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HE SILENT WAY 默示教学法

THE SILENT WAY 默示教学法

THE SILENT WAY 默示教学法
THE SILENT WAY 默示教学法

THE SILENT WAY 默示教學法(SW)

歷史背景與淵源

SW是由Caleb Gattegno在觀察一位歐洲學者進行數學教學後研發出來的教學法。它最主要的學習理論包括了:

(1)學習者若能自己去察覺(discover)、發現、及創造(create) ,將遠比覆誦(repeat)、熟背(remember)來的好--- 普通的教學通常可分為講述模式(expository mode)和假設模式(hypothetical mode)。講述模式中所有的教學內容、型態、進度全權由教師來掌控,假設模式的教學則讓學生在實驗、摸索、嘗試中參與學習,加強了學習將度,增進內在的自信與成就感。Gattegno認為SW可以讓學習者獲得假設模式的上課效果;

(2)SW所使用的教具,如依顏色來分類的彩色木條(colored cuisenaire rods)和發音卡(Fidel pronunciation charts),是心理學中所說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記憶的輔助媒介(associate mediator);

(3)SW採用實驗心理學中〝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的方法來進行語言教學,也就是教師不再多遍地重述教學內容,而要求學生專心主動地去觀察、摸索出L2的各層風貌。

教學觀

Gattegno認為,語言為一結構性的組合體,所以教學上可以將發音、文法等元素加以抽離於社會情境下來介紹。這也就是為何他會採用彩色笨子等教具來進行教學的原因。此外,Gattegno也非常強調學習者要學好L2的兩大特質:

(1)沈默(silence)---沈默使學生能專注於所學的標的物上,進而產生組織、統合的能力。學習中常見的覆誦(repetition)反而會攪擾心思運作的狀態;

(2)意識狀態(awareness)---Gattegno非常重視心理學中〝如何學好學習〞(learning to learn)這門學問。他認為,意識狀態的發展要由注意力開始,然後才透過實驗、自我修正來達到融匯吸收的境界。這點也是SW有別於其他教學理論的最大特色。

教材教法

一、教學目標

SW旨在培養學生初級的聽力和口語能力,加強發音、語調的正確性,並使學生學得實用的文法觀念以及L2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課程安排

SW依照文法難易度以及教學上視覺呈現的效果來安排課程。所以,祈使句型、名詞複數型、數目字、介係詞代名詞、比較級、數量詞、時間性量詞等非常容易用教具和教室場景來介紹的內容都會出現在初級的教材中。以下就簡單舉例SW的課程編排情況(Joel Wiski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Lesson Vocabulary

1. Wood color red wood, red, green, yellow, brown,pink, white, orange, black, color

2. Using the number 1-10 one, two, three…..ten

3. Wood color red two pieces.

4. Take (pick up ) wood color red two pieces. Take (pick up)

5. Take wood color red two pieces give, object pronouns give him

6. Wood red where? Where, on, under, near, far over, Wood red on table. Next to, here, there

7. Wood color red on table, is it? Question-forming rules.Yes, on. Yes. NO.Not on.

8. Wood color red long. Adjectives on comparison.Wood color green longer.Wood color orange longest

9. Wood color green taller.Wood color red is it?

10. Review. Students use structures taught in new situation, such as comparing the heights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

下面示範如何用SW教泰國話的教案(Joel Wiski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1. Teacher empties rods onto table.

2. Teacher picks up two or three rods of different colors, and after each rod is picked up says: [mai:].

3. Teacher holds up one rod of any color and indicates to a student that a response is required. Students say: [mai:]. If response is incorrect, teacher

elicits response from another student, who then models for the first student.

4. Teacher next picks up a red rod and says: [mai sii daeng].

5. Teacher picks up a green rod sand says: [mai sii khiaw].

6. Teacher picks up either a red or green rod and elicits response from student. If response is incorrect, procedure in step 3 is followed (student modeling).

7. Teacher introduces two or three other colors in the same manner.

8. Teacher shows any of the rods whose forms were taught previously and elicits student response. Correction technique is through student modeling, or the teacher may help student isolate error and self-correct.

9. When mastery is achieved, teacher puts one red rod in plain view and says: [mai sii daeng nung an].

三、Teacher then puts two red rods in plain view and says: [mai sii daeng song an].

11. Teacher places two green rods in view and says: [mai sii khiaw song an].

12. Teacher holds up two rods of a different color and elicits student response.

13. Teacher introduces additional numbers, based on what the class can comfortably retain. Other colors might also be introduced.

14. Rods are put in a pile. Teacher indicates, through his or her own actions, that rods should be picked up, and the correct utterance made. All the students in the group pick up rods and make utterances. Peer-group correction is encouraged.

15. Teacher then says: [kep mai sii daeng songan].

16. Teacher indicates that a student should give the teacher the rods called for. Teacher ask other students in the class to give him or her the rods that he or she asks for. This is all don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rough unambiguous actions on the part of the teacher.

17. Teacher now indicates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give each other commands regarding the calling of rods. Rods are put at the disposal of the

class.

18. Experimentation is encouraged. Teacher speaks only to correct an incorrect utterance, if no peer group correction is forth coming.

英語教學方面實例如下(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p. 23-24,師德):

步驟一牆上掛著音色對應圖表、拼字發音對應表及字彙表。

步驟二教師嘴行作發[ u]音,但不出聲。學生猜音,直到有人猜對[u],老師點頭,且指音色對應圖表上的綠色[u]符號。

步驟三教師雙唇做發[b]音口型,但不出聲。學生猜音「媽」,「怕」等,直到有人猜「爸」,老師點頭,伸出兩指頭嘴型並作[ㄅ][ㄚ],學生說[ㄅ][ㄚ],老師指第一個指頭,學生說[ㄅ]([b]);老師點頭,對音色對應圖表上的深綠色[b]符號。

步驟四教師指著鹿的圖片,學生說「動物」老師搖頭;學生說「梅花鹿」,老師點頭,伸出三指頭,嘴型作「梅花鹿」,再指第三個指頭,學生說「鹿」,老師點頭。重複步驟3讓學生發([ㄌ][l]),老師指音色對應圖表上的藍色[l]。

步驟五老師回到音色對應圖表上的綠色[u]符號,學生念[u]音。老師再指拼字發音對應表的oo, ue, o等,嘴行作[u]音,讓學生明瞭[u]音以這些字母呈現。重複步驟5,[b]音拼成b, bb, be等,[l]音拼成l, ll, le, lle 等。

步驟六老師來回指拼字發音對應表與字彙表,讓學生欬blue,唸出音[blu]。老師指藍色木條(rod)、藍色衣服、藍色卡片,要學生唸blue。

步驟七重複步驟,教red, yellow等顏色。

四、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SW的教學活動非常簡單。教師通常利用輔助媒介(教具)來示範L2中的字或句子,之後便藉由教具的不同組合搭配來引導學生說出所要求的字彙或句型。

以下分別介紹幾種SW中特殊的教具(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p. 22,師德):

1. 彩色木條(Cuisenaire Rods):

長短不同的彩色木條提供學生情境來練習語言。例如教顏色、樹木、長

短、位置(A red rod is on the table)、動作(Hold up two long rods)等。

2. 音色對應圖表(sound-Color Chart)

音色對應圖表分上下兩部:上半部為母音、下半部為子音。每個音都有特定顏色,學生同時連結聲音符號與顏色三者,印象更深刻。例如[O]音為白色,[p]因為咖啡色等。

3. 拼字發音對應表(Fidel Charts)

學生利用音色對應圖表上學得的母音和子音,來練習拼讀。同類的母音拼獨組合,或同類的子音拼獨組合,用同樣的顏色呈現。例如[u]的音有可能拼讀為oo, ue, o等,這些字母全為綠色。

4. 字彙表(Word Charts)

利用拼字發音對應表,學生來拼獨自會。字母和顏色都與上述兩表對應,力入藍色發[b]音的b+紅色發[l]音的+灰色發[g]音的g,形成三色的big。字彙表共有十二張,教最常見的500個單字。

五、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學生在最初的學習階段可能會有點摸不著頭緒,但漸漸地透過實驗和自我修正,最後可以達到自發學習的成功效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同時也要和同學互相討論修正、建議或解決問題。教師則盡量保持沈默,觀察、不主動干預的態度,教學時盡量以教具代替大量的文字敘述與說明,創造一個學生可以放膽嘗試、修正的學習環境。

結論與反思

相較於ALM中教師的強勢主導作風以及嚴禁學生犯錯的方式,SW將學習環境轉換成一個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去咀嚼、反芻而後有自發表現的機會空間。這也給台灣普遍因為背負著升學率而求好心切的英語教師以及規劃英語課程的教育當局一些反思的空間:如何在費盡唇舌講解文法規則以及讓學生透過練習討論合作學習中求取平衡點?當學生的學習陷入困難時,如何在〝進場干預〞和〝從旁引導〞中找到合適的教學定位?從心理語言學的研究中,我們知道幼兒在學習母與時雖有父母親友的〝技術指導〞,但這些求好心切的給欲政策並不會對幼兒最初的語言發展有立即的正面效果。他們仍然是按照自己所觀察得來的語言遊戲規則呀呀〝說話〞,然後經過一連串(可能是好幾年的功夫)的實驗與修正,最後才得以說的〝人模人樣〞。

至於L2的學習者,雖然其後天條件上已經不能以〝時間〞來換取〝實

力〞,但若在課程的安排上可以多給學生一些安靜觀察(和傳統的〝大聲覆誦〞相反)以及熱烈參與的時間(如英語說故事比賽、話劇比賽、故事接龍、脫口秀等),那怕初期真是錯誤一籮筐,但學生在親身體驗到〝語言〞(包括其所正在學習的標的語)就是〝力量〞後,一定會更有學習動機,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實力。

常见几种教学方法

常见几种教学方法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或言「媒介」。教师不仅运用适当的技术去刺激鼓励指导学生的思考和自动学习,亦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环境等,来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l主张教师决定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几个事实:课程目标,学生年龄,课程内容,教具设备,学生教育背景和时间分配 〖演讲法〗 「演讲法」是被最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大概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讲述。有人认为演讲法太过平淡,而且也难提供学生回应的机会。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绝对的最好或不好。演讲法若彼使用得当,仍然是有许多优点的,譬如说:可以节省教学的时间;可以说明一些原则;可以叙述一些事实;可以解释一些概念,或造成某种态度或理想;同时也能使一些辅助的实物教材更加生动及有趣。 演讲法的缺失主要是在于「单向教学」的问题,教师不易掌握学生对教材的接受情况与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容易发生「注人式」教学的危险。因此,当教师在使用演讲法之时,应当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方法来使用,譬如:讨论、问问题、要求作回应等等。教师可以预备一个精简的演讲纲要给学生来配合他的讲述,也可利用黑板、投影机。幻灯机、图片、挂图等,作为视觉与听觉之辅助教具与教材,使讲述更为生动。 目光的接触、音调、手势,以及一些合宜的身体语言等等也是必要的辅助;例证、故事也有必要恰当地配合在讲述之中;合宜、适当的幽默也能帮助教师将讲述的材料更生动地表达出来。太过冗长的讲述,有可能会失去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儿童。儿童听讲的注意力约十至二十分钟;成人的听讲住意力约三十至四十分锺),因此,教师所讲的话也得切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程度与经验,并多用具体的说明,少用抽象的描写。 长时间的演讲,要分段落,中间插入讨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并考查学生的了解程度。有时教师因为没有将完善的纲要或内容预备妥当,结果所讲述的话语呈现散漫与无组织的情形,甚至也有遗漏重要材料或叙述离题的偏差情况。讲述也不可忽略启发学生的思想,并要把握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与领悟情况。 教学的重点并不完全在于将一大堆的知识或材料倾倒(注入)给学生。学生积极、热切地参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多有运用手及脑的机会是有益处的。对年纪稍大一点的学生而言,愈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就学习得愈好。〖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教学法最适用于「重述」「关联」和「实现」的三个学习阶层。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避免的是:太过简单即可作答的「是」或「非」的问题;太过抽象学生不能把握与理解的问题;超出学生认知与理解程度的问题;

可贵的沉默教学案例

以生为本爱的教育 ——《可贵的沉默》教学案例与反思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们祝贺,但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和关心别人。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水平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爱,让学生懂得回报爱。《可贵的沉默》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逐步回到热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实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问题:师:孩子们,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们洗过脚吗? 生:洗过的,当然洗过了。 (孩子们七嘴八舌。他们也许不太明白老师为什么会突然问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疑惑。) 师:很好。老师想知道,你们有谁给父母洗过脚呢?我话锋一转,

又提出了我的问题。 (沉默。教室里出现了我所预料到的沉默,孩子们一个个低着头,脸上写满了羞愧。) 师: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纸笔,把你此刻心里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短时间的准备之后,孩子们开始默默地以手写心。一会儿,就陆续有几位同学举手示意我写完了,还有的孩子已经站了起来,急于交流自己的作品,待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之后,我让他们把这个份作业暂放一边,请他们打开课本开始通读课文。 片段二:品词析句,回报爱 中心发言人:我是第一发言人,我交流“沉默时”孩子们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此刻他们的心理活动。请大家跟我读相关段落。我的体会是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觉得他们的心里正在想着老师的问题。 生1:这里面有一个词语“寂然无声”,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能用一个词替换吗? 生2:这个词是很安静的意思,能够换成“鸦雀无声”。 生3:你理解的很准确,给你们小组加一分。 师:同学们沉默了,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1:应该是没有反应过来,课文中的老师问得太突然了。 生2:我觉得应该是羞愧吧,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就是长时间的不说话,是长时

矩阵运算教学中发生教学法的实践

矩阵运算教学中发生教学法的实践 摘要:以矩阵运算为例,探索发生教学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发生教学法的起源,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物发生律,并运用到数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发生教学法;其次阐述发生教学法的策略,要认识教学主题的来龙去脉,掌握发生过程的关键因素,理解会遇到哪些障碍,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问题;最后论述如何运用发生教学法实施矩阵运算教学,设计了5个步骤,展示了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了设计的理由,为丰富和发展发生教学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发生教学法; 矩阵运算; 数学史; 策略; Abstract:Taking matrix operation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advanced algebra teaching has been explor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origi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E. Haeckel puts forward the biogenetic law,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to produce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Secondly, the strategy has been

expounded of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theme, master the key factors of occurrence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encounter. Finally, it has been discussed how to use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matrix operation, designs five steps, shows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explains the reason of design,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Keyword: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matrix operati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strategy;

教学法名词解释

1.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6.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8.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9.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10.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1.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2.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3.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4.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15.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16.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直接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8.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19.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20.教育的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23.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2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享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6.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27.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8.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9.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30.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1.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3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指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3.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4.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35.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36.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37.班主任:是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老师。 38.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39.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

英语沉默教学法

英语沉默教学法 (The Silent Way)2011-02-26 21:05 英语沉默教学法 (The Silent Way)是西方人本主义教学法中一个较有特色的流派,为美国心理学家兼数学家凯莱布·加特尼奥(有人也译成卡帝格罗) (Caleb Gattegno)所创立。是基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于上世纪 60 年代产生在美国的现代教学法,成熟于七十年代。该教学法认为,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少说话,而鼓励让学生多开口多说话。 沉默教学法理论设定了 3 条基本假设:其一,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或创造,而不是去背诵和复述那些指定他们学习的东西,这样会有利他的学习。其二,如有一些物体的帮助,学习也会变得容易些。其三,通过利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语言,会使学习变得容易些。沉默教学法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成功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投入。首先是有沉思的意识,然后是积极主动地试用。沉思可以给大脑最多的机会去从语言中获得信息;沉思可以允许并强迫学习者对所学材料付出最多的注意力和进行最佳的加工处理。在课堂里利用沉思意味着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沉默教学法认为;沉思是最好的学习工具。学习者在沉思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上,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潜在手段上。沉思可以使学习效用最大化。沉默法教学的模式是运用结构主义的模式解释目标语言。将单词视为一组声音,约定俗成地与特定的意义相对应,然后通过语法组成句子---语义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将语言与其社会环境相分离,教师通过虚拟的语言场景来组织教学活

动。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师强调的是命题意义,而不是它的交际价值。学生学习目标语的结构形态,并通过归纳的办法学习语法规则。 沉默教学法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语言类基本要素的训练,培养初学者的听说能力。英语教学要求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主要是起到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使用目标语的基本成分,进行听说的能力的培养。近期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目标语实用的基础语法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运用沉默法教学教学中,教师用图表、图画、影像、实物等做出示范(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积极反应,继之将新旧知识融汇起来“创造”自己的话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讲语法规则,也不纠正学生的错误,仅仅是“示范”学生应学的东西。在循序往复的“示范”过程中,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概括、自我总结,建立自我的“内在标准”,形成自我所需的语言规则。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负责设计教学顺序和指导、引导的学生学习的状态,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 沉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不同,是从属地位,教师的引导、监控是起着间接作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同。 总之,沉默法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方式。在使用沉默法教学时,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外语,他们可以通过外语的学习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认识世界上其他未知的东西。

教学法——直接法

直接法(Direct Methods)又名改革法,自然法 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产生地点:西欧(法国、德国) 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的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 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 用目的与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不用母语,不用翻译) 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工业发展,贸易兴盛,经济往来频繁,急需外语口人才。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外语教学的“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直接法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的中介,运用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以加强学习和记忆 代表人物:早期:菲埃托(V. W. Vietor,德国,改革运动的先驱,直接法的奠基人)《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 贝力子(M. Berlitz,德国,教育家) 古安(F. Gouin,法国,语言学家)《语言教授法和学习法》 典型教材:《基础英语》艾克斯利(C. E. Eckersley,英国) 对于语言的观点:直接发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的,而不是思维(背景:不同语言词汇与语法不等价;语音的发展和国际音标的出现) 主要特点:1. 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动作,涂画,角色扮演,演戏) 2. 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主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 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 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口语的第一性)。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 速的规范 4. 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应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词开始的。句子是言语 交际的基本单位 5. 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 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剧是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贝力子:1878年开始创办的贝力子外语学校所采用的贝力子教学法(按照幼儿学习的方法)

英语教学法

英语教学法

英语教学法 一、考情介绍 1.考试目标 1)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2)掌握外语教学基本理论、英语教学专业知 识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等学科教学 知识,并能用以指导初中英语教学。” 2.考试模块内容与要求 1)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2)了解外语教学基本理论,理解语言观、语 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等对初中英语教学 的指导作用。 3.题型分析:绝大部分为选择题,各个教学法 的优缺点会考简答 4.题目数量:1-3题(至少6分)。 二、常用教学法简介 (一)研究对象 [1]教:教的过程、特点、规律、方法、内容 等。 [2]学:学的过程、特点、规律、方法、内容 等。 (二)英语教学法--历史时期划分

(三)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1.概念:用学习者母语翻译并讲解外语的一种教 学法。“语法讲解+翻译练习” 2.语言观:语言是书面语,语言是一种知识,是 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符号体系。 3.例:新概念、高中阅读、“哑巴英语” 4.代表人物:奥伦多夫 5.教学过程:复习→单词讲解→语法讲解→课 文讲解→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6.对翻译法的评价: 1)外语教学法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学法体系。 2)有助于规范语言的学习。 3)过分依赖母语。 4)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口头语言的 表达。 7.优点: [1]学生能够理解抽象语法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2]翻译能力、运用外语的能力得到提升。 [3]操作简单。 8.缺点: [1]仅重视读和写,忽略听和说。 [2]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无趣。 [3]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四)直接法【Direct Method】 1.概念:直接教外语,将单词和短语与事物之间 直接建立联系。 2.例:“扔进老外堆” 3.特点:“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 只讲授日常词汇和句子,授课中完全使用目标语言, 用图片、实物、动作等学习单词。 4.优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系统教学法尝试精品文档5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系统教学法尝试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注重信息系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

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3、强调意义接受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4、完善认知结构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注意随堂记忆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记忆周期的最有效时间为缩短记忆周期,即时记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刚刚学习新知识的较短时间内对知识有个印象,利于学生掌握新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随堂记忆的运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轻松。 6、允许免交作业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

三段七步教学法

三段七步教学法 一、“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由于笔者所在的城市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变化,使笔者所在学校面临着学生基础知识差的学情,即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严重不足。同时,在学校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囿于传统的束缚,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的诸多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三段”,即“课前,编制学案、自主学习;课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课后,跟踪辅导、夯实巩固。”“课堂七步”,即“创设情境、目标引领、展示交流、师生质疑、精讲点拨、拓展训练和总结提升”。“教学三段”的具体内容包括:“课前,编制学案、自主学习”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而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教师及时检查“两批”学案:课前预批、课后复批,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指课堂由师生互动完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分工合作、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深度交流。“课后,跟踪辅导、夯实巩固”是指教师及时进行解题指导和学法交流,加大训练力度,充分挖掘学优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困生及时消除学习障碍,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切实提高学习成绩。 “课堂七步”的具体内容包括:“创设情境”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架设起现实生活与学科学习之间的桥梁。在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目标引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学习目标,新课开始呈现学习目标,结尾总结、回味目标。“展示交流”是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质疑”是指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者发现错误时,或学生对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教师要及时追问质疑。当学生展示完毕时,教师可以及时拓展,教师还要及时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精讲点拨”是指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熟练把握教材和高考考点,讲解精炼,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巧妙安排当堂训练。“拓展训练”是指训练题目的设计要重点突出,要分层次和梯度,确保当堂训练有足够的时间。“总结提升”是指夯实重点,适时延伸,及时汇总提升,并布置适量的迁移作业。 三、“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在我校开展了四年了,期间进行了几次讨论和调整,使每个学科都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物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一直是比较难懂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带领学生越过障碍。物理学科的“教学三段”的课前编制学案部分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物理学科学生很难通过课前预习就达到会做题的程度,所以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课前预习部分尽量不要放习题,因为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就会增加心理负担。所以学案课课前预习部分以知识点填空为主,并配以有启发性的概念判断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可。课中部分教师教学时间也比较长,一般要达到20~25分钟。 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意义重大,物理学科的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都有原型,教师用生活中的有趣实例引出新课,再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力的分解”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拔河比赛,体态娇小的女生在中间拉两个魁梧的男生,体现出分力大于合力的思想,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讲“超重失重”一课时,用扎了孔的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瓶子不喷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为讲完全失重埋下伏笔,令学生记忆深刻。物理课中对于“目标引领”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每节课重点内容不要超过三个,展示目标时语言要精炼易懂,新课结尾时要回顾目标,看本节的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使目标展示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展示交流”环节,物理学科的新课概念讲解部分,让学生讲解困难很大,效果不好,

教学法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研究生教学法论文考试 学院:经贸外语学院 题目:Comparative Study on PPP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学号: 102050211014 姓名:王芳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Comparative Study on PPP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different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emerging in quick succession. As a brand-new teaching idea,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being paid more attention by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But the traditional PPP method still exists in many English teaching classes. Some teachers may wonder what differences there are between 3P and task-based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two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derives from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starts in the early seventies and evolves through the seventies. Howatt divide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to weak version and strong version. At first, task-based learning was just one of the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of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and didn’t from its own complete system. Between 1979 and 1984, in Bangalore of Southern India, N.S. Prabhu who is an advocator of strong vers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called ‘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 in which he used communicative tasks as central elements to organize his classroom. From then on the idea of task-based teaching began to be formulated. As the definition of a task, there are different definitions given by different scholars. Skehan (1998), following Nunan (1989), Long (1989), and others, proposes that a task is an activity, which satisfies the following criteria: meaning is primary; there is a goal, which needs to be worked towards; the activity is outcome-evaluated; there is a real-world relationship.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provides more pedagogically oriented characterization. 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a task is any activity or ac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as the result of processing or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e., as a response). For example, drawing a map while listening to a tape, listening to an instruction and performing a command, may be referred to as tasks (Richards, Platt & Weber, 1985: 289). Skehan defines the task-based teaching as: instruction on which learners are given tasks to complete in the classroom makes the assumption that transacting tasks in this way will

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概念: 1、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 (1)形真情真。 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亲切感。(2)情切 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3)意远 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 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学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学生的想象,而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内容。 (4)理蕴 理寓其中 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一组围绕教材中心展现的具体情境。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案例: 情境1(数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果进一步要问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自制教具): 这是一端相连但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另外,这里还有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黄棒长15厘米,白棒长10厘米,黑棒长60厘米。现在要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相互连结,请同学们试试看,用哪一根木棒合适? 通过实难,学生发现,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适,只有黄棒合适。 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从而正式引入课题,获得“三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 很多非计算机专业都将操作系统作为一门专业课,若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对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教学方法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核心,也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设计技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重要性,很多非计算机专业也将它列为核心专业课,但是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强,实验操作性强,要求前期设置相关系列课程作为铺垫,而一些专业在没有相关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开设操作系统,造成了学生反映课程抽象,学习困难。在普通高校中,普遍反映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难学也难教,枯燥而繁杂的理论,往往又不能真正应用于操作系统的现实中,纯粹是各种原理和算法的罗列,教与学两方面都觉乏味。根据为非计算机专业讲授《操作系统》课程及相关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除了该课程自身理论性较强等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课程设置欠妥,教授方式单一,内容没有变化。笔者也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课程从不同角度和学生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本文仅就教学实践的体会作一些探讨。 1深研课程、紧扣结构 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要做到从点到面的延展,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清楚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又要从微观上熟悉并理解各模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算法。而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之前,对计算机整体结构不熟悉,没有学过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涉及计算机硬件的课程,认为操作系统课就是教他们如何使用Windows或者Linux。如果直接按照教材进行学习,学生往往被章节的具体内容所限制,跳不出章节的框框,忽视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弄不清章节之间的联系,搞不清各章节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这一情况,辅导教师应在学习之初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体系结构,明了课程的脉络主线。在操作系统的第一堂课上,笔者首先通过操作系统的定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的集合”。再通过课程的整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引申出操作系统的主要五个功能,概括地介绍每个功能的具体实现,并和相应章节相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前可以了解各章节之间的关

任务教学法

任务式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1、产生 任务式教学法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代表人物有伯拉胡、纽南,任 务式教学法主要起源于外语教学领域,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来体现学习成就,它实际上是交际法的新发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达到学习目的。 2、特点 (1)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试图把课内的语言学习同课外的社会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2)意义优先。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的内容含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 (3)以完成任务为评估标准。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教学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4)重结果而不重形式。即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要求通过用目的语言交流来学会交际。 3、课堂教学原则 任务式教学法认为: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让学生用目的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1)语言、情景真实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应尽量真实,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2)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任务的训练来理解语言的功能,并能运用在交际活动中。 (3)任务的阶梯型原则。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4)以做促学原则。学生自始自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4、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1)分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目的的同时,应明确它的应用性目的。 (2)从教材提供的任务建议中选择适合的任务,并设计出具体的运用性任务。(3)确定结果,重视评价。设计的每一项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关键看结果。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中卫三小张晓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插图,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寂然无声、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3.通过对比,体会沉默的可贵,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父母,表达对父母的爱。 三、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沉默的可贵。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庆祝生日时的照片及父母关爱自己的照片。 老师准备:制作课件 五、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喜欢过生日呢?(收礼物、吃蛋糕)一提到过生日,大家特别开心,我也很高兴,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小短片,【课件出示1】(播放视频、放生日歌)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2、学生交流; 3、生日是快乐的、甜蜜的、幸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生日有关的课文《可贵的沉默》 4、板书课题——读课题——提问题——(过生日是快乐的为什么课文却选择了这样沉重的题目?) 5、聪明的孩子最会提问题,其实,一切疑惑不解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就让我们走入课文,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2】二字—四字—读—引导并鼓励用在今后的

写作中。 3、用上这些词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既简单又有条理,把课文读成了一段话,一句话,甚至几个词,你真会读书。)【板书:热闹,沉默,热闹】 4、仅仅三个词、六个字像一条绳索帮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第一次的热闹?(1-9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写的沉默?(10-13自然段) 第二次的热闹又是在哪个自然段写出的?(14自然段) 三、品读语句,感悟写法. (一)学习1-9自然段 1、【课件出示3】看看这幅图,孩子们心情怎么样?【板书:兴奋快乐】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从表情、从动作) 2、那么文章是怎么描写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孩子们快乐兴奋的句子。 3、指名交流。【课件出示4】 预设:句子1.“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句子2.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预设一:.“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①老师与个别学生对话:老师读: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 吗?学生答:“知道!”“知道!”(感受到你的幸福与快乐。) ②什么是“异口同声”?(1.2.3.)让我们演一演(师生角色读)在 孩子们的异口同声中你感受到什么?(骄傲、高兴、自豪… ③评价(我们刚才读的时候关注了句子中的提示语,不难看出提示 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心情。) 预设二: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①指名读——谁读得更好?你注意到了哪些词?——这些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从动作和神态中我知道了这些孩子为爸爸妈妈关心自己而感到骄傲。)——读出你的高兴劲。(男——女——齐表演读) ②多么幸福呀,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父母的爱他们都已经 感受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