.《侏儒》冼星海 4.《为什么》贝多芬 5.《第三交响曲》(“英雄”)舒曼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在主题形象分析中,概括性主题可分为哪三种? 3.决定音色的因素有哪些? 4.“主题分析”和“曲式分析”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什么? 5.关于节奏意义的三种不同认识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20分) 为什么说和声是音乐分析者最熟悉最依赖的因素?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音乐分析与创作试题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音乐作品的主题与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作曲家的表现目的相关,因此,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就 具有______的唯一性。 2.比例分析法包括“对称性”分析法和______分析法。 3.和声张力的强弱是指和声______的大小。 4.节奏的密度是指单位时间里______个数的多少。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 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 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完整版)和声练习试卷及答案(已整理)

和声试卷A卷 一.配写四部和声 要求 1.正确应用和弦连接方法进行连接 2.运用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各级七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副属和弦、近关系转调及其相关知识,为下列旋律和低音题配写四部和声。 二.分析和声题:库劳《小奏鸣曲》 1.标出调式调性 2.标出和弦的级数。 附答案 和声试卷B卷 一、为指定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 ( 共70分,每题35分。) 写作要求: 1.正确应用已学过的和弦连接方法进行连接。 2.运用正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属七和弦的原位及其相关知识,为下 例旋律题配写四部和声。 以下为答案 二、分析和声题:( 共30分) 分析要求: 1.标出调式调性及和弦的级数。 2.标出半终止及全终止。 和声分析答案 试卷一 1.四声部和声是传统和声学习的主要形式,四个声部的名称由高到低依次是高音部、 ________、___________与低音部。 2.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同向、反向与_______ 三种类型。如果在同向进行中两个声部的音程保持不变,称为______进行。 3.____级六和弦是所有副三和弦中应用最广的和弦,在四声部写作中主要重复_____音,以

加强其下属功能。 4.终止四六和弦是一种具有复功能特点的和弦,主要以_____功能为主,常用______功能或主功能和弦引入。 5.完满终止的条件有:低音为原位的属或下属到主和弦,即低音为______度进行,主和弦必须是______音旋律位置,且处于小节强拍。 6.根据属七和弦解决时的声部进行规则,V56、V34解决到____,V2解决到____。 7.结束处的V7—VI构成______终止,这时VI应重复_____音。 8.大小调下属功能组和弦一个共同特点是包含有调式的_____级音。 1.下列和弦连接中无法用和声连接法做连接的是…………………() A II56—V2 B VI—IV C VII7—V34 D I—II6 2.下列含有K46的和弦序进中,正确的是…………………………() A II6K46︱V7 I B II6V︱K46 V7 C I II56︱K46V7 D K46 IV︱V7 I 3.下列和弦连接中不能使用五音跳进的是………………………() A V—I B V6—I C V6—I6 D I6—V6 4.下列哪一个七和弦可能为某小调导七和弦………………………() A B C D 5.下列关于和声模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模进的最初原型称为模进动机 B 是推动音乐展开与保持材料统一的重要手法 C 模进过程中模进音程绝对不能改变 D 模进次数一般以三四次为宜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10分) 1.四部和声中任何两个相邻声部间的音程都不能超过八度,否则会形成声部过宽的错误。2.结束的主和弦如果是三音旋律位置,该终止式不能叫做完满终止。() 3.IV、II56与V2的低音都是下属音,都可以进行到I构成变格终止。() 4.同主音和声大小调的II7、V7与VII7均相同。() 5.当V34作为经过性和弦放在I与I6之间时,七音可以级进上行解决。() 四、和声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把下列和弦连接中所缺声部填充完整。(每小节2分,共10分) C:V —IV6V6IV V7 I II56 I I6V46I 2.为高音部旋律配写四部和声。(15分) 要求:1.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属七和弦与副三和弦。2.在乐谱下方标明调性与和弦。3.根据要求给指定旋律设计终止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2009 412010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英文名称: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学分:4 总学时:36/学期*2 = 72 课程开设院(系):音乐系 适用专业:音乐学本科专业 前期课程:《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 一、说明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用性、技能型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对各类音乐作品不同结构形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技能课有着指导意义。 本课程以曲式结构类型的教授为基础,同时注重对作品的构成材料和内在联系等微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个层面。 (二)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必要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各种结构类型与表现因素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并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有初步通过听辩音响判断作品曲式结构的能力。通过对一些定型化的、较为规范的曲式结构模式和曲式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整体框架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整体构思,同时极大提高学生运用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1、本课程以辨证唯物论观点,依据中外音乐创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曲式体系,对典范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作业,进行课堂辅导与集体讨论。 3、力求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提问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曲式及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3、音乐作品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一段曲式(14学时) §1、一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 §3、一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4、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第三章二段曲式(单二部曲式)(16学时) §1、二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二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1)、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带再现二段式作品分析 (2)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不带再现二段式的作品分析 §3、二段曲式与复乐段的区别等 §4、双重二段曲式 复习(2学时) 第四章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12学时) §1、三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三段曲式的结构与类型 引申性中段及其作品分析

音乐试题分析题

分析“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答: 此曲为三段体,大写字母表示段落,小写字母表示乐句:句式结构图: ||: A: || B | A’ || ||a b || a’段尾 a b c ab a’尾声 第一段a句的音响效果两音一组、一高一低,尖锐而突兀,有小鸡啄东西的感觉;b句则是由低到高音的连贯走向,有小鸡扭屁股的感觉。第二段abc三句在速度与紧张度上明显具有一句比一句强烈的递进感,似乎是这样一个过程:小鸡先稍慢同时两班轮流的动翅膀;然后中速同时动两边翅膀,最后快速同时动两边翅膀。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此曲的主题内容:小鸡在壳里努力地想出壳, 先用喙啄壳, 再用屁股顶壳, 然后用翅膀敲壳, 再重复用喙啄壳、用屁股顶壳, 最后尾声的音区下行特征表明小鸡没有出壳, 还得继续努力. 动作说明: A段a的动作:双手握拳,伸出食指放在嘴前表示小鸡的喙,一拍一点头做啄壳动作。 A段b的动作:双手动作不变,二拍扭一次臀部,做拱壳动作。 A段a?的动作:与A段a的动作相同。 A段尾声:作垂头丧气状。 B段a的动作:轮流压左右手肘,二拍一次。 B段b的动作:同时压左右手肘,二拍一次。 B段c的动作:同时压左右手脟,一拍一次。 A’段的动作:重复A段动作。 分析“喜洋洋”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答:此曲为三段体,原曲结构为ABABA,为了符合幼儿注意时间不宜过长的特点,我们可把此曲简化为ABA?。句式结构图: | A ‖︰ B ︰‖A? | ▏ a a? b c 过渡 a b c d a a? b c 在粮食丰收后的一个晚上,农村男女青年喜气洋洋地敲锣打鼓、跳舞欢庆。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鼓(第一段aa?两句),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钹(第一段b句),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吊钗(第一段c句);所有的女青年拿着绸带跳起了绸带舞,先是把绸带往头顶甩(第二段ab句),然后把绸带往身旁甩(第二段cd句);最后男青年又出来了(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动作说明: A段为男青年表演的动作。 A段a的动作:身体朝向左边,左右手一拍一次轮流作敲鼓状。 A段a’的动作:身体朝向右边,动作与a相同。 A段b的动作:一拍一次作敲鼓状。 A段c的动作:一拍一次作敲吊钗状。 B段为女青年表演的动作。 过渡名:身体左右摇晃各一次。 B段ab的动作:绸带抛向头顶,左右手轮流,四拍一次。 B段cd的动作:绸带与腰齐左右平抛,左右手轮流,四拍一次。 A’段为重复A段男青年表演的动作。 1.分析“水族馆”的曲式结构与音乐内容主题。曲式结构: ‖︰ A | B ︰‖C | D | B?| ▏ a b c d a b c d a b a b a b c d A段表示鱼在水中游,鱼先是尾巴打圈然后轻盈地流出,这样的动作在A段中反复;B段表示水中的水草由高到低地漂浮:C段表示大波浪的翻腾:D段表示水中泡泡的出现与消失:E段或B?段再次表示水草。 动作说明: A段a的动作:左手手腕逆时针方向做圆圈动作,左手手臂伸向正前方,平举到头顶,最后向左外侧慢慢放下。 A段b的动作:右手重复左手的动作。 A段c的动作:双手同时做手腕圆周转动动作,双手从正前方移到头顶,从身体两侧转动着移到大腿两侧。 A段d的动作:双手同时做手腕圆周转动动作,双手从正前方移到头顶,不转动直接慢慢地放下。 B段a的动作:左手举过头顶,由高到低做手腕左右波动动作。 B段b的动作:右手举过头顶,由高到低做手腕左右波动动作。 B段cd的动作:重复B段ab的动作。 C段a的动作:双手臂由左到右画圈三圈。 C段b的动作:双手臂由右到左画圈三圈。 D段a的动作:左右手轮流向外做弹指动作,两个慢的、四个快的。 D段b的动作:与D段a的动作相同。 B?段a的动作:与B段a的动作相同。 B?段b的动作:与B段b的动作相同。 B?段c的动作:左右手同时举过头顶,由高到低做手腕左右波动动作。 B?段d的动作:双手转动,由低到高,到头顶后慢慢从两侧垂下。 2、写出单圈舞“彩带”的动作说明:全体围成圈,手拉手。 A段:第1-4小节、第9-12小节,第17-20小节,右脚起步逆时针方向走四步,特别关照第四步身体转向圈心,脚步调节,准备左脚的起步。第5-8小节、第13-16小节,第21-24小节,左脚起步顺时针方向走四步,特别关照第四步身体转向圈心,脚步调节,准备右脚的起步。 B段:第1-4小节、第9-12小节,右脚起步朝圆心走四步。第5-8小节、第13-16小节,右脚起步退回圈中原位。 3、《大鸟笼》句式结构图: | A | B | A?|| 引子||: a :|| ||: b :|| a b c c? a a? b b? cc?尾声 A段通过快速与高音区旋律的“滑翔”,刻画小鸟飞翔又飞不远的形象;B段钢琴的音色,似乎刻画着小鸟的徘徊,但长笛的音色一出现小鸟又飞了起来;A?段与A段类似,但A?段前面两句的一拍似乎表示小鸟的主动停顿,把小鸟刻画得很有灵气。 双圈舞“德国波尔卡”的动作说明: A段前半段:全体幼儿拉手朝顺时针方向走。 A段后半段:全体幼儿拉手朝逆时针方向走。 B段前半段:里圈左手搭前面舞伴的左肩,右手拉右边舞伴的手;外圈左手拉左边舞伴的手,右手侧平举。双圈共同朝顺时针方向走。 B段后半段:反向与B段前半段的动作相同。 C段:里圈拍腿两下,拍手一下,拍左右侧一下。站在里圈舞伴的右边,外圈左侧身八拍进里圈,右侧身八拍出里圈。 直列舞“杨基。都德尔”动作说明: 两列队形中幼儿与舞伴面对面站立,各自向前平伸手臂,以便保留两只手臂的空间。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 参考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 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50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 《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 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 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 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 《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 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 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 肖邦《降E圆舞曲》OP18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第六章:变奏曲式 1、识记:变奏曲式的定义;什么是固定低音变奏?什么是装饰变奏? 2、理解: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重点分析: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刘庄《钢琴变奏曲》 4、分析要求:能较准确地描述变奏曲主题及各个变奏的创作手法特征及调性布局。 第七章:回旋曲式 1、识记:什么是回旋曲式?画出其图式。 2、理解: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之间的关系。 3、重点分析:洗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标出叠部和插部;画出曲式结构图。 第八章: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及其他 1、识记: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回旋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 2、理解: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各有哪些特征?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各有哪些不同?

(完整word版)《中外声乐作品分析》试题库

《中外声乐作品分析》试题及答案 1、声乐体裁有哪些类型?各体裁又划分为那些类型? 答:民歌类型:号子、山歌、小调; 歌曲类型:艺术歌曲、叙事歌曲、抒情歌曲、诙谐歌曲、讽刺歌曲、舞蹈歌曲、摇篮曲、小夜曲、船歌等; 歌剧类型:宣叙调、咏叹调、永叙调、、谣唱曲等; 2、什么是民歌? 答:民歌是音乐形成的坯体,也是声乐艺术形式的起源。它是通过劳动人民口头的创作,经过社会实践的口传心授、检验、改造、不断地完善结晶而成的优秀民族传统声乐成果。 3、外国民歌有那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欧洲民歌、亚洲民歌、北美洲民歌、大洋洲民歌 4、什么是号子?号子又可细分为那些? 答:号子指劳动时所唱的歌。它以节奏来统一步伐,以“吆喝声”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由于劳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产生了代表各种劳动风格的劳动号子,可细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等。 5、号子的主要作用、表现手法及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作用:用音乐所产生的旋律动力来娱乐单调枯燥的劳动气氛,分散劳动给人体带来的艰辛劳苦,最后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表现手法:讲究自然、简洁的风格,具有坚定、豪爽的个性。最大特点:节奏型往往突出旋律。 6、什么是山歌?基于地理环境及民族习惯又可分为哪些山歌? 答:山歌指山区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所唱的歌。它是以一种自由爽快的节奏,抒情悠长的旋律,清脆嘹亮的嗓音风格,现实的思想态度直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等等。 7、什么是歌曲? 答:歌曲是人们通过音乐实践,对民歌加以再创造,或是以旋律技法而谱成的较规范完整的声乐作品。 8、试说明“民歌”与“歌曲”的区别 答:“民歌”即民众传唱的歌,它自由随意性大,不受约束,强调词义功能,而且区域性极强。“歌曲”主要是指从民歌素材或其他素材分离再创造出来的另一种较为规整的声乐作品,这类题材在“歌”的含义之中更强调“曲”的艺术价值,即:曲调的旋法及调试的发展已呈现一种的作品规格,它的音乐美学视野观比民歌质朴的风格更为突出。他多数是由作曲家按特定的

《基本和声学》试题目整合(6套答案解析)

《基础和声学》试题答案

编写:徐州师范大学理论教研室 《基础和声学》教学团队 目录 试卷一答案 (3) 试卷二答案 (6) 试卷三答案 (9) 试卷四答案 (13) 试卷五答案 (17) 试卷六答案 (20)

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中音部次中音部2.斜向平行3.II 三4.属下属 5.四五根6.I I6 7.阻碍三(主)8.VI 二、选择(每空2分,共10分) D C A A C 三、判断(每空2分,共10分) ×√×√√ 四、和声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把下列和弦连接中所缺声部填充完整。(每小节2分,共10分)

C:V —IV6V6IV V7 I II56 I I6V46I 2.为高音部旋律配写四部和声。(15分) G I I6 II56 V V2 I6 V46 I VI IV K46 V7I 评分标准: 调性2分,和弦每个1分。 注:该题属于音乐创作的范畴,对于同一个音可能有不同的和弦配置,所以这里做的答案仅仅是众多答案中可能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的,只要和弦的配置符合和声发展的逻辑、没有不良进行就视为正确。阅卷时请留意。 3、根据要求给指定旋律设计终止式(15分) II6 V V2

K46 V7 VI II6 K46 V7 I II56 I 评分标准: 半终止、阻碍终止、变格补充终止各2分,结束终止为3分。 和弦每个0.5分。 五、和声分析题(25分) A:I IV46I V56 I K46 V I III V6 V34 VI7 V6 I II6K46 V I V34 I6 IV K46 V7I 评分标准:调性与和弦每个1分。

曲式与作品分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1、《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分析角度,将侧重在“作曲技术理论范畴”。而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各学科中,本教程又更集中于“音乐结构技术理论”。所以该课虽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和声、复调或配器技术,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学识,以便将有关内容作为音乐语言要素进行综合观察,并根据其在具体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出重点分析。 2、曲式学虽然对历史上的音乐结构法则进行过系统化的规范,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模式。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利用和发挥各音乐要素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没有绝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我们只能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3、音乐分析应从宏观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节。音乐语言要素中(在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曲式是支撑骨骼,调性布局和和声功能布局是宏观环节,其他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多属于微观分析。宏观和微观是互为表里的综合体。分析与综合相辅而成。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 包括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演化、对比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3、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 包括乐段及其扩展形式、模进结构、连句结构、自由结构等一系列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形式。 4、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主要学习规范化曲式,以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套曲原则)为基础,重点讲述曲式结构的类型。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第一节关于旋律(M) 1、定义: 旋律是指音乐的一切横向音高关系,是由音程的大小和音程的方向两种属性构成。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2、旋律分析的内容 ⑴旋律的外型 a.冠音型(瀑布型)旋律:在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出现在旋律的最初位置。 b.疑问型旋律:与冠音型是一种相反的形式。最高音在它的末尾,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它的运用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成为一种有风格特性的音乐语言。例:舒曼:钢琴套曲《幻想曲集》(Op.32,1837)第3首《为什么》主题 例:李斯特《人生序曲》主题 [例] 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主题 c.大山型旋律:由幅度和跨度都比较大的音程起落造成的。它显得非常宽广而崇高。 例:斯美塔那: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