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剪辑技巧对电影节奏的叙事作用

剪辑技巧对电影节奏的叙事作用

剪辑技巧对电影节奏的叙事作用
剪辑技巧对电影节奏的叙事作用

剪辑技巧对电影节奏的叙事作用

剪辑在电影、电视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准确、合理、有丰富蒙太奇思维的剪辑,能够增强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不准确、没有蒙太奇思维、随便的剪辑,就会削弱甚至破坏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不同剪辑,它是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剪辑地首要任务,就是对大量地原始素材画面进行准确地选择,正确地使用。而在进行素材画面选择使用时,要充分认识,正确把握动作,造型,时空,这三大因素,才能运用自如,恰当合理。不过,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也不要随便丢弃,有时还有再选用的价值,比如,在我们做《青鸟的天空》的剪辑练习时,一场戏里就有大量的镜头素材,而有些镜头是不同景别同镜头内容的素材,怎么样接的顺,怎么样更好的利用景别表达人物情感,怎么样能把这场戏的中心意图表现出来,就成为我练习时主要的指导思想。而在这次的剪辑练习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动作接动作的跳景别无缝剪辑。

首先,“动接动”是指在镜头的运动中和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上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衔接起来的效果相当流畅,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的运动中转换镜头,“动接动”的原理是相同的。其次,“动接动”更多是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人发怒时扇人的动作,在电影里往往就是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即上镜头手举起,下镜头往下扇,如果再调近景就是手落在人脸上,人脸往扇的另一个方向转。

在《青鸟的天空》里有所体会的的,有一段是女人回头和男人讲话,还有一段是男人给女人擦眼泪。以前也有剪过这样的片段,但都很跳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到的,就更不知道在自己拍到这样的片段时,应该怎么设计分镜头能让人物情绪清晰的表现出来。在第一段女人回头和男人说话,二人同景别轴线剪的时候,先给的是女人的反应,女人转头闭眼的那一帧剪开,接女人回头看男人的反应。剪完这段才意识到每个人在转头的时候下意识都会闭眼睛,而这刚好就是留给剪辑时的剪辑点。在剪第二段男人给女人擦眼泪的时候,先是一个全景男人走近抬手,手抬到女人脖子上端的时候下剪刀,下一个镜头是男人手台一点落定在女人脸上,在剪这个手的位置的时候尝试过很多但都没有老师后来讲的剪法顺,才发现自己前几次剪的不是前一个全景多了2帧就是少了3帧,虽然只是这么几帧,但在连续看的时候景别跳的就很不自然,而在伸手的这一个动作上,如果剪多了节奏就快了,不符合人平时伸手给别人擦眼泪这一个动作的时间,还削弱了这一个动作对男人内心深处留存的爱的这层情感;如果剪少了,就会显得冗长,让人觉得矫情和腻味。还有就是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也不要随便丢弃,这点我在剪辑声音的时候比较有体会,比如说在女人转过身背对镜头和男人说话的时候,要给男人的反应,但当时那条自己的声音不是很好,可能还有女演员台词情绪不够的时候,就可以用之前剪余的那条后面的声音,或者备用条里有更好的也可以贴过来,毕竟在这里没有女人的面部,相当一个画外音的作用,但在这个时候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就派上重要的用场了。

在剪辑技巧成为电影独特表现手段的早期,就已发现镜头持续的长短,在心理方面具有影响情绪的感染力。镜头短,画面转换快,引起紧张、激动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导致迟

缓乃至压抑感或有什么地方要出来一个东西的感觉;长短镜头交替切换可造成心理紧张度的起伏。曾经上课讲过的并且纳入世界电影史教材的一部片子,爱森斯坦的《战舰彼将金号》就是准确运用剪辑技巧带来速度、节奏的经典例子。全片由3大段较大的运动组成,每段又分布着无数较小场面不同镜头长短对比形成的速度节奏的技巧效果的运动。因此,剪辑控制画面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强化或减弱镜头切换中画面内容的速度,调整与叙事情节格调相符的情绪节奏。

而在剪辑技巧对电影节奏的叙事作用的这一点上,让我明确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还是在分《紫色》和《辛德勒名单》片段里的几条线的时候。在《紫色》里,妹妹走之后的一段期待和紧张,用邮递员和夫妇两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表现的。这里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用剪辑,交代了妻子对丈夫的害怕及无能为力,丈夫对妻子的烦感,有人骑着马车来了?是邮递员!会怎么样?妹妹来信了!丈夫被刮伤了,但在信来的时候本要责骂妻子的丈夫却因来的信不计较这件事,冲过去拿信。而当我们把邮递员和夫妇的镜头拆开看的时候,单线上也是连贯的,但紧张的气氛完全没有了转而变成了一个交代性的片段,同样是剪辑,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从这个片段就会发现,后者的剪辑就像我以前剪我自己的作业,怎么想怎么拍,就怎么剪,没有蒙太奇语言的思维,不知道剪辑对节奏的影响,所以就成了交代性的一个东西,没有节奏没有悬念,而《紫色》里的这一段把节奏和悬念都用剪辑的手段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很多设计可以看出是在剧本分镜阶段就已经完成的,这样精妙的设计可想而知导演对剪辑技巧的烂熟于心。

在练习跳切,表现人物情绪的时候,用的素材是电影《箱子》。第一次练习,内容是一个男人小心翼翼的找出自己藏好的箱子,我剪出来的版本动作接的都很顺,没有感觉有跳的太狠的痕迹,老师点评完,发现我的跳切把情绪省略的一干二净,完全把一段小心翼翼找藏好的箱子的内容变成了,一个男人拿箱子,把一段要体现小心翼翼和藏这样一个意思的段落变成了交代性的过程,后来又改只是省略一个转身和一个拿木板,就会发现在改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感觉就会一点一点的出来,剪的帧数多和少意思的情绪和节奏都会有所变化,有的同学剪的方式是把一个小心翼翼的动作再重复一遍,由于和气氛不符,造成了一个滑稽搞笑的段落。第二次练习跳切的时候就会比第一次难很多,里面有妻子和丈夫的吵架,妻子和年轻女子的内心情绪,还有妻子被意外砸死后老公的情绪。剪这段最大的体会就是很多东西意思到了就行了,不用留的太多,在吵架这场因为情绪很激烈,所以很多段落不知道怎么取舍,觉得导演拍了这么多不用是不是怪可惜的,后来老师看完把我犹豫的这些点做了一点调整,这个段落一下就变的不是那么拖沓了,后来还有写空镜头的运用,第一次剪的时候,我把刀落在河里的空镜头安在老公夺刀扔出去的那个动作的下一个镜头,可是后来剪完了,发现得那么一安却破坏了老公当时和老婆争执的情绪,而刀落在水中却显的很无意义,后来就换到了老公砸死老婆之后,要撑一下的那段时间里,那把扎在河里的刀却帮助了当时的情绪,而且还很合理,不但让激烈的,较快的剪辑段落的情绪瞬间凝固住,而且这种蔓延开来的情绪又因为这个空镜头撑住了这个片段的节奏,让下一个从老婆头顶方向拍的全景接的更顺。

在很多时候,我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剪辑应充分了解导演的意图。应该顺从他,他才是整个片子最终的领导者。而人们已经也习惯了把片子的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导演本身,其他的便忽略不计,剪辑也被遗忘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导演自身还没有剪辑思维,对自己的去学习剪辑技巧没有要求,那么最终成型的片子就会成为观众的笑柄。在我们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剪辑师去担任自己片子的剪辑,很多时候可能会没有信心觉得自己能独立剪好就会找一些会剪辑的同学一起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好的剪辑思维,那么当别人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样式和选择的时候,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则取才是更符合全片的,更符合自己片子想要的节奏的。

影视剪辑理论总结

专业剪辑师 无论是什么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这些镜头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做详细的叙述。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 主体物在进出画面时,我们拍摄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拍,否则两个画面接在一起主体物就要“撞车”。 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4)镜头组接要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规律: 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为了特殊效果,也有静接动或动接静的镜头。 (5)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 我们在拍摄影视节目的时候,每个镜头的停滞时间长短,首先是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难易程度,观众的接受能力来决定的,其次还要考虑到画面构图等因素。如由于画面选择景物不同,包含在画面的内容也不同。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直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

剪辑大师教你电影的6大剪辑原则

剪辑大师教你电影的6大剪辑原则 相信从事后期制作的人们对于沃尔特·默奇这个名字应该很熟悉,甚至有不少人将他奉为偶像,学习的榜样,前进的目标。沃尔特·默奇是美国的一位大师,他身兼多职,既是剪辑师同时还是编剧、导演。他的专业到底有多牛,用一个事实告诉你:他是第一个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的电影制片人。大师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剪辑技巧方面的书叫《眨眼之间》,里面他分享了一些经验电影剪辑的“六大法则”。 1、Emotion(情感) 一部影片很重要的部分是情感的表达,而剪辑可以算是这一效果的有力助推器。有人曾说过,如果一部影片是猪,那么好的剪辑就是使这猪跑得更快。所以我们在剪辑影片的时候要时刻想着情感的表达这个问题。每做一步问问自己,这样剪辑是否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情感。观众看了,会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受到吸引,沉浸其中。如果观众深受剧情吸引,看后感触颇深,那么这部电影就算是成功了。或许他们不会以为这高超的剪辑技巧为之增色不少,也可能不会记住后期制作人员的名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成功都有着他们的付出。 2、Story(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重要组成部分啦,好的电影故事情节肯定也是比较新颖、立意深刻、出色的,而剪辑则再一次充当助推器,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剪辑工作必须当机立断,删掉那些多余的、次要的,留下的肯定是精华了。总之剪辑工作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连贯、精炼,不拖泥带水。 3、Rhythm(节奏)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节奏的,像音乐有前奏、副歌,你讲故事肯定也有跌但起伏的节奏。这个节奏的把控不仅拍摄时导演心中有数,剪辑时剪辑师心里也要有节拍。有人曾认为剪辑才是电影创作的开始,也有人说一个好的剪辑师可以防止导演自杀。姑且不讨论观点的正确性,但直观的表示了剪辑师的重要性。而有“节奏感”的剪辑师更能使故事的发展紧凑、有趣、

后期剪辑心得总结

专业实习课程实践总结 第十一周至第十五周,1210902班在赵勇老师和王利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专业实习实践的相关课程。我们小组共有成员十一人,在本次实践中我担任后期一职。 剪辑在电影、电视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准确、合理、有丰富蒙太奇思维的剪辑,能够增强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不准确、没有蒙太奇思维、随便的剪辑,就会削弱甚至破坏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剪辑地首要任务,就是对大量地原始素材画面进行准确地选择,正确地使用。而在进行素材画面选择使用时,要充分认识,正确把握动作,造型,时空,这三大因素,才能运用自如,恰当合理。不过,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也不要随便丢弃,有时还有再选用的价值,比如,在剪《我要上电视》时,一场戏里就有大量的镜头素材,而有些镜头是不同景别同镜头内容的素材,怎么样接的顺,怎么样更好的利用景别表达人物情感,怎么样能把这场戏的中心意图表现出来,就成为我剪辑时主要的指导思想。 在很多时候,我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剪辑应充分了解导演的意图。应该顺从他,他才是整个片子最终的领导者。而人们已经也习惯

了把片子的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导演本身,其他的便忽略不计,剪辑也被遗忘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导演自身还没有剪辑思维,对自己的去学习剪辑技巧没有要求,那么最终成型的片子就会成为观众的笑柄。在我们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剪辑师去担任自己片子的剪辑,很多时候可能会没有信心觉得自己能独立剪好就会找一些会剪辑的同学一起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好的剪辑思维,那么当别人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样式和选择的时候,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则取才是更符合全片的,更符合自己片子想要的节奏的。

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各类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第一节影视片的种类及不同的剪辑手法 由于题材、内容、体裁、样式不同,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不同,影视片的形态、类型也是各种各样的。一般而言,电影艺术分为故事片、电视电影片、歌舞片、戏曲片、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译制片八大类片种,外加预告片的制作。 电视艺术则分为电视剧片、歌舞片、戏曲片、美术片、专题片、科教片、纪录片、栏目片、译制片,广告片等十大类片种,外加电视剧片花的制作。可以看出,歌舞片、戏曲片、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译制片.电影和电视都有此类片种,制作、剪辑手段自然是如出一辙;而故事片和电视剧片、电影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电影预告片和电视剧片花在制作、剪辑方面也极为相近;此外,电影和电视都有译制片,其制作、剪辑的要求基本相同。因此,在论述各类片种的剪辑特点和要领时,谈到科教片、歌舞片、美术片、戏曲片、译制片.影视并称;谈到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片、电影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电影预告片和电视剧片花,则影视分别讲谈。 各类片种还可细分,如电影故事片还可分为正剧片、喜剧片、惊险片、打斗片等,电影纪录片还可分为新闻纪录片、文献纪录片、艺术纪录片等,电影美术片还可分为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电视剧片还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电视剧片等,电视专题片还可分为新闻、历史、科学、少儿、文化、旅游专题片等,电视栏目片还可分为专门、综合、特别栏目片等。这种分类,使各片种的特点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各片种在性质、内容上的差异也就更为明显。对于各片种在剪辑上的要求必须予以注意,加以探讨,求得各不相同而又各对其路的剪辑方案。 由于片种不同,内容相异,各具特色,自然要求影视剪辑、编辑对多片种的编剪,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切忌用一个模式处理。影视片的编剪者,应该事先认真研究各个片种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根据性质决定影视片的结构方式,根据任务选择影视片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影视片,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这里强调的是针对性,就是要灵活运用独特的、适合的蒙太奇技巧,促使影视片从内容到形式的和谐统一,使不同片种的影视片达到其应有的、独具的艺术效果。 充分运用蒙太奇剪辑技巧,在这里,不仅是指“剪”,而且也包含着“编”。电视创作中,除电视剧设有责任编辑外,其他片种的剪辑亦多称为编辑,本身负有“编”的任务。尤其是在电影纪录片、科教片和电视专题片、栏目片、广告片等片种的创作过程中,剪辑在“编”的方面任务更重。

影视剪辑实用技法

一:影像剪辑者必备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动作的眼力、 ·剪辑素材并发现它们与下一画面连接的剪切的能力、 ·运用影像和选择音乐的能力,以及制造旋律和情节的创造力。 ·剪辑者还要赋予由连续的静止画面所组成的电影以跳动感,给影像注入生命。 剪辑者会自然而然地在众多的镜头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点是剪切点,这就是剪辑的旋律感。与此同时作品的全貌也会在许许多多的摄影素材中慢慢呈现出来。透过素材,看到作品应有的面貌。 二: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剪切和连接呢?寻找剪切点无疑是编辑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里有点需要注意,这就是画面的顶点。 所谓画面的顶点,是指画面是动作、表情的转折点,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时,点头打招呼后低头动作结束时,球体上升即将下落时,收回笑容的瞬间等。 影像是一连串静止画面的连续,因为前面的胶片在人眼中会形成残留的影像,所以胶片上的画面看起来才是动态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运动,在画面的顶点或者在动作开始的前一刻进行剪切,会在后面的胶片上产生强烈的残留影像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产生旋律感的剪切点让我们以翻书的动作为例,看一下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如果从动作完全停止的状态开始拍摄,忠实地将翻书的动作从一开始拍摄到结束,这样观众一看就能知道是翻书的动作。 但是,仅仅让人看明白是无法体现出影像的美妙之处的,旋律感和舒适感同样不可缺少。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把最开始的剪切点选择在翻书动作已经开始的状态。若把翻书这个动作分解成1~24个画面,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4个片断剪切掉,作为开始的剪切点。 这种改变对于理解翻书的动作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还能表现出动作的旋律感和舒适感。这种剪辑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电影剪辑的正确方法不是只有一个 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那就是剪切点并不是唯一的。 书页翻到中间时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翻书动作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根据作品的不同,前后画面的不同,剪切点可以有所变化。正确的剪辑方法不是唯一的。当然,剪辑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几约定,它们可以说是剪辑的规则。了解这些规则非常重要,但由于剪辑本身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时也会打破规则,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五:剪辑的目的 从物理制约中解放,自由控制时间和空间 ·在摄影和制作中有时需要分割镜头,在后面把它们构成一个情节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实际时间的流逝 ·省略故事中空间的移动 结合演出意图构成剧情,确定作品的最终面貌 ·有目的地进行镜头的连接,明确、强调想表达的内容 ·使镜头的顺序和结构更严密,突出情节性要素 六:动作剪辑中的固定规则 被拍摄物体为移动时的剪辑方法。 动作连接,是指对被拍摄物体的动作进行的剪辑。 从前,常常要因为更换胶卷而不得不中断对一个动作的拍摄,然而用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的

影视剪辑笔记

三、各章节重点提要: 一1剪辑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些重要贡献者。 “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电视(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 《火车到站》、《出港的船》) “蒙太奇”语言时期:奠定了剪辑艺术的基础(路易。卢米埃尔:《水龙出动》、《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灾难者》……梅里埃:《灰姑娘》……德温。鲍特:《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 一2 综述部分,广义狭义剪辑;好莱坞推崇的零度剪辑;段落概念;一3 剪辑创造新的银幕时空二4 重点是构图 三1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的区别、插入编辑和组合编辑的区别 三2 剪辑工作的三个阶段、10个步骤,每个步骤须完成的最关键的事。四1 保持画面连贯性承上启下两层含义、视觉中心的确定、四个匹配、理解动接动静接接,掌握软剪辑、硬剪辑概念。 四2 全部,包括概念和图示,方向轴线概念不作要求,枢轴概念不作要求,双轴线情况下的处理不作要求。轴线概念、关系轴线下对两个被摄对象的几种拍法、合理越轴相对更重点些。 四3,景别、摄影机运动(镜头运动)、镜头长度与节奏的关系,与后面节奏问题一起考,作综合分析。 四4 内部运动剪辑点的选择技巧;动接动、静接静的理解;声音剪辑点,平剪、串剪概念、图示。 五2 剪辑率、感动调子概念;空间因素三个主要方面,节奏主要放在段落分析中综合考察。 六对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的理解。叙事剪辑的基本句型;对比剪辑两大类;隐喻剪辑、重复剪辑能举例。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影视剪辑方法与原则

影视剪辑方法与原则 一:影像剪辑者必备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动作的眼力、 ·剪辑素材并发现它们与下一画面连接的剪切的能力、 ·运用影像和选择音乐的能力,以及制造旋律和情节的创造力。 ·剪辑者还要赋予由连续的静止画面所组成的电影以跳动感,给影像注入生命。 剪辑者会自然而然地在众多的镜头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点是剪切点,这就是剪辑的旋律感。与此同时作品的全貌也会在许许多多的摄影素材中慢慢呈现出来。透过素材,看到作品应有的面貌。 二: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剪切和连接呢?寻找剪切点无疑是编辑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里有点需要注意,这就是画面的顶点。 所谓画面的顶点,是指画面是动作、表情的转折点,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时,点头打招呼后低头动作结束时,球体上升即将下落时,收回笑容的瞬间等。 影像是一连串静止画面的连续,因为前面的胶片在人眼中会形成残留的影像,所以胶片上的画面看起来才是动态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运动,在画面的顶点或者在动作开始的前一刻进行剪切,会在后面的胶片上产生强烈的残留影像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产生旋律感的剪切点 让我们以翻书的动作为例,看一下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如果从动作完全停止的状态开始拍摄,忠实地将翻书的动作从一开始拍摄到结束,这样观众一看就能知道是翻书的动作。 但是,仅仅让人看明白是无法体现出影像的美妙之处的,旋律感和舒适感同样不可缺少。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把最开始的剪切点选择在翻书动作已经开始的状态。若把翻书这个动作分解成1~24个画面,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4个片断剪切掉,作为开始的剪切点。 这种改变对于理解翻书的动作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还能表现出动作的旋律感和舒适感。这种剪辑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电影剪辑的正确方法不是只有一个 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那就是剪切点并不是唯一的。 书页翻到中间时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翻书动作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根据作品的不同,前后画面的不同,剪切点可以有所变化。正确的剪辑方法不是唯一的。当然,剪辑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几约定,它们可以说是剪辑的规则。了解这些规则非常重要,但由于剪辑本身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时也会打破规则,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五:剪辑的目的 从物理制约中解放,自由控制时间和空间

影视后期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

影视后期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 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电影剪辑的魔力——概览电影剪辑发展史

电影剪辑的魔力 剪辑作为一种不再年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原生态”时期、“蒙太奇语言”时期、“动作剪辑”时期和“数字合成”时期。剪辑艺术在由雏形向成熟进化提升的螺旋性的递进中,从技术形态走向艺术形态、从艺术与技术的“合流”趋向于珠联璧合的圆润,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态。 一、“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 曾经,电影没有剪辑师,也没有切换。起初,电影人只是拍下他们感兴趣或是好玩的东西,他们会一直拍摄直到厌倦或者胶片跑完。 在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电影实践中,他们通常是选择一个认为有意思的事物,把摄像机对准它,一直拍摄到胶片用完。像他们在1895年公映的电影《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出港的船》等,实际上都是由一个镜头构成。受当时技术条件制约,这些影片只能放映1分钟左右。任何一个平凡的事件都可作为拍摄目标,只不过是把运动中的事物拍摄记录下来而已。但尽管只是记录简单事物,却已经显示出它能有意识地控制所拍摄的素材。 照相器材商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最初只把电影看作照相技术的延伸——能摄取并观看活动的影像,正像斯坦利·所罗门所说的“电影最初是一种机械装置,用以记录现实活动的形象,而不是一种叙事手段。”因此,当时的电影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是一种杂耍,还构不成艺术。 美国的爱迪生、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对于电影的未来十分消极悲观,虽然当时的人们都对活动的视觉形象很感兴趣,但人们不会愿意花钱来看那些在大街小巷就可以看到的真实场景。 二、“蒙太奇语言”时期:奠定了剪辑艺术的基础 1897年,一次偶然的影片放映的错误让人们无意中领略了剪辑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次偶然促进了传统剪辑意义的形成,同时原本只是记录形态的影片开始具备虚构成分和原始的创作涵义。 当时与卢米埃尔兄弟齐名的是魔术师出身的乔治·梅里埃,他对剪辑的贡献是突破了用单个镜头来叙述一个故事的限制。梅里埃的一个镜头如同戏剧中的每一幕,固定在单一的背景上,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是在同一个围。摄像机机位不变,保持同一位置,处于动作场景之外。分镜头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场景与场景切换之间停止拍摄。但这样的分镜头更多的只是为了给换场景留出时间,节约胶片,而不是为了满足艺术创作的需要。 几乎在同时,英国形成了一个繁荣一时的“布莱顿学派”。他们发现摄影机不一定要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照相师出身的阿尔伯特·史密斯发展成一套从“特写”到“全景”的镜头景别系列,并且灵活应用于实践。 在美国,汤马斯.爱迪生的一个雇员——爱德温.鲍特完成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创举,他发现把不同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可以创造出一个故事,于是利用已拍摄出来的素材,制作完成了一部故事片。这部电影名为《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鲍特在其中开始使用交叉剪辑的手法,通过交切两个毫无关系的镜头,对观众的情绪产生冲击。《火车大劫案》是他的另一部电影,通过这部电影,人们真正看到了剪辑的可能性,剪辑使电影得以发展起来。剪辑的

影视剪辑技巧

影视剪辑技巧 一:影像剪辑者必备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动作的眼力、 ?剪辑素材并发现它们与下一画面连接的剪切的能力、 ?运用影像和选择音乐的能力,以及制造旋律和情节的创造力。 ?剪辑者还要赋予由连续的静止画面所组成的电影以跳动感,给影像注入生命。 剪辑者会自然而然地在众多的镜头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点是剪切点,这就是剪辑的旋律感。与此同时作品的全貌也会在许许多多的摄影素材中慢慢呈现出来。透过素材,看到作品应有的面貌。 二: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剪切和连接呢?寻找剪切点无疑是编辑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里有点需要注意,这就是画面的顶点。 所谓画面的顶点,是指画面是动作、表情的转折点,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时,点头打招呼后低头动作结束时,球体上升即将下落时,收回笑容的瞬间等。 影像是一连串静止画面的连续,因为前面的胶片在人眼中会形成残留的影像,所以胶片上的画面看起来才是动态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运动,在画面的顶点或者在动作开始的前一刻进行剪切,会在后面的胶片上产生强烈的残留影像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产生旋律感的剪切点 让我们以翻书的动作为例,看一下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如果从动作完全停止的状态开始拍摄,忠实地将翻书的动作从一开始拍摄到结束,这样观众一看就能知道是翻书的动作。 但是,仅仅让人看明白是无法体现出影像的美妙之处的,旋律感和舒适感同样不可缺少。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把最开始的剪切点选择在翻书动作已经开始的状态。若把翻书这个动作分解成1~24个画面,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4个片断剪切掉,作为开始的剪切点。 这种改变对于理解翻书的动作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还能表现出动作的旋律感和舒适感。这种剪辑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后期影视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

后期影视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

剪辑从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及剪辑技巧之镜头剪辑的的方法

剪辑从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及剪辑技巧之镜头剪辑的的方法 剪辑,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一个优秀的剪辑从业者应该具备: 1.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动作的眼力。 2.剪辑素材并发现它们与下一画面连接的剪切的能力。 3.运用影像和选择音乐的能力,以及制造旋律和情节的创造力。 4.剪辑者还要赋予由连续的静止画面所组成的电影以跳动感,给影像注入 生命。 5.剪辑者会自然而然地在众多的镜头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点是剪 切点,这就是剪辑的旋律感。与此同时作品的6.全貌也会在许许多多的摄影素 材中慢慢呈现出来。透过素材,看到作品应有的面貌。 今天哈尔滨完美动力小编和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剪辑方法中比较常用的镜 头连接的方法! 一、动作连接剪辑 1、动作以7:3连接 首先看一下动作剪辑中的基本之基本,“动作连接”。“动作连接”是指 把一个动作用两个画面来连接的剪辑方法。 从理论上不说,这两组影像只是画面大小上的差别,描述的是同一时刻的 同一动作,所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剪辑都可以。但是,这时会出现动作不连贯或 重复的现象。最终剪辑出来的影像缺少节奏感。 一般的影像剪辑方法是按照7:3或3:7的比例来连接动作,以达到动作流畅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前后动作看起来连贯,节奏感和生动感也应运而生。当然,按照7:3的比例连接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根据素材和剪切点的不同,人眼有时会产生重复、跳越的错觉。所以,故意将某些镜头剪切掉或是重叠起来,动作反而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在不同的影像中尝试着改变剪切点来看看效果吧。 2、把两个动作连接成一个 将不同的被拍摄物体的多个动作连接成一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单个动 作剪辑”。 下文是使用的范例是:被打出本垒打的投手和一垒手回头看着飞出去的球。两位选手在同一时刻完成“回首”这一动作。要想充分运用甩有的素材,一定 会采用这样的连接:打出全垒打->投手回头->垒手回头->远远飞出去的球。 但是,采用这种连接方法,两位选手回头的动作就重复了,会给观众赞成一种 沉闷的印象。单个动作剪辑会把这两个回头动作整合成一个,通过剪辑来消除 时间差。具体而言,就是在投手回头动作的前半部分进行剪切,连接上一垒手 回头动作的后半部分,这样能加强速度感并使画面连贯。 动作连接的要点 两台摄像机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摄出了两种不同大小的影像。如果是不 同的位置和角度,也可以使用这一规则来处理。 当然,如果素材不是同时拍摄而成的,只要改变一下角度,以某一动作的 顶点(某一具特征性的动作)为剪切点,连接的方法会有很多种。例如,先拍摄球出手前的一瞬间,随后再拍摄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动作,然后把它们进行连

电影制作与剪辑的要素和技巧

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 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正; 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 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 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影片剪辑时,镜头组接的一般规律(剪辑技术)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主要方式有: 前进式句型:是指景物由远、全、中、近、特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远—全—中—近—特,再由特—近—中—全—远,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 在剪辑时,看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 (4)镜头组接节奏 处理影片节目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问题。 下面说一些剪辑技巧 传统剪辑也可称为剪辑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使观众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气呵成的;二是使影片段落、脉络清晰,使观众不致把不同时间、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因此,传统剪辑必须做到: ①防止混乱。镜头衔接必须准确无误,不脱节不重叠,人物动作的方向、空间关系必须一致。 ②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动作形态、节奏为剪辑点,即“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或人物的运动中切换镜头,如一个摇摄镜头接另一个摇摄镜头或一人奔逃的镜头接一人追逐的镜头等等。“静接静”指从一个动作结束后(或静止场面)接一个动作开始前(或静止场面) ③省略实际过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观众不看自明的过程,而仍能保持动作或情节的连贯。(连贯剪辑) 经典剪辑是由格里菲斯开创的一种剪辑风格,一组连续的镜头取决于在戏剧性和情绪上的着重点,而不仅仅取决于形体的动作。镜头的顺序表现着如何把事件分解成心理的以及逻辑的成分。 本段剪辑与孤独的人物心理主题相配合,尽量把大量切分镜头剪辑在一起,表现一种难于沟通的人物关系。特别是朱莉重返人群前与奥利维·安东尼等人的谈话场面中,极难看到双人镜头,多是分切镜头。这种剪辑显然是通过打破统一的二人空间,强调了人物心理反应,利用了经典剪辑突出内在效果的长处。同时,这种分切镜头的组接方式也体现着导演对于人们相互沟通之困难的理解。

电影剪辑理论与技巧[整理]

电影剪辑理论与技巧[整理] 电影剪辑理论与技巧 什么是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工作者从法国建筑学上借用来的名词,原意是安装组合构成之意。电影工作者用蒙太奇来说明影视片镜头的组接。蒙太奇的表现方法,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和剪辑工作的再创造来实现的。 什么是平行式蒙太奇 在影视片里,往往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两件事和三件事,在同时异地进展着,互相有呼应,有联系,彼此起着促进剧情发展的作用。 什么叫停机再摄 摄影机拍摄中,临时停机,摄影机的位置严格不动,被摄对象的位置发生改变,物体增多或减少,更新后又开机续拍。这种方法可获得摄影特技效果。 什么叫同位法 指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有三种处理方法: 一、上镜头声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时空;下镜头切入时, 画面和声音也留有一定的时空。 二、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而下镜头的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在人物对话中最为常见。表现下一个镜头中人物的反应。 三、上镜头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下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入。 错觉法 利用人们视觉上对物体的暂留及残存的影像,恰当地运用影视艺术的特殊手段、采取上下镜头内主体动作快慢的相似,镜头景别的相似,角度变化与空间大小

的相似以及主体动作形态等等相似之处切换镜头,造成观众的错觉,误认为动作是连贯的,因此获得了人们视觉上残留的连续性效果。 简要回答剪接与剪辑的不同。 .电影剪接是电影艺术初创时期的名称,它偏重于技术性。是当代剪辑工作发展是上的初级阶段。电影剪辑这个名称是电影逐渐成为艺术后形成的。它着重于艺术性,同时也包含着剪接技术。因此剪辑中存在的剪接因素,而剪接一词则无法包括剪辑的全面含义。电影剪辑工作是通过蒙太奇技巧完成电影视听艺术的剪辑任务。 何谓剪辑的“立、体、学、会”, 立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就是要在生活中观察体验,积累生活知识,并在工作中体现,发挥作用。学就是努力学习是科学技术,学习蒙太奇的表现技巧,学习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会就是要会想:独立思考有想法。会做:业务要精通。会说:影视会说话,要能将给别人听。会写:总结经验,上升成理论。 简要回答串剪法的两种处理方法及特点 .声音与画面不同时切换,而是交错的切出、切入。称为串剪法,也称串位法。一种处理方法是:上个镜头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画面上;而下个镜头的声音要与本镜头的口型、动作相吻合。另一种处理方法是: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捅到上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这两种交错的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较为常见。它的特点是:生动、活泼、明快、流畅,而不呆板。 什么是剪辑时的增减法,有几种情况,

电影剪辑技巧

电影剪辑技巧 普多夫金给演员拍了几个特写镜头,用来编辑三个实验性的影片段落。第一个,把演员的镜头——没有表情的—接上一个放在桌上的一盆沙的镜头。第二个,接上一个死去的躺在棺材里的女人镜头。第三个,接上一个小姑娘耍弄玩具的镜头。“当我们把这三组镜头向不知内情的观众放映时,结果是惊人的。公众对演员的演技反应很强烈。他们称道他对于被遗忘了的一盆沙沉思的表情,看到他瞧着死去的女人的伤痛深为感动,又赞赏他望着游戏中的小姑娘时淡淡的笑容。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三种情况下,演员的表情是完全一样的。” 普多夫金代表了前苏联导演的一个学派。他制定了一套可以作为指导体系的剪辑理论:如果我们研究一下电影导演的工作,就可以看到那些活动的原始素材,只不过是记录在赛璐珞片上从不同视点所拍摄的行动的各个动作。表现在银幕上的行动镜头的形象,是在这些片子上创造出来的。因此,电影导演的材料不是在真正的空间和时间中发生的真实的过程,而是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的塞璐珞片子。这个赛璐珞片是完全根据导演的意图进行剪辑的。他可以在任何状况的电影形式的组成中,去掉中间的间歇点,把动作时间集中到他所需要的最高度。然后普多夫金进一步说明了在影片叙述过程中实际运用的方法:“在银幕上表现 一个人从五层楼上的窗口掉下来的镜头,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拍摄: 首先,拍摄那个人从窗口摔下来,跌在一张网上—当然,在银幕中是不能出现网的,然后再拍摄同一个人从一个不高的地方摔到地面上。把这两个镜头连接到一起,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印象。这个跳楼的惨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出现在银幕上而已,它是两段寒璐珞片连接起来的结果罢了。从这个事件,—一个人从惊人的高度摔下来的事实中只选择了两点:跳楼的开始和结束,在空中的过程被去掉了。如果说把这一过程说成是耍技巧是不恰当的,这如同在舞台上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去掉五年时间完全一样,是一种电影表现方法。 普多夫金是如此致力于细节;再靠它们的组接并列来获得效果。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侧面暗示,含义和特点掩盖了故事情节本身。他认为把演员表演的场景拍摄下来之后,电影艺术工作尚未开始,这仅仅是材料的准备工作,只有导演把这些片段的影片进行连接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仿佛画家的颜料,它们不会自己跑到画布上并在空间中组合起来。 普多夫金一再强调:“我重复一遍,剪辑工作是电影本体的创造力,自然只不过提供了它用以进行工作的素材。这的确就是剪辑和电影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一段分镜头剧本和完成台本进行对照,从比较中不难看出电影剪辑的工作是如何由编剧、导演和剪辑共同分担的。 …… 分镜头本 34.中景、房门。门开着,达罗走进来了。 达罗:“史宾塞怎么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