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声音的产生》_科学

_《声音的产生》_科学

_《声音的产生》_科学
_《声音的产生》_科学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小鼓、音叉、水槽、皮筋、尺子、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听力都很好,请同学们都闭上眼镜,仔细听一听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大家听的都很认真。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

【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师: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师:学贵有疑,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条件,课堂上探究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生答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几个问题,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生: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它是研究声音传播这个问题的基础。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完成课题板书。)

二、探究活动

1制造声音

师:要想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应当先来制造点声音,请各组的同学看看桌子上摆放的材料,包括你的文具盒和眼前的桌子,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同学们看看桌子上的材料有哪个不认识?

(学生制造声音。)

师:各小组介绍自己所用的办法。

(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学生在陈述的时候应当涉及到尺子、小鼓、橡皮筋、音叉四种方法,学生没有说到,老师补充,并指出四种物体发声的规范方法.

2.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提出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再来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师: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实验探究。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小鼓、大米粒、尺子、橡皮筋、小盒子、音叉、水槽,同学们根据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实验记录单进行实验设计,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会更清楚的看到发声前和发声时物体的变化

生设计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

生说

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实验所用的器材,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的器材及实验记录单设计实验(规范实验操作一次做一个实验,每个人都要去尝试,最后组长进行试验记录)师:现在再让你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前发生时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会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观察,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而对物体本身的变化进行关注。】

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将仔细观察列为提示的第一位。)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表,阐述各自的结论。)

师: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哆嗦,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

师:振动是指物体做快速的来回运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让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

(学生动手做。)

(交流时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三、拓展活动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

(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

(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

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

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打(不是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7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八课学习《谁能传播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冀人版(2017)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6.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科学知识 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 的实验方案。 3.能用记录表等方法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水槽、小鼓、水、纸屑、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视频等 学生准备 钢板尺、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知道要上课的呢?对,是铃声响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二)寻找声音,初步感知 1.寻找声音。 (1)引导:声音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就可以听到上下课的铃声;在教室里,可以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听到了,哪些物体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2)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2.制造声音。 (1)引导:同学们都是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声音。那你能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制造声音吗? (2)实验: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让身边各种物体发出声音。 (3)小结:我们可以用敲击、拍打、吹气等多种方法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 (三)实验探究,构建知识 1.实验探究,获取信息。 (1)讲解:(出示课件)讲解实验方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第二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皮筋的对比观察,借助音叉进行观察都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三、说设计理念 科学学科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六、说教法和学法 引领学生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全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和分析法。 学具准备:钢尺、橡筋、队鼓、音叉、水槽、木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用课件播放各种声音,引领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问题先导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陈凌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初中物理科_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及声速 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对声的利用知识的延续,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是声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说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__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特征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我将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一)导入新课 3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或动画),通过对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 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新知 准备用5分钟做教材12面实验,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做 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思考,讨论后归纳结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3面想想议议,首先教师提问:蝉是怎样发声的? 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能答出:没有镜膜的蝉,不能发声,有镜膜的蝉能发声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蝉是利用镜膜的振动发生的。 我准备用10分钟组织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按照实验提出问题,猜想, 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针对用课桌实验,老师先提出问题:课桌能传声吗?。让学生思考,在老师播放有关的动画课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0分钟的时间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空中的闹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空气也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理想化推理法。 关于声速,老师先引导学生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达,接下来提问:声速的大 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参考教案1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看、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看事实中对缘故进行假设性说明;能够借助其他物体来观看不容易观看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觉;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差不多明白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怎么说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连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方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方法:

什么缘故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然而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看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看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受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看:手指有什么感受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确实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看: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假如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那个物体确实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新人教版八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并明确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中华民族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的传播机理(声音靠介质传播)以及声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教学过程: 一、用谈话法引入新课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声音,大多数动物也离不开声音,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且又是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对声现象进行研究,我国从战国时期以来,就对声学有很大的研究。例如“编钟”、“天坛的回音壁”等;今天,声现象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应用,例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些简单的声现象。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进行新课 提问:在七年纪的科学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ppt演示实验: (1)在鼓面上洒一些米粒; (2)拨动橡皮筋 用一只手将橡皮筋撑开,以另一只手的手指拨动橡皮筋,你听见橡皮筋发出的声 音吗? (3)以小槌敲击音叉,将音叉靠近耳边,你是否听到音叉发出声音?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 1、能自行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前准备] 军鼓、鼓槌、豆子、音钹、音叉、皮筋、尺子。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个会场高兴吗? 师:那咱们唱首歌,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师:同学们,从你走进会场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放松了,咱们开始上课好吗?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还能给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素材,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瀑布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古筝声、歌声等) 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①说教材;②说教法和学法;③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各种各样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和学生做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游戏结束后,问学生对于声音你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的: 1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 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范文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第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2、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 学生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 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难点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 题。 导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 1.谈话:同学们请看它是谁?(出示带有音乐的小布熊)今天我们要和小布熊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大声向小布熊问声好吧!(学生大声向小布熊问好,由于振动小布熊音乐响起。) 2.提问: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 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题,板书课题) 5.谈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6.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7.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8.教师补充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 (一)制造声音 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 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5.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导学流程

6.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 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放松一下,闭上双眼,认真地听!(播放唱歌声、说话声、咳嗽声录音) 2.汇报:你听到了什么? 3.讨论:人体是怎样发声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的发声器官。 5.学生手摸喉结,体会人体发音。 6.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声带?对待发音有障碍的人应该怎样做。 四、本课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讨论:我们是怎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 3.教师小结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到结论 五、课后延伸 谈话:你们在课外还想研究有关声音的更多、更有趣的问题吗?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好吗?同学们可以自己一个人研究,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 板 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 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 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 ?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

?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 ?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 学生实验1 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橡皮筋在振动) 学生实验2 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 教师演示实验1 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 学生实验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 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实验3 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

课题:1《声音的产生》教案

课题:1.声音的产生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 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学会尊重事实。 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没有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 层次2:学生同意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但只把振动看成是摩擦、弹拨等一样的发声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本质。 层次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能力:使用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的变化。 层次1:学生不能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 层次2:学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但不能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层次3: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1 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 source )。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练习

3.9《声音的产生》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自然界各种声音都是由_______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让塑料袋发声。 3、物体停止声音后,物体也就停止_____。 4、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_____产生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不借助物体,只能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一种声音。() 2、当敲击水鼓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3、动物的发生与与振动无关。() 4、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5、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6、鸟类的发生器管是鸣管。()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的描述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声的是() A.拍手 B.说话 C.转动眼珠 D.吹口哨 2、下面的描述不能发出声音的是() A.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B. 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 C.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D.观察正在发声的音钹 3、下面的声音发生在操场上的是() A.客船鸣笛声 B.掘土机的马达声 C.狮子吼叫声 D.课间操跑步声 4、把敲击的音叉放进水里,你会发现() A.音叉振动,水面溅起 B.音叉振动,水面平静 C.音叉停止振动,水面溅起 D.以上都能发生 5、敲锣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A.锣面 B.槌 C.手 D.地面 6、声音产生的根源是() A.摩擦 B.空气 C.发声器 D.物体振动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五、实验探究题 根据表格提示,补充实验步骤和结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物体振动 2、弹搓拍 3、振动 4、振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C 2、D 3、D 4、A 5、A 6、D 四、连线题 涛声气体振动 钟声液体振动 风声固体振动 五、实验探究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