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的永嘉楠溪江村落风水传说

宋代的永嘉楠溪江村落风水传说

宋代的永嘉楠溪江村落风水传说

宋代的永嘉楠溪江村落风水传说当人们徜徉在苍坡、芙蓉等楠溪江古村落时,北斗七星、文房四宝、粮船泊位、出水莲花……这些既追求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又带有风水色彩的规划建筑,无不让世人为之惊叹,为之留连忘返。而在其背后,流传着一位姓李的“国师”,据说他具有非凡的风水学造诣与高深的文化涵养。那么历史上是否有其人?他和楠溪江古村落有着怎样的情结?请看——一、一个迷雾重重的传说鲁迅先生曾说过“江浙人相信风水”。此话不虚。遍闻省内名村,无不与风水扯上关系。如武义郭洞村、俞源太极星象村、兰溪诸葛八卦村、鄞县走马塘村、宁海前童村、建德新叶村,永嘉岩头村、苍坡村、芙蓉村、屿北村等等,都有一个神奇的风水传说。永嘉先贤对环境风水非常重视,不论城邑建设或村舍选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相地。早在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为修建永嘉郡城,邀请了当时的大学问家郭璞(被后人称为“风水鼻祖”)过来指导。因此,堪舆风水在永嘉几乎成为了习俗,尤其在楠溪江中游一带最为盛行,聘请风水师的档次都非常高。如宋代的苍坡村、元代的芙蓉村、明代的岩头村等等,都流传着一位姓李的“国师”为该村规划过风水的故事。这些村落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追求与自然山水的融合,风水名目众多,

如:北斗七星、文房四宝、粮船泊位、出水莲花……建筑形式自由、多样,层次分明。足见“李国师”非凡的风水学造诣与高深的文化涵养。近年来,关于“李国师”的风水传说,引起了国内风水界的关注。中国易学堪舆研究院院长亢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刘沛林等一些所谓的风水名家纷纷将这些故事编入他们的著作里,并被诸多风水爱好者当成重要实例加以学习与研究。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建筑学家及游客的质疑与批判。他们认为“李国师”的风水布局之说荒诞无稽,纯属虚构,为此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芙蓉村、苍坡村、岩头村是楠溪江古村落群中的典型代表,至今仍能看到诸多明代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大方,符合传统风水学的要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当然也是永嘉耕读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华建筑文明的宝贵遗产。假如我们对这三个古村落的建筑历史和规划设计师都模糊不清、以讹传讹的话,那么在对楠溪江的宣传力度上势必打了折扣。楠溪江中游盆地,山水形胜,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背景深厚,与传统风水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我们不需避讳,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希望能拨开雾障,厘清“李国师”与楠溪江古村落风水相地的事实与真相,这样才能让世人真正了解永嘉楠溪江的宗族文化、耕读文化、村落文化、建筑文化、风水文化……二、“李国师”风水相地说1、“李国师”宋代苍坡

村风水布局说苍坡村位于岩头镇以北约2.5公里处,始建于五代后周,为李姓聚居之地。据说在宋孝宗时期,苍坡村李氏九世祖李嵩曾邀请“国师”李时日来该村相地。《风水与城市》(作者亢羽、亢亮)一书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苍坡村(建于公元1055年),是根据风水学的阴阳、五行说规划建设的。宋孝宗淳熙戊戌年(公元1178年),苍坡村第九世祖李嵩返乡探亲在此遇云游的国师李时日。国师按五行说,认为西方庚辛金面向远方的山形似火的笔架山,相克不利,而北方壬癸水又无深潭厚泽以制火。东方甲乙木又会助火燃,南方又是丙丁火,故四周均受火胁。宜在东、南建双水池,并围村开渠,引溪水环村,以求风水化煞。随后建了人工东、西双池。同时,以池水为“砚”,池边置放长条石以象征“墨”,池边主街笔直对向村外的笔架山,象征“笔”,故名此街为“笔街”。而全村宅院一片片,象征“纸”。从而形成“笔、墨、纸、砚”的传统“文房四宝”,化风水学上的凶煞为吉祥。以上关于李氏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来该村风水相地的说法,后来在台湾张明觉先生的《风水与村镇》;刘沛林先生的《中国国家地理·风水专辑》,覃兆庚先生的《建筑风水美学》;张新荣先生的《山西建筑·楠溪江古村落探微》;颜延真、孙鲁健先生的《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等等著作中都有相同的记述,影响很大。2、“李国师”元代芙蓉村风水布局说芙蓉村位于岩头镇以南

的永仙公路西侧,楠溪江之畔,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聚居地。村中本无芙蓉,只因在西南的青峦之上耸立着三座岩崿,状若芙蓉,倒映于村中央的一方水池之中,村名缘此而来。据芙蓉村《陈氏宗谱》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城北徙,沿楠溪江往深山坳里,至芙蓉峰下,只见此地:前有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村人陈虞之“率族拒敌,困岩三载”,终因弹尽粮绝,自刎殉国,村子也因此被元军烧毁。元至正元年(1341)开始重建。在这次重建中,流传着芙蓉村陈氏十八世祖陈贵道邀请“国师”李时日布置“七星八斗”的风水的故事。在《中国名村风水·永嘉芙蓉村》(台湾张觉明先生编著)一书中这样说:据记载,元至正元年(1341),十八世祖陈贵道邀请国师李时日规划重建村落,村落平面呈莲花形,坐北朝南,当时村落布局运用风水堪舆中“象”的思想,按“七星八斗”的格局规则设计。寓意魁星点斗,人才辈出。“星”是指道路交会点高出地面的方形平台,“斗”是指散布在村内的水渠交汇点的方形池,“七星”翼轸分列,“八斗”呈八卦状分布,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系统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以天上的人与人才相对应,果真如此,村里曾出过十八位在京同朝为官,世称“十八金带”。3、“李国师”明代岩头村风水布局说岩

头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畔,介于苍坡和芙蓉之间,因地处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头。该村始建于初唐。宋末元初,始祖金安福(1250-1318)从附近的档溪西巷里迁居于此。据说岩头村在明朝嘉靖年间曾经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规划与修建。此间岩头村有一位叫桂林公的地理师得到宁王幕下谋士“国师”李自实的帮助,规划了岩头村的风水布局。王其钧先生在《店铺云集岩头村》一文中说:岩头村的规划离不开“阴阳师”和地理师。桂林公是明代嘉靖年间对岩头村规划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位地理师。《岩头金氏宗谱·桂林公行状》说他“屡试不中,转而习青囊,相宅卜地”。传说他还得到宁王幕下谋士“国师”李自实的帮助,其策划的营造肯定都经过堪舆风水的考证。以上关于“李国师”帮助桂林公岩头村风水规划的说法,此后在台湾张觉明先生的《中国名村风水》、陈志华教授的《楠溪江中游》以及2006年2月7日的《中山日报》等书籍、报刊中都有相同的记述。三、“李国师”其人质疑说归结“李国师”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的风水布局的说法,共有三种:1、宋代苍坡村风水相地说,时间发生在淳熙五年(1178年);2、元代芙蓉村风水相地说,时间发生在至正元年(1341年);3、明代岩头村风水相地说,时间发生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根据以上各朝纪年推算,假设“李国师”当年20岁来苍坡村(宋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那么到了元代重建芙蓉村时(至正元

年即公元1341年),时代已经相隔了163年,也就是说,“李国师”的年龄必须在183岁以上才有可能到过芙蓉村。明嘉靖朝共45年(1522年~1566年),就算“李国师”在嘉靖元年(1522年)来岩头村。这时与元至正元年(1341年)还是相隔了181年,那么“李国师”的寿命至少要活到364岁以上。由于这些古村落的建设历史出现如此矛盾的说法,受到了国内一些著名的建筑学家、游客的质疑与批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说:据传说,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建芙蓉村的时候,也是李自实看风水,做规划的。这些故事荒诞无稽,而且一个“国师”李自实,从南宋历元代而直到嘉靖年间还在,显然也是虚构。清华大学工学系王其钧博士对此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宋淳熙至元至正,在时间上还说得过去,但明代嘉靖年间桂林公请李自实规划岩头村可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了,因为一个李自实是怎么也不能由宋代活到明代的。越不可能的事,传说也就越生动、离奇、有趣。昵称“野娃”的游客在《户外资料网》上发表日志:说到这里,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芙蓉、岩头、苍坡三个古村的相关旅游文介里,均称村落的规划出自“国师”李时日的手笔。本来并不稀奇,相互毗邻的几个村子,请一位大家公认的风水大师给勘察一下,做个规划,很寻常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但问题出在时间上。地点、事件吻合,只是年代悬殊,不能自圆……要么是重名,要么是高寿。不

过,但凡这类高人,重名概率极低,能活二三百岁,可能性更小。以上的质疑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理由,即“李国师”从宋代活到明朝嘉靖年间不可能。尤其认为岩头村的传说纯属“虚构”。可见他们是将“李国师”设定为宋时期人物,故有以上观点。原因可能是认为宋代的“李国师”没有年龄上的“矛盾”吧!如果按照这样的推论,是否只有宋代苍坡村的“李国师”传说最为真实可信了呢?就此问题,这些学者并没有作出说明。假如不熟悉宋淳熙时期的历史,又没有时间去考查的话,还是不要主观猜测较好。不然的话,假使某村再冒出了个什么唐代的“李国师”来,难道要我们回过头来再批判苍坡村的“传说”也是荒诞、虚构的不成?当然,虚构的事物是经不起检验的,而未经过了解与调查的论断只能是臆测。虽然将芙蓉、岩头村的传说与苍坡村作对比后,发现“李国师”的年龄难以自圆。但是,我们只要将“李国师”当成三位同姓同名而生于不同时代的人物来研究,就不会出现“年龄”上的问题。无论宋淳熙时期的“国师李时日”,或元至正时期的“国师李时日”以及明嘉靖时期的“国师李自实”,只要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国师”级别的人物在各代历史文献中必定有所记载,考之真伪,并不困难。四、“李国师”其人考1、宋代苍坡村“李国师”考“国师”称号在古代一般是指太师或佛教徒中的一些德学兼备的高僧。宋承唐制,三师、三公不常置。查遍《宋史·列

传》不见李时日其人。另外宋代佛教是禅宗的全盛时代,禅僧获得赐号者极多,未见有“国师”的称号。可见宋代苍坡村的“国师李时日”相地之说难以令人信服。2、元代芙蓉村“李国师”考元朝是由北方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当时的统治者把国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政治上,规定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南榜进士中最高的官衔仅为御史台及六部尚书)。要想做到位列三公的“国师”级人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元史·列传》中找不到“李时日”的片言只语。另外元代佛教徒中被称之为“国师”者众多,但基本上是西域僧人,汉人仅九位,其中没有李时日之人。可见元代芙蓉村“国师李时日”之说也有问题。3、明代岩头村“李国师”考经笔者考查史料,明代有一位名叫“李自实”的人,《明史·鞑靼传》:万历三十一年,海部数入陕西塞,兵备副使李自实,总兵萧如薰、达云等击走之。可惜此公乃万历年间的一位边陲守将,时代与职业都对不上。根据王其钧博士在《店铺云集岩头村》一文中说到的“明代嘉靖年间……宁王幕下谋士国师李自实”的一段话,可见“李自实”与明朝嘉靖年间的“宁王”有关。考《明史》发现明代“宁王”只有四位,分别是:宁献王朱权(洪武二十四年受封)、宁靖王朱奠培(正统十四袭封)、宁康王朱觐钧(弘治五年晋封)、朱宸濠(弘治十年嗣位)。正德以后再不见史

传。原因是正德十四年,第四代宁王朱宸濠谋反,后被“心学大师”儒将王守仁擒获,既而朝廷废除了宁王封号。《明史·本纪·武宗》:十四年六月丙子,宁王宸濠反……丁巳,守仁败宸濠于樵舍,擒之。八月癸未,车驾发京师。丁亥,次涿州,王守仁捷奏至,秘不发。王守仁,字伯安,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人生最大的军功就是平定了这场“宁王之乱”。《明史·列传·王守仁》: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士实、养正及降贼按察使杨璋等皆就擒。此处突然冒出了一位被宁王朱宸濠封为丞相的“李士实”。可谓“柳暗花明”。虽“士实”与“时日”、“自实”名字不尽相同,但永嘉方言读音是完全一样的,可见宁王幕下确有“李自实”其人。续考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的相关史料,在其《奏闻宸濠伪造檄榜疏》一文中发现了宁王曾封李士实为“军师”、“太师”的说法:六月十三日宁府生日,次日各官谢宴,突起反谋……声言要取南京,就往北京。十六日亲出城外迎取安福县举人刘养正,十七日迎取致仕都御史李士实,该入府内,号称军师、太师名目。可见“国师”之说,有其依据,在《明帝列传·正德帝》(张仁忠编撰,2004年版)一书中即有“国师”李士实的记述:后来宸濠起兵举逆,尊李士实为国师,且约事成之后,与刘养正

并拜左右丞相,爵为上公。可见“李国师”确有其人,并非“虚构”。永嘉楠溪江中游古村落里传说的“国师”李时日或李自实,其实就是明代正德年间“宁王之乱”中的丞相、军师、太师、国师李士实。五、谁请“李国师”来永嘉?关于“李国师”到永嘉看风水的几种版本中,宋代苍坡村的李嵩、元代芙蓉村的陈贵道“邀请说”已经排除。明代岩头村的“嘉靖说”虽然年代最为接近,但还有误差,并且“桂林公”其人存在疑问。另外岩头村还出现了一个“八世祖金永朴聘请李国师相地”的说法。苍坡村、岩坦的屿北村则流传着“李国师”来永嘉“探望朋友”、“云游察访”等说法,仍然让人觉得有些扑朔迷离。1、“嘉靖”岩头相地说年代有误《店铺云集岩头村》、《楠溪江中游》等著作中所载的“李国师岩头村风水相地说”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这与史实不合。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而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蓄谋篡夺帝位,因形迹败露,于六月十四在封地南昌(今属江西)举兵谋反,自称监国,年号顺德,以致仕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为左右丞相。明提督南赣军务右副都御史王守仁率兵应战,历时43天(七月廿六日),朱宸濠、李士实等人兵败被擒。因此嘉靖时期不可能再有叛臣李士实的出现,可见“嘉靖之说”明显有误。

2、“桂林公”并非明代人物以上《楠溪江中游》、《中国民

居的村落与规划》等书籍中皆提到岩头村的“桂林公”邀请李国师风水相地的说法。根据岩头村《金氏宗谱·桂林公行状》:金继攀,字月丹,号桂林……乾隆辛酉(1741年)科选拨,壬申(1752年)恩科,顺天举人。以上记载的“桂林公”乃清乾隆时期人物,这与明代正德年间相距已达300来年,可见岩头桂林公聘请李士实相地之说犹如“关公战秦琼”根本挨不上。3、八世祖“金永朴”聘请说与年代吻合被著名作家王安忆称之为“永嘉通”的高远先生多年来对岩头村的考察与研究,著有《古镇岩头》一书,其中在《格局篇·船型建村》一节中说到明代建村的历史事迹:安福的八世孙金永朴为后代子孙的长远计,对原格局进行重新规划,邀请国师李时日(据说江西人,生平不详)着手设计岩头的村落布局。李时日认为岩头村的地理形状象一只运载粮食的大船,停泊在五尺溪与大楠溪江之滨,在风水学上称“粮船泊位”。琴山由南北向西南凹进,恰似船帮,决定在格局上以船型建村,从琴山山腰接上、下河埄到三尺埄建寨墙,为外侧船帮,这样能保合族平安长发……此书介绍了安福八世孙金永朴邀请国师“李国师”来岩头村风水相地的过程,说到“李国师”因地制宜,按“船型格局”为该村风水布置。此说法别具一格,值得探究。金永朴,字文略,号存诚,生于明成化丙戌(1466年)。比王阳明年长六岁,可见与李士实为同时代人物。对照以上三个版本,唯“金永朴邀请李

国师”之说在时间上合乎逻辑。因此,岩头村的金永朴邀请“国师”李士实最有可能。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还有许多疑惑,比如说,金永朴与李士实之间是什么关系?乡村“布衣”如何能请得到京门的“大人”呢?据岩头村的一位老人说,金永朴并非布衣,曾在江西当过官。具体在什么州县?担任什么职位?并无明确交代。据《金氏宗谱·永朴公》载:“以恩授德王府官”。可见金永朴确实做过“官”,不过是个“王府官”,记载得非常简略,仅这七个字。不过我们从语法结构去分析,可有三种不同的解读:1、以恩授-德王府官。可以解释为:——承蒙朝廷的恩赐,授予金永朴为“德王府官”。明代确实有个“德王府”,但位在山东的济南,并非江西。2、以恩授-德-王府官。“德”古通“得”,此句中间的“德”字可当“取得”、“获得”之意来解读。如: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墨子说:“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解读为:承蒙朝廷恩赐,金永朴“获得”了王府官的职位。3、以恩授德-王府官。管子说:“尊贤授德,则帝”。文中子说:“禄以报劳,官以授德”。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以恩授德”这四个字理解为:皇恩(朝廷)封赏品德高尚的人。而岩头村的金永朴正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为公益事业不惜遗力,譬如说在楠溪江畔筑建码头(西岸坦下村至东岸

九丈村),捐造船只,雇人义渡。又植树造林,修建书院等等,这些故事至今还在流传。据《金氏宗谱·永朴公》载:由始迁岩头以来,列祖列宗非无建造,而兴利之多,功德之盛,应推府君第一,因书塾而为祠堂,以伸其食报焉。正德年间,永嘉籍在京为官者不少,若有乡贤将此善行奏荐朝廷,恩赐金永朴于某亲王府任职,符合明代中期的“王府官”选拔制度,这样的话,整句文字我们就可以做如此解读:金永朴乐善好施,品德高尚,为此,朝廷恩赏他在某藩王府任职。以上三种读法,后二种的意思差别并不是很大。如果金永朴在“江西”某地任职的话,那么不是在鄱阳的“淮王府”,就是南城的“益王府”,再者就是南昌的“宁王府”了。因为江西当时只有这三家藩王府。正德四年至六年、九年至十三年之间,李士实基本上在江西闲居。此时金永朴不论在那个王府任职,都有可能认识当世“名士”李士实。正德年间,岩头村正计划“大兴土木”,这时金永朴邀请李士实来家乡帮助规划相地合乎情理。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金永朴不可能在“宁王府任职”。理由是:如果金永朴在宁王府任职的话,那么后来的“宁王谋反”必定会受到牵连。此说似乎有其道理,其实不然。笔者根据《永嘉县志》、《岩头金氏宗谱》等文献的载述,认为李士实相地以后,岩头村的建设随即全面展开,金永朴作为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此间并没有再去王府任职。因此,只要金永朴未参与正德十

四年的反乱,是不会有问题的。譬如江南才子唐伯虎曾先后两次前往宁王府任职;浙江舟山的陶恭也做过宁王府的教授。他们皆提前致仕,后来并没有受到株连。通讯员南朝东六、“李国师”永嘉探望朋友说在楠溪江中游一带,还流传着“李国师”来永嘉探望朋友的说法。为此,笔者走访了不少村子,就有关李士实在永嘉有无朋友、谁是他的朋友等问题咨询了一些长者,但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说法。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的“南昌暴动”发生之后,李士实既而成为了朝廷的叛臣,时人怕受牵连,少有留存与其相关的证物。明代野史、笔记小说等书籍中也鲜有提及到他的生平事迹,这自然增加了考证的难度。不过在“中华博物网”《中国历史纪事》中却载有李士实的简历:“李士实(?-1519),字若虚,江西南昌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出任按察副使提学浙江。累擢山东左布政使,进右副都御史,召任刑部侍郎。弘治五年(1492)十月以右都御史巡抚郧阳。弘治六年十一月召还理南京都察院事,正德七年七月改京师都察院。正德八年十一月十三日致仕,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卒”。根据以上的说法,李士实在明代弘治五年以前曾经出任过浙江按察副使兼提督学政(管理浙江文化教育方面的行政长官)。永嘉,作为历史文化名邦,按理说应该是李士实曾经巡察督导过的地方。可惜翻遍《永嘉县志》、《温州府志》等文献皆不见记

载。不过也有其它发现,即李士实在永嘉真的有几位“朋友”。

1、永嘉——李观李观,字时容,国子生,治诗,成化二年丙戌科(1466年)三甲进士,授刑部郎中(正五品)。按《中国历史纪事》中的说法,李士实也是成化二年进士,并且也在刑部任过职。另据《明帝列传·正德帝》载:“李士实,进士出身,正德初,官至刑部右侍郎……尤其素有诗名及擅长翰墨,为当时所重。”经过对比发现,李观与李士实之间有“四同”。即同姓李、同年进士、同在刑部授职,并且还有相同的爱好“治诗”。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有想象空间。

2、永嘉——王瓒王瓒,字思献,号瓯滨,府学生,治易经,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中进士第,殿试得一甲二名,人称榜眼王。初授翰林院编修(从六品),正德丙寅(元年1506年)升侍讲(正六品),后至礼部左侍郎(正三品)。明七乐生《三教偶拈·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载:“李士实繇翰林官,至侍郎致仕,与濠为儿女亲家。士实颇有权术,以姜子牙诸葛孔明自负。濠用为谋主。”这说明李士实先前也在翰林院任过职,与王瓒曾经是同事。后来李士实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史(正三品),而王瓒官至礼部左侍郎(正三品),他们之间地位相当。

3、永嘉——陈定之陈定之,字准卿,县学生,治诗经,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二甲进士,正德初年授刑部主事(正六品),后至通政司政(正四品)。正德初年,李士实也在刑部授职,官衔为侍郎,

是陈定之的上司。另外陈定之也精于诗文翰墨。尤其是书法,端庄秀丽,很见功力。现存的明代石碑《明故进阶嘉议大夫云南左参政陈公墓志铭》就是出于他的手笔,可见陈定之与李士实之间既有相同的爱好,又同在刑部授职,值得探讨。明代中期,永嘉人才济济,如景泰辛未(1451年)进士娄浚、徐安行,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李阶等等,这些精英也有可能与李士实相识或有过往来。只不过我们目前尚没有发现确凿史料而不敢妄加揣测。当然,关于李观、王瓒、陈定之与李士实之间具体交情如何,或者其中是否有人曾经邀请李士实到永嘉访问,尚待进一步考究。不过李士实在永嘉有“朋友”的说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说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想起先前探讨过的“王府官”金永朴,现在看起来他在南昌的“宁王府”授职的可能最大。因为李士实既是宁王府的“谋主”,又与朱宸濠为儿女亲家。以上乡贤中要是有人为金永朴保举王府官的话,那么请李士实帮忙在宁王府谋个一官半职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当然,也不排除金永朴早就与李士实相识的可能。因为金永朴是一位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人。他修建祠堂、办书院,为家乡培养学子,在楠溪江一带影响很大。《金氏宗谱·永朴公》载:“兴利之多,功德之盛,应推府君第一,因书塾而为祠堂,以伸其食报焉。”如果李士实在任浙江提学使期间巡察过永嘉的话,那么岩头村这位“教育战线上的典型人物——金永朴同志”当然是他慰劳的对象。这样

的话,李士实为金永朴荐举王府官,或者为楠溪江古村落风水相地也顺理成章。七、“李国师”永嘉云游察访说在楠溪江中上游古村落中,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即“李士实来永嘉云游察访”。笔者在苍坡村调查时,一位姓李的老伯说,当年“李国师”来永嘉云游考察,来到了他们的村子,见该村群众皆为李姓,系出同源,就帮忙规划相地,并且还题赠了“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的一副对联。而岩坦闪坑村一位88岁的戴老伯则说,李士实是明朝的风水家,当时来楠溪江流域云游察访,曾到过屿北村,认为该村是“出水莲花”之地,还题了一首诗:永嘉屿北路逶迤,出水莲花一地奇。山作寨墙屿为郭,读书耕稼两相宜。这些新的说法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不过我们认为,如果按当时宁王朱宸濠的战略图谋来分析的话,李士实永嘉“云游察访”说也很合理。1、朱宸濠的“燕王朱棣”之梦朱棣(1360-1424年)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受封为燕王,后以“清君侧”为名, 起兵北平,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于1402年攻破南京,取得帝位,改元永乐。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年号正德。年少皇帝玩世不恭,荒淫怪诞,太监刘瑾等经常以“狗马鹰犬、歌舞角抵以娱帝”。为此朱宸濠认为正德皇帝昏庸无能,便产生了篡位的野心,暗地里用重金笼络各方名士,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为谋反做准备。明正德九年(1514年),朱宸濠

派人去江浙一带征聘贤豪,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徵明和唐寅都在征之列。2、李士实的“刘基”式追求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现属文成)。青田古属瓯越,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归永嘉郡,中间一度改为处州、括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回为永嘉郡,明代属处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正德九年十月,朝廷突然又加赠刘基太师衔,谥文成。诏曰:“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属圣祖之聿……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次朝廷对刘基的追封,对于心有“抱负”,又经常“以姜子牙诸葛孔明自负”的李士实来说定然是“感触尤深”。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北与江苏接壤,西与江西相连。战略位置对于“图谋篡位”的朱宸濠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瓯越一带,更不可轻视。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温州府》云:“府东界巨海,西际重山,利兼水陆,推为沃壤。且与闽为邻郊,扬帆振辔,分道南下,是扼八闽之吭喉,而拊其背也。若其凭依岛屿,间阻溪山,东瓯虽小,亦足以王。况指顾明、台,驰骤婺、越,因利乘便,必能有为。就浙言之,亦东南之形胜矣。”宋末,同为江西人的文天祥到永嘉号召抗元,出现芙蓉村陈虞之“率族拒敌,困岩三载”的壮举。元末,黄岩的方国珍第一个举起了推翻元朝的义旗,拉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为朱元璋

取得明朝江山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勃《滕王阁序》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南昌乃豫章之旧郡,永嘉为东瓯之故都,两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距不远。楠溪江中游盆地村落集中、人口稠密、生活富裕、文风盛行、环境优美。作为宁王的“谋主”,李士实借游览为名,或招贤纳士,或探察形势,为日后起兵叛乱做准备,不失为一着好棋。而“风水相地”既能掩人耳目,又可以笼络人心,可谓高明之举。

八、“李国师”苍坡、芙蓉村相地之谜李士实“岩头村风水相地说”在时间上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而苍坡、芙蓉村的传说尽管其年代与事实不符,但是民众仍然相信该村的风水布局是“李国师”所为。甚至在2003年版的《永嘉县志》中也载着“宋淳熙国师李时日苍坡风水相地”的说法。这不禁让人感到非常迷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李士实确实为芙蓉、苍坡村看过风水,不过时间与岩头村应该为同期。至于造成“宋淳熙”、“元至正”的说法很可能与李士实参与了明正德十四年的“南昌暴动”有关。在这次“暴动”中,李士实担任着丞相、太师、军师之职,地位仅次于朱宸濠,实为二号人物。这当然成为了朝廷的重要惩罚对象。楠溪江中游盆地山水形胜,人杰地灵,相传在南宋时期,芙蓉村就出了18位在京官员,世称“十八金带”,岩头、苍坡村也出过多位进士,可见这些村

落皆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他们熟知世态、明识事理,面对突如其来的政局变故,知道如何应对。为了撇清与“叛臣李士实”之间的关系,于是编造了所谓的“宋淳熙”、“元至正”的说法。当然,这样的推论并非出于笔者的凭空猜想。在当时,鼎鼎大名的江南才子文徵明也曾做过同样的事情。如清乾隆帝诏令编纂《四库全书》时收到了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世史积疑》,是书共二卷,旧题李士实撰,前有自序,落款为至正七年壬申三月朔书,一般认为是元人的作品。后经考证,元至正七年岁在乙亥,非壬申,与史不合。另外元代没有李士实其人,唯明朝有成化进士李士实。可见《世史积疑》的作者就是明宁王幕下的“国师”李士实无疑。此书首页有衡山、天籁阁印记。衡山乃文徵明之号,可见文徵明是此书的最早藏主。“南昌暴动”后,李士实突然成为朝廷的“逆党叛臣”,文徵明私存其著,又舍不得销毁,于是篡改了该书“序言”的落款年号,以掩人耳目。因此,当时以篡改年代的“避嫌”手法并非是永嘉楠溪江前辈们的“专利发明”。九、“李国师”是否风水师?根据《中国历史纪事》、《三教偶拈·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明帝列传·正德帝》等资料的记述,让我们了解到诸多李士实的人生简介。他既精于经史,又善于谋略,并且诗文书画样样皆能,可谓全才。但唯没有发现擅长地理风水的说法。假使李士实根本就不会看风水,那么以上考证只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