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江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

德江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

德江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

一、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贵州省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5)39号)。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成为全国3个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之一,贵州省把生态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5年12月17日,《德江县养殖水域规划(2015~2020年)》经德江县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德府发(2015)16号),该规划共设置网箱养殖面积56000平方米。2016年12月28日,贵州省农委印发《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农发〔2016〕175号),要求德江县进一步规范库区网箱养殖管理,科学布局,推进网箱养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严禁新增网箱养殖。

(21)《中共德江县委办公室德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江县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德党办发〔2017〕55号)

二、主要参考文献

(1)《贵州省重要流域水资源公报》(贵州省环保厅网站)

(2)《2017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3)《铜仁市水环境质量月报》(2018年5月)

(4)周瑜,莫显义. 贵州龙滩水库放牧式生态网箱养殖鳙鱼模式(J). 水产渔业,2015,10281.

(5)杨胜富,陆敬波,毛国栋. 大水面无公害养殖鲢鳙鱼技术初探(J).当代水产,2015,792-93.

(6)周承辉. 大水面裤叉生态养殖鲢鳙鱼技术(J). 农技服务,2014,11(31)159-161.

(7)陆敬波,毛国栋,杨胜富. 遵义山区小(一)型水库健康养殖鲢鳙鱼试验(J). 渔业致富指南,2017,464-65.

(8)辛建美,原居林,储忝江等. 老虎潭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营养等级及鲢、鳙生长特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5,3(38)66-74.

(9)孔优佳,花少鹏,朱颖等. 滆湖鲢鳙鱼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估(J).水产养殖,2014,10(36)21-26.

(10)周路,张竹青,李道友等. 一种降低养殖污染的网箱养鱼技术(J),科学养鱼,2012(6)25.

第三节目标任务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8年-2030年。

二、规划目标

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相关要求,结合德江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在评价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划定德江县水产养殖水域范围和功能区布置,指导全县水产养殖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养殖水域管理水平,保护提升德江县境内水域生态环境。规划期限内,全县饮用水源保护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域、天然流水河段等水域设为禁止养殖区;全县19座非饮用水源水库设为限制养殖区,只进行放牧式养殖;规划在全县建立养殖区27900亩,其中:在长丰乡、复兴镇建立流水养殖区300亩,在21个乡镇建立池塘养殖区3000亩,在全县21个乡镇建立开展稻田综合种养24600亩(其中示范区1100亩、带动其他区域23500亩)。

三、重点任务

(1)规划养殖水域范围,进行功能区划分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委相关要求,规划养殖水域区域布局,确定全县水域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范围。

(2)规范养殖水域管理,提高养殖水域管理水平

确定养殖水域范围及功能区划分后,有助于规范养殖水域管理,提高养殖水域管理水平。

(2)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划分的功能区调整渔业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现有水库大水面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综合种养和城郊生态休闲渔业,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节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农业部相关要求,结合德江县资源状况和产业特点,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的总体目标,协调与城市、交通、旅游、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行全县养殖水域利

用规划。

(2)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铜仁市和德江县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原则,确保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底线。

(3)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

根据省、市相关要求,严格控制网箱养殖,合理布局名、优、特色和生态养殖,实现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技术升级。

第五节规划范围

根据德江县水域资源特点和现代设施渔业技术的应用,本规划范围为德江县境内所有养殖水域,包括山塘水库、河流、池塘和稻田,规划涉及全县各乡镇。

第二章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第六节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一、水域滩涂资源

德江县现有小型水库25座,蓄水总面积约310公顷。境内沙沱库区属峡谷型水库,德江境内乌江干流河段长度约65千米,干流多数河段宽度100~300米,其中望牌附近约2~3千米,河段宽度约300~500米、后溪河口(新滩)约3千米,河段宽度约600~1000米、白果沱至潮砥约15千米河段宽度约500~1000米。沙沱水库是德江县通往沿河县、重庆市等地主要水运通道,是贵州省规划建设的乌江干流航运通道组成部分,规划通行船舶为500吨级,已建成德江港码头、潮砥码头,在建有新滩码头、望牌码头,已建及在建码头均已通县乡公路。

县境内主要支流有马蹄河、后溪河、印江河、独鱼溪等。其中马蹄河下游约8千米河段为沿河县与德江县界河,2012年,马蹄河洗沙塘至两河口河段被列为“马蹄河鲶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支流后溪河库区面积约52公顷,库区河段长约6.5千米,河道宽度50~100米,平均约70米。支流独鱼溪库区面积约13.3公顷,库区河段约2千米,河宽30~100米,平均约70米;支流印江河库区面积约126公顷,河宽50~150米,平均约100米。

二、自然气候条件

德江县境内最高海拔1534米,最低海拔320米,相对高差121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约295天。境内年均日照时数1045小时,最多年1292小时,最少年907小时。年平均气温16.00℃,≥100℃的有效积温3947~54360℃,其中乌江沿岸的桶井、长堡、潮砥等乡镇,年均气温最高达17.0℃

左右,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降雨量1227.6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885.1~1109.1小时,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

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德江县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调查主要鱼类有鲤科、鳅科、鲇科、合鳃科、鳢科鱼类,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等,全县主要经济鱼类品种有:鲤、青鱼、草鱼、鲢、鳙、翘嘴红鲌、麦穗鱼、中华倒刺鲃、泉水鱼、墨头鱼、裂腹鱼、黄鳝、泥鳅、鳜鱼、乌鳢、白甲鱼、黄颡鱼、贵州爬岩鳅、鲫、鲴鱼、大口鲇等;分布的水生经济动物如鳖、龟、蛙、贝、蟹、河蚌、青虾、螺丝等;另外还引进了一些适宜我县气候条件的经济鱼类,如团头鲂、云斑鮰、斑点叉尾鮰、鲟鱼等,这些物种的生存分布展现了我县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为我县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水域环境状况

据《铜仁市水环境质量月报》(2018年第5期),2018年5月德江县省控断面1个(乌江望牌村断面)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满足水资源保护规划目标要求。德江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个,分别为潮水河、大龙阡和朱家沟水库,其中潮水河和大龙阡水质类别为II类,朱家沟水库为III类,均达到了规定的类别。

根据德江县环保局2017年工作总结,2017年德江县城区主要取水点大龙阡、潮水河、朱家沟三个水源点,达标率均为100%。19个乡镇集中式水源点除长堡、桶井以外,其余乡镇水质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乌江望牌村省监控断面在4、8、9三个月总磷超标,其余月份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达标率约为96.4%。

可见,德江县主要水域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IIIII类水质,符合相关水质控制类别要求。

五、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1)水库和河流水域

按照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保护需要,乌江干流水域、天然流水河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饮用水水源规划区等全部作为禁止养殖区。无通航功能的沙沱库区一级支流水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外的水库规划为限制养殖区,限制养殖区仅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苗种,禁止投喂人工饲料和禁止人工施肥等。

目前,大水面生态养殖主要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这些鱼类主要摄食天然饵料生物生长,达到商品规格后捕捞上市,养殖期不投喂人工饲料、不施肥,捕捞的商品鱼将从水体中带出N、P等营养物质,有利于改善水质,降低富营养化程度,是水域水质净化普遍采取的生物净化措施。据资料,我省龙滩水库、团结水库、三板溪水库、桥边水库、乌江渡水库等均放养不同规格鲢、鳙鱼种,经过1~3年生态养殖,多能达到1.5公斤规格商品鱼,产量一般20~80公斤/亩。乌江干流两岸高山峡谷林立,沙沱库区多数河段光照条件较差,水质以地表水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较为清瘦,鱼产力水平相对偏低,估计为10公斤/亩。

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Ⅱ~Ⅲ类水质适于作为鱼类产卵繁殖、越冬场及水产养殖等渔业水域。因此,我县境内水域基本能够满足鱼类繁殖、越冬等需要。

(2)池塘水域

据调查,我省因池塘状况、养殖设施条件、气候状况和养殖技术水平的不同,池塘养殖产量在300~1000公斤/亩。我县池塘零星分散,条件有限,规范化程度不高,无集约化的养殖池塘,养殖产量基本与省内其他区域相当。

(3)稻田

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稻田条件、养殖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差异较大,养殖产量一般在10~50公斤/亩。我县保灌稻田资源丰富,养殖水平与省内其他区域相当,养殖产量基本在10~50公斤/亩。

第七节水产养殖业发展分析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1、全国及贵州省渔业发展现状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年,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3179.26万吨,其中淡水鱼类养殖产量2815.54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88.56%,是淡水养殖产量的最主要组成。

贵州省缺乏池塘、湖泊等传统养殖资源,养殖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渔业生产较为薄弱,产业水平相对较低。2016年,贵州省水产养殖产量27.58万吨,仅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0.87%。全省养殖面积213019公顷,其中池塘6141公顷,湖泊664公顷,水库44832公顷,河沟3803公顷,稻田153126公顷,其他4453公顷。

2、德江县水产养殖现状

2017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158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34公顷,山塘水库养殖面积893公顷,河道养殖面积40公顷,其它养殖面积91公顷。此外,全县稻田养鱼面积1387公顷。

2017年,全县水产品产量4413吨,其中池塘养鱼1060吨,山塘水库养鱼1730吨,河道养鱼产量198吨,其它养殖产量77吨,稻田综合种养1236吨,天然捕捞112吨。生产各种鱼苗3200万尾,其中从外地引进500万尾,生产各种大规格鱼种305吨。渔业产值达16149万元。

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德江县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位于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

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东西长63.68千米,南北宽78.88千米,国土总面积2072平方千米。德江地理优越,县城距遵义市150千米、贵阳市300千米、铜仁市200千米。被誉为“黄金水道”的乌江,自南而北,流经县域五个乡镇65千米,500吨级的船舶可以直驶长江。全县辖21个乡镇(街道)345个行政村2918个村民小组。

2017年德江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7221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51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704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7653万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8万元。全县年财政总收入112463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325万元,其中:税收收入41266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92719万元。全年从业人员总数27.38万人,城镇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110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1%。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1.21万人。

三、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6900万吨,人均水产品产量约50公斤;贵州省水产品产量28.9万吨,人均(按3900万人估算)约7.4公斤,仅为全国人均产量的14.8%。因此,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水产品需求量将不断增长,全省水产品市场仍然具有很大潜力。

2016年,全省水产品产量中养殖产量27.2万吨、占94.8%,养殖产量占有绝对优势。养殖产量中,水库养殖产量15.8万吨,占养殖产量的58.0%,是最主要的养殖方式;水库养殖产量中,网箱养殖产量11.9万吨,占水库养殖产量的75.3%,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43.8%。可见,水库渔业(尤其是网箱养殖)在全省水产品产量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根据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中央环保督察组的整改意见,我省在乌江、珠江、清水江等主要水产养殖区进行网箱整治,水库网箱养殖规模将大幅调减,全省水产品养殖产量可能出现明显减少。同时,我省水产品外来主要区域如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对水库养殖进行集中整治,水产品养殖产量也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对我省水产品的输入也造成影响。

生态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水域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贵州省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把生态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按照农业部和贵州省相关要求,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养殖水域,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实现水产养殖的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是实现渔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渔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八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德江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科学评价全县水域资源状况,进行养殖水域功能区划分,合理布局水产养殖,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规范养殖水域管理,实现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根据铜仁市和德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总体部署,按照农业部要求,结合全县水域资源特点,进一步推动养殖水域利用与相关产业相互协调,科学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布局,确保水域生态环境稳定向好,在科学评价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全县水域。

第三章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第九节功能区概述

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基本功能区划要求禁止养殖区包括:(1)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2)禁止在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开展水产养殖;(3)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开展水产养殖;(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限制养殖区包括:(1)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在以上区域内进行水产养殖的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2)限制在重点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重点湖泊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0.25。各地应根据养殖水域滩涂生态保护实际需要确定重点湖泊水库,确定不高于农业部标准的本地区可养比例;(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养殖区(淡水养殖区)包括: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水库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池塘养殖包括普通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等,湖泊水库养殖包括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其他养殖包括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等。

根据农业部相关要求,本规划将德江县水域滩涂功能区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相关法律规定和铜仁市、德江县总体发展要求,本规划将德江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规划区以及规划保护区全部规划为禁止养殖区。

2、马蹄河洗沙塘至两河口河段被列为“马蹄河鲶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因此,马蹄河德江境内水域规划为禁止养殖区。

3、德江县地处乌江流域中下游,受乌江干流及其他河流建成的多个梯级水电站设施的影响,喜流水生境鱼类的“三场”遭受严重破坏,剩余天然河段成为喜流水生境鱼类重要栖息水域。为保护天然水域鱼类资源,本规划将全县河流的天然流水河段全部规划为禁止养殖区。

4、为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根据德江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规划将上述禁止养殖区以外的其他水库、山塘规划为限制养殖区,只进行放牧式生态养殖。

5、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2015)、《关于加快培育新动能建设新业态实现渔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黔农发〔2017〕84号)精神,特色

渔业(如鲟、鲑鳟等冷水鱼)是我省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德江县流水资源分布情况,本规划将部分地下水出露点及下游适宜区域规划为流水养殖区。

6、水库下游通常建有引水渠道,用于农田灌溉等。为有效利用相关水利设施,经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批准同意后,可利用这些水资源开展流水养殖等,本规划把涉及的区域规划为养殖区。

7、池塘养殖是传统养殖模式。根据德江县现有池塘分布情况,结合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发展需求,本规划在煎茶镇、复兴镇、合兴镇、平原镇、稳坪镇、龙泉乡、楠杆乡等乡镇规划开展池塘养殖,涉及水域规划为养殖区。

8、稻田综合种养在我省具有悠久历史,是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是农业部近年重点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为落实农业部和贵州省相关要求,调整优化我县水产养殖结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本规划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建立稻田综合种养区,涉及水域作为养殖区。

第十节禁止养殖区

一、禁止养殖区范围

(1)饮用水水源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府发(2016)32号),德江县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共3处、示范小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共1处、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共19处;新增饮用水规划区域5处、新增保护规划区域1处(详见表1),这些区域全部作为禁止养殖区。

(2)河流

乌江干流(德江段)、具有通航功能(以交通部门划定为准)的乌江一级支流及其他天然流水河段全部作为禁止养殖区。

(3)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马蹄河洗沙塘至两河口河段已被列为“马蹄河鲶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为禁止养殖区。

(4)航运、旅游等其他行业已规划的水域,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养殖的水域等全部作为禁止养殖区。

表1 德江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乌江干流无通航功能的一级支流水域及形成的库湾、库汊

规划为限制养殖区。

(3)规划期内新增的其他非饮用水源水库,也作为限制养殖区。

二、管理措施

限制养殖区水域只进行放牧式生态养殖,只养殖滤食性鱼类(如鲢、鳙等),禁止设置网箱等养殖设施,禁止投喂人工饲料,禁止人工施肥等。

第十二节养殖区

养殖区主要包括流水养殖区、池塘养殖区、稻田综合种养区。

一、流水养殖区

德江县地下水等资源较为有限,规划发展流水养殖基地300亩,其中长丰乡、复兴镇分别建设200亩、100亩。

对规划期发现其他可用于水产养殖的地下水、水库渠道水等,经相关批准同意后,可作为养殖区,开展流水养殖。

管理要求:流水养殖场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按照要求报环保部门审批或备案,排放养殖用水应进行净化处理(如生态湿地、人工处理系统等),达标排放。

二、池塘养殖区

规划池塘养殖面积3000亩,其中:(1)现有池塘养殖2200亩,主要涉及煎茶镇新场村、和平村,稳坪镇枫香村,荆角乡角口村,合兴镇鸟坪村,这些池塘继续作为养殖区;(2)新增池塘养殖区800亩,主要涉及煎茶镇、复兴镇、合兴镇、稳坪镇。详见表3。

池塘养殖区以传统池塘养殖为主,适当推广发展池塘内循环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池塘养殖区可用于鱼类养殖或建设城郊休闲渔业基地,与餐饮、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管理要求:池塘养殖场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养殖废水应尽量循环利用,避免直接排入天然水域。如确需排放,应净化处理,经环保部门备案或审批同意后,达标排放。

表3 德江县池塘养殖区布局表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十三节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水域管理协调机制

水域管理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县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为中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设由渔业、水务、交通、旅游、环保、国土、城建等部门联运的管理机制,确保全县水域管理协调统一。按照农业部要求,由德江县政府对本规划发布实施。

二、明确养殖水域管理职责

以确定的养殖水域功能区为基础,明确养殖水域范围,建立以县畜牧业发展中心作为养殖水域管理的牵头单位,公安、城管、旅游、国土、水务等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具体负责养殖水域相关管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重点加强对乌江干流(德江段)等重点水域管理,确保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等重点水域符合相关管理要求。

三、确保规划严肃性

规划批准后,未经规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如有重大修改,需经德江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审核通过,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修改实施。

第十四节强化监督检查

一、根据功能定位,规范养殖水域管理

根据规划划分的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水域,按要求完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落实养殖证制度,规范水域管理。

二、加强养殖生产执法管理

按照要求严格养殖水域管理,禁止违反水域功能的养殖生产行为,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五节完善生态保护

根据德江县生态建设目标,加强渔业水域的管理,防止工农业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加强鱼类“三场”生境保护。严格养殖废水管理,防止超标排放。

第十六节其他保障措施

一、加强舆论宣传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涉及面广,管理工作量大,要加强养殖水域宣传,提高公众意识,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二、加强养殖者教育培训

加强养殖企业(户)培训,提高水域管理、生态保护、水产品安全等意识,确保养殖水域科学持续健康利用。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节关于规划效力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八节关于规划图件

规划图为规划文本附件,具有与文本同等的法律效力。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