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第22卷第3期1998年8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V ol. 22 No. 3Aug. 1998

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周伟良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438,上海X44岁,男,博士研究生)

摘要采用哲学研究与逻样分析的方法.对中华武术中传统武德的俗文化特征、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传统武德的实践程序等问题,进行论述。

关链词中华武术;传统式德;俗文化;伦理;习武

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的又一景观,它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传统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中国传统武术就像大海那样广博而幽深,几乎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诸多拳种技法犹如海面的滚滚波涛,而作为其内隐文化的道德伦理,则如同海水深处的暗涌,浑濒深沉。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深刻把握、继承传统武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传统武德的俗文化特征

列宁指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在体现一种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上,同样交响着雅俗文化的双重变奏。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一个全息影像,传统武德不管它意境多么深远浪漫,最终都可归结到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等正统的官方价值系统上来,但在具体内容上,由于文化载体的根本使然,传统武德在表现出与官方价值系统有着重合一面的同时,又表现出自己乡土文化的个性来—有其非重合性。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武术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各历史时期华夏民众的实践活动。从历史的纵向考察,不难看到,传统武术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传承者,乃是历史上世代衍生不息的广大民众,这也是为什么武术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屡经厄运仍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从他们所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因而,在封建道德之笼罩下,民众百姓对于人际关系的思维与评价,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教化并不完全同步。首先,它不表现为深遮、完整的伦理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的质朴反映,与自己的心理认同和民俗习惯相交融,以它独特的文化丰姿展露出来,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其次,在对具体道德伦理的信仰和评判上,两者往往大相径庭,有时会发生激烈的阶级碰撞。例如,民众自发信仰的历史英雄,即使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也较难被官方认可,甚至连其道义上的合法性都不具备。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这一官俗文化都推祟的人格表率,两者的道德情趣既表现出了一致的“价值共意”,同时也存在相当差异。如果说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关圣帝”的垂青,主要侧重他道德人格的政治价值(历代朝廷的封号就是一个最好说明),那么芸芸的民众,则是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位“武神”。正由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官俗两种文化的分野,以及传统武术的俗文化特征使然,因此要求我们寻觅传统武德旨意,主要是背靠民间文化这块广裹的沃土来考察其生成背景、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和实践程序等。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将无法洞见传统武德的底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农民阶级一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大量的通俗戏文、传闻掌故等,是填补他们平日单调刻板的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作为民俗文化之一的传统武德,不可能通过由官方认可的史典经籍或诸如《女儿经》、《孝文传》等专门教材和正

规的教育程序进行道德启蒙,一般采用巷语里谚的语言传承或日习而不察的行为传承方式来进行。当然,随着明清以后民间武术活动的发展及武术论著的增多,有关武德的记载也日益丰富起来。但总体上看,传统武德在下层习武群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即使为一些武术论著所记录的某些内容,事实上也是对武德在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文字化。

从传统武德的传达形式看,大致有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和传闻故事三类。所谓门规戒约,是指传统武术各门各派对习武者明确提出的道德要求;谚语格言,是指对丰富庞杂的武德内容,通过“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之易于记诵”的方法,编传出的格言俗语,通过通俗化的流播,在习武者的心中凝结积淀下来,以至在整个习武活动中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传闻故事,是指将民间的昔日武林人物及事迹所进行的一种“讲古”形式。讲古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消遣,它的直接意义在于提供某种道德启示,在故事的人与事中显示出一系列的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和人生模式。广大的习武者,正是从以上易懂易记的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和传闻故事中,领悟、把握传统武德的主体内容及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连接这一文化群体的情感纽带。

2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

传统武德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或被确定的道德意识图景,而是有着生动的具体内容和绵延流动的过程。如果我们的研究只注重寻索传统武德的思想资料,并囿于一些诸如“仁”或“义”的抽象概念,这不免在分析上陷于空泛,同时也把丰富的武德内容狭义化了。虽然仁和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范畴中起着主干作用,但作为乡土社会习武群落中一套完整的道德价值系统,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有着明显的内在多重结构。众多的内容是按纵横交叉、并列重登的从属关系组合起来,形成一张反映民间习武群落的道德伦理之网。

2.1日常道德‘

社会生活中的日常道德,是建构传统武德的墓础。民间武谚中所谓的“未习武,先观德”的“德”,就是指这层涵义。早在清初的《内家拳法》中就写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t}}前四种均指日常道德而言。其后对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具体,清代出版了的“太极拳谱”中列有“八不传五可授”,几乎全为正反两方面的具体道德要求。

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欧美的冲击,几千年营建起来的传统道德大厦上的釉彩也逐步剥落,这种文化震荡也同样出现在习武群落里。民国时期意拳创始人王萝斋曾针对当时“流弊丛生”的师徒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甚至提出要“解除师徒制”,建立一种新型的“尚精神、重感情”的教学关系,但他在选择学生时仍认为应“首重德性,……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并进一步提出“恭慎意切和”五字,作为意拳的信条和规定。很显然,这还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基本精神的肯定和阪依,而提出的对习武者的日常道德标准。

2. 2习武要求

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视道德为根本,其他不过是道德的枝叶。传统武德也当然难以逾越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它不光视“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武谚中所谓的“德薄艺难高”就是这一心理的展露。从练武伊始到学有所成,不仅习武者的道德意志品质要经受种种磨练,还要和习武者处理好在这一群体中的各种关系。这里,笔者暂将此概括为习武要求。作为传统武德的又一重结构,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意志品质,二是人伦规范。

技艺功夫上的每一进步,无一不是长年累月刻苦磨砺的结果。一般讲来,习武活动都处在习武者的黄金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里,每个人都会被许多实实在在无法回避的生活琐事围挠。对于一位志在攀登崎岖习武之道的人来说,就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品质要求:“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恬然,不介于意,任人之笑骂嘲激,而无动于心,神专志一”,C,]“当外物

相诱惑,或来疾病灾害相侵扰,……必毅力与之抗衡,百折不回,一如平者”,CS]这是指习武的专心。武术中的传统训练理论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习武者必须经过“三膘三瘦”的形体变化,劲始入骨;又须经过“三伏三九”的刻苦锻炼,劲始归根。事实上,这是对习武者吃苦耐劳、百般砒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不妨称之为苦心。习武是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传统理论中有“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鲜有一毗即成者。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这又是衡量习武者意志品质的一个尺度。对此,可称之为恒心。专心、苦心、恒心三者互为作用,是对每一位希冀能在武功上登堂入室者道德意志品质的实践检验。

习武要求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习武者的人伦规范。具体表现为对师辈,要敬师尊长,不得违拗;对同辈,要克己和众,不得唆弄是非。很显然,这是一般乡里社会日常道德伦理中所谓“孝敬父母,和睦乡里”观念在习武群落中的折射。万籁声先生对于习武之道曾说过一句深得个中三昧的话:“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韧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好善终”。Cs]“坚韧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正是对习武要求的基本概括,反映出传统武术活动中道德伦理价值的不可替代性。2. 3侠义精神

如果说,日常道德伦理是传统武德的基础,习武要求是传统武德的实践磨砺,那么侠义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武德中熠熠生辉的无限风光。千百年来,它为广大民众所推崇,成为人们判别某种事物的价值尺度,也是为习武者所设计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

侠在春秋战国时,原指那些仗技行义者,又被称为“武侠”。随着武侠阶层的发展,其侠义行为中的伦理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对侠的概念进行了归纳,这也是后来传统武德侠义精神的基本内容。当然,在俗文化视野中的侠义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受前代语言行为的传承影响,以及与自己的道德认知相结合而积淀、凝聚的。习武群落中的侠义精神,在其文化认同前提下,又有自身特点,具体表现为对习武者所要求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本人的秉性修养两个方面。

隶属于社会责任范畴的诸如匡扶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是横放在每一位武林人士面前义不容辞的道义重任。清末“少林戒约”后十条中的首条,就要求“肆习少林武技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这里突出的是民族大义。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列出的“十不许”、“十愿”和民国初期精武体育会所颁示的“精武会训”内容,几乎都是习武者日后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细目。毫无疑问,这种几近完美的社会责任使命,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中国传统的理想道德情感,映照出传统武德中对侠义精神的崇尚。

在实践中能否担起这一道义重任,除了须具备“以武犯集”的基本力量—高超的武技外,还要取决于担负者是否有疾恶如仇的刚正品格、善察是非的判断能力、服务于社会的奉献精神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非凡勇气。这样就引出了侠义精神的另一半结构内容,即对习武者的秉性修养要求。隶属于这类的范畴大致有谦和忍让、立身正直、取义轻利、守信重诺等。如果说要求担负的社会责任是传统侠义精神的外在行为,那么秉性修养是传统侠义精神所要求的内在基础,两者的结合,也就获得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完美的人格象征。

必须指出的是,传统武德毕竟主要是吸吮了封建社会民俗文化的乳汁而孕育、滋养的。一方面,它既有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对此进行理论剖析,旨在指出,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决不可在“光环”效应下有所低估、忽视。如果我们对传统武德缺乏理性的甄别,那是无法继承好这笔文化遗产的。

3传统武德的实践程序

中国传统武德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二是由具体行为体现的实践程序。传统武德不管在观念上如何丰富高远,其根本宗旨是对人的塑造,而不在

于形成什么理论体系,所以传统武德具有高度的实践指向性。要完成武德的人格浸汁,只能靠习武者自身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和信仰基础上的行为践履。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中发现一个现象:即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与传统武术的实践阶段有着较为紧密的相配性。3. 1择徒拜师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择徒拜师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传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关键在于确定一种“名分”,以及在这种名分下各自所承担的义务。所谓“师父”、“徒儿”,实际是对家庭血缘关系的一种模拟。在传统武术的训练全过程中,择徒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淡玄授道,贵乎择人”。ts}0在内容上,传统武术中的择徒也考虑一点被择者的身体条件,但它最根本的终极关注是道德状况。对此,只要审视一下各门拳种留下的具体择徒要求就可明白。一些传闻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本人无意的道德行为,往往能成为某一拳种衣钵传人的重要起因。故事与历史的吻合度如何,另当别论.但反映出的道德情感是真实的.

习武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师父和徒弟.由他们构成了武术活动的传习双方,成为传统武术赖以延续的根本途径。传统武德在对练习者—徒弟提出了具体要求的同时,也对传授者—师父提出了道德规范。这种规范主要表现为对师父的道德行为和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两个方面。如果说一些史料中像内家拳早期传人张松溪、王征南等,或为人“询询如儒者,遇人恭敬”,或身怀绝技而“绝不露圭角”,是一种对道德修养的事迹描述,那么不迟于清前期,有的拳门已正式以文字形式立下规矩。著名的梅花拳传人,康熙五十一年武探花杨丙在其“习武序·习武规矩十二条”中订曰:“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授匪人,败名伤德,……敬者当如是耳。’其后,对师的道德要求更为丰富,并在认识上还将道德水平与技艺水平结为一体,从中展现出传统武德的道德力量。

道德责任是对师父道德要求的又一个方面,大致可归纳为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对徒弟的道德考察。道德要求是择徒的一个首要标准,而判别其是否合乎这一标准的责任者则是师父。因此,作为师者不能在这点上重利轻德。所谓“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刑”,就是带有某种宗教情感的道德炯戒。其次是对徒弟的道德教育。从内容看,既有日常道德伦理的继续,又有习武活动特点的道德教诲,促使弟子形成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各类教诲措施,抽象的道德训条和伦理规范,逐渐变成习武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使其成为又一代传统武德的实践载体和传播载体。最后是对徒弟的道德强制。就是指在习武中师父发现徒弟品行不端,而任何训诫都无济时所采用的某种强制性措施。不少武林掌故中讲述的“逐出师门”、“清理门户”云云。在情节上也许只是编撰者所构拟的一个象征性系统,但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指向,却不容我们忽视。

3. 2习武过程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各自的社会环境、实际生活中获取对道德伦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展现的。对习武者而言,从他拜师习武至艺成出师,既是武技水平不断提高过程,也是锤炼道德品质,并逐步深化对武德理解,并以此作为自己价值取向的过程。其中,坚韧不拔的毅力,劲敏持恒的苦练,更是习武者的必需品质。习武的目的,并非为了练成一个恃术好斗之徒,习武中更关注的是道德情操的培养。“内外兼修”历来视为是习武途径的不二法门。一般对此的阐释,一是指技艺上内功与外功的结合,二是指习练者精神与形体的兼修。需要补充的是,这里的精神具有多重涵义,有时是指习武者的心理意识,属训练理论范畴,有时则蕴含了道德品质内容。当抽象的道德概念已转化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尺度,这样基本上就初步完成了一个习武者的武德教育过程,随之而至的是习武者本人对臻美的侠义精神的主动选择和不懈追求。

3. 3不懈践履

在传统武术理论中,一直把“运到有形归无迹”视为武学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境界是抒情式的,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多义性和不可穷性。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产物的武德,同

样折射着对人的道德理想的美学情感,它也没有一个终止点,伴随着整个习武生涯。臻美的道德理想如同武学中的最高境界,时常拨动着习武者的道德心弦,以它高度的实践指向,驱动着有志者穷毕生精力去接近,实现自己的道德升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依旧有对日常伦理规范的格守,有对自己道德意志品质的继续砒砺,但更体现为对侠义精神的不懈践履。

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武德不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自身活动范围内,必然带着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独有的价值观,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表现出传统乡土文化中强烈的入世精神。这一入世精神有别于儒家以伦理纲常为本位的治国平天下,而以自身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历史舞台上。从明代少林武僧为抗楼冠血染沙场,到清末“少林戒约”中要求习武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从民国初年精武会提出“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到其后举倡武术“强种强国”,试图洗刷“东亚病夫”之耻等,这些不正是不同历史时期广大武林人士“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的展示吗?

4结语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系统,传统武德的各结构系统间必然是相互渗融缠联,从而形成一个特有的文化图景。只要一种文化有生命力,它对传统的解释就不会停止。中国的传统武德应该是个耗散结构。在岁月更替中,有的内容或许已经丧失了它的指南作用,但更多的可在新的文化观念引导下,为今天所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黄百家.内家拳法.昭代丛书.别集

2沈寿点校.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王萝斋.拳道中枢,转引姚宗勋.意拳.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4无谷.少林寺资料续集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5万籁声.武术汇宗(中篇).北京:中国书店.1984

6吴受.手臂录·附卷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7路遥.义和拳起源探索·附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8张孔昭.正宗少林拳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Traditional Wushu Ethics in Chinese Wushu

Zhou Weiliang

(Graduate Students Dept二Shanghai Institute of P. E. .200438.Shanghai.PRC) Abstract By philosophic study and logic analysis,the problems,such as folk cultur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Wushu ethics in the Chinese Wushu,triple structure of the principle contents in traditional Wushu ethics,and practice procedure of traditional Wushu ethics,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Key words Chinese Wushu,traditional Wushu ethics,folk culture,morals,practice wushu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中医与养生论文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2016 级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本科201601500060 宗春蕾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 出,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因 而多次发出:“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的忠告。人类有史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甚至有人花费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炼丹和发掘长生不老药的研究。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人们不仅满足于长寿,还希望在长寿的同时又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越来越多 的人意识到了“运动养生”这个概念,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观 念也在不断地更新。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完美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 《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 导引之丄,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

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 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 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 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 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 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壬冰注:术数者,保生之犬伦:即指 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是 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劫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 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养身,还在于养 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崇运动养生的原因。 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也: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传统体育养生心得

传统体育养生课心得 说起选择这门课的初心,大概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除了常见的传统文学之外,还希望从更多形式进行了解。走近课堂之前,我一直以为养生只和中医穴位有关,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仅限于同学介绍中的上课轻松、老师温和。一个学期过去,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比想象的更多,除了基本的养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转变,是对我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顾 在课堂上,我接触了很多充满禅意的词语,比如意形结合、天人合一,也尝试了很多未曾听说的活动,比如正念行走、身体扫描、导引保健功等。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念观呼吸。 正念呼吸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体流通的过程,看似容易,实际坚持下去却很难。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胡思乱想,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完全无法静下心来;或是昏昏欲睡,大脑陷入休眠状态。而后的几次练习,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地杂乱的念头便越来越少了。正念的方法在生活中也有很大所用,在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会通过它让自己平静下来;压力过大而失眠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放空念头,让自己放松地养足精神。 生活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与随波逐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一种软弱。所谓身心合一,意味着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 每学期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课程排满、考试集中,各种社团活动也纷纷开展,紧张的节奏让人手忙脚乱,不管在做什么,我时刻都在想着这一周有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担心自己能否应付得来。这种急躁和忧虑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我走出困境,唯有活在当下、身心合一,尽心专注于眼下所做的事情,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同时,“活在当下”也是治疗拖延症的一剂良药。生活轻松时我们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耗费,怠于做任何事。现在我明白,当下的每一分自由的时光都需要把握,身边的每一分美好和愉悦都值得珍惜,如果总是妥协于内心的懒惰,寄希望于明天,就会丧失主动选择的机会,被未知的变数所左右。 感受 恍然间已临近期末,体育课也即将结束了。在这里,我遇到了和善而耐心的老师,听到了新奇深奥的知识,也在交流感受的环节里和担任体测志愿者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不得不说,老师非常有行动力,当提到有同学建议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立刻带我们前往北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运动。虽然一圈跑下来很累,但是对缺乏主动锻炼的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练习机会。几次下来确实有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1 前言 所谓武德,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它是习武者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成文的、不成文的规范准则,它是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武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它的精神体现在习武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武术流派,它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武德精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武德精神是历代习武之人在实际行为中总结出来的,它广泛吸收了我国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思想对习武之人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信”、“勇”等思想在武德中被体现的淋淋尽致,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武德精神也一样,由于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武德中有很多不合科学的、迷信色彩浓重的思想,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武德精神的育人功能,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武德精神的和谐社会中表现为:(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遵纪守法,终于国家民族利益,树立集体主义荣辱观;(3)人与人和谐相处,乐于助人,尊师重道,团结互助;

(4)人自身的和谐,艰苦奋斗,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德的内涵 2.1.1 武德中的“仁” 中国武术历来不尚力而尚德、不重攻而重守,“武”的最初造字本意是止戈为武,习武之人要具备仁心、仁德,用武之道最根本目的是将对手降服,不伤及要害、不取人性命,很多的武术比赛都规定点到为止,这些都体现出武德文化中的仁思想。如历代习武之人主张比武时八不打:太阳穴不打;对口锁心不打;中心两闭不打;两肋太极不打;两肾对心不打;两耳弱风不打;海底撩阴不打:尾闾丰府不打。这些明确规定不能打的部位都直接关乎人的性命,体现出武德中的仁爱思想。这种仁爱思想也体现在收徒授艺中,收徒授艺、传扬衣钵是习武者所看重的人生大事,历朝历代武术大师们对学徒都十分严格和苛刻,除了看重一个人对武术的悟性以及自身的筋骨条件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看重人品和德行。很多门派都明确规定什么样的人该收,什么样的人不该收,如:六合拳明确规定四种人不可传:一不传忤逆不孝之人;二不传贪婪好色之人;三不传欺行霸市之人;四不传见利忘义之人。苗拳规定三收三不收:忠厚诚实者收,好色嗜酒者不收;谦虚谨慎者收,好勇斗狠者不收;尊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_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儿子为(犬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3、古人所称的“手谈”指的是哪种物品?答(围棋)。 4、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古稀之年”是指 (七十)岁。 5、古代刑罚名目繁多,其中将脚砍掉的刑罚叫(刖),割去膝盖骨 的刑罚叫(膑)。 6、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拔后的官职名主要有 (孝廉)和(秀才)。科举制开始于(隋)代,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先设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7、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 《汉书》。 9、根据成语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韦编三绝(孔子) 破釜沉舟(项羽) 才高八斗(曹植) 春风得意(孟郊)

望梅止渴(曹操) 洛阳纸贵(左思)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东山再起(谢安) 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 名为《十三经注疏》。 11、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 诗囚(孟郊)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 诗魔(白居易)诗王(陆游) 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14、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的《金刚经》。 15、琼瑶小说中很多书名实际上来自古典诗词,比如:《在水一方》 出自《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蒹葭》, 《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杜康)。 17、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 的纸,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18、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19、“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论。

传统武德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传统武德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摘要】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一种社会调节体系,起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等重要作用。传统武德是武术练习者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千百年来他影响着中国武术练习者的言行作为,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传统武德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传统武德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武德教育将在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武术练习者的言行,并且有助与他们社会主义背景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 【关键词】传统武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一种社会调节体系,起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等重要作用。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人们在习武过程中所遵守的道德,以及以武术为载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中主体所体现的道德;是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他影响着中国武术练习者的言行作为,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两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就武德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形成作一点探讨。 1. 传统武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早就意识到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崇德的反映,尚武与崇德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武德在武术中具有思想上的先导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而要求习武者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与气魄。几千年来,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基本内容却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各个时期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梯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或“虚心求教,诚实守信,舍生取义,

中医与养生论文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对运动养生的理解2016级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本科 201601500060宗春蕾“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因而多次发出:“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的忠告。人类有史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甚至有人花费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炼丹和发掘长生不老药的研究。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们不仅满足于长寿,还希望在长寿的同时又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运动养生”这个概念,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完美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

《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养身,还在于养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崇运动养生的原因。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医将精、气、 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式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于中国武术的德,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如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等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应该克服。因为它是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篇目

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篇目 一、基本篇目(120篇) 1 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2 关雎《诗经》 3 蒹葭《诗经》 4 大道之行也《礼记》 5 大学(大学之道)三纲八目《礼记》 6 《论语》六则 (1)“温故而知新”(《为政》) (2)“学而不思则罔”(《子罕》)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卫灵公》)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 鱼我所欲也《孟子》 9 逍遥游(节选)庄子 10 离骚(节选)屈原 11 劝学荀况 12 伯牙鼓琴《列子》 13 愚公移山《列子》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15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6 长歌行汉乐府 17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18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19 短歌行曹操 20 观沧海曹操 21 赠从弟(其二)刘桢 22 戒子书诸葛亮 23 陈情表李密 24 兰亭集序王羲之 25 归园田居陶渊明 26 饮酒(其五)陶渊明 27 木兰诗北朝民歌 28 敕勒歌北朝民歌 29 与朱元思书吴均 30 三峡郦道元 3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32 滕王阁序王勃 33 山居秋暝王维 34 杂诗(君自故乡来)王维 35 过故人庄孟浩然 3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37 黄鹤楼崔颢 38 行路难李白 39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李白 40 将进酒李白 41 春望杜甫 42 登高杜甫 43 望岳杜甫

4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4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46 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47 游子吟孟郊 48 师说韩愈 49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50 次北固山下王湾 51 小石潭记柳宗元 52 琵琶行(节选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 5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54 乌衣巷刘禹锡 55 陋室铭刘禹锡 56 锦瑟李商隐 57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58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59 阿房宫赋杜牧 60 商山早行温庭筠 61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6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 秋声赋欧阳修 64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欧阳修 65 醉翁亭记欧阳修 66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67 雨霖铃柳永 68 岳阳楼记范仲淹 69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传统武德论文

引言 所谓武德,就是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包含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质等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我国传统武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首历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等等,从这些将领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那些不朽的精神,那就是传统武德。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文化的汲取也是不可缺少的类容,传统武德可以培养广大官兵道德修养,同时也切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现代军人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对待武德文化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能全盘吸收,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承载着中国历代军人不懈追求崇高价值的人生理想,清晰地展现了军人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评价标准等完整的军人价值观体系。其发展的规律性与价值特性,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此加强对传统武德的重视不仅符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且在新形势下有利于凝聚战斗力。本文就列举了我军的传统武德主要表现,而且简要的分析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武德及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1. 我军传统武德的主要表现 1.1 爱国爱民,爱军习武,顽强战斗,军人气节, 仁者无敌" 传统武德有着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范畴,其中也包含了诸多思想的兼容还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各种思想文化源源不断,先秦文化,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等我们所接触的这些文化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读到一些描写战争和描写军事的内容。从所了解的材料来看发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有名的战争就有数千百次以上,从这些军事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信仰,传统武德也就是军人们所信仰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军人的思想品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 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一文主要是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和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最具影响诗词人的诗词分析研究,总结出唐诗宋词的影响与继承。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唐诗对宋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当然,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宋词继承唐诗创作艺术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这就就是宋词具有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