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2008-04-27 20:13:43|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三章感觉

教学目的:

理解感觉的概念、意义、感觉的编码,了解视觉、听觉的生理机制其他感觉,掌握感觉的测量、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现象。

重点与难点:

感觉的编码

感觉的测量

视觉、听觉的心理现象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无眼耳舌身意-自我“感觉剥夺”。

―班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Sensation)

(一)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二)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4)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Dember, Warm,1979)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是指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觉器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即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

(一)Johannes Muller(1891-1959)的感觉编码---神经特殊能量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相互区别;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3)感觉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不同。

评价:1)认识论上的结论: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2)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因素,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3)缪勒承认感官的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感官性质不是由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

(二)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的代表理论:

1)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

2)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化编码和模式编码。(Goldstein 1996;Rosenzweige ,Leiman and Beedlove ,1996)四.感受性与感觉阈限(Sensitivity ,Sensory Theshold):

1. E=1/R;

2. K=△I/I;

3. P=KLOGI;(Ga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

他假设最小可觉差(JND)在主观上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由在阈限上的增加的JND来决定(Logarithmic Law)

4. P=KIN ;(Am, S.S. Stevens)n-感觉道指数

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 Method)研究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在强度较高时,引起反应的凝缩Ccompression)(Pover Law)

缺陷:(Limitation):

1)小范围的刺激比大范围的刺激会产生较陡峭的乘方函数,即得到较大的指数;

2)当使用的刺激接近于绝对阈限时,乘方函数的斜率较大;

3)选定的标准刺激愈大,斜率愈陡峭。

第二节视觉

一、范围:5*1014 --5 *105 HZ (380~780nm)

三棱镜的色散。(单色光)

光的特性---光源的特性和物体表面的特性。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一)折光机制:眼球

(二)感觉机制:

网膜(Retina):椎体细胞(Cone cell)、棒体细胞(rod cell);中层双级细胞(Bipolar cell)和其他细胞;内层为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棒体细胞与椎体细胞的分布不同,中央窝--椎体细胞,对光最敏感;边缘--棒体细胞。

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椎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释放能量,能使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视觉器官借助换能作用转换成视神经的神经冲动,既神经信号。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

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为视紫红质(Rhodopsin),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视蛋白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蛋白质;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生色团),它的结构近似VA,在光的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这个过程叫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在视紫红质分解过程的后一阶段,出现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就能激活神经的冲动。

(三)传导机制:

传导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一级为网膜双级细胞;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经视交叉,到达丘脑外侧膝状体;三级神经元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区)。

视觉机制对输入信号进行加工处理:

网膜上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视神经节细胞(100万)的数量。来自视觉感受器的神经兴奋必然出现聚合(Convergence)作用,即来自许多锥体和棒体的神经兴奋,会聚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由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细胞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

视觉系统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神经信息的加工。侧抑制(Lateral Inhibition )是指临近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传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四)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与17区临近的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信号,产生更为复杂、更为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这些部位损伤,将产生各种形式的失认症(Agnosia).

20世纪60年代,Hubel(休伯)、Winssel(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的系统研究,对解释中枢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外侧膝状体细胞的感受野呈圆形,其心与周围具有对抗的性质。这种感受野使外侧膝状体细胞能对一个细小的光点作出反应。

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同样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开区与关区。但为左右排列。休伯和威塞尔把皮层细胞分为简单细胞(simple cell)、复杂细胞(Complex cell)和超复杂细胞(Super complex cell),它们之间也存在会聚的关系。若将电极按正确方向(角度)插入皮层,那么电极先到达简单细胞,后到达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从电极测得的将是越来越一般的特性。若电极稍许偏离,临界方向将发生变化;偏离越远,信号化的方向越不同,这就形成了皮层上的功能柱(Functional Column)。人们加工网膜上接受的各种视觉信号,是由定位在每个功能柱上具有共同方向的细胞实现的。

休伯等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大细胞通路(M通路)、小细胞通路(P通路)

大细胞通路从网膜A型神经节细胞经丘脑外侧膝状体最内两层的大神经元,到达初级视觉区(V1)的4B区,再到二级视皮层(V2)的粗条纹区(方向性运动)。其功能是分析运动(V3、V5)和深度(V5)。

小细胞通路从网膜B型神经节细胞经外侧膝状体靠近外四层的小神经元,到达初级视皮层(V1)的色区和色斑间区,再到达二级视、皮层9V2)的细条

普通心理学_彭聃龄_超详细笔记

普 通 心 理 学 彭聃龄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一定波长的光线。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阈限值不是绝对不变的。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得出公式: K=△I/I (P.97)韦伯定律,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虽然揭示了某些规律,但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费西纳发现,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对数定律)。史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幂定律)。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之心理学《知觉的特性》说课稿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知觉的特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做简要说明。《知觉的特性》是《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普通心理学》是由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能够为后续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奠定基础,因而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知觉的特性在《普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感觉、知觉的延续与深化,更是为后面记忆、思维等复杂心理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整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对于学生学好后续内容至关重要。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知觉理解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掌握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和影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心理学来源于生活,体会知觉的特性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和影响条件 教学难点:大小恒常性的理解(因涉及物体本身大小、知觉距离、网像大小三方面,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表现出对心理学的兴趣。再加上授课对象是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所以本节课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等,但以讲授法为主。 1.讲授法: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知觉特性的理论知识。 2.小组讨论法:针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及知觉恒常性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3.演示法:在理解大小恒常性时,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了此方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呈现图片,将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能够独立学习,“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将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1.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与能力。 2.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如“知觉的适应”这个问题可通过学生课外自学加深。3.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如,感觉知觉对比学习记忆) 五、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论以为,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吸纳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贯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条主线。 (一)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min) 复习上节课内容。主要涉及知觉的概念;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形成先行组织者。 问题式导入新课。在教授新课之前,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一位同学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问其他同学,此同学身高有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引发学生讨论,继而引出课题,这其实就是我们知觉的特性之一——恒常性,那么知觉还有什么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四)

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四) 2008-04-27 20:17:47|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思维的深度就是世界的深度。 第一节思维的概念 一.思维(Thinking)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见解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部联系,并主要表现为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对经验的改组三个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比较和概括的过程,这就是思维过程,或称之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三.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二节表象与思维 一.表象

(一)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 工的角度来看,表象是事物或物体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象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从创造程度来划分,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 和想象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Mental Rotation)(Cooper ,Shepard,1973) 可操作性说明,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表象。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一)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 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符号。 想象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情景,是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想象的预见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产生的,而思维的超前反映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

初中心理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心理学优秀说课稿 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心理学优秀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格。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人格是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第十二章的内容。人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人格与心理现象中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能力等其他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通过对人格这一章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提高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丰富知识,优化自己的性格;从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材内容: 1、人格的含义、特征、结构 2、比较重要的几个人格理论 3、人格的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格对人格品质有深刻的认识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格的含义,结构和人格理论并能分析人格的成因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掌握一些自我修养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培养相应的人格行为,从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重点难点:重点是人格的特征、气质的分类、气质和性格的关系及人格的形成原因。 难点是人格的特质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关于人格的理论很多,不容易记忆且容易混淆提出者与相对应的理论。 1、引入法,让同学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体会什么是性格,同时可以激发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讲授法这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让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3、课堂讨论法针对性格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并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认真听讲学生想要学好一节课首先要集中精神,认真听讲,理解什么是人格,明白人格的特征,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记忆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 2、思考讨论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学生应

注意分配实验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注 意 分 配 的 性 别 差 异 研 究 班级:心理0802班 姓名:翟土梅 学号:20080605

注意分配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0802班翟土梅(20080605) 摘要:此实验利用注意分配仪测定10名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对不同刺激——光亮 和声调——同时反应时的注意分配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相比单一任务情境下,双任务条件下视觉或听觉的选择反应任务的准确率更低;个体注意分配量Q值在0.26~0.59之间的范围内变化,5名女生的平均值为0.418,男生为0.40。男女平均值为0.409。结果表明此实验条件下:1)双任务提高了被试的心理负荷,降低了作业的绩效;2)被试的分配量Q值存在个体差异。此外,还分析了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带来的实验结果分析,把男女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还讨论了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并从实际出发,拓展探讨了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类注意分配的事例。 关键词:注意分配心理负荷注意分配量Q值显著性检验性别差异 1 引言: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注意分配是可能而且是有效的。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在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活动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于该活动上,而其余动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可以不假思索地稍加留意即能完成。条件之二是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要困难些。当它们之间形成某种反应系统后,组织更加的有合理性时,注意分配才容易完成。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得到训练发展的。最初,对注意分配的研究来源于心理学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丁.贾斯特罗和W.B凯恩尼斯发现一个人在一边用一只手快速的敲打时,能很快的加数目和阅读。另一位心理学家潘尔哈姆,记录了教师一边朗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诗的例子。1973年,卡内曼提出来资源限制理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要是没有看这本就别考了,绝对的主要复习参考资料!(2)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也挺重要,有些内容跟彭本不同,可以作为参考(3)心理学与生活Gerrig Jimbar 这本好玩是挺好玩,但对考试帮助不大 (4)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叶浩生主要了解一下重要的那些流派如结构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 实验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2)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 (3)实验心理学孟庆茂 (4)实验心理学郭秀艳实心绝不能只看一本,上面四本都挺重要,另外还有 (5)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心理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金志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张的那本主要看的实验设计,金的那本主要看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和实验结合统计方法 (7)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超级有意思,里面有很多著名实验,看着又有趣又了解了著名实验 心理统计: (1)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大学出版社其实这一本就够了,其它的爱看不看,内容差不多(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敏强(3)教育统计学王孝玲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冯忠良这本是主要的,因为考题是北师出的啊,和大纲也比较吻合 (2)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个人认为这本虽然体系不好,但是今年那题奥苏伯尔就考的里面的题目,所以不能轻视 (3)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这本据说很重要,但我没看 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精)林崇德 (2)发展心理学(简)林崇德这两本虽然是一个人写的,但内容有很多不同,对比来学 (3)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这本随便看看 心理测量学: (1)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这本是我主要的复习材料,内容和大纲比较吻合 (2)心理测量学郑日昌 (3)心理测量金瑜 (4)心理与行为测量凌文铨 补充楼上:1.普心: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发展: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也写了一本 还有一本中科院研究员写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最近人大也出了一本 3.实验和统计:统计还有甘怡群的,有十套题,不错;实验建议和认知一起看。 心理学是全国统考,没有指定教材,推荐一些书给你吧! 1、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说课稿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说课稿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XX整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挑战自我,实现梦想》 高三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 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进入高三,经过一段时间和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存有很多的困惑.这次心理辅导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调整自己,激励大家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梦想直达成功的彼岸。 帮助高三学生正确认识高考,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并介绍缓解心里压力几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调整自己,建立自信,并树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的决心。 帮助高三学生正确认识高考,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并介绍缓解心里压力几种方法四、辅导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五、辅导方式:小品、讲述与讨论、交流、观看录像等六、辅导准备:调查问卷、

小品、视频录像、课件七、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环节: 辅导课前的准备,调查问卷“面临高三,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以一张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引入主题 学生探讨话题“高考,意味着什么?” 情境小品 学生讨论交流 观看录像 学生为自己写一句鼓励的话 第一个环节是辅导课前准备,在学生当中进行调查问卷“面临高三,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从而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教学内容的主题。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其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来进行。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以一张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入手,你最希望上面写的是谁的名字?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非常强调“内在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每个高三学生梦寐以求的,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它就是诱因,可以激化和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学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考核类别:考查课适用对象:11级本科 适用专业:药学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健康与心理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增强全面健康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药学类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人类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以希为工作、生活和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难点是预防和治疗措施。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方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言(2学时) 1.教学内容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2)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4)医学心理学的进展。 2.重、难点提示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2)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4)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主要流派(2学时) 1.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学派。 (2)行为主义学派。 (3)人本主义学派。 (4)认知学派。 (5)心理生理学派。 2.重、难点提示 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第三章人的心理(2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2)认知过程。 (3)情绪情感过程。 (4)意志过程。 (5)人格。 (6)人格的心理特征。 2.重、难点提示 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的特点。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2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标准。 (3)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4)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 2.重、难点提示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 第五章心理应激(2学时) 1.教学内容 (1)心理应激的概念、理论和意义。 (2)应激源。 (3)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4)应激反应。

普通心理学说课材料

2010普通心理学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P10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思维阶段 2.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P43 A.表达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读症 D.失写症 3.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P80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分散 D.分心 4.一种颜色和另一种颜色以一定比例混合产生非彩色,这是颜色混合的( A )P99 A.补色律 B.中间色律 C.代替律 D.相减色律 5.部分色盲包括( D )P100 A.蓝绿色盲 B.红蓝色盲 C.红黄色盲 D.红绿色盲 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A )P118 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B.空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 D.对比度分辨能力的指标

7.神经系统可分为( B )P31 A.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C.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D.脊髓和大脑 8.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 D )P179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9.有益于提高思维积极性的动机强度是( C )P229 A.强的 B.弱的 C.适中的 D.两头的 10.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P269 A.外界环境刺激 B.机体生理变化 C.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D.认知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 BC )P152 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12.内部感觉包括( ABC )P92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一、单选题: 1.(C)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A觉知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2.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 闻到一种菜肴的芳香,微风拂面感 到丝丝凉意等,这些都是(B)现象。A认知 B知觉 C感觉 D觉知3、(B)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A动物心理 B个体心理C团体心理 D社会心理4、()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区别开来。 A认知过程 B情绪 C意志 D心理特性5、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 ).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6、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精神分析的观点 7、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8、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主张采用内省方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是( ).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9、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10、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受两次测验,所得成绩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说这两次测验的(C )不好. A.效度 B.施测时间 C.信度 D.常模 11、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下面哪一项不是行为主义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 ). A.程序学习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四)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四) 2008-04-27 20:17:47|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思维的深度就是世界的深度。 第一节思维的概念 一.思维(Thinking)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见解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为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对经验的改组三个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比较和概括的过程,这就是思维过程,或称之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三.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二节表象与思维 一.表象

(一)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 工的角度来看,表象是事物或物体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象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从创造程度来划分,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Mental Rotation)(Cooper ,Shepard,1973) 可操作性说明,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表象。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一)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 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符号。 想象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情景,是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想象的预见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产生的,而思维的超前反映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二) 2008-04-27 20:13:43|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三章感觉 教学目的: 理解感觉的概念、意义、感觉的编码,了解视觉、听觉的生理机制其他感觉,掌握感觉的测量、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现象。 重点与难点: 感觉的编码 感觉的测量 视觉、听觉的心理现象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无眼耳舌身意-自我“感觉剥夺”。 ―班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Sensation) (一)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二)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4)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Dember, Warm,1979)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是指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觉器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即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 (一)Johannes Muller(1891-1959)的感觉编码---神经特殊能量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相互区别;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3)感觉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不同。 评价:1)认识论上的结论: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2)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因素,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3)缪勒承认感官的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感官性质不是由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 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 因此,可以把把心理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境及】2014.03.14

人的心境及其调查分析 摘要:心境是人的一种心理,它既作为人的生活品位的构成元素,又关乎人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状态,良好的愉悦心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员工的心境与员工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调查分析人的心境影响因素,探讨塑造保持良好的愉悦心境十分重要,本文就几个基本问题作一研究。 关键词:人;心境;调查分析;调整模式 1.关于对人的心境认识 在心理学领域,人们对心境关注研究相对少一些,从认识解决现实人们的心理问题的视角说,还需要重视研究和认识心境,从而积极有效地调整塑造人们的良好心境。 1.1关于人的心境研究认知的主要观点 国内外学者对心境已作了一定的研究,形成了关于心境的一系列的认识观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1.1心境的认知观点 对于心境定义的认知,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McDonald.D.G等人将心境定义为是个体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情绪和情感,通常指暂时的情绪状态。[1]库恩认为,心境是持续的,低强度的情绪状态,也是各种基本情绪最弱的表现形式。在日常行为中,心境以一种微妙的情绪流的方式影响我们。[2]曹日昌认为:心境是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3]彭聃龄在《普通心理学》中这样描述心境,心境(mood)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4]叶奕乾认为,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处在某种心境中的人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5]王有智和欧阳仑所著《心理学基础》中写道: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它是一种情绪,而且体现在情绪状态中。按其强度来说,心境并不强烈,但往往持续相当一段时间。[6] 1.1.2心境的特点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心境的弥散性指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它似乎成为一种内心世界的背景,每时每刻发生的心理事件都受这一情绪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其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低。[7]心境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差别甚大。某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5] 1.1.3心境的影响因素 普通心理学认为,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境遇、事业成败、工作顺逆、人际关系、对往事的回忆、未来遐想和身体状况等,都能引起某种心境。时令气候、自然景物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之错觉 讲课稿

《普通心理学之错觉》讲课稿 教育科学学院08级心理学班韩俊萍0810214022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了知觉的特性,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知觉有哪些特性?——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我们在讲知觉恒常性时曾经说过:当知觉条件变化时,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它倾向于事物的真实状态和属性。知觉的这一特性与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时候人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客观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例如,请学生观看课件呈现的缪勒·莱耶线段(如果将两条线错开,不让它们对齐,那么错觉效果会更明显。)垂直、水平线段,并思考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这两条线段是否相等?————在这里,原本相等的两条线段,由于附加符号或者方向的影响,使人获得“两线段不相等”的视觉体验,这就是错觉现象。 又如,我国古书《列子》中曾有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辩,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所讲的近如“车盖”,远如“盘盂”的现象,就是错觉现象。 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内容——错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错觉的概念,错觉即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不正确、歪曲的知觉。比如我们把一支筷子放进有水的玻璃杯,我们发现筷子看起来像是断了,但我们知道筷子实际上并没有断。在这里,有水的玻璃杯就是特定条件,筷子断了就是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揭示的错觉现象,大多属于视错觉。视错觉是指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

导演课程

本课程以故事片导演的艺术创作过程为纲,从构思与体现的各个方面研究导演艺术的创作规律,在拍摄实践的带动下结合理论讲授,定位于让学生掌握导演创作的基本技巧,并找到认识导演创作规律的方法。 本课程分理论讲授和创作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讲授部分行课36周,144课时,创作实践部分分四个作业单元,288课时。 理论讲授课教学进程如下: 第一章、电影是什么?共12课时 o电影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化4课时 o电影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4课时 o电影是一种新型艺术4课时 讨论题:1.如何认识电影是一种现代科技文化、大众文化、视觉文化。 2.如何认识现代传播媒介的特点及电影与电视在信息构成与传播上的异同。 3.如何认识电影的艺术特性及电影导演创作的特点。 第二章、导演工作的程序及其职责与任务共12课时 第一节、导演工作4课时 第二节、副导演工作4课时 第三节、场记工作4课时

讨论题:1. 2. 第三章、导演构思共40课时 第一节、电影思维与思维资源12课时 第二节、构思是导演创作的起点和依据12课时 第三节、导演构思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流动过程8课时第四节、导演构思起始于剧作8课时 讨论题:1.如何认识电影思维的特征。 2.什么是导演构思。 3.导演向编剧索取什么。 第四章、导演创作共40课时 第一节、立意是导演构思的核心8课时 第二节、人物是银幕形象的主体8课时 第三节、动作是电影形象的支柱8课时 第四节、空间是电影结构的框架8课时

第五节、时间是电影叙述的载体8课时 讨论题:1.艺术片与类型/娱乐片在主题/立意把握上的差异。 2.如何认识导演对人物的再创造。 3.如何认识电影是动作的艺术。 4.如何认识电影空间意识的演进。 5.如何认识电影时间的控制与再造。 第五章、电影的语言共40课时 第一节、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及语法规则12课时 第二节、长镜头是电影的本体语言12课时 第三节、电影的空间、场面调度8课时 第四节、声音是电影的第二语言系统8课时 讨论题:1.如何认识现代电影镜头语言的基本态势。 2.如何认识空间/场面调度是导演的一种主要的作方法,也是电影语言的一种重要的结构方式。 3.如何认识电影声音的语言要素及其艺术功能。 创作实践课分四个作业单元进行: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的说课稿改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下午好! 我来自教管系,名叫杨颖。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知觉特性。所用教材是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章节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学内容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适应性 (二)章节地位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能够为后续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奠定基础,因而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比如,大家知道,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没有感知觉的发展,我们的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我们心理的发展。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更要认识事物的整体,而从众多知觉现象的认识中,我们最终的目的还需把握知觉的特点与规律,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规律。因此,对知觉的特性的认识在《普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节的内容既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与深化,更是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此节在整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对于学生学好后续内容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普通心理学大纲、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布鲁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易检测等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知觉恒常性的概念,了解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理解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