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现象 (2)

物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现象 (2)

物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现象 (2)

物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现象

1、电工叔叔在架设电线时将电线绷得很松,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工人铺路时会留一些缝隙,这样做是为了美观吗?

答案:

1、对。电线松一些到冬季后不会因冷缩而将电线绷断。

2、不是。留有缝隙可以防止由于热胀冷缩现象造成路面不平。

物理化学生活现象的解释

过热液体的形成 过热液体:是指液体的温度超过其沸腾温度而没有沸腾的情况,此时若加入可以引起液体沸腾的多孔物质或金属,可导致液体爆沸,若液体温度高过其沸腾温度过多,可能导致爆炸。用微波炉加热用不会引起沸腾的玻璃容器盛装的水会出现过热液体。 形成原因:液体沸腾时,液体内部有大量的气泡形成,使汽液分界面大大增加,于是整个液体剧烈汽化。在一般情况下,液体中容有空气。以这些既有的空气泡作核而形成的气泡具有足够大的半径,接近于分界面为平面的情形,只要气泡中的蒸汽压等于液体的压强,即发生沸腾。如果液体中没有现存的空气泡作核,最初气泡的形成,其半径必然极小,泡内饱和蒸气压必然远小于外压力,因此在外压力压迫之下,小气泡难于形成,致使液体不易沸腾,从而成为过热液体。当达到正常沸点的温度,即饱和蒸汽压P等于液体的压强p,力学平衡条件要求气泡内的蒸汽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而相变平衡条件又要求气泡内的蒸汽压强小于液体的压强。因此在正常沸点的温度,不能同时满足力学平衡条件和相变平衡条件。除非液体的温度高于正常的沸点,使相应的饱和蒸汽压大于液体压强。故此,形成了过热液体。 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为了节约时间,人们已经习惯用高压锅来煮饭菜。其实它并非是现代生活中的发明,早在300多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帕平就用它做过“大餐”。 一次,帕平在做实验时,由于不小心,被从加热容器中喷出来的蒸汽烫伤了手,伤势十分严重。帕平就向波意耳请教这次的蒸汽格外热的原因。波意耳的解释是,在高压下水的沸点升高,所以它的蒸汽特别烫。实验中水是在密闭容器里加热的,沸腾后的水蒸气使容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加大,从而使气压升高。反之,在低压情况下,沸点降低的水蒸气就不烫手了。 受到启发之后的帕平设计并且制作了一个密闭的容器,然后把容器内的水加热,容器里的压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越来越大,因而水的沸点也升高,食物也就熟得快了。他从此得出结论,气压的高低与水的沸点温度成正比。帕平制造了第一只高压锅,然后,他用高压锅做了牛肉等各种食物,举办了一个名为“加压大餐”的宴会,大家吃过以后都啧啧称奇。就这样,高压锅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生活现象解释-二模汇总情况

海水 分离膜 淡水 生活现象解释 西城 21.(2分)化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1)“铁强化酱油”中的铁元素可预防 (填“贫血症”或“佝偻病”)。 (2)食用下列食品,通常不会..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填序号)。 A. 霉变的大米、花生 B. 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 C. 牛奶经发酵后得到的酸奶 22.(2分)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1)铜丝用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 性。 (2)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3.(3分)下图为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 。依据图示回答: (1)柠檬汁呈 性。 (2)碱性最强的物质是_____。 (3)蚊虫叮咬后,皮肤因蚊虫分泌出的蚁酸而痛痒, 可帮助减轻痛痒的物质是 (答1种即可)。 24. (2分)水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生活中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是 。 (2)膜分离技术可用于淡化海水(如右图所示), 通过膜的主要微粒是 。 25.(2分)日常生活中,食品保鲜的方法很多。 (1)山梨酸钾是常用的防腐剂,它可由山梨酸和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制得。山梨酸钾属于 (填“酸”、“碱” 或“盐”)。 (2)生活中常用隔绝空气的方法防腐,例如 (举1例即可)。 26.(3分)“××糕点”主要营养成分如右表所示。请根据该表回答: (1)所含营养素中属于无机盐的是 。 (2)表中未列出的一类营养素是 。 (3)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是 。 27.(3分)钠元素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食盐是生活中最常用的 。 (2)小打可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固体叠氮化钠(NaN 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撞击后30毫秒,NaN 3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 28.(3分)下列是生活中常用的清洗剂。 名称 84消毒液 洁厕灵 污渍爆炸盐 产品示例 有效成分 次氯酸钠 盐酸 过碳酸钠 (1)次氯酸钠(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洁厕灵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 。 (3)“污渍爆炸盐”溶于水后会生成Na 2CO 3和H 2O 2,与洁厕灵混合时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 营养素 每100 g 含有 蛋白质 4.8 g 糖 类 40 g ××糕点 油 脂 20 g 碳酸钙 400 mg 维生素 1.8 mg

学生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

④学生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树枝插在红色水中插久了变色的原因。 “科学是探求意义的过程”(爱因斯坦)。作为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采用一定的方法问题进行学习。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方法引导的,这种引导将经历 究”的过程,逐步放开。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观看了这堂课后,兴奋地说:“我终于看到了儿童真实的探究。这里真是课堂改进的天堂。” 照片:外国专家在课堂上 如果文章要分两部分的话,下面为第二部分,题目不变。 3. 在“变式”体验中建构原理 ----中学物理《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形状各异,但都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称为支点。杠杆受的力分为动力和阻力,支点到动力或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是阿基米德发现力学规律的得意之作,他得出了著名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建构概念、原理,是当前理科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之一。可是一到现实的课堂,杠杆原理与认知建构理论就怎么也不能相映成趣: ①力臂的定义比较抽象,总是由教师给出、学生记住; ②杠杆平衡的条件还是教师演示,学生验证。 那么能否通过适当的教学处理,让学生能生动地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有效地建构物理概念呢?物理研究小组对杠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的调整。 ● 从“扁担挑物”到水平杠杆的平衡条件 最简单的杠杆是水平杠杆。学生早就有了扁担挑东西的生活经验,只要稍作概括,就可以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水平杠杆。 扁担挑物 水平杠杆:支点、水平力臂、重力

在水平杠杆模型中,力臂是“具体”的,与生活经验完全一致,因此不会成为学习的难点。这样,学生就可以避开难点,集中探索支点两侧力臂、重力这4个物理量的关系,下面是学生在课堂上做物理实验填写的记录单: 实验序次 重力F1力臂L1重力F2力臂L2 ① 3 2 ② 2 3 ③ ④ ⑤ ⑥ 学生经过亲自实验,获得一批数据,然后相互合作探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出水平杠杆平衡的条件,即重力与力臂之间两两乘积相等( F1 L1=F2 L2)或反比例(F1 :L2 = F2 :L1)。 在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改进前,先是由教师口头讲解或实验演示,得出上述平衡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手册的要求验证这个规律。改进后,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从直觉感知出发,通过简化设计了的实验,变验证为自觉探求,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如阿基米德)发现客观规律的过程,这样的科学加工的方法(图6),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很具普遍意义和思想的价值。 扁担挑物 水平杠杆 符号表征 (生活经验) (因素简约化) F1 L1=F2 L2 图6 体验科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 ● 杠杆原理与力臂定义的修正 水平杠杆是个简单的模型,把其中一端的重物换为弹簧秤竖直往下拉,结果仍然符合前述的杠杆原理。改变弹簧秤的方向,如下图所示斜拉。这时学生会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 摘要:毛细作用,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都是毛细现象。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毛细现象。 关键词:毛细;生活;应用 一、毛细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1.1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又称毛细管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够经由茎内维管束上升,即是毛细现象最常见的例子。当液体和固体或管壁之间的附着力大于液体本身内聚力时,就会产生毛细现象。液体在垂直的细管中时液面呈凹或凸状、以及多孔材质物体能吸收液体皆为此现象所致。 1.2 浸润液体 在洁净的玻璃上放一滴水,它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中再取出来,玻璃的表面会沾上一层水.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种固体来说是浸润的,对另一种固体来说可能是不浸润的。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

1.3 毛细现象产生原因 产生毛细现象原因之一是由于附着层中分子的附着力与内聚力的作用,造成浸润或不浸润,因而使毛细管中的液面呈现弯月形。原因之二是由于存在表面张力,从而使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强。由于弯月面的形成,使得沿液面切面方向作用的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凸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内部;在凹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外部。由于合力的作用使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发生了变化——对液体产生一个附加压强,凸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大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而凹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小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根据在盛着同一液体的连通器中,同一高度处各点的压强都相等的道理,当毛细管里的液面是凹弯月面时,液体不断地上升,直到上升液柱的静压强抵消了附加压强为止;同样,当液面呈凸月面时,毛细管里的液体也将下降。 1.4 水和汞的毛细现象 由于表面张力与附着力的差异,水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凹下;汞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凸起。毛细管常被用来说明毛细现象,当垂直的细玻璃管底部臵于液体中(例如水)时,管壁对水的附着力便会使液面四周稍比中央高出一些;直到液体表面张力已经无法克服其重量时,才会停止继续上升。在毛细管中,液柱重量与管径的平方成正比,但是液体与管壁的接触面积只与管径成正比;这使得较窄的毛细管吸水会比较宽的毛细管来得高。例如,一根管径0.5毫米的玻璃细管,理论上能够将水抬升2.8厘米,但实际观察时其高度会略低些。 在某些液体与固体的组合中,与毛细管吸水的状况略为不同,例如细玻璃管与汞,汞柱本身的原子内聚力大于汞柱与管壁之间的附着力,故汞柱液面中央会稍比四周凸起,这和毛细管吸水的状况恰为相反。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认识惯性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惯性现象很多,但惯性是一 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要通过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和有趣的实验,使学生领悟惯性的内涵, 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对惯性的理解。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讨 论,并对由于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引起关注。 。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一个阶段的物理,已渐渐习惯了物理的一些学习方法。不喜欢老师 枯燥的讲述,参杂一些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学生往往会兴趣较浓,分 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现象” 现象(1):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车仍然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现象(2):从手中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地面上。 现象(3):飞机投炸弹,不会在目标上空投放,往往会提前投掷。 针对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然后引出课题。

2、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出课题后,屏幕展示两种现象: (1)纸条抽出,书不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斧头和斧头柄向下运动,斧头柄停下来了,斧头仍然向下运动,因此套紧在斧头 柄上。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将以上两结论整合从而得出惯性概念。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我做了以下强调:惯性不是力,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惯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关注惯性现象,重视知识应用 用屏幕展示两种惯性现象,并引导学生解释: (1)硬纸板被敲走,鸡蛋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落入杯中。 (2)斧头柄碰到树桩由运动变为静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因此能紧套在把柄上。 然后归纳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研究对象的初状态。 (3)、弄清是什么原因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状态发生了变化。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另外,为了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要求学生用我事先提供的一辆小车,一方木块,设计实验验证木块具有惯性,并用惯性知识解释。 活动结束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列举惯性现象,另一组用惯性知识解释,轮流进行。此时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参与其中,并适时给予指导。 举例10分钟后,教师评论:同学们的表现很好,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有时 它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有时它也会阻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不便。并问:刚才的举例中,哪些是有用的惯性?哪些是不利的惯性?学生踊跃回答后,我又问“惯性有大小之分吗?”然后利用屏幕展示战斗机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 六、回顾总结

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大班18人 活动目标: 1.知道带缝隙的物体使水向上走是毛细现象原理,体验和探究发现的乐趣(感知毛细现象原理)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猜想、探究和发现。 3.能够探索可以发生毛细现象的物体,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重点:能够探索可以发生毛细现象的物体, 难点:观察出让水移动的物体都有细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毛巾,清水,容器,尼龙绳,筷子,报纸,棉布,卫生纸,记录表,带颜色的水 经验准备:有记录表格的经验 场地准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经验迁移:“我们平时看到的水都是往哪个方向流的呢?谁能够给我举出几个例子(洗手、喝水、下雨)” 引发幼儿猜想:“水会往低处流,还会往其他方向移动吗?” 现象演示:将毛巾的下端浸在水中,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毛巾的上端也湿了?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让水往上移动呢? 你们觉得有哪些东西可以让水往上移动?出示材料,让幼儿猜想,并在白板上画出表格,用“正”字记录数据,最后进行验证。 (二)引导幼儿进行试验验证,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每个人都说出了不一样的看法,现在我们三个人为一组,到身后的材料台拿材料,然后去操作台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有个要求,你们组的成员要自行分配好任务,有做记录的,有做观察,还有人一会要说出来你们组都发现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哦!” 幼儿实验操作,进行个别指导。(在实验过程当中注意容器的水和记录表) (三)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分享,梳理提升经验

实验结束后让孩子拿着记录表坐到椅子上,“你们谁看见水往上移动了?你们都选取的哪些材料,有哪些可以让水移动呢?”,与实验之前记录的表格相对比,看看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提升:“你们刚才都做实验了,那能让水移动的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点,或者说和其他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点?”拿出材料,让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物品特征,“能让水向上移动的物品摸起来和看起來有什么不同?” 结论:原来带缝隙的物品能让水往上移动。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记录信息,思考、解释与得出结论,表达、分享与交流 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常使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乐于与同伴分享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产生疑问猜想假设实验验证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之欧阳家百创编

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毛细作用,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都是毛细现象。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毛细现象。 关键词:毛细;生活;应用 一、毛细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1.1 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又称毛细管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够经由茎内维管束上升,即是毛细现象最常见的例子。当液体和固体或管壁之间的附着力大于液体本身内聚力时,就会产生毛细现象。液体在垂直的细管中时液面呈凹或凸状、以及多孔材质物体能吸收液体皆为此现象所致。 1.2 浸润液体 在洁净的玻璃上放一滴水,它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中再取出来,玻璃的表面会沾上一层水.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

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种固体来说是浸润的,对另一种固体来说可能是不浸润的。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 1.3 毛细现象产生原因 产生毛细现象原因之一是由于附着层中分子的附着力与内聚力的作用,造成浸润或不浸润,因而使毛细管中的液面呈现弯月形。原因之二是由于存在表面张力,从而使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强。由于弯月面的形成,使得沿液面切面方向作用的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凸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内部;在凹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外部。由于合力的作用使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发生了变化——对液体产生一个附加压强,凸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大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而凹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小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根据在盛着同一液体的连通器中,同一高度处各点的压强都相等的道理,当毛细管里的液面是凹弯月面时,液体不断地上升,直到上升液柱的静压强抵消了附加压强为止;同样,当液面呈凸月面时,毛细管里的液体也将下降。 1.4 水和汞的毛细现象 由于表面张力与附着力的差异,水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凹下;汞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凸起。毛细管常被用来说明毛细现象,当垂直的细玻璃管底部置于液体中(例如水)时,管壁对水的附着力便会使液面四周稍比中央高出一些;直到液体表面张力已经无法克服其重量时,才会停止继续上升。在毛细管中,液柱重量与管径的平方成正比,但是液体与管壁的接触面积只与管径成

生活现象解释题

生活现象解释题 1、(1)工业用电解熔融Al 2O3的方法冶炼铝。Al 2O3属于(填字母序号)。 A.单质 B.化合物 C.碱 D.氧化物 (2)硅酸钠(Na2SiO3)可用于粘合剂和防火材料,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2、(1)人体缺铁可引发(填字母序号)。 A.骨质疏松 B.贫血 C.佝偻病 D.甲状腺肿大 (2)人类对钢铁的需求量很大,工业用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3)铁制品应用广泛,其中铁锅主要利用铁的。铁锅用后及时洗净擦干可以防锈,原理是。 3、(1)500L的液化气能被压缩在25L的钢瓶中,是因为。 (2)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副产品,石油、天然气、煤统称为化石燃料,其中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液化石油气中丁烷(C4H10)的含量最高。关于丁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丁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丁烷中碳、氢的质量比为4:10 C.丁烷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D.丁烷具有可燃性 4、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装有Pd催化剂,尾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该催化转化过程可以消除对空气的污染。(2)反应1的基本类型是。 (3)反应2中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微粒个数比为。 5、下图是五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工产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彩漂液的有效成分为过氧化氢,长期存放会失效。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失效的原因。 (2)洁厕剂含有盐酸,与“84”消毒液混合会发生如下反应:2HCl + NaClO === X+ H2O +Cl2↑,对人体造成伤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X的化学式为NaCl B.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物质是氯气 C.洁厕剂能用于清除水垢 D. NaClO中氯的化合价为-1 (3)生石灰常用于食品干燥剂,检验该干燥剂是否失效的方法是。 (4)还原铁粉也常用于食品包装中,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生成氢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为。 6、蜂蜜营养丰富。其主要成分为糖类,还含有丰富的酶类(蛋白质的一种),水溶性维生素B2、维生素C,钙、铁、锌、硒、钾、磷等矿物质。 (1)蜂蜜所含营养素中,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2)蜂蜜含有的矿物质中,元素是血红蛋白的成分,人体缺少它会引起贫血。 (3)维生素C(C6H8O6)是一种无色晶体,维生素C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右图为打火机的示意图,请回答 下列问题。(1)打火机偶然未打着火时,会闻到一股异味,说明分子具 有的性质。 (2)丁烷(C4H10)属于。 A.化合物 B.酸 C.有机物 (3)打火机挡风罩上通风孔的作用是使空气流通,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课本P129请用水杯、硬纸片及硬币,做一个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纸片被弹走,硬币落入杯中。 原因:纸片受到手的弹力作用,原来静止状态被改变,所以被弹走。而硬币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在重力作用后下,落入杯中。 2、[2012福州中考]将扑克牌盖在玻璃杯上,再把1元硬 币放在牌上,用手迅速将扑克牌水平弹出,硬币会怎样请 你用学过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硬币落入杯中。硬币原是和扑克牌一起静止的,当扑克牌受到外力 弹出时,而硬币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 在重力作用后下,落入杯中。 3、课本P129:平时我们拍打身上的灰尘衣服原来和灰尘一起静止,当拍打衣服时,衣服由于外力发生运动,灰尘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在重力作用后下,落了下来。 4、(一中单元考)在反映古代战争的电视连续剧中,经常 可以看到使用绊马索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的场面,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马原本处于向前运动,当遇到绊马索阻挡,马腿处于静止状态,而马的上身由于具有惯性,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被绊倒。 5、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马上 停下来,而是先做减速运动,最后才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没有动力,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向前运动,由于受到摩擦力作用,速度逐渐减少,最后停止。 6、(外国语中学单元考)小王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解释说:“在乘坐公交车时,司机紧急刹车,我和另两位乘客由于突然失去惯性,向前急冲受伤,耽误了时间”.老师提醒他:“今后上车后要扶好站稳”. (1)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小王为何会受伤;(1)小王和原本的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司机紧急刹车后,腿处于静止状态,而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运动而导致受伤。 (2)小王说的“突然失去惯性”说法是错误的. (3)“扶好站稳”后,当公交车的运动状态改变时,乘客由于手和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一块纯棉布、一块化纤布、一次性纸杯、一小块报纸、铅笔、塑料勺子、雪糕棍周末妈妈给我买了几件衣服,回家后让我试了一件又一件,还说这件是纯棉,那件是60%的棉,还有什么速干面料的;还说这件比较凉快,那件出汗以后比较容易干。我问妈妈,各种衣服的作用都不同吗?妈妈说,准确的说,衣服的质地不一样穿上的感觉的一样,尤其是在夏天,选择合适的衣服会感觉很凉爽,有的衣服却感觉很热。哦,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妈妈每次买衣服都要先翻吊牌,是看衣服的质地啊。妈妈看我还是有些不太明白,说我们一起做个简单的小实验我就会很快明白的。一听做实验,太高兴了,我赶紧把实验装备全都搬出来。 需要的材料:一个盘子、一块纯棉布、一块化纤布 实验过程:把纯棉布和化纤布浸泡在水中,观察它们被浸湿情况。

实验结果:发现纯棉布很快湿了一大片,而化纤布湿的很少。 实验原理:棉布是用有空隙的细纤维织成的,由于毛细作用,汗液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跑出去,所以大部分人喜欢在夏天穿棉、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如果用化纤做内衣会感觉很热,这是因为化纤纤维缝隙较少,难以产生毛细现象,所以不宜吸汗,会使你感到汗在衣服里流淌。因此,夏天穿纯棉或者天然纤维的衣服最凉爽。 实验延伸: 为了对毛细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采用了其它两种实验: (一)通过手工纸折成花朵状,放入水中,观察“花朵”,说明纸也有毛细现象。

妈妈让我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还心中有疑问,“花朵”会盛开吗?实验证明,纸也有毛细现象。因为纸的主要材料是植物纤维,它们也有极细的管道,水渗入这些毛细管中,纸开始膨胀,纸做的“花朵”就盛开了。 (二)利用家中的一些材料做比试,看看它们是否都有毛细现象?材料:塑料勺、冰糕棍、铅笔、粉笔。 通过比试,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毛细现象。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几分钟后,粉笔全部都变湿了,铅笔的笔尖处已被水浸湿,冰糕棍的一头由于水的浸泡颜色开始变深,而塑料小勺没有变化。 实验后的感想:

(完整版)中考化学经典题型专题练习之生活现象解释

生活现象解释 题一:生活中许多常用器具都是搪瓷器具。搪瓷是指在钢铁坯体表面涂上陶瓷,经高温烧结而成,这不仅使器具美观,而且能对内部钢铁坯体起保护作用。 (1)搪瓷属于。 A.金属材料 B.无机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2)发生碰撞时,搪瓷器具表面的陶瓷易脱落,破损后露出的坯体易生锈,为延长破损搪瓷器具的使用寿命,可采用的一条补救措施是。 (3)酸菜鱼(汤汁显较强的酸性)是某地特色菜,出锅时通常用搪瓷器具而不用不锈钢盆具盛装,主要原因是。 题二:眼镜是人们常用的护眼工具,如图是一款变色眼镜的示意图: (1)所标物质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 (2)夏天铜螺丝部位常出现一层绿色物质,这是由于铜生锈的原因,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Cu + O2 + _____ + H2O = Cu2(OH)2CO3 (3)该款变色眼镜的玻璃里加入了溴化银(AgBr)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和银,玻璃颜色变深,此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反应;当光线变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玻璃颜色变浅,氧化铜在反应中起______作用。 结合镜片材料从天然水晶、光学玻璃到光学树脂的变迁过程,请你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三: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然后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注入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吸入烧瓶内。 (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 (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题四:小刚利用家中废旧物品组装了一套简易灭火器(如图Ⅰ所示),将瓶子倒转使两种物质混合即可灭火(如图Ⅱ所示)。利用该装罝灭火的原理是:小苏打和米醋(1)___________ 使瓶内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2)___________,瓶内泡沫喷出附着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 (3)___________________且(4)___________,达到灭火的目的。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上课讲义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一、卡诺热机 1.卡诺定理的提出 从19世纪起,蒸汽机在工业、交通运输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蒸汽机的效率是很低的,还不到5%,有95%以上的热量都没有得到利用。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由理论上来研究热机的效率。萨迪·卡诺(Sadi Carnot,1796—1832),这位法国工程师正是其中的一位。 当时盛行热质说,普遍认为热也是一种没有重量、可以在物体中自由流动的物质。卡诺也信奉热质说,他在他的论文《关于热的动力的思考》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恰当地把热的动力和一个瀑布的动力相比。……瀑布的动力依赖于它的高度和水量;热的动力依赖于所用的热质的量和我们可以称之为热质的下落高度,即交换热质的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在这里,卡诺关于“热只在机器中重新分配,热量并不消耗”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他没有认识到热和功转化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但是卡诺定理的提出,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 2.卡诺循环 热力学理论指出,要实现一个可逆循环过程,必须使循环过程中的每一分过程都是可逆的。而要实现过程的可逆,除了要使过程没有摩擦存在以外,更重要 的就是要求过程的进行是准静态的。如下图: 要完成一个双热源的可逆循环,其方式应当是由两个等温过程与两个绝热过程组成,如下图: 卡诺循环的效率为: 其中T2为低温热源的温度,T1为高温热源的温度。 3.卡诺定理及其推论 (1). 卡诺定理(Carnot principle):在两个不同温度的恒温热源间工作的所有热 机,以可逆热机的热效率为最高。即在恒温T1、T2下,ηt,IR≤ηt,R.

毛细管长度的试验方法 将工艺管打开,高压管连接压力表,毛细管的一端连接干燥过滤器,另一端暂不焊接,启

1 . 毛细管长度的试验方法 将工艺管打开,高压管连接压力表,毛细管的一端连接干燥过滤器,另一端暂不焊接,启动压缩机,如果压力表的压力稳定在0.98-----1.177Mpa左右,可以认为合适,压力过高就要割断一小段,压力过小时就加一小段,反复试验直到合适为止,然后将毛细管和蒸发器连接好。再抽真空、充注制冷剂。 2.工厂大部分采用测试的方法来判定毛细管的长短,需要的设备有:高压瓶、流量计、液压测量和气压测量等条件,而在维修当中由于条件的制约,就有些困难; 下面介绍一种方便的测量方法:在需要更换毛细管的冰箱的冷凝器输出端换一个双尾干燥过滤器,焊接好冷凝器的接头和工艺管(工艺管选择直径5毫米的铜管和三通压力表架,在选择一条基本上与原毛细管差不多直径的毛细管,长度在可根据压缩机的功率估计,一般在2.0米-2.8米之间,一端焊接到干燥过滤器的输出端,插入深度一般在0.5~1厘米左右不能太深,过深会触到干燥过滤器的过滤网上造成堵塞,也不能过短,太短会使赃物堵住毛细管的口径,焊接无误后,切开压缩机的工艺口,开启压缩机观查接在干燥过滤器上的压力表的压力,根据所用的制冷剂的不同选择压力的大小,如压力过高可截短一些毛细管,反之要加长,当基本上符合下面提供的压力范围内即可。下面提供不同的制冷剂的压力范围: R12 11.5~12.5KG/CM2 R134 10.5~11.5KG/CM2 R22 15.5~18KG/CM2 R600 9.6~10.5KG.CM2 在实际维修当中不断的测试及可得出标准的长度可供以后无需测试及可知道长度,但是必须和测试的毛细管的直径一致 3 . 自制冰箱、冰柜蒸发器和毛细管的速算方法!!! 在维修制冷设备时,如遇到冰箱、冰柜的蒸发器出现内漏时,一般可以不用拆动原蒸发器的盘管,在内包装皮的基础上可认重新盘管。然而计算所用铜管的长度,会使许多维修员感到头痛。下面介绍一种速算方法给大家,供参考。 一、速算方法 1.电冰箱蒸发器新管长度计算公式 管子总长度=冷冻室长度+冷藏室长度 冷冻室长度=1/3总容积(升)×0.148米/升 冷藏室长度=2/3总容积(升)×0.03米/升 2.电冰柜蒸发器新管长度计算公式 铜管总长度=1/3总容积×0.148米/升+2/3总容积×0.03米/升 注意:公式中介绍的铜管长度的计算方法,适合于直径为∮6mm和∮8mm的紫铜管 4.电冰箱要求压缩比达到1:10,才能使制冷系统达到设计规范。 电冰箱的压缩机是高压压缩机,本身的压缩比远远满足要求,所以1:10的压缩比就要有节流毛细管来控制了,毛细管加长可以增加压缩比,毛细管减短可以降低压缩比。 以制冷系统的低压压力0.06MPa为基准,则其绝对压力为0.16MPa,由于压缩比为1:10,所以高压压力是低压压力的10倍,则高压压力为1.6MPa,用压力表读数为1.5MPa。 实际调试毛细管的时候,是将压缩机的低压端开口放置在大气中,大气压力在表上的读数为0,实际的压力为0.1MPa。 在压缩机高压端接压力表和毛细管,由于毛细管的阻流产生了高压压力读数,高压压力也应该是低压压力的10倍,所以高压压力的只是1MPa,读数为0.9MPa。 其实一台好的电冰箱其压缩比可以达到1:12的,因此调试毛细管的长度高压读数为1.1MPa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会变得五彩缤纷!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 9 ”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 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 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 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 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 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各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有关惯性惯性现象的例题

有关惯性惯性现象的例题 【例1】我国规定,小汽车前排必须装有保险带,它是用来防止汽车的 [ ] A.高速行驶. B.快速起动. C.紧急刹车. D.上述各项都能防止. 【分析】保险带是系于前排驾驶员或乘客胸前的弹性带.当行驶汽车急刹车时,汽车迅速停止,人由于惯性将保持向前运动.保险带作用可以保护驾驶员或乘客不致过猛前冲被撞. 【解答】C. 【例2】行走的人被石块绊一下会向前跌倒,下述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人的上半身有惯性,下半身没有惯性. B.由于石块作用而改变了人的运动. C.人由于惯性保持向前,石块作用脚时,使脚运动变慢.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分析】人以一定速度前进,当脚绊到石块时,脚受力改变运动状态,突然停止.由于人有惯性,他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人的上身继续向前运动,致使向前跌倒. 【解答】C. 【说明】学生初学用物理原理分析说明问题时,往往不得要领,其实是没有形成技能,根据技能形成规律,应先做“分解动作”明确步骤,再通过顺序练习渐达熟练. 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①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②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③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3】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公共汽车向左急转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哪个方向倾倒?为什么? 【解答】汽车向左急转弯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右倾倒.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车上的乘客与汽车相对静止,也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向左转弯,汽车的地板给乘客的脚一个摩擦力,使脚跟着偏离原来向前的方向,也向左转弯.但乘客的头部和身体,没有受到使它改变运动状态的力,由于本身的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乘客的头部和脚就不保持在一条竖直线上,脚在左侧,头在右侧,所以乘客感觉是向右倾倒. 【说明】这是一个运用物理概念解答和说明物理现象的问题,而且在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都比较复杂.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将实际物理过程弄清楚.这包括有物理课学习过的内容,也有的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要平时注意观察,遇到有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回忆实际发生的过程.类似的过程有,原来静止的汽车,突然启动的时候,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倒;原来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倒;原来行驶的汽车,向某一侧急转弯,车上的乘客会向相反的方向倾倒. 对于物体惯性的问题,下面给出的“经验”说法都是不恰当的. ①“汽车向左转变,车上的乘客就受到向右的推力,将乘客向右推倒.” 这是停留在“运动必须有力推动”的错误认识.同样的错误会认为,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有一个力把乘客向前推倒. 怎么认识清楚没有这样的力?可以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讲一个力,一定有受力者,还必须有施力者.乘客的脚穿着鞋,鞋底与车接触,车向左了,鞋底与车之间就是“要发生运动”,摩擦力阻碍要发生的相对运动,使脚跟着向左转弯.这里的力有受力者,也有施力者. ②“……乘客由于惯性的作用……” 这个答案里,“作用”两个字使用不当,反映对惯性的理解不够清楚.惯性是物质自己的性质,讲“作用”就容易误解惯性是别的物体给出的,实际上是把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施力者给出的“作用”力混淆了. ③“……乘客由于受到惯性……” 这个答案里,用“受到”两个字,毛病跟上面的说法类似.讲“受到”惯性,还是没有明确惯性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性质. 【例4】在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上,一乘客跳起来,发现自己仍落回原处,原因是哪一个? [ ]

毛细现象

理论上细管中的水会上升,但实际上你几乎看不到,水受热膨胀的幅度是非常小的,除非细管特别特别细,但当管非常非常细的时候就算你不用手捂住瓶子,你也会看到细管中有一点水上升,这叫毛细现象。 现象: 液体表面类似张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凸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压力。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同样的分析也可以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 毛细作用,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都是毛细现象。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这种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玻璃来说,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 有些情况下毛细现象是有害的。例如,建筑房屋的时候,在砸实的地基中毛细管又多又细,它们会把土壤中的水分引上来,使得室内潮湿。建房时在地基上面铺油毡,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现象造成的。 水沿毛细管上升的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来。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应当锄松地面的土壤,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实验 不同液体的毛细现象 用三种液体进行比较:肥皂液、风油精、水。 拉伸的同一根尖嘴玻璃管,分别插入到三种液体中,上升的高度各不相同。风油精上升的高度最小,肥皂液其次。风油精实验,直接将玻璃管的尖端插入风油精的瓶中即可。

《神奇的水》说课稿

《神奇的水》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科以新课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水的神奇本领。在教学课程中,不但追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更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并了解水的两个神奇本领在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科学,对科学充满兴趣,但是没有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还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在此阶段主要是学会观察,学会动手做,学会记录。要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为以后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有毛细现象。 2、了解水有表面张力。 3、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 教学重点: 认识水有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难点: 寻找水在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设计: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兴趣,爱玩是三年级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在课的开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水和怎么玩水入手,告诉他们老师会教他们新的玩法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老师教孩子用纸棒做实验,让学生猜纸棒浸泡在红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猜了以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通过实验发现水会爬上去。接下来比较,水能沿着纸爬上去,能不能沿着其他材料爬上去,课前我准备了纱布条,粉笔,塑料棒和玻璃棒,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来发现水是沿着有孔的材料爬上

去的,引出毛细现象的概念,接下来又准备了两个演示实验,红水滴在纸上和玻璃上,让学生辨析是不是毛细现象,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不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第三个环节设计的任务就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同样先教会孩子滴管的使用,然后让孩子们猜一元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水才会溢出来,同时用画图的方法把从侧面观察到的硬币上的水即将溢出来前的样子画在纸上。汇报的时候把各个小组画的图作比较会发现虽然画的有差异,但是共同点都是水面都会鼓起。发现这个现象以后,让孩子分组讨论为什么水鼓起来都不会溢出来,通过讨论更加深孩子对“团结的水”这一概念的形象认识,最后教师总结出水面张力。然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水面张力现象,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最后,为了更加深孩子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利用水面张力让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并让孩子上台试一试,没试的孩子就作为回家之后的兴趣活动。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这时,学生的脑子就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