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艺术教育的背景(DOC 34页)

当前艺术教育的背景(DOC 34页)

当前艺术教育的背景(DOC 34页)
当前艺术教育的背景(DOC 34页)

壹、当前艺术教育的背景

一、全球化艺术教育思潮的演变

当前艺术教育主张高尚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交融,强调多元性、折衷性与可复制性的特色,艺术教育的形式,不

再只着眼于启发学

生的创造力,更强调艺术内涵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生活与社会发展现象,反映文化的认知,以提高学生对周遭事物的敏感度,务期使学生学习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了解多元文化内涵、以及科技的运用,发展尊重他人与关怀社会的情操,达成终生学习的目标。所以,多元文化、人文关怀、科技运用等成为后现代艺术教育的重要议题,学科本位艺术教育之典范逐渐被消解与转型,代之而起的是创意表达、多元智能、多元文化、为生活而艺术、小区本位,以至于视觉文化等各种典范的互动、折冲与并置,形成各地域开放缤纷的多义局面。

二、各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各国艺术教育虽因国情与体制,在艺术教育制度的订定有所差异,惟在义务教育阶段均有所规范,有关各类艺术的学习,基本上,都涵盖着表现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内涵的层面,则与后现代艺术教育的精神相契合。

美国教育行政体制采取三级制,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阶层的机构同心协力,使学校尽可能地发挥效率,而各地区的学校更被视为是美国教育中最有力的一环。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结合了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及戏剧四科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在完成中学阶段教育时,能在舞蹈、音乐、戏剧及视觉艺术等四种艺术学科中,达成基本的沟通能力。其中包括对每一种艺术学科的语汇、素材、工具、技术及知识等,都能具备基本的认知和技能;能发展或表现对艺术作品基本的分析能力,包括从结构、历史、文化等不同的观点来理解和评鉴不同艺术学科的作品;能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各种艺术学科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各种艺术和文化视为一整体;能连结特定的艺术学科或跨越不同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

英国的艺术教育政策配合义务教育,进行课程规划,其精神在于重视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学校特色的发展以及社会资源的运用。有关艺术领域学科的规划,美术与音乐为独立学科,舞蹈则纳入体育课程,戏剧置于英语课程,并和其它的

课程相结合。在艺术教育实施与推动方面,则以国家课程、整体课程、校外之社会资源与支持来进行。整体课程是学校配合国家课程所发展之具有学校本身特色的课程,国家课程包含核心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艺术课程属于基础通识课程,其精神在于使学生的艺术学习能多元且具有弹性。校外之社会资源与支持方面,乃经由艺术发展委员或艺术组织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协助与指导。地方教育局的经费提供或实施教育计划,如邀请艺术家至学校协助艺术教学工作。

法国艺术教育着重人文、审美、情意之培养,以及艺术鉴赏能力之增强。课程的实施善用社会资源,将学习范围向学校之外延伸,与国民生活、社会文化结合。教学方法注重个别差异,以达到适性教学的效果。教育师资须具专业背景,为受过艺术教育训练与培养之专业人员。

澳洲艺术教育具有多元的观点,如整合

社会文化的观点、涵括学校内外的学习、跨领域及多元文化的重视。除此,强调艺术学习的阶段性与循序渐进,每阶段的学习都根基于前一阶段的学习经验与基础,并且订定八个成就等级。此外,各州或行政区拥有编订艺术课程的自主权,也促使了澳洲的艺术课程具有地方性与学校特色。

日本学校教育课程强调「综合化(打破学年界限、结合各学科)」与「地方化(导入地方各种资源及重视地方传统)」两大方针。在此方针下,艺术科学习内容,重视与其它学习领域的综合学习,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构成学校教育的内容。此外,强调鉴赏教育,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学习,以及重视日本国内的地方文化。

除前述各国在艺术教育发展上的特色外,大部份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法国与澳洲等,均极为强调学生学习的成就标准以及相关教学的鉴定与检核,以维持艺术教育的质量。

三、台湾艺术教育的发展

因为教育改革的影响,九年一贯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课程的实施,高中美术、音乐与艺术生活课程之修订,大学专业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各类艺术相关科系的普遍设置,以及大学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实施与重视,台湾艺术教育的发展,整体而言,与国际其它国家类似,除掌握艺术学科本质有关创作与鉴赏的学习之外,强调多元面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张学校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发展本土文化特色与国际视野,提升全民艺术素养、生活质量,以及以国家社会的发展为鹄的。

尤其,当前科技高度的发展,艺术与人文成为全世界各行各业共同的追求,是美力新世代的来临,预期透过艺术与人文的洗礼,来卓越与精致化各行各业所要求的质量。目前国家挑战2008所推动的各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便是反应如

此的期盼。

教育部已于九十三年十一月二日提出自民国九十四年至九十七年之施政主轴以「培养现代国民」、「建立台湾主体性」、「拓展全球视野」、「强化社会关怀」作为四大纲领,并提出13项策略及33项行动方案,便是呼应国际思潮的具体作为。此施政主轴乃理念与实际之结合,以理念为基础而衍生出策略与行动方案。秉持「回归教育本质」、「完成个人」的施政理念,让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个个人,使其发挥最大潜能,完成自己。人能完成自我,即是完成国家,个人能力充分发挥即是国力的提升。21世纪的核心价值在于先进的创意与宽广的视野,教育除激发个人的原创性外,亦应引导个人有宽广的世界观与长远的历史观,因此,教育部提出「创意台湾、全球布局-培育各尽其才新国民」作为施政的总目标,其中在「培养现代国民」的纲领下,提出「均衡人文与科技」的发展策略,特别强调除加强科学教育外,并将强化美育。在美育的推动方案「一人一乐器,一校一团队」计划,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预计到九十七年将有85%以上国中小每校至少成立一种艺能团队,80%以上学生至少学习或喜好一种乐器或音乐项目。

然而,从最近的「台湾民众美感素养发展与艺术教育改进之研究」报告可以发现,政府耗费相当多的财力于艺术相关设施的建构与活动的推展,但是显然的,一般学生及民众的参与度不高,艺术教养未能普及与深化入人民的生活,台湾民众的美感素养无论是参与的习惯,或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均有待提升。

目前,政府在艺术专业人才方面,推动艺术及设计人才的培训方案,但在现有的学校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与学习方面,并未能有扎根的配套措施,文化艺术产业人才之培育若未能作长远的规划,文化艺术产业便较难由本土生根而国际化。

因此,在这关键的时刻,各类及各阶段艺术教育的扎根与落实推展,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上,必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贰、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基于前述当前艺术教育之背景,现阶段推动艺术教育之基本理念如下:

一、培育具美感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艺术教育是感觉、感情与认知的教育,更是特殊技能的教育。透过人为的艺术活动及作品有关脉络的学习与养化,能敏锐我们的感觉、发挥想象的可能性、生动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更新我们的知觉、扩大我们的智慧,得有特殊的技能去补捉人性的特质与崇高的理想。当前国家提升竞争力,便有赖于透过艺术教育,来培育具备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类人才。

二、涵养具美感质量与宏观视野

的现代国民

艺术教育强调理性与感性谐和的美感教育,在过程中经由自然界与艺术界各种事物的品鉴,各族群与文化艺术体系与脉络的缕析,了解并区别各种差异的存在与意义,涵养新一代国民的美感素养与宏观视野,促进在地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强化艺术与其它领域的互动应用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跨领域的学习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特质,艺术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的研究或是创作实务的开发,都无法独立于此种全球化的世纪潮流,必须与其它学科积极互动,谋求新的可能性,以求衍传与开创。当前艺术教育的实施,便是要能提供因应此种变革的环境与能力。

四、发扬台湾艺术的特色

目前国家教育的主轴之一为台湾的主体,而此一主轴是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透过艺术教育的策略,可以有效强化每个人的台湾主体意识。因此,当前艺术

教育首要之务,便是培养国民认识台湾自身的艺术特色,深化认同,并要能进一步研发。藉由艺术教育提供发展台湾艺术特色的环境,并培养发扬台湾艺术特色的人才。

五、产官学与馆校合作的推动

为使艺术教育能深化落实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充份应用社会上的资源,与社会各界有关的企业、基金会、艺术团体、学会、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文物馆等积极互动,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以相互提供最新的研究、信息和技术,以及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课程,协助改善艺术教育环境和师生发展的潜能。

参、现况与问题

一、艺术教育政策、法规与行政体系

艺术教育法是艺术教育的法源依据,此法以学校一般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为类别脉络,分项订定法条。就艺术教育法与相关法规内容观之,在一般艺术教育部份,规定内容涵盖师资、课程范围、课程目标、评量、教科书、经费等;专业艺术教育部分,则规定范围较广,涵盖艺术才能班设立标准、修业年级与年限、人数、教学方式、施教内容、鉴定、师资、教学时数、评鉴、经费、入(升)学方式等。相较之下,学校一般艺术教育的法条较专业艺术教育少,订定面向亦较少,而实施细节系依存于其它教育的相关法规,较无法作整体性的规划与检视;专业艺术教育的法条较多,规定面向较广且比较具有配套之相关法规,然而,专业艺术教育与特殊教育法在某些法条的订定上相互重迭。在特殊教育法中,所规范的艺术才能者,即艺术教育法所指称之专业艺术教育的对象,而专业艺术教育在实施上,也涉及特殊教育的相关法规,凸显专业艺术教育法源的双重性,这也造成在教学现场推展艺术教育时,所可能面临的双重制约与难度。

我国艺术教育相关政策的规划并无专责的机构,系分散在教育部各司处,譬如,国民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事务主管业务单位为国民教育司,高中阶段的艺术

教育事务及师资培育为中等教育司,大专以上高等教育阶段则为高等教育司,至于特殊才能优异之艺术教育相关事务属于特殊教育小组,社会艺术教育为社会教育司所掌理等,惟有非常设性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分别由相关主管行政人员、各类艺术与艺术教育界专家学者所组成,为全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言与谘商。事实上,有关艺术教育之推展,主要有赖隶属于教育部的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该馆系我国唯一以艺术教育推动为核心工作之文教机构,其中艺术教育之研究、推广、辅导,更是为其基础性的任务。因此,历年来该馆持续以有计划、有系统

、持续性的推动进程,致力于艺术教育的研发、试验、推广与辅导;除了协助政府部门及各级学校建构整体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策划推动各种艺文教育措施,搜整、研编各类艺术教育资料,以发展成为艺术教育资源中心,并配合终身学习政策,将美育推广普及于县市城乡社教机构与学校。除学校艺术教育相关活动之研究与推展外,该馆在社会艺术教育方面所进行的多项工作与活动,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及文化总会等单位的工作有极大的重迭性。因此,有效整合各行政单位的组织架构与工作职责,并建立统筹艺术教育的专责

单位,是为艺术教育当务之急。

二、艺术教育的师资培育

师资培育的方向与质量,深切地影响教育的质量,师资的优良、适切与否,是影响教育兴衰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过去艺术教育师资培育是师范校院专属的工作与职责,但自民国八十三年通过「师资培育法」之后,台湾师资培育进入多元化的时代。师资养成与培育制度的改变,往往与相关教育政策的改变未能同步并进、统筹思考,政策的推动与教育的实务面向,无法有效的互动运作,以此次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改革运动为例,艺术教育新注入表演艺术一科,并将其与原有的视觉艺术与音乐统整为「艺术与人文」的学习领域,着重在「课程统整」、「合科精神」、「协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扬弃知识取向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目标取向」等,但对于「师资培育」、「教师进修与研究」的部分却未能同步规划,致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之后,「艺术与人文」领域面临了师资数量与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美劳老师、音乐老师和学校行政很大的冲击和混乱。此外,艺术师资之授课与其它类科师资之授课,并无轻重之别,但是却有不相同之授课时数。艺术类科教师授课的节数,呈现极不公平与不合理的现象。

以下兹就「艺术教育师资培育之供需情形」、「艺术教育师资培育及进修规划」、以及「中小学科任艺术教师及艺术教师认证有关问题」分别简述如下。

(一)艺术教育师资培育之供需情形

学前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实施,主要仰赖各类的艺术才能班,譬如:律动班、钢琴班、绘画班等,或附属于幼儿园、安亲班中之课程。各类艺术才能班中之教师,应多属于曾受艺术专业训练者,但未必是具备艺术教育专业者。至于幼儿园或安亲班中之艺术教师除曾受艺术专业训练者外,多数一样未必是具备艺术教育专业者。由于这些班别与课程的成立受制于市场的运作机制,因此,师资的供需自然也受此因素的影响。由于学前教育阶段非属于义务教育,目前国家对于此一阶段艺术教师之培育,并无相关具体的举措,因此,不只学前艺术教育实施之质量无法监管,且极可能与学校艺术教育之目标与推展产生矛盾。

台湾国民中小学与高级中等学校暨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师资,美术类(亦即视觉艺术)部份,师资的学历程度因阶段而有别,阶段愈高,具高学历的教师也愈多,音乐类也是如此的现象;无论在那一阶段,表演艺术的教师都呈现贫缺的状况。

在国小阶段,六成以上学校至少一位专业美术教师,二成四有美术教育系所学历;八成左右学校至少一位专业音乐教师,约二成三有音乐相关系所学历;不到二成学校至少一位专业表演艺术教师,不到一成有表演艺术相关系所学历,约多于半成有表演艺术教育相关系所学历。在国中阶段,近九成学校至少一位专业

美术教师,近五成有美术教育系所学历;近九成学校至少一位专业音乐教师,四成七有音乐教育系所学历;不到一成学校至少一位专业表演艺术教师,近二成五有表演艺术相关系所学历,不到一成有表演艺术教育相关系所学历。高中阶段,

近九成五学校至少一位专业美术教师,六成一以上学校有两位,五成九以上有师范院校美术科系所学历;近六成有师范院校音乐科系所学历,九成六以上学校至少一位音乐教师,五成三以上至少有两位;近一成七学校至少有一位表演艺术教师,低于半成有师范院校表演科系所学历,不到一成有大专院校表演科系所学历

。目前各高中之专任美术、音乐教师多数大约在一至二位之间。在配课及遴选方面,以教师全部担任艺术类课程之状况最多。遴选专任教师担任艺术类科课程,依据教师专长者(登记科目方式)最多,由此显示各校配课与遴选教师情形尚属正常。

在大学阶段,八成九以上学校至少一位专任艺术类通识教育教师/七成二学校至少二位/八成九有艺术相关科系学历 (其中具硕士学历者有四成六,具博士学位有二成(其中美术科系有二成一,工艺科系有约半成多,音乐系有二成四,舞蹈系约1/3成,戏剧约1/5成,设计相关科系近一成七)。

以上所述,有关各教育阶段各类艺术师资就职的现况,如下表一。

表一:国民中小学与高级中学暨大专院校一般艺术教育-师资部份普查结果比较分析

「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时数,在众多领域的角逐争夺之下,上课的时数有减无增,这使美劳老师和音乐老师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更是无课可上,「艺术与人文」领域在学校教育中有逐渐「边陲化」、「泡沫化」的倾向。目前,在小学第一阶段有关艺术与人文系属于生活领域,并非独立的学习领域,所以,有关艺术与人文的学习成为人人可为,非艺术专业的教师所能着力,学童散失经由艺术而教育的机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启发与培养至为深远。

过去少有管道让具备「表演艺术」的专业人才,进入学校教育的职场,过去也少有老师额外去加修「表演艺术」的课程,因此造成「表演艺术」方面师资的缺乏,及不知道如何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表演艺术」方面的课程与启发学生的潜能。以舞蹈为例,舞蹈以往附属于体育,所有师范院校又无舞蹈科系,故无舞蹈专业师资的培育管道。师资培育法目前赋予设立师资培育中心之大学可培育师资,使得设有舞蹈系所之大专院校可以藉由此管道培育舞蹈专业师资进入中小学。然因长久以来美术、音乐是中小学独立教授科目,当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之初,表演艺术课程中的舞蹈多非专业背景者教授,近几年培育出来的舞蹈师资,虽较有机会进入一般学校体制内任教,但仍有许多学校并未提供表演艺术教师的缺额,由校内原有之音乐、美术甚或是级任导师兼任,目前仍有部分学校释放代理教师名额来代替聘请正式教师,使得合格师资学生可能需要面临每年花费报名重考以成为正式教师。舞蹈才能班则由拥有特殊教育学分资格的师资担任,否则多以聘任兼任教师的方式来担任术科教学工作。

目前,有关各项正式教育的统计报告中,并未见到艺术教师甚至于整体教师供需的精确统计数字,依据现有相关的研究显示,艺术教育师资的供需现况及发展趋势,与整体教师的情况是极为类似,是供给数量远高于需求的数量,而且此种供需失调的状况是逐年严重。因此,如何进行精确的供需数量管控,培养适量优质的师资,应是未来四年艺术教育政策所应首要且具体规划者。

有关大专院校艺术教师之聘用以大学法为依据,若非以专长学历取得教职,即是以专业技术上的认可来取得,以专技人员比照一般教师聘用,且专技人员之聘任办法由各校自订,较有弹性。然而以专业技术上的认可所聘用的教师,虽等同于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的等级,但却无法担任行政主管的职务。除此,有艺术相关科系的学校,一般艺术教育的通识课程皆由相关系所支持开课;但专任教师因受限于超钟点的规定,而另聘兼任教师又受制于人事员额的规定,要支

持通识艺术课程是有困难,因此,必然影响通识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艺术教育师资培育及进修规划

目前台湾的艺术教育师资培育管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师范学校,另一是非师范体系(一般大学)。以中学师资而言,师范体系的培育机构包括台湾师大、彰化师大与高雄师大;非师范体系则为设有中等教育学程的公私立大学。培育小学师资的师范体系为六所国立教育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屏东教育大学、花莲教育大学)以及原本为师院转型的三所大学(嘉义大学、台南大学、台东大学);非师范体系则为设有小学教育学程的公私立大学院校。

「师资培育法」第七条明订,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包括「普通课程」、「专门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再根据「师资培育法施行细则」第三条,「普通课程」指的是学生应修习之共同课程;「专门课程」为培育教师任教学科、领域专长之专门知能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为培育教师依师资类科所需教育知能之教育学分课程;「教育实习课程」为培育教师之教学实习、导师(级务)实习、行政实习、研习活动之半年全时教育实习课程。而「教育专业课程」与「教育实习课程」乃合称为教育学程。

以「师资培育法」为法源依据,艺术师资在职前教育课程中,依各校的规划而有些许差异,不过大致而言,在「普通课程」方面,为包含通识等共同科目的课程;「专门课程」则为艺术之专业领域课程,如艺术创作、艺术理论、艺术教育等;「教育专业课程」有关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课程;至于「教育实习课程」则是不分专门领域,每位师资培育学生皆须修习的,为期半年,至各实习学校进行实务的教学与行政实习。

对于艺术师资培育的课程内容上,在「专门课程」的必修科目中,着重于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课程,而缺乏对「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视。反应出来的严重误解是,普遍认为艺术的师资学生,在修习了艺术「专门课程」的艺术创作或艺术理论等课程,以及教育领域的「教育专业课程」后,便会自行统整为「艺术教育」知能,殊不知艺术教育也是一专业知能,不论在其课程的设计、教材教法的运用或评量方面,都需要开设足够的课程,并聘请学有专精的师资,来进行教学。唯有重视「艺术教育」,才能让艺术教师名符其实,确实导向未来艺术教师之「艺术教育」知能的健全。

在职教师的进修也是师资培育的一环,然而中小学教师们在参加研习活动时,最常遭遇的困难依次为课程不易调动、没有老师可以代课、没有时间补课、学校不负担代课费等。因此,有鉴于教师进修的想法、需求与困难,在规划教师进修时应以此为出发,加以考虑。

(三)中小学科任艺术教师及艺术教师认证有关问题

1.中小学科任艺术教师的问题

中小学艺术教师的任课问题已长久普遍存在至今,当前小学的艺术领域教师,以非艺术教育系所毕业,但修过艺术教育学分者为大多数,显示小学艺术师资未能专才专用,这是小学艺术教育中极为严重的问题。至于国中艺术领域教师方面,专才专用的情形比起小学来得好,惟由于表演艺术师资的缺乏,由视觉艺术教师或音乐教师代授表演艺术课程是目前极为普遍的职场现况,因此,为改善这种现象,是否应明定国中小各教育阶段视觉艺术、音乐和表演艺术教师的比例,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2.艺术教师的证照

为确认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性,在国家的教师资格检定中,艺术教师检定是否自成一类,仍有探讨的空间。在师资培育法进行修订后,教师资格的取得有了

实质上的转变。在修订前,教师证书的取得是采形式上的审查,也就是修毕师资职前教育后,师资培育机构将学生的修毕教育学分的证书,送至县市政府(教育局)审核,取得实习教师证,待实习期满及格后,再由县市政府 (教育局) 办理

复检,再转报教育部发给合格教师证书。这样的教师资格检定方式是「形式审查」,并未真正对教师的能力进行把关。根据修定后的师资培育法第11条,在师资学生取得修毕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参加教师资格检定通过后,由中央主管机关发给教师证书。因为教学实习课程已被纳入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因此,半年的实习结束才取得修毕师资职前教育证明书,也才能参加教师资格的检定。教师资格检定的通过规准依据是门坎式,亦即检测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而非鉴别能力的高低。

依据现行之师资培育法的教师资格检定制度,艺术教师的检定程序并没有例外,乃按照上述的程序进行,所以并无特别针对艺术教师所办理的检定,而是采取所有科别师资一致的程序来办理,因此对于艺术教师的专业要求,并未能突显。

有关中小学的检定内容,根据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资格检定办法之附表「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资格检定类科及应试科目表」,国小教师的检定考试科目为国语文能力测验、教育原理与制度、儿童发展与辅导、国民小学课程与教学;国中教师的检定科目为国语能力测验、教育原理与制度,青少年发展与辅导、中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国语文能力测验的内容有关国文、作文、阅读、国音等基本能力;教育原理含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教育制度含与该教育阶段相关之政策、法令与制度;儿童/青少年发展与辅导则有关儿童/青少年之生理、语言、认知、社会、人格、情绪、道德等领域之发展、谘商与辅导等;国民小学/中等学校课程教学含国小与中等学校之课程发展与设计、教材教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规划、班级经营等。

从上述的教师检定内容更可以发现,现行的检定采取每个科目皆适用的内容,并未针对个别的专业领域进行检定,所以,对于通过检定的艺术教师,仅能知其于国语文能力测验、教育原理与制度、儿童/青少年发展与辅导、国民小学/

中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知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平,但无法知其艺术教育的专业知能如何,因此,需要正视个别领域专业教育的检定与认证。

(四)大学专业艺术教育师资

专业艺术教师评鉴应包括「研究、教学、服务」。其中研究要兼顾个人艺术专业创作与展演活动,以及学术论文发表等。教学为考虑教学工作负荷是否已达标准、教学行政配合度,并以问卷评量教学质量等;服务为行政服务、专业服务两种。行政服务与专业服务的不同是前者针对学校事务,后者为以专业能力贡献学校或社会,譬如担任计划书审查委员、策划办理学术性演讲等活动。

专业艺术教育师资的聘用与升等标准应能符合各领域的特殊性,除教学与行政服务外,有些领域重于艺术创作的成果与实务经验,而非仅是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产出。专业艺术师资的聘用、升等必须要考虑教师作品或研究成果的艺术性及专业性。

三、艺术课程、教学与评量

(一)课程

1.学校一般艺术教育

幼儿园及各类艺术学习的班别非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无一定标准,因此课程内容受制于市场需求,弹性相当大,常因园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而有所不同,也因此常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推展产生脱节或矛盾。

国中小阶段,由于九年一贯课程不仅缩减艺能科目上课的时间,又增加表演艺术的项目,打乱原本学校的排课和人力的调度,不管是国中或国小老师都必须面临统整课程、协同教学及班群教学的窘境。教师对统整课程教学的能力不足,不知如何协同或发挥个人力量去任教,各地国教辅导团除少部分县市运作正常外,大多数县市则未能发挥辅导功能,亦未能落实推广、辅导、评鉴之职责。对低年级来说,当艺术与人文领域、社会和自然与生活科技合并为「生活课程」时,更加突显艺术与人文领域被边缘化的现象。此外,目前一般老师在进行艺术与人文课程时,其教材多来自教科书,然而教科书的内容缺乏与艺术与人文能力指标的连结,多数教科书的内容并无法显现艺术教育的统整观,同时在台湾长期升学主义文化的影响下,造成艺术遭边缘化的现象。

即将于九十五学年度实施之「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承袭九年一贯的精神,强调学习领域之建立但因顾及高中学科师资培育、课程教学及知识理解之需求,仍沿用分科教学,而不采取领域教学。在「必修」课程中,包含综合活动、语文、社会、数学、自然、健康与体育、生活及艺术八大领域,其中「艺术领域」一至三年级每学期修习两学分,含括「音乐」、「美术」、「艺术生活」等三科(其中「艺术生活」含「基础课程」、「环境艺术」、「应用艺术」、「音像艺术」、「表演艺术」、「应用音乐」),每一科目至少修习二学分。在「

选修」课程,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培养各科专业知识与技术,包含语文类、第二外国语文类、数学类、社会学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与人文类、生活科技与信息类、健康与休闲类、国防通识类、生命教育类、生涯规划类、其它类等十二类别,其中「艺术与人文类」含「音乐」和「美术」两类。综合上述,一位高中生在毕业时候至少修习了十二学分的必修艺术课程。比较新旧课程,新课程的艺术学习学分为十二学分,旧课程为八学分,所以新课程比旧课程在必修课程上多了四学分,并且在内容上更新增了「艺术生活」的课程,提供学生更丰富的艺术刺激,但在未来实际教学时,能否尽如理想仍有待观察。

2.学校专业艺术教育

在「音乐班」的部分,课程可分「共同课程」和「个别课程」两类,在「共同课程」方面,国小包含:合奏、合唱、视唱听写、音乐欣赏、音乐常识、节奏训练。国中包含:西乐合奏、国乐合奏、合唱、音乐欣赏、视唱听写、乐理(含和声学、乐曲创作)。高中包含:西乐合奏、国乐合奏、合唱、音乐欣赏、和声学、曲式与分析、音乐基础训练(视唱、听写)。在「个别课程」方面,分为「主修」和「副修」,项目有钢琴、管乐(木管、铜管)、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国乐、敲击乐、理论作曲及声乐。「音乐班」的教材和教法大都由任课教师依学生能力自行设计和选用。

在「美术班」的部分,国小的课程内容为:彩画、国画、版画、设计、雕塑、工艺、素描、欣赏、书法等。在国民中学:素描、水彩、国画、版画、设计、雕塑、书法、鉴赏、美术史等。其上课的内容、教材教法则大多由老师自行安排与设计,或参阅审定本各出版社所出版的艺术与人文课本编列。在高中美术班之美术课程包含素描、水彩、国画、美术鉴赏、基本构成、书法、设计、版画…等。几乎所有的美术才能班每年均配合毕业美展,编辑学生作品集。

在「舞蹈班」的部分,在「课程内容」上,分为「舞蹈专门科目」和「其它科目」两类,其中「舞蹈专门科目」包含:民族舞蹈、芭蕾舞、现代舞、即兴与创作;在「其它科目」则按照国民中小学课程标准之规定实施。舞蹈科课程与教材内容及时间支配由教育部聘请专家及教师另行设计。

在「戏剧班」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学科与术科课程的比例为一比一,但由于学校仍以「升大学」(主要为艺术大学)为走向。在学科专业的培养上不以技术培养为主,较重视学生的创意发展,课程包括:基础科目(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戏曲、表演、影视、剧本创作、设计与技术、制作…等课程。

台湾艺术才能班成立以来就采「集中式」训练,因此师资和设备的经费相当可观,也产生师资结构不健全及各校设备落差很大。国内的升学问题一向严重,各类艺术才能班学生为了每一阶段的升学考试,要兼顾专业科目及一般课程,学习的进度常因准备考试而受影响。此外学校为升学考试,经常增加专业课程,减授其它课程(如学生渴望的美术、工艺、童军等),扼杀了艺术才能班学生其它科目的学习权利,也影响其接受全人教育之机会。此外,在专业教育的愿景,首先应该摒弃比赛领导教学的恶习。音乐、视觉艺术常遇到比赛领导教学的现象,

或因为升学、推甄之故,特别重视比赛成绩,违背当初设立艺术才能班的立意。各级的专业教育应订定艺术才能班适用之课程纲要,明订课程目标、时数、教材内容及实施要点。纲要内容应符合启发资优潜能之特性,作为各级学校之参考。在课程的教学与教材的选择上,应求新求变,结合多媒体等科技器材。

在大学教育阶段,专业艺术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上给学生的负担颇重,学生必须投注相当多的时间在课程与训练。教学及课程规划上应可提供更多自由创作或思考的空间,且不宜只强调专业分科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与教学也必须提升学生视野,并重视专业艺术学生在人文、科技、通识等方面的素养,倡导研发跨领域

的展演活动。

(二)教材

1.学校一般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并无统一的教科书,参考教材多不胜数,举凡与幼儿教育相关之书籍、影音资料、玩具、教具等,皆可含括在内,在此学习阶段,教师是主导课程设计、研发及实施的灵魂人物,有些幼儿园采取方案教学,由老师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自行拟定单元主题;有些幼儿园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再经由老师设计安排课程,整合学习领域;有些幼儿园会选购坊间出版社的出版用书或是幼儿丛书。每学年度各县市教育局皆会进行公私立幼儿园评鉴,评鉴项目包含三大内容:园务行政 (行政管理)、环境设备、教学与保育( 教保活动);但缺乏教材方面的审核机制。

在现有机制下宜多鼓励甚至奖励出版适合学前教育之艺术类书、相关影音教材,让教师能广为应用,促使艺术教育落实于学前教育。并可沿袭幼小衔接的构想,让艺术类的教科书与辅助教材能够有适当的审核把关,编辑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又可延续至国小阶段的艺术类教材,并确保其质量。

现有国民中小学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教科书包括康轩、南一、翰林、光复、育成等版本,亦即所谓的一纲多本,所面临到的问题包括:教科书不同版本无法衔接使用、课程统整定义不明造成拼盘式活动内容、增加家长及学生负担、偏远学校因地点及学生人数限制,较不易选定适合之教科书,亦欠缺辅助教材资源、相关影音辅助教材,特别是舞蹈、戏剧类等最欠缺。至于相关辅助教材部份,已有部分网站可供参考。

高中新课程为延伸国中课程,仿照九年一贯依领域划分课程,共有综合活动、语文、数学、社会、自然、艺术、生活、健康与体育及国防通识九大项,艺术领域仍然包括音乐、美术及艺术生活,但所列实质内容与旧课程标准不同,以艺术生活为例,新课程标准之课程类别涵盖基础课程、环境艺术、应用艺术、音像艺术、表演艺术(含戏剧与舞蹈)、应用音乐。在健康与体育领域,舞蹈仍是其中一项,与竞技运动、户外活动、健康体适能、乡土活动、健康管理、体育知识等类项共存,未来实施性依旧令人担忧。

在高职方面,舞蹈仍是体育课程的一部份,在专属舞蹈、戏剧之表演艺术相关课程之教科书出版方面,因市场需求量有限,不敷成本效益,民间出版社似乎意愿不高,主要由教育部技职司主导编印。

在一般大专院校属于通识课程,教科书及参考辅助教材通常由任课教师依其教授内容指定、选用和推介。坊间出版的各类艺术鉴赏书籍,近年来愈趋活络,可作为大学用书。惟以往较偏向西方的艺术教育,使得本土艺术相关数据,如传统工艺、戏曲、音乐、舞蹈等反而不够丰富,尚待专家学者投入心血。

2. 学校专业艺术教育

中小学艺术才能班和艺术类高职目前明显仍是技术导向,除了课程标准纲要的订定外,未见技术教材研发及有系统地编纂之教科书,对于专业艺术教育的实施是一大警讯,且因现行课程规划和安排方式,学生无暇涉猎艺术人文相关书籍与信息,致使国内艺术专业人才在中小学养成教育体系内产生偏食现象,学习窄化,欠缺人文滋养。

至于大专院校艺术类专业科系并无统一教科书,端视不同主修、不同学习科目之任课教师的指定。除了书籍、文字、影音数据外,参与现场展示、演出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且因为是大专主修阶段,教师所指定选读之教材尚包括外文辅助教材,艺术数据仍有许多待开拓的空间,尤其是表演艺术类(含音乐),在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明显不足,较不利于高等教育从事艺术教学、研究、推广等工作。

3. 社会艺术教育

随着各社会大学、社教馆开设艺术课程,小区办理艺术展演推广活动,以及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公开展演,喜爱艺术的人口有增加的趋势,且根据国立中正文化中心的统计,女性较男性参与艺文活动的比例为高。唯如何协助一般大众,有效搜寻与参阅现有图书馆藏和坊间贩卖之各种艺术资料,成为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学习时数

1.学校一般艺术教育

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各科上课时间明显减少,目前国小阶段,课程不以分科的方式进行,而采领域统整的方式,但分配给视觉、音乐和表演的授课,每周只有一节,和民国八十二年的课程相比,视觉艺术课程的时间只为原先的三分之一,音乐课程的时间也缩减二分之一。国中阶段,一般国中都安排艺术与人文领域三节课,平均分配视觉艺术一节课,音乐一节课,表演艺术一节课。相较于实施九年一贯课程以前,国一有两节美术课、两节音乐课,国二和国三则各有一节音乐和一节美术课,目前国一减少对美术和音乐的学习,但却多了接触表演艺术的机会,增加艺术学习的多元性。

教育部民国九十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发布「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总纲」,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在「必修」课程有八大领域,共计一百四十到一百四十二学分,高一至高三每学期需修习「艺术领域」两学分,共十二学分,亦

即约占必修时数8.5%。在「选修」课程有十二类别,学生可以任意选修自己喜好的课程,共计四十到五十八学分,亦即约占选修时数8.3%。相较于先前的课程,在高一艺术课程包含了音乐课和美术课各修二学分,高二艺术课程则由艺术生活(二学分)、音乐(一学分)与美术(一学分)中选习四学分(由于师资因素,高二「艺术生活」鲜少由学生选习,学校仍以音乐课和美术课各修二学分),共计八学分,亦即一个高中毕业生至少修习了八学分。目前由八学分增为十二学分,高三阶段仍须修习「艺术领域」,预期可以改善前述的情形。

一般艺术课程到大学阶段,通常归属于通识课程之中。通识课程的结构又因学校而异,以台南大学为例,九十三年度课程架构包含「普通课程」(含通识课程和普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专门课程」三类,其中「艺术与人文领域」的课程包含在「普通课程」之「通识课程」中,需修习4 - 6学分,约占「普通课程」13~20%。

2.学校专业艺术教育

依据特殊教育法之相关法规,民国八十二年公布「国民中小学音乐、美术、舞蹈班设置要点」,早期发掘具有音乐、美术或舞蹈才能之学生,施以计划与系统之教育,充分发展其潜能,以培植音乐、美术及舞蹈等之优秀人才,目前台湾在国中小阶段并无戏剧班。

另依据民国八十八年公布「高级中等以下学校艺术才能班设立标准」,国民中小学音乐才能班的艺术专业课程,每周以六节为原则,但保留弹性调整之。依据音乐教材大纲之规定,每周音乐专业科目的基本时数为六小时,但是各校不愿学生落人之后,大部分都以十到十二节为基准,因此必须挪用其它艺术才能科课程或增加课后辅导,以便完成音乐专业训练。在「美术才能班」的部分,在国中小阶段每周亦以六节为原则,但保留弹性调整之。在「舞蹈才能班」的部分,国民小学在教学时数及课程内容的规定为每周至少三百二十分钟,除挪用依现行国小课程标准已列之体育课一百二十分钟外,另将团体活动时间八十分钟改为舞蹈课,不足时数由作业指导时间或其它时间补足之。在国中部分,在教学时数及课程内容的规定为每周至少八节。依现行国中课程标准已列之体育二节外,另将联课活动一节改为舞蹈课,不足时数以选修科目时间或其它时间补足之。

高中的「音乐才能班」艺术专业课程也和国民中小学相同,每周以六节为原则,但保留弹性让各校弹性调整之。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多数学校挪用其它艺能科课程或增加课后辅导,将时间延长为十到十二节课不等,以便完成音乐专业训练。在「美术才能班」部分,以新庄高中为例,总计一周约进行十堂艺术课程,术科与总时数比例约占四分之一。在「舞蹈才能班」部分,每一节课五十分钟,每一学年授课三十二周以上,每周授课节数约为十七到十九节,约占总时数的二分之一,舞蹈才能班学生在术科练习的时间长度较音乐才能班和美术才能班的学生更多。民国八十六年,台北市复兴高中首创第一个高中阶段之「戏剧才能班」,也是全国唯一的「戏剧才能班」,其在艺术学习时间上,学科与术科课程的比例为一比一。

大学阶段,目前艺术科系林立,各校取向不同,采取多元的方式发展各校特色,因此,在艺术专业系所的课程安排上,各校不一,基本上除了修习普通课程之外,其余多以专业课程为主,课程重点则以培养各类专业艺术人才为主。

(四)教学评量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中「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评量方法包含了「量」与「质」的评量,评量者须视教学目标、教学范围、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之需要,采取教师评量、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并应用观察、问答、晤谈、问卷调查、轶事纪录、测验、自陈法、评定量表、检核表、讨论等方式进行评量,而评量的解释酌采相对解释与自我比较等方法。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总纲」中规定教学评量分学生学习评量与教学成效评量,作为教师和学校拟订教学计划,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辅导个别差异及学习困难,并作为判断教学质量和成效之依据。在学生学习评量方面,指出学习阶段的美术基本能力指标为评量学生学习之依据;学习评量应涵盖创作与鉴赏之学习过程与成果,除作品的评量外,尚应注意学生鉴赏学习的评量,并兼顾学生之学习态度与个别差异;至于美术创作与鉴赏的学习评量,可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取教师评量、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并应用观察、问答、讨论、书面报告、测验、检核表、展演、专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及学习历程档案夹等方式评量。教学成效评量方面,系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及教师自行实施,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得就课程设计、教材编选、及教学实施等层面作整体或抽样评鉴,各校应本着学校自主与教师专业自主之精神,积极配合,并能建立教学成效评量之自我检测机制;评量的结果,宜做为教师改进教材、教法的依据,以及实施个别教学和辅导的参考。

虽然艺术学习评量有上述的规定,但是由于艺术并非学科基本能力测验的科目,也非大学指定科目的考科,所以,一般学校艺术教育一直未能普遍受到重视,甚至影响艺术教育之落实与发展。由于无定期之全国性艺术学习评量,无法建立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成就状况,以为长期考评之依据。

(五)升学制度

目前国内所规范之艺术类升学制度,依教育阶段来区分,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国小艺术才能班学生之鉴定甄选、国小升国中阶段之艺术才能班的学生甄选、国中升高中阶段之艺术才能班的学生甄选、高中升大学之艺术类科系的入学,以及七年一贯制升学制度。国小、国小升国中的制度所依据的是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细则、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或各地区的教育规定;国中升高中的制度所依据的是「高中及高职多元入学方案」;高中升大学的制度则依据「大学多元入学方案」。

在中等以下学校,由于各类艺术才能班并无如一般艺术教育,政府订有课程纲要作为教学之参酌,因此,考试科目引导教学的情形更为严重,影响学生对于

艺术的学习以及艺术潜能的启发,而所考的科目又是数十年如一日,未能适切的反应社会国家发展所须基础人才培育的方向。

1.国中小学艺术才能资赋优异甄选

国小的艺术才能班有美术、音乐与舞蹈班,修业年段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国中的艺术才能班有美术、音乐与舞蹈班,修业年段是国中一年级至三年级。艺术才能班学生的甄别工作多由设有艺术才能班的学校,组成联合甄选委员会,或学校自行办理来进行。测验的内容主要以术科为项目,国小美术班主要考:线画、彩画、和立体造型;音乐班考:音乐基本能力(含听打节奏、视打节奏、听唱曲调、视唱曲调、听唱和弦)、和乐器测验 (钢琴、弦乐、直笛) ;舞蹈班考

:舞蹈基本动作、即兴与创作、节奏感测试、和舞蹈基本体能(包括柔软度、敏捷性、瞬发力)。国中艺术才能班因县市别而有些微的差异,在主要的考科仍以术科为主。美术班所考的科目如素描、创意表现、水彩(少数县市另考审美知能);音乐班考主修科目、副修科目、听写、音乐常识、和视唱;舞蹈班考体能测验(包括弹性、柔软度、敏捷性)、术科测验(包括规定动作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基本动作)、即兴创作、节奏感等。

2.高级中学艺术才能班甄选

高中的艺术才能班有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班(组、科),修业年段是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甄选的工作同样亦多由设有艺术才能班的学校,分区组成联合甄选委员会,或学校自行办理来进行。

高中入学办法依据的是「高中及高职多元入学方案」,艺术才能班的入学方式也不例外。高中及高职之招生方式有三种:甄选入学、申请入学、登记分发入学,艺术才能班之入学方式属于甄选入学。「高中及高职多元入学方案」订定,甄选入学为提供各类资赋优异学生、具有特殊才能或性向学生入学。有关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之艺术才能班,得跨区联合办理招生,学生应就单一学校或跨区联合甄选入学委员会择一报名。对于甄选入学的实施方式,「高中及高职多元入学方案」也订定规范:(1)以国中基本学力测验分数纳入甄选总分者,其权重不得逾甄选总分之百分之五十,而且不得采计在校学科成绩。(2)各校应配合招生之科、班性质参采学生在校艺能表现、综合表现或特殊才能。(3)各校应视实际需要就实验、口试、小论文、实作、表演或术科等项选择办理,但不得加考任何学科纸笔测验。

3.大学艺术类科系入学方案

大学艺术类科系可分为有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组,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甄选的工作由各大学校系、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术科考试委员会联合会联合办理。其中,美术与音乐组之术科考试由术科考试委员会联合会规定办理,而舞蹈与戏剧组则未在术科考试委员会联合会规定之列,而由各校系订定之。

大学艺术类科系的入学办法依据的是「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大学入学实施考招分离的制度,考试分有学科能力测验、指定科目考试、术科考试;招生方式有两种:甄选入学、考试分发入学。艺术类科系的学生可依甄选入学、考试分发

入学两管道入学,以下对此两管道进行说明。

(1)以甄选入学方式进入艺术类科系

甄选入学分为「学校推荐」(一考生限一校系)与「个人申请」(一考生限五校系)两种方式,以甄选入学管道入学之考生,以有参加甄选入学之大学校系为志愿,并须参加学科能力测验,而且对于同一校系仅能选择一种方式(「学校推荐」或「个人申请」),同时视欲选读之艺术类校系是否采计术科而决定是否

参加术科考试。

(2)以考试分发方式进入艺术类科系

以考试分发入学之考生须参加指定科目考试,是否参加学科能力测验则视欲选填志愿之校系是否采用学科能力测验做为检定而定,若该校系以学科能力测验成绩做为检定项目,则考生须参加学科能力测验,若该校系不采用则毋须参加,此外,并须视欲选填志愿之艺术类校系是否采计术科而决定是否参加术科考试。以现行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而言,学生进入大学的管道较以往多元,而且选择的空间也较大,学生可以自己想要就读的校系决定入学的方式与考试内容。

(3)术科甄试内容

大学艺术类术科考试,美术与音乐组由术科考试委员会联合会规定办理,并且订有统一的测验内容;美术组测验内容包括:素描、彩绘技法、创意表现、水墨书法、美术鉴赏;音乐组测验内容包括:主修、副修、乐理、听写、以及视唱;而舞蹈与戏剧组则未在术科考试委员会联合会规定之列,而由各校系订定之。

4.七年一贯制大学先修班升学制度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立台南艺术大学与台南女子技术学院三校设有七年一贯制艺术类科系。修业年限为七年(大学先修班三年,大学部四年)。学生甄选的工作由各大学校系办理。考试方式多分为初试与复试两阶段,考试内容由学校自行订定,如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完全以术科考试来进行,采用国中基本学力第一次测验成绩,但仅作为筛选标准,并不纳入入学成绩计算;而台南艺术大学音乐系则包含有术科考试与笔试,但完全不采用基本学力测验成绩。所以,七年一贯制的入学考试赋予各校系极大的弹性与决定权,各校系可以依其特色与需求,选择所欲培养的学生。

大学专业艺术教育的招生方式一方面会影响高中甚至国中的专业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为了招收合适的学生,故招生方式显得特别重要,在设计上必须尽量达到实质的需求。

四、艺术教育的经费、设备与资源

(一)艺术教育经费界定及分配

1.艺术经费法源

依据民国八十六年公布之「艺术教育法」,所谓的艺术教育的内容泛指表演艺术、音像艺术、视觉艺术和其它艺术,范围包括学校一般教育、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艺术教育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在中央为教育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因此,「艺术教育经费」泛指「学校一般、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之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像艺术、艺术行政和其它有关之艺术教育之相关经费」。目前我国并没有专司「艺术教育」的主管单位,其相关业务多是零星附属在其它部门中,例如在学校教育的部分多分散在教育部的经费之中,在社会教育的部分多分配在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青辅会(对象为高中或大专青年)、或是内政部的儿童局中,依照部会属性之特质进行补助和推广的事工,除此之外,民间团体中也不乏对艺文活动的推广。

教育为立国之本,我国宪法对于教育目的及教育实施均有明文规定,并于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各级政府教科文预算之最低比例,惟国民大会于八十六年七月修宪时,冻结该条文之适用,引起各界关心教育人士对教育经费能否持续适当成长之忧虑(教育部https://www.doczj.com/doc/d218960117.html,.tw)。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经费的分配主要是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譬如:「国民教育法」、「教育经费编列与管理法」、「艺术教育法」、「文化艺术奖助条例」等,艺术教育的经费多附属在教育经费下,在教育经费紧缩的情况之下,艺术教育经费益形短绌。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作,学校一般教育是落实艺术教育在生活扎根的重要关键,如艺术教育经费应占学校整体教育经费的比例、学校艺文环境经营的经费( 含图书、视听等设备、公共艺术作品或建筑等)、艺文老师的在职进修规划…等,以上对于提升校园艺文风气都有实质上的帮助和影响。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也是最有帮助的层面,待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相关的探讨。

2. 艺术教育经费补助来源

(1)国家整体计划: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

根据行政院主计处(民国九十四年)总预算案之重点分析中所载,尽管九十三年度中央政府财政虽仍甚为困难,但基于依法行政与为民服务之施政理念,对于履行法律义务所必须之重大支出及配合当前施政重点所需经费,包括确保国家安全、推动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加强国内各项基础设施之建设、活化知识科技创新泉源、赓续促进国内教育事业发展、营造多元文化环境、提升全民福祉、创造活力新政府、纾解地方财政困难等所需经费,均予优先考虑编列。为因应全球化、数字化的趋势,政府需于短时间内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并改善企业投资营运环境,以创造台湾的竞争利基。为达成此一重大目标,行政院前于民国九十一年五月间核定「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提出涵盖投资人才、研发创新、全球运筹通路与生活环境等四大主轴之十项发展重点计划,以加速达成「绿色硅岛」的国家愿景,本项为期六年,包含经济、人文及生活三个面向的国家总体建设计划,为达成上述之目标,国家推动许多计划,其中有关「赓续推动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创造国家竞争优势」一项编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计十六亿元,其目标在成立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