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

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

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
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

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

20世纪60年代以前,心理学家主要通过言语报告和对行为结果的直接测量推测人类学习和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这种对可意识、可报告、可直接观察记录的经验的分析的依赖,使心理学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奉行极端行为主义的联想主义路线,以尝试错误、条件作用解释所有人类知识的获得过程。格式塔—场心理学理论仅以顿悟现象坚守着一小块主流心理学以外的阵地。

一、内隐认知实验研究的开展及隐性经验存在的证据

60年代以后,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构造了一套人工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排列组织若干辅音字母,以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同时以随机排列的方式组成另一套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学习阶段,要求两组被试记住呈现的字母串。测验阶段,把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杂在一起,告诉被试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他们把两者区分开来。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能对两类字母串作有效区分,而控制组被试则完全不能领会两者的差异。Reber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任何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但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说明,尽管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其中隐含规则,最终也不能明确表述规则的内容,他们却能够利用规则对字母串加以分类,包括未呈现过的新字母串。这表明,实验组被试无意识习得了隐含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据此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最初证据。

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方法对遗忘症病人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让4位遗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1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组单词词单,然后进行4种形式的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词辨认(把单词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凭印象而不是回忆说出是什么词)和词干补笔(呈现一个单词的前3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心中所想而不是回忆把它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把测验成绩与16位正常记忆的患者比较。结果发现,严重的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回忆作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成绩比对照组差得多。但在其余两项不要求回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内心感觉辨认、填写出一个单词,却使用了很多先前学过的单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过单词出现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测得的是两种不同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指对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后,迅速得到了扩充,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各认知加工水平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证明,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阈下刺激能够易化随后的作业;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遗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对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获得效率优于外显认知加工[5][6]。这些研究结果使人类得以逐步深入窥视、了解自身浩瀚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二、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

隐性知识可以经由内隐认知和显性知识隐性化两种方式获得。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是两

种直接获得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即个体由于反复暴露于刺激环境,经由阈下(指刺激呈现的强度低于意识觉知的阈限)知觉、重复启动获得某种意识外的知识经验。虽然心理学家已经了解内隐认知加工的一些特点,但对其具体进程尚所知甚少,可以肯定的是,已获得的刺激或环境信息印迹,自动在无意识水平经过与已有个体经验的复杂整和,形成了极具个人性的、抽象的隐性知识。这种知识由于其在信息获得、登记、编码、加工、储存、提取、运用诸环节均处于下意识水平,而具有强烈的内隐特征。例如,社会经验主要涉及个体对处于某种相互关系中的客体以及相互关系本身、主体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判断,由于它本身的复杂性和通常不作为人类知识传授的直接对象,主要依靠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积累,容易具有较强的隐性色彩。刻板印象或偏见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们经常会对某一个种族、群体、个人产生没有理由的好感或排斥,但找不到可意识的以往经验依据。可能的过程是,相关经验在经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主体意识,但这种经验对主体以后的自我保护、环境适应意义重大,主体自动登录了它,予以编码、加工、储存,日后遭遇类似的环境,自动激活,影响主体的判断、行为。

显性知识隐性化是隐性知识获得的另一条途径。个体可能经由显性的方式,借助语言、符号,采用一定策略,通过特定程序习得知识、技能。这种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显性的,但通过反复练习、不断熟练,可以达到无需意识监控的自动化水平,转化成隐性的知识。很多操作技能在师徒相传时,师父通过语言和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学生在大量练习后,可以自动地一气完成操作。此时,操作过程可能已经成为学生的个人隐性知识,他可以熟练操作,但不能像师傅那样清楚地表述过程要领。因此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含有大量程序性知识。

自动化同时也是思想观念隐性化的原因。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期经常被成人告诫陌生人是不可信赖的,日积月累,这种告诫到成年后可能根深蒂固成为自动的、习惯化的隐性观念,只要将极微弱的刺激,就能激活它,影响个体对待一个陌生人的态度和行为而全然不自知。

动机性遗忘是精神分析创始人S.freud设想的显性经验隐性化的途径,意识中的欲念或经验由于对主体的存在可能造成可怕的威胁,而受压抑进入无意识。这一理论在提出几十年后,得到了一些临床案例如创伤性遗忘症的支持。某些经历了战场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战友战死惨烈场面罹患心理障碍的士兵,因恐惧“遗忘”了这段经历。战后在安全环境中,服用硫喷妥钠,可使战时恐怖场面再次回到意识中,实施治疗措施

三、隐性知识的特征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的隐性知识,具有一系列与我们可直接觉知的显性知识不同的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性;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用数字、符号描述,难以用科学法则界定。通常不能交流、共享。

自动性;以自动化的方式在下意识层面形成,形成过程和运用都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知识以灵感、诀窍、习惯、信念等个人性的方式显现,主体难以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以确定的方式有目的地运用。

非操纵性;难以作为理性认知的对象加以分析、评价、结构化。

高效性;隐性知识如果可以外显提取,其提取加工过程不受心理资源、通道容量的限制,可在瞬间完成超大容量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情境依赖性;处于与最初习得时相似的情景中,隐性知识容易被激活。

稳定性;已形成的隐性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较少或不受情绪状态影响;甚至较少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响。

适应性;不少学者设想,内隐认知是一种位于物种进化阶梯上较早阶段的结构功能[8],因而内隐知识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个体应对、适应复杂环境时发挥主要作用,使个体表现出看似本能的趋利避害行为倾向。

格式塔性;由于个人性、自动性、非操纵性特征,隐性知识往往显得零星散乱,缺乏逻辑结构。然而,隐性知识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主要决定作用,因而其本身必定也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和意义

以上的论述令我们看到,内隐认知是一种巨大的能力,具有无尽的潜力,无意识是个人经验的巨大的储存库。最后一点似乎与精神分析创始人Freud当初为我们描绘的无意识画面颇为相似,但应该看到,目前讨论的隐性知识的内涵已完全突破了Freud的无意识经验依附于人的生物性动机的局限。尽管如此,Freud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划分对我们仍有可借鉴之处。他设想,人的心理活动好比浮在海面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心理部分,体积仅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意识心理之下是前意识部分,通常它处于意识的直接觉知之外,但如果主体把注意焦点集中到这一部分,相应的知识经验可能被唤起到达意识层面。如同潮起潮落,时而大块冰山凸现水面,时而又大部隐于水下。前意识再往下,是更庞大、更隐蔽的潜意识。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可以相应地把隐性知识分成易于显性化和不易显性化两大类。事实上,已经有证据表明内隐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理解性特征[9],这就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了了解行为背后的无意识深层动机,心理学家创建了一系列测量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投射测验、催眠等,可以看作是借助于专家帮助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另一条依赖于专家帮助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途径是行为分析方法,包括行为元素分析和行为序列分析。这种方法对隐性的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显性化较有效。通过专家帮助,可使大部分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和一部分不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转换成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述的显性知识。

过程回忆、情境模拟、内省是三种通过个人努力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过程回忆是努力回忆某种不明所以的直觉获得的过程,借助于背景信息的丰富性,激活记忆网络相近节点的相关信息,使模糊的直觉印象上升到意识层面,完成显性化。情境模拟的原理和过程回忆相同,其关键是个体回到事件发生的最初情境或人为构造一个模拟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借助于熟悉情境的记忆痕迹激活,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内省则是通过个体的意志努力,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隐性知识上,使之显性化。这三种方法通常能够帮助个体了解自身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能否了解或能够了解多少不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则取决于个体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敏感性以及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心理准备。

目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题正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众多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强调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性的最主要方面可能在于,它使极端个人化的知识经验的交流、分享成为可能,这将大大丰富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非描述性知识,提高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效率,从而可望彻底改变每一代人为获得隐性的非描述性、程序性知识,不得不一再从头摸索,难以在前人基础上有积累地发展的宿命。其次,显性化使模糊隐蔽的隐性知识成为理性认知的对象,可以对它进行操纵、分析、结构化、价值评价,有目的地运用。可以设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将改变我们对自身认识过程的传统看法,成为当代人类知识管理的重要课题。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上海之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7-05-08 显性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特点存在于文档中、可编码的(Codified)、容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容易转移。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特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可编码的(Uncodified)、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难于转移。 根据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但是几种不同种类(电子的和纸制的)的显性知识总和却又大于隐性知识。可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模型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 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Tacit to Tacit):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比如一个新进人员通过观察资深同事的工作来学习经验和技巧。比如人们针对共同主题展开的谈话和讨论。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识别和组织领域中的专家?如何沟通协作?如何总结和传递经验教训? 外化(Externalization) 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Tacit to Explicit):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比如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书面形式。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缺乏自动化的流程来捕捉隐性知识,缺乏贡献隐性知识的激励环境。 融合(Combination)

企业培训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中隐性知识 的显性化 摘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唯一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如何利用知识,以及如何获取新知识。人类的知识包括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知识是组织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的,是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隐性知识必须转化为显性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组织所利用。因此,如何在培训环节,促使隐性知识由个体到组织、由认知到技能的转化,进而形成螺旋式的上升,不断促进知识的共享,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组织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培训 Abstract Human society has entered a knowledge-based era, only can b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e organization, the only constant is how to use knowledge, and how to obtain new knowledge. Human knowledge includes

two kinds, one is the dominant knowledge, the other is a tacit knowledge. Knowledg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acit knowledge is difficult to imitate, the organization forme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basis and source, tacit knowledge into explicit knowledge can be better for the organization to use. Therefore, how the training links, prompted the tacit knowledge from individual to organization, from cognition to skills transfer,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the spiral,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on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research has certain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Organization, Explicit knowledge,Tacit knowledge,Train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最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作业 内容:课程论文 课程教师:孔老师 学生姓名:曹年华 学院:生仪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医学工程2016硕 学号:21615083 2017年4月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摘要: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是隐性知识,说得清、道得明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本质差别等关系的基础上,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视角, 浅谈如何获得隐性知识,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两种知识的作用。 关键字: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本质,实践 引言: 高尔基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人类的文明史客观上来说更像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知识学习,运用和创新使得人类在大自然中成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关于人类知识的研究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 它一直是哲学和知识论的中心问题。而在对知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些知识说得清,道得明,有些知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即:“ 我们知道的东西要多于我们所能诉说的东西。”[1] 正文: 看得见的是胸围,看不见的是胸怀,那什么知识说得清,道得明,什么知识又说不清,道不明呢?首先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出发,人们对客观存在不间断的探索,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以达到揭露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简单来说就是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老子的《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这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也就转化为说得清,道得明的知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唯物思想深刻内涵所在。 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 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

知识管理中隐形知识如何显现

知识管理中隐形知识如何显现 从知识存在的状态看,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是可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已被文本化了的知识。所以,显性知识是知识管理明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 隐性知识则是未被文本化或难以被文本化的知识,因而有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的特点。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即它不易用语言表达。另外,也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心智模式等,这些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会深深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隐性知识属更深层次的、由个体拥有并控制的知识,是组织进行知识创新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是现在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重点,这种转化是多方位的,一般包括: 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个转化的目的是推动内部的显性知识交流,以减少信息流的摩擦,降低运行成本,是发挥知识外部性的直接方法。显性知识间的转化是知识管理明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目前绝大多数知识管理系统都可以实现。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目前国内少数几家软件公司可以做到。这步转化的意义在于:由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再通过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机制使其创新知识被企业共享,从而建立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机制,以激发员工的潜能来达到这步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转化的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一层次更加深入。据笔者所知,上海泛微软件公司实现了这一步。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而隐性知识本身也需要不断的积累、更新,如果隐性知识停滞不前,显性知识也将被定格并很快就会落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建立学习机制来鼓励员工的自发转化行为。 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一过程是知识管理中最高层次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因为隐性知识具有隐匿性、不易传播的特点,如何进行隐性知识间的转化,其根源在于其知识所有人的知识隐性维度、观点、情绪及所处的环境氛围。人类掌握隐性知识的动机、多少及使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隐性的维度下潜意识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 隐性知识通过协同办公OA平台的转化方式:

知识显性化及知识流程研究

知识显性化及知识流程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全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流程成为了企业管理运作的核心,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知识是当今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知识管理又是围绕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等一系列知识流程活动进行的,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取得这些知识流程核心活动之间的平衡。因此,对知识流程分析与建模方法是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从知识获取入手,因为知识获取是一切知识管理研究活动的基础,尤其是隐性知识的 挖掘和利用,并利用知识含量定量描述岗位隐性知识在占整个知识结构的比重。 紧扣业务流程,给出一套完善、系统的知识流程分析、建模框架,以动态、直接的方式显示企业知识资源与业务流程的映射关系。研究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方面,知识获取处于知识链的瓶颈位置,本文将给出一套完整的知识获取方法,特别是隐性知识获取方法,为知识流程分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研究知识流程建模方法,有了一套系统的知识流程分析框架做指导,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将知识流程 研究成果应用于知识管理。本文主要完成了一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现有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流程分析方法、知识含量的相关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优缺点,以此作为研究的依据。2)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在组织内进行高效的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结构特征出发,解决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 3)在充分挖掘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前提下,结合问卷调查,建立知识含量的 计算模型,定量分析组织内不同岗位知识资源中隐性知识的比重,根据不同岗位 知识含量特征,并结合实地调研,提出如何利用知识含量指导工资发放、权责制度、领导方式等管理问题。4)建立知识流程建模方法,该方法需要能够体现知识资源在组织内的流动情况以及知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依据。5)以一家电力设计研究院为背景,对本文所提出的隐形知识显性化、知识含量模型以及知识流程建模进行实例分析。

企业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理论研究之一

企业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理论研究之一 企业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理论研究之一 一、背景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指出,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就是指未经正式化()的知识,包括企业、经营者或员工的经验、技术、文化、习惯等,是属于个人经验与直觉的知识,不易以言语来沟通及表达,表现为难以形式化、无法被具体化的技能。此类知识是主观的、自悟的知识,涉及个人的认知与意念。而“显性知识”( ),则包括一切以文件、手册、报告、地图、程序、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所呈现的知识,不论是传统的书面文件,或电子档案,都是可以用形式化、标准化的语言文字或图像所传递表现的知识,此类知识是客观的、有是可见的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的员工头脑中拥有大量的不容易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而能够用言语表达的显性知识相对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小部分,有如“冰山一角”。由于隐性知识是不容易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创造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将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而模型就是实现该目标而创造的方法。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模型包含知识创造和转化过程的四种模式,企业中的知识创新,经由群化、外化、综合、内化这四种基本模式,形成了一个“知识螺旋”的知识进化过程。 模型的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如下:在群化的情境中,例如师徒式的学习、伙伴之间模仿,隐性知识可以在个人之间转换,这些知识是不能被清晰表达的,且其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在外化的过程中,通过比喻、隐喻等方式,以文字符号或图象呈现。隐性知识可以在外化的过程中,转换为显性知识;通过综合现有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又可以经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最后,通过干中学的方式,显性知识又可以在内化的过程中,转换为个

隐性与显性知识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1.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2. 显性模式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企业内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历经四个循环阶段。 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外化阶段 外化阶段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共享,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采集和加工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企业将从个体员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般的显性知识,最终浓缩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员工可以方便的吸收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营。 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在上述四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员

企业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公司是专业从事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发信息化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主要的客户是面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军工企业,公司专注于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发信息化领域,致力于研发信息化领域中设计仿真、试验测试和综合保障技术的丰富与发展。承担各种设计仿真、试验测试和综合保障平台系统的咨询、设计、开发、安装、调试、培训等全套工程服务。公司是一家知识密集型企业,产品非标准化,对员工的创造性,对个体高度依赖。 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军工单位,这就涉及到了涉密和非密两部分。涉密的一些要求不能书面化,真正的要求一般在文档是不具体体现,只能通过客户对我们的口头要求,这一块是隐性知识。另外非涉密的就比较简单,对于客户的组织架构,客户的要求,客户以后进一步增加的内容,都作为纸质或电子文件形式存储,这是显性知识。这一块的知识只要是公司参与的人员都会了解到,并且这的显性知识每实施完一个项目,公司会开总结会,把这一块的知识捋顺,并传播给未过去实施的人员,达到全员共享的目的。 此外公司的显性知识比较多,公司的组织结构,日常行政的一些规章制度,后勤的一些保障,财务的制度,人事等等各个部门的规则,以及不同职位人员的要求等等。例如公司的高层,中层,下层人员的分工,以及不同职位例如销售,售前,实施,售后职位的要求和行为准则。行政财务方面是用公章,合同章的申请,采购的申请,请假以及差旅的报销等。人事关于工会活动,社保,培训等等的规定。 隐形知识是: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公司,几位大股东都是北航博士毕业,公司做的行业最初是从航空集团开始,现在往航天,船舶,兵器方面来发展。几位大股东在行业内的人脉关系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是初入这个行业不具备的。 此外,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务实进取、成就客户;公司的经营理念,价值服务;公司的经营宗旨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市场资本化,专注于产品研发和产品性能的改善,不断提高产品服务客户的精准性和适用性。 还有,公司的科技创新,多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和软件产品。公司坚持的理念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 公司的质量方针:技术一流;质量为本;顾客至上;持续改进;

波兰尼提出他的隐性知识理论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4.20 在制造领域,模具是基础。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在历史上主要靠一个个模具师傅的经验、判断和个人知觉,所以要开一个新模具,需要让这些师傅满意:陪笑脸、递烟倒茶拍马屁。富士康也是这么做的,但富士康之所有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于他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去建立模具设计的数据库来支持,经过数年数百人团队的努力,将大部分模具设计的工作显性化,这样子富士康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全聚德的烤鸭也是靠师傅的,但也可以做成电子傻瓜炉烤鸭,其实也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成果。中医主要靠隐性知识诊病,所以比较难复制和推广。 这说明,隐性知识并非是永远的隐性知识,知识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今天的许多显性知识,在当年也是隐性知识,可能经过几百年实践、学习、反思,最后可以显性化成文章、判断、农谚、行业俚语等。 但在某个历史阶段,对于特定的人、组织,一定是存在隐性知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对于单个人或单个组织的隐性知识,可能在别的人、别的组织已经成为了显性知识,这就要求要有广泛的学习渠道去学习。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原来觉得某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但让你说明白你很难说清楚,当看到某个书籍或文章的时候会感觉“心有戚戚焉”,这其实就是在你这里还是隐性在别人的地方已经是显性了。对于整个行业或者人类都没有显性化的知识,那么谁能最先显性化,谁就可以先发论文、先写书、先出产品和服务,可以先赚钱。 二、虽然已经有组织、个人显性化了,但我们得不到。或者整个行业、人类都没有显性化,这个时候只能在一个组织内部、个人想办法去管理。这个时候注意:对于个体的组织和个人,在某个阶段内可能有一些知识永远没有办法显性化或者显性化的成本过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_吴品才

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5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甚至消失较为普遍。如戏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3年消 失一个。”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全社会的相当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 吴品才 储蕾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系苏州 21512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有 许多,其中之一便是档案化保护。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们分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共同属性、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理论、文件横向运动理论、口述档案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另外,当前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部分保护措施事实上已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270.7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has caused the common humanity con -cer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ay can have many,one of which is archivalization protection.The author considers,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chivalization protection has its solid theoreti -cal foundation,they we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ives of the common attributes,recessive knowledge theory,file undergoing lateral movement theory,oral archives theory,the records life cycle theo -ry,and so on.In addition,the current abou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in fact already involv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rchivalization pro -tection.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chiva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研 究”(批准号:06SJB870001)研究成果之一。 75 DOI:10.16113/https://www.doczj.com/doc/d117834111.html,ki.daxtx.2012.05.023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学院:会计学院姓名:涂兵方学号:5214064711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 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而所谓显性知识则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客观的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的,并且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 二、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隐性知识在人的知识获得中具有很强的作用,人的行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其支配,包括获得显性知识的过程。团队和组织成员接受更多的显性知识,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增加,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因此,把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野中郁次郎建立的SEIC 模型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和支持。SEIC 转化的矩阵模型按照野中郁次郎建立的模型,转化过程分为 4 个部分: 一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其他人的过程,这是千百年来人类传承知识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手段和修辞来转化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但不能全部转化为显性知识。部分隐性知识必须要通过如观摩、模仿、亲自实践等方式才能得到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隐性知识的产生和原有隐性知识的衰减。 二是外部化过程。外部化是指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人们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例如修辞、建立模型等,将不易表达的知识转化为人们认为可以理解的知识。把实践经验中感性的内容转化理性的知识,是一次知识的升华。 三是综合化过程。这是指将转化得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转化和组合、化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在不断聚合中产生新的理念。分布式文档管理、知识库管理、异构数据库搜索、数据仓库等工具,则是知识综合化的有效手段。 四是内部化过程。内化过程是新的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源自于显性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我们获得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在应用中有所创新,实现知识总量的增加和更新。经过内化阶段后,团队和组织的竞争力增强,知识转化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社会化外化 显性知识内化综合化 (图为SEIC转化的矩阵模型)

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工业经济正逐步转变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新的管理方法。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依靠资本积累的传统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更新,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然而对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像人们对什么是知识至今形不成一致的认识一样。为此,最好在最宽泛的背景下思考知识管理。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组织从他们的智力和知识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通常,从这样的资产中创造价值包括在员工与部门间,甚至和其他公司共享这些资产,以达到最优行动。事实上,知识管理的诞生,来自于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因为很多依赖积累知识来成长的企业,如软件公司、医疗机构、咨询公司等,经常会遇到如下的问题:随着一位关键员工的离职或休假,同重要合作伙伴或客户的良好关系受到损害,宝贵的实践经验也随之消失;新员工加入项目组时,因没有相关背景资料而很难上手;或者相反,被枯燥的资料海洋所淹没而无法理清头绪;新项目上马时,难以迅速检索到公司过去同类项目的相关文档和信息,因而无法有效借鉴已有

的经验教训,花费重复的学习成本。以上的种种问题促进了知识管理的产生。它的实施在于维护组织的知识,并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组织的知识加以收集积累、整理、共享,进一步升华至挖掘组织内员工的创造力,使组织得到更好的成长。目前,知识管理在理论上还处于探讨发展的阶段。本文将通过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来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这些问题的澄清或者解决对于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是很有帮助的。2、知识的动态特征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推理、经验等而拥有know-what、know-how和know-why的能力。Davenport和Prusak(1998)将知识定义为:知识是流动的混合物(afluidmixof……),由经验、价值、语境信息(contextualinformation)和专业洞察力混合而成。这种专业洞察力提供了评估和组织新经验、新信息的框架。知识产生于人脑并被人脑所应用。在一个组织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档和知识库,它还存在于日常事务、组织过程和实践中。以上的定义强调了知识不仅对于个人,对于一个组织它都是动态的。知识通过倾听和阅读、对其他事物的观察、感觉、生活经验和所有相关的学习过程来获得。它是一种强力(powerfulforce),可以用来克服障碍,影响决策并帮助个人和组织完成目标。它总是随着人们的经验和学习在变化。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引出了如何管理流动的、运转的事务。因此,理解知识的动态特征才能理解知识管理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定义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 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 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 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 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 预感。 特点存在于文档中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可编码的(Codified)不可编码的(Uncodified)容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 容易转移难于转移 根据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但是几种不同种类(电子的和纸制的)的显性知识总和却又大于隐性知识。可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模型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 o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Tacit to Tacit) o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o比如一个新进人员通过观察资深同事的工作来学习经验和技巧。比如人们针对共同主题展开的谈话和讨论。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识别和组织领域中的专家?如何沟通协作?如何总结和传递经验教训? ?外化(Externalization) o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Tacit to Explicit) o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o比如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书面形式。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缺乏自动化的流程来捕捉隐性知识,缺乏贡献隐性知识的激励环境。 ?融合(Combination) o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Explicit to Explicit) o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o比如从多个来源收集、整理和学习知识,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知识。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大量知识被独占或隐藏,存在于不同介质中的知识难于整合,难于搜索。 ?内化(Internalization) o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Explicit to Tacit)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作者认为,在小企业里,对知识管理往往较容易开展。鉴于企业规模和人数的等因素的限制,隐形知识和显性都较容易的自行发挥功效。 对于显性知识,通过小型的知识库或者平台即可实现,企业对显性知识的利用率也较高。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日趋复杂,知识的衍生也愈来愈多,知识自行的流转也越来越困难。小型的企业依靠关系网即可运转,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部门的职能逐渐的取代这个层次的关系网,或者说这种关系网逐渐的下移到部门的层次。在这个阶段之后,如果企业还按照以往的知识流动方式,必定会降低知识的利用效率,甚至会形成企业的知识“怪圈”,即一方面知识的所在部门(个人)不能使知识从分的发挥效用,同时知识的需求部门(个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不能得到所需知识。这种情况就好比大海中的孤岛,孤岛之间存在交通方式,造成孤岛间的资源浪费。 知识管理部门 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立知识管理部门是必须的。部门的职责就是要带动组织的内部知识的流转,部门人员就像道路建设人员一样,在分离的知识孤岛之间铺路架桥,通过企业的内部网络和知识管理软件建立起良好的流通渠道,协助其他部门的人员整理知识并设计知识运转的流程,以便使企业成员顺利的获取所需知识。可以说,知识管理部门是站在真个企业的角度,通盘考虑企业的知识效能。 战略推动 谈到文化,人们之所以认为比较虚,并不是文化本身虚,而是并没有把文化做到实处。企业的文化并不是单独体,它需要和企业的

每个器官相结合,组成一个系统,这样文化才能发挥实效。企业大 张旗鼓的奖励优秀员工和惩罚部分员工的形式并不利于隐形知识的 交流。 知识链 知识获取 知识的获取分为获取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而内部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容易被人 们学习的知识。 对于外部知识。组织通常以学习标杆企业,参加研讨会,雇佣咨询顾问,阅读期刊杂志,追踪经济、社会和技术趋势、雇佣新员工、与其它机构合作等等方面获得。 创造知识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野中认为,知识的创造包括四个途径。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导师制)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 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 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 目前在企业内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是“ERMP?专家经验萃取”技术。以复盘、德国BAG技术萃取出关键岗位专家的隐性经验,将隐 性知识显性化。

从美日知识管理对比看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

从美日知识管理对比看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点将由生产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大量的经验和成效。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和日本各自独特的知识管理模式,探讨了显性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人本管理将是未来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1 引言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管理活动主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客观环境中按照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新和运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系统过程。[1]它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特点是把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技巧、经验等知识和存在于计算机中的信息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经营资源,对它们加以收集、分类和整理,利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企业发展谋取利益;[2]而最终的目的则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资本和智力资本开始逐渐取代以往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主导地位,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如今,知识管理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成效,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知识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2 美国与日本的知识管理比较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的经济体,美国与日本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大潮中当仁不让地占据着领导的地位,二者在知识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先进的理念和各自独有的优势领域。对于我国来说,总结美国与日本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寻找适合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知识管理策略与应对措施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2.1 美国知识管理的特征 在美国企业中,知识管理一般由少数重要的管理人员来实施,其主要内容是

企业知识管理时代光华答案

单选题 1. 知识管理规划者在为企业设计知识梳理与盘点流程时,第一步通常应当是与()会谈。√ A首席执行官 B首席知识官 C执行委员会 D基层员工 正确答案: B 2. 企业平衡计分卡工具的四个层面不包括:√ A财务 B产品 C内部流程 D员工成长 正确答案: B 3. 企业在管理内部知识文档时,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 A定义文档的价值 B确定筛选的名单 C建立历史文档社区 D确定文档的密级 正确答案: A 4. 文档审核的各项主要标准中不包括:√ A内容质量 B价值效益 C前瞻创新 D渠道来源 正确答案: D

5. 在审核企业各部门上传文档情况时,“有价值文件数/目标笔数”得出的是:√ A目标达成率 B文档上传量 C知识贡献率 D知识价值率 正确答案: C 6. 在企业各层次的知识工作者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要制定公司的工作规范。√ A专业技术者 B资深专业技术者 C专家 D大师 正确答案: D 7. 企业知识专家的义务不包括:√ A成为专家黄页的知识专家 B成为某一阶段升职的优先人选 C成为最佳实践与隐性经验传承的优先人选 D成为社区成员或其他员工专业问题的优先咨询对象 正确答案: B 8. 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估时,终极目标应当是促成( )指标的提升。√ A IT平台的量化 B IT平台的质化 C非IT平台的量化 D非IT平台的质化 正确答案: D

9. 在企业中按照主动分享知识程度的强弱,可以将员工分为四个层次,其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是:√ A主动分享群 B激励诱发群 C考核诱发群 D“不动如山”群 正确答案: B 10. 企业提升内部知识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中“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电子化知识”的过程表现的是:√ A知识载体扩大 B知识流动 C知识转换 D知识增加 正确答案: C 判断题 11. 对于企业高层主管而言,最合适、最灵活的知识传承方法是专业技术研讨会。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2. 企业在运作知识社区时,最恰当的方法是专业社区与非专业社区交错运作。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3. 企业应当做好员工和外部顾客两个版块的知识梳理。此种说法:√ 正确 错误

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2012-07-06 10:11作者admin 【本文导读】定义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并阐述了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它们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有创造价值,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创新更有赖于他们固有的隐性知识。通常一个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如何挖掘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并促进其显性化是知识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瓶颈。本文就将结合AMT在知识管理领域长期积累的咨询经验来探讨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几种方法。 隐性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隐性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 按照是否与业务相关,可将隐性知识分为技能类隐性知识和信念类隐性知识两类。技能类隐性知识与业务直接相关,我们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问题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信念类隐性知识和业务间接相关。 按照隐性知识是否可显性化,可将隐性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文档化的隐性知识,一旦某个经验被员工整理成文字,其他同事就能够阅读学习并快速掌握经验;第二类是较难文档化的隐性知识,或者即使整理成文,其他人员也难以理解和学习,主要是通过人-人(people to people)的模式实现。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义与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员工通过经验累积起来的隐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保护企业知识资产,避免因为员工流失带来的知识流失风险;同时,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加快培养新员工。 对于个人而言,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虽然个人将隐性知识分享给其他组织成员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优势受到威胁,降低个人的专家权,但是整体而言也给个人带来许多优点,例如:可以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可以分享企业的共同利益;可以获得与企业激励系统的回报。 隐性知识要实现由个体到组织、由组织到个人的不断循环与深化,应重点参考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塑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知识共享文化;

隐性知识阅读以及答案

隐性知识阅读以及答案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

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6.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7.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