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许德音周长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Anne S. Tsui与我们分享尚未完成的相关论文。

提要:我们采用结构化的程序与方法对国内最近期的战略管理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评估。通过检阅和甄别2003年度发表在《管理世界》与《南开管理评论》上的所有论文,我们确认了42篇与战略管理学相关的文章。我们从课题、类型、理论、方法等各个方面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由此总结出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判断在国内领先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战略管理学论文,尚不能通过主要国际管理学年会的匿名评审程序,更未达到国际主流管理学期刊在理论、方法、和学术贡献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我们就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文献评估、研究现状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ARCH IN CHINA:

AN ASSESS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China. Through a structured process, we identified 42 strategy-related articles in the 2003 issues of Management World and Nankai Management Review.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se sample articles led to a set of critiques based on such criteria as the topic, style, theory, and method. We concluded that strategy research in China was still in its infant stage in both theor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ate of the Field

研究背景与目的

我们从“国际”的视角来检阅国内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一,国内的商学院,包括其中的管理学各学科,大多脱胎于两个传统院系:工程和经济。因此商学院的研究课题和学科传统,往往来自于工程学、运筹学、管理科学、以及宏观与微观经济学。

第二,由于上述的原因,不论是本领域内还是领域外的研究者,对于管理学和战略管理学的定义、范畴、学科归属、典型课题、学术特点等,均存在模糊之处。

第三,国内传统体制内不存在真正研究型的博士项目。最好的博士毕业生往往会进入实业界工作,而不是在高校任教。

第四,国内管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式是案例,但大多是以案例来说明或支持理论,而不懂得如何使用案例来进行以理论构筑为目的的归纳式研究(inductive research)。

研究方法

期刊选择与时间范围:

通过四个步骤决定选用2003年全年的《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作为样本刊物。样本选取:

选取论文的主要依据是管理学学会战略管理分部的“领域陈述”(domain statement)。其中确定战略管理学的主要课题包括: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多元化与组合战略、竞争战略、合作战略、总经理的选择及其行为、以及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把选取范围扩大到国外战略管理学博士项目课程中的其他典型课题,主要属于组织理论与国际战略管理等“近亲”或分支学科。

评估程序:

两位作者交叉进行甄别工作,并取得意见一致。

研究发现与讨论

作者:

在总共42篇论文中,

一位作者:14篇(33%)

两位作者:17篇(40%)

三位作者:6篇(14%)

四位以上:4篇(10%)

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数目与国外管理学刊物相比或许稍低些,但情况大致相仿,显示出合作研究(占总数近三分之二)是国内学术活动的主流。另外一方面,三位或三位以下作者的论文共占总数近90%。这一事实可能表明战略管理学研究并不适合三位以上的多位研究者共同合作。

课题:

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董事会:11篇(26%)

竞争力/竞争优势: 6篇(14%)

跨国公司/国际战略: 6篇(14%)

创新: 3篇(7%)

企业家/职业经理人: 3篇(7%)本领域内一些最基本的课题,例如属于战略内容的行业分析、战略组别(strategic groups)、商务层(business-level)战略、横向多元化与纵向一体化、合并与兼并等,以及属于战略过程的决策机制、结构选择等,均未得到应有的位置。

在出现的课题中,除了“竞争力/竞争优势”一类外,其他几类均属跨领域的课题,而不被视为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

研究对象/公司类型:

虽然各类公司均有所涉及,可以看出比较受偏爱的研究对象是国内的上市公司(共7篇)。

论文类型:

描述型:16(38%)——以案例或数据描述现象,而不涉及实证分析。

实证型:10(24%)——以定量分析验证理论性假设。

概念型: 9(21%)——试图论述变量或概念

之间的关系,但并

不加以实证分析。文献型:7(17%)——对文献的回顾、总结、评论、延伸。

规范型:7(17%)——表明立场或是政策性的文章。

定性经验型:1(2%)——以案例、访谈等形式

获得的定性数据构筑

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关

系。

模型演绎:1(2%)——以演绎数学模型为主。

数据来源/样本/分析方法:

我们对总共26篇描述型、实证型、和定性经验型论文的数据来源做了如下统计(有重叠):二手资料/数据:11(42%)

问卷调查:10(38%)

访谈: 5(19%)

资料来源:

约有40%的论文采用了包括文档资料、历史资料、各类出版物、网站、以及其他公开源的二手数据,约60%利用了包括问卷、访谈、及实地调查在内的一手资料。

样本:

企业层面——数十家至数百家;个人层面——可至两、三千家

统计模型:

相关分析——ANOVA——LISREL——多元回归

至少一篇论文的作者显然以为基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就是实证研究。

很少有关于有效性与可靠性(construc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的讨论;很少有研究者对于自己的方法(Method)部分做出全面和细致的描述,这包括了对数据来源、收集方法、最终样本、变量衡量等各个方面的汇报。

在《管理世界》的23篇论文中约有7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案例,但作者们普遍没有通过使用基本的编码(coding)和编组(grouping)等定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理论探讨。

理论/文献基础:

在所有42篇论文中,有近40%或者根本不以理论发展为目的(a-theoretical,如规范型和部分描述型论文),或者严重缺乏理论和文献基础。

在剩下的二十五、六篇论文中,有约三分之一是基于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和文献。这些论文除了题目与战略管理有重叠外,并不是真正的管理学论文。

只有另外的大约十六、七篇论文试图对战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做出延伸或实证。但即使是这十六、七篇论文,对理论和文献的回顾也大多缺乏完整性,对支持性文献和理论角度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它们往往不是建立在一个前后连贯的理论框架(coherent framework)之上,而是简单地把各种文献拼凑在一起。但即使如此,对管理学理论的使用也只限于集中的一小部分。

作者所属机构:

在总共二、三十所研究机构中,

南开大学:9篇(其中《南开管理评论》上7篇)

中山大学:5篇

北京大学:4篇

西安交大:4篇

南京大学:3篇

其余基本上均匀分布。与国外管理学期刊情况很不相同的是,我们在这里较少看到跨学校的合作(总共才7篇)。

论文页数:

论文页数一般在10页以下。《管理世界》有5篇超过10页,但也只有一篇超过13页。这与国外主流管理学刊物平均三十来页的论文篇幅形成对比。

评估总结

1.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在课题和论文类型方面尚未进入“主流”。研究项目涉及的课题很多是在战略管理的“边缘”领域,或是与经济学、金融学的交叉部分。总体来看,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缺乏能与当前西方主流战略管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刊物相看齐或相追随的研究题目和研究领域。在研究类型上也尚未进入以理论实证型为主的“现代”时期。

2.在理论上,我们所检阅的论文普遍缺乏深入的讨论,在使用当代西方战略管理或其它相关理论和文献方面显得十分薄弱。文章列举的参考文献在我们看来普遍不足够或不适合。理论假设的发展和创建缺乏严谨性(rigor)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大多数假设缺乏理论意义,只是在简单预测变量之间在统计学上的关联,或是重复国外同行早已反复证明的常识(只是换成一个中国样本而已)。总体上看,对理论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极其有限。

3.在方法上,少量的实证型论文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偏差。最为突出的是,研究者很少对方法一节做认真严肃的描述和披露,使得我们对相当一部分的论文无法明确判定其“分析单元”(unit of analysis)与“分析层面”(level of analysis)。

结论:以Academy of Management的通行标准去参照这42篇论文(假设语言不成为障碍),我们的判断是这些论文在从一流到三流的国际学术刊物评审过程中均不能获得“修改后再投稿”(revise and resubmit)的机会;在主要的管理学年会程序中也会被淘汰(一般淘汰率为三分之二);在地区性学会(如管理学学会亚洲分会——Asia Academy of Management)则有一定的可能性。

与美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相对照,我们认为这些论文整体上大约处于六、七十年代,即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制度形成以前的水平。

发展方向与前景

理论上:我们认为简单地把西方管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管理学研究,或者以中国企业为样本加以验证,都缺乏足够的理论贡献。中国管理学研究者可能在如下两个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

第一是在中国背景(Chinese context)下对西方管理学理论及其所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modification)。例如Xin and Pearce(1996),Child and Lu (1996),Luo, Shenkar, and Nyaw (2001);Luo(2002)。

第二是在中国背景下创建出新的理论。例如Boisot and Child(1996)。

方法上:上述第一类研究主要应使用实证手段。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上述的第二类研究,我们在此大力提倡定性经验型研究手段的使用。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内容分析、定性数据编码和编组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匮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尤其适合我们提出的建立新理论的目标。

这方面的例子包括Yan and Gray(1994)的案例研究和Chandler所做的工作。Chandler在一个缺乏理论的时代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的大型工业企业进行考察,得出公司结构必须紧随战略的着名论断。

我们正处在中国战略管理理论的“前现代”(pre-modern)时期,也有理由期待由研究方法来带动理论的进步。

讨论(1):中国的战略管理学尚有待于摆脱其他传统、尤其是经济学的“影子”,而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1)每期《管理世界》的十五篇左右论文中,一大部分是各种关于经济学的课题,只有一小部分才与管理学有关。

2)《管理世界》一般被认为是国内最权威的管理学期刊,但这样一个本应是纯学术性的刊物却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样一个政策研究机构所主办,因而许多论文的定位介于理论与政策之间,不能作出专一的学术贡献。

3)有些自称属于战略管理类的论文,实际上却是在行业层面(industry level),而非企业层面(firm level)上展开分析。

4)充斥于这两种刊物的管理学论文中的各种政策建议,也反映出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即为公众利益服务、为政府的宏观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似乎管理学就是为社会谋利的、改良了的经济学,而管理学所特有的为企业(the private sector)服务的立场却失落了。

讨论(2):学术界本身在概念上的这种混乱也造成了实业界对经济与管理之间的界限认识模糊。

1)社会上“经济管理”一词到处流行;经济学家们一再被请去为企业“把脉诊断”。我们担心这种状况会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带来不利的影响。

2)如果我们的药方只会从依靠行业政策出发来提升所有企业的竞争力,或者以为制度(比如一个“最佳”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解决所有企业的困境,那么我们还需要职业经理人来做什么?

3)管理的精髓是在于经理人的抉择(managerial discretion),在于战略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结合(fit),而不仅仅是政策、制度、与行业环境的问题。

4)我们呼吁学界重温Porter(1981)自己关于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区别的经典文献,以及Rumelt, Schendel, and Teece(1991)关于战略管理不是应用微观经济学,而经济学家也学不会管理的精彩论断。

管理战略研究报告分析报告

★研讨理论★指引操作★解读案例★传授密笈★ 理论篇解读要约收购:不久前,国证券市场先后发生南钢股份与成商集团两起 要约收购案,在市场中引起很大反响。要约收购是一种怎样的收购方 式,在我国的企业并购中将占有怎样的地位?………………(P1) 如何管理应收帐款?(下):应收账款管理是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 应收账款的产生与追收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销售有关,安全有 效的管理应收账款应当从预防和追收两个方面进行…………(P3) 案例篇文化改造要从心出发:许多企业对增进效率、改良组织越来越重视,但 同时也发现凡是牵涉到质的改变,困难便大大增加。这种深层次的企 业改变,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改造,需要从心出发………………(P5) 不同市场不同宣传——A啤酒集团的路演宣传策划方案:宣传策划是每个 企业都需要进行的重要市场活动,路演也是许多家用消费品厂商习惯 运用的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也必须要花费一定功夫,A集团做到 了……………………………………………………(P7)操作篇如何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现代客户的消费习性与过去不同,除了重视 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外,还希望企业能提供售后服务与新消费资讯的公 布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要提高营业额,应如何做好客户关系工 作?…………………………………………………………………(P9)如何有效颁布执行新制度?:颁布规章制度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 方法,但是在新制度的颁布或旧制度的修改中,总会遇到来自不同层 面的阻力,如何颁布新制度才能避免这种现象?……………(P10) 点评篇重视失败预兆可以避免破产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一些企业 逐步走向破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 就是企业陷落的征兆……………………………………………(P12) 戴尔:不仅仅是直销的成功:戴尔的成功具有神话色彩,这绝不仅仅因 为它的成长速度和取得的成绩,它成功的经验也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 课题,直销?价格?战略?文化?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够准确,戴 尔应当引起我们哪些思考?……………………………………(P13) 【理论篇】 解读要约收购 不久前,国证券市场先后发生南钢股份与成商集团两起要约收购案,在市场中引起很大反响。要约收购既是国外成熟证券市场公司收购的典型方式,又是各国证券法调整的核心畴。一般情况下,要约收购都是实质性的重组,反映了受购方的自身实力和对重组的信心,因而在美国等发达的资本市场一直被广泛采用。我国的相关政策也已经对要约收购进行了规定,但时至今日才有实际案例发生。要约收购是一种怎样的收购方式,在我国的企业并购中将占有怎样的地位? 一、要约收购定义 收购上市公司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三种:协议收购、要约收购和委托书收购。 要约收购是指:绕过目标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向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全部或部分发行在外的股票,以达到对目标公司进行控制的一种收购行为,可以现金、股票或二者混合形式进行。 要约收购包含“部分自愿要约”与“全面强制要约”两类型。部分自愿要约是DOC格式

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状况

20XX年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状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要。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切实加强对发明创造的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中国秉承开放态度,积极建立、扩展和深化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形式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中国从事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司法相关工作的有关部门积极介绍中国知识产权和促进创新有关的政策措施,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增进共识,依法维护中外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国际氛围,不断提高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影响力。 20XX年有关部门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状况主要如下: 商务部进一步推进与经贸相关的多双边对外谈判、双边知识产权合作磋商机制及国内立场的协调等工作。牵头有关政府部门参加中国-美国、中国-瑞士、中国-俄罗斯、中国-欧盟等一系列政府间知识产权工作组会议,牵头有关政府部门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知识产权理事会会议及知识产权相关议题谈判、亚太经合组织(APEC)知识产权专家组第38次和第39次会议,顺利完成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中欧领导人峰会、中欧高级别战略和经贸高层对话、中英经济财金对话项下知识产权议题的磋商工作,推动落实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计划,取得积极成果。继续在国际层面广泛介绍和宣传中国知识产权政策和保护成就,在美国举办了第四次“中国知识产权海外交流活动”。牵头执行《中美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中欧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推动中美、中欧合作项目的落实,组织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官员赴美开展“中美知识产权立法交流项目”,获得各界一致好评。组织协调多项重要知识产权谈判,完成中国-韩国自贸区知识产权章节、中国-澳大利亚知识产权章节文本谈判,继续稳步推进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知识产权章节谈判,牵头推动中国-欧盟地理标志合作协定谈判取得新进展。继续完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及预警机制,推动中国驻外机构加强涉外知识产权工作,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等海外重要展会上设立中国参展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为中国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研究海外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创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名录和国内外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数据库,发布《境外企业知识产权指南(试行)》。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信息交流和分享,组织有关政府部门召开年度涉外知识产权信息沟通交流会,通过《知识产权国际快讯》等方式及时分享国际知识产权相关动态信息。 全国人大法工委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在中欧知识产权合作框架下,两次赴欧盟就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修改问题开展了系列研讨和调研,举办著作权法国际研讨会;派员参加商务部组织的赴美“中美知识产权立法交流项目”。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是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科技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科技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势态之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张,基于传统模式下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自然观以及科学观,而近年来则向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等方面延伸。文章在分析科技哲学的前沿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科技哲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科技哲学的稳健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标签:科技哲学;前沿;发展趋势 引言 现状下,对于科技哲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科学技术方面,与此同时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则属于科技哲学研究过程中的延伸部分[1]。科技哲学相关联的问题很多,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科技哲学如果能够对知识结构创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将会使科技哲学所研究的领域范围进一步扩充,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推进作用。鉴于此,本课题对“科技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科技哲学的前沿分析 1.1 思想流派纷呈方面 科学文化哲学在现代西方文化科技中的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便是耳熟能详的哲学文化,并且这些哲学文化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自然科学范畴当中,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渗透进来,虽然女性主义在科学界所维持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从认为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它从独特的视角很好地对主体科学进行了理性的批判[2]。与此同时,还构思了有关女性主义科学的一些假想及实践。对于哲学研究来说,显然不仅仅局限在上述所论述的内容当中,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这些均会对我国科技哲学产生尤为深远的影响。 1.2 意识形态批判方面 对于科学文化哲学来说,里面所研究的学科及内容诸多。我们知道学科之间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的,进一步便会呈现科学划界等呈现上的问题。以所发布的学术论文为依据,可以看出科学文化哲学意识形态是存在批判这一特质的。通过批判便能够认识问题的存在,从而剖析问题的根本,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依据,这显然也是科技哲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优势一致。结合近年来在各大学术权威网站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基于科学文化哲学中有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文章占了3.6%[3]。从学术分支广泛的层面分析,这一数据很好地说明了现状下在科学文化哲学中意识形态占据有利地位。对于哲学文化批判讨论来说,其前沿问

CSSCI经济、管理等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经济学 排名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刊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五年)四年平均值1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81/F9.838.60911.55514.45311.112 2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CN11-1078/F8.983 5.9097.0849.0357.753 3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N 11-6010/F—— 4.703 4.267 5.386 4.785 4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CN11-1268/F 5.003 3.423 4.669 5.902 4.749 5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N11-3536/F 4.797 4.073 3.814 5.644 4.582 6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1138/F 4.535 3.557 3.965 5.742 4.450 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CN11-1087/F 3.307 3.988 4.318 4.961 4.144 8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金融学会CN11-1132/F 5.326 3.170 3.389 3.066 3.738 9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CN11-1024/F 3.573 2.560 3.878 4.486 3.624 10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1262/F 3.341 3.018 3.417 3.782 3.390 11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3586/F 2.673 2.193 2.750 4.628 3.061 12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CN31-1012/F 3.135 2.258 2.589 3.223 2.801 1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CN11-1323/F 2.854 2.478 2.425 3.200 2.739 14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CN11-2640/F 2.402 2.675 2.518 2.999 2.649 15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3799/F 3.753 2.385 2.285 2.143 2.642 16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1-1048/F 3.308 2.473 2.188 2.395 2.591 17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1692/F 2.905 2.477 2.242 2.690 2.579 18经济科学北京大学CN11-1564/F 3.083 1.968 2.185 3.065 2.575 19南开经济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CN12-1028/F 2.508 1.323 2.424 3.025 2.320 20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CN11-1883/S 2.221 1.798 1.901 2.549 2.117 21世界经济文汇复旦大学CN31-1139/F 2.143 1.453 2.245 2.596 2.109 22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CN11-1166/F 2.059 1.533 2.240 2.560 2.098 23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CN51-1312/F 2.08 1.593 2.347 2.303 2.081 2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CN11-1517/F 2.272 1.718 2.075 2.172 2.059 25证券市场导报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CN44-1343/F 2.641 1.602 1.687 2.142 2.018 26产业经济研究南京财经大学CN32-1683/F 1.783 1.763 2.153 2.283 1.996 27经济评论武汉大学CN42-1348/F 1.944 1.673 2.013 2.113 1.936 28国际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CN11-1600/F 2.774 2.023 1.542 1.363 1.926 29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CN51-1104/F 2.179 1.584 1.673 1.768 1.801 30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CN61-1400/F 1.944 1.447 1.675 2.093 1.790 31现代日本经济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CN22-1065/F 1.8 1.863 1.829 1.414 1.727 32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CN21-1096/F 1.965 1.317 1.567 1.933 1.696 33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CN43-1057/F 2.032 1.530 1.460 1.743 1.691 34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N11-3504/TU 1.448 1.569 1.822 1.896 1.684 35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学院CN32-1317/F 1.42 1.413 1.859 2.002 1.674 36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CN36-1030/F 1.774 1.468 1.685 1.747 1.669 37南方经济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CN44-1068/F 1.773 1.181 1.589 2.094 1.659 38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CN31-1817/C 1.88 1.380 1.658 1.687 1.651 39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CN11-3952/F 1.915 1.535 1.625 1.460 1.634 40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CN33-1336/F 1.738 1.235 1.458 1.803 1.559 4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CN14-1221/F 1.594 1.277 1.602 1.724 1.549 42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N11-1384/F 1.769 1.287 1.382 1.617 1.514 43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31-1163/F 1.357 1.424 1.658 1.554 1.498 4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CN11-1591/F 1.501 1.174 1.561 1.649 1.471 45税务研究中国税务杂志社CN11-1011/F 1.779 1.133 1.611 1.360 1.471 46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2-1544/F 1.886 1.442 1.288 1.207 1.456 47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CN11-3846/F 1.605 1.253 1.349 1.508 1.429 48城市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CN11-1119/C 1.677 1.273 1.218 1.484 1.413 4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N42-1663/F 1.336 1.160 1.517 1.628 1.410 50财贸研究安徽财经大学CN34-1093/F 1.256 1.194 1.524 1.637 1.403 51经济问题探索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N53-1006/F 1.433 1.108 1.320 1.294 1.289 52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CN44-1302/F 1.5820.987 1.110 1.249 1.232 53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CN33-1154/F0.759 1.147 1.376 1.614 1.224 54金融经济学研究广东金融学院CN44-1696/F 1.139 1.130 1.252 1.252 1.193 55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3645/F 1.15 1.150 1.296 1.163 1.190 56农村经济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CN51-1029/F 1.2570.981 1.220 1.269 1.182 57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CN36-1224/F0.9310.872 1.370 1.291 1.116 58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CN11-1077/F 1.0950.994 1.185 1.173 1.112 59现代经济探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566/F 1.0120.994 1.346 1.088 1.110 60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57/F 1.1370.914 1.126 1.197 1.094 61经济经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CN41-1421/F 1.0860.884 1.141 1.239 1.088 62改革重庆社会科学院CN50-1012/F——0.503 1.161 1.591 1.085 63亚太经济福建社会科学院CN35-1014/F 1.4530.9160.9550.990 1.079 64经济纵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CN22-1054/F 1.1880.963 1.107 1.044 1.076 65经济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CN14-1058/F 1.1690.8940.995 1.068 1.032 66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CN53-1209/F 1.2010.8010.8660.9110.945 67当代经济研究吉林财经大学CN22-1232/F0.9570.8230.9940.9260.925 68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广东财经大学CN44-1446/F0.8640.8000.9110.8420.854 6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河北经贸大学CN13-1207/F0.7510.7390.7760.8640.783 70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CN35-1020/F0.7190.3330.5820.8530.622 71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价格协会CN11-1010/F0.6860.5130.6900.5610.613 72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CN35-1023/F0.4960.3950.5290.5020.481 73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CN11-5859/D—————————— 以下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排名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刊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五年)四年平均值1金融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CN11-5865/F—————— 1.778 1.778 2金融论坛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CN11-4613/F 2.348 1.083 1.000 1.504 1.484 3上海金融上海市金融学会CN31-1160/F 1.801 1.251 1.390 1.215 1.414 4技术经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CN11-1444/F 1.138 1.135 1.219 1.264 1.189 5现代城市研究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CN32-1612/TU 1.1680.916 1.295 1.333 1.178 6税务与经济吉林财经大学CN22-1210/F 1.225 1.113 1.212 1.001 1.138 7消费经济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CN43-1022/F 1.215 1.041 1.165 1.129 1.138 8保险研究中国保险学会CN11-1632/F0.839 1.069 1.408 1.152 1.117

_2010战略管理案例研讨会_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 “2010战略管理案例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0战略管理案例研讨会组委会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工作,由四川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共同主办,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大学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四川大学校友会工商管理学院分会、《战略管理》杂志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共同协办的“2010年战略管理案例研讨会”于2010年6月5日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顺利召开。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徐二明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高闯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谭劲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吕源教授、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陈忠卫教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徐玖平教授、四川大学校友会工商管理学院分会会长洪清鹏先生等,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的知名专家及学者,四川大学校友会工商管理学院分会的各位会长、秘书长和校友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6月5日上午的开幕式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开始,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揭筱纹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组委会主席主持了开幕式。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徐玖平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对参会代表表示了热烈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徐二明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学术委员会主席,高度肯定了2007年与2009年两届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举行的战略管理国际会议的成绩,并对本次战略管理案例研讨会寄予厚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高闯教授、四川大学校友会工商管理学院分会会长洪清鹏先生作为本次会议的嘉宾代表,都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上,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谭劲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吕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徐二明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的陈忠卫教授分别从战略管理案例研究方法、战略管理前沿研究问题、战略管理案例创新等方面对战略管理领域的案例研究作了全新的阐释。他们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 在6月5日下午的分会场上,参会代表们围绕“战略与管理工程:企业、环境与危机”的主题,在两个分会场对企业战略案例、企业策略案例及企业实例剖析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广泛、深入的研讨。 来自首都经贸大学的张映红、中国人民大学的奚艳燕、武汉大学的夏清华、重庆交通大学的邹朝菊等专家和学者分别从“老字号企业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基于王致和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研究”、“大学衍生企业的战略形成与特征”、“园区开发型企业的会计核算特殊性及审计思路”等主题对企业战略案例做了精彩的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来自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陈维政、浙江工商大学的吴义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余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张黎明、电子科技大学刘樑、电子科技大学柏帅蛟等专家及学者分别从“独立董事的津贴激励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关系研究”、“社会网络分析与战略管理”、“海尔集团大规模定制策略的实践”、“红牛实业有限公司的‘借船出海’品牌战略”、“非常规应急事件处理”、“组织异向变革的宏观模型:动力、行动者和变革结果”等主题对企业策略案例进行了精彩发言和2010年7月 第2卷第2期战略管理Journa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Jul.,2010Vol.2Issue 2130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XX 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计算机科学围绕信息、知识、智能等主题发展迅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处理、文字与自然语言的理解、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知识科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遗传算法、逻辑学等领域研究中前沿的若干问题,并提出未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科学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在短短的60年里,计算机科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巨人的成就。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加速T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今天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 1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中前沿的问题主要围绕信息、知识、智能三大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本文中所指的信息是指客观事物的属性。而知识不同于信息,它是人们对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处理后,形成的规律、规则、方法及认识。智能则是指大脑从历史信息、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对现有信息、知识的推理、演绎、判断的方法。 根据研究分析表明,在三大研究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前沿热点研究: (1)信息方面:信息处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 (2)知识方面:以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为主要研究的问题。 (3)智能方面: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机器证明,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代数逻辑学形成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特色。 1.1 信息科学 1.1.1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点,目前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可分为符号和数据,因而一切要由计算机处理的对象首先是符号化和数字化。信息科学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信息源理论和信息的获取。主要研究自然信息源和社会信息源,以及从信息源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2)信息的传输、存储、检索、转化和处理。 (3)信号的测量、分析、处理及显示。 (4)模式信息处理。研究对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处理、分类和识别,研制机器图像和语音识别系统。 (5)知识信息处理。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和应用,建立具有推理和自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信息处理系统,即专家系统。 (6)决策和控制。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或控制,从而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1.1.2 数据挖掘技术 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是单一的数据资源,即以数据库为中心,对事务处理、批处理到决策分析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工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中数据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计算机能够更多的参与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制定等领域。数据库处理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操作型处理和分析型处理(或信息型处理)。这种分离,划清了数据处理的分析型环境与操作型环境之间的界限,从而由原来的以单一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环境发展为一种体系化环境,因而产生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这方面目前主要解决的前沿问题有: (1)异构数据的接口机制;(2)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问题;(3)数据仓库的数据优化问题;(4)数据仓库中数据的获取与整理;(5)历史数据的提出和信息挖掘;(6)信息挖掘的方法学问题;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简单管理?有感 读书周期间,公司开展了征文活动,看到通知后想想自己在这毕业后的半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也没有抽时间好好儿看看书,学习书中的知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估计自己离被社会淘汰也就不远了。因此,我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了?简单管理?这本书来细细品读,学习其中的精髓。 翻开书的序言部分我了解了简单管理比较全面的定义,我觉得简单管理的定义应该总结概括为:准确找到并且把握事物的规律,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运用简单的技巧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与我们分享了众多成功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书中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管理者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任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无法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带出优秀的员工呢?结合书中的内容我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好榜样。 第二:采取师徒制,即当新员工入厂时为其指定一名优秀有经验的员工作为其师父,规定师父须将自己所掌握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全部教授于徒弟,不能有所保留。必要时也需在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员工才会适合那些更高要求的岗位。 第四:管理者在犯错后须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否则会令员工有所失望。 第五:采用施压和奖励结合的方式以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来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毕竟执行力不是通过一时的开会指导教育就可以提升很大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六:管理者须与员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也要给人敬畏,便于对员工进行管理。 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六点的话,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企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一当十固然重要,以十当一也同样重要,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我们需要个人优秀的同时还需要其能团结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我觉得团队应该是团结的队伍,而要想团结,管理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首先如果团队做出成果后,管理者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团队做错事情时管理者却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员工,那么这样的团队还能上下一心么?估计早就散了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管理者须做到成果与团队分享,而团队做错时管理者须主动承担至少大部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值得员工为其效力。不过团结对于团队来说只是基本条件,要想能够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我们还需要团队中人员能力的互补,这就需要管理者熟知每个员工的优势,整合资源,打

科学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doc

科技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引言 现状下,对于科技哲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科学技术方面,与此同时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则属于科技哲学研究过程中的延伸部分[1]。科技哲学相关联的问题很多,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科技哲学如果能够对知识结构创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将会使科技哲学所研究的领域范围进一步扩充,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推进作用。鉴于此,本课题对科技哲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 科技哲学的前沿分析 1.1 思想流派纷呈方面 科学文化哲学在现代西方文化科技中的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便是耳熟能详的哲学文化,并且这些哲学文化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自然科学范畴当中,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渗透进来,虽然女性主义在科学界所维持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从认为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它从独特的视角很好地对主体科学进行了理性的批判[2]。与此同时,还构思了有关女性主义科学的一些假想及实践。对于哲学研究来说,显然不仅仅局限在上述所论述的内容当中,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这些均会对我国科技哲学产生尤为深远的影响。 1.2 意识形态批判方面 对于科学文化哲学来说,里面所研究的学科及内容诸多。我们知道学科之间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的,进一步便会呈

现科学划界等呈现上的问题。以所发布的学术为依据,可以看出科学文化哲学意识形态是存在批判这一特质的。通过批判便能够认识问题的存在,从而剖析问题的根本,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依据,这显然也是科技哲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优势一致。结合近年来在各大学术权威网站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基于科学文化哲学中有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文章占了3.6%[3]。从学术分支广泛的层面分析,这一数据很好地说明了现状下在科学文化哲学中意识形态占据有利地位。对于哲学文化批判讨论来说,其前沿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科学,其二是人文。因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成为了诸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在人文与科技哲学两者充分融合的前提下,才能够使哲学科技充分有效地发展起来,进一步使科学文化哲学在促进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展现出来。 1.3 科技哲学的热点问题分析 对于未知世界,吸引了大批学者进行探索,并且在探索过程中通常带有极为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这是由于未知的不可预知性,在事实缺乏有效证据的前提下,哲学思辨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恩格斯说过:历史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经验能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极大的帮助[4]。这说明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依赖于历史,并将历史作为自然科学理论在构建方面的重要参考凭据。在哲学学术界,科技哲学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属于一大热点问题。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引起重点关注的年里约会议中所表法的有关保护全球黄金的国家元首宣言。世界各国均将此问题称为21世纪议程,并且该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充分重视。 2 科技哲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全球OLED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OLED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与LCD相比,OLED具有主动发光,无视角问题;重量轻,厚度小;高亮度,高发光效率;发光材料丰富,易实现彩色显示;响应速度快,动态画面质量高;使用温度范围广;可实现柔软显示;工艺简单,成本低;抗震能力强等一系列的优点,因此它被专家称为未来的理想显示器。 1、技术飞跃 从1947年发现有机发光二极管,到OLED电视的销量急剧增长,OLED已经走过了一条冗长的道路,从初期的面板良率极低,已经发展到了现如今的FHD面板良率80%的突破,由于OLED显示技术与传统显示技术因为使用的材料不同(有机物与金属),所有拥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随着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诞生与成熟,相信面板良率将有进一步提升。面板的价格也将进一步下调。 图表1:55"FHD OLED良率与成本关系(模组)(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技术发展难点 自从1979年柯达公司华裔研究员邓青云发现了有机电致发光现象以来,OLED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被科学家们程之为未来显示技术的明星,这是由于OLED的性能远远超过了LCD,PDP。 但是,这项技术仍然有很多的难点,站在发展的角度,前瞻认为OLED技术尚存在以下问题亟须解决: 图表2:OLED技术发展难点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OLED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企业都在对OLED技术发展难度进一步攻关,相信未来这些难点将会取得突破,基于当代全球OLED技术发展情况,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OLED产业市场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认为,未来OLED技术发展趋势如下: (1)真正能发挥OLED技术优势,仍是AMOLED应用为主 PMOLED在其元件的结构组成,明显较AMOLED结构更为简单,具备大量生产压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也是OLED用于显示应用最早量产的产品形态。PMOLED适用于行动电话的次显示屏幕应用,在讯息显示量不高的小型面板应用尤其适合,量产成本也相对低许多。但在行动装置越趋转向高彩、大尺寸、快速显示的应用方向时,PMOLED在技术条件明显无法应付新需求。

经济管理类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

附件二 经管院博士研究生科研业绩的记分办法 学术研究是博士生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评定奖学金的重要依据。为了调动博士生科研积极性,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特制定本办法。 以下不同等级科研成果的人民币数额,仅仅是为了统计记分的方便。 一、作者排序的计算方法 1、作者单位署名是西南交通大学唯一冠名的,100%;当作者有两个署名单位时, 西南交通大学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冠名的,60%;西南交通大学作为第二署名单位冠名的,40%。 2、合作者的得分计算 一般的计算公式为: W(i) = 2(n + 1 - i)/n(n+1),i = 1, 2, ..., n (排名);n表示合作者数。 3、国外学术期刊,若有N个合作者,且作者按字母序署名,每个作者的得分为 1/N,否则按上面的公式计算。 二、论文、论著及科研奖项 (一)学术论文及论著 1. 国际期刊学术论文 (1)A+级学术期刊:每篇15万元 (2)A级学术期刊:每篇8万元 (3)B+级学术期刊:每篇5万元 (4)B级学术期刊:每篇3万元 (5)SCI/SSCI 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每篇1.5万元

(6)被其他国际主要期刊数据库(ABI、EBSCO、ProQuest、EI)所收录的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论文:每篇5仟元 (7)其他匿名审稿的经济管理类外文学术期刊论文:每篇2仟元 注:国际期刊目录见附录一。 2. 国内学术论文、论著奖励 (1)A 级: 在被学院定义的A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2万元。 (2)B 级: 在被学院定义的B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明为著而正式出版的 学术著作,每部1万元。 (3)C级: 在被学院定义的C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明为编著而正式出版的 学术著作,每部5仟元(A、B、C级见附录二)。 (4)D级: 在被学院定义的D级(见附录三)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EI收录的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论文,每篇2仟元。 (5)E级 除D级以外的其他“CSSCI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和引文库(CSCD)来源期刊”上发表的经济、管理类学术论文,每篇1仟元。 说明:所有发表论文均以见刊为准,且不重复累积计算 (二)科研获奖 由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科研获奖,博士生属于证书获得者,根据级别可以获得如下数额(博士生本人应计数额,参照“一、作者排序的 计算方法”计算)。 1.A级(国家级奖) A1:国家一级(一等):每项30万元 A2:国家二级(二等):每项20万元 A3:国家三级(三等):每项10万元 A4:国家四级(四等):每项5万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