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教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寻找突破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感悟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课堂上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很关键。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把握教材及学生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以有效的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课文为例,切入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玩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课如能配合课文内容,从玩入手,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情绪,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让孩子们戴上头饰按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让学生表演每个动物当大王时的情景,,在轻松的玩乐中把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形,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体会强迫别人做事给人带来的不便,懂得要尊重他人。学生通过动作和语言的表演,理解了内容,懂得了道理。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以多设计这样让学生做动作,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从课题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奇妙的解题,通常可以引人入胜,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带来积极情绪。如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计划这样题目:①这课主要围绕标题的哪一个字写的?②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③它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这样围绕一个“借”字,层层深入追问,用意奇妙,恰到好处。

再如《我为你骄傲》一课,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骄傲?谁感到骄傲?为什么骄傲?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

3.从奇入手寻找到最佳切入点。稀罕的事物容易激起学生的求和欲望,孕育浓厚的探求兴趣。从教学内容出发,提出让人感到奇特的问题,可以使课堂教

学增加情趣。如讲《蓝树叶》一课,出示课题后问学生:①树叶本来是绿色的,怎么会有蓝树叶呢?②这些树叶是怎么成为蓝色的呢?这时学生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造成蓝树叶的原由,从而引发了阅读的欲望。

4.从趣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趣”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致,这无疑会唤起学习的积极情绪。如讲《小猫种鱼》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了这个标题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说:“菜是可以种出来,鱼怎么可以种呢?”有的说:“庄稼是种得长起来,鱼怎么种得起来?我觉得很滑稽。”教师顺势引导:“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好好读读《小猫种鱼》这篇课文吧?”教师短短的几句话,就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疑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念书须有疑,有疑才会有探求真知的意愿。如讲《三个儿子》一文中,老爷爷说了这样一句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课文明明讲到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因为只有一个儿子帮妈妈提水,用实际行动关心妈妈,是真正孝顺妈妈的好儿子。这样从使人感到疑惑的地方入手,不仅能激发兴趣,而且有助于理解。

6.从中心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提出能够揭示文章中心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感悟。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向学生提问: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没有了?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感悟到美丽的小村庄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人们的乱砍乱伐造成了小村庄的毁灭,同时也摧毁了自己的家园,从而理解人们破坏环境造成了小村庄的毁灭。

寻找最佳切入点,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人文精神和情感熏陶,注重能力培养,寻找突破口,把握最佳契机,突破重点难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进行顺利,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一些体会

对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一些体会 发表时间:2011-02-13T11:05:35.7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下供稿作者:邹平东 [导读] 只有这样,找准切入点,开展扎实的语文训练,才能实现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邹平东江苏省灌云县下坊中心小学222213 不知不觉,在三尺讲台上已奋斗了几十年,聆听过名师的教学,欣赏过新秀的课堂,每一次,都仿佛被洗礼一番,总觉得他们的课高不可攀,令自己望尘莫及。为什么他们的课上得那么轻松自如呢?我一直在思索,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可课后总觉得美中不足,仿佛自己就是一只井底的青蛙,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究竟何时才能领悟阅读教学的真谛呢?下面我就谈谈阅读教学切入点的一点思考。 一、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我们教学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就是怎样抓住这个点、抓准这个点、抓好这个点。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着边学习、边前进,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从课题入手。 例如: 《鼎湖山听泉》,这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美妙的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鼎湖山泉水、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在出示题目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听泉,然后问学生:围绕“听泉”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明确了应该写奇妙的泉水声和听泉时的奇妙感受。我接着问:怎样写出泉水声呢?学生回答:应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适当写点听泉的感受。这样,经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一下子明确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第二,从中心句(关键句)入手。 例如:《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生动地介绍了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教学《莫高窟》,我没有按照平常的教法,而是我首先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宏伟瑰丽的壁画”,以此为切入点,抓住关键词语“精妙绝伦”、“宏伟瑰丽”,然后围绕它们整合话题: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绝伦?又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呢?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问题阅读文本、解读文本,所有难题迎刃而解。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朗读指导和扎实的语言训练,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篇末切入,逆向思维,直奔主题。 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 学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勃勃的生机,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深深的爱意,令人感到无限的快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紧紧地抓住文中冰心奶奶说的那句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直接导入了课文第九自然段——朋友,春天在哪里?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进行质疑,揭示中心话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再围绕话题,展开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找准切入点,开展扎实的语文训练,才能实现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二、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要求老师做些什么呢? “潜心会文”至关重要。张庆老师也说:“务本的本,有三层意思:一指以学生为本位;二指语文的本体;三指文本。语文教学应在这“三本”上下功夫。识、写、读、背、作、说、习就是听说读写,是语文的本体。三个目标的落实主要靠文本,本体不能忽略,丢掉就不是语文课了。教师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教师本人更应该去认真钻研文本,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语文老师不要带着疑点进课堂;走进课堂时应自问,自己还有没有疑点。课标中所说的钻研文本,可不是一般地读,而是要深入进去读,要吃透教材,能够与作者对话。只有认真地研读文本、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加强课堂的预设。预设得很成功,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所谓生成与精彩的生成,要有一定的情绪场,这个情绪场就来自老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吃透程度。教师要做一个文本阅读的先行者,真正深入文本,以切入点为圆心,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仔细品味;借助这个点,从一个词入手,从一个关键句入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激发共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三、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要求学生做些什么呢? 张庆老师说:课文不读熟,决不开讲。当前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书、去进行读书的教学实践作为主线,应当以读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要强化初读环节。我们都知道初读是改革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初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课文读熟,要读得准确、流畅,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达成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四、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在《浪淘沙》里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的,“潜心会文”,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读什么”、“教什么”,领会阅读教学的真谛;才能做到丰富而不繁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正实现张庆老师说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的八字方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对话可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即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碰撞思想、激活知识、引发体验、分享收获、建构意义。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而不是用教师的泛泛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次读课文,营造

一个利于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如首先引导学生静心地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诵课文,并且每一次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这些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的认识更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充分感知,适当领悟。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反复吟诵中,回味文章的意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体会和感知美的存在的读书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诵读和默读,它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的景色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领略自然美的能力。比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使得学生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找准阅读落脚点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找准阅读落脚点,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尤其重要。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掌握的非常扎实,却写不出象样的作文来。究其原因:读写各自孤立,不能紧密结合。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注意从课文中选出读写结合点和模仿点,给于适当的指点,让学生在读中悟写。真正落实读写结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很有帮助。 如何找准阅读落脚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学校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探讨的内容。刚才我校张坤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完整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入手,到局部品读,是由语言文字的品读赏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一过程。通过运用从课文中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如何引导学生由听到读,由读到写,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有哪些教学策略?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学校的全体语文老师在教研员老师的点拨下,在学校聘请的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读各册教材,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对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点有了些许收获,做到读说迁移、读写迁移,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写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反

三'这个标准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课文分析中做到声情并茂,引领学生对课文深入感悟,但在分析完课文后却戛然而止了。殊不知这里才是起点。如果这时教师巧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述内容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起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那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之初,我们认真聆听了教育专家孙一鸣校长的题为《研读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的讲座,了解了读写训练重点的一致性和渐进性。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应体现科学发展规律。读写训练的重点同样应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具体说来,学习语文必须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螺旋上升。明确了读写训练重点的阶段性,低年级以词句的训练迁移为主,如:认识句子是由词语合理搭配组成的;认识什么是完整的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中年级以自然段和意义段的训练迁移为主,如:认识自然段,从意义的联系上认识意义段;初步懂得围绕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自然段表达;领悟自然段里句子和句子的练习;了解“总—分—总”“总—分”等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构段方式的特点;了解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问题的基本构篇知识……高年级以篇章的阅读方法的训练迁移为主,扩大阅读量,提高习作表达的能力。如:领悟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写作方法的特点和各自的作用;领悟表达重人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18-04-09T15:21:36.100Z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3月刊作者:肖艳君[导读] 语文是基础课程,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 肖艳君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 629000 【摘要】语文是基础课程,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语文也是语言组织能力的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利于小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不过,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始终受到重重阻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进展。因此,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是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3-106-01 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语文教学体系,语文阅读的教学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新课改实施后,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阅读技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对自己原有的语文教学体系进行变革,还要不断的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实现新课改的标准要求。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基本路向 1、传统路向 传统路向是以语文教学中的评论感悟来进行的一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进行自我阅读,然后再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评论,获得自己的感悟,再由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语文阅读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向教师请教,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能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帮助教师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来改进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这样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感悟和理解,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一旁给学生提供有关信息和指导,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然后再让学生对诗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和评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技术路向 技术路向是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前,要先将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一些语文教学技巧来进行组织阅读教学。这种技术路向的教学法,主要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技巧性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比较强的阅读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主要是运用诱导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展示路向 展示路向也是一种新的路向,主要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通过自我表演和自我展示的方式进行阅读,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种路向有一定的限制性,它只是针对散文朗诵,诗歌朗诵,神话故事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不过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改编,改编成为话剧或者舞台剧等,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表演,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和把握。 二、基本路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改革启示 1、将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将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丢掉,只是一味的追求新的方法和手段,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都给抛弃掉,这样会让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实践性就不够强了。因此,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的将传统的教学经验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优势,实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标。 2、学会使用新的教学辅助设备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深入,新型的教学辅助设备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比如,多媒体、投影仪等高科技的教学设备,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将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动态图片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合理的使用这些教学辅助设备,明白这些设备只是进行辅助教学的,不能“越俎代庖”。 3、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强调“因材施教”,是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安排合理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他们阅读过程提供相应的阅读策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重视运用现代阅读策略,合理安排教学 有很多人以为,小学生语文阅读只需要让他们对阅读感兴趣,让他们沉浸在阅读中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实际上来说,对于大多数小学生,需要对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指引他们合理地使用策略,才有助于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成为一个有能力的读者。 同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阅读时是否进行了有策略的阅读,在阅读后是否从中学到了知识。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合理安排教学,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获得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赏析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阅读、理解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其基本的路向,并从中找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需要的方法,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2]曾样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礼,2015.11.

探寻散文阅读教学之“美”

探寻散文阅读教学之“美” 长久以来,美育是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基于小学生接受了长达六年的语文教育,加之随着社会阅历与阅读量扩大的影响,在中学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认知规律与美学原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语文课堂教学智力内容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让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流露出美育的教学风格。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同行经验得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学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让美的规律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即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以多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得以呈现,从而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一、配乐――引发美感 散文教学,通过听的形式最能感受文章的美好意境。教师可以与散文相匹配的歌曲带入散文教学的环境。一般在散文新课的教学中,一曲美妙切合文题的音乐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新课教学。例如,以人教版朱自清的《春》为例,鉴于这篇文章活泼欢快的步调,为此,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选用笛子曲《幽兰逢春》,这首曲子轻快活泼、舒缓的旋律很有悬念意味。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捉住学生心理特点,尝试着选用适合现代学生胃口的动画音乐《海潮之声》,由

于歌曲清亮温婉,与朱自清的《春》柔和的文风非常匹配,也取得不错的效果,得到同行老师的赞叹。课堂上一边朗读一边倾听着恰到好处的曲子能让学生激发美感。在一次地区公开课上,一位老师选用《蓝色多瑙河》这首世界著名的圆舞曲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为最后打分增添了分量。《蓝色多瑙河》歌词:“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动树梢……”优美的旋律立即把学生带入了春天的美好意境之中,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所需要的意境和情绪之中,获得对课文情境的具体感受。一首歌,可以激起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诱发学生的美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感受美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在散文的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泛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随着电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还可以听配乐朗读,看电视听朗读等。如人教版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给读者上了一堂关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教育课。文章很适合朗读教学法,因为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能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在讲课文第一课时,笔者没有过多介绍什么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要以小组竞赛形式(小组代

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文本解读研讨总结 辛安二小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动”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老师就可以“造势”与“顺势而导”,学生就能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顺着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的魅力(魔力)。 如何找准这道“门”这是这次集体研讨的重要内容。 二、选择切入点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选择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业务素养。(一)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课文写的什么匆匆呢(时间)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出时间来去匆匆呢 (二)从文章开头切入 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是精心雕琢的,也是最有意味的。如《手指》一课开头一段: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这五根手指都有什么特点呢?由文章的开头直接引出切入点。

(三)从文眼切入 课文里常有或者点明主旨、或者概括内容、或者凝聚情感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教学时,我们抓住这类句子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出它与课文各个部分的联系,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抓住这句话,我提出一个问题做为本课的切入点: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总理劳苦、简朴? (四)从文章结尾切入 龙头,猪肚,豹尾。好文章的结尾总是意犹未尽,余味无穷。如:《匆匆》一课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借此,我提出了一个切入点: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 (五)阅读教学选择切入点还应该注意:第一,切口要精道小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有无尽的味道,选取切入点的目的就是要确定阅读的方向。切点越小,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第二,切点要提纲挈领。好的切入点,是能够发散和收缩全文内容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选择切入点之前,必须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第三,切法要富于变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具体操作起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创造,阅读教学课堂既可以精彩纷呈,还可以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今后备课研讨的流程。 1、第一次备课。教研组确定上课教师后、上课教师按确定的教学课题进行基于个人经验进行备课。备课的流程大约分为: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 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语言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培养学生适 应社会未来的能力,阅读教学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 的重要性,不注意阅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技巧和方法可言,一篇优美的文章,从学生口中念出毫无色彩可言,根本就理解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这些 东西。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教材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表现为别出心裁、异想天开、与众不同,它 是创造的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凭借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多 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深 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那么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呢? 1.运用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思维不能只注重课本,置丰富多彩的现实世 界于不顾,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脑力劳动延续到动手操作,从教室延伸到课外,以寻求非同寻常的新颖奇特的见解。 2.运用扩缩变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绿色办公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绿色办公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了引号?根据课文题意可以换标题吗?可以指导学生从 文章中找现成的恰当的词句当标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多种不同的 意见充分发表,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类比思异,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如《跳水》一课的分段,可以让学生理清脉络,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还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分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 透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懂,就是要求教师就现成的问题 提出课本以外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创造技巧,闪现出思维敏捷性的火花。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一个提前介入的方法。现行教材中每篇课文均有提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要 求提前接触课文,并以阅读到的内容验证要求,虽然不一定全部掌握,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从而主动去听课。教师可以做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预习。例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关文学常识、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等,教师可以先做指点。 三、加强读的练习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读,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这三者紧密相连, 也是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无疑为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识字量的增加,相应课外阅读量也应增加。课外阅读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方式,但这毕竟有时间和选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首先,有针对 性地去阅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读同一本书,之 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写心得体会、设专栏进行评议,以达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高; 最后是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努力去开拓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张福源 134324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张福源13432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中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当前,新课改虽已在全国深入开展,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依然固守一些程式化的模式。无论是不厌其烦地分析课,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读课,或是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课,都是在老师安排的固有模式下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没有得到发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提出用比较法阅读教学,以期为当前的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在对话理念视野下来关照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描述,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它是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教育便是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具备反思与行动的责任和能力,成为主体进入历史进程,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总在世界的边缘徘徊;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而有活力,语文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这一文化,而应不断发展这一文化。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就应该是培养了解、发展文化,掌握、使用工具,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 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与写作水平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跳出了解释词语、分析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意思的窠臼,但更多的一线教师又流于你一言,我一语的所谓“个性化”感悟,失去了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也就失去了文本给读者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知识"可以说,写作本没有固定章法,但从写作角度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基本知识,体会写作的基本技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比较读解章法的过程正是转化表达能力的过程,这样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话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都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来建构。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从而在别人思路中学习借鉴合理的成份,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锁的思维,求得自己的思考途径,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先将其与假设的文题《记梁任公先生》在选材上比较,让学生自己为《记梁任公先生》构思立意,然后给此两文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学生提纲如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景仰先生,幸运地聆听先生的演讲,一次演讲,终生难忘。 演讲稿整齐美观,既写办事认真,又衬下文演讲生动。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课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把运用当做积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深钻教材巧设问题运用积累 新课标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一,一线教师做不到每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点,明确目标,大都简单地参考教学参考书,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以应付考试;其二,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绝大多数老师眼睛重点盯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其三,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昨天,我同事上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课程《金色的鱼钩》。在拓展提升阶段,她将《妈妈的礼物》拿来与同学们分享。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配上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把孩子们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流。课后,她很满意地告诉我:“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堂课,没想到,同学们哭得那么厉害!”而我在想,好课堂的标准就是把学生上“哭”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热闹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解读文本,确立目标 ①细读文本。今天,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课前我们要独立细读文本。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在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学而不习”知识将会被堆积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将发霉腐掉。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段落。我们要用心感悟,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 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 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 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 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 我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 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 今天,、小明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他说要买好多东西,请 小朋友们看仔细了,他买了哪些商品?”接着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几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 步感性认识.通过图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 想去了解自选商场.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 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组别:小语高段组 成员:段成英张德平余志红段来玉白璐李静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就是一篇文章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部位。这内容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构成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图,也可以是其它相关的内容,如文章题目、作者的思路、读者的疑问,甚至是各种学习方法……借用“庖丁解牛”喻之:文本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代表人物有斯蒂文思、斯金纳、加涅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探究,符合心理学原理。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小学生注意规律表明,在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切入点寓含了作者传递的重要信息,如对中心事件或主旨的概括,对作品人物和对象的标的,对行文线索的显示,对作者情感的涵蕴,对文本体裁的表明等。作为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找准切入点,利用学生注意的年龄特点,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转向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从而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实效。 (3)、现代教育学证明:有效的切入是一种艺术,被喻为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阅读教学总是与有效的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学习的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语文课模糊,学生迷糊”。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现行语文(主要是高中)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课是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听、说、读、写这四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四者不能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这主要是因为听、说能力虽然也重要,也应下气力培养和提高,但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时间和众多场合随时都可进行实践和训练,而课上训练时完全可以少用些时间,与此相反,读、写能力则要在一定的识字基础上,主要靠上学之后养成。加之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更困难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读和写这两种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中,二者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和时间。这是因为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没有阅读的吸收和积累,写作就难以进行。所以,阅读应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也能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总之,只有切实认真地抓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全面推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更为基础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循,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循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见《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老在50年前讲的“忽视”阅读的状况,今天虽有些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轻视阅读、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现今有必要进一步强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改进阅读教学,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当前,语文教学中轻视或忽略阅读教学的现象有哪些表现呢?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语文学界不少同仁认为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 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并过多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 有些教师讲课,总过多的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意义作过详过细的分析,甚至引申开去讲很多道理,然而却很少甚至完全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具体领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是怎样把这些思想意义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

找准教学切入点

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课堂有效性 杨坤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有效的时间里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已经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随着新课改地深入,我在平时的许多公开课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少老师在教授课文时也经常按照“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探究问题——赏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探究写法”的步骤进行“旧瓶装新酒”式的教学。这样安排虽然条理清晰、面面俱到,但是课堂却显得环节太多,缺乏整体美,损害了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淡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我认为最好是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许多教学经验证明: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既可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思维火花,并能确保顺利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是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那么什么是切入点?切入点,即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入手处。所谓“点”,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一幅插图等。这些关键处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好的切入点,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也可以由课文各部分向这一点聚拢、集中。教学时,选好切入点,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的切入点与教学导入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作用相同,两者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区别是切入点高于导入点,是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感悟力以及应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的一条途径,也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体现。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对语文教学切入点的研究也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准教学切入点,不是主观臆断的。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高下深浅,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都尽显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之中。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师运用教材而异,看起来似乎无方法可以参照,然而却有原则与规律可循。下面我从常用的切入方法和遵循的原则谈谈怎样找准教学切入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常用的方法 1、从题眼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一些老作家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精心设计题目,或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童趣》、《斑羚飞渡》、《曹刿论战》、《范进中举》、《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唐雎不辱使命》、等;或交待写作对象,如《春》、《济南的冬天》、《孔乙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