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哲学生活判断题(后附答案)

唯物论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2、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4、“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

6、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7、人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

8、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9、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10、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1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1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1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1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既可以反映过去、现在,也可以对未来作出反映。

15、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7、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18、艺术创作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这说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像是照相机、镜子对事物的反映。

19、“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0、“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夸大了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1、“休渔制度”的实施说明,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22、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23、不尊重客观规律,人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2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26、运动是相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3.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认识决定于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6.实践具有社会性,所以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7.实践具有社会性,所以不存在孤立的实践活动。

8.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活动。

9.实践主体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11.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1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13.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真理发现新的真理的过程。

14.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错误认识获得真理的过程。

15.认识有无限性,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

1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共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7.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铁建设全面铺开,与普通铁路相比,高铁速度更快,运力更足。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9.要想获得真理性认识,要超越历史条件。

20.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21.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22.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3.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具体历史的统一。

24.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终极真理,所以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新时代思想出发,并以此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6.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7.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29.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联系观判断题:

1.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2.人们可以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新的联系。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4.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有联系.

5.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6.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7.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8.“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缺乏科学依据,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9.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10.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11.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12.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1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4.在系统内,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5.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16.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满足人们现实需要的客观联系.

17.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因而是客观的。

18.人为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19.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20.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21.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造物质材料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2.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23.尊重自然固有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24.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5.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实践的原因或结果。

26.部分构成整体,决定和推动整体的发展。

2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28.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9.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分析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

30.自在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认为事物的联系

31.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32.从整体和部分的区别来看,整体的功能会影响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

发展观判断题: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势都是前进的、光明的。

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量变比质变更重要,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5.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6.只要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

7.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8.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9.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0.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

11.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意味着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3.发展是质变的表现,质变也是一种发展。

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总比旧事物优越。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6.安全事故要从细节抓起,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17.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因此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接受。

18.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19.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曲折的,发展是一种质变,所以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20.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在发展的各个阶段

方向都是前进的。

2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1.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4.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由浅入深的过程。

25.认识没有重点,科学没有顶峰。

26.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都是量变的状态。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呈现的状态。

矛盾观判断题

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一分为二就是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

3、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绝对的,对立是无条件的、相对的。

4、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矛盾双方的对立,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

7、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

8、矛盾的统一是指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转化。

9、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困难,因此矛盾越少越好;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

10、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可以解决的。

1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1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创新观判断题

1、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2、事物发展必须彻底否定原有事物。

3、辩证否定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实现,它要求我们学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4、只要创新,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5、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对既往的否定就是对现实的肯定。

6、革命批判精神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8、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规律的突破,可超越客观条件。

9、形而上学否定观是外力的否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肯定一切,否定一切。

10、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11、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12、创新就是要敢于否定权威,破除一切传统思想观念。

13、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1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5、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6、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判断题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是社会意识相

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3.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6.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

7.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10.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致的,但解决的主要方式是不同的。

11.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的主体。

12.人民群众是历史和发展进步的领导力量。

13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14.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5.我们党的群众观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6.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始终密不可分。

18.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9.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20.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将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并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也是实践的主体。

22.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3.两大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性因素。

24.两大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5.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26.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判断题

1. 价值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所有的事物都有价值。

3.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社会对他的承认程度和他从社会获取的多少。

4.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5.获得社会的尊重是奉献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6.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7.价值观是人们选择人生道路的正确向导。

8.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9.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10.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化。

11.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12.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1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标准。

14.集体主义已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

15.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定不一样。

16.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17.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18.人生价值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19.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0.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21.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22.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或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2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4.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此个人对社会的索取是不必要的。

2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6.面对利益冲突,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7.价值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8.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9.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30.只有把握矛盾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结,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31.抓住主流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32.人与自然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哲学生活判断题答案

唯物论19、20 认识论3、4、5、7、11、16、17、21、22、27联系观1、4、5、6、10、11、14、17、18、24、25、26 发展观1、8、9、15、16、21、23、24、25、26

矛盾观7 创新观7、8、9、10、11

十一课10、11、13、21、22、23、24、25

十二课9、10、12、16、17、18、19、20、21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

高中政治哲学 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6.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7.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8.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0.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2.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13.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14.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点拨】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并非多数人认同的认识就是真理。 15.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点拨】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点拨】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点拨】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点拨】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16.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点拨】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2019届高考政治考点整合:生活与哲学判断题精选5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注意: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6、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注意:哲学) 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应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不是辩证关系) 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是唯物主义)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应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 (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6、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 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易混归纳(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易混归纳(生活与哲学) 1.哲学的含义 考场陷阱 (2016·江苏卷·25)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纠正: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 易错提醒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指导作用。 ②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意识的本质 考场陷阱 (2016·课标卷Ⅱ·22)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纠正: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 (2016·课标卷Ⅲ·23)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纠正: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作为反映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变化,而不是反映方式的变化。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纠正:从本质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因此有什么样的被反映对象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 易错提醒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考场陷阱 (2016·课标卷Ⅱ·22)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纠正:主观能动性(属于意识的范畴)的作用无论怎么大都不可能起决定性作用。(2016·课标卷Ⅱ·23)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纠正: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16·海南卷·21)①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纠正: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016·北京卷·27)③“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纠正: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规律。 易错提醒 ①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做法; 又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倾向。 4.实践和认识 考场陷阱 (2016·课标卷Ⅰ·20)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纠正:只有实践活动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2016·课标卷Ⅱ·23)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纠正: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没有人就不会有实践活动。(2016·浙江卷·28)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纠正:人们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正确认识,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正确认识。(2015·四川卷·9)②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纠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015·山东卷·34)C.先知后行重在知 纠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015·广东卷·35)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高中政治哲学第一单元考试练习易错题集人教版必修四

哲学第一单元易错题集 1.在演员的脸上涂某种颜色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如红色表示赤胆忠心,性格耿直.这一特色 A.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想象 B.是源于客观实在的艺术抽象 C.是客观实在的真实反映 D.是高于现实的科学预测 2.工程师如果缺乏哲学智慧,如果不联系实际研究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研究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辨证法问题, 工程技术就难以搞好. A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具体的工程科学B每个人都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4.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的有 ⑴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⑵上帝是人造的⑶存在即被感知⑷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⑴⑵ B.⑴⑵⑶⑷ C.⑴⑶ D.⑴⑵⑶ 5.目前,有些地方似乎走进了这样的怪圈:为了生存而想泛方设法发展,但发展反过来影响着生存,本身使有些地 区的发展难以生存.要防止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就必须不断前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国民的环保责任感;培养国民的环保习惯.之所以要强化环保意识,提高国民的环保责任感,是因为 A.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B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⑵心外无物⑶未有田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⑷存在就是被感知⑸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⑵⑶⑷ B.⑵⑷⑸ C.⑴⑵⑶⑷ D.⑵⑶⑷⑸ 7.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 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006年重庆大旱,有人采取在龙王庙前烧香、祈祷等方法,求雨抗旱。气象部门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进行人工降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 A.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C.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各异 D.哲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这说明() 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思维是对物质存在的正确反映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物质与意识性质不同 3.“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 A.唯物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D.悲观主义命题 4.200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济源煤业公司有一个矿井在新疆,因为当地没有烧纸,公司领导不惜花钱,从济源运送两车冥纸,带着神婆坐飞机到新疆,烧香、拜神、跳大佛。该公司领导的做法体现了他具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5.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这充分体现了( )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一定形态的文化对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2021届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热度★★★) 1.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联系。 7.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 8.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9.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于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10.联系具有客观性,人的实践活动不能改变事物原有的联系。 11. 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12.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13.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4.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地位同等重要。 15.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16.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17.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18.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19.部分决定整体,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0.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热度★★) 2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2.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23.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24.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5.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26.质变就是指发展。 27.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9.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易混易错观点辑录 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常识易混易错观点辑录 前言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错)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错) 唯物论部分 1.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错) 2.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阻碍)作用。(错)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 践活动。(错)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错)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错) 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对) 6.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每个共产党员的首要任务。(错) 7.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错) 8.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对) 9.人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错) 10.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 11.只要人们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愿望办事。(错)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对) 1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 14.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 15.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可改变的。(错) 16.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对) 17.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 18.规律是客观的,是永恒不变的。(错) 19.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对) 20.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

21.规律是客观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也可以阻碍事物发展。(错) 22.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 的惩罚。(对) 辩证法部分 1.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不确定的。(错) 2.整体功能总是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错) 3.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错)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 5.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因为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 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对) 6.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错) 7.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对) 8.发展一定是质变,(对)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对)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错) 9.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错) 10.事物的联系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创造。(错) 11.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对) 12.部分决定整体(错) 13.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错) 14.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口、资源、环境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错) 15.运动就是发展。(错) 16.运动是相对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无条件的。(错) 17.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对) 18.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错) 19.矛盾是无法克服的。(错) 20.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错) 21.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凝固不变的。(错)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2021届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高考热度★★★★) 1.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3.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4.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5.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6.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7.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8.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9.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10.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11.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 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社会制度。 14.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科学实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17.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18.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的发展规律。 19. 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20.上层建筑服务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的发展。 21.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2.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3.物质资料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4.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创造历史。 2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高考热度★★★) 26.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 27.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28.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29.实现个人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哲学生活判断题(后附答案) 唯物论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2、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4、“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 6、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7、人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 8、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9、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10、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1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1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1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1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既可以反映过去、现在,也可以对未来作出反映。 15、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7、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18、艺术创作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这说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像是照相机、镜子对事物的反映。 19、“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0、“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夸大了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1、“休渔制度”的实施说明,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22、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23、不尊重客观规律,人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2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26、运动是相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3.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认识决定于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6.实践具有社会性,所以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7.实践具有社会性,所以不存在孤立的实践活动。 8.实践具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活动。 9.实践主体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11.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1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13.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真理发现新的真理的过程。 14.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错误认识获得真理的过程。 15.认识有无限性,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 1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共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22年高考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拨(新版教材按课)

202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点拨(按课)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X) 点拨: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追问和思考,但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X) 点拨: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X) 点拨: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但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X) 点拨: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相决定的关系。(X) 点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世界观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X) 点拨: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X) 点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8、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X) 点拨: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生活与哲学》部分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更好的掌握知识提供帮助。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2.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3.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4.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6.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唯物论部分 1、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 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正确说法: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正确说法: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错误)P38 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错误)P38 7、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P40(错误)(正确的意识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8、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误)P40 9、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错误)P40 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正确说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一定是正确); 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正确说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特点。 1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正确说法: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1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P41 16、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正确) 17、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误) 18、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正确) 19、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误) 20、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误) 21、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可改变的;(错误) 2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正确) 24、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正确) 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 1. 政治哲学的定义和含义 易错点:很多人会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混淆,或者将其简单理解为讨论政治问题的思想体系。 解析:政治哲学是指研究政治本质、政治意义、政治价值以及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问题的哲学分支。它旨在探讨政治现象的根源、本质和规律,为政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是关注政治和权力的哲学领域。 2. 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 易错点:很多人把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仅限于西方思想传统,忽略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性。 解析: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涵盖了中西方思想传统,中西方哲学在政治思想方面存在交流和互相影响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孔子思想中的“仁政”、“德政”等概念,儒家关注的国家道德和政治伦理等,都是有着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的。 3.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合法性 易错点:很多人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归结于选举和民主,或者认为政治权力的来源是社会契约。

解析: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衡量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是否合理和公正的标准,来源可以是选举、民主,也可以是传统,它的根源是人民的共同意志。政治权力的来源可以是社会契约,但社会契约的存在也需要基于人民共同意志。因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首要的是建立在人民共同意志的基础上。 4. 政治体制和制度 易错点:很多人会把政治体制和制度混淆,或者对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定义模糊。 解析:政治体制是指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包括其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的组织构架、人员设置、职权分配和协作机制等。政治制度则是国家政治体制中约定的各种规范化的制度。如选举制度、国家元首制度、议会制度等。政治体制和制度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 5. 政治意识形态 易错点:很多人会将政治意识形态等同于某一特定的政治理论或教条思想,或者将其简单定义为政治信仰。 解析:政治意识形态是包括各类思想、教旨、信仰在内的对国家、政府、政治制度等政治现象的看法和观念形态的总称。政治意识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并不限于某一特定政治理论或教条思想。同时,政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拨(新版教材按课)

2021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点拨(按课)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 点拨: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追问和思考,但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点拨: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 点拨: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但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点拨: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相决定的关系。(×) 点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世界观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点拨: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点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8、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点拨: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 哲学基本观点与辩证唯物论 1.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提示:具体科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辩证的回答。) 6.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示: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不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但不能改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8.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9.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提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成功;反之,会遭到失败。) 10.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提示: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11.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提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的大脑只是对客观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

2023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旳世界观和措施论。(提醒:哲学是有关世界观和措施论旳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旳世界观和措施论。)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旳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旳追问和思索。)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详细科学旳基础。(提醒:详细科学是哲学旳基础。哲学为详细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措施论旳指导) 5.哲学与详细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旳关系。(提醒:哲学与详细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旳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旳根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旳第首先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根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根据。) 7.哲学旳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旳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两者不能等同。哲学旳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旳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旳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旳主线观点,不可把哲学中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措施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措施论旳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旳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旳精髓。(提醒:只有真正旳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旳精髓。)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旳“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旳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旳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如下两方面旳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旳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自然界是客观存在旳,人类社会和人旳思维是主观旳。(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旳物质体系,人旳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应。) 15.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旳前提。(提醒:承认自然旳客观性是对旳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旳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友好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旳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旳物质性。) 17.运动是物质旳唯一特性。(提醒:物质旳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旳主线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旳、永恒旳和相对旳;静止是有条件旳、临时旳和绝对旳。(提醒:运动是绝对旳;静止是相对旳。)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旳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旳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旳。(提醒:应当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

2023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

2023届政治高考《哲学生活》易错点解析<(▰˘◡˘▰) 1.真正的哲学就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点拨】“高明认识”、“巧妙办法”,都会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但并非都(直接)属于哲学智慧,哲学也不提供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哲学智慧是“高明认识”与“巧妙办法”中蕴含的、自觉的或不自觉运用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往往需要“提炼与概括”、“抽象与升华”。该观点认为真正的哲学就是“高明认识”和“巧妙办法”,扩大了哲学的外延。 2.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点拨】人的意识因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所以才能能反映事物本质。该观点错误的理解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及其表现之间的逻辑关系。 3.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点拨】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的多样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多样性更多的受到主体因素的影响,如生活经验、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因素,会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征。 4.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点拨】①人能够通过意识的能动性在“主观世界”中创造(想象)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这里一定要强调是在“主观世界”中创造(想象)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即“虚构”,而不是“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因为意识本身不可能直接创造现实世界,要创造出现实世界,亦即将“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必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5.科学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化害为利。 【点拨】科学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科学认识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化害为利”。 6.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点拨】①从根本上讲,认识源于实践;②从“直接来源”上讲,有的认识,尤其是有些思想理论,既有“实践来源”(如人民群众的实践或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也有“认识来源”(如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③但无论是源于实践的认识,还是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要判定和确认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认识不能检验认识。 7.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点拨】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8.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点拨】①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对创新实践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能否正确指导实践。②题中观点混淆了能否应用于实践与能否正确指导实践。 9.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点拨】重蹈覆辙,字面意思为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有利于自己的生活中少犯错误,但不会“不犯错误”。该观点错在“能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