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第7 课《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贺庄完小:魏森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 1 课时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 4 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二、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五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四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设计理念: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

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

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

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开始的时侯,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钹、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

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 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 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7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八课学习《谁能传播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说教材、学生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共分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实践性较强,主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他听到的,看到的实例来探究声音的基本现象,因此没有过多的物理理论和物理规律,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通过科学探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及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维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重视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学科渗透,科技新成果的纳入。教材在内容上注意学习过程中与学生融合、互动,不是直接呈现所有结论,每章节开始都安插一幅反映章节主题的醒目图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每小节内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安排了“讨论与交流”栏目,沪科版教材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对声音有一定认识 2.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充满活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3.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气体、液体、固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 究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逐步养成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难点: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师生合作实验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二)学法:探究、观察、讨论 五、教学资源 (一)教具:小发声器、小音箱、蜡烛、分贝仪、音叉、钥匙扣、激光笔、水槽、塑料水杯、塑料玩具弹簧 (二)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播放钢琴曲和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生活中的图片 六、实验改进要点 (一)声音不仅要听到,还要让学生看到物体的振动,这里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所以声音在气、液、固中的传播都会以这种思路来探究。每组要做两个实验,一个是听到的,另一个是看到物体的振动。 1.气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利用蜡烛烛焰的晃动来实现,这里不仅解释了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更能解释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液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光之舞”实验:激光笔对准水面,观察白屏上的光点晃动,放大的思想。 3.固体中可以传播声音:观察塑料玩具弹簧的振动,都是利用身边的小物品,学生们会觉得物理贴近生活,从而对物理更感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随着播放优美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播放几组生活中熟悉的声:小提琴、鸟叫、电话铃声闪电声等使学生感受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这些声音例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第二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皮筋的对比观察,借助音叉进行观察都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三、说设计理念 科学学科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六、说教法和学法 引领学生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全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和分析法。 学具准备:钢尺、橡筋、队鼓、音叉、水槽、木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用课件播放各种声音,引领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问题先导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初中物理科_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及声速 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对声的利用知识的延续,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是声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说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__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特征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我将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一)导入新课 3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或动画),通过对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 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新知 准备用5分钟做教材12面实验,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做 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思考,讨论后归纳结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3面想想议议,首先教师提问:蝉是怎样发声的? 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能答出:没有镜膜的蝉,不能发声,有镜膜的蝉能发声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蝉是利用镜膜的振动发生的。 我准备用10分钟组织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按照实验提出问题,猜想, 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针对用课桌实验,老师先提出问题:课桌能传声吗?。让学生思考,在老师播放有关的动画课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0分钟的时间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空中的闹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空气也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理想化推理法。 关于声速,老师先引导学生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达,接下来提问:声速的大 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范文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①说教材;②说教法和学法;③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各种各样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和学生做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游戏结束后,问学生对于声音你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 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 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 ?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

?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 ?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 学生实验1 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橡皮筋在振动) 学生实验2 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 教师演示实验1 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 学生实验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 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实验3 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练习

3.9《声音的产生》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自然界各种声音都是由_______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让塑料袋发声。 3、物体停止声音后,物体也就停止_____。 4、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_____产生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不借助物体,只能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一种声音。() 2、当敲击水鼓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3、动物的发生与与振动无关。() 4、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5、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6、鸟类的发生器管是鸣管。()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的描述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声的是() A.拍手 B.说话 C.转动眼珠 D.吹口哨 2、下面的描述不能发出声音的是() A.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B. 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 C.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D.观察正在发声的音钹 3、下面的声音发生在操场上的是() A.客船鸣笛声 B.掘土机的马达声 C.狮子吼叫声 D.课间操跑步声 4、把敲击的音叉放进水里,你会发现() A.音叉振动,水面溅起 B.音叉振动,水面平静 C.音叉停止振动,水面溅起 D.以上都能发生 5、敲锣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A.锣面 B.槌 C.手 D.地面 6、声音产生的根源是() A.摩擦 B.空气 C.发声器 D.物体振动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五、实验探究题 根据表格提示,补充实验步骤和结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物体振动 2、弹搓拍 3、振动 4、振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C 2、D 3、D 4、A 5、A 6、D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 五、实验探究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1]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