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_郭金秀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_郭金秀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_郭金秀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_郭金秀

2009年10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O ct .2009第26卷第10期

Jou rnal of Hubei U nivers it y of Education

V o.l 26 N o 110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郭金秀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死亡文化;死亡观;葬礼习俗;宗教

收稿日期:2009-09-05

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09)10-0045-02作者简介:郭金秀(1976-),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学。 生存和死亡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在原始社会,人们由于不理解这种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便试图从宗教里寻求解脱。而为了消除人类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对死后的世界进行了描述,对来世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一

切在中西方的死亡文化中体现出来。早在基督教诞生之初,基督徒们就被告之)))/人生在世是救赎的过程,只有经过种种磨难,死后才能得救,升入天堂,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0[1]随着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西方的死亡文化中出现了许多源于宗教的祭祀礼仪,如为亡者作的弥撒,葬礼用的圣水、蜡烛和十字架等,他们都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样,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不同宗教也对汉民族的生死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认为生死本是连续一体的,人应顺从命运;人死如蝉脱壳,死只是随物而化罢了。而道门葬礼,或者说道教对葬礼的参与,比如诵经、燃灯和放水灯、拜忏和水陆道场等都已成为中国死亡风俗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一、基督教与西方葬礼

在基督教一统西方社会之前的西方文化起源时期,/深深滋养于超自然之泉的古代人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他们感到自己就处在其中,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遇到他的替代品。0[2]生者与死者作为迥然相异的两个世界里的存在,似乎可以遥相感应,却咫尺天涯。对于原始人而言死亡是一道无法面对、跨越的深渊和门槛。那时欧洲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崇拜的是太阳神宙斯。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在葬式中,土葬、水葬、天葬、火葬都属于回归自然的葬法。基督教兴起之后,欧洲的死亡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了。同时,西方的葬礼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注入基督因素。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人活着必须赎罪,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人的生和死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事,死亡是灵魂摆脱了躯体而皈依上帝,人一经死亡,似

乎就与自己的亲朋没什么关系,因为躯体已经腐朽,灵魂则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了。0[3]因此基督教轻视肉体的过程,而重视灵魂的得救。对于丧礼,基督教则反对隆丧厚葬,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下面就西方丧礼中比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礼用具。西方的葬礼用具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有圣水、蜡烛和十字架。水在基督文化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是原罪论,即人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上。而要消除原罪,需要领受洗礼。水被赋予了涤除罪恶,拯救人灵的神学意义。0[4]在葬礼中,人们从洗礼池舀出圣水,并向灵柩洒圣水。洒圣水是对亡者的基督徒受洗身份所作的表达,显示出他是经过受洗而与基督一起死於罪恶,并且一起复活进入新的生命当中。蜡烛在基督教中象征着火和光明。因而葬礼上绝不能让死者躺在黑暗里,要在停放灵柩的房间内点上一支蜡烛,表示要与光在一起升入光明的天堂。至于十字架,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基督文化意象,被广泛应用于西方的公墓和丧礼上。自耶稣无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十字架就成了拯救人类,拯救灵魂的工具。

典礼仪式。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忏悔,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停尸在西方传统丧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会。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完毕以后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亲友跟在后边送葬。0[5]下葬时,神父还要再为亡者祈祷。/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安静。下葬时,随土撒入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0[6]

#

45#

可见,无论是死亡观念还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礼仪)))丧礼,基督教义都在西方社会的死亡文化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多元宗教与中国葬礼

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但这并没有影响各种宗教对中国殡葬礼仪的绝对/操控0。事实上,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礼仪规矩都与宗教观念有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华夏祖先便产生了灵魂观念。人们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宗教信仰的影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他们或多或少都蕴含着原始宗教成分。道教、佛教出现以后,以其自身的教义信念影响着中国的死亡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道家认为生死没有极端差别,所谓/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0(5庄子#刻意6),因而人死成为/物化0、/仙逝0或/仙游0。道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认为人死犹如蝉之脱壳)))/蝉蜕0或如鸟生双翼飞升)))/羽化0。从汉末以来墓葬中出现的带有浓厚佛道教色彩的物质文化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佛道教的观念、信仰已深深渗入到我国的丧葬文化之中。如西汉文帝时下葬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有引导妇人即墓主过一桥走向天堂,前有一人奉献一盘,盘中盛金丹的场景,可见当时人已经将亡灵升天与方士(即道教的前身)的烧炼金丹、服食成仙的观念结合在一起。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流传、渗透,对中国的死亡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汉语中的许多死亡委婉语就是源自佛教词语,如/涅槃0、/圆寂0等。/佛教认为: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有无数的生死轮回,死是这种轮回不已的-生.的中介。人一生要与自己的肉体作斗争,只有战胜自己肉体的人才能享受到来时的快乐,达到-涅槃.0。[7]这些宗教关于死亡的解释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里,并且通过葬礼集中表现出来。

在葬礼用具上,中国传统葬礼所涉及的用具主要有寿衣、纸制物品和棺材。受佛道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死后要去阴间,阴间寒冷潮湿,所以人死后必然要穿寿衣,戴棉帽穿棉鞋。有些法事葬礼中要用九幽灯之类,根据佛道教义这主要为使神光照破地狱,使亡灵乘光得悟,脱出冥界。5灵宝玉鉴6认为,灯仪绝非藉灯/啖光荧煌,为观美也0,而是包含著/请光破幽0的意义。因为/死魂一堕重阴,漫漫长夜,非有阳光照烛,超出良难。故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0[8]此风俗沿用到民间,人死之后,通常在尸体脚后放一盏清油灯,作为照亮冥途之用。

在葬礼仪式上,民间以及上层社会,自封建社会以来一直都有一些带有宗教性的仪式。其中主要是让亡灵得到安宁,同时要人鬼分途,死亡的阴影不再笼罩活人,保证活人的平安。比如清代古典小说5红楼梦6第十三回写到秦可卿死后,/择准停灵四十九日,既请了一百零八位僧人诵经,又请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当然那里描写的是贵族之家的排场,而一般民众,或到宫观中打上一两场醮,或请道士上门做法事,比较多的是做七,即逢亡过后每七天做一场法事,从头七做起,多的做到七七,一般的做到五七。0[9]这些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亲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可见道佛教对葬礼的参与,已经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三、中西死亡文化中宗教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从以上宗教对中西葬礼参与和影响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亡者的丧事礼仪制定上都要从宗教里寻求解释。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不同,宗教对人类死亡认识和丧葬文化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死亡文化属于一元论,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其死亡文化实质上属于二元论。虽然中国人的灵魂观念非常浓厚,但道教的/道成肉身0,佛教的/涅槃0、/坐化0再加上儒家/孝0文化的/祖先崇拜0心理影响,一般人更看重躯体,不仅死者仍被视为本家族的一员,死者的牌位与坟墓还被认为是死者存在的延伸象征。在西方的基督世界里,人的生和死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事,死亡是灵魂摆脱了躯体而皈依上帝,所以西方是以二元论的观点看待死亡,丧葬仪式肃穆庄严。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重血缘、重家族、重孝道的宗法制社会原则以及宗教屈服且服务于皇权的社会体制,中国自汉代以后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人们/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殡葬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办理的,是作为团聚家族与亲朋好友的一次社会活动。0[10]而在西方社会教会势力强大,在中世纪时其权利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所以基督教义中对死亡的解释以及对死亡礼仪的约定几乎被民众完整地接受,而较少受到国家政治的干涉。另外由于15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的人文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死亡文化的影响,西方的丧葬服务、临终关怀变得更加人性化,垂死者死得更安详,更少恐惧和痛苦。一些新的死亡观念如自然死、安乐死等延伸了基督教义对死亡的解释,也逐渐被西方民众接受。

生与死作为生命的两极,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两大问题;生者与死者作为迥然相异的两个世界里的存在,似乎可以遥相感应,却又咫尺天涯。生与死是人类生命中的两个最大的谜,似乎无人能以解开。死亡的必然性使人类面对死亡时只能选择超越,而超越死亡的不同方式则反映了中西方的独特的文化特征。葬礼是人类对死亡超越的外在形式,在宗教教义的解释和参与下,它将死所承载的伤痛、悲苦、绝望、恐惧一一化解。尽管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但是不管是过去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都无法略去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正是有了它们的参与,人类才可以坦然地面对生与死这两大难题。

参考文献:

[1]张诚.文化差异中的/死亡0起源探析[J].艺杂谈,2007, (12).

[2]郎晓玲.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哲学中的鬼魂观念与基督教的兴起[J].山东社会科学,2004,(3).

[3][10]吕应钟.现代生死学[M].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1.

[4]潘文一.葬礼中的中西文化[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9).

[5][6]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EB/OL].http://www.eeloves. co m/cu lt ure/2548.2008-10-17.

[7]刘衍永,周晓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J].船山学刊,2008,(1).

[8]胡道静,陈莲笙.道藏要籍选刊(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9]道教习俗,道门葬礼.[EB/O L].htt p://https://www.doczj.com/doc/d12931866.html,/ wenzhang/11012/1101211663.ht m.l2008-02-20.

责任编辑:秋实(下转第82页)

# 46 #

假设条件,现实中应用C A P M模型所确定的R

i

只能是在遵循严密的程序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相对合理,但正是这种按照同一模

型、在相同的假设条件下计算出的R

i

才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有了这个参考,就如测量地质有了地平线,经济决策才有了比较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米勒#M#H.可供选择的公司治理结构策略[J].经济译文, 1996,(1).

[2]王永海,王铁林,李青原.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1).

[3]张鸣.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朱武祥,蒋段春,张新.中国公司金融学[M].上海三联书店, 2005.

[6]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 2005,(10).

[7]张玉明,吴有红,张娟.企业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架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

[8]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9][10]杨淑娥,胡元木.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郑诗锋

The Evol uti on of F i nanci alTheory and t he Applicati on

of Cap italA sset Prici n g M odel

LI Ji-m i n

(Co llege ofM athe m atics and Econo m etrics,H ubeiUn i v ersity of Educati o n,W uhan430205,Ch i n a)

Abst ract:The fi n ancia l theory evo l u tion is a resu lt of the i n teracti o n and cr oss-m er g ing of m ulti sub jects.It is a dyna m ic process.No w,w e m ust th i n k about the realisti c prob le m s of m odern enter prise syste m w hen w e study this theory.H o w ever,the applicati o n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 l is bo th a basic researc h issue o f this theory and a realisti c econo m ic question on i n vestor p s benefi.t So w e m ust ensure i n vest m ent when w e app l y a capital asset pricing m odel co m bi n i n g m acroscop ilc econo m ic syste m and the balance bet w een inco m e and risk.

K ey w ords:fi n ancial t h eory;cap ital asset price;research hypothesis;para m etres

(上接第46页)

Reli gi ons i n Ch i nese and W estern Culture of Deat h

fro m the Perspecti ve of Funeral custo m s

GUO Ji ng-x i u

(Fore i g n Language Co llege,X iaogan U niversity,X iaogan H ubei432000,China)

Abst ract:S i n ce the beg i n n i n g o f hum an cu l u re,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 f death has been a prob le m w hich puzzles t h e w orl d.For thousands o f years,m any re li g i o ns tried to exp lain the peno m enon of deat h w ith the purpose of easi n g people p s fear of i.t And th is is sho wn i n Chinese and w ester n culture o f death.H o w ever,because of t h e differentm ode o f cult u ra l de-ve lopm en,t the i n fl u nces and expressi o ns that re li g ions m ake i n Ch i n ese and w ester n cult u re of death are quite d ifferen,t w hich is ex tre m ely reflected in their f u nera l custo m s.Th is tex t ana l y zes t h e different re li g ious i n fl u nces in Chinese and w es-t er n culture of death and the causes fr o m the perspecti v e o f funeral custo m s.

K ey w ords:cu lture of death;outlook on death;funeral custo m s;reli g ions

#

82

#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一、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 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 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 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二、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 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 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 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 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 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 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 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

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 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 你早日康复”等等。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 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 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 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 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 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 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 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 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 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 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 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与外国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商务邀宴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商业工具,中西餐是其主要形式,餐饮礼仪中又有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区别,中餐礼仪在中国有着很多年的发展历史,西餐礼仪随着世界经济的接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东方与西方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赔笑大方。那么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下面就谈谈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异同。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前言 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异同,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虽然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四)着装要求差异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西方礼仪文化概论试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拜访他人必须有约在先。(√) 2.接待多方来访者要注意待客有序。(√) 3.在观看演出时不要随意拨打或者接听电话。(√) 4.在社交场合,“兄弟”、“哥们”等称呼可以随时使用。(×) 5.不允许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 6.参加舞会时可以穿民族服装。(√) 7.在英国,人们姓名一般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 8.在社交活动中,对异性朋友,若关系极为亲密,则可以不称其姓,直呼其名。(×) 9.用餐点菜时,没有必要征求主宾的意见。(×) 10.在安排西餐座次时,应安排男主宾坐在女主人右侧。(√)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社交交谈中,有哪些具体的主题应当忌谈? 答案要点: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捉弄对方的话题;非议别人的话题;倾向错误的话题;令人反感的话题2.写信的5C原则是什么?答案要点:礼貌;完整;清楚;正确;简洁 三、论述题(30分) 论现代礼仪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普遍性;规范性;对象性;操作性 《旅游社交礼仪》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循入乡随俗或从俗的原则。 2. 头发是人体的制高点,修饰头发的时候,要做到“三勤”,指的是勤于清洗、勤于修剪、勤于梳理 3. 化妆的最高境界,是“妆成有却无”,强调的是化妆的自然原则。 4. 一般而言,手姿由进行速度、活动范围、空间轨迹等三个部分构成。 5.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通常坐下之后应占据座位的2/3比例。 6. 佩戴首饰时,在数量上的规则是以少为佳,在色彩上的规则是力求同色。 7. 当两人距离在1.5米到3米之间时,称为礼仪距离。 8. 请用图形标示出一般家用小轿车的座次尊卑顺序,分别用①②③④表示: (1)主人自驾车(2)专职司机驾车 答案:(1)主人旁边1,后排右座2,后排左座3,后排中座4。 (2)专职司机驾车,司机旁边4,后排右座1,后排左座2,后排中座3。 二、判断说明题(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每题3分,只判断不说明不能得全分,共30分) 1.女性身着裙装上下楼梯,应该走在楼梯的右边。 2. 在公共场所下蹲,要注意面向他人。 3. 正式场合,男性不允许穿着短裤,但是女性可以。 4.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父母,可以用“家父”“家母”,对别人的父母,则可用“令尊”“令堂”。 5.与女性握手时,应该只握住其手指尖,不能全部握住。 6.行亲吻礼的时候,晚辈吻长辈,应该吻额头,长辈吻晚辈,应该吻下颌或面颊。 7.送花的时候仅注意选择花的种类就行了,颜色和数量无所谓。 8.做客的时候,如果与主人关系很亲密,可以不用敲门直接进入。 9. 用餐时,中途需要离开,应将餐巾放于餐桌上。 10.为客人泡茶时,应将水注满水杯,以示尊重。 答案:1. 错,应为远离楼梯扶手的一边,或靠墙的一边。 2. 错,忌面向他人,忌背向他人。3. 错,女性可以穿短裙,但不能穿短裤。4. 对,对自己表示谦虚,对别人表示尊敬。5. 错,握手时忌讳仅仅握手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 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No,thanks!”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论“诚实守信” 系、部、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专业:国画三班 年级:2012级 姓名:王波 学号:2012101108

论“诚实守信” 王波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成功人生的灯塔,诚信是人生的重要美德,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而且诚信更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友好共处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古人云:“君子立其诚”。“诚信明礼,以信为美”,而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越来越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精诚合作的开始,而且我也是这样认为,共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时期。但是在当前时期的高等院校的诚信建设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求职履历“掺水”或造假;不履行还贷义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个别毕业生还在就业合同中出现毁约现象,但总的归结起来都是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有着息息相关。而我经过网上查询得出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 1.大学生的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a、从认识层面来讲,多数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 b、大学生将诚信划分为理想认识与现实操作两个层面 c.从对别人要求的角度,大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品质要求普遍较高,而作为自己的道德要求却不高,并且自身实践诚信较差。 d、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e、大学生选择诚信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2.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a、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b、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c、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d、就业诚信: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e、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二.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大学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的一个缩影。所以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

关于西方礼仪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与礼仪论文 在这学期我选修了《西方文化与礼仪》这个课程。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个故事就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1: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

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邻居家陈老太太去世了,她的三对女儿女婿为她操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送葬仪式。在家门口搭起了戏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敲打了三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办喜事。昨天晚上可能是仪式的高潮阶段,整条街就听见她家在闹,两个主持人兼表演者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又打又闹,荤的素的一起来,底下围观的人们像是在看马戏团表演,笑声不断。搞不懂这场表演跟为老太太办丧事有什么关联。 我国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重视孝道精神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革除了佛道的超度仪式,大力推广召开追悼会的丧葬新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火葬。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的丧葬改革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追悼会丧葬形式被抛弃,大做道场的传统超度形式死灰复燃,并呈愈来愈强之势,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农村对丧事大操大办已蔚然成风,陋俗的表现与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事丧葬的职业与半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在村庄中普遍有道士班存在,每班道士有6到7人,除此之外,还有乐师、地仙、摄影等近几十人。在一个几万人的小镇上,各色丧葬人员总数近300人。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职业人员。这些职业与半职业人员每年从做道场中赚到的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高好几倍。 2、丧葬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丧葬习俗的复古,在某些农村中停尸时间人为拖长现象很普遍。造成停尸时间拖长的原因有二:一是埋葬日期不能随意确定,须根据道士的推算,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二是超度仪式的时间延长。没钱人或没有后人的丧家一般做半天超度,大多数丧家选择做半天醮,家境较好或子女较多的丧家选择做两天半醮,富裕人家则选择做三天甚至七天的醮事,不做道场的几乎很难找到。 3、丧葬的哀悼性质变味 时下很多地方丧家办丧事不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想通过办隆重的丧事来向社会炫耀财富与地位;有权势的地方领导干部或爆发户们则把操办丧事当作收取贿赂、聚敛钱财的好机会,扭曲了儒家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价值观念。 4、操办丧事给贫寒之家带来沉重债务 丧葬的开销是多方面的。请道士做道场要钱,请乐师与管弦乐队烘托气氛要钱,请地仙看地与拣返山日子要钱,为道士超度准备科仪什物要钱,大办招待要钱,借桌凳碗筷请帮工要钱,烧纸钱点白烛放爆竹要钱。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办餐与从事道场超度两大项。据统计,开销除却收入,丧家为一次丧事实际支出在20000元左右。这对于贫寒之家是一笔不小的债务负担。 5、操办丧事易产生矛盾不利团结 操办丧事产生矛盾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丧家的内部矛盾通过丧事操办而被激化。费用分摊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收受到的礼物与礼金如何分配是产生内部矛盾的另一因素。操办丧事也可能制造其他社会矛盾,如道士因抢夺生意而发生到丧家现场闹场子现象,宗族之间因位子摆设闹矛盾的情况也不少,道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 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中西餐桌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 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2、见面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 xx,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 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 “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 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 “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

新整理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生老病死是我们的人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人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 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 庙子泼汤。(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 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 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

西方文化礼仪论文

西方文化礼仪论文 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别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则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分离时代变化展开的实际,丰厚展开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自己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度交往日益频繁。假如不了解西方的礼仪习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招致交际无法停止。有些自己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效劳工作顺利停止,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要这样,才干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别主要表往常称谓与称谓、宴客、中西忌讳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文化称谓与称谓礼仪的差别。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剖析性的,而在代写英语论文文化中,称谓是含糊笼统的。一个代写英语论文词cousin,aunt及un- cle能够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谓问题上,汉文化一向以为小的、年轻的必需尊敬老的、年长的。自己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谓。而在代写英语论文文化中,除正式场所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以为是一种关系密切的表示,即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谓,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觉得,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教员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以为是十分无礼。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他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2、见面礼仪的差别。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度以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他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代写英语论文国度的人对此深感厌恶,以为他过于密切,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对此十分困惑,有时甚至愤恨,以为干预了他们的私事。 3、宴客礼仪差别。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他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 关键词:丧葬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首七由和尚念经,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经,四七为喇嘛念经,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经,七七又由女尼诵经,真是鱼龙混杂,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 2、伦理文化不同。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 “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一、中国的餐桌礼仪 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我国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比如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中国餐桌礼仪中的禁忌:与中国的传统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用筷子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这些迷信的习俗流传至今,餐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餐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二、西方的餐桌礼仪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的餐

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非常注重环保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环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们尽量少用易拉罐等现成的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对着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喷嚏。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千万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No,thanks!”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1.座次安排: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