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下历史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下历史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下历史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下历史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九下历史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知识要点

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土地法令莫斯科社会主义国际社会主义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解析: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俄历10月)。

2. B解析: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 B解析:十月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 A解析:1917年11月,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附近,伴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炮声,俄国十月革命中起义的工人、士兵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猛攻。

5. 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6. A解析:注意“及时”一词。苏联的成立时间是1922年,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

7. C解析:经过3年(1917~1920)的艰苦战争,粉碎了来自国内外的反革命武装干涉。

8. C解析: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各种武装力量破坏新生政权;国际上,帝国主义集团一方面出兵直接侵犯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

9. B解析: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10. C解析:十月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

11. D解析:4幅图从左至右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

12. C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催化剂。

13. D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4. C解析:A、B、D三项均属于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相同点,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是十月革命的特点。

15. C解析: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项指巴黎公社,B、D是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马克思、恩格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问题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问题三: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问题四: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成功实践,经历了曲折的斗争。十月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17. 问题一: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

问题二:列宁。马克思(列宁)主义。

问题三:成立中国共产党,创立黄埔军校,举行南昌起义,等。

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会议或代表会议。十月革命。

问题二:中国的苏维埃政权构成阶级中多了农民阶级。因为两国的国情不同。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要点

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集体化新宪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生产积极性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C解析: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2. D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 A解析: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4. C解析:列宁1924年去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

5. C解析:苏联的成立时间是1922年。

6. D解析: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4个加盟共和国。

7. D解析: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从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8. A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9. C解析: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10. B解析: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与农业、轻工业比重失调。

11. B解析:根据新经济政策,农民交完粮食税后,余粮自己支配,生产积极性提高。

12. D解析: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13. C解析:从食品店只卖肉而不卖牛奶可看出其体制的僵化,同时也说明苏联物资缺乏。

14. C解析: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5. B解析: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开展工业革命(或: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问题二:美国、德国。

问题三: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问题四: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或:工业水平落后)。制定和实行了“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问题五:实现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发展工业;从国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等等。

17. 问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余粮征集制)。实施新经济政策。

问题二: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问题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的作用,允许自由贸易。

问题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等等。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苏联。

问题二:1949~1952年,我国忙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无暇开展五年计划。1963~1965年,为“大跃进”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五年计划推迟。

问题三:略。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识要点

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华盛顿九国公约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解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 A解析:凡尔赛会议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

3. A解析: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加以限制;还签订了同其他战败国的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4. B解析:这次会议由英、法、美操纵。

5. D解析:这次会议由英、法、美操纵,会议焦点是如何处置德国。

6. A解析:《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7. D解析:国际联盟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而且它的设计不尽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各国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国联”走向破产的境地,最后被联合国取代。

8. A解析:《联合国家宣言》是反法西斯国家联盟签署的条约。

9. B解析:华盛顿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10. C解析: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日美矛盾尤其激烈。

11. D解析:(略。参考教材内容,厘清事件逻辑关系。)

12. A解析:《凡尔赛和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激发了德国的仇恨。

13. A解析:美国是此次会议的最大胜利者,取得了和英国同样的海军力量比例规定,又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的势力。

14. C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5. C解析:会议上,中国的外交人员进行了坚决斗争,这正好适合英美对日的外交政策,英美以此为借口向日本施加压力使得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1919年。德国。

问题二: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问题三:有道理。如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收回山东权益,但巴黎和会却规定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

17. 问题一:巴黎和会。1919年。

问题二: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问题三:日本。

问题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后来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从而有资格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主张。

问题二:刻苦学习,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等。(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知识要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国家干预和指导宏观控制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B解析:1924~1929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缓和,关系稳定,为和平发展提供了前提。

2. C解析: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导致购买力不足,供大于求;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3. C解析:经济危机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4. C解析:1929年10月29日,这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5. C解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 B解析: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

7. D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是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8. A解析:兴办公共工程可以吸纳失业工人就业。

9. C解析:《国家工业复兴法》出台后,罗斯福发布了第三次“炉边谈话”。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劳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全国范围内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接连不断。

10. D解析: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后来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借用。

11. C解析:在政治上,罗斯福新政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12. A解析: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促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

13. A解析:减少农产品供应,提高产品的价格。

14. B解析: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15. A解析: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实施新政。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问题二:列宁——从国

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罗斯福——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问题三:列宁——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问题四: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注意计划(或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等等。

17. 问题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问题二:新政。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问题三:否。五年计划,计划经济。

问题四:要善于吸取先进的文明成果,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拓展与研究

煤并不是真的太多了,而是当时的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能力,因此显得“太多”。购买力过低导致商品销售不畅,资本家为维持利润大幅裁员,工人失业后购买力更加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知识要点

世界经济危机希特勒国会纵火军部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解析: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世界经济危机肆虐的时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国内法西斯势力抬头,它们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2. D解析:帝国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3. C解析:1922年10月墨索里尼指挥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发动暴乱并夺取政权。

4. A解析:希特勒于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该党于次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

5. D解析: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现代化改革运动。

6. D解析:“国会纵火案”目的是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7. B解析:德、意、日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即轴心国集团。

8. C解析:(略。参看教材第26页。)

9. C解析: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10. A解析: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11. A解析:与德国相比,日本的主要特点是: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12. B解析:纳粹政权建立后,希特勒进一步制定反犹政策,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

13. C解析: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原因之一是德国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

14. D解析: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15. C解析: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统治,时间早于经济大危机。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德国、日本。

问题二:希特勒。法西斯道路(或: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问题三:日耳曼人(或:德意志人)。犹太人。

问题四:焚毁进步书籍,迫害共产党人(“国会纵火案”),取缔其他政党,迫害进步人士,迫害屠杀犹太人,等等。

17. 问题一:九一八事变。转嫁经济危机。

问题二:对中国,日本不断侵略蚕食;对世界,导致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问题三:2014年的中国,既不会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一样挑战世界秩序(霸权),更不会像1894年甲午战争时的清政府一样任人宰割。(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史为鉴,进行深刻的战争反省;奉行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等等。

拓展与研究

(略。)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知识要点

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绥靖波兰英国苏德珍珠港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C解析: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没有阻止战争爆发,也没有给英国带来和平,反而使英国遭受德国法西斯空袭。

2. A解析:《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 A解析:“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4. A解析: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作为波兰的盟国,英法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5. B解析:丘吉尔一向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政策,因此他的上台标志着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6. B解析:(略。参见教材第41页。)

7. D解析:领导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领导人是斯大林。

8. D解析: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9. C解析:凡尔登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0. D解析: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至最大。

11. D解析: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 A解析: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始作俑者。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张伯伦虽然对德宣战了,但英国仍然没有放弃绥靖政策,继续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随着德国进攻西欧和北欧,张伯伦被迫下台。

13. C解析:英国、法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的侵略,绥靖政策同时使英、法放松了警惕,导致对战争的准备不足。

14. C解析: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中的一次会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15. D解析:苏德战争是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而太平洋战争是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故两者的相同点是“突然袭击”。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或:攘外必先安内)。

问题二: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问题三:对侵略不能抱有侥幸纵容心理,必须坚决予以抵抗。

17. 问题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

问题二:德国挑战英国霸权(言之成理即可)。图一与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存在因果联系: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是向英国提出挑战。

问题三:希特勒。如带领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等。问题四: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能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应坚持和平崛起。

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慕尼黑事件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野心日益膨胀;同时随意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问题二:具备高远的政治眼光,高超的外交艺术,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精神等。(言之成理即可。)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知识要点

美国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中途岛阿拉曼诺曼底雅尔塔世界反法西斯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C解析:1942年,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2. A解析: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这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3. B解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4. B解析: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投降。

5. D解析: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 D解析:苏联红军进攻柏林时,苏德双方已经交战很久,是苏军反攻德军的结果,因此不属于突袭战例。

7. D解析:决定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及苏联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会议是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

8. C解析: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9. B解析: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

10. 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 C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属于协约国,参与对德国作战,是战胜国。

12. B解析:请看地图并找到诺曼底的位置。

13. A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14. A解析:(略。参看教材第39页。)

15. B解析: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英、美并没有派遣部队援助苏联。当时英、美深陷德国以及日本的疯狂进攻之中无暇抽身去援助苏联。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

问题二:反法西斯联盟。问题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付出了巨大牺牲。

17. 问题一:3个法西斯国家组成了邪恶的轴心国集团。

问题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抗日战争。

问题三: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战胜一切敌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与研究

问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轴心国集团。问题二:(略。)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八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要点

50~60国际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第三次西部南部1974~1975提高油价严重打击下降调整经济政策债务负担90信息技术技术改造前列信息化全球化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B解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都惨遭破坏的情况下,美国不仅没有受损失,反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48~49页。)

3.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49页。)

4. B解析: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所以并不是一直保持繁荣局面。

5. B解析:20世纪80年代后经过调整,美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是债务负担严重,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6. D解析: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即微软、IBM、因特尔(信息产业)等跨国公司的建立发展。

7. 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大大提高了经济的发展。

8. 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石油危机属于第二阶段。9. D

解析:(略。参见课本第49页。)

10.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49页。)

11. A解析:美国是独创性地第一个建立联邦共和体制的国家。其他项皆不符。

12. D解析: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80年代政府调整经济政策,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13. C解析:经济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14.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49页。)

15. 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16. 问题一:①

问题二: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1929~1933年。

问题三: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和全球化。

17. 问题一:南北分裂(奴隶制存废)问题——通过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经济危机问题——推行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问题二:①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②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重视发展新兴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创造比较有利的经济环境。

问题三:启示——①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②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参与竞争;等等。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

思考二:日本、西欧。

第九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知识要点

西欧经济的发展:

高素质最先进恰当美国50年代持续繁荣不断加强欧洲共同体

1993欧洲联盟28欧元自由流动外交和国家安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日本的崛起:

非军事化扶持教育和科技第二号国际地位加强科技立国政治大国

基础训练

1.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52页。)

2. A解析:欧盟成立后采取联合自强的措施。欧盟成立的目的是联合自强,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提高其国际地位。

3. D解析:战后经过恢复和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 A解析:在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均得到快速发展。

5. D解析:“欧元”“统一护照”“以经济政治一体化为目标”等均与欧盟相关。

6. D解析:欧盟的建立使欧洲逐渐融为一体。

7.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54页。)

8.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55页。)

9. B解析: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且不是“一跃”成为而是持续发展了20年。

10. D解析:从“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共同的议会”可见它是经济和政治联盟。

11. 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建立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只有西欧。

12. C解析:“欧盟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参见课本第52页。)

13. B解析:日本以上做法均属于科技、教育方面。

14. A解析:欧盟到2013年成立20周年。

15. C解析:“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工业复兴法’”都非其原因。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大量人员伤亡;等等。

问题二:拿破仑、希特勒。

问题三: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正式成立了欧盟。之后不断吸纳成员国。

问题四: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力求在外交和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17. 问题一: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美国扶持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等等。

问题二:几乎关门歇业的主要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战争”指朝鲜战争(即我国所称抗美援朝战争)。

问题三:“科技立国”政策。启示——积极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稳定国内环境;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等等。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发展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强日本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思考二:由于“贸易立国”的战略对国际资源的依赖,1973年石油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了日本。

思考三:坚持对外开放,要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防范国际贸易的风险,等等。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知识要点

斯大林高度集中体制“二十大”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多党制分散脱离八一九叶利钦1991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形成了冲击。

2. 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后,苏联解体。

3. B解析:图中举玉米的人是赫鲁晓夫。

4. B解析: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至1991年12月25日,共存在了69年。

5. B解析:虽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解体,但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戈尔巴乔夫。

6. B解析:这则笑话讽刺的是苏联轻工业的落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之一。

7. D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8.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62页。)

9.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62页。)

10. C解析:苏联的解体并不能说明国际工人、社会主义运动和列宁主义的失败。

11. D解析:(略。参见课本相关内容。)

12. C解析:从苏联“病”到苏联“死”,说明苏联解体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件事造成的,而是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的。

13. A解析:从“戈尔巴乔夫”“69年”“倒塌”等关键词可知,材料讲的是苏联解体。

14. A解析:叶利钦控制了全局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了急剧变化的结果。

15. A解析:一旦供应面包就开飞机去排队,讽刺苏联食品短缺,人民经常排长队购买食品。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问题二:特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斯大林的“寒冬”——政治经济高度集中。命运——导致苏联最终解体。

问题三: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等。

17. 问题一:图一——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图二——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问题二:1991年。苏联解体。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经济结构失调,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思考二: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知识要点

匈牙利的改革:

斯大林匈牙利事件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提高指令性计划经济稳定

东欧剧变:

社会危机苏联1989社会制度执政党二五统一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64页。)

2. C解析: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剧变开始。

3. B解析: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民族特色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4. B解析:东欧剧变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

5. C解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弯路。

6. B解析:通过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增加了社会消费品供应。

7. D解析:改革和调整的核心是改变斯大林模式,而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8. A解析:欲摆脱苏联控制,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经济。

9. A解析:东欧各国没有联系实际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而是照搬苏联的模式,致使最后出现问题。

10. D解析:东欧剧变,各国执政党发生了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所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政权性质的变化。

11. B解析:东欧各国进行的改革并不能说明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所以A不对;东欧各国进行的革命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所以C不符;东欧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D不对。

12. 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13. B解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14. D解析:可用排除法。东欧剧变中由于执政党发生了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所以A、C排除;东欧剧变国家版图发生变化,如德国实现统一,所以B排除。

15. D解析:从题目得知社会主义在前进过程中有剧变,也有成就,说明它是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虽然会有局部倒退,但它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并不会改变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1. 波兰,2.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3. 捷克斯洛伐克,4. 匈牙利,5. 罗马尼亚,6. 南斯拉夫,7. 保加利亚,8. 阿尔巴尼亚。

问题二: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

问题三:匈牙利。推动经济建设。

17. 问题一: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

问题二:内部原因——照搬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发展,伤害民族感情。外部原因——苏联的“新思维”,西方的“和平演变”。

问题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要关注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等。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苏联。

思考二: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成功统一了多个德意志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由这个时间开始,所有德意志邦国都被统一称为“德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知识要点

印度和巴基斯坦韩国、新加坡现代化纳赛尔北非苏伊士运河17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5卡斯特罗社会主义封建大庄园制美国1999全部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D解析:要特别注意“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区别。

2. A解析:尼赫鲁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印度独立即改变了被殖民统治的厄运,再次发现真正的自己。

3.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2页。)

4. D解析:此运河为巴拿马运河,是巴拿马从美国手中夺回。

5.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亚非国家”。A、B、C都属于亚非国家独立和振兴中取得的成果,而D属于拉丁美洲的奋起。

6.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2页。)

7. D解析:亚非欧的奋起的说法不正确,应为亚非拉的奋起。

8.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2页。)

9. C解析:尼赫鲁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纳赛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导人,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

10.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1页。)

11. C解析:殖民统治印度的国家是英国。

12. B解析: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13. C解析:韩国走上的是资本主义道路。

14. D解析:见课本第70~73页。重要的历史事件要记住发生的大致时间。

15. B解析:帝国主义不是放弃了对殖民地的争夺,而是被迫同意原来的殖民地独立。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独立。

问题二: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

问题三: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

17. 问题一:北非地区。

问题二:20世纪60年代初期。共有17个国家独立。

问题三:纳米比亚。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存在500年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略。思考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古巴独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知识要点

联合国大会1948以色列委任统治权阿拉伯国家4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列强(大国)扩张领土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耶路撒冷巴以冲突

基础训练

1.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5页。)

2.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本的熟悉程度。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冲突。

3.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7页。)

4. C解析:1948年,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的建立,对它发起攻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5.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5页。)

6.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6页。)

7.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77页。)

8. A解析: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9. C解析:右图上所显示的国家是以色列,以色列建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联合国也是一个关键信息点。

10. D解析:注意关键词:外部因素。由于大国干涉,中东问题更加复杂。

11. D解析:材料涉及的地区是中东,印巴分治发生于南亚。

12. C解析:科索沃战争发生在欧洲。(注意区分“科索沃”与“科威特”。)

13. D解析:中东地区有英、美等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问题更加复杂。宗教信仰的不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各国家的领土之争使中东问题十分复杂。

14. A解析:关键信息是“圣战”。阿拉伯联军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以色列人主要信仰犹太教,故“圣战”的旗号主要体现了宗教信仰的不同。

15. A解析:1994年,阿拉法特和两位以色列领袖被共同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决议——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

问题二:和平和暴力。不要让巴勒斯坦人民放弃和平的希望。其真实想法——美国等西方国家不要一味偏袒以色列,否则,巴勒斯坦人民只能选择暴力途径争取生存和解放。

问题三:巴以冲突。

17. 问题一:以色列。联合国。

问题二: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领土问题、水资源问题、石油问题、民主问题、大国争夺等。人民流离失所。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巴以冲突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该地区自身战略地位和大国的干涉也是原因之一。

问题二:联合国。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知识要点

武装进攻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沙条约古巴导弹苏联解体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84页。)

2. A时间是解题的关键:从“1945年5月8日”可以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根据本课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即将开始。

3. A解析:冷战是非武装进攻之外的敌对手段,也即非战争手段,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

4. C解析:冷战即采取非战争手段之外的敌对方式,故可判断C选项错误。

5. D解析: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且不符合冷战的含义,朝鲜战争是热战而非冷战。

6. C解析:马歇尔计划既是美国在西欧遏制共产主义、防止西欧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美国企图控制西欧的手段,因而是一箭双雕。

7. B解析:从古巴导弹危机漫画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B。也可用排除法——A答案明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答案属于冷战结束之后,B、C虽然都处于冷战期间,但题干同时要求体现的是“美苏”关系,而C答案明显是中美关系,故符合题意的只有B答案。

8.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84页。)

9.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87页。)

10. A解析:时间是解题的关键。20世纪50~80年代,刚好是冷战时期,这期间世界局势动荡的主因,根据本课所学可知是美苏争霸。

11. C解析:本题考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历史背景即冷战格局下,对美苏争霸的理解,“全方位的对峙与竞争”是对战后美苏争霸的另一种解读。

12. A解析: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表格中,从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两国的国防开支一直持续增长,从数目上看,两国你追我赶,呈竞争态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是对表格的高度概括和准确理解。

13. A解析:本题有一定难度,主要考察对“北约”和“华约”性质的理解,两者都是政治军事集团,且分别由美国和苏联两大国控制,故选择答案A。

14. A解析: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霸,对峙与较量长达半个世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主体,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冷战虽结束,但美俄两国间的较量也时常存在。题干呈现的情境与冷战极为相似。

15. D解析:图2中的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便解体了,故图2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十月革命,后诞生苏联,俄国消失,由此也可以判断图2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继而判断图1是冷战期间。因为苏联1991年解体宣告冷战结束,苏联分裂为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由此,可判断图3为冷战之后。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方面——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军事方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问题二:第一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问题三: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联合国的作用;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说出2项即可。)

17. 问题一:

①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③冷战格局(或:雅尔塔格局,两极对峙格局)

问题二:美国和苏联。

问题三: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问题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拓展与探究

画面一:苏联导弹可能给美国的安全带来威胁,属于冷战时期的非常事件。

画面二: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美国人连小孩子的玩具都做成新式武器,表示他们随时准备与苏联打仗。恐惧(或:戒备)。

画面三:戒备。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要点

东欧苏联多极化民族宗教曲折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0页。)

2.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0页。)

3.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1页。)

4.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1页。)

5.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1页。)

6. D解析:参见课本第91页。结合地理知识,科索沃战争发生在巴尔干半岛,这里是世界的火药桶,美国发动此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7. D解析:参见课本第91~92页。由题干中的时间“90年代”可判断,冷战已结束。

8. D解析:由世界局势的动态发展得出起止时间的界限,通过14、15课的学习,可综合判断答案为D。

9.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1页。)

10.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1页。)

11. D解析:结合第二单元所学,参见课本第90页,可判断答案为D。

12. A解析:(略。)

13. C解析:(略。参考课本第91页。)

14. B解析:③的说法与事实不相符合。

15. A解析:题干用国际时事鲜明地说明了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统治秩序。五四运动。

问题二:雅尔塔会议。

问题三:使西欧摆脱困境,经济得到恢复,同时也为美国过剩产品找到了出路,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以美国为盟主的遏制苏联的力量。(只要抓住“帮助西欧摆脱困境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回答即可。)

问题四:美国依仗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企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

展,科索沃战争的爆发就是其典型事例之一。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17. 问题一: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问题二: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冷战。形成两极对峙格局。

问题三:苏联解体。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政治局面(或: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问题四:经济实力。我国应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引进国外的投资、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等等。(答出其中一条即可。)

拓展与探究(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并有自己鲜明的观点,都值得鼓励与肯定。)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知识要点

和平发展世界贸易发展中机遇挑战世界贸易亚太经济合作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D解析:福特汽车的零部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多国生产,这是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事例解读。

2. D解析:结合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可判断答案应选D。参见课本第95页。

3. D解析:(略。)

4.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6页。)

5.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6页。)

6. D解析:(略。)

7. D解析:题面(干)所列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8. 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答案A很明显与经济全球化相违背。

9. D解析:依据已学知识结合漫画内容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故选D。

10.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8页。)

11.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汽车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涉及全世界多个国家,这正是对经济全球化的生动解读。

12. C解析:(略。)

13. D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熟悉4个经济组织的图标。①为亚太经合组织,②为欧盟,③是世界贸易组织,

④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加入的有①和③。

14.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95页。)

15. B解析:③与本题题干所体现的内容不符合,且说法不正确。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全球化趋势。

问题二: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中新交通工具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网络技术的出现;等等。

17. 问题一:电力、石油、煤炭。煤炭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发和使用的能源,电力、石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发和使用的能源。火车或汽船;汽车或飞机。

问题二: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问题三:因为能源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比如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就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健康。所以说能源问题也是一个生态保护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意周边环境的保护,尽量节约使用能源和开发高效、清洁的能源;等等。

拓展与探究(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并有自己鲜明的观点,都值得鼓励与肯定。)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知识要点

四五十三电子计算机信息生物生产力互相渗透新技术生产力世界经济国际经济经济格局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3页。)

2.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2页、第104页。)

3.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3页。)

4. D解析:根据生活常识,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可判断答案为D。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5. D解析:本题关键线索是“20世纪初期”。20世纪初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刚刚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未开始,而人造卫星属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明显不符合题目设定时间。

6. A解析:本题4个选项的内容只有A属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另外结合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所学内容,也可得出答案为A。

7.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2页、第104页。)

8.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4页。)

9.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4页。)

10.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5页。)

11.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2页。)

12. A解析:(略。)

13. D解析:(略。)

14.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5页。)

15. B解析:(略。)

二、非选择题

16. 问题一:蒸汽。

问题二: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

问题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17. 问题一: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的食物短缺问题,避免了人们普遍预测的大规模的饥荒。

问题二:绿色革命的影响一——农业已满足了世界大部分人口的食物需要;影响二——人类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拓展与探究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并有自己鲜明的观点,都值得鼓励与肯定。)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知识要点

美国的悲剧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待戈多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毕加索格尔尼卡达利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2.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3.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4.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5.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8页。)

6.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7.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8页。)

8.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9.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10.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9页。)

11.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8页。)

12.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13.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8页。)

14. B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07页。)

15. D解析:(略。)

二、非选择题

16.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

17. 问题一: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问题二: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

问题三:具有崇高的、远大的理想,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拓展与探究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并有自己鲜明的观点,都值得鼓励与肯定。)

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知识要点

电影美国电影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1页。)

2.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1页。)

3. D解析: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爵士音乐开始从各种渠道流入中国。

4.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2页。)

5.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3页。)

6.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1页。)

7.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2页。)

8. C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2页。)

9. D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2页。)

10.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2页。)

11. A解析:(略。参见课本第113页。)

二、非选择题

12. 问题一:非洲音乐。

问题二:即兴发挥以及由此形成的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特色。

问题三:即兴演奏,即自由自在地演奏,表达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渴望自由、无拘无束地生活的愿望。音乐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

13. 问题一:说明美国电影的国际地位高,影响力大。

问题二:好莱坞。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等。问题三:《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号》《指环王3》《哈里·波特》《卧虎藏龙》等,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思考二:工业革命中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紧密联系,繁重的流水线劳动,使工人精神高度紧张,身心俱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学科期末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1.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全部闭卷。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答题,不能用铅笔或红笔。字迹要清楚,卷面要整洁。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分,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请将其字母代号填入题后括号中。) 1、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 文艺复兴时期 B. 新航路的开辟时期 C.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2、“1492年,他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了今天的古巴、海地等地,见到了欧洲人此前不知道的新大陆……”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达·伽马到达印度 B.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C.哥伦布发现美洲 D.麦哲伦环球航行 3.今天,有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最早出现与哪部历史文献有关?()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汉谟拉比法典》 4、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美国独立战争最显著的特征是………………() A、摆脱殖民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证权 C、推翻封建统治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拿破仑战争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 战灾难→ 二 月 革 命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十 月 革 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精品】2019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精品】2019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1.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时间:19世纪初。 3.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4.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人: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杰出代表) 4.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结果)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 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影响)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 1861 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影响)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林肯当选为总统。 3.领导人:林肯 4.转折点: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结果:1865年北方胜利。 6.影响: 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总分核分人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6、喜欢足球的同学可能听说过“解放者杯”,“解放者杯”的冠军与下 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玻利瓦尔 B、章西女王 C、圣马丁 D、华盛顿 7、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的部门() A、棉纺织业 B、交通运输业 C、采矿业 D、冶金业 8、马克思诞生的标志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成立 D、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9、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 C、消除了种族了歧视 D、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10、日本明治维新中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文明开化 B、废番置县 C、充许土地自由买卖 D、发展近代工业 11、关于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C、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 D、彻底批判资产阶级革命 12、一战后签订了许多条约,下列条约有损中国利益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②五国条约③四国公约④九国公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人剥削了人的制度的革命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4、1923年,上海《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结果,对两种社会制 度的态度所占比例数据如下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很失望 ②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令中国人羡慕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试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相应序号内) 1、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重要的有①古代埃及文明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③古代中国文明④古代印度文明。下列有关它们的文明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B、②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③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 D、④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2、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是在() A、君士坦丁堡 B、迦太基 C、克里特岛 D、亚历山大 3、“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殊途同归”、“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些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4、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D、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5、历史学家认为:地中海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为孕育西方文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爱琴文明发源于克里特岛②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形成③西欧城市的兴起④文艺复兴运动产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图片中,具有典型西亚地域风格的建筑是() 7、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其中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A、荷马 B、达·芬奇 C、但丁 D、莎士比亚 8、1688年发生在英国的宫廷政变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其发动者主要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B、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 C、富裕商人和银行家 D、苏格兰人民和议会军 9、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压迫 B、莱克星顿枪声 C、北美13个殖民地宣告脱离英国独立 D、萨拉托加战役 10、表明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的事件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C、法国击退外国军队的进攻 D、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推上断头台 11、拿破仑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下列有关他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原因(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时间:1917年3月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⑤俄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7、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8、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总结: 三、苏俄 三年国内战争(理解) 时间:1918—1920年 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P5小字(现象:无余粮、无私企、无市场)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新经济政策(“新”在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相联系) 1、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 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政治:1922年,苏联成立(最早4个加盟: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俄罗斯) 俄国名称:沙俄(1917前)—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俄罗斯(1991至

九年级历史中考热点材料题汇总(人教版)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 (1)据材料一,你认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3分)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有怎样的地位?(3分) 材料二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2)遵义会议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分)据材料二,概括长征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2分) 材料三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 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 周刊封面上(见右图)。 (3)据材料三,指出《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中 国革命的主要形势。(2分)图中“民主统一”是毛泽东等共产党 人对中国革命的追求,你认为其实现的标志是什么?(2分) (2009·山东)以下这些珍贵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见证 了历史。仔细观察,完成相关问题。(10分)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1)请依次写出以上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4分) (2)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简述它所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意义。(6分)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不懈追求,历经艰辛,终于探索出一条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对比记忆表) 第1课:古代埃及 ①位置: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代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②统一与灭亡: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在新王 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了古埃及。古埃及文 明(没有延续)下去。 ③科学文化:(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木乃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 文字之一;在建筑方面,(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 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①位置:”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米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 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区。 ②文化: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楔形文字),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 ③建国:(汉谟拉比)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还制定了(法典) ④评价(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 明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但《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⑤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第3课:古代印度(有“黄金之国”、“大象之国”的美称) ①位置:古代印度在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②建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建立许多小国。(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③文化:“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到世界各地。 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④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级是(婆罗门);第二级是(刹帝利);第 三级是(吠舍);第四级是(首陀罗)。还有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⑤佛教: 创立:(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服从”)。 传播:(公元前1世纪)传到中国新疆。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①希腊文明:欧洲文明源于(希腊文明),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中断后,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②城邦与公民: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非 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公民和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③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了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措施:公职人员由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建立(津贴制度),保证贫困公民参政议政。 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④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先后进入(埃及)和(两河流域),灭亡波斯帝国,建立起 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⑤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a弊(消极影响):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们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b利 (积极影响):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①罗马城邦: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公民大会)是 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罗马共和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奴隶起义是(斯巴达克起义)。 ②罗马帝国:(凯撒)是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关键人物。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首创(元首制)。 (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③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帝国危机的实质是(奴隶制)的危机。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 曼人灭亡。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1、希腊神话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了解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二.建筑艺术 1、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2、罗马建筑特点:采用石拱门、穹顶等,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罗马大竞技场、饮水道工程、还有凯旋门、万神庙。 三.哲学和法学 1、哲学: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苏格拉底: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5、法学:《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四.公历的缘起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古代罗马人创设的。罗马的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最新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 下册 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 2.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 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 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 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 报纸; 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 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3.时间:1861年。 4.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5.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 钱赎买。 6.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 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范围:世界历史下册) 1. 1917年7月,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带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 20世纪20年代,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A.邓小平B.毛泽东C.马克思D.列宁3.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4.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劳资关系D.缩减农业产量 5.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纷争B.美苏争霸C.法西斯势力的侵略D.地区冲突 6.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主义扩张政策B.委任统治政策C.绥靖政策D.“冷战”政策 7.下列哪些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①德国进攻波兰②德国入侵苏联③日本偷袭珍珠港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河。”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最直接的结果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B.法国光复C.意大利投降D.攻克柏林 9 A.经济持续高速发展B.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C.成为第二经济大国D.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10.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 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C.改革派积极提倡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2.7世纪中期,在日本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的改革派代表的是 A.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农民阶级的利益D.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①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②穆罕默德病逝 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④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4.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 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5.伊斯兰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6.根据史料探究历史的真谛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对上图(9世纪日 本人的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书法艺术受到日本人的喜爱 B.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C.中日文化交流较为密切 D.作者可能是谴唐使 7.对西欧城市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罗马灭亡后,西欧城市衰亡了 B.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C.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形成了 D.西欧城市多为政治中心,规模很大 8.对西欧封建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近1000年B.西欧封建主重视教育、文化发达 C.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D.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高于一切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廷帝国②14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兴起③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500年,东罗马帝国灭亡④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新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新人教版)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建立时间:42年1月,②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③参加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④会议召开地点:华盛顿。⑤建立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雅尔塔会议:①时间:45年2月,②主要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③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④主要决议: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42年7月——43年2月)。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时间:44年6月6日。标志: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二战的胜利: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 二战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80年代产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阻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的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经济稳定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改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古猿属于完全形成的人? B、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C、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D、早期智人的出现,现在人种的差异显现出来 ( )2下列关于母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B、妇女占主导 C、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 )3、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是: A、金字塔 B、木乃伊 C、种姓制度 D、汉谟拉比法典 ( )4、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年”请推算: A、三千七百 B、两千八百 C、一千八百 D、一千七百 ( )5、世界上首先出现统一国家的大河流域是: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 ) 6、这里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摇篮,这里是指: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希腊 D、古罗马 ( ) 7、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特征的是: A、金字塔 B、木乃伊 C、种姓制度 D、雅典伯利克里统治 ( )8、进入古代印度后建立种姓制度的是什么人: A、西亚苏美尔人 B、中亚雅利安人 C、东亚蒙古人 D、非洲埃及人( )9、如果你是古代印度的商人,你属于哪一种性: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 )10、雅典在公元前594年进行了着名的改革,建立了民主政治,领导人是: A、梭伦 B、伯利克里 C、屋大维 D、凯撒 ( )11、下列对雅典民主政治高峰时的描述,错误的是: A、文化发达 B、经济繁荣 C、教育兴盛 D、全体居民有权参政 ( )12、根据下列第一组的内在联系,选择能使第二组成立的答案: 一组:伯利克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二组:()--罗马帝国的建立 A、亚历山大 B、斯巴达克 C、凯撒 D、屋大维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 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 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是 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 氏族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 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 代母系氏族。 2、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 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 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第 2 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 埃及 1、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①公元前 3500 年,尼罗河沿岸出 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 3500 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 立起来;③公元前 6 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 1、公元前 3500 年以后,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
典。 三、古代印度 1、公元前 25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
国。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
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印度的等级制度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
武士、官吏;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 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③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 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 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 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 业的发展。
第 3 课西方文明之源一、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 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二、雅典城邦的繁荣 1、经济雅典近海, 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 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 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 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