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_宋洋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_宋洋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_宋洋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_宋洋

第31卷第1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31, No.1

2011年 2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Feb.

2011

收稿日期:2010-12-14

作者简介:宋洋(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生。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

集聚效应研究

宋 洋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产业集聚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被称为产业集聚效应。本文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分

析的方法,采用1996~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别考察了我国服务行业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种不同集聚结构下的集聚效应,得出了不同集聚结构下产生的集聚效应不同的结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服务业集聚效应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集聚;集聚结构;产业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61(2011)01-0064-07

Research on Chinese Services Agglomeration Effects

Based on Labor Productivity

SONG Yang

(Economic College, Dalian University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 )

Key words: services agglomeration; agglomeration structur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Abstract: The agglomeration’s influence on economic activity is called agglomeration eff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productivity, the services agglomeration effects of local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were examined by using board-date analysis from 1996- 2008 of China. The conclusion was obtained that different agglomeration structur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At last, some counter proposals about improving services agglomeration effects are suggeste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1 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其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指相同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分布现象,特别注重产业资本要素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演变过程。西方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但是他只是提到了集聚现象,并未给出明确的概念[1]。2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者们对产业集聚的研究逐渐深入,20世纪70年代初,Scott 首次将服务业集聚概念化[2],使产业集聚的研究范围从生产有形产品的制造业集聚拓展到生产无形产品的服务业集聚中来。同时,其他学者通过与制造业集聚的对比等进一步研究,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但是对服务业集聚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表述。

与制造业不同,绝大多数服务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上具有一致性,因此,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节约不再是影响服务业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共享要素资源和市场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产品销售量和价格的提升却成为服务业集聚的最终目标。影响服务业集聚的因素主要有四:一是社会环境因

第1期 宋洋: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65

素,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企业被纳入到全球网络之中,具有国际化氛围和社会关系的都市往往更吸引服务企业的集聚。二是劳动力市场共享,人力资本是影响服务业收益的重要投入,共享劳动力市场,可以促进要素流动,节约人员交易成本。三是服务业共同集聚,集聚区域内的各种服务行业虽然不是上下游关系,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服务产品在需求上却具有互补和竞争关系。四是集体学习过程,主要是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集体学习机制可以促进创新,从而带来更高的服务收益。结合服务业的产业属性和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本文所指的服务业集聚是指服务行业以服务产品收益为目标,通过资源共享和集体学习过程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分布的现象,既包含单一服务业的集聚又包含不同服务行业的集聚。

产业聚集的主要经济动因,源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和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较强的持续竞争力,外部经济是创造和保持这种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胡佛(1948)[3]在他的研究中引入了本地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与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的概念,他将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划分为专业化经济外部性和多样化经济外部性,由此,产业集聚的结构就可以分为专业化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产业集聚。集聚效应(agglomeration effects )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空间上的产业经济活动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主要表现在:上下游企业同时减少成本和交易费用,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集群内企业生产链分工细化,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集聚使厂商间的产品与服务配套和信息交流更加稳定;企业集群能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公共机构的物品或服务;集聚体本身产生的人才磁场效应,可使企业降低用人成本。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考察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目标与要义。因此,本文拟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考察我国服务业在不同集聚结构下的区域劳动生产率效应特征,进而探讨提高我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方法和途径。

2 中国服务业集聚现状及其生产率效应特征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因资料不全,不含西藏)服务行业1996~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现有的衡量指标分别考察我国各省级区域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水平。 2.1 专业化集聚现状

有三种衡量专业化集聚的标准,分别是区域集中度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商。区域集中度指数衡量市场结构的市场集中度,属于对产业集聚程度的绝对测度,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大小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空间基尼系数通过考察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程度[4],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测度产业集聚程度,忽略了企业规模差异的影响,因此,只能视为对集聚现象的粗略测度。区位商比较容易计算,数据方便获取,可以用于地区之间的比较,也较为容易的判断某一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本文选用区位商来衡量中国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是用于衡量地域分工深度或地区专门化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ij

ij

j

ij ij

i

ij

i

j

E E

LQ E

E

=

∑∑∑∑ (1)

式中:E ij 为区域i 产业j 的就业或产值,∑E ij 为所有区域j 产业的就业或产值。该公式表示某地区某个产业的产值(或劳动力)在该地区所有产业的产值(或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或劳动力)占全国所有产业产值(或劳动力)的比重之商[5]。LQ 的计算结果有三种情况:当LQ >1,说明该产业在这一区域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集聚的程度越高。当LQ <1时,说明该产业在这一区域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构成产业集聚现象。LQ 值越小,产业集聚程度就越不明显。如果LQ =1,说明该产业在当地的专业化水平或在当地雇佣的劳动力比例与全国水平相当[5]。

1996~2008年间,中国各省级区域主要年份服务业的区位商计算结果如表1. 表中显示,样本期间,我国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平均水平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且两极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专业化集聚水平的均值由1996年的1.018063下降到2008年的0.992327. 专业化集聚水平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由1996年的0.8426扩大到2008年的1.1543,表明我国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正向两极发展。从区域分布看,东部

66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1卷

沿海省市的专业化集聚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专业化集聚水平。 2.2 多样化集聚现状

衡量多样化集聚水平的指标主要有EG 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两种。EG 指数源于企业定位选择概率模型,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能够进行跨产业比较。不过,该指数对细分行业数据要求较高,我国的服务业统计数据尚不全面,因此在进行服务业集聚的区域比较时难以应用这种测度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是测量产业集中度的一种综合指数,指某个行业在市场上该产业的所有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

???=N

i i N

i i S X X H 1

22

1 (2)

式中:X 为某一地区某一产业的产值或就业人数,X i 为第i 个行业的产值或就业人数,S i 表示第i 个行业的

市场占有率,即用该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或该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等表示,N 为产业内的行业数量。当地区内所有行业的产出份额相同时,赫芬达尔指数取得最大值。

表1 各省市区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水平(1996~2008)

省区 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北京 1.5865 1.5498 1.5622 1.5881 1.6059 1.6388 1.7090 1.8084 1.8270 1.8938 天津 1.2253 1.2090 1.2023 1.2016 1.1850 1.1804 1.0377 1.0230 1.0260 0.9784 河北 0.95070.8903 0.87780.88390.87450.86010.84240.86000.8625 0.8591 山西 1.0101 1.0290 1.00210.93140.90480.87990.94650.92860.8942 0.8819 内蒙古 0.87270.9371 0.93600.92940.92020.8788 1.00530.96440.9050 0.8600 辽宁 1.0955 1.0368 1.0505 1.0564 1.0816 1.1211 1.03230.97650.9276 0.8921 吉林 0.94360.9081 0.94320.93400.92410.93810.9889 1.00530.9701 0.9831 黑龙江 0.82400.8395 0.83590.83700.82300.80340.86490.85870.8817 0.8899 上海 1.2983 1.3458 1.3088 1.3010 1.2641 1.3059 1.2769 1.2883 1.3319 1.3879 江苏 0.98790.9649 0.95590.95150.95610.95170.91080.92440.9476 0.9845 浙江 0.97330.9638 0.9921 1.0219 1.0344 1.0643 1.0141 1.0215 1.0317 1.0599 安徽 0.74390.8834 0.88260.89020.95880.9701 1.0450 1.02590.9881 0.9661 福建 1.1081 1.0634 1.0308 1.0129 1.0207 1.04910.97250.9953 1.0132 1.0158 江西 0.9718 1.0844 1.0461 1.00320.96250.92920.86300.85090.8068 0.7978 山东 0.98740.9427 0.93670.93220.90130.87890.81500.82990.8471 0.8625 河南 0.82330.8083 0.79950.79860.83450.82220.75850.75810.7619 0.7395 湖北 0.92440.9264 0.91720.93530.97610.9934 1.0314 1.0332 1.0660 1.0455 湖南 0.9634 1.0404 1.0269 1.0332 1.1016 1.0907 1.0237 1.0379 1.0066 0.9767 广东 1.0688 1.0436 1.0430 1.0416 1.0007 1.0045 1.0921 1.0889 1.0968 1.1092 广西 0.93490.9898 1.0146 1.0355 1.0258 1.0030 1.0337 1.00970.9765 0.9673 海南 1.2762 1.1251 1.1014 1.0560 1.0505 1.0821 1.0613 1.0095 1.0365 1.0315 重庆 0.9094 1.0851 1.0757 1.0725 1.0840 1.0779 1.1208 1.1448 1.0764 1.0593 四川 0.90620.9042 0.98280.97680.9862 1.02830.98020.96300.9235 0.9001 贵州 0.84480.8954 0.93040.92550.91950.93320.9794 1.0125 1.0655 1.0700 云南 0.91990.9185 0.92420.92690.94560.9598 1.00240.98030.9883 1.0103 陕西 1.1240 1.0401 1.0368 1.0113 1.0284 1.01330.97400.89890.8875 0.8501 甘肃 0.89360.9464 0.92530.91590.92460.9110 1.0432 1.00470.9689 1.0096 青海 1.1937 1.1199 1.0807 1.0644 1.0768 1.0515 1.01930.97240.9145 0.8848 宁夏 1.10140.9967 0.99020.97150.94970.9220 1.0443 1.00770.9609 0.9234 新疆

1.0788

0.9533 0.9854

0.9924

0.9312

0.9274

0.8886

0.8877

0.8997 0.8797

本文选用赫芬达尔指数计算我国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水平,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集聚的多样化水平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上升状态,集聚水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逐步缩小,从服务业多样化角度看,我国区域间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差异并不明显。 2.3 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生产率效应特征

样本期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日益凸显。自1996~2008年,各省级区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从2.77万元/人·年扩大到13.22万元/人·年,增幅达到377.26%. 将各年份各省市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绘制到折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图1)。

第1期 宋洋: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67 根据本文表1和表2计算的各省市区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水平和多样化集聚水平数据绘制的折线图(图2和图3),不仅可以同样直观的反映样本期间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集聚的差异,还可以通过对图1至图3的综合观察比较,找出服务业集聚水平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效应的变动趋势。图中显示,我国各省级区域采样期间的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水平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相反多样化集聚水平差异的变化趋势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扩大的阶段,多样化集聚水平的差异反而有所减小,特别是2005年以后各省市区服务业集聚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不过每个省市区服务业发展的行业差异性不大。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2003年以来许多省市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高端服务业尚不发达,各省市纷纷发展低端服务业,造成我国服务业行业的横向规模扩大。对于服务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多样化集聚反而降低了服务业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

表2各省市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水平(1996~2008)

省区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北京0.98230.8714 0.87380.86310.85530.84330.90340.89110.8577 0.8301

天津 1.14530.9110 0.93020.94320.97810.9977 1.0310 1.0307 1.0602 1.0514

河北 1.09960.9523 0.94210.93990.94000.93190.94380.98790.9483 0.9397

山西 1.05590.9581 0.96190.94370.87880.83780.98960.97880.9472 0.9597

内蒙古0.72500.8290 0.83630.83830.80150.78440.96720.96990.9773 0.9912

辽宁 1.03670.8595 0.86180.86500.90260.90910.96140.96830.9623 0.9666

吉林 1.02990.9025 0.80600.81280.80700.79780.91790.88800.8624 0.8566

黑龙江0.63510.8637 0.86710.87300.85500.84610.86020.86770.8778 0.8576

上海 1.1748 1.0625 1.1146 1.1253 1.1447 1.1647 1.1268 1.1010 1.0690 1.0235

江苏 1.1299 1.0505 1.0529 1.0606 1.0570 1.05540.9956 1.0021 1.0209 1.0148

浙江0.91870.8808 0.91040.94500.96250.9638 1.0416 1.0480 1.0428 1.0581

安徽 1.01310.9901 0.9923 1.00360.98490.97830.89440.88920.8821 0.9045

福建 1.1355 1.0045 1.0186 1.0350 1.0373 1.0384 1.0753 1.0957 1.0866 1.0810

江西0.9300 1.0433 1.0670 1.0686 1.0459 1.0580 1.03760.98200.9509 0.9463

山东0.6441 1.0462 1.0712 1.0370 1.0376 1.0514 1.0523 1.0428 1.0403 1.0665

河南 1.12250.9711 0.97150.97070.90110.9173 1.00760.99970.9934 0.9974

湖北 1.03390.9451 0.96880.97790.98910.99070.86610.87140.8919 0.8999

湖南 1.05690.8783 0.87230.86990.86010.85500.83680.83310.8011 0.8060

广东 1.1200 1.0610 1.0480 1.0510 1.0525 1.04290.9879 1.0079 1.0595 1.0531

广西0.98470.8049 0.84010.86410.91620.92610.93080.92180.9246 0.9392

海南 1.03540.9666 0.98000.98740.98740.98720.92770.90490.9243 0.9355

重庆0.64730.8569 0.85500.84490.83700.83780.98330.95720.9511 0.9760

四川0.70530.9686 0.96650.9725 1.00240.96420.96080.95910.9322 0.9398

贵州0.54540.9058 0.88220.89890.88240.86260.94740.91900.8798 0.8653

云南0.64350.9808 0.9948 1.00870.98270.96100.95530.93390.8716 0.8776

陕西0.57010.7245 0.73850.77800.85160.83870.94650.93960.9341 0.9372

甘肃0.64850.9608 0.97150.98320.97360.97190.90740.89500.8564 0.8364

青海0.55300.8088 0.77620.78240.78490.76330.86890.84490.8041 0.7887

宁夏0.59180.9317 0.92080.88350.89400.8746 1.03230.99720.9634 0.9734

0.66910.8409 0.80240.80820.81270.81820.84790.85350.8687 0.8503

图1 1996~2008年各省市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差异

68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1卷

图2 1996~2008年各省市区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水平差异

图3 1996~2008年各省市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水平差异

3 服务业集聚效应衡量模型与实证研究

本文用Eviews 6.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模型设定形式的Hausman 检验,无论是专业化集聚效应还是多样化集聚效应,检验结果均为推翻原假设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东部沿海省市的服务业集聚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为力求获得更为准确可信的实证结果,本课题曾将样本单位的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域进行实证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列出样本总体的实证结果。 3.1 服务业集聚效应衡量模型构建

河北大学张明倩曾以两要素Cobb-Douglas 生产函数为起点,将集聚因子g (·)作为外部性与生产函数相乘,经过函数变换得到了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生产率效应模型[4]:

)()(L K F g L

Y

?= (3) 本文以这一模型为基础,考虑到服务业的行业特性,首先做出如下假设: (1)服务业有两种产业集聚形式:专业化产业集聚,多样化产业集聚; (2)服务业的两种集聚结构都会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服务业的生产函数符合两要素Cobb-Douglas 生产函数的形式。 (4)服务业的增长在技术前沿上运行,不考虑技术效率的影响[6]。

基于以上假设,将集聚因子g (·)中服务业集聚的测度用两个指数表示:分别是专业化集聚指数(SPE )和多样化集聚指数(DIV ),将各指数分别代入集聚因子,并进行对数变换。考虑到地区规模和服务业需求的影响,引入地区就业规模(Size )和地区工业化水平(AL )作为控制变量。得到专业化集聚效应和多样化集聚效应两个模型:

ijt jt ijt ijt ijt ijt AI Size LogSPE L K Log L Y Log εααααα+++++=43210)()( (4)

第1期 宋洋: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中国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69

ijt jt ijt ijt ijt ijt AI Size LogDIV L K Log L Y Log εααααα+++++=43210)()( (5)

其中,下标i 表示行业,j 表示地区,t 表示年份。这样本文的数据就具有面板数据结构的特点。(Y /L )ijt 代表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用地区服务业人均增加值表示。(K /L )ijt 代表服务业的资本密度,用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除以服务业的就业人员数表示。为了反映与地区产业结构无关的市场规模,本文将地区规模纳入到回归方程,用Size ijt 表示。采用从地区从业人员中去除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指标来衡量地区规模,以避免与因变量相关产生的内生性问题。考虑到制造业对服务业需求的影响,本文将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考虑在内,以减少估计结果的偏误。为了与被解释变量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匹配,本文选用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AI jt )指标表示该变量。 3.2 专业化集聚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表3 全国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静态效应回归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差

T 统计量

P 值

C -0.072249 0.063083 -1.145294 0.2529 Log (K /L ) 0.443762 0.027570 16.09598 0.0000 Log SPE 0.443202 0.046028 9.628928 0.0000 AI 0.381465 0.031403 12.14730 0.0000 Size 4.01E-05 2.55E-05 1.571829 0.1169

R 2

0.825730

Adjusted R 2

0.824595 Pro(F-statistic) 0.000000

全国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劳动资本密度、专业化集聚水平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对服务

业劳动生产率的正面影响显著,但地区规模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大。

劳动资本密度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资本投入的确是影响区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产业集聚更体现为资本要素的集中。而在分区域的实证研究中我们看到,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沿海省市服务业资本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则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服务业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着一个长期弹性系数。

专业化集聚能够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在分区域的实证结果中同样得到了证实。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水平较高的区域均属于东部沿海省区,在这些区域中,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社会服务等劳动生产率高的服务行业的集聚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省区,行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外部性优势突出。

地区工业化水平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发展对服务业发展存在带动效应。实践证明,第二产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所产生的拉动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上,结合服务业资本投入的回归结果看,地区工业化水平通过需求来拉动服务业发展将使一个地区的服务业摆脱依靠资本投入来拉动的初级发展模式。

地区规模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服务业的增长集中体现为资本投入、专业化集聚和需求的拉动,与自身从业人员规模扩大的关系不大。

4 多样化集聚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表4 全国服务业多样化集聚静态效应回归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差

T 统计量

P 值

C 0.443023 0.064848 6.831726 0.0000 Log (K /L ) 0.473131 0.030635 15.44435 0.0000 Log DIV -0.113621 0.042783 -2.655780 0.0083 AI 0.330668 0.034433 9.603122 0.0000 Size 4.98E-05 2.83E-05 1.758482 0.0795

R 2 0.856616

Adjusted R 2 0.852595 Pro(F-statistic) 0.000000

全国多样化集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劳动资本密度、多样化集聚水平、地区工业化水平和服务业地区

规模对我国服务业增长均具有显著影响。

70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1卷

劳动资本密度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专业化集聚效应回归结果相似,表明资本密度是服务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多样化集聚水平对服务业的负向影响,与专业化集聚效应的结果恰好相反。则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服务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分区域的实证结果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区域间多样化集聚效应的明显差异。地区工业化水平对本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专业化集聚的回归结果吻合,表明第二产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确实能够起到拉动地区服务业增长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在全国多样化集聚效应的回归结果中,地区规模对我国服务业增长的影响被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掩盖了。在分区域的实证结果中,1996~2008年间,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规模正效应,东北、华东以及华南地区存在显著的规模负效应,华中和西南地区的规模效应不显著,足以证明在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在。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服务业两种集聚结构的集聚效应恰好相反,专业化集聚的效应显著为正,多样化集聚的效应显著为负,而且集聚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鉴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一些提高服务业集聚效应的政策建议:

首先,推动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发展,避免服务业“大而全”的多样化集聚。提高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就是要提高服务业在国家整体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降低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水平,就是要调整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找出适合地区发展的那些服务行业。具体来说,一要实施服务业集聚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国家进行整体部署,各个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细化的服务业集聚政策;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划,包括用地规划、引进人才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等;三要建立鼓励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激励政策,通过对优势服务行业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和优惠贷款等货币政策,引导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行业主动集聚,通过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优势服务业企业。

其次,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配套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显著影响说明,我国服务业发展受第二产业需求因素的影响依然很大,高端服务业还很不发达。因此,现阶段应该制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配套发展的相关政策。一要鼓励制造业中的服务项目尽快分离,比如鼓励外包业务的发展;二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和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科技服务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各地区应根据区域工业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并引导其集聚发展。实施上述两方面的政策,既能保持区域产业结构的平衡,又能逐渐提高服务业在整体产业中所占的比例。

最后,要加快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为了缩小服务业的区域差异,一方面要提高中部地区服务业集聚程度,另一方面要增加服务业的需求,即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配套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2] 刘周洋, 钟韵.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比的初步探讨[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1): 63.

[3] Hoover E.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48.

[4] 张明倩. 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5] 张淑静.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 顾乃华. 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 2005(4): 86.

责任编校:刘亚兵

2020年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分析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分析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应用分析的论文范文,欢迎前来阅读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服务创新收到了全球各大商业银行的追捧,并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还需要创新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才应对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因此,分析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性,并找到金融服务创新的具体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其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是扩大市场和增加利润的内在需要。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不仅要应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还必须通过创新银行的金融服务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二,金融服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的需要。社会投资渠道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大大缩小。利率水平的降低使银行的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如果商业银行只靠利差发展的话,会很难长期、稳定生存与发展。 其三,金融服务创新是顺应客户变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客户获取的金融知识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的鉴别能力也越来越强。如果银行缺乏持久的创新服务,将很难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品种单一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金融品种比较单一,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在消费信贷、网上银行或者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方面还不成熟。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相关的业务规模还比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有的比重非常低。从整体情况来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相关业务整体规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服务创新能力弱、方式单一 目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弱,服务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办事效率低,办理业务等待的时间长,造成客户普遍的抱怨。同时,商业银行的服务产品比较单一,不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不能适应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外,科技开展的动力不足也直接制约了优质服务的开展。 (三)业务创新不均衡 资产业务主要是指运用货币资本来不断获取利润业务,主要是由现金资产、证券投资或者放款等部分组成。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得角度分析,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主要是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很多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等业务。近年来,中间业务是一个发展比较快的业务,其业务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大大的传统业务,导致业务创新部均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对策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 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其源泉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其源泉 ——基于中国2000—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估算 曲明 摘要: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产业升级,经济增长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我们在赞叹这一成就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和了解这种高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为今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动力。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切入点来思考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之所以选定这样的角度是因为持续的人均产出的增长始终是经济长期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态势对我国的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我国曾经是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的转移逐渐枯竭,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劳动力供给是丰富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采用多劳动少资本的技术结构是符合其资源情况的。正是如此,我国制造业在近年来依赖充足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了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并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力资源并不是无限充足的,劳动要素价格也不是永远低廉的。伴随着中国人口的低生育和老龄化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枯竭,如果经济发展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增量需求,就会引起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上升。为了了解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本文利用2000-2007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计算近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而分解出其增长源泉,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的特点作出客观的判断,进而对今后我国劳动生产率乃至总体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探讨。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附件2: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一、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龙穴岛除造船基地以外的所有用地、沙仔岛黄阁大道以北地区、小虎岛南部地区、南沙岛东部地区和位于万顷沙镇的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该区域将重点依托南沙保税港区,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加工等港口物流业务,吸引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公正公估等航运高端要素在南沙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南沙岛南部东起资讯科技园、西至西部工业区滨海地块,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依托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公共研发机构,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鼓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将先进科技成果在南沙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科技联合创新的示范区

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三、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上下横档岛在内的南沙岛东南部滨海地块、黄山鲁和大山乸地块,主要依托邮轮码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天后宫、大角山炮台、滨海公园、滨海泳场和南沙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二是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地块,主要依托人工湿地、百万葵园等旅游景点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粤港澳旅游市场的对接枢纽和珠三角滨海观光旅游的重要中心。 四、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主要包括珠江街、横沥镇和万顷沙镇的农业生产和配送区域,该区域将以国通供港澳水产基地为龙头,加快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现代滨海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物流、交易、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企业进入南沙新区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一地两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构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和配送中心。 五、服务外包集聚区 服务外包集聚区与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发展用地范围一致,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金融行业职业解析与规划

2017年度工作计划 2017金融行业职业解 析与规划

金融服务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也在增加,从长远老看,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服务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也在增加,从长远老看,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学专业毕业通常有以下几种去向: 一、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五、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六、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 九、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但是,2008年对于全球金融业是灾难性的一年,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信贷收缩,而流动性大幅度缩减则引发危机升级并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随之而来的是接二连三的银行倒闭和史无前例的政府大力干预行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行业前景同样暗淡,全球经济放缓以及投资者和客户信心不足将对行业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形成严峻挑战。从金融业就业的角度来看,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及以下学历的需求上。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这些侧重实战操作型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 另外,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所以大量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大量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202、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趋同或趋异的非参数分析

第25卷 总第106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5,Su m No.106 2007年 第1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1,2007 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趋同或趋异的非参数分析 杨文举1,龙睿贇2 (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重庆 40067; 2.重庆工商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67) 摘 要:运用动态分布法对中国29个省市区在1985-2003年间的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并没有出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预期的水平趋同现象,而是出现了中间层弱化和两极强化的“U”形差距扩大化现象。如果任由经济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差距将会以比目前略有缓解的两极分化而告终。 关键词:区域劳动生产率;趋同;动态分布法;转移概率矩阵;遍历分布 中图分类号:F24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2815(2007)0120054204 The Convergence or D i vergence of Reg i ona l Labor Producti v ity i n Ch i n a A Non2ram etr i c Ana lysis Y ANG W en2ju1,LONG Rui2yun2 (1.Econo m y and T rade Colleg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 m y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 usiness U 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2.Teaching A ffairs O ffic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 usiness U 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gi onal labor-p r oductivity gap of Chinese29p r ovinces fr om year1985t o2003with dyna m ical distributi on app r oach,the results are that it does not exist the level-convergence phenomenon of neo-classical theories‘hypothesis but appears a kind of enlarged gap which likes a“u”shape and is drived by both the weakened m iddle layer and the intensified bi m odal.I f we let it be like that in the future,the regi onal labor-p r oductivity gap of China will end up with a little alleviated polarizing. Key words:regi onal Labor p r oductivity;convergence;dyna m ical distributi on app r oach;transiti on Pr obabilityMatrix;ergodic distributi on 一、引言 中国作为最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绩效最为卓著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举世瞩目的关注,有“中国的奇迹”之称。然而,伴随着经济的显著增长,其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产业(或行业)差距等的扩大也如影随形,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对不平等的关怀是所有道德哲学的共同特征,而且还在于对其进行探究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均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如,通过对诸多差距问题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可以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合理预期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等;通过对中国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充实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等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中国这一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等。 目前,关于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的研究文献纷繁,方法各异,结论众多。综观既有文献,基本结论几乎一致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主要指三大地带)间差距先后经历了 收稿日期:2006207211 基金项目: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适宜技术理论与地区经济差距: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杨文举(1978-),男,苗族,湖北利川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以扬州为例

江苏商论 2012.11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以扬州为例 樊荣臻1,李光泗2 (1.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形成集聚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服务 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仍相对较低,仍面临着众多障碍。为此,文章选取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较快的江苏省扬州市为对象,从集聚区载体功能提升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探索加快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载体功能;发展思路;建议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修改时间:2012-11-3 作者简介:樊荣臻,男,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学生;李光泗,男,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一、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背景分析(一)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服务业集群区发展机遇,区域一体化提升了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层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 展,不仅使资源配置的范围大大扩展,而且使国际竞争的性质、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服务业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服务业快速成长,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伴随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服务业呈现出无以类比的整体竞争优势。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均处于全国前列。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下,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得天笃厚优势,有利于提升扬州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模与发展层次。 (二)工业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城市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发展载体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发展大力推进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步伐。在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下,服务业逐渐由基础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 直至现代服务业转变,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发展趋势。工业化的发展向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标准,客观上需要更加专业、更加集中、更大规模的服务,服务业必然趋向集聚发展的态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服务业尤其新兴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承担起专业服务职能:银行和金融、生产者服务、旅游和会议中心、先进技术服务、创意服务、教育和知识及文化和遗产等。城市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要素基础和制度、文化环境,提供了集聚力和承载力,为服务业集聚带来持续不断的要素流入,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使服务业集聚区有着更高的比较优势和要素回报率,大量集聚区外部利益的产生和共享,引导要素向服务业集聚区流动和集中,进一步加强服了服务业集聚区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网络化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新的竞争优势 信息化应用使服务业在地域上出现集聚的趋势,信息技术的投资和应用削弱了服务过程中时间和距离因素的重要性,降低了服务成本,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联系与交易。信息 ·服务经济·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pdf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金融服务业进出口现状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而金融服 务贸易也是服务贸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收支 平衡表统计中,金融行业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分为“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两类。其中,“保险服务”包括所有 货物保险、直接保险(寿险和非寿险)和再保险;“金融服务”则包括所有金融中介服务和其他辅助服务,如信用证佣金和手续费、金融租赁服务、外汇交易服务、商业和消费信贷服务等,大致可归于“银行服务”和“证券服务”两类。 1、金融服务进出口 从进口的情况看,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口额 分别达到 2.33亿美元、1.38亿美元、1.59亿美元、8.91亿美元、5.57亿美元、5.66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0.61%、15.48%、460.00%、37.49%、1.62%。 从出口的情况看,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口额 分别达到 1.52亿美元、0.94亿美元、1.45亿美元、1.45亿美元、2.31亿美元、3.15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38.18%、54.59%、0.13%、59.31%、36.36%。 从总差额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 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出 口差额分别为-0.81亿美元、-0.44亿美元、-0.14亿美元、-7.46亿美元、-3.26亿美元、-2.15亿美元(见图1)。 图1:2003—— —2008年中国金融业进出口概况统计 数据来源:2003—— —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整理得出 2、保险服务进出口 从进口的情况看,2003年—— —2008年的6年进口 额分别达到45.64亿美元、61.24亿美元、72.00亿美元、88.31亿美元、106.64亿美元、127.43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34.16%、17.57%、22.66%、20.76%、19.50%。 从出口的情况看,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口 额分别达到 3.13亿美元、3.81亿美元、5.50亿美元、5.48亿美元、9.04亿美元、13.83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21.74%、44.29%、-0. 23%、64.96%、52.99%。 从总差额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保险的国际服务 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出口差额分别达到42.51亿美元、57.43亿美元、66.50亿美元、82.83亿美元、97.6亿美元、113.6亿美元(见图2)。 图2:2003—— —2008年中国金融业进出口概况统计 数据来源:2003—— —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整理得出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存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国金融行业保持较 快发展,但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保险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仍在扩大,银行服务贸易和证券 服务贸易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 1、金融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较弱 与当今世界金融强国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金 融服务业增加值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我国2005年金融服务业的实际比重大致为 3.4%。2007年中国金融业出口11.3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 0.9%,进口112.21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 8.7%,处于逆差状态。同期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 例:出口58.3亿美元,进口18.9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 易进出口总额的23.1%和17.9%,处于顺差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保险业的竞争力极强。此外,从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上存在着 总量低,结构不合理和市场份额低等问题,这充分反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文/张武郑磊 实证分析 12 2009.6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 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 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1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从而提咼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劳动生产率1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 从1996-2015年20年的数据来看(见表1),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动大概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单位劳动产出2大幅提高。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有1535美元,此后逐年稳步提高,至2015年已提高到7318美元,增加了近4倍。 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为8.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2%和13.1%,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三是持续增长、波动较小。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达到高峰,增速为13.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略有回落,但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采用2005年不变价,下同。 图1 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率变动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二、与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发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单位劳动产出水平大大高于我国,但增速持续回落。我国虽然单位劳动产出水平较低,但增速较快。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较有活力,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与世界、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印度1996-2015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发现,最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劳动生产率增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年以来,围绕推进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我市把大力提高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科学抉择,提升资源要素和集聚水平,放大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在资源能源日益紧张、用地约束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企业转型,也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还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提高集约发展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我市的基本做法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点空间放在主功能区。在主功能区共有花木大世界、钢材市场、天平市场、科技创业园、苏浙大市场、汽车城、科技园、港物流园等近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取得了集约发展的效果。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各镇区区域资源优势,使集聚区建设凸显产业特色。在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集团的港区建立起全国唯一的船舶配件市场、现代物流集聚区。在如城依托花木产业的优势建立了花木交易集聚区。三是提升发展层次。在发展传统产业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建立新兴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城(软件园)信息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106家。同时与世界500强企业百胜集团及国内知名企业东轮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等30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四是强化 第 2 页共 6 页

服务配套。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都有专门管理服务机构,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港物流集聚区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第三方、第四方货代物流企业入驻。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备的网络支撑和快速的信息通道。 二、初步成效 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规模效应。“十一五”期间我市120个各类市场建设质态不断提升,呈现出露天交易向室内经营转变、临时摊位向固定网点转变、混合经营向专业特色转变、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良好格局。全市市场成交额每年以25%的速度不断攀升。 二是集聚效应。我市列入市级的4个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投入7.89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一季度花木交易集聚区成交额12.4亿元,预计花木交易集聚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嘉信钢材市场超过50亿元。全市亿元以上市场由XX年的5个上升到25个。 三是扩张效应。圣名国际广场、船舶配件交易市场的建设投运成为港区新的商业中心。文峰大世界的落成为主城区商贸集聚区增添了新的亮点。苏浙商贸城、亿丰国际商城入驻企业不断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兴隆装饰城成为最大的装饰用品集散地,为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供服务。驰名省内外的天平小商品市场,有如“小义乌”吸引着苏中、苏北客户前来经营。 第 3 页共 6 页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上海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研究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征和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两轴三带多圈层”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各大城市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布局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定义。 集群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学者将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群。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报酬递增、就越来越多地集聚在一个地区,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以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1]。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1.集聚可以加快上海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由于大多数企业均围绕价值链对自身产品进行延伸,企业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生态群落,产业链的耦合效应导致集聚区规模的扩大,而且新进入企业成本也会降低,吸引外部企业进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龙头企

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它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这些主要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包括信托投资、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业等行业。我们看到,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凸显。但与此同时,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1997~2003年间,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03年底,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16.5%和5.51%); 从就业方面来看,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两个比重(即金融服务业就业占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和占全社会总就业的比重)数值都比较小(到2003年底,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1.6%和0.5%); 从增长速度来看,1998年以来按现价计算的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要低于同期按现价计算的GDP的增长速度,1999~2003年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47%,也低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9.36%。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行业规模、竞争实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3%),而我国2003年金融服务业的实际比重大致为4.14%(扣除不合理统计因素),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过慢,低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 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 而且,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如一级资本规模)、资产质量(如不良资产比率),保险业占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证券业的总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的相关行业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