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隆中对2

八年级语文隆中对2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将下面文言文按照三行对译形式写在文言文本上。加点字依据文章翻译推测,并查找工具书核实确认。】 三国志《隆中对》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也。 将军宜枉驾 ..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 ..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然 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 ..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 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 ..,张鲁在 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 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①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 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 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②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③刘备说:“您和他一起 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

隆中对2

《隆中对》教案设计 眉山市丹棱县仁美中学张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质疑答难,理清课文思路;对比阅读,把握作品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目标一和二 教学时数:2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隆中对》 2、提问:同学们,从黑板上的题目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事件和地点) 3、学生质疑:针对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设想:什么人对?对什么?为什么对?怎样对?等等,可能也有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老师板书学生的疑问) 二、步入文本,把握课文 (一)初涉文本,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重点积累:度、猖獗、沔、恤、胄、箪、殆、屏人、吴会) 2、师生比读,把握文言断句(抽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生读一段,师读一段,逐段朗 读)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 (二)进入文本,解疑答难 1、回顾课前疑问(师生共同回顾之前提出的问题) 2、书中寻访答案(留时间由学生自己在文段中寻找答案) 3、展示无尽才华(可用原文作答,亦可用自己的话作答,同步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翻译课文) (重点积累:对、躬、器、就、顾、谓、凡、孤、猖獗、信、诚、胄、挟、箪、壶等常用文言词语和三顾茅庐、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等成语;掌握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贤能为之用) 4、整理问题,理清文章思路(老师板书) 第一部分(1)写诸葛亮年轻时候的事情和他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部分(6)写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的重要性 (三)深入文本,援疑质理 1、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问题,共同讨论、探究,形成共识 3、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有关键问题学生未提到,此时由老师来补充提出,再由师生 共同探讨) 关键问题:A、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B、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C、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D、怎样看待刘备这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复习资料 解释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3、一词多义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 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 因屏人曰()谓为信然() 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4、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 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今:】5、重点字词 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 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 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 三.翻译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隆中对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隆中对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下面,为大家提供隆中对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隆中对超全翻译与原文对照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间耕种,喜欢吟《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 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 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 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方面可以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得到

进〈诸葛亮集〉表 隆中对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进〈诸葛亮集〉表隆中对比较阅读答案 附翻译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服仰备又

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 B.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 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曹操比于袁绍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扶天子而令诸侯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将两文中画线句子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5分)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5分) 4.请结合

《隆中对》字词句翻译答案及全文翻译

《隆中对》字词句翻译答案及全文翻译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隆中对.回答、应对。 2、亮躬.耕陇亩亲自。 3、亮躬耕陇亩 ..田地。 4、好.为《梁父吟》喜欢。 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 6、时.人莫之许.当时;承认、同意。 7、谓.为信然说。 8、谓为信然 ..确实这样。 9、时先主屯.新野驻扎。 10、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11、谓.……曰.对……说。 12、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13、不可屈致.招致、引来。 14、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 15、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 16、由是 ..先主遂诣亮因此。 17、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 18、凡.三往总共。 19、乃.见才。 20、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21、因屏.人曰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2、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23、奸臣窃命 ..盗用皇帝的政令。 24、主上蒙尘 ..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25、度.德量力衡量。 26、信.大义通“伸”,伸张。 27、遂用.猖獗因此。28、遂用猖蹶 ..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29、然志犹.未已仍、还。 30、然志犹未已.止。 31、君谓计.将安出计策。 32、君谓计将安出.产生。 33、名微而众寡 ..人少,指兵力薄弱。 34、以弱胜强者.……的原因。 3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而且。 36、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37、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强,争胜。 38、国.险而民附地势。 39、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0、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 41、民殷.国富兴旺富裕。 42、不知存恤 ..爱抚,爱惜。 43、帝室之胄.后代。 44、总揽.英雄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45、保其岩阻 ..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46、内修政理 ..政治。 47、则命一上将将.(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来。 48、箪.食壶.浆(提示:这里是作动词)用箪盛,用壶盛。 49、以.迎将军者乎来。 50、诚如是.这样。 5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二、翻译句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关键点:1、每:常常;2、“时人莫之许”为宾语前置倒装句,是“时人莫许之”的意思,时:当时;许:承认、同意。) 2、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关键点:“然”,这样。)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关键点:1、就:接近、趋向。“就见”,可理解为去诸葛亮那里拜访;2、“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3、“枉驾”,屈尊,这里理解为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4、“顾”在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在文言中,“顾”还常有看或者回头看的意思。)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关键点:1、“孤”,古代王侯自称;2、“信”在这里为通假字,通“伸”) 5、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关键点:1、“用”为“因此”的意思,这个用法第一次遇见,要注意。2、“猖獗”在此处指失败,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3、“至”,“到”的意思。)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三国演义》隆中对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选文第一段对诸葛亮“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外貌描写,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超凡脱俗、不问世事的清高气质。 B. 刘备自称“汉室末胄”,是因为他是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按宗谱,刘备是汉献

《隆中对》对比阅读

《隆中对》专题训练 一、课内阅读训练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羽、飞乃止。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⑵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 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⑷总揽.英雄揽: 3、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5、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6、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7、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④诸戎、夷越: 8、“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躬:(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4)此人可就见就: (5)挟天子而令诸侯挟:(6)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夜:(7)斟酌损益损:(8)临表涕零零: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B. 北定中原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隆中对翻译

隆中对翻译(直译) 第一段: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间耕种,喜欢吟《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第二段: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先主曰:“君与俱来。”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第三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

呢?” 第四段: 亮答曰: 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o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丁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启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 量力,欲信大义丁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丁今日。然志犹未已,启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丁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白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丁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贝U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丁秦川,白 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丁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启勿复言。”羽、飞 乃止。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 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乂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 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丁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缺乏智谋,才识浅短,没有办法,就因

《出师表》与《隆中对》的对比阅读

专题三:《出师表》《隆中对》对比阅读复习卷班级:____ 姓名:________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奸凶,( ) ..顾之( ) ③攘除 ..( ) ②将军宜枉驾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 ○5由是感激 ..( ) ○6欲信.大义于天下( ) ○7孤不度.德量力( ) ○8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问答题 (1)甲文第一段及乙文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并找出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 甲文: 乙文: 甲文与乙文相关句: (2)甲文两段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结合乙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请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甲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思想感情:“ “忠”表现在:;; . 4、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1)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隆中对》中考题集

兰州市(09甘肃省)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主编的《》一书。(2分) 答案: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

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11.(2分(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孝感市(09湖北省) (二)隆中对(节选) [p]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p] 8.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9.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

初中文言文:隆中对

初中文言文:隆中对 初中文言文: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与《三国演义》比较阅读

从《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与《隆中对》的比较阅读看历史小说的艺术创造 山西省偏关县新元职业中学董建军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一文中有关“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定三国隆中对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也有相关描述。因为前者是史学志书所以就客观求真;后者因其是历史小说因此也就有了在前者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中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留有一个研讨题,本文也想就这一问题通过两者的比较阅读来分析一下历史小说的艺术创造。 从大的方面来看,小说《三国演义》与课文《隆中对》比较有以下三处艺术加工: 一、《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孔明方受。表现了刘备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二、《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再次侧面突出

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也更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的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其中一波三折。为见诸葛亮,刘备等人算是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近五千言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小说家要对这十二字的史实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1、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又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缺乏智谋,才识浅短,没有办法,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请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

《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

《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 1.这两篇文章均选自《__________》,其中《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朝史学家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 利尽南海__________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文: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 4.《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

5.《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给刘备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为刘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 《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隆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两条歇后语、两个成语。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