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一、选择题

1、根据查表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判断下列各组离子在酸性介质不能够共存的是()

A Br2和ClO3-

B Fe2+和Sn4+

C Fe2+和Pb2+

D Sn2+和I2

2、下列电对的电极电势不受介质酸度影响的是()

A MnO4-/ MnO42-

B MnO2/Mn2+

C S/H2S

D O2/H2O

3、已知φΘ(S/ZnS)>φΘ(S/MnS)>φΘ(S/S2-)则()

A K spΘ( ZnS) > K spθ( MnS)

B K spΘ( ZnS) < K spΘ( MnS)

C K spΘ( ZnS) = K spΘ( MnS)

D 不能确定

4、已知φΘ(MnO4-/ MnO2)=1.68 V φΘ(MnO2/ Mn2+)=1.23 V 则

φΘ(MnO4-/ Mn2+)为()

A 2.91 V

B 0.45V

C 1.51V

D 1.825V

5、下列有关Cu-Zn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盐桥中的电解质可保持两个半电池的电荷平衡

B 盐桥用于维持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C 盐桥中的电解质不能参与电池反应

D 电子通过盐桥流动

6、原电池Zn|Zn2+(c1)|| Zn2+(c2)|Zn (c1≠c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EΘ≠0 E=0

B EΘ=0 E≠0

C EΘ=0 E=0

D EΘ≠0 E≠0

7、下列各组物质可能共存的是()

A Cu2+、Fe3+、Sn4+、Ag

B Cu2+、Fe2+、Fe、Ag+

C Cu2+、Fe、Fe3+、Ag

D I-、Fe3+、Sn4+、Fe2+

8、下列电极反应中,若将离子浓度减少一半,而其它条件不变,则电极电势增大的是()

A ClO4-+2H++2e = ClO3-+H2O

B Co3++e = Co2+

C S2O82-+2e = 2SO42-

D 2Hg2++2e = Hg22+

9、通常配制FeSO4溶液时,加入少量铁钉,其原因与下列反应中的哪一个无关?()

A O2(g) +4H+(aq) +4e ==2H2O(l)

B Fe3+(aq)+e ==Fe2+

C Fe(s)+2Fe3+(aq)==Fe2+(aq)

D Fe3+(aq)+3e==Fe(s)

10、已知φΘ(Pb2+/ Pb)=-0.126V K spθ( PbCl2) =1.6×10-5,则φΘ(Pb2+/ Pb)为()

A 0.268V

B -0.41V

C -0.268V

D -0.016V

11、用0.02 mol·L-1和0.06 mol·L-1KMnO4溶液滴定0.1 mol·L-1Fe2+溶液,两种情况下滴定突跃范围的大小()

A 相同

B 浓度大突跃大

C 浓度小突跃小

D 不能判断突跃大小

12、间接碘量法加入淀粉指示剂的最佳时间是()

A 滴定开始前加入

B 接近终点时加入

C 碘颜色完全褪去时加入

D 任意时间均可

13、已知φΘ(Ag+/ Ag)=0.799V K sp ( AgCl)= 1.56×10-10,若在半电池Ag+/Ag(1.0 mol·L-1)

中加入KCl,使得溶液中KCl的浓度为1.0 mol·L-1,则其电极电势将()

A 增加0.581V

B 增加0.220V

C 降低0.581V

D 降低0.220V

14、将反应Fe2++Ag+=Fe3++Ag组成原电池,下列哪种表示符号是正确的()。

A (-)Pt|Fe2+,Fe3+||Ag+|Ag(+)

B (-)Cu|Fe2+,Fe3+||Ag+|Ag(+)

C (-)Ag|Fe2+,Fe3+||Ag+|Ag(+)

D (-)Pt|Fe2+,Fe3+||Ag+|Cu(+)

15、电对Zn2+/Zn加入氨水后,其电极电势将()。

A 减小

B 增大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6、NaIO3溶液酸化后加过量KI,用标准浓度的Na2S2O3滴定析出的I2,则Na2S2O3和NaIO3之

间化学计量关系为:()

A 8:1

B 6:1

C 4:1

D 2:1

17、某电池(-)A|A2+ (0.10 mol·L-1)║B2+ (0.10 mol·L-1)│B (+) 的电动势E = 0.27V,则该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为()

A 0.24V

B 0.27V

C 0.30V

D 0.33V

18、当溶液中[H+]浓度增加时,下列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增强的是()

A Cl2

B Fe3+

C Cr2O72-

D Co3+

19、对于反应:2Fe3++Sn2+==2Fe2++Sn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滴定曲线对称且突跃大小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B滴定曲线不对称,计量点的电位偏向电子得失较多的电对一方

C滴定曲线不对称且突跃大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D滴定曲线不对称,计量点的电位偏向电子得失较少的电对一方

20、电池反应Ag+(0.0010mol·L-1)+Ag(s)= Ag+(1.0mol·L-1)+Ag(s)的电动势为

()

A 0.000V

B 0.180V

C -0.180V

D 0.018V

21、Fe和1 mol·L-1FeCl2溶液组成的电对,若分别加入少量如下物质:Na2S, NaCN, FeCl3,

以下几种对E(Fe2+/Fe)依次变化的判断中,全部正确的是()。

A. 降低,升高,不变

B. 降低,降低,不变

C. 升高,升高,降低

D. 降低,降低,升高

22、下列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值最小的是()

A、Ag(CN)2-/Ag

B、AgCl/Ag

C、Ag(NH3)2+/Ag

D、Ag+/Ag

23、根据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M4+ 0.10 V M2+ 0.40 V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4+是强氧化剂B.M是强还原剂

C.M4+能与M反应生成M2+ D.M2+能转化生成M和M4+

24、下列电对中φΘ最小的是()

A.H+/H2 B. H2O/H2 C. H3PO4/H2 D. HCN/H2

25、对于半反应M n+ + ne

M (s)的电极电势,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的?( )。

A E 随[M n+]增大而大

B E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E 的大小与n 多少无关

D

E 的大小与M 的多少无关 26、已知:+232f[Ag(CN)]f[Ag(NH )]K K ΘΘ->,则下列排列正确的为( )。

A

232Ag Ag Ag CN Ag Ag NH Ag /()/()/???ΘΘΘ+-+>> B

232Ag CN Ag Ag NH Ag Ag Ag ()/()/???ΘΘΘ-++>> C

322Ag Ag Ag NH Ag Ag CN Ag /()/()/???ΘΘΘ++->> D 322Ag NH

Ag Ag CN Ag Ag Ag ()/()//???ΘΘΘ+-+>> 27、已知-24MnO Mn 151V /.,?Θ+=2-327

Cr O Cr 123V /.,?Θ+=32Fe Fe 077V /.?Θ++=,2S/H S ?Θ= 0.14 V 。向含有相同浓度的MnO -

4、2-27Cr O 、3Fe +的酸性溶液中通入H 2S ,则上面三种物质被还原的顺序为 ( )

A MnO -4,2-27Cr O ,Fe 3+

(B )Fe 3+,2-27Cr O ,MnO -4 C 227Cr O -、Fe 3+,MnO -4 (D )227Cr O -,MnO -

4,Fe 3+ 28、已知溴在酸性介质中的电势图为

A /V Θ

? 432176149159107BrO BrO HBrO Br Br ....---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酸性介质中,溴元素中间价态的物质均易发生歧化

B 酸性介质中,HBrO 能发生歧化

C 酸性介质中,BrO -4能将Br -氧化为BrO -

3

D 酸性介质中,溴的含氧酸根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9、下列几种介质中,32Fe Fe //?Θ++值最小的是 ( )

A 1.0 mol ·L -1 HClO 4

B 1.0 mol ·L -1 H 2SO 4

C 1.0 mol ·L -1 HCl

D 1.0 mol ·L -1 HF

30、碘量法测定硫酸铜含量实验中,加入KI 的目的是 ( )

A 氧化剂、配合剂 、 掩蔽剂

B 沉淀剂、指示剂、催化剂

C 还原剂、沉淀剂、配合剂

D 缓冲剂、配合剂、掩蔽剂

31、下列关于条件电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条件电势是任意温度下的电极电势

B 条件电势是任意浓度下的电极电势

C 条件电势是电对氧化态和还原态浓度都等于1.0 mol ·L -1 时的电极电势

D 条件电势是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浓度都等于1.0 mol ·L -1,校正了各种因素的电极电势。

二、填空题

1.在Fe — Ag 原电池中,若往FeSO 4溶液中加入KCN 溶液,则电池的电动势 ;若往AgNO 3溶液中加入氨水,则电池的电动势 。

2.KMnO 4溶液常会出现褐色沉淀,是因为 。

3.某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正向自发进行,则由它组成的原电池中,G ΘΔ 0,E Θ 0,K Θ 1。(大于、小于、等于)

4.硝酸的氧化性比硝酸钾 ,硫化钠的还原性比硫化氢 (强,弱)。

5.分别用标准氢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测定同一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测得的E Θ值 (相等、不相等)。

6.原电池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 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 极,原电池可将 能转化为 能。

7.以反应2 MnO -4 + 10 Cl - + 16 H + === 2 Mn 2+ + 5 Cl 2 + 8 H 2O 组成原电池,则此电池的符号表示为 。

8.当溶液pH 适当增大时,下面电对的电极电位会发生哪种变化(升高、降低、不变)。 ① CrO -24/ (CrOH)-

4 ; ② MnO 2 / Mn 2+ ;

③ S / H 2S ; ④ Fe(OH)3 / Fe(OH)2 ;

⑤ Br 2 / Br - ; ⑥ AgCl / Ag 。

9、已知:K 稳 [Ag(NH 3)2+] = 1.7 × 107,K s p ? (AgBr) = 7.7 × 10-13,则

φΘ(Ag +/Ag)、φΘ(Ag(NH 3)2+/Ag) 、φΘ(AgBr/Ag)大小顺序为 。

10、对称电对滴定中,用氧化剂滴定还原剂时,降低还原剂物质浓度,则滴定突跃范围 (变大、变小或不变)

11、氧化还原方程式:NaClO 3 + FeSO 4 + H 2SO 4 → NaCl + Fe 2(SO 4)3 + H 2O ,该式配平后,方程是 。 12、根据 BrO -3+2H 2O+4e - = BrO -+4OH - 1?Θ

BrO -+H 2O+2e - = Br -+2OH - 2?Θ

已知2?Θ>1?Θ,则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13、元素的电位图: 42169123MnO MnO Mn ..- 32119054IO I I ..--

pH=0时,写出下列两种情况下,KMnO 4与KI 溶液反应的方程式(配平)

(1)KI 过量

(2)KMnO 4过量

三、计算题

1、计算OH -浓度为0.100 mol ·L -1时,氧电极的电极电势φΘ

(O 2/O 2-)?

已知p(O2)=100kPa,T=298.15K φΘ(O2/OH-)=0.401V

2、试计算298.15K时,反应

Sn(s) + Pb2+(aq) = Sn2+(aq) + Pb(s)

的平衡常数;如果反应开始时,c(Pb2+)=2.0 mol·L-1,平衡时c(Pb2+)和成(Sn2+)各为多少?

3、已知Zn2+(aq) +2e = Zn(s) φΘ(Zn2+/Zn)=-0.76V

ZnO22-(aq) + 2H2O +2e = Zn(s) + 4OH- φΘ(ZnO22-/Zn) =-1.22V

试通过计算说明:锌在标准状况下,既能从酸中又能从碱中置换出氢气。

4、将铜片插入盛有0.50 mol·L-1CuSO4溶液的烧杯中,将Ag片插入盛有0.50 mol·L-1AgNO3溶液的烧杯中,并组成原电池。已知:

φΘ(Cu2+/Cu)=0.337V φΘ(Ag+/Ag)=0.799V K spΘ=6.30×10-36,K1Θ=1.32×10-7

K2Θ=7.10×10-15

(1)写出原电池的电池符号、电极反应;

(2)求出该原电池的电动势

(3)若不断通H2S于CuSO4溶液的烧杯中,使之饱和,求此时原电池的电动势。

5、求下列原电池的以下各项:(1)电极反应;(2)电池反应(3)电动势(4)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5)电池反应的自由能的变化量。

(-)Pt |Fe2+(0.1 mol·L-1),Fe3+(1×10-5 mol·L-1)

||Cr3+(1×10-5 mol·L-1),Cr2O72-(0.1 mol·L-1),H+(0.1 mol·L-1)|Pt(+) 6、已知φΘ(Cu2+/Cu+)=0.159V φΘ(Cu+/Cu)=0.52V K spΘ(CuCl)=1.0×10-6

求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1)Cu + Cu2+ = 2Cu+

(2)Cu + Cu2++2Cl-=2 CuCl(s)

7、已知φΘ(Cu2+/Cu+)=0.159VφΘ(I2/I-)=0.535V K spΘ(Cu I)=1.3×10-12

试通过计算说明反应:Cu2++ 4I- = 2CuI (s) +I 2能否自发进行?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单选择题 1、不属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是 A、铬酸钾法 B、高锰酸钾法 C、碘量法 D、亚硝酸钠法 E、重铬酸钾法 2、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依据是 A、滴定方式不同 B、配制滴定液所用氧化剂不同 C、指示剂的选择不同 D、滴定对象不同 E、酸度不同 3、高锰酸钾法中,调节溶液的酸性实用的是 A、 HClO4 B 、H2SO4 C 、HNO3 D、 HBr E 、HCl 4、间接碘量法中,加入KI的作用是 A、作为氧化剂 B、作为还原剂 C、作为沉淀剂 D、作为掩蔽剂 E、作为保护剂 5、间接碘量法中,滴定至终点的溶液放置后(5分钟内)又变为蓝色的原因是 A、KI加入量太少 B、空气中氧的原因 C、待侧物与KI反应不完全 D、溶液中淀粉过多 E、反应速度太慢 6、用K2Cr2O7作为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的浓度,在放置10分钟后,要加入大量纯化水 稀释,其目的是 A、避免I2发挥 B、增大I2的溶解度 C、减慢反应速度 D、降低酸度和减少[Cr3+] E、降低溶液的温度 7、Na2S2O3溶液不能用直接法配制的原因是 A、 Na2S2O3分子量小 B、具有吸湿性 C、 Na2S2O3常含有杂质 D、水中溶解度小 E、难于准确称量 8、下列不能用碘量法测定含量的是 A、漂白粉 B、MnO2 C、Na2S D、 Na2SO4 E、 K2Cr2O7 9、用高锰酸钾法测定Ca2+时,所属的滴定方法是 A、置换 B、剩余 C、直接 D、间接 E、返滴定 10、在亚硝酸钠法中,能用重氮化滴定法测定的物质是 A、季铵盐 B、生物碱 C、芳叔胺 D、芳伯胺 E、芳仲胺 11、用亚硝酸钠法测定物质含量时,下列不正确的是 A、亚硝酸钠法可以测定任何含氮的物质 B、亚硝酸钠法一般用盐酸作为酸性介质

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四、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常用指示剂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身指示剂 有些标准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有颜色,而滴定产物无色或颜色很浅,则滴定时就无需另加指示剂,本身颜色变化起着指示剂的作用叫作自身指示剂。 MnO4-(紫红色)+ 5Fe2+ + 8H+ = Mn2+(肉色,近无色)+ 5Fe3+ + H2O KMnO4的浓度约为2×10-6 mol/L 时就可以看到溶液呈粉红色,KMnO4滴定无色或浅色的还原剂溶液,不须外加指示剂。KMnO4称为自身指示剂。 (2).显色指示剂 有些物质本身并没有氧化还原性,但它能与滴定剂或被测物质产生特殊的颜色,因而可指示滴定颜色。 I2 + SO2 + 2H2O = 2I- + SO42- + 4H+ 可溶性淀粉与碘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的化合物,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在室温下,用淀粉可检出10-5mol/L 的碘溶液。温度升高,灵敏度降低。 (3).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 这类指示剂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由氧化态变为还原态,或由还原态变为氧化态,根据颜色的突变来指示终点。 作用原理:设指示剂氧化还原电对为 式中In(O)和In(R)分别代表具有不同颜色的指示剂的氧化态和还原态。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电位值发生变化,指示剂的也按能斯特方程所示的关系发生变化:

变色范围 理论变色点 指示剂选择:使 落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例如 Cr 2O 72-(黄色) + 6 Fe 2+ + 14 H + = 2Cr 3+(绿色)+ 6Fe 3+ + 7H 2O 需外加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如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紫红→无色。 指示剂变色的电势范围为: 'In In 0.059 (V)E E n θ?≤± (考虑离子强度和副反应) 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条件电势尽量与反应的化学计量点电势一致。 (4)常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 ① 二苯胺磺酸钠: H + 氧化剂 二苯胺磺酸钠 二苯胺磺酸 二苯联苯胺磺酸 (还原型) (无色) 氧化剂 二苯联苯胺磺酸紫(紫色)(氧化型) 反应的 n =2,变色电位范围:2059.085.0-~2 059.085.0+ 即 0.82 ~ 0.88 (V) 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空白值: 产生原因:a.指示剂用量;b.滴定剂加入速度、被滴定剂浓度及滴定时间等因素有关 消除办法:用含量与分析试样相近的标准试样或标准溶液在同样条件下标定K 2Cr 2O 7 。

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湖北安陆一中 苏艳玲 【考纲再读】 1、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基础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反应。 3、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微课堂】 微课重难点: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技巧 一、高考试题解读 (2012大纲全国卷理综,7)(4)高铁酸钾(K 2FeO 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 3与KClO 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 2FeO 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MnO 2-Zn 电池类似,K 2FeO 4-Zn 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 2FeO 4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三个突破点 突破点一: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解题模型 知识要求: 1、熟记常见的氧化剂和对应的还原产物、还原剂及对应的氧化产物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遵循的原则 3、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电子转移的数目,或根据电子转移的数目推导元素的变价或产物 4、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本步骤:标变价,列变化,求倍数,配系数 5、能正确书写微粒符号 知模用模 1.已知将两种溶液混合,溶液的紫红色褪去。反应的体系中共有KCl 、Cl 2、H 2SO 4、 H 2O 、 反应物 氧化剂 降,得 还原剂升,失 化合价变化 得失电子守恒 电荷守恒 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实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实质 1.对于反应2P +4H 2O 2+2NaOH===Na 2H 2P 2O 6+4H 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P 是氧化剂 B .氧化性:H 2O 2>Na 2H 2P 2O 6 C .1 mol H 2O 2反应,转移电子1 mol D .Na 2H 2P 2O 6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3 2.(2018·哈尔滨六中高三月考)新型纳米材料MFe 2O x (3<x <4)中M 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常温下,MFe 2O x 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 2转化为S ,流程如下,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MFe 2O x ――→常温下 SO 2 MFe 2O y A .MFe 2O x 是氧化剂 B .SO 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标准答案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答案 1:标出下列物质中带有*元素的氧化数 82*244*2 3*232*2 64*2 8**2O S )(NH O S Na O S Na O S Na O S Na S S H (1) ](OH )Cr Na[ O Fe O Cr K H N O N H O H )2(4* 43*72*23*3*2*2 答:以上各物质对应的氧化数分别是: (1) -2,0,+2.5,+3,+4,+6,+7 (2) -1,+5,-3,+6,+8/3,+3 2:用氧化数法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42224424224SO K O H CO M nSO SO H O C H K M nO (1)+++→++ S NO )Cu(NO H NO CuS (2)233++→+ NO PO H O H H NO P (3)43234+→++ O H NO O NH (4)223+→+ O H I H I O H (5)22-22+→+++ O H S H SO (6)222+→+S K Cl K ClO K ClO (7)43+→ 答: (1)氧化剂KMnO 4中Mn 原子氧化数从+7降低为+2,还原剂中C 原子氧化数从+3升高为+4,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Mn 原子的数目应为1,C原子数目应为5,由于H 2C 2O 4分子含两个C 原子,KMnO 4和H 2C 2O 4分子的系数分别应为2和5,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42224424224SO K O H 8CO 10M nSO 2SO H 3O C H 52K M nO +++→++ (2)部分氧化剂HNO 3分子中N 原子氧化数从+5降低为NO 中的+2,还原剂中S 原子氧化数从-2升高为0,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S原子的数目应为3,有氧化数变化的N原子数目应为2,因此,NO 和S 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2和3,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H 4S 3NO 2)Cu(NO 3H NO 83CuS 2233+++→+ (3)氧化剂HNO 3中N原子氧化数从+5降低为+2,还原剂中P 原子氧化数从0升高为+5,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N原子的数目应为5,P 原子数目应为3,由于P 4分子含4个P原子,HN O3和P4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20和3,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NO 20PO H 12O H 8H NO 203P 43234+→++ (4)氧化剂O 2中O 原子氧化数从0降低为-2,还原剂中N 原子氧化数从-3升高为+2,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O 原子的数目应为5,N 原子数目应为2,由于O 2分子含两个O 原子,O 2和NH 3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5和4,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2H O H 4NO 4O 54NH 2223++→+ (5)氧化剂H 2O 2中O 原子氧化数从-1降低为-2,还原剂中I 原子氧化数从-1升高为0,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I 原子的数目应为1,O 原子数目应为1,由于H 2O2分子含两个O 原子,H 2O 2和I-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1和2,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H 2I H 2I 2O H 22-22+→+++ (6)氧化剂SO 2中S原子氧化数从+4降低为0,还原剂中S 原子氧化数从-2升高为0,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氧化剂中的S 原子的数目应为1,还原剂中S 原子数目应为2,S O2和H2S 分子的氧化数分别应为1和2,然后通过平衡其他原子数目配平其他分子,得到: O H 23S H 2SO 222+→+S (7)氧化剂KClO 3中Cl 原子氧化数从+5降低为-1,还原剂中Cl 原子氧化数从+5升高为+7,为使氧化数升高的总数等于氧化数降低的总数,作为氧化剂的Cl 原子的数目应为1,作为还原剂的Cl 原子数目应为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高三一轮复习——氧化还原反应 一、知识要点 考纲定位: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 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溶解过程及其能量变化,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 1.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七对对立统一的概念) 还原剂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反应物?→表现性质?→本质??→特征?→变化过程?→发生反应?→所得产物 氧化剂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2.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1)常见的还原剂(能失电子的物质) ①金属单质,如K、Na、Mg、Al、Zn、Fe、Cu等; SO、I-、Br-、Cl-等; ②非金属阴离子,如S2-、-2 3 ③含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NH3、CO、H2S、SO2、H2SO3、Na2SO3等; ④低价态阳离子,如Fe2+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Si、C等。 (2)常见的氧化剂(能得电子的物质)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F2、Cl2、Br2、I2、O2、O3、S等; ②含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HNO3、KClO3、KMnO4、MnO2、固体硝酸盐等; ③高价态金属阳离子,如Fe3+、Cu2+、Ag+、Pb4+等; ④能电离出H+的物质,如HCl、H2SO4、NaHSO4溶液等。 (3)某些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既能失电子又能得电子)的物质 ①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S、C、N2、Cl2、H2O2、SO2、H2SO3、Fe2+等; ②阴、阳离子可分别被氧化还原的物质,如HCl、H2S、H2SO3、FeCl3等。 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氧化性是指得到电子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是指失去电子的性质(或能力)。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以程度,而与得失电子数目无关。 从元素的价态考虑: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

氧化还原、离子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判断依据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 。 (2)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 或 。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 具体物质 活泼非金属单质 O 3、Cl 2、Br 2、O 2 高价的氧化物 NO 2、CO 2、MnO 2 高价的含氧酸 HClO 、浓H 2SO 4、HNO 3 高价的盐 KMnO 4、KClO 3、FeCl 3 过氧化物 Na 2O 2、H 2O 2等 还原剂 具体物质 活泼金属单质 Na 、Al 、Zn 、Fe 某些非金属单质 H 2、C 、Si 低价的氧化物 CO 、SO 2 低价的酸 HCl 、H 2S 、H 2SO 3 低价的盐 Na 2SO 3、FeCl 2 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产物 转移电子 生成 生成 发生 发生 氧化剂 氧化性 还原 反应 得电子 化合价 降低 被还原 还原产物 还原性 反应物 还原剂 性质 还原性 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氧化产物 氧化性 反应 变价 过程 性质 氧化反应

注意事项: a.箭头必须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两端对准同种元素。 b.箭头方向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仅表示 。 c.在“桥”上标明电子的得与失,且得、失电子的总数应相等 (2)单线桥法 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注意事项: a.箭头必须由还原剂中失电子的元素指向氧化剂中得电子的元素, b.箭头方向表示 。 c.在“桥”上标明转移的 。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O H Cl MnCl KCl HCl KMnO 22248522162+↑++=+(常温) O H Cl MnCl HCl MnO 22222)(4+↑+?+浓(加热)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24MnO KMnO > 。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232Cl Fe + 32F e C l ,S Fe + F e S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23+ + Fe Fe ,可判断氧化性:S Cl >2 。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ne -

高中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电子的得失过程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无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历程: 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根据氧化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半反应:氧化数升高的半反应,称为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共同组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以下一般规律: 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 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氧化数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达到同种价态。 优先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通常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守恒律: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

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定: 物质的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得失电子的数量无关)。从方程式与元素性质的角度,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有无与强弱可用以下几点判定: (1)从元素所处的价态考虑,可初步分析物质所具备的性质(无法分析其强 弱)。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H2SO4、KMnO4中的S、Mn元素;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S、SO2等。 (2)根据氧化还原的方向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时,如氧化产物中元素的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如是否需要加热,是否需要酸性条件,浓度大小等等。 ?电子的得失过程: 其过程用核外电子排布变化情况可表示为:

考点59 氧化还原反应滴定-2019年高考化学必刷题(解析版)

考点五十九氧化还原反应滴定 1.亚氯酸钠(NaClO2)和ClO2都是重要的漂白剂。通常情况下,NaClO2也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ClO2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黄色气体,常用于水的净化和纸浆、纺织品的漂白。 Ⅰ.NaClO2的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已知:NaClO2饱和溶液,在温度低于38℃时,析出的晶体是NaClO2?3H2O;高于38℃时析出的晶体是NaClO2;高于60℃时,NaClO2分解成NaClO3和NaCl。 (1)写出“反应”步骤中的还原产物:__________。 (2)“电解”所用食盐水由粗盐水精制而成,精制时,为除去Ca2+和Mg2+,要加入的试剂分别为:____ (3)“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写出此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结晶、干燥”获得NaClO2产品的操作步骤为:①减压,55℃蒸发结晶;②趁热过滤;③______;④38℃~60℃干燥,得到产品。 Ⅱ.检测自来水中残留ClO2方法如下:已知:①ClO2存在于pH为4~6的溶液中,ClO2—存在于中性溶液中; ②2Na2S2O3+I2=Na2S4O6+2NaI。 (5)取0.5L 水样,加入一定量的碘化钾,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再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写出ClO2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6)向(5)所得溶液中滴加 5.00×10—5mol·L-1的Na2S2O3溶液至恰好反应,消耗Na2S2O3溶液20.00mL,该水样中ClO2的浓度是_______mg·L-1。 (7)滴定完成后,向(6)所得溶液中加硫酸调节水样pH至1~3。不同pH环境中粒子种类如下图所示: 在步骤(3)过程中,溶液又呈蓝色,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ClO2Na2CO3溶液、NaOH溶液2ClO2+H2O2+2OH—=2ClO2—+2H2O+O2用38℃—60℃的温水洗涤2ClO2+2KI=2KClO2+I20.135ClO2—在酸性环境中又将I—氧化为I2,淀粉遇I2变蓝色

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

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 一、判断题: 1.所有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电位与该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无关。( ) 2.氧化还原条件电位是指一定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都为1mol·L-1时的电极电位。( ) 3.凡是条件电位差???'>0.4V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作为滴定反应。( ) 4.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可用直接法配制。( ) 5.H2C2O4·2H2O可作为标定NaOH溶液的基准物,也可作为标定KMnO4溶液的基准物。( ) 6.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中的铁含量时,常用SnCl2使Fe3+转变为Fe2+。( ) 7.用Ce(SO4)2溶液滴定FeSO4溶液的滴定突跃范围的大小与浓度关系不大。( ) 8.条件电位就是某条件下电对的氧化型和还原型的分析浓度都等于1mol/L时的电极电位。( ) 9.碘量法中加入过量KI的作用之一是与I2形成I3-,以增大I2溶解度,降低I2的挥发性。( ) 10. K2Cr2O7标准溶液有颜色,应于棕色瓶中保存,防止其见光分解。( ) 11.在HCl介质中用KMnO4滴定Fe2+时,将产生正误差。( ) 12.直接碘量法用I2标准溶液滴定还原性物质,间接碘量法用KI标准溶液滴定氧化性物质。( ) 13.间接碘量法滴定反应的计量关系是:2n(Na2S2O3)= n(I2)。( ) 14.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电位范围是?=??'In(O)/In(R)±1(伏特)。( ) 15.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的Cu2+,若不加KSCN,将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 16.以KBrO3为基准物标定Na2S2O3时,在临近终点时才加入淀粉指示剂。( ) 17.在间接碘量法中,用于标定Na2S2O3溶液常用的基准试剂为KI。( ) 18.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能加速另一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现象称为氧化还原诱导作用。( ) 19.KMnO4法中一般不用另外加指示剂,KMnO4自身可作指示剂。( ) 20.在标准状态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都等于1mol·L-1时的电极电位称为条件电位。( ) 21.为防止I-被氧化,碘量法应在碱性溶液中进行。( ) 22.以K2Cr2O7为基准物标定Na2S2O3时,在近终点时才加入淀粉指示剂。( ) 23.将任何氧化还原体系的溶液进行稀释,由于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按相同比例减小,因此其电位不变。( ) 二、选择题: 24.用碘量法测定漂白粉中的有效氯(Cl)时,常用( )作指示剂。 A、甲基橙 B、淀粉 C、铁铵矾 D、二苯胺磺酸钠 25.间接碘量法标定Na2S2O3溶液,不可代替的试剂是( )。 A、K2Cr2O7 B、KI C、H2SO4 D、CH3COOH 26.分别用K2Cr2O7和KMnO4标准溶液滴定同浓度的亚铁盐溶液,当滴定进行到( )时,两滴定体系的电极电位不相等。 A、开始时 B、滴定至50% C、滴定至99.9% D、滴定至100% 27.高锰酸钾法测定H2O2含量时,调节酸度时应选用( )。 A、HAc B、HCl C、HNO3 D、H2SO4 28.KMnO4在强酸性溶液中,其半反应(电极反应)为( )。 A、MnO4-+e MnO42- B、MnO4-+2H2O+3e MnO2↓+4OH- C、MnO4-+4H++2e MnO2↓+2H2O D、MnO4-+8H++5e Mn2++4H2O 29.用KMnO4法滴定Na2C2O4时,被滴溶液要加热至75?C~85?C,目的是( )。 A、赶去氧气,防止诱导反应的发生 B、防止指示剂的封闭 C、使指示剂变色敏锐 D、加快滴定反应的速度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本章学习要求: 1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氧化数的概念。 2 了解原电池的构成、表示,电极电势的产生及一般理论计算,掌握能斯特 方程,了解电极电势的应用。 3 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极限。 4 初步掌握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讲授内容:氧化数、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电极电势及其应用、电极电势的一般计算、能斯特方程、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和限度的判定、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本章重点: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判定、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本章难点: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 课时安排:4学时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氧化态有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 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结果,所谓电子转移既指电子得失, 也指电子偏移。 9.1 氧化还原反应 9.1.1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 还原:得电子从而使元素氧化态降低的过程。 氧化:失电子从而使元素氧化态升高的过程。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得失或电子转移的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被氧化,而氧化剂则被还原。 9.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最常用的方法:氧化态法和离子电子法。 氧化态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原则是:氧化剂中元素氧化态降低的总值等于还 原剂中元素氧化态升高的总值。 配平原则:①电荷守恒:氧化剂得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数。 ②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总数相等。 用此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具体步骤是: A 先找出反应式中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元素。 B 标出反应式中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元素(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数。 C 标出反应式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变化值。 D 按最小公倍数即“氧化剂氧化数降低总和等于还原剂氧化数升高总和”原则。在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子式前面乘上恰当的系数。 E 配平方程式中两边的H和O的个数。 根据介质不同,在酸性介质中O多的一边加H+,少的一边加H2O,在碱性介质中,O多的一边加H2O,O少的一边加OH-。在中性介质中,一边加H2O另一边加H+或OH-。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课堂笔记

化学笔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 a、强酸:HCl、H2SO4、HNO3等; 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 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注: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例:NaH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HSO4- 是强酸的酸式酸根,要拆开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的实质就是通过反应使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浓度明显减小的过程。 离子反应的特点:离子反应总是向着某种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条件之一:有沉淀生成(难溶物质)条件之二:有挥发性物质生成(放出气体)条件之三:有难电离物质生成(弱酸、弱碱、H2O)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符合反应的客观事实。如铁与稀盐酸反应: 2.物质可否拆写成离子形式? 3.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理。如铝和盐酸反应: 4.阴、阳离子配比。如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5.定性中有定量,如“足量”、“少量”等。例:1、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Ca2++HCO3-+OH-==CaCO3↓+H2O。2、足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6.是否漏写离子等。 小结: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关键(三看)1看反应的可能性:是否符合事实2看反应环境:是否在溶液中进行3看物质的溶解性(四查)1化学符号书写正误,拆的问题2 “=”、“↑、↓”是否运用恰当3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4电子得失总数是否相等 (1)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四、离子共存问题: 1、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一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间便不能大量共存。 ⑴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Ca2+与SO42-等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习题 1.是非判断题 1-1氧化数在数值上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1-2 Na 2S ,Na 2S 2O 3,Na 2SO 4和NaS 4O 6中,硫离子的氧化数分别为-2,2,4,6和+5/2 。 1-3 NH 4+中,氮原子的氧化数为-3,其共价数为4。 1-4氧化数发生改变的物质不是还原剂就是氧化剂。 1-5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组成一个原电池。 1-6两根银丝分别插入盛有 mol ·L -1和 1 mol ·L -1 AgNO 3溶液的烧杯中,且用盐桥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连接起来,便可组成一个原电池。 1-7在设计原电池时,θ?值大的电对应是正极,而θ?值小的电对应为负极。 ! 1-8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是盐桥中的电解质中和两个半电池中过剩的电荷。 1-9半反应NO 3- + H + + e ?NO + H 2O 配平后,氧化态中各物质的系数依次为1,4,3。 1-10在碱性介质中进行的反应CrO 2-+Cl 2+OH -?CrO 42-+Cl -+H 2O 被配平后反应生成物CrO 42-的系数分别为8和2。 1-11对电极反应S 2O 82-+2e2SO 42- 来说,S 2O 82- 是氧化剂被还原,SO 42-是还原剂被氧化。 1-12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到正极,再由正极经溶液到负极,从而构成了回路。 1-13金属铁可以置换CuSO 4溶液中的Cu 2+,因而FeCl 3溶液不能与金属铜反应。 1-14标准电极电势表中的θ值是以氢电极作参比电极而测得的电势值。 1-15电极电势表中所列的电极电势值就是相应电极双电层的电势差。 1-16某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是该电对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的原电池电动势。 1-17电极反应为Cl 2+2e 2Cl -的电对Cl 2/Cl -的E θ=;电极反应为12Cl 2+e Cl -时θ(Cl 2/Cl -) … =1/2×=。 1-18电极电势大的氧化态物质氧化能力大,其还原态物质还原能力小。 1-19在一定温度下,电动势E θ 只取决于原电池的两个电极,而与电池中各物质的浓度无关。 1-20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两电对的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决定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大小。 1-21任何一个原电池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动势E 在不断降低。 1-22改变氧化还原反应条件使电对的电极电势增大,就可以使氧化还原反应按正反应方向进行。 1-23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总是发生标准电极电势高的氧化态被还原的反应。 1-24由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而成的原电池,正极总是标准电极电势高的氧化还原电对。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_300805321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 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 6.化学计量点在滴定曲线上的位置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有什么关系? 7.试比较酸碱滴定、络合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的滴定曲线,说明它们共性和特性。 8.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分为几类?各自如何指示滴定终点? 9.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与酸碱指示剂有何异同? 10.在进行氧化还原滴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氧化或预还原的处理?预处理时对所用的预氧化剂或还原剂有哪些要求? 11.碘量法的主要误差来源有哪些?为什么碘量法不适宜在高酸度或高碱度介质中进行? 12.比较用KMnO4’K2Cr2O7和Ce(SO4)2作滴定剂的优缺点。 13.设计一个分别测定混合溶液中AsO33-和AsO43-的分析方案(原理、简单步骤和计算公式)。 14.在Cl-、Br-和I-三种离子的混合物溶液中,欲将I-氧化为I2,而又不使Br-和Cl-氧化在常用的氧化剂Fe2(SO4)3和KMnO4中应选择哪一种? 15.计算在1mol/LHCl溶液中,当[Cl-]=1.0mol/L时,Ag+/Ag电对的条件电位。 16.计算在 1.5mol/LHCl介质中,当c Cr(VI)=0.10mol/L,c Cr(III)=0.020mol/L时Cr2O72-/Cr3+电对的电极电位。 17.计算pH=10.0,[NH4+]+[NH3]=0.20mol/L时Zn2+/Zn电对条件电位。若 C Zn(II)=0.020mol/L,体系的电位是多少? 18.分别计算[H+]=2.0mol/L和pH=2.00时MnO4-/Mn2+电对的条件电位。 19.用碘量法测定铬铁矿中铬的含量时,试液中共存的Fe3+有干扰。此时若溶液的pH=2.0,Fe(III)的浓度为0.10mol/L, Fe(Ⅱ)的浓度为1.0×10-5mol/L,加入EDTA 并使其过量的浓度为0.10mol/L。问此条件下,Fe3+的干扰能否被消除?

无机化学: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解析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元素的氧化数(氧化值)(中学:化合价) ?定义:氧化数是某一个元素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数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本质:a、离子化合物中,即正、负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b、极性化合物中,即元素的一个原子提供参与共价键的电子数,其中电负性小,共用电子对离得较远的元素为正氧化数,电负性大、共用电子以离得较近的元素为负氧化数。『①单质的氧化数为0-1; ②在配合物中,当自由基或原子团作为配体时,其氧化数均看作 1; 2 ?定义:凡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发生的反应。 氧化——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变化,相应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还原——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接近的变化,相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氧化剂 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数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凡元素氧化数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与应用 (一)氧化数法:适用于任何氧化还原反应 ?依据:还原剂氧化数的升高总值 = 氧化剂氧化数降低总值 例1:KMnO4 + FeSO4 + H2SO4 == ①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产物,注意介质酸碱性: KMnO4 + FeSO4 + H2SO4==MnSO4 +Fe2(SO4)3 + K2SO4 + H2O ②调整计量系数,使氧化数升高值 = 降低值: +7 +2 +2 +3 KMnO4 + 5 FeSO4 + H2SO4==MnSO4 + 5/2 Fe2(SO4)3 + K2SO4 + H2O ③若出现分数,可调整为最小正整数: 2 KMnO4 +10 FeSO4 + H2SO4==2 MnSO4 + 5 Fe2(SO4) 3 + K2SO 4 + H2O 法2:配平各元素原子数(观察法)——先配平非H、O原子,后配平H、O原子。 ①配平K+、SO42-数目 SO42-:左11,应+7;右18 2 KMnO4 + 10 FeSO4 + 8 H2SO4 ==2 MnSO4 + 5 Fe2(SO4) 3 + K2SO 4 + H2O ②配平H+数目 H+:左2,应 8 H2O 2 KMnO4 +10 FeSO4 + 8 H2SO4==2 MnSO4 +5 Fe2(SO4) 3 + K2SO 4 + 8 H2O ③配平(或核对)O原子数目:已平衡。 小结: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常见错题强化训练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常见错题强化训练 1.下列哪一个反应表示二氧化硫被还原( ) A .SO 2+2H 2O+Cl 2 H 2SO 4+2HCl B .SO 2+H 2S 2H 2O+3S C .SO 2+2NaOH Na 2SO 3+H 2O D .SO 2+Na 2CO 3 Na 2SO 3+CO 2↑ 2.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Na 2SO 3??→? SO 2 B .HCl ??→? Cl 2 C .H 2SO 4(浓) ??→? SO 2 D .H 2S ??→? S 3.下列物质不能做还原剂的是( ) A.H 2S B.Fe 2+ C.Fe 3+ D.SO 2 4.下列微粒 ①Al 3+ ②Cl - ③N 2 ④MnO 4- ⑤CO 2 ⑥H 2O 2 ⑦Fe 2+ ⑧MnO 42-。既具有氧 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 A .①④⑤⑦ B .③⑥⑦⑧ C .④⑤⑥⑧ D .①②③ ⑥ 5.根据反应:2H 2S+O 2=2S ↓+2H 2O 、4NaI+O 2+2H 2SO 4=2I 2+2Na 2SO 4+2H 2O 、 Na 2S+I 2=2NaI+S ↓,判断下列物质的氧化性强弱,正确的是: ( ) A .O 2>I 2>S B .H 2S >NaI >H 2O C .S >I 2>O 2 D .H 2O > H 2S > NaI 6.在5KCl+KClO 3+3H 2SO 4 3Cl 2↑+3K 2SO 4+3H 2O 中,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 元素的质量比为( ) A .1:1 B .5:1 C .1:5 D .3:1 7.已知M 2O 7x -+3S 2-+14H + 2M 3++3S ↓+7H 2O,则M 2O 7x - 中的M 的化合价为( ) A .+2 B .+3 C .+4 D .+6 8.用0.1摩/升的Na 2SO 3溶液30毫升,恰好将2×10-3摩的XO 4-离子还原,则元素X 在还原产 物中的化合价是( ) A .+1 B .+2 C .+3 D .+4 9.(2000年全国卷)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 0.100 mol·L -1 Na 2S 2O 3溶液 恰好把224mL (标准状况下)Cl 2完全转化为Cl -离子,则S 2O 32-将转化成( ) A .S 2- B .S C .SO 32- D .SO 42 - 10.(2003年广东卷)在一定条件下,RO 3n--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RO 3n--+F 2+2OH -=RO 4--+2F -+H 2O 。从而可知在RO 3n--中,元素R 的化合价是( ) A +4 B +5 C +6 D +7 11.吸入人体內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它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 为“生命杀手”,服用含硒元素(Se )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 2SeO 3),能消除人 体內的 活性氧,由此推断Na 2SeO 3的作用是( ) A 作还原剂 B 作氧化剂 C 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 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 12.R 、X 、Y 和Z 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2价,且X 2+与单质R 不反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竞赛要求】 氧化态。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的书写与配平。原电池。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原电池符号、原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反应的方向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电解池的电极符号与电极反应。电解与电镀。电化学腐蚀。常见化学电源。Nernst 方程及有关计算。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pH 对原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沉淀剂、络合剂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氧化数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于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某些元素带电状态发生变化。为了描述元素原子带电状态的不同,人们提出了氧化数的概念。 197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对氧化数的定义是:氧化数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个荷电数是假设把每个化学键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的。例如,在NaCl 中,钠的氧化数为 +1,氯的氧化数为–1。在SO 2中,硫的氧化数为+4,氧的氧化数为–2。由此可见,氧化数是元素在化合状态时人为规定的形式电荷数。确定氧化数的规则: (1)在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零。 (2)在单原子离子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3)在大多数化合物中,氢的氧化数为 +1,只有在活泼金属的氢化物(如NaH,CaH 2)中,氢的氧化数为–1。

(4)通常,在化合物中氧的氧化数为–2;但在过氧化物(如H 2O 2、Na 2O 2、BaO 2)中氧的氧化数为–1;而在OF 2和O 2F 2中,氧的氧化数分别为 +2和+1。 (5)在所有氟化物中,氟的氧化数为–1。 (6)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分别为 +1和 +2。 (7)在中性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为零。在多原子原子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根据上述原则,可以确定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氧化数。 2、氧化还原电对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氧化数升高的物质是还原剂,元素氧化数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氧化还原反应是由还原剂被氧化和氧化剂被还原两个半反应所组成的。例如: Zn(s + Cu2+ (aq Zn 2+(aq + Cu(s 是由半反应Zn(s Zn 2+ + 2e-和Cu 2+ + 2e- Cu(s 所组成。 在半反应中,同一元素的两个不同氧化数的物种组成了电对,其中,氧化数较大的物种称为氧化型,氧化数较小的物种称为还原型。通常电对表示成:氧化型 / 还原型。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由两个电对构成的反应系统。可以表示为: 还原型(1)+氧化型(2)氧化型(1)+ 还原型(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